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膜片失效的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5191发布日期:2018-12-07 22:1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膜片失效的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膜片失效的隔膜泵。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的隔膜泵,位于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上的膜片由于缺少必要的定位结构,在气流沿进气通道吸入,以及气流沿排气通道排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膜片“干泵”的现象,即膜片与导气座或底座紧密的贴合而无法有效打开进气孔或排气孔,进而使得隔膜泵工作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膜片失效,有效提升其稳定性的隔膜泵。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膜片失效的隔膜泵,包括底座、与底座上表面相配合的导气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上方的泵体驱动机构;所述底座和所述导气座之间设置有用于气流在泵体驱动机构作用下吸入、排出的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均设置有用于气流单向流动的膜片,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导气座之间,且所述膜片均与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导气座相对两贴合面上的防止膜片失效的膜片定位结构相配合;所述膜片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上支撑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下底面的下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上下对应设置,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之间。

其中,所述进气通道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底座的进气腔、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与所述进气腔垂直贯通连接的第一进气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下底面且与所述第一进气口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二进气口,所述上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下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口。

其中,所述排气通道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底座的排气腔、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与所述排气腔垂直贯通连接的第一排气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下底面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二排气口,所述上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下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气口。

其中,所述泵体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紧固于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端的驱动座、水平架设于所述驱动座的腔体内且与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紧固的曲轴、与所述曲轴垂直紧固的驱动杆、以及紧固于所述驱动杆下端的皮碗。

其中,所述导气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球面凹坑,所述皮碗的下底面与所述球面凹坑相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与所述球面凹坑贯通连接。

其中,所述球面凹坑的外围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皮碗的外围设置有与所述密封槽相配合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压设于所述导气座与所述驱动座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与底座上表面相配合的导气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上方的泵体驱动机构;所述底座和所述导气座之间设置有用于气流在泵体驱动机构作用下吸入、排出的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均设置有用于气流单向流动的膜片,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导气座之间,且所述膜片均与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导气座相对两贴合面上的防止膜片失效的膜片定位结构相配合;所述膜片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上支撑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下底面的下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上下对应设置,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之间。以此结构设计,通过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的设置,能够对膜片形成多点支撑,继而有效避免膜片与底座或导气座之间面面贴合时而无法迅速有效的开启气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隔膜泵工作稳定可靠,能够有效防止膜片失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隔膜泵的轴测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底座的正面轴测图。

图5是图1中导气座的正面轴测图。

图6是图5中导气座的反面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防止膜片失效的隔膜泵,包括底座1、与底座1上表面相配合的导气座2、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2上方的泵体驱动机构3;所述底座1和所述导气座2之间设置有用于气流在泵体驱动机构3作用下吸入、排出的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均设置有用于气流单向流动的膜片4,所述膜片4设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导气座2之间,且所述膜片4均与设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导气座2相对两贴合面上的防止膜片失效的膜片定位结构相配合;所述膜片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上支撑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2下底面的下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上下对应设置,所述膜片4设置于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之间。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进气腔1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与所述进气腔11垂直贯通连接的第一进气口12、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2下底面且与所述第一进气口12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二进气口21,所述上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口12,所述下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口21,所述排气通道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排气腔13、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与所述排气腔13垂直贯通连接的第一排气口14、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气座2下底面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4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二排气口22,所述上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口14,所述下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气口22。本实施例中,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为设置于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以及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位置处的凹凸结构,以此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在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以及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外围采用平面设计所带来的“干泵”现象的发生,即膜片与气口周围的平面紧密贴合后,造成膜片在气流作用下无法及时有效的打开,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在使得膜片封堵气口的同时,减少了膜片与底座和导气座之间的实际有效接触面积,进而避免了上述“干泵”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泵体驱动机构3包括驱动电机31、紧固于所述驱动电机31的驱动端的驱动座32、水平架设于所述驱动座32的腔体内且与所述驱动电机31的驱动轴紧固的曲轴33、与所述曲轴33垂直紧固的驱动杆34、以及紧固于所述驱动杆34下端的皮碗35,所述导气座2的上表面设置有球面凹坑23,所述皮碗35的下底面与所述球面凹坑23相配合,所述第二进气口21和所述第二排气口22均与所述球面凹坑23贯通连接,所述球面凹坑23的外围设置有密封槽24,所述皮碗35的外围设置有与所述密封槽24相配合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压设于所述导气座2与所述驱动座32之间。以此结构设计,能够使得皮碗在驱动杆的驱动作用下,往返上下运动,进而驱动气流沿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流动,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中设置的膜片,在皮碗的作用下,能够使气流沿进气通道流单向流入排气通道。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