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2828发布日期:2019-01-04 23:3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空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压缩空气的高精密度压缩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空压机大致可分为往复式空气压缩机(reciprocating compressor)及螺旋式空气压缩机(rotary-screw compressor)两种。其中,由于往复式空气压缩机结构复杂,运作时因零件摩擦会产生噪音并造成损耗,且压缩比较低,因此螺旋式空气压缩机所应用的层面较广。

一般螺旋式空气压缩机中包含了一马达及一压缩组件,且马达与压缩组件可利用皮带套接,以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压缩组件而驱动压缩组件转动并压缩空气。为了使皮带能稳定地驱动压缩组件,皮带必须紧紧地套在马达及压缩组件上。另一方面,若马达及压缩组件的功率较大时,皮带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传递动力。而为了使皮带具有足够的强度,常见的法方是使用一个较宽的皮带或多个一般宽度的皮带,以分散马达及压缩组件运作时所产生的力。

然而,皮带的宽度越宽,或是皮带的数量越多,便越难以使皮带均匀受力。具体而言,若马达的转轴及压缩组件的转轴稍有偏斜而非相互平行,使马达及压缩组件的转轴各段之间的距离不相同时,套设于其上的皮带便承受不同的受力。若以套设有多个皮带的压缩机为例,当每个皮带上的受力不同时,有的皮带会承受较大的张力因此被拉长变形,而有的皮带因张力较小而容易在马达及压缩组件的转轴上打滑,这些都会加快皮带的摩损。而为了使马达及压缩组件的转轴达到平行,组装上非常困难,必须一再地调整才可能达成,相对地制造的时间延长,产能降低。

有鉴于此,提出一种更佳的改善方案,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压机,其简化了组装方式但能提供较高的组装精度,以使动力装置及压缩组件的驱动轴能保持相互平行。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压机,具有:

一框架,其具有一直角座,该直角座包含相垂直的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

一动力装置,其固设于该第一板体,并具有一第一皮带轮,该第一皮带轮的转轴方向垂直于该第二板体;

一压缩组件,其具有:

一压缩机,其固设于该第二板体;及

一第二皮带轮,该第二皮带轮设置于位于该压缩机的一第一端,该第二皮带轮的转轴方向垂直于该第二板体;

一皮带组,其套设于该第一皮带轮及该第二皮带轮;以及

一油槽,其连通于该压缩组件。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直角座中相垂直的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能提升安装动力装置及压缩组件的精度,在将动力装置及压缩组件分别固设于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后,便能确保动力装置的驱动轴与压缩组件的驱动轴保持平行,因此驱动轴上的第一皮带轮及第二皮带轮的转轴也能保持平行。借此,套设于第一皮带轮及第二皮带轮上的皮带组各部分的张力能均匀分配,不会有部分位置张力较大而部分位置张力较小的情况发生。因此,借由本实用新型,皮带组不易发生打滑而磨损,因此延长了使用寿命。此外,借由直角座,在安装动力装置及压缩组件的过程中,不需要通过精密仪器来校准、对位,只要将动力装置及压缩组件确实抵靠于直角座后进行锁合即可,即使不具熟练的技术,一般人也能完成组装,且也不易发生错误,因此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中,该直角座更具有至少一立柱,各该至少一立柱与该第一板体垂直,且各该至少一立柱的下端固设于该第一板体,各该至少一立柱的上端固设于该压缩机的一第二端;该压缩机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中,该直角座更具有至少一第一防震垫,各该至少一第一防震垫位分别设置于各该至少一立柱的上端,并位于该压缩组件与该立柱之间。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中,该动力装置的上侧面固设于该第一板体的下侧面。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中,该压缩组件更具有一驱动轴,其设置于该压缩机内并自该压缩机的该第一端穿出该压缩机;该压缩机的该第一端的端面抵靠于该第二板体,以使该驱动轴垂直于该第二板体;且该第二皮带轮以该驱动轴为转轴转动。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中,该直角座更具有至少一直角板,各该至少一直角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各该至少一直角板的该第一侧边贴靠并固设于该第一板体,且各该至少一直角板的该第二侧边贴靠并固设于该第二板体。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更具有一张力调整组件,该张力调整组件具有:

