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式排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1975发布日期:2019-04-20 04:1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式排水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泵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式排水泵。



背景技术:

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水泵性能的技术参数有流量、吸程、扬程、轴功率、水功率、效率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容积水泵、叶片泵等类型。容积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积的变化来传递能量;叶片泵是利用回转叶片与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有离心泵、轴流泵和混流泵等类。

当前家用、商用浴缸、家用花园井部抽水、室内外等小范围的家用式排水泵,其电机低效高能耗、噪音大,也不能实现智能式的排水控制要求等。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式排水泵。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式排水泵,其设计结构合理电机高效低能耗、低噪音,整体外观粗框大方、造型紧凑、底座稳重,出水口位置重心很低,可直接拉出水管,水泵不会倒立、翻滚,同时感应盒体、隔板控制盒等结构,实现高效、精准和稳定的智能化控制要求。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式排水泵,包括相配合使用的底板、电机前端盖、水泵外壳、水泵内壳、手柄,及设置在水泵内壳内的电机机壳,其中,底板与电机前端盖之间通过第一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第二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连接,水泵内壳与手柄之间通过第三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连接,及设置在电机机壳、底板内且相配合使用的轴承、轴子总成、轴用卡簧、骨架油封、叶轮、定子,及位于水泵内壳内且与轴子总成相配合使用的隔板控制盒、三波峰垫片、第四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平垫、弹垫、管形端子、小O形圈,及设置在水泵内壳内且与管形端子相配合使用的电源插座板,及设置在水泵内壳内且与电源插座板相配合使用的电源插座密封垫,及与电源插座板相配合使用的电源线插头,及设置在水泵内壳内且位于电源插座板一侧的排气塞,及与排气塞相配合使用的压线板、第五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圆柱形一字槽自攻螺丝,及设置在电机机壳内且与电源线插头、隔板控制盒、定子相配合使用的电容、外锯齿形锁紧垫片、接地端子、铜插针、接线帽,其中,铜插针设置在电源插座密封垫内、接线帽设置在隔板控制盒一侧,及设置在水泵内壳且与电源插座板、铜插针、隔板控制盒相配合使用的第六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电缆压扣、电线护套压板、电线护套,及设置在水泵外壳一侧的弯管接头,其中,底板、水泵外壳、水泵内壳之间设置有与弯管接头相配合使用的导水槽,及设置在底板一面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七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感应盒体、感应体密封垫。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与水泵外壳、弯管接头相配合使用的第一O形圈,及与电机机壳、电机前端盖连接面的第二O形圈,及设置在水泵外壳、水泵内壳连接面的第三O形圈。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设置在水泵外壳内且与第一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相配合使用的压线夹。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设置在电源插座板上的钢珠。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设置在底板与电机前端盖连接面的底板衬垫。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感应盒体内设置PCB感应线路板,且PCB感应线路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隔板控制盒内设置含PCB控制线路的线路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式排水泵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电机高效低能耗、低噪音,整体外观粗框大方、造型紧凑、底座稳重,出水口位置重心很低,可直接拉出水管,水泵不会倒立、翻滚,同时感应盒体、隔板控制盒等结构,实现高效、精准和稳定的智能化控制要求。

