一种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5992发布日期:2018-12-22 09:53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中油烟机的噪声会对用户造成很大的心里和身体伤害,因此,油烟机的噪声处理一直是油烟机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可以用声功率级来评定油烟机的噪声处理,但是随着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声功率级已无法满足油烟机噪声处理的要求,便需要改善油烟机的声音品质。油烟机的噪声在低频、中频和高频均有分布,且会出现离散噪声,为了改善油烟机的声音品质,需要对离散噪声,以及全频段的噪声进行同时控制。且,不同频段的噪声,需要采用不同的降噪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降噪效果。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油烟机的降噪方法为被动降噪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被动吸声原理,吸收油烟机的高频噪声。但是,该方法仅能消除高频噪声,无法对全频段的噪声进行降噪,导致油烟机的声音品质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噪装置,解决了由于无法对全频段的噪声进行降噪导致油烟机的声音品质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降噪装置,该降噪装置可以包括风机、微穿孔板结构以及海姆赫兹共振器。其中,在风机的轴向微穿孔板结构分别设置于风机的两侧;海姆赫兹共振器设置于风机的蜗壳内部,海姆赫兹共振器包围风机的叶轮;海姆赫兹共振器可以包括两个串联的共振腔,其中,第一共振腔靠近风机的叶轮,第二共振腔远离风机的叶轮。海姆赫兹共振器,用于消除风机中的低频噪声和中频噪声,并产生高频噪声;微穿孔板结构,用于消除风机中的高频噪声,以及海姆赫兹共振器产生的高频噪声。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海姆赫兹共振器可以包括:在风机的轴向两侧的挡板之间的第一蜗壳型线表面层、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其中,第一蜗壳型线表面层靠近风机的叶轮,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远离风机的叶轮;第一蜗壳型线表面层、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以及挡板围设形成第一共振腔;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与蜗壳围设形成第二共振腔。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微穿孔板结构可以包括:按照远离风机的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一层微穿孔板、玻璃棉层、以及实心板,其中,实心板与玻璃棉层之间形成空气层。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层微穿孔板之间间隔预定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层微穿孔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穿孔,至少一个穿孔的直径相同;且,按照远离风机的方向,微穿孔板上设置的穿孔的直径减小。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风机的轴与蜗壳上预定顶点之间的连线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时,在预定顶点处,远离风机的微穿孔板与实心板之间的空腔距离为第一空腔距离;蜗壳上远离预定顶点位置的其他顶点处的空腔距离逐步增大。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油烟机,该油烟机可以包括: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降噪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降噪装置,通过海姆赫兹共振器,对低频噪声和中频噪声进行控制,并结合被动吸声方法,通过微穿孔板结构,对风机中的高频噪声,以及海姆赫兹共振器工作时产生的高频噪声进行控制,实现了对降噪装置的全频段的噪声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降噪装置的声音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姆赫兹共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穿孔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层微穿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等腔微穿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等腔微穿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穿孔板的空腔距离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烟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降噪装置可以包括:风机11、微穿孔板结构12以及海姆赫兹共振器13。其中,在风机11的轴向微穿孔板结构12分别设置于风机11的两侧;海姆赫兹共振器13设置于风机11的蜗壳内部,海姆赫兹共振器13包围风机11的叶轮。海姆赫兹共振器13包括两个串联的共振腔,其中,第一共振腔靠近风机11的叶轮,第二共振腔远离风机11的叶轮。

海姆赫兹共振器13,用于采用小孔方法,消除风机11中的低频噪声和中频噪声,并产生高频噪声。

微穿孔板结构12,用于消除风机11中的高频噪声,以及海姆赫兹共振器13产生的高频噪声。

这样,通过海姆赫兹共振器,对低频噪声和中频噪声进行控制,并结合被动吸声方法,通过微穿孔板结构,对风机中的高频噪声,以及海姆赫兹共振器工作时产生的高频噪声进行控制,实现了对降噪装置的全频段的噪声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降噪装置的声音品质。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图2为海姆赫兹共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海姆赫兹共振器13可以包括:在风机的轴向两侧的挡板之间的第一蜗壳型线表面层131、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132。

