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铝合金扇框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4001发布日期:2019-10-19 03:01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铝合金扇框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脑机箱内给硬件散热的风扇。



背景技术:

电脑机箱内部一般要设置专用的风扇进行散热,目前大部分电脑机箱中所用的风扇,如12cm风扇、14cm风扇、17cm风扇、20cm风扇等,通常均采用塑胶注塑的方式制作,这种风扇的缺点是,塑胶的结构强度不够高,较容易损坏,且塑胶使用时间长了容易老化,发生开裂,甚至报废。虽然工业风扇也有用铝压铸制作的,但都是采用全开孔的压铸方式,因而制作出来的风扇外表不够美观,且压铸部位压外力较容易损坏,导致风扇受损,制作过程也需要更长时间,另外,扇框的固定多数也采用螺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工序更简化、结构强度高、外形更美观的高强度铝合金扇框风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铝合金扇框风扇,包括有扇叶、扇框及驱动组件,在扇框的中心位置通过连接臂固定有扇叶支撑座,驱动组件安装在该扇叶支撑座上,磁圈套于驱动组件外侧,扇叶通过旋转轴连接驱动组件形成可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框包括扇框支架和扇框底架,两者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其中扇叶支撑座位于扇框底架的中心,扇框支架与扇框底架通过若干连接柱连接固定形成扇框;在扇框底架上设有固定孔,在扇框支架上设有铆合孔,连接柱的底部设置有朝外扩展的卡紧片,连接柱穿过扇框底架的固定孔后卡紧片卡住扇框底架的底面,而连接柱的顶端穿过在扇框支架的铆合孔内并通过铆合工艺与扇框支架连接固定;在扇叶支撑座的中心通过盲铆合方式固定有一铝柱,驱动组件安装在该铝柱上。

进一步地,在靠近铝柱的底端处设有朝外延伸的铆合压片,在铆合压片下方的铝柱外侧壁上设有一圈凹槽;在扇叶支撑座的中心设有一盲孔,盲孔的内径与铝柱的底端相配,但铆合压片的直径大于盲孔的内径,在铆合铝柱与扇叶支撑座的过程中,通过将铆合压片压入扇叶支撑座中使扇叶支撑座的材料被压进铝柱底部的凹槽内形成铝柱与扇叶支撑座的铆合固定结构。一般是先在扇叶支撑座上用CNC加工深度1~1.2mm的盲孔(盲孔直径依据铝柱的直径而定),然后再进行铆合。这样铝柱的底端不会透过扇叶支撑座的另一面,因而更为美观,同时结合的结构强度更高,并且由于盲孔无需打穿,因而更易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采用不锈钢包胶注塑而成,在旋转轴的前端形成一圆片状结构的固定片,该固定片背贴在扇叶中形成旋转轴与扇叶的固定结构,旋转轴的尾端与驱动组件连接固定,这种方式使旋转轴的形成更为简单。

进一步地,在扇框支架与扇框底架之间设置有一导光圈,扇框底架托住导光圈的底部,扇框支架盖住导光圈的顶部,导光圈的侧面裸露在外形成导光结构,可以做成发光风扇。

进一步地,扇框支架的外侧边缘设有若干朝外伸出的连接耳,连接耳上设有铆合孔;扇框底架的外侧边缘设有若干朝外伸出的固定耳,固定耳上设有若干固定孔,连接柱穿过固定耳的固定孔后卡紧片卡住固定耳的底面,而连接柱的顶端穿过在连接耳的铆合孔内并通过铆合工艺与连接耳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在连接耳的表面和固定耳的底面各固定有防震垫片,防震垫片将连接柱的端部盖住,防止风扇工作时的震动传递到扇框的主体结构,可对扇框的主体结构起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铝合金制作扇框支架和扇框底架,由两者结合导光圈组成整个扇框,而扇框支架与扇框底架之间通过铝连接柱铆合固定,其结构稳固;用于固定驱动组件的铝柱通过盲孔铆合方式固定在扇叶支撑座中,盲孔无需贯穿,结构更为美观,工序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扇框底座的分解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铝柱的铆接示意图。

图中,1为扇叶,21为旋转轴,22为固定片,31为磁圈,32为驱动组件,4为导光圈,5为铝柱,51为铆合压片,52为凹槽,6为防震垫片,7为扇框支架,71为连接耳,72为铆合孔,8为扇框底架,81为扇叶支撑座,82为固定耳,83为盲孔,84为固定孔,9为连接柱,91为卡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所述高强度铝合金扇框风扇,包括有扇叶1、扇框及驱动组件32,在扇框的中心位置通过连接臂固定有扇叶支撑座81,驱动组件32安装在该扇叶支撑座81上,磁圈31套于驱动组件32外侧,扇叶1通过旋转轴21连接驱动组件32形成可旋转结构;所述扇框包括扇框支架7和扇框底架8,两者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其中扇叶支撑座81位于扇框底架8的中心,扇框支架7与扇框底架8通过若干连接柱9连接固定形成扇框;在扇框底架8上设有固定孔84,在扇框支架7上设有铆合孔72,连接柱9的底部设置有朝外扩展的卡紧片91,连接柱9穿过扇框底架8的固定孔84后卡紧片91卡住扇框底架8的底面,而连接柱9的顶端穿过在扇框支架7的铆合孔72内并通过铆合工艺与扇框支架7连接固定;在扇叶支撑座81的中心通过盲铆合方式固定有一铝柱5,驱动组件32安装在该铝柱5上。

在靠近铝柱5的底端处设有朝外延伸的铆合压片51,在铆合压片51下方的铝柱5外侧壁上设有一圈凹槽52;在扇叶支撑座81的中心设有一盲孔83,盲孔83的内径与铝柱5的底端相配,但铆合压片51的直径大于盲孔83的内径,在铆合铝柱5与扇叶支撑座81的过程中,通过将铆合压片51压入扇叶支撑座81中使扇叶支撑座81的材料被压进铝柱5底部的凹槽52内形成铝柱5与扇叶支撑座81的铆合固定结构。一般是先在扇叶支撑座81上用CNC加工深度1~1.2mm的盲孔83(盲孔直径依据铝柱的直径而定),然后再进行铆合。这样铝柱5的底端不会透过扇叶支撑座81的另一面,因而更为美观,同时结合的结构强度更高,并且由于盲孔83无需打穿,因而更易加工。

所述旋转轴21采用不锈钢包胶注塑而成,在旋转轴21的前端形成一圆片状结构的固定片22,该固定片22背贴在扇叶1中形成旋转轴21与扇叶1的固定结构,旋转轴21的尾端与驱动组件32连接固定,这种方式使旋转轴21的形成更为简单。

在扇框支架7与扇框底架8之间设置有一导光圈4,扇框底架8托住导光圈4的底部,扇框支架7盖住导光圈4的顶部,导光圈4的侧面裸露在外形成导光结构,可以做成发光风扇。

扇框支架7的外侧边缘设有若干朝外伸出的连接耳71,连接耳71上设有铆合孔72;扇框底架8的外侧边缘设有若干朝外伸出的固定耳82,固定耳82上设有若干固定孔84,连接柱9穿过固定耳82的固定孔84后卡紧片91卡住固定耳82的底面,而连接柱9的顶端穿过在连接耳71的铆合孔72内并通过铆合工艺与连接耳71连接固定。

在连接耳71的表面和固定耳82的底面各固定有防震垫片6,防震垫片6将连接柱9的端部盖住,防止风扇工作时的震动传递到扇框的主体结构,可对扇框的主体结构起保护作用。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