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8797发布日期:2019-04-17 03:1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作为一种可使空气加入流通的电器,主要用于散热及空气流通,在家庭、学校、办公室等场所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

现有的风扇一般只能通过摆头以及调节扇叶的转速达到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功能较为单一,调节方式具有局限性,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而且风扇的摆头位置、摆头角度以及扇叶角度都是提前设定,当风扇摆动至某一位置停止后,重新启动时无法得知风扇的当前位置,难以控制风扇的摆动,并且扇叶为固定结构,不能通过改变扇叶角度以调整风速及风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以克服现有风扇风速、风向调节形式和功能单一,灵活度低的缺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风扇,包括;

动力装置、风扇罩和若干扇叶,所述扇叶容置于所述风扇罩内,所述扇叶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并在所述动力装置的带动下转动以形成气流;

摇头装置,所述摇头装置与所述风扇罩连接并带动所述风扇罩摆动;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摇头装置连接,并测定所述风扇罩的转动角度;

摆动装置,所述摆动装置包括动力元件与转轴,所述扇叶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轴在所述动力元件的带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扇叶基于所述转轴摆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挡片和检测体,所述摇头装置与所述挡片连接,所述挡片在所述摇头装置的带动下移动,所述检测体对所述挡片位置进行测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摇头装置包括驱动元件、第一传动体和第二传动体,所述第一传动体与第二传动体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体在所述驱动元件的驱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体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体与所述挡片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片上设有交替排列的阻挡部与检测部,所述检测体位于所述检测部内或者所述挡片转动至所述检测体位于所述检测部时,所述检测体识别所述挡片的当前位置。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片包括一基体,所述阻挡部基于所述基体的边缘向外凸起并沿所述基体的边缘间隔排列有一周,相邻所述阻挡部之间形成所述检测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摆动装置还包括转动组件与推力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与所述推力组件连接,并在所述推力组件的带动下移动,所述转轴与移动板连接并能够跟随移动板的移动沿所述移动板转动,以使所述扇叶基于所述转摆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板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设有滑动轴,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推力组件连接,所述滑动轴嵌入所述滑块内,所述滑块在所述推力组件的带动下移动以使所述滑动轴相对所述滑块移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块内设有倾斜的滑槽,所述滑动轴容置于所述滑槽内并在所述滑块的带动下沿所述滑槽移动,以使所述移动板带动所述转轴转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推板和复位弹簧,所述推板连接于所述滑块远离所述移动板的一端,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推板与移动板之间,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板和移动板抵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体和推力板,所述推力板与移动板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动体的两端,所述转动体能够相对所述推力板和移动板转动,所述推力板与移动板之间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力板和移动板抵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力组件包括推动轴,所述推动轴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动力元件与转动组件连接,所述推动轴在所述动力元件的驱动下水平移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负离子模块,所述负离子模块包括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之间产生的负离子穿过所述第二导电体跟随所述扇叶形成的气流流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滤网组件,所述滤网组件包括滤网骨架和滤网本体,所述滤网本体上设有供空气穿过的过滤网孔,所述滤网骨架安装于所述风扇罩上,所述滤网骨架与所述滤网本体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本体的边缘设有定位框,所述定位框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滤网骨架上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端部设有相对所述定位柱的边缘外凸的凸部,所述凸部能够卡入所述定位孔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机罩、支撑柱和立柱组件,所述风扇罩安装于机罩上,所述机罩与支撑柱之间通过立柱组件连接,所述立柱组件包括通风腔,所述风扇罩内部设有容置所述扇叶的容置腔,所述通风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空气能够穿过所述通风腔进入所述容置腔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组件包括若干呈扁平状的立柱,相邻所述立柱之间形成所述通风腔。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扇叶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形成气流;摇头装置带动风扇罩转动实现风扇的摆头动作;通过检测装置对风扇罩摆头位置的检测,达到风扇角度的任意设定,使风扇可从任意位置进行摆头并达到预定角度;摆动装置与扇叶连接并调整扇叶角度,使得风扇的出风更加柔和、平稳;丰富了风扇的使用性能,提高了风扇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风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滤网骨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滤网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风扇另一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负离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摇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检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检测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推力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转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转动组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本发明中的风扇包括支撑柱120、支撑座110及风扇罩130,支撑柱120安装于支撑座110上方,支撑座110的底部与地面或其他放置平面贴合,以保证整个易清洁风扇的平稳性。支撑柱120可选择为可伸缩结构,以对支撑柱120的长度进行调节,满足风扇不同的使用要求。支撑柱120的顶部与风扇罩130连接,对风扇罩130进行支撑,风扇罩130的内部设有扇叶140,扇叶140在动力装置(未示出)的驱动下进行转动,以形成气流,达到空气流通的效果。

