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和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7268发布日期:2019-08-31 02:06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和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机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和热回收型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新风机组是用于向室内提供新鲜空气的空气调节设备;热回收型新风机组是新风机组多种类型中的一种,现有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箱体内部具有呈X形构造的新风流道和回风流道,在新风流道和回风流道的交叉处固定安装有热交换芯体,通过热交换芯来利用从室内吸出的回风热量来加热从室外引入新风,从而充分回收并利用回风的热量,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现有热回收型新风机组如同公告号为CN205678770U,名称为“家用全热交换新风净化机组”技术方案所示的结构。申请人经长期研究发现,行业内的常规作法(设计)存有以下不足之处:

在现有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结构中,无论是回风用风机还是新风用风机均是各自通过一块安装板固定在各个气流通道中,该安装板整体与所在气流通道垂直,同时,该安装板的中部位置设有与风机的进风口正对连通的过风孔。但是,该安装板(及其过风孔)与相邻的热交换芯体的出风面之间具有锐角夹角,该锐角夹角构成风摆角,该风摆角即使得经热交换芯体的出风面排出的风需要偏转一定角度后才能够径直吹向安装板(及其过风孔)。但这样一来,就会增大能耗,降低能效。

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巧妙的风机安装结构,以及采用该风机安装结构的热回收型新风机组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能够帮助提升风机能效的风机安装结构。进一步,提供一种采用该风机安装结构的热回收型新风机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包括风机安装板,所述风机安装板固定在箱体内部;所述风机安装板上具有过风孔,风机固定在所述风机安装板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安装板整体呈平板状并具有正反两个板面,两个板面的其中一个板面为背离箱体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的安装面,另外一个板面为邻近箱体内热交换芯体的迎风面;所述安装面固定安装有所述风机,且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过风孔正对贯通;所述迎风面与相邻的箱体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的出风面之间平行且正对。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风机安装结构具有的优点是:

1、保证风机安装结构仍然精简合理,不会增加风机安装结构的复杂程度,利于确保采用该安装结构的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制造效率。

2、采用“与相邻的箱体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的出风面之间平行且正对”的设计后,这样,即可使得过风孔直接正对热交换芯体的出风面,使得风摆角为0度,进而使得热交换芯体的出风面吹出的风能够径直进入过风孔。因此降低输送风所需的功率,提升能效。

热回收型新风机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固定有呈“十”分布的四块支承板,四块支承板的交汇处空缺且在空缺处的端部位置分别固定有供热交换芯体的各个棱边卡入并固定的卡槽;四块支承板与热交换芯体将所述箱体内部隔分成有X形构造的新风流道和回风流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风机安装结构。

这样一来,即可采用上述风机安装结构来帮助提升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能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回收型新风机组(吊顶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结构示意图(顶板被隐藏)。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仰视图。

图中标记为:

1风机安装板:10安装面,11安装孔;

2箱体:20支承板,21插孔;

3热交换芯体;

4 PE保温棉;

5初效过滤器;

6中效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

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包括风机安装板1,所述风机安装板1固定在箱体2内部;所述风机安装板1上具有过风孔,风机固定在所述风机安装板1表面;所述风机安装板1整体呈平板状并具有正反两个板面,两个板面的其中一个板面为背离箱体2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3的安装面10,另外一个板面为邻近箱体2内热交换芯体3的迎风面;所述安装面10固定安装有所述风机,且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过风孔正对贯通;所述迎风面与相邻的箱体2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之间平行且正对。

实施时,优选风机与风机安装板1之间的固定采用以下结构:

在安装面10上围绕过风孔处的周边处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1;风机(图中未示出)的蜗壳上位于进风口周围的表面具有与多个安装孔11一一对应的多个螺纹连接孔;各个安装孔11和螺纹连接孔旋接有锁紧螺钉(图中未示出)。这样一来,就使得风机的蜗壳上位于进风口周围的表面能够与过风孔周围的安装面10贴合固定相连(获得更好的密封效果),实现风机在风机安装板1上的固定。

其中,风机安装板1的四周边缘均具有翻边。

上述翻边能够提升风机安装板1边缘处的结构强度,进而帮助增强风机安装板1整体的结构强度,确保风机安装的牢固度和可靠性。

其中,所述翻边均是向背离箱体2内热交换芯体3方向翻折。

这样一来,风机安装板1与相邻的箱体2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之间围成空间内的过风,不会与翻边相碰撞并因此干扰并阻碍风的流动,确保气流的顺畅性。

其中,所述风机安装板1上顺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的翻边为固定用翻边,所述固定用翻边与箱体2内用于支承热交换芯体3且相邻的两块支承板20的板面之间贴合固定相连。