其中,第一蜗壳型线表面层靠近风机的叶轮,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远离风机的叶轮。第一蜗壳型线表面层、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以及挡板围设形成第一共振腔;第二蜗壳型线表面层与蜗壳围设形成第二共振腔。这样,通过两个串联的共振腔,实现了对低频噪声和高频噪声的控制。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图3为微穿孔板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微穿孔板结构12可以包括:按照远离风机的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一层微穿孔板121、玻璃棉层122、以及实心板123。其中,实心板123与玻璃棉层122之间形成空气层。相邻的两层微穿孔板之间间隔预定距离。

其中,玻璃棉层122的厚度和重量可以影响吸声系数,表1为不同厚度和不同重量的玻璃棉层122对不同频率的噪声的吸声系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表1,选择合适的厚度和重量的玻璃棉层122。且,空气层的厚度用于确保吸声频率为降噪装置的噪声的主要吸声频率段,在具体的实现中,可以根据降噪装置的频谱分布来确定吸声频率段,从而确定空气层的厚度。

表1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图4为两层微穿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层微穿孔板与第二层微穿孔板之间形成第一空腔,第二层微穿孔板与玻璃棉层之间形成第二空腔。

其中,每层微穿孔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穿孔,至少一个穿孔的直径相同,且,按照远离风机的方向,微穿孔板上设置的穿孔的直径减小,即第一层微穿孔板上设置的穿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层微穿孔板上设置的穿孔的直径。这样,将靠近风机的微穿孔板上的穿孔的直径设置的较大,能够避免出现由于穿孔直径太小导致被堵,从而无法消除噪声的情况。

在具体的实现中,微穿孔板上设置的穿孔的直径、微穿孔板的厚度可以根据降噪装置的频谱要求和用户的使用环境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微穿孔板结构可以包括等腔、不等腔两种类型,具体的可以通过远离风机的微穿孔板与实心板之间的空腔距离确定微穿孔板结构的类型,如果远离风机的微穿孔板与实心板之间的空腔距离相同,则为等腔微穿孔板,如果远离风机的微穿孔板与实心板之间的空腔距离不同,包括至少两种距离,则为不等腔微穿孔板。

示例性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等腔微穿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远离风机的微穿孔板与实心板之间的空腔距离为30毫米(mm)。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等腔微穿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远离风机的微穿孔板与实心板之间的空腔距离可以为10mm,也可以为30mm,还可以为55mm。通过不等腔的设计,能够消除降噪装置振动时引起的协频噪声,使得降噪的频谱更宽。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风机的轴与蜗壳上预定顶点之间的连线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时,在预定顶点处,远离风机的微穿孔板与实心板之间的空腔距离为第一空腔距离,且蜗壳上远离预定顶点位置的其他顶点处的空腔距离逐步增大。

示例性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穿孔板的空腔距离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以风机的叶轮中心为圆心21,以过圆心21的同时垂直于风机的轴与地面的直线为基准线22,将基准线22与风机表面形成的交点确定为预定顶点。且将基准线22两侧的空间区域进行等角度间隔划分,在图7中以基准线22两侧的空间区域分别被等角度划分为4个区域为例示出,这样,基准线22两侧便分别得到四条辐射状线条,每条辐射状线条分别与风机表面形成一个交点,便得到包括预定顶点在内的九个交点。此时,分别以九个交点中的每个交点为起点,根据预设的d1和d2,在每条辐射状线条上分别得到相应的两个交点,其中,预定顶点处的d2为第一空腔距离,预定顶点两侧的交点对应,随着远离预定顶点,空腔距离逐步增大。这样,不仅在生产降噪装置时方便加工,而且能够使降噪的频谱更宽。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烟机,如图8所示,该油烟机可以包括:如图1-图7中任一所述的降噪装置。

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降噪装置还可以应用在空调、冰箱等涉及旋转机械的设备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