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4007发布日期:2019-10-19 03:0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送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送风设备。



背景技术:

在炎炎夏日,现代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用户对于电风扇的风力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希望风力尽可能大从而能达到消暑降温的效果。但在春夏、夏秋季节的过渡时期或者空调房中,气温相对缓和,用户又希望电风扇能提供相对柔和的风力,减少因过度吹风带来的健康问题。面对不同时节、不同的使用场景,用户对应有各种不同的吹风需求,但越来越多品类的风扇,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占用空间大,购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送风设备,能提供多种送风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设备,所述送风设备包括相互独立旋转的中心风叶和外环风叶,所述外环风叶包括外轮毂和从所述外轮毂的外周壁伸出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外叶片,所述中心风叶包括内轮毂和多个内叶片,多个所述内叶片沿周向间隔布置并从所述内轮毂的外周壁朝向所述外轮毂的内周壁伸出。

可选地,所述送风设备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中心风叶和所述外环风叶旋转。

可选地,所述内轮毂与所述外轮毂同轴布置且沿径向间隔,所述送风设备包括外驱动电机和用于连接驱动所述中心风叶旋转的内驱动电机,所述外环风叶包括同轴连接于所述外轮毂的后部的环形齿轮,所述外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连接有与所述环形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

可选地,所述外轮毂形成有向后伸出的连接套筒部,所述环形齿轮套装于所述连接套筒部的外侧或内侧。

可选地,所述外轮毂呈套筒状,所述中心风叶容纳于所述外轮毂的套筒腔中,沿所述外轮毂的轴向上,所述外轮毂的前端沿位于所述内叶片的前方。

可选地,所述外轮毂的前端沿与所述内叶片的最前端之间的轴向间隔不小于50mm。

可选地,所述送风设备包括前网罩,所述前网罩包括相互独立旋转的内圈网罩和外圈网罩,所述内圈网罩通过所述内驱动电机驱动旋转。

可选地,所述外圈网罩包括沿周向划分的多个扇环区,每个所述扇环区包括间隔布置且可枢转开合的多个百叶格栅。

可选地,在各个所述扇环区内,多个所述百叶格栅沿径向间隔布置且通过径向连接杆一体连接,所述外圈网罩包括百叶电机,所述百叶电机通过所述径向连接杆驱动多个所述百叶格栅一体摆动。

可选地,所述径向连接杆连接于多个所述百叶格栅的边缘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设备通过设置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风叶,通过外轮毂21能避免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过早地发散到外围区域,从而能提供更集中、强劲的风力,并且通过中心风叶与外环风叶组合同时运转或者只取其中一者运转来获得多种的送风模式,满足用户各种不同的送风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电风扇的风扇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风扇头的剖面图;

图3为图1的风扇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风扇头外部的网罩已被拆除;

图4为图1的风扇头的装配爆炸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电风扇的外圈网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外圈网罩中的其中一个扇形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中心风叶 11 内轮毂

12 内叶片 2 外环风叶

21 外轮毂 22 外叶片

23 环形齿轮 24 支撑筋

3 内驱动电机 31 内电机传动轴

4 外驱动电机 41 主动齿轮

5 前网罩 51 内圈网罩

52 外圈网罩 521 百叶格栅

522 径向连接杆 523 第一枢转机构

524 第二枢转机构 525 支撑筋

526 第一连杆机构 527 第二连杆机构

53 百叶电机 6 外周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其中,“前”和“后”是相对于用户的使用角度而言的,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提供更集中、强劲的风力的新型送风设备,以下结合附图所阐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送风设备均为电风扇,但也可通用于例如取暖器等其他产品中。如图3所示,该电风扇包括相互独立旋转的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外环风叶2包括外轮毂21和从外轮毂21的外周壁伸出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外叶片22,中心风叶1包括内轮毂11和多个内叶片12,多个内叶片12沿周向间隔布置并从内轮毂11的外周壁朝向外轮毂21的内周壁伸出。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内叶片12与外叶片22的数量分别为七个和九个,但本实用新型的电风扇不限于此,内叶片12与外叶片22的数量还可设置为其他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数量,叶片的数量可分别优选为奇数。

