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5509发布日期:2019-03-05 17:51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是人们常用的取凉工具,电风扇通常是由电机带动多片扇叶,使得空气产生流动,实现气流降温的效果。风扇有壁扇、落地扇、台扇、塔扇、吊扇、空调扇等等,另外为了方便人们使用,市面上还出现了许多小型风扇。小型风扇有手持风扇或者放在桌子上的小型台扇。手持风扇体积较小,一般需要能够手持使用,而不具备放置功能。另外,造成使用不便,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风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支架风扇,其包括外壳、风扇头、连接机构及支撑机构。风扇头与外壳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外壳连接,支撑机构位于所述外壳远离风扇头的一端,且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支撑机构包括支撑脚及原动件,所述支撑脚围设于所述原动件四周,且支撑脚可相对原动件转动。

优选地,原动件为圆柱齿轮,所述支撑脚包括转动齿轮及转角;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转角连接,所述原动件与所述转动齿轮与啮合,并在原动件转动时可通过转动齿轮带动转角相对于原动件转动。

优选地,转动齿轮缺少一部分齿数,缺少齿数的部分与所述转角连接,以使所述支撑脚相对原动件转动的范围为0°-120°。

优选地,连接机构包括驱动件及传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且所述驱动件工作时,驱动所述原动件自转;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转动齿轮连接。

优选地,驱动件包括机身及转轴,所述传动件包括连接块、轴承及转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轴承连接,且轴承可相对连接块转动;所述轴承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面与所述转块连接;所述转块与所述转动齿轮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原动件过盈配合,以带动所述原动件自转。

优选地,轴承上设有旋转孔,所述转块中心设有通孔,且远离与所述轴承连接的一面设有转动连接轴,所述转动连接轴围设于所述通孔四周;所述转轴穿过所述旋转孔及所述通孔与所述原动件过盈配合;所述转动连接轴与所述转动齿轮转动连接;所述转轴转动时,带动所述原动件自转,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原动件啮合转动。

优选地,外壳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形成一部分为环形,另外部分内部中空,具有带开口的容纳腔结构。

优选地,连接机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外壳的环形部分的内壁上设有连接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连接块转动配合,以使所述风扇头可相对所述外壳转动。

优选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风扇头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外壳的一面连接;所述支撑脚及所述原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

优选地,支撑脚带有弧度,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连接点连接;所述原动件为一侧为工字型的杆状,所述支撑脚的一端与所述原动件为工字型的一端接触,沿所述原动件轴向方向拉动原动件时,会给所述支撑脚一个与拉动方向相同的力,以使支撑脚相对原动件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支撑脚围设于所述原动件四周,且可绕原动件转动,以使支架风扇可以处于支撑状态或手持状态,增加了风扇的功能性。

进一步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撑机构收拢或散开,比手动旋转支撑机构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支撑机构两种状态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外壳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外壳与风扇头配合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支外壳及连接机构关系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驱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3D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传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3E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轴承示意图。

图3F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转块示意图。

图3G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驱动件与传动件配合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支撑机构旋转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支撑机构与转块配合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支撑脚示意图。

图4D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支撑机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两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其他实施例支撑机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其他实施例支撑机构旋转示意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其他实施例连接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支架风扇;20、外壳;201、第一连接件;203、第二连接件;21、连接孔;30、风扇头;31、旋转轴;40、连接机构;401、控制件;4011、充电接口;403、电池;405、驱动件;4051、机身;4053、转轴;407、传动件;4071、连接块;4073、轴承;4075、转块;41、旋转孔;42、卡槽;43、卡扣;44、转动连接轴;45、通孔;50、支撑机构;501、支撑脚;5011、转动齿轮;5013、转角;503、原动件;505、防滑垫; 40a、连接机构(第二实施例);401a、第一连接板(第二实施例);403a、第二连接板(第二实施例);50a、支撑机构(第二实施例);501a、支撑脚(第二实施例); 503a、原动件(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A-1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支架风扇 10,其包括外壳20、风扇头30、连接机构40及支撑机构 50。风扇头30与外壳20连接,且风扇头可以相对外壳 20转动。外壳20远离风扇头30的一侧内设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连接机构40设置于该容纳腔内,与风扇头30 电连接。支撑机构50与连接机构40远离风扇头30的一侧连接,用于支撑支架风扇10,并将容纳腔的开口封闭。

请参阅图2A-2C,外壳20包括第一连接件201及第二连接件203。第一连接件201与第二连接件203连接构成一部分为环形,另外部分内部为一端开口容纳腔,且连接机构40可以设置于该容纳腔内。第一连接件201与第二连接件203连接后,环形部分的内壁上设有连接孔21。