一扭转件,其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该固定端固设于该第二板体,且该扭转件以垂直该第二板体的方向延伸;

一悬臂,其具有一枢转端及一抵靠端,该枢转端枢设于该扭转件的该自由端,且该悬臂以平行该第二板体的方向延伸;以及

一滚轮,其枢设于该悬臂的该抵靠端,且该滚轮的转轴垂直于该第二板体;

其中,该扭转件转动该悬臂以使该滚轮保持抵靠于该皮带组。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中,该框架更具有:

一第一架体,其呈上下延伸;以及

一第二架体,其呈水平延伸,并固设于该第一架体上端;

其中,该直角座固设于该第二架体。

如前所述的空压机中,该框架更具有多个第二防震垫,其固设于该第一架体与该第二架体的接点而位于该第一架体与该第二架体之间。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框架、动力装置、压缩组件、及皮带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直角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直角座、动力装置、及压缩组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直角座、动力装置、及压缩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框架 11第一架体

12第二架体 13第二防震垫

14直角座 141第一板体

142第二板体 143直角板

144立柱 145第一防震垫

20动力装置 21电动机

22第一皮带轮 23驱动轴

30压缩组件 31压缩机

32第二皮带轮 33驱动轴

34进气过滤装置 40皮带组

50油槽 60张力调整组件

70冷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压机,其具有一框架10、一动力装置20、一压缩组件30、一皮带组40、以及一油槽50,且选择性地具有一张力调整组件60以及一冷却组件70。

接着请参考图2至图4。框架10具有一第一架体11、一第二架体12、多个第二防震垫13、以及一直角座14。

第一架体11呈上下延伸,第二架体12呈水平延伸并固设于第一架体11上端。多个第二防震垫13固设于第一架体11与第二架体12的接点而位于第一架体11与第二架体12之间。具体而言,第一架体11与第二架体12之间的接点共有四个,因此第二防震垫13的数量亦为四个,并分别设置于四接点上。第二防震垫13可以具有弹性,借此缓冲空压机运作时所产生的震动。

接着请参考图1、图4及图5。直角座14固设于第二架体12并包含一第一板体141及一第二板体142,并选择性地具有至少一直角板143、至少一立柱144、以及至少一第一防震垫145。第一板体141的四个角落固设于第二架体12上,并分别对应于第二防震垫13。第一板体141与第二板体142相垂直,且第一板体141与第二板体142可由一金属板经自动化加工机进行切割、折角、冲孔等步骤加工制成,因此第一板体141与第二板体142可为一体成形。而一般金属板件的加工机技术成熟,精度高且成本低,因此借由上述自动化加工机进行制造,可提升第一板体141与第二板体142的精度,确保第一板体141与第二板体142间的夹角为直角,且确保第一板体141与第二板体142上的孔位在正确的位置上。

各直角板143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侧边1431及一第二侧边1432,第一侧边1431贴靠并固设于第一板体141,且第二侧边1432贴靠并固设于第二板体142。借此,能使第一板体141与第二板体142间夹角保持为直角,而不会因长期承受重量而产生变形。

各立柱144具有一上端及一下端,立柱144的下端固设于第一板体141,且各立柱144的上端皆固设有一第一防震垫145。具体而言,立柱144上端具有一螺丝,第一防震垫145螺合于该螺丝上,且能透过转动而调整第一防震垫145的高端。各立柱144垂直于第一板体141并自第一板体141上向延伸。立柱144可为实心柱体或空心柱体,或由板体折成柱状结构。

接着请参考图2、图3、图6、及图7。动力装置20固设于第一板体141,并具有一电动机21、一第一皮带轮22、及一驱动轴23。电动机21贴靠并固设于第一板体141的下侧面,换言之,动力装置20的上侧面固设于第一板体141的下侧面。借此,动力装置20的驱动轴23平行于第一板体141。第一皮带轮22套设于动力装置20的驱动轴23,因此第一皮带轮22的转轴方向平行于第一板体141。此外,第一板体141上的冲孔位置是依据动力装置20的驱动轴23垂直于第二板体142时动力装置20的固定螺孔的位置通过自动化加工机所形成,因此只要动力装置20锁合于该等的冲孔,动力装置20的驱动轴23即能垂直于第二板体142,而不必另外校正调整。