常见的电风扇,一般是单层叶片,其旋转时产生的风很快就会发散在外围的区域中,导致吹向用户的风力大大减弱,不能很好地消暑降温。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电风扇设置了两个不同尺寸的轮毂,两个轮毂分别带有数扇叶片,尺寸相对较大的风扇风叶套设在尺寸相对较小的风扇风叶的外部并且两者能够相互独立转动。由此,中心风叶1旋转产生的气流可通过外环风力2的外轮毂21进行聚拢,避免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过早地散发,不仅能集中风力,还能增大送风距离。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风扇的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相互独立旋转,两者可组合同时旋转,也可只使用其中一者进行旋转。当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同时进行旋转时,在电风扇头的正前中心部可产生更集中、强劲的风力,同时在电风扇头正前中心部的外围区域可产生柔和、发散的风力。当只有中心风叶1进行旋转时,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通过外环风叶2的外轮毂21进行聚拢,产生集中、强劲的风力。当只有外环风叶2进行旋转时,外环风叶2产生向外围扩散的柔风。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电风扇能提供多种送风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电风扇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旋转。其中,驱动电机可同时驱动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同轴同向转动,或者,驱动电机通过设置同轴对转机构来驱动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实现反向转动,或者,驱动电机通过设置调速机构来驱动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实现差速旋转,或者,驱动电机可同时设置上述驱动机构来驱动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实现多种旋转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由此,驱动电机通过设置不同的驱动机构,可实现电风扇多种送风模式。

进一步地,内轮毂11与外轮毂21同轴布置且沿径向间隔,电风扇还可包括外驱动电机4和用于连接驱动所述中心风叶1旋转的内驱动电机3,外环风叶2包括同轴连接于外轮毂21的后部的环形齿轮23,外驱动电机4的电机轴上连接有与环形齿轮23啮合的主动齿轮41。

如图2、图3、图4所示,内轮毂11与外轮毂21同轴布置且沿径向间隔,中心风叶1完全套设于外轮毂21中。电风扇还可包括内驱动电机3和外驱动电机4,并分别用于驱动中心风叶1和外环风叶2。其中,内电机传动轴31从内驱动电机3中伸出并固定设置有插销,中心风叶1的内轮毂11中对应设置有与该插销相配合的卡沟槽。内轮毂11的卡沟槽卡接在内电机传动轴31的插销上,当电风扇通电时,内驱动电机3驱动中心风叶1进行旋转。

此外,外环风叶2还包括有同轴连接于外轮毂21的后部的环形齿轮23,如图4所示,环形齿轮23通过外环风叶2轴向后端的支撑筋24与外环风叶固定连接。外驱动电机4的电机轴上连接有主动齿轮41,当电风扇通电时,外驱动电机4的主动齿轮41通过啮合外环风叶2的环形齿轮23,实现外驱动电机4对外环风叶2的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风扇,通过设置两个驱动电机分别控制内外两圈的风叶,两个风叶可以分开独立运转。由此,用户可以通过改变两个电机的转速来调整电风扇的送风区域和风速大小,并且,也可只使用其中一个驱动电机,实现内层送风或者外层送风的使用需求。

另外,外轮毂21可形成有向后伸出的连接套筒部,环形齿轮23套装于连接套筒部的外侧或内侧。或者,连接套筒部还可以与环形齿轮23一体成型。

特别地,如图2所示,外轮毂21呈套筒状,中心风叶1容纳于所述外轮毂21的套筒腔中,沿外轮毂21的轴向上,外轮毂21的前端沿可位于内叶片12的前方。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经过外轮毂21的套筒聚拢后再送出,使得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不能过早地散失。

具体地,外轮毂21的前端沿与内叶片12的最前端之间的轴向间隔优选不小于50mm。由此,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更加集中,送风距离更远。