还包括机罩150,机罩150连接于支撑柱120与风扇罩130之间,支撑柱120的上端连接机罩150,机罩150侧部与风扇罩130连接,动力装置容置于机罩150内,为扇叶140的转动提供动力。

风扇罩130包括前网罩131和后网罩132,前网罩131与后网罩132扣合形成一容置腔133,扇叶140位于该容置腔133内,前网罩131与后网罩132均呈镂空形状,便于空气进入,后网罩132为风扇的进风口,前网罩131为风扇的出风口,从后网罩132进入的空气在扇叶140的带动下形成气流,从前网罩131流出,实现空气流通。前网罩131与后网罩132分离后,可对风扇罩130内部的扇叶140进行擦拭或清理,提高风扇的使用性能及空气质量。

还包括滤网组件200,滤网组件200安装于风扇罩130的靠近机罩150的侧部,滤网组件200可阻挡空气中的粉尘与毛屑进入风扇罩130内,并且便于清洗。

还包括负离子模块300,负离子模块300位于机罩150内,并能产生负离子,该负离子与容置腔133连通,在扇叶140产生的气流带动下流动。负离子具有杀菌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增强人体机能,达到调节肌体功能平衡的效果,负离子在气流的作用下流动,与室内的空气充分接触,以对空气进行净化和杀菌,提高空气质量。

还包括立柱组件400,立柱组件400连接于机罩150与支撑柱120之间,立柱组件400包括通风腔410,该通风腔410与容置腔133连通,空气能够通过通风腔410进入容置腔133内,不受遮挡,提高了进入风扇罩130内空气量,并增大风扇罩130对空气的接收面积,从而提高进入风扇罩130的空气量及扇叶140所形成的气流强度,优化风扇的空气流通性能。

还包括摆动装置500,摆动装置500与扇叶140连接,使得扇叶140在摆动装置50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调整风扇的出风速度及风向,使扇叶140出吹的风更为柔和及分散。

还包括摇头装置600,摇头装置600与风扇罩130连接,并带动风扇罩130摆动,达到风扇的要求效果,摇头装置600与检测装置700连接,检测装置700用于检测风扇罩130的转动位置,快速识别风扇当前的转动角度,使风扇可从任意位置进行转动。

具体的,参照图2-图3,滤网组件200包括滤网骨架210和滤网本体220,滤网骨架210沿风扇罩130的边缘围设有一周,防止滤网骨架210阻挡空气进入风扇罩130内,滤网本体220上设有供空气穿过的过滤网孔221,滤网本体220上的过滤网孔221能够阻挡空气中的粉尘与毛屑,防止该杂质随扇叶140形成的气流流动至其他空间,影响室内环境,并且滤网本体220相对滤网骨架210可拆卸,在实现空气净化的基础上,便于风扇后期的清洗及清理,使用方便。

滤网组件200包括滤网本体220和滤网骨架210,滤网本体220与滤网骨架210可拆卸连接,滤网骨架210包括多个定位柱211及连接杆212,相邻的两个定位柱211连接于连接杆212的两端,连接杆212呈细长的杆状并弯折成与风扇罩130边缘相应的形状,安装于风扇罩130边缘的滤网骨架210,不影响空气进入风扇罩130内。滤网本体220上设有与定位柱211向对应的定位孔222,定位柱211可插入该定位孔222内,以完成滤网本体220与滤网骨架210的连接,拆卸时,只需将定位柱211从定位孔222内撤出即可,操作极为方便。

优选的,定位柱211的端部设有向外凸起的凸部2111,该凸部2111可呈球形,凸部2111能够卡入定位孔222内,防止定位柱211与定位孔222松脱,提高滤网本体220和滤网骨架210安装的稳定性。