压缩组件30固设于第二板体142。本实施例中,压缩组件30具有一压缩机31、一第二皮带轮32、及一驱动轴33,并选择性地具有一进气过滤装置34。压缩机3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压缩机31的第一端的端面贴靠并固设于第二板体142压缩组件30的驱动轴33自压缩机31的第一端凸伸而出,因此压缩机31的驱动轴33垂直于第二板体142,且穿设于第二板体142。第二皮带轮32套设于凸出于压缩机31的第一端的驱动轴33上,并以驱动轴33为转轴,因此第二皮带轮32的转轴方向垂直于第二板体142。

压缩机31的第二端的底面抵靠于立柱144的上端,以支撑压缩组件30的重量,并使压缩组件30的驱动轴33与第二板体142保持垂直。本实施例中,压缩机31的第二端是固设于位于立柱144的上端的第一防震垫145上。换言之,第一防震垫145位于压缩组件30与立柱144之间。然而,压缩机31与第一防震垫145并非紧密锁合,第一防震垫145仅是轻托着压缩机31的底面,使第一防震垫145能支撑压缩机31。因此,类似于第二防震垫13,第一防震垫145可以具有弹性,借此缓冲空压机运作时所产生的震动。此外,还可借由第一防震垫145来调整压缩机31与立柱144于固设处的间距,以使压缩组件30的驱动轴33能与第二板体142保持垂直。

接着请参考图1。进气过滤装置34固设于压缩机31上侧,并与压缩机31连通。进入压缩机31的空气皆会先通过进气过滤装置34,以除去空气中的灰尘或脏污。

皮带组40套设于第一皮带轮22及第二皮带轮32,借此将动力装置20的动能通过皮带组40传递至压缩组件30。

接着请参考图1及图4。张力调整组件60具有一扭转件61、一悬臂62、以及一滚轮63。扭转件61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扭转件61的固定端固设于第二板体142,且扭转件61以垂直第二板体142的方向延伸。悬臂62具有一枢转端及一抵靠端,悬臂62的枢转端枢设于扭转件61的自由端,且悬臂62垂直于扭转件61。换言之,悬臂62以平行第二板体142的方向延伸。滚轮63枢设于悬臂62的抵靠端,且滚轮63的转轴垂直于悬臂62。换言之,滚轮63的转轴亦垂直于第二板体142。借此,扭转件61提供悬臂62一转动的力,以使滚轮63保持抵靠于皮带组40。

通过张力调整组件60保持抵靠于皮带组40,即使在本实用新型的空压机长期用后若皮带组40松弛,张力调整组件60仍能使皮带组40上维持相同的张力,无需另外调整。因此,第一皮带轮22仍能稳定地通过皮带组40将动力传至第二皮带轮32,而不会有打滑或断裂的现象。

油槽50其连通于压缩组件30,具体而言是连通于压缩机31。经压缩机31压缩的空气会储存于油槽50内。冷却组件70可用于冷却被压缩的空气或是于压缩机31内循环流动的油。

综上所述,通过直角座14中相垂直的第一板体141及第二板体142,能提升安装动力装置20及压缩组件30的精度,在将动力装置20及压缩组件30分别固设于第一板体141及第二板体142后,便能确保动力装置20的驱动轴23与压缩组件30的驱动轴33保持平行,因此驱动轴23、33上的第一皮带轮22及第二皮带轮32的转轴也能保持平行。借此,套设于第一皮带轮22及第二皮带轮32上的皮带组40各部分的张力能均匀分配,不会有部分位置张力较大而部分位置张力较小的情况发生。因此,借由本实用新型,皮带组40不易发生打滑而磨损,因此延长了使用寿命。此外,借由直角座14,在安装动力装置20及压缩组件30的过程中,不需要通过精密仪器来校准、对位,只要将动力装置20及压缩组件30确实抵靠于直角座14后进行锁合即可,即使不具熟练的技术,一般人也能完成组装,且也不易发生错误,因此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