进一步地,如图1、图4所示,电风扇包括前网罩5,前网罩5可包括相互独立旋转的内圈网罩51和外圈网罩52,内圈网罩51通过内驱动电机3驱动旋转。其中,内圈网罩51的中心设置有转轴(图中未示出),转轴可通过调速机构与内驱动电机3进行连接。当电风扇通电时,内驱动电机3可驱动内圈网罩51进行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内圈网罩51除了通过内驱动电机3进行驱动外,还可设置为无电机驱动的转动结构,即内圈网罩51可以设置有一定旋向的格栅片,通过电风扇叶片旋转产生的气流来带动内圈网罩51进行自由转动。并且,内圈网罩51的格栅片还可设置为百叶窗形式的格栅片,可通过改变格栅片的开合角度来调节送风的角度和风力大小,满足用户的多种导风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格栅片的形状可为长方形、扇环形等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形状。

其中,内圈网罩51的最大外径设置不小于中心叶片1的最大外径。由此,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通过内圈网罩51进行调整,外环风叶2产生的气流通过外圈网罩52进行调整,实现电风扇的分区可控的送风功能。

可选择地,外圈网罩52可包括沿周向划分的多个扇环区,每个扇环区包括间隔布置且可枢转开合的多个百叶格栅521。如图5所示,外圈网罩52包括多条支撑筋525,支撑筋525沿外圈网罩52径向间隔分布并与外圈网罩52的内、外环相连后将外圈网罩52分成了8个扇环区,每个扇环区均间隔布置多个环形的百叶格栅521,每个百叶格栅521的两端通过第一枢转机构523与外圈网罩52的支撑筋525枢转连接,即通过第一枢转机构523,多个百叶格栅521可调整开合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优选实施方式中的外圈网罩52沿周向划分了8个扇环区。但本实用新型的电风扇不限于此,外圈网罩52划分的扇环区的数量可大于等于2。此外,百叶格栅521可以为径向间隔分布的格栅片,也可以为沿周向间隔分布的格栅片。并且,百叶格栅521的形状不限于环形,也可以为长方形、梯形等其他形状。

进一步地,在各个扇环区内,多个百叶格栅521沿径向间隔布置且通过径向连接杆522一体连接,外圈网罩52包括百叶电机53,百叶电机53通过径向连接杆522驱动多个百叶格栅521一体摆动。

如图6所示,扇环区内沿径向间隔设置多个环形百叶格栅521,径向连接杆52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机构526与扇环区的内环铰接,并通过第二枢转机构524依次与多个百叶格栅521进行枢转连接。径向连接杆5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机构527与百叶电机53相连,即百叶电机53通过第二连杆机构527驱动径向连接杆522沿径向进行前后移动。当径向连接杆522沿径向前后移动时,径向连接杆522通过第二枢转机构524带动多个百叶格栅521进行一体转动,由此多个百叶格栅521能一体进行角度调整。由此,可实现电风扇多角度、分区域可控风向和风速的功能。

具体地,径向连接杆522可连接于多个百叶格栅521的边缘部。如图6所示,径向连接杆522通过第二枢转机构524依次与多个百叶格栅521的同一侧边缘部进行枢转连接,使得控制结构更加简洁。

更进一步地,电风扇还可包括套设于外圈网罩52的外环部的外周壳体6。百叶电机53布置在外周壳体6内,不仅能对百叶电机53进行隐藏保护,还能使电风扇的外观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设备通过设置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风叶,通过外轮毂21能避免中心风叶1产生的气流过早地发散到外围区域,从而能提供更集中、强劲的风力,并且中心风叶1与外环风叶2两者可组合同时旋转,也可只使用其中一者进行旋转,满足用户各种不同的送风需求,还可通过设置互相独立旋转的内外圈网罩以及可控制开合角度的格栅片,实现送风设备多角度、分区域可控风向和风速的功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