风扇头30为圆柱形,其与外壳20的环形部分适配。风扇头30的圆柱外壁上设有旋转轴31,旋转轴31与连接孔21转动连接,风扇头30与外壳20通过旋转轴31 及连接孔21实现转动连接。

可以理解,第一连接件201与第二连接件203可以为卡扣连接,也可以为螺纹连接,只要保证第一连接件201 与第二连接件203连接后,可形成与风扇头30适配的环形部分及具有容纳腔的部分即可。

请参阅图3A-3B,连接机构40位于外壳20的容纳腔内,通过第一连接件201及第二连接件203连接,将连接机构40夹持于容纳腔内,或在容纳腔内壁上设置与连接机构40尺寸适配的挡板,以防止连接机构40从容纳腔中脱落。

具体的,连接机构40包括控制件401、电池403、驱动件405及传动件407。电池403与驱动件405电连接,用于给驱动件405供电。控制件401与驱动件405及电池 403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件405开始或停止工作。驱动件405与传动件407连接,当驱动件405工作时可带动传动件407旋转。

可以理解,控制件401、电池403及驱动件405皆固定容置于容纳腔内,即被容纳腔内壁或内壁上设置的挡板固定住。传动件407与驱动件405连接,由驱动件405 将传动件407连接于容纳腔内,使其不从容纳腔内脱落。传动件407不与容纳腔内壁接触,且当驱动件405工作时,可带动传动件407相对容纳腔旋转,也即相对外壳20旋转。

进一步的,控制件401上设有外露于容纳腔的充电接口4011,充电接口4011可与外部电源连接,以使用外部电源给电池403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件401为电路板,电池403为蓄电池,驱动件405为电机。

请参阅图3C-3G,驱动件405为电机,其包括机身 4051及转轴4053,机身4051固定容置于外壳20的容纳腔内,驱动件405工作时,转轴4053相对机身4051旋转。传动件407包括连接块4071、轴承4073及转块4075,连接块4071与轴承4073连接,且轴承4073可相对连接块 4071转动。连接块4071为环形,机身4051与连接块4071 连接,转轴4053穿过传动件407与支撑机构50连接,驱动件405工作时,转轴4053相对机身4051旋转,从而带动支撑机构50相对机身4051旋转。轴承4073远离连接块4071的一面与转块4075连接,转块4075可跟随轴承 4073一同旋转。

具体的,轴承4073为圆柱形,其中心设有旋转孔41,转轴4053穿过旋转孔41。轴承4073远离与连接块4071 连接的一侧,设有卡槽42,转块4075为圆形,中心设置有与旋转孔41同心的通孔45,其与轴承4073连接的一面上设有卡扣43,通过卡槽42与卡扣43的配合,实现轴承4073与转块4075的连接。

可以理解,也可以将卡扣43设置于轴承4073远离与连接块4071连接的一侧,将卡槽42设置于转块4075与轴承连接的一面上,即将卡槽42与卡扣43置换,只要能够保证轴承4073与转块4075连接即可。

可以理解,转轴4053可根据控制件401的控制,相对机身4051正转或反转。

请参阅图4A-4D,支撑机构50与连接机构40远离风扇头30的一侧连接,且可与容纳腔开口相配适,可将容纳腔开孔封闭,其包括支撑脚501及原动件503,支撑脚 501围设于原动件503四周,且可相对原动件503转动。

具体的,原动件503为圆柱齿轮,支撑脚501包括转动齿轮5011及转角5013。转动齿轮5011与原动件503 啮合。转块4075远离与轴承4073连接的一面还设有转动连接轴44,转动连接轴44围设于通孔45四周。转动连接轴44与转动齿轮5011的齿轮中心孔转动连接,转轴4053穿过旋转孔41及通孔45与原动件503的齿轮中心孔过盈配合。当转轴4053旋转时,原动件503自转,转动齿轮5011与原动件503啮合,则转动齿轮绕原动件503 转动,转角5013跟随转动齿轮5011一起绕原动件503 转动,即支撑脚501绕原动件503转动。

可以理解,转轴4053与原动件503的齿轮中心孔为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将原动件503与转轴4053连接,也即驱动件405连接。由于原动件503与转动齿轮 5011啮合,转动齿轮5011也会被原动件503带动而自转,从而转动转角5013。同时,在啮合传动时,转动齿轮5011 的圆心会围绕原动件503公转,转动连接轴44与转动齿轮5011的齿轮中心孔转动连接,即转动连接轴44也会绕原动件503公转,也即轴承4073相对连接块4071转动。

