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5887发布日期:2019-12-27 15:5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手动式打气筒。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自行车运动风气兴盛,许多自行车运动者都喜欢至郊外享受乘风飞驰的快感,为避免途中轮胎破裂没气,通常都会携带补胎器具或备用胎,也会携带小型的手动式打气筒,所以手动式小型打气筒几乎已是自行车的必备装备。而为提高打气效率,有些打气筒具有双向作功的功能,例如中国台湾专利263020号所揭露的打气筒。虽然所述打气筒具有在推拉伸缩的双向动作过程中都具备打气功能双向作功设计,但是因为其组成构件中包含许多得进行精细加工的细小构件,这类需细加工的构件会增加打气筒的加工成本,同时也容易造成不良率偏高,而仍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先前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打气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打气筒,包含风嘴头、前后延伸且以其前端部组接于所述风嘴头的气缸机构,及一个安装在所述气缸机构后端部的调节座机构。所述气缸机构包括大气缸、插装于所述大气缸内且以其前端连通组接于所述风嘴头的小气缸、插装于所述小气缸内的连通管、固定于所述大气缸前端且套抵于所述小气缸外的单向进气端塞、固定于所述小气缸后端且塞抵于所述大气缸与所述连通管间的双向活塞、连通所述连通管与所述小气缸地固定于所述连通管前端且靠抵所述小气缸内的单向活塞、设置于所述单向活塞与所述连通管间的第一止逆阀组,及封闭所述小气缸前端的第二止逆阀组。所述调节座机构是固接于所述大气缸与所述连通管的后端间,且能在泄压状态与关闭状态间切换。

所述气缸机构伸长时,所述大气缸的第一空间经由所述调节座机构吸入外界空气,所述大气缸的第二空间将空气挤压进入所述小气缸的第三空间,并经所述单向活塞注入所述小气缸的第四空间,所述第二止逆阀组会被所述第四空间的正压气体驱动开启。所述气缸机构缩短时,所述第二空间将经由所述单向进气端塞吸入的外界空气注入所述第三空间,且于所述调节座机构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空间会将空气压入所述连通管,所述第一止逆阀组会被所述连通管内的正压气体驱动开启,且于所述调节座机构处于所述泄压状态时,所述调节座机构会泄除所述第一空间的正压气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调节座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大气缸与所述连通管的后端部间的调节座体,及安装在所述调节座体的单向阀与排气阀组,所述调节座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外界的进气孔与排气孔,所述单向阀是能被所述第一空间内的负压作用力驱动开启地封闭所述进气孔,所述排气阀组是能被操作开启地封闭所述排气孔,所述调节座机构处于所述泄压状态时,所述排气阀组未封闭所述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能将第一空间的正压气体泄除至外界,所述调节座机构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排气阀组是封闭所述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进气孔是凹设于所述调节座体外周面,所述单向阀是环套于所述调节座体,而气密隔开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进气孔,所述单向阀具有环套定位于所述调节座体外周面的环套部,及自所述环套部径向往外并往前倾斜突伸而能弹性变形地气密靠抵于所述大气缸内周面的气密环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排气孔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的小孔径段,及连通所述小孔径段与外界的大孔径段,所述排气阀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大孔径段中且能封闭所述小孔径段的封闭件,及设置于所述调节座体的调节件,所述调节座机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封闭件被所述调节件抵推靠向所述小孔径段而封闭所述小孔径段,所述调节座机构于所述泄压状态时,所述调节件脱离所述封闭件,所述封闭件能被所述小孔径段内的正压气体推动而使所述小孔径段连通所述大孔径段。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调节件具有能被操作旋转地套设于所述调节座体外的调节环部,及能被所述调节环部连动位移的抵压凸部,所述调节件能被操作旋转而在未以所述抵压凸部抵推所述封闭件的脱离位置,及以所述抵压凸部将所述封闭件抵推靠向所述小孔径段而封闭所述小孔径段的关闭位置间变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调节座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调节座体与所述调节件间,且使所述调节件能被调转定位于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脱离位置的定位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排气孔是呈前后延伸状,所述封闭件是能前后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大孔径段中,所述调节件还具有连接于所述调节环部内周侧且面向所述调节座体后端侧的连动壁部,所述抵压凸部是突设于所述连动壁部前侧面而能往前迫抵于所述封闭件,所述调节座体还具有凹设于其后端面的嵌装槽,所述连动壁部前侧面间隔凹设有两个定位槽,所述定位组件具有能前后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嵌装槽中的定位件,及设置于所述嵌装槽中且具有恒将所述定位件往后顶推靠向所述连动壁部的弹力的弹性件,所述定位件能被所述弹性件往后弹性顶推而能脱离地嵌卡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其中任一,而使所述调节件能被调转定位于所述脱离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单向活塞包括固定于所述连通管前端部且具有轴向连通所述第四空间与所述连通管的轴孔的活塞本体,及能轴向活动地套置于所述活塞本体且气密靠抵于所述小气缸内周面的气密垫圈,所述活塞本体具有凹设于其外周面且供所述气密垫圈套置的外环槽,及轴向延伸连通所述外环槽与所述第四空间的连通缺口,所述单向活塞相对所述小气缸后移时,所述气密垫圈未封闭所述连通缺口,所述第三空间连通所述第四空间,所述单向活塞相对所述小气缸前移时,所述气密垫圈封闭所述连通缺口,而气密隔开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所述第一止逆阀组具有连通于所述连通管与所述轴孔间的环状阀座,及设置于所述环状阀座中且能被所述连通管内的正压气体驱动开启地封闭所述环状阀座的止逆阀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气筒,所述第二止逆阀组包括固定在所述小气缸前端部中且连通所述风嘴头与所述第四空间的环状阀块,及设置于所述环状阀块中且能被所述第四空间的正压气体驱动开启地封闭所述环状阀块的止逆阀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所述调节座机构与所述气缸机构的结构设计,可明显减少整个打气筒的组成构件,而有助于降低加工制造成本,且因需细加工的构件减少,所以也可相对降低产品与构件的不良率,相对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打气筒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侧剖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侧剖图,说明相对一个风嘴头往后拉移一个大气缸时的情况;