滤网本体220呈半圆环状,本发明中的滤网本体220设有两个,两个滤网本体220通过滤网骨架210拼接成一完整圆环,机罩150从内部的圆环处穿过,使风扇的结构连接更为紧凑。滤网本体220边缘处设有定位框223,定位孔222沿定位框223均匀分布,内圈的定位框223与外圈的定位框223之间连接有网体,该网体可采用尼龙、纤维或石棉材质。

为提高滤网本体220与滤网骨架2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可在滤网本体220上设置多条定位框223,如在网体的内圈、外圈以及二者之间设置定位框223;为提高风扇的净化作用,可设置多层滤网本体220,滤网本体220层层叠置于风扇罩130的侧部,增强过滤网孔221对空气中杂质的过滤强度,并且在进行清洗时,只需拆卸外侧的滤网本体220即可,内层的滤网本体220可继续使用;也可沿滤网本体220的径向进行拼接,即外侧滤网本体220的内圈与内侧滤网本体220的外圈重合,以使不同滤网本体220的重合处的定位孔222连通,便于与滤网骨架210的连接。

参照图4,立柱组件400包括第一立柱420和第二立柱430,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间隔排列以使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之间形成通风腔410,通风腔410的前后端贯穿,并与容置腔133连通。因此空气能够通过通风腔410、风扇罩130进入容置腔133内,立柱组件400不遮挡空气进入风扇罩130,增大了风扇罩130对空气的接收面积,从而提高进入风扇罩130的空气量及扇叶140所形成的气流强度,优化易通风式风扇对空气的流通性能。

优选的,第一立柱420和第二立柱430均呈扁平状,或者薄板状,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的避免优选为平面,使空气不受第一立柱420及第二立柱430侧面在进入方向的阻挡,较为顺畅的进入容置腔133内,提高进入容置腔133内的空气量。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的扁平面相对设置,在保证立柱组件400与机罩150、支撑柱120连接强度的基础上,提高了通风腔410的容积,便于空气穿过通风腔410进入容置腔133内。

第一立柱420和第二立柱430可设置多个,第一立柱420和第二立柱430之间间隔排列,因此相邻的第一立柱420与第一立柱420之间、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之间、第二立柱430与第二立柱430之间形成该通风腔410。通过设置多个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提高了立柱组件400的连接强度,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之间可设置为等间距,因此经过通风腔410进入容置腔133内的空气分布均匀,从而提高了风扇形成气流的稳定性。

在满足立柱组件400中的通风腔410与容置腔133连通的前提下,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发明中的第一立柱420与第二立柱430的长度恰好为机罩150边缘与风扇罩130最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同时保证了立柱组件400的连接强度及通风性能。

结合图5,负离子模块300包括第一导电体310和第二导电体320,第一导电体310与电源连接并能够产生负离子,第一导电体310上设有导电针330,导电针330与第二导电体320的中心对齐,第二导电体320通过导线接地,负离子从第一导电体310处移动至第二导电体320并穿过第二导电体320,随扇叶140产生的风流流动至风扇外部。第二导电体320呈镂空形状,其上设有多个供负离子穿过的贯穿的气孔,该气孔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圆形、条形、弧形等。负离子在扇叶140产生的气流带动下从气孔穿过并跟随气流流动至风扇外部进行空气净化,第二导电体320可选择为铜片等导电材质。

参照图6,摇头装置600包括第一传动体610和第二传动体620,第一传动体610和支撑柱120转动连接,第一传动体610在动力电机的驱动下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体620转动,从而实现第二传动体620相对支撑柱120的转动;第一传动体610的中心处连接有一中心轴630,第一传动体610通过该中心轴630与动力电机连接,实现动力电机与第一传动体610之间的动力传递;中心轴630与机罩150连接,在中心轴630转动的过程中,机罩150跟随中心轴630进行转动,进而带动风扇罩130跟随中心轴630转动,使得风扇罩130相对支撑柱120相对运动,实现风扇的摆头动作。

第一传动体610与第二传动体620可设置为齿轮结构,通过二者的啮合实现动力传递。

第一传动体610与第二传动体620之间还设有连接件640,连接件640与支撑柱120之间固定连接,第二传动体620与连接件640转动连接,从而第二传动体620转动时,连接件640的上端跟随第二传动体620转动,连接件640的下端保持固定,从而实现对第二传动体620与支撑柱120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二传动体620与连接件640之间的转动连接,在实现二者相对转动的基础上,可以是铰接、轴孔连接等形式。

