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体干燥用真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2780发布日期:2019-01-04 23:3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体干燥用真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体干燥用真空系统。



背景技术:

真空干燥系统是化工原药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干燥系统,专为干燥热敏性、易分解和易氧化物质而设计,能够向内部充入惰性气体,特别是一些成分复杂的物品也能进行快速干燥。

真空干燥设备主要有转鼓干燥机、耙式干燥机、带式干燥机、盘式干燥机、箱式干燥机等;真空泵是真空干燥系统中的常见机械,有往复真空泵、水环真空泵、螺杆真空泵、罗茨真空泵等。

一般干燥用真空系统的真空度很高,需要两级以上的真空泵进行串联才能达到效果,其中前几级泵均为罗茨泵,其转子间隙很小,达到40微米,若后级泵使用机械泵,那么加工精度更高,间隙更小。由于真空干燥的介质为粉体,易扬尘,容易进入泵腔结垢,会磨损真空泵的转动部件,因此,在进入真空泵之前的真空干燥设备上一般会加除尘滤袋进行粉尘拦截。但还有极少部分颗粒达到2微米以下的物料会进入泵腔,损坏真空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既保证了粉末不进入真空泵的泵腔中磨损真空泵,又能提高真空系统的工作效率,防止滤芯堵死,并且减少泵后尾气进入大气污染环境,大幅降低了真空泵的损坏频率的粉体干燥用真空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粉体干燥用真空系统,包括一级过滤器、二级过滤器、一级真空泵、冷凝过滤器、二级真空泵、泵后冷凝器、第一液位计、第二液位计、第一压力计、第二压力计、第三压力计、第四压力计、第五压力计、第一球阀、第二球阀和第一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端与一级过滤器相连,所述一级过滤器与二级过滤器相互串联;所述二级过滤器的结构与一级过滤器的结构相同;所述二级过滤器与一级真空泵相连;所述一级真空泵的出气端与冷凝过滤器相连接,所述冷凝过滤器与二级真空泵相连;所述二级真空泵与泵后冷凝器相连;所述一级过滤器与二级过滤器之间装设有第二压力计;所述二级过滤器与一级真空泵之间装设有第三压力计;所述一级真空泵与冷凝过滤器之间装设有第四压力计;所述一级过滤器的顶部设置有可拆卸式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的外侧中心向外形成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盖体的下侧还固定有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位于一级过滤器的内部;所述一级过滤器的外侧中部形成有横向分布的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端与一级过滤器的第二进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上装设有第一压力计。

优选地,所述一级过滤器的第一出气管与二级过滤器的第三进气管相连接,所述二级过滤器的第二出气管与一级真空泵的进气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一级过滤器的顶部还向外形成有第一冲洗管,所述第一冲洗管位于第一盖体的外侧,所述一级过滤器的底部向外形成有第一排净管。

优选地,所述冷凝过滤器的进气端上形成有冷凝部,所述冷凝部的上端开口处设置有可拆卸式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的外侧中心向外形成有第四进气管,所述第二盖体的下侧还固定有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位于冷凝部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冷凝过滤器的顶部向外形成有第三出气管,所述冷凝过滤器的底部向外形成有第二排净管;所述冷凝过滤器上还装设有第一液位计。

优选地,所述一级真空泵的出气端与第四进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三出气管与二级真空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冷凝部上装设有第五压力计;所述冷凝部的冷却水进出口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球阀。

