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4427发布日期:2018-11-16 21:09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护定子和转子的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是很多电器的散热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件,提高风扇的运行寿命、可靠性对电器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一般风扇的结构包含一框架、一定子、一转子和一叶轮;定子安装于框架上,转子安装于叶轮上,叶轮枢接框架;当定子通电后,定子会驱动转子带动叶轮旋转,从而使叶轮驱动其周边的空气流动。现有风扇的定子和转子均是裸露在外,极易受到外界伤害,导致风扇的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现有的风扇的定子和转子裸露在外,易受到外界伤害的问题,提供一种不使定子和转子裸露在外,保护定子和转子的风扇。

为了实施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扇,包括上盖和下盖连接组成的壳体、转轴、设于所述壳体外的叶轮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定子和转子;所述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并安装所述叶轮,所述转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上盖伸入所述壳体内,并通过轴承枢接所述下盖,所述定子安装于所述下盖上,所述转子安装于所述转轴上,并包围所述定子;所述下盖的底部向内延伸有一第一安装筒和向外延伸有一第二安装筒,所述第二安装筒连通所述第一安装筒,所述第二安装筒远离所述第一安装筒的一端封闭设置,所述第二安装筒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安装筒的内径;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筒伸入至所述第二安装筒内;所述第一安装筒内安装有所述轴承;所述第二安装筒内设有石墨板,所述石墨板位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叶轮的一侧。

上述的风扇,通过设置定子和转子位于上盖和下盖组成的壳体内,使得定子和转子不会裸露在外,在壳体的保护下,定子和转子不会轻易收到外界环境的伤害;通过在第二安装筒内设置位于转轴远离叶轮的一侧的石墨板,一方面可以防止转轴与底盖碰撞而使底盖受损,另一方面,由于石墨的自润滑性,在转轴与石墨板接触并相对于石墨板旋转时,石墨板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很小,不会对转轴产生过大的阻力。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盖和上盖通过螺钉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盖扣接所述上盖。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盖靠近所述上盖的端部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上盖靠近所述下盖的端部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匹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插设于所述定位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承上设有若干油槽,各所述油槽包括一第一油槽部和二连通所述第一油槽部的第二油槽部;所述第一油槽部设于所述轴承的外圆周面上;各所述第二油槽远离所述第一油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转轴靠近所述石墨板的端面呈球面状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叶轮具有转轴穿过的固定筒和套设于所述固定筒的自由端上的紧固弹簧,所述固定筒自由端由夹持所述转轴的第一弹性夹持部和第二弹性夹持部组成。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定子套装于所述第一安装筒上,所述定子的内壁设有若干灌胶槽,各所述灌胶槽沿所述定子的轴向延伸,并贯穿定子的一端,所述灌胶槽内填充有连接所述定子和第一安装筒的胶体。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灌胶槽的横截面呈圆弧状或方形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子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塑胶壳,嵌设于所述塑胶壳内的铁壳以及嵌设于所述铁壳内的磁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剖视后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轴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所示的定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0、壳体;11、下盖;12、定位凸起;13、第一安装筒;14、第二安装筒;15、上盖;16、定位槽;

20、轴承;21、油槽;22、第一油槽部;23、第二油槽部;

31、卡簧;32、垫片;33、石墨板;

40、转轴;41、限位槽;

50、叶轮;51、固定筒;52、第一弹性夹持部;53、第二弹性夹持部;54、紧固弹簧;

60、定子;61、灌胶槽;

70、胶体;

80、转子;81、塑胶壳;82、铁壳;83、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风扇,该风扇包括上盖15和下盖11连接组成的壳体10、转轴40、设于壳体10外的叶轮50以及设于壳体10内的定子60和转子80;转轴40的一端位于壳体10外,并安装叶轮50,转轴40的另一端穿过上盖15伸入壳体10内,并通过轴承20枢接下盖11;定子60安装于下盖11上,转子80安装于转轴40上,并包围定子60,用以在通电后的定子60的作用力下驱动转轴40带着叶轮50旋转。通过设置定子60和转子80位于上盖15和下盖11组成的壳体10内,使得定子60和转子80不会裸露在外,在壳体10的保护下,定子60和转子80不会轻易收到外界环境的伤害。