检测装置700包括挡片710和检测体720,挡片710可跟随第二传动体620的转动而移动,检测体720的内部设有可供挡片710穿过的通槽,从而实现挡片710与检测体720之间的位置变化。本发明中的挡片710可选用光电挡片,检测体720上设有对挡片710进行感应的光电感应元件,参照图7,挡片710上设有检测部711与阻挡部712,在挡片710跟随第二传动体620转动过程中,检测部711与阻挡部712相对检测体720产生位置变化,当检测体720位于检测部711内时,或者挡片710恰好转动至检测体720位于检测部711内时,检测体720获取挡片710的当前位置,从而快速识别风扇当前的转动角度,使得风扇可从任一位置进行转动,提高风扇转动角度的精确度。

风扇摇头过程中,或者在人为的摆动下可能会停止于任一位置,通过检测体720对挡片710位置的检测,达到对风扇摆头位置的测定,获取风扇当前的转动角度,并基于当前角度进行转动,达到风扇从任意位置进行精确的角度转动的效果。

参照图8,挡片710包括一基体713,阻挡部712基于基体713的外边缘向外突出,阻挡部712沿基体713的外缘间隔排列有一周,相邻阻挡部712之间形成该检测部711。当阻挡部712位于检测体720处或者阻挡部712转动至检测体720处时,遮挡检测体720上的光电信号位置,此时检测体720未检测出挡片710的位置信号;当检测部711位于检测体720处或者检测部711恰好转动至检测体720处时,检测体720上的光电信号位置裸露,并对此时挡片710所在的位置角度进行测定;检测体720将该位置信息反馈至驱动模块,驱动模块接收该信号并发送指令,使得风扇在当前位置处转动并转动至既定角度。实现风扇摆头位置的测定,且风扇可从任意摆动位置进行转动,转动角度更为精确。

检测体720与检测部711、阻挡部7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选择,检测体720的数量越多,检测部711与阻挡部712沿基体713的分布越细分,检测体720对风扇角度的测量越快速、精确。在一种优选方式中,每一检测部711均对应一检测体720,使得检测体720能够快速捕捉风扇的微小角度变化,定位风扇的转动角度。

本发明中的阻挡部712设有两个,每一阻挡部712均相对于挡片710的边缘外凸,两阻挡部712之间以及基体713边缘所形成的凹状空间为检测部711。两阻挡部712两侧外壁与基体713中心所形成的角度以及检测部711的两侧边缘与基体713中心所形成的角度均为40度。在保证对风扇转动位置精确测定的基础上,阻挡部712与检测部711的数量最少,所需的成本最低,极大优化了风扇的使用性能。

参照图9,摆动装置500包括推力组件510和转动组件520,推力组件510的两侧分别连接动力元件530和转动组件520,推力组件510受动力元件530的驱动实现推力组件510水平方向的移动,推力组件510带动转动组件520移动,进而实现扇叶140的转动。

推力组件510包括连杆组511,连杆组511包括第一连杆5111和第二连杆5112,第一连杆5111的两端分别与转动组件520及第二连杆5112连接,第二连杆5112的另一端与动力元件530连接,并在动力元件530的驱动下进行运动,优选的,第一连杆5111与第二连杆511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112运动时带动第一连杆5111运动,第一连杆5111基于与第二连杆5112的连接处进行转动,第一连杆5111的另一端带动转动组件520进行运动。

第一连杆5111与第二连杆5112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是铰接、轴孔连接等连接形式,动力元件530可以是气缸等驱动件,动力元件530能够进行伸缩式移动并带动第一连杆5111与第二连杆5112之间相对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连杆5111对转动组件520的动力传递。

另外,第一连杆5111和第二连杆5112还可以是螺纹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杆5111与第二连杆5112连接的端部设有连接孔,第二连杆5112穿设于该连接孔内部,连接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第二连杆5112的外壁上设有与第一连杆5111的连接孔相配合螺纹,动力元件530可选用电机等驱动件,第二连杆5112在动力元件530的驱动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杆5111的端部沿第二连杆5112移动。还设有转动轴5113,转动轴5113安装于机罩150上,该转动轴5113设置于第一连杆5111的中部且第一连杆5111可相对该转动轴5113转动,在第一连杆5111相对第二连杆5112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连杆5111的中部相对于该转动轴5113进行转动,第一连杆5111远离第二连杆5112的一端带动转动组件520进行移动,实现推力组件510对转动组件520的推动作用。