优选地,所述泵后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球阀;所述泵后冷凝器上还装设有第二液位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一级真空泵前设计两级过滤器,并对过滤前后压差实时检测,既保证了粉末不进入真空泵的泵腔中磨损真空泵,又能提高真空系统的工作效率,防止滤芯堵死,并且减少泵后尾气进入大气污染环境,大幅降低了真空泵的损坏频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级过滤器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过滤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粉体干燥用真空系统,包括一级过滤器1、二级过滤器2、一级真空泵3、冷凝过滤器4、二级真空泵5、泵后冷凝器6、第一液位计7、第二液位计8、第一压力计9、第二压力计10、第三压力计11、第四压力计12、第五压力计13、第一球阀14、第二球阀15和第一进气管16;第一进气管16的一端与一级过滤器1相连,一级过滤器1与二级过滤器2相互串联,二级过滤器2与一级真空泵3相连,一级过滤器1的顶部设置有可拆卸式的第一盖体102,第一盖体102的外侧中心向外形成有第一出气管101,第一盖体102的下侧还固定有第一滤芯103,第一滤芯103位于一级过滤器1的内部;一级过滤器1的外侧中部形成有横向分布的第二进气管104,一级过滤器1的顶部还向外形成有第一冲洗管106,第一冲洗管106位于第一盖体102的外侧,一级过滤器1的底部向外形成有第一排净管105;若需要溶剂洗涤和氮气吹扫时,可以将溶剂洗涤和氮气吹扫输入管与第一冲洗管106相连接,携带污垢的溶剂和氮气通过第一排净管105排出到外部;二级过滤器2的结构与一级过滤器1的结构相同,二级过滤器2在整个真空系统中的作用是防止一级过滤器1突然漏料时,粉尘在瞬间进入真空泵腔的保险过滤器;第一进气管16的一端与一级过滤器1的第二进气管104相连接,第一进气管16上装设有第一压力计9;一级过滤器1的第一出气管101与二级过滤器2的第三进气管201相连接,二级过滤器2的第二出气管202与一级真空泵3的进气端相连接,一级真空泵3的出气端与冷凝过滤器4相连接,一级真空泵3用来提高真空度和抽气量;冷凝过滤器4与二级真空泵5相连,冷凝过滤器4的进气端上形成有冷凝部44,冷凝部44的上端开口处设置有可拆卸式的第二盖体42,第二盖体42的外侧中心向外形成有第四进气管41,第二盖体42的下侧还固定有第二滤芯43,第二滤芯43位于冷凝部44的内部,冷凝过滤器4的顶部向外形成有第三出气管46,冷凝过滤器4的底部向外形成有第二排净管45,第二排净管45可以将冷凝下来的液体做收集,减小二级真空泵5的负荷,提高真空泵的效率;一级真空泵3的出气端与第四进气管41相连接,第三出气管46与二级真空泵5相连接,二级真空泵5可选往复泵或螺杆泵,不需要多余介质提供真空,且优选极限真空度高的螺杆泵,真空度保持好;二级真空泵5与泵后冷凝器6相连,泵后冷凝器6为缠绕管式冷凝器,其作用是冷凝真空泵出气,减少向大气排放量,若干燥介质为溶剂,则可冷凝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一级过滤器1与二级过滤器2之间装设有第二压力计10;二级过滤器2与一级真空泵3之间装设有第三压力计11;一级真空泵3与冷凝过滤器4之间装设有第四压力计12;冷凝部44上装设有第五压力计13;冷凝部44的冷却水进出口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球阀14;泵后冷凝器6的冷却水进出口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球阀15;冷凝过滤器4上还装设有第一液位计7;泵后冷凝器6上还装设有第二液位计8。

使用时,带粉尘的空气从第一进气管16的另一端通入并首先进入一级过滤器1,经过一级过滤器1的过滤作用后进入二级过滤器2中进行过滤,实时监测和观察第一压力计9和第二压力计10的压差变化,压差越小,说明第一滤芯103的透气性越好,压差越大说明滤芯拦截的物料越多;一级过滤器1在整个真空系统中的作用是一次拦截粉尘颗粒不进入真空系统,第一滤芯103为可拆卸式设计,可根据使用情况及时清理;使用过程中检查:真空系统正常运转时,第一压力计9和第二压力计10的压差过大时需及时清理第一滤芯103;过滤后的空气经二级过滤器2后进入一级真空泵3,第三压力计11与第二压力计10压差过大,且第一压力计9与第二压力计10基本相同时,及时更换第一滤芯103并清理二级过滤器2内的滤芯;之后,空气从一级真空泵3出来依次经过冷凝过滤器4和二级真空泵5并进入到泵后冷凝器6中,最后从泵后冷凝器6的出气口出来进行使用;冷凝过滤器4的作用是除水和过滤,二级真空泵5的作用是保持良好的真空度,泵后冷凝器6的作用是冷凝真空泵出气,减少向大气排放量;使用时,还需定期检查清理冷凝过滤器4内的第二滤芯43;及时观察第一液位计7和第二液位计8,排净冷凝过滤器4和泵后冷凝器6内的液体;第四压力计12和第五压力计13用来比对空气进入冷凝过滤器4前后的压差值。

真空干燥系统是化工原药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干燥系统,专为干燥热敏性、易分解和易氧化物质而设计,能够向内部充入惰性气体,特别是一些成分复杂的物品也能进行快速干燥。真空干燥设备主要有转鼓干燥机、耙式干燥机、带式干燥机、盘式干燥机、箱式干燥机等;真空泵是真空干燥系统中的常见机械,有往复真空泵、水环真空泵、螺杆真空泵、罗茨真空泵等;一般干燥用真空系统的真空度很高,需要两级以上的真空泵进行串联才能达到效果,其中前几级泵均为罗茨泵,其转子间隙很小,达到40微米,若后级泵使用机械泵,那么加工精度更高,间隙更小。由于真空干燥的介质为粉体,易扬尘,容易进入泵腔结垢,会磨损真空泵的转动部件,因此,在进入真空泵之前的真空干燥设备上一般会加除尘滤袋进行粉尘拦截。但还有极少部分颗粒达到2微米以下的物料会进入泵腔,损坏真空系统;本实用新型在一级真空泵前设计两级过滤器,并对过滤前后压差实时检测,既保证了粉末不进入真空泵的泵腔中磨损真空泵,又能提高真空系统的工作效率,防止滤芯堵死,并且减少泵后尾气进入大气污染环境,大幅降低了真空泵的损坏频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