驱动件405固定容置于容纳腔内,转块4075的作用为通过转动连接轴44与转动齿轮5011转动配合,以将转动齿轮5011与连接机构40连接,也即是将支撑脚501 与连接机构40连接。同时,通过轴承4073,在转动齿轮 5011因为啮合力而绕原动件503公转时,使得与转动齿轮5011连接的转块4075也能够一起相对于连接块4071 转动,而不会发生干涉。

可以理解,支撑机构50包括两个或多个支撑脚501,优选地,支撑脚为3个。

进一步的,转动齿轮5011与转角5013可以为一体,也可以是两个部件通过螺纹或卡扣相互连接。支撑脚501 与原动件503之间只通过齿轮啮合,且不与外壳20连接,只是通过转动连接轴44与转动齿轮5011的齿轮中心孔转动连接,以起到将支撑机构50与连接机构40连接的作用。

转动齿轮5011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齿轮,即缺少一部分齿数,缺少齿数的部分与转角5013连接。当支撑脚501绕中心齿轮旋转一个的角度时,缺少齿数的部分,即转角5013与原动件503接触,支撑脚501无法再绕原动件503转动。也即,支撑脚501有一个最大转动角度,优选地,该角度范围为0°-120°。转角5013带有弧度,几个转角5013相互贴合,可以形成圆形。

更进一步的,支撑机构50远离转块4075的一面上设有防滑垫505,以用于将支架风扇10放置于桌面上使用时,增大支架风扇10与桌面件的摩擦力,以增强稳定性。

可以理解,防滑垫505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保证增大支架风扇10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连接机构40的驱动件405带动原动件503转动,原动件503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带动转动齿轮5011转动,以使支撑脚501能绕原动件503 转动。在其它实施例里,驱动件405可以为人力,原动件 503可以为连杆,支撑脚501也为连杆,且能与原动件503 配合传动。只要保证给原动件503一个外力,使得支撑脚 501能够相对原动件503转动即可。

请参阅图5,当需要手持使用支架风扇10时,将支撑机构50转动为支撑脚501收拢,支架风扇10更加便携,用户可手持使用。当需要将支架风扇10放置使用时,将支撑机构50转动为支撑脚501散开,用户可以将支架风扇10放置于桌面上使用。

请参阅图6A-6C,在部分实施例里,支撑机构50a作为支撑机构50的结构变形,连接机构40a作为连接机构 40的结构变形。连接机构40a与外壳20远离风扇头的一侧连接,支撑机构50a与连接机构40a连接。

支撑机构50a包括支撑脚501a及原动件503a,支撑脚501a围设于原动件503a四周,且支撑脚501a可相对原动件503a转动。连接机构40a包括第一连接板401a及第二连接板403a。第一连接板401a与外壳20远离风扇头30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403a与第一连接板401a 远离外壳20的一面连接,支撑脚501a与第二连接板403a 靠近第一连接板401a的一面通过连接点连接。即支撑脚 501a相对第二连接板403a,绕连接点旋转。

可以理解,支撑脚501a为两个以上,优选的,支撑脚501a为2个。

具体的,支撑脚501a带有弧度,原动件503a为杆状,原动件503一侧为工字型。支撑脚501a及原动件503a位于第一连接板401a与第二连接板403a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401a及第二连接板403a夹持支撑脚501a及原动件 503a。

支撑脚501a的一端与原动件503工字型一侧接触,在原动件503a被第一连接板401a及第二连接板403a的夹持下,给原动件503a一个沿其轴向方向大于夹持摩擦力的外力,原动件503a可以相对于第二连接板403a沿其轴向受力方向移动。当原动件503a相对于第二连接板 403a,沿其轴向受力方向移动时,支撑脚501a与原动件 503a工字型一端接触的一侧受到沿原动件503a轴向方向上的力,支撑脚501a的与原动件503接触的一端跟随原动件503移动。连接点起到支点的作用,使得支撑脚501a 相对原动件503a转动。即,利用原动件503a一侧为工字型,支撑脚501a带有弧度的结构特性,沿原动件503a轴向方向拉动原动件503a时,原动件503a在移动的同时也给支撑脚501a一个沿移动方向的力。而支撑脚501a通过一个连接点与第二连接板403a转动连接,在受到原动件 503a给予的外力时,会以连接点为支点,绕第二连接板 403a转动,以使支撑脚501a转动一个角度后,能够支撑支架风扇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提供的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支撑脚围设于所述原动件四周,且可绕原动件转动,以使支架风扇可以处于支撑状态或手持状态,增加了风扇的功能性。

2.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撑机构收拢或散开,比手动旋转支撑机构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