推力组件510还包括一平面轴承512,该平面轴承512与转动组件520连接,平面轴承512承受连杆组511对转动组件520的推动力,实现推力组件510与转动组件520之间的动力传递。推力组件51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二连杆5112的安装座530,该安装座530固定于机罩150内,第二连杆5112穿过安装座530与第一连杆5111连接,安装座530设有供第一连杆5111相对第二连杆5112移动的运动空间,保证连杆组511运动的稳定性。

参照图10,转动组件520包括推动轴521及转轴522,推动轴521与平面轴承512连接并接受平面轴承512的推力作用,推动轴521与转轴522之间连接,并带动转轴522转动,扇叶140与转轴522连接并可跟随转轴522的转动而进行摆动,从而实现扇叶140的角度变化。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设有转动体523及第一推动板524、第二推动板525,第一推动板524和第二推动板525分别连接于转动体523的两端,且均可相对于转动体523转动,转轴522固设于第二推动板525上并连接于转动体523的左侧,转动体523的右侧通过一连接轴526与第一推动板524连接,第一推动板524与推动轴521连接,并在推动轴521的带动下进行移动,转动体523的右端在第一推动板524的带动下进行转动,转轴522跟随转动体523的转动而转动,进而带动扇叶140相对转轴522进行摆动,实现扇叶140的角度变化。

通过转动体523实现推动轴521的水平移动转化为转轴522的转动,达到对扇叶140角度调节的目的。转动体523可选择为凸轮结构或连杆结构。

第一推动板524与第二推动板525之间还设有缓冲弹簧(未示出),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推动板524和第二推动板525抵持,在第一推动板524受推动轴521的推动力进行移动时,缓冲弹簧给予第一推动板524相反的作用力,并且在扇叶140回转的过程中,缓冲弹簧同样给予第一推动板524及第二推动板525反作用力,使扇叶140的摆动更为平稳、角度调节更为精确。

扇叶140安装转轴522的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场合确定,通过设置扇叶140与转轴522的不同安装位,可调整扇叶140的摆动幅度,以满足扇叶140的不同调节要求,提高风扇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中,容置于风扇罩130内的所有扇叶140均与转轴522连接,并且在转轴522的带动下同时进行摆动,提高了扇叶140角度的调节效率,保证扇叶140角度的一致性以及风扇出风的均匀性。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转动组件540包括推力板541及移动板542,推力板541与平面轴承512连接,并在平面轴承512的推动下进行移动,推力板541与移动板542连接使移动板542跟随推力板541进行移动,转轴543的表面与移动板542表面贴合并在移动板542的带动下进行转动,扇叶与转轴543连接并跟随转轴543转动,从而实现扇叶的角度变化,

具体的,移动板542靠近推力板541的一侧设有滑动轴544,推力板541靠近移动板542的一侧设有滑块545,滑动轴544与滑块545连接,并且滑块545可跟随滑动轴544的转动进行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板542进行移动,使得转轴543跟随移动板542进行移动,实现了扇叶的角度调整。

滑块545内部设有一倾斜的滑槽546,滑动轴544容置于该滑槽546内,当滑块545跟随推力板541移动时,滑动轴544沿滑槽546进行移动,进而滑动轴544带动移动板542进行移动,实现推力板541的水平移动与移动板542竖直移动之间的转换。移动板542与转轴543上设有相互啮合的轮齿,从而在移动板542沿竖直方向移动过程中,转轴543跟随移动板542的移动沿移动板542表面进行转动,转轴543转动过程带动扇叶转动,实现扇叶的摆动。

推力板541及移动板542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547,复位弹簧547的两端分别与推力板541及移动板542抵持,推力板541及移动板542之间设有供复位弹簧547伸缩的移动空间,以及供滑块545与滑动轴544之间相对运动的移动空间,在推力板541及移动板542之间相对移动时,复位弹簧547给予推力板541、移动板542反向作用力,提高扇叶摆动的稳定性及角度调节精度。

通过不同的转动组件540实现了推力组件与转动组件540之间运动的传递,并且达到了扇叶摆动的效果,提高了风扇结构的多样性。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