在现有技术中,风机安装板1的一侧端是与箱体2外面板的内侧面固定相连,风机安装板1的另一侧端是与热交换芯体3的支承板20的板面固定相连。这样的结构,会将风机运行时的高频振动直接通过风机安装板1传递给箱体2外面板,进而引起箱体2外面板的振动并产生异响。

在本技术方案中,风机运行时的振动和振动能会通过风机安装板1传递至固定用翻边,该振动能又通过固定用翻边传递至上述相邻的两块支承板20,两块支承板20能够传递并吸收部分振动能,致使振动能被削弱,从而大幅降低最终传递至箱体2外面板的振动能和振动,提升产品在使用时的静涩度。

实施时,优选固定用翻边与支承板20面之间为焊接固定或通过螺钉固定。

其中,所述风机安装板1的长度与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长度一致。

这样一来,即可通过风机安装板1、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以及箱体2内用于支承热交换芯体3且相邻的两块支承板20之间围形成更为密闭的气腔,从而更好的确保风机在运行时通过该密闭气腔来形成负压并高效的输送气流。

其中,所述风机安装板1上顺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的翻边为支撑用翻边,所述支撑用翻边与相邻的箱体2外面板内侧面之间具有安装用间隙。

上述安装用间隙的设置,便于在该间隙内铺垫PE保温棉4,这样一来,即可通过PE保温棉4来获得更好密封保温和隔音降噪的效果。

其中,所述风机安装板1与相邻的箱体2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之间间隔开来。

实施时,优选风机安装板1与相邻的箱体2内安装的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之间间距为大于等于50毫米小于等于100毫米。

这样一来,即能够避免因风机安装板1的迎风面与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贴合或过于靠近并形成狭缝空间(增大风阻),确保热交换芯体3的出风面的出风能够更为迅速的经风机安装板1上的过风孔排出。

热回收型新风机组,包括箱体2,所述箱体2内部固定有呈“十”分布的四块支承板20,四块支承板20的交汇处空缺且在空缺处的端部位置分别固定有供热交换芯体3的各个棱边卡入并固定的卡槽;四块支承板20与热交换芯体3将所述箱体2内部隔分成有X形构造的新风流道和回风流道;还包括上述风机安装结构。

这样一来,即可采用上述风机安装结构来帮助提升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能效。

其中,在新风流道内设置有一级过滤结构,所述一级过滤结构包括初效过滤器5和初效过滤用插槽;

与新风流道内热交换芯体3上的进风面贴合相连的两个卡槽侧壁的外表面各自固定有一个支撑块,该支撑块与所在卡槽的侧壁的断面形状呈U型并共同构成所述初效过滤用插槽,所述初效过滤器5插装在所述初效过滤用插槽内并覆盖住所述进风面。

上述一级过滤结构的采用,能够在增设过滤功能的同时,也能够确保箱体2内部结构的简洁紧凑。

实施时,优选在新风流道内还设置有二级过滤结构,所述二级过滤结构包括中效过滤器6和中效过滤用插槽;

与新风流道内热交换芯体3上的出风面贴合相连的两个卡槽侧壁的外表面各自固定有一个支撑块,该支撑块与所在卡槽的侧壁的断面形状呈U型并共同构成所述中效过滤用插槽,所述中效过滤器6插装在所述中效过滤用插槽内并覆盖住所述出风面。

采用上述方案后,能够进一步提升过滤效果,优化新风的空气质量。

实施时,在箱体2的底板开设有一个可供热交换芯体3、初效过滤器5和中效过滤器6贯穿并插装的插孔21,且所述插孔21处覆盖设置有一块可拆式盖板。这样一来,即可便捷对热交换芯体3、初效过滤器5和中效过滤器6进行拆装。

其中,所述新风流道内沿气流输送方向依次为进气段、由热交换芯体3构成的换热段和排气段;新风流道内的风机安装板1设于所述排气段内;

所述回风流道内沿气流输出方向依次为进入段、由热交换芯体3构成的换热段和输出段;回风流道内的风机安装板1设于所述输出段内;

新风流道内的风机安装板1和回风流道内的风机安装板1呈镜像对称布置。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1、新风流道内和回风流道内的风机安装板1不仅可供风机安装,还能够构成增强肋板,增强箱体2内部呈“十”分布的四块支承板20中的其中三块的连接强度,提升箱体2结构的牢固度。

2、采用上述“呈镜像对称布置的新风流道内的风机安装板1和回风流道内的风机安装板1”的结构,可使得新风流道内的风机和回风流道内的风机在运行时的振动(与振动动能)相互作用于对称中心的支承板20并抵消,帮助获得更好的减振降噪效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作出的若干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