图5是图4局部放大图;

图6是所述实施例的侧剖图,说明在所述调节座机构处于一个关闭状态时,相对所述风嘴头往前推移所述大气缸时的情况;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类似图7的视图,说明在所述调节座机构处于一个泄压状态时,相对所述风嘴头往前推移所述大气缸时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的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如附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打气筒200的实施例,适用于对一个待充气对象(图未示)进行充气,所述待充气对象例如但是不限于轮胎或球类。所述打气筒200包含一个风嘴头3、一个前后延伸且以其前端部安装于所述风嘴头3的气缸机构4,及一个安装于所述气缸机构4后端部的调节座机构5。所述风嘴头3是用于安装在所述待充气对象,可用于输出对所述待充气对象进充气的气体。由于所述风嘴头3类型众多且非本实用新型创作重点,因此不再详述,且实施时不以图式态样为限。

所述气缸机构4包括一个前后轴向延伸且以其前端连通组接于所述风嘴头3的小气缸42、一个往前套设于所述小气缸42外的大气缸41、一个往前插装于所述小气缸42内的连通管43、一个固定于所述小气缸42后端部且气密塞抵于所述大气缸41与所述连通管43间的双向活塞45、一个固定于所述大气缸41前端部且套抵于所述小气缸42外的单向进气端塞44、一个固定于所述连通管43前端部且靠抵于所述小气缸42内周面的单向活塞46、一个安装在所述单向活塞46与所述连通管43间的第一止逆阀组47,及一个安装固定于所述小气缸42前端的第二止逆阀组48。

所述双向活塞45将所述大气缸41内部区隔成位于其轴向两相反侧的一个第一空间401与一个第二空间402。所述连通管43具有一个径向穿设于其后端部且连通所述第一空间401的贯孔430。

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可单向连通所述第二空间402与外界,包括一个固定于所述大气缸41后端部且环套于所述小气缸42外的端块441,及一个可前后轴向位移地设置于所述端块441并气密套抵于所述小气缸42外的气密垫圈442。当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相对所述小气缸42后移时,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会气密隔绝所述第二空间402与外界,当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相对所述小气缸42前移时,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会连通所述第二空间402与外界,使外界气体可进入所述第二空间402。由于可单向导通所述第二空间402与外界的端塞结构设计众多,因此不再详述,且实施时不以图式态样为限。

如附图2、4、5所示,所述单向活塞46将所述小气缸42内部区隔成位于其轴向两相反的一个第三空间403、一个第四空间404。所述小气缸42具有一个径向穿设于其后端部且通所述第二空间402与所述第三空间403的贯孔420。所述单向活塞46包括一个安装固定在连通管43前端部的活塞本体461,及一个可前后位移地套设于所述活塞本体461外且气密靠抵于所述小气缸42内周面的气密垫圈465。所述活塞本体461具有一个轴向贯穿连通所述连通管4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的轴孔462、一个凹设于其外周面且供所述气密垫圈465套设的外环槽463,及两个轴向延伸连通所述外环槽46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的连通缺口464。当所述单向活塞46相对所述小气缸42后移时,所述气密垫圈465未封闭所述连通缺口464,所述单向活塞46会连通所述第三空间40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当所述单向活塞46相对所述小气缸42前移时,所述气密垫圈465封闭所述活塞本体461与小气缸42间的空隙,所述单向活塞46会气密隔开所述第三空间40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由于可单向导通所述第三空间40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的所述单向活塞46类型众多,因此实施时不以上述结构态样为限。