下盖11和上盖15通过螺钉连接。当然,下盖11和上盖15的连接方式不仅限于此,其他能实现下盖11和上盖15的连接方式也用于此,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下盖11扣接上盖15。

如图3所示,下盖11靠近上盖15的端部上设有定位凸起12,上盖15靠近下盖11的端部上设有与定位凸起12相匹配的定位槽16,定位凸起12插设于定位槽16内,用于在螺钉连接上盖15和下盖11之间,先将上盖15定位于下盖11上,以方便螺钉连接上盖15和下盖11。

请参阅图2,下盖11的底部向内延伸有一第一安装筒13和向外延伸有一第二安装筒14,第二安装筒14连通第一安装筒13,第二安装筒14远离第一安装筒13的一端封闭设置,第二安装筒14的内径小于第一安装筒13的内径,转轴20穿过第一安装筒13伸入至第二安装筒14内。第一安装筒13内安装有轴承20;第二安装筒14内设有石墨板32,石墨板32位于转轴40远离叶轮50的一侧,石墨板32一方面可以防止转轴40与底盖碰撞而使底盖受损,另一方面,由于石墨的自润滑性,在转轴40与石墨板32接触并相对于石墨板33旋转时,石墨板33与转轴40之间的摩擦力很小,不会对转轴40产生过大的阻力。

请参阅图4,轴承20上设有若干油槽21,各油槽21包括一第一油槽部22和二连通第一油槽部22的第二油槽部23,第一油槽部22设于轴承20的外圆周面上,用于对第一安装筒13的内壁进行润滑,在转轴40带动轴承20旋转时,可以减小轴承20与第一安装筒13之间的摩擦力;各第二油槽21远离第一油槽21的一端延伸至转轴40,用于使油进入至转轴40和轴承20之间,避免转轴40生锈卡死于轴承20内。

请再次参阅图2,第一安装筒13内还安装有卡簧31和垫片32,卡簧31位于轴承20远离叶轮50的一侧,垫片32位于卡簧31和轴承20之间,转轴40上对应卡簧31设有环形的限位槽41,限位槽41与转轴40同轴心设置,卡簧31的内边部伸入至限位槽41内,用于在转轴40的轴向上限位转轴40。

转轴40靠近石墨板32的端面呈球面状设置,通过设置转轴40靠近石墨板32的一端呈球面状设置,可以减小转轴40与石墨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小转轴40与石墨板32之间的摩擦力。

叶轮50具有转轴40穿过的固定筒51和套设于固定筒51的自由端上的紧固弹簧54,固定筒51自由端由夹持转轴40的第一弹性夹持部52和第二弹性夹持部53组成。在紧固弹簧54的紧固作用力下,第一弹性夹持部52和第二弹性夹持部53紧紧夹持转轴40,以使叶轮50紧固于转轴40上,该紧固方式便于叶轮50在转轴40上的拆装。

请参阅图5,定子60套设于第一安装筒13上,定子60的内壁设有若干灌胶槽61,各灌胶槽61沿定子60的轴向延伸,并贯穿定子60的一端,便于对灌胶槽61进行灌胶,灌胶槽61内填充有连接定子60和第一安装筒13的胶体70。当要将定子60从第一安装筒13上取下时,加热灌胶槽61内的胶体70,使胶体70松软,便可将定子60从第一安装筒13上轻易取下。灌胶槽的横截面呈圆弧状、方形状或异形状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灌胶槽61的横截面呈圆弧状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2,转子80包括套设于转轴40上的塑胶壳81,嵌设于塑胶壳81内的铁壳82以及嵌设于铁壳82内的磁铁8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