附图说明

图1、图3和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式排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式排水泵的感应盒体、电源插座板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式排水泵的立式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序号标注如下:1-电机机壳、2-电机前端盖、3-定子、4-水泵内壳、5-电源插座板、6-压线板、7-第二O形圈、8-电缆压扣、9-电源插座密封垫、10-圆柱形一字槽自攻螺丝、11-小O形圈、12-电线护套、13-铜插针、14-电线护套压板、15-第三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16-第二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17-第五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18-底板衬垫、19-底板、20-第七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21-感应盒体、22-感应体密封垫、23-压线夹、24-电容、25-第四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26-弹垫、27-接地端子、28-外锯齿形锁紧垫片、29-接线帽、30-隔板控制盒、31-骨架油封、32-轴子总成、33-三波峰垫片、34-电源线插头、35-管形端子、36-轴承、37-叶轮、38-平垫、39-轴用卡簧、40-第三O形圈、41-手柄、42-第一O形圈、43-弯管接头、44-第一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45-排气塞、46-钢珠、47-水泵外壳、48-第六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49-导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的一种智能式排水泵,包括相配合使用的底板19、电机前端盖2、水泵外壳47、水泵内壳4、手柄41,及设置在水泵内壳4内的电机机壳1,其中,底板19与电机前端盖2之间通过第一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44、第二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16连接,水泵内壳4与手柄41之间通过第三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15连接,及设置在电机机壳1、底板19内且相配合使用的轴承36、轴子总成32、轴用卡簧39、骨架油封31、叶轮37、定子3,及位于水泵内壳4内且与轴子总成32相配合使用的隔板控制盒30、三波峰垫片33、第四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25、平垫38、弹垫26、管形端子35、小O形圈11,及设置在水泵内壳4内且与管形端子35相配合使用的电源插座板5,及设置在水泵内壳4内且与电源插座板5相配合使用的电源插座密封垫9,及与电源插座板5相配合使用的电源线插头34,及设置在水泵内壳4内且位于电源插座板5一侧的排气塞45,及与排气塞45相配合使用的压线板6、第五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17、圆柱形一字槽自攻螺丝10,及设置在电机机壳1内且与电源线插头34、隔板控制盒30、定子3相配合使用的电容24、外锯齿形锁紧垫片28、接地端子27、铜插针13、接线帽29,其中,铜插针13设置在电源插座密封垫9内、接线帽29设置在隔板控制盒30一侧,及设置在水泵内壳4且与电源插座板5、铜插针13、隔板控制盒30相配合使用的第六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48、电缆压扣8、电线护套压板14、电线护套12,及设置在水泵外壳47一侧的弯管接头43,其中,底板19、水泵外壳47、水泵内壳4之间设置有与弯管接头43相配合使用的导水槽49,及设置在底板19一面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七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20、感应盒体21、感应体密封垫22。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与水泵外壳47、弯管接头43相配合使用的第一O形圈42,及与电机机壳1、电机前端盖2连接面的第二O形圈7,及设置在水泵外壳47、水泵内壳4连接面的第三O形圈40;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设置在水泵外壳47内且与第一盘头十字槽自攻螺丝44相配合使用的压线夹23;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设置在电源插座板5上的钢珠46;所述智能式排水泵,还包括设置在底板19与电机前端盖2连接面的底板衬垫18;所述感应盒体21内设置PCB感应线路板,且PCB感应线路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隔板控制盒30内设置含PCB控制线路的线路板。

本结构的智能式排水泵,水泵置于水中通电工作,水泵在空气中通电不能工作;当水位低于感应盒时,水泵过2秒钟后停止工作,水位上升超过感应盒,水泵延时5秒钟后开始工作;水温低压0摄氏度,水泵停止工作,水温高压0摄氏度,水泵开始正常工作;水泵叶轮被异物卡住,堵塞或水结冰,水泵停止工作;

水泵侧倒,水泵叶轮不在或不完全在水中,但感应盒在水中,水泵不能正常工作;

水泵要求在低水位长时间连续工作;用电容原理来检测水位,通过检测电流来检测水泵状况;水位升高,当水位高于1/8”,延时5秒水泵开始工作(防止水冲击,感应盒误动作),当水位低于1/8”,水泵过2秒钟后停止工作;通过检测电流来检测水泵的工作状况:水泵电流在一定的范围里,水泵正常工作,当电流大于一定值,水泵停止工作(水可能结冰,或水泵堵塞,或叶轮卡死),当水泵电流小于一定值,水泵可能侧倒,或水位低于1/8”,水泵停止工作;水泵电机使用温保,防止控制盒失效,引起烧机;每次切断电源,重新通电后,水泵自动进入工作状态。

本结构的智能式排水泵,适用于游泳池盖布上,家用、商用浴缸、家用花园井部抽水、室内外的小范围的家用式排水。

本结构的智能式排水泵,水泵可用于狭小空间和直径较小的容器使用(直径250mm),无需另外带开关,无需人员照顾,常年自动控制;电机高效低能耗,低噪音;整体外观粗框大方,造型紧凑,底座稳重,出水口位置重心很低,可以直接拉出水管,水泵不会倒立、翻滚。

本结构的智能式排水泵,具有以下特点:采用感应电机,电机位置密封,使用食用油冷却。泵体具有一体式结构,电机前盖后盖采用分体式。水泵叶轮使用封闭式,叶轮材料使用增强性塑料。电机轴使用陶瓷面或是合金镀层方式,光滑耐磨,密封效果更好,能长久低水位连续运转。泵上加电子控制,集成线路板,通过电源线输入后到感应电机上,控制整个水泵的运转。水泵采用电子感应器控制水泵的启动和停止,保护水泵无水时,干转烧机的现象(取代传统的浮球摆动开关和机械式电磁式直立开关,避免带水泵侧翻或倾倒时无法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