所述第一止逆阀组47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连通管43前端与所述活塞本体461间而连通所述连通管43与所述轴孔462的环状阀座471,及一个可前后位移地设置在所述环状阀座471内的止逆阀件472。当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气体压力大于所述连通管43内的气体压力时,所述第一止逆阀组47会被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正压气体驱动关闭,而气密隔开所述连通管4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当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气体压力小于所述连通管43内的气体压力时,所述第一止逆阀组47会被所述连通管43内的正压气体驱动开启,而使所述单向活塞46连通所述连通管4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

所述第二止逆阀组48包括一个固定在所述小气缸42前端部中且连通所述风嘴头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的环状阀块481,及一个设置于所述环状阀块481中的止逆阀件482。当所述风嘴头3内的气体压力大于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气体压力时,所述第二止逆阀组48会被所述风嘴头3内的正压气体驱动关闭,而气密隔开所述风嘴头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当所述风嘴头3内的气体压力小于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气体压力时,所述第二止逆阀组48会被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正压气体驱动开启,连通所述风嘴头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

由于所述第一止逆阀组47与所述第二止逆阀组48的结构类型众多,因此实施时,所述止逆阀组不以上述结构态样为限。

如附图2、7、8所示,所述调节座机构5包括一个安装固定在所述大气缸41与所述连通管43的右端部间的调节座体51,及安装在所述调节座体51上的一个单向阀52、一个排气阀组53与一个定位组件54。所述调节座体51具有一个前后贯穿连通所述第一空间401与外界的排气孔512、多个沿其周缘间隔分布地凹设于其外周面且前后延伸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空间401的进气孔511,及一个凹设于其后端面的嵌装槽515。所述排气孔512具有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空间401的小孔径段513,及一个连通所述小孔径段513与外界的大孔径段514。

所述单向阀52具有一个环套固定于所述调节座体51外周面的环套部521,及一个自所述环套部521径向往外并往前倾斜突伸而可弹性变形地气密靠抵所述大气缸41内周面的气密环部522。所述气密环部522可被自外界进入所述进气孔511的正压气体驱动弹性变形,而使外界气体进入所述第一空间401内,但是可被所述第一空间401内的正压气体驱动而径向往外气密贴靠于所述大气缸41内周面,而气密隔开所述进气孔511与所述第一空间401。

所述排气阀组53包括可前后位移地设置于所述排气孔512的所述大孔径段514中的球状的封闭件531,及一个可被操作旋转地环套设置于所述调节座体51的调节件532。所述调节件532具有一个可转动地同轴枢设在所述调节座体51后端面的连动壁部534、一个自所述连动壁部534往前突伸而环套于所述调节座体51外的调节环部533,及一个突设于所述连动壁部534前侧面的抵压凸部536。所述连动壁部534前侧面还间隔凹设有两个定位槽535。所述调节环部533可被操作旋转,而连动所述连动壁部534带动所述抵压凸部536相对所述调节座体51旋转位移,使得所述调节件532可在一个以所述抵压凸部536往前迫抵于所述封闭件531而使所述封闭件531封闭所述小孔径段513的关闭位置,及一个使所述抵压凸部536脱离所述封闭件531的脱离位置间变换。

所述定位组件54具有一个可前后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嵌装槽515中的球状的定位件541,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嵌装槽515中的弹性件542。所述定位件541会被所述弹性件542往后弹性顶推靠向所述连动壁部534,而可脱离地嵌卡定位于所述定位槽535其中任一,进而使所述调节件532可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脱离位置间调转定位。

当所述调节座机构5位于所述泄压状态时,所述排气阀组53的所述调节件532是被调转至所述脱离位置,如图8所示,所述封闭件531可被来自所述第一空间401的正压气体往后推移,而经由所述排气孔512对外进行排气。当所述调节座机构5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调节件532是被调转至所述关闭位置,如图7所示,所述封闭件531会驱动封闭所述小孔径段513,使所述第一空间401无法经由所述排气孔512对外排气。

本实用新型打气筒200使用时,在将所述风嘴头3安装于待充气对象后,用户可操作所述排气阀组53的所述调节件532以选择将整个调节座机构5切换至所述泄压状态或所述关闭状态。然后,以一手握持所述风嘴头3,而以另一手握持所述大气缸41,然后相对所述风嘴头3前后往复推拉所述大气缸41,以执行打气动作。

如附图3、4、5所示,在相对所述风嘴头3往后拉动所述大气缸41而使所述气缸机构4伸长的过程中,所述大气缸41会经由所述调节座机构5带动所述连通管43同步相对所述小气缸42后移,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与所述单向阀52会被连通而相对所述小气缸42后移,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关闭,所述单向活塞46开启而连通所述第四空间404与所述第三空间403。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空间401会逐渐变大而所述第二空间402会逐渐变小,所述第三空间403会逐渐变小而所述第四空间404会逐渐变大。

逐渐变大的所述第一空间401会产生驱使所述单向阀52开启的负压作用力,而可经由所述进气孔511与所述单向阀52吸入外界空气,如箭头801所示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所述第二空间402会将内部空气压入逐渐变小的所述第三空间403,并经由所述单向活塞46注入逐渐变大的所述第四空间404,如箭头801所示气流方向。

此时,若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气体压力小于所述风嘴头3内的气体压力时,所述后第二止逆阀组48关闭,所述第四空间404会被预压储存气体;相反的,若第四空间404的气体压力大于所述风嘴头3内的气体压力时,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正压气体会驱动所述第二止逆阀组48开启,而经由所述第二止逆阀组48将正压气体导入所述风嘴头3,而可用于对所述待充气物件充气。

当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后移靠抵于所述双向活塞45而限位时,所述气缸机构4就已达最大拉伸极限。接着,相对所述风嘴头3往前推移压缩所述大气缸41,驱使小气缸42往后缩回所述大气缸41中,使所述气缸机构4缩短,直至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往前限位靠抵于所述风嘴头3。

如附图6、7所示,在压缩所述气缸机构4的过程中,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开启,所述单向活塞46关闭而气密隔开所述第三空间403与所述第四空间404,所述第一空间401与所述第四空间404会逐渐缩小,所述第二空间402与所述第三空间403会逐渐变大。逐渐变大的所述第二空间402会经由所述单向进气端塞44吸入外界空气,并将空气注入逐渐变大的所述第三空间403,如箭头802所示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所述第四空间404会压缩内部空气,当内部气体压力大于所述风嘴头3内的气体压力时,便会驱使所述后第二止逆阀组48开启,而将正压气体注入所述风嘴头3,如箭头802所示气流方向。

于此同时,当所述调节座机构5是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排气阀组53会封闭所述排气孔512,所以逐渐变小的所述第一空间401也会将内部空气压入所述连通管43内,如箭头803所示气流方向。当所述连通管43内气体压力大于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气体压力时,所述连通管43内的正压气体会驱动所述第一止逆阀件472开启,而将空气压缩注入所述第四空间404,如箭头803所示气流方向。也就是说,在所述调节座机构5处于关闭状态情况下,所述风嘴头3会同时输出所述第四空间404与所述第一空间401内的空气以进行充气。

如附图8所示,当所述调节座机构5处于所述泄压状态时,所述排气阀组53开启而不再封闭所述排气孔512,所以当所述第一空间401被压缩时,于所述第一空间401内被压缩产生的正压气体会顶开位于所述排气孔512中的所述封闭件531,而自所述排气孔512泄除至外界,如箭头804所示气流方向,以致于在压缩所述气缸机构4时,只所述第四空间404的气体会被压入所述风嘴头3而对所述待充气对象进行充气。

通过所述调节座机构5可在所述关闭状态与所述泄压状态间切换的设计,在所述调节座机构5切换至所述关闭状态时,可用所述第一空间401与所述第四空间404内被压缩的气体同时对所述待充气对象进行充气,适用于在所述待充气对象内部处于中、低气压状态时,以大量空气进行充气,提高充气速度。当所述待充气对象内部已充气达一定气压以上,而不易推动所述大气缸41以执行充气动作时,可将所述调节座机构5切换至所述泄压状态,泄除所述第一空间401内的空气,只通过压缩所述第四空间404内的空气来进行充气动作,使得对所述待充气对象的高压充气更为省力而易操作。

综上所述,通过所述调节座机构5与所述气缸机构4的结构设计,可明显减少整个打气筒200的组成构件,而有助于降低加工制造成本,且因需细加工的构件减少,所以也可相对降低产品与构件的不良率,相对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配合所述调节座机构5可在所述关闭状态与所述泄压状态间切换的设计,在所述待充气对象的中、低气压充气阶段,可选择将所述调节座机构5调整至进气量较大的所述关闭状态,可在一次推拉的过程,将大量气体压缩注入所述待充气物件中,可提高于所述待充气对象的中、低气压阶段的充气效率。而当所述待充气对象已被充气至一定高压以上时,可将所述调节座机构5切换至所述泄压状态,使所述第一空间401内被压缩气体可经由所述排气孔512泄除,降低将所述小气缸42压入所述大气缸41内的阻力,使得对所述待充气对象进行高压充气时更为省力。因此,本实用新型打气筒200确实是一种相当方便实用的创新设计,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