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16078发布日期:2021-02-03 13:29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出风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器领域具有出风功能的设备种类很多,如风扇、空调、暖风机和空气净化器等等,其中立柱式风扇和空调(室内机)由于其外形整体设计美观,占地空间小,出风性能相对传统出风设备更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中生活中。但是现有的立柱式风扇和空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由于有圆柱形外壳,内部出风结构固定灵活性不够高,不能同时对多个不同方向或区域实现吹风,只能通过设置可摆动的导风格栅来往复摆动向不同方向实现轮流吹风,这种往复摆动的吹风方式在很多使用场景下根本无法满足用户对出风操作的使用需求。
[0003]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出现了多种技术方案:
[0004]
如专利号为cn201520561551.5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一种具有摆叶的立式空调,该空调的出风口设置有上下多段摆叶,每段摆叶可以独立摆动向不同方向吹风。如专利号为cn201710425073.9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设有三个出风口,出风设有摆动导风板可向不同方向吹风;再如专利号为cn20152069294.6,其公开了一种塔扇,其机身采用多段式设计,每段设有独立的驱动和进出风结构,每段机身能独立转动向不同方向吹风。
[0005]
但是现有技术中,无论是采用多段摆叶,多个出风口还是多段机身独立摆动的方案,其只是在传统立柱式风扇或空调的基础上,将传统单一出风口或方向的出风设备从结构上增多到具有两个或三个或更多独立出风口或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出风设备实现多个方向独立或同时吹风,但是因为这些出风设备完成组装后,一旦出厂,出风设备的结构已经固定,出风口数量和出风方向已经固定,无法再根据使用场景或用户的实际情况不同实时变换出风口和方向的数量和使用参数。因此在使用结构的灵活性上,现有出风设备的使用模式很有限,而且吹风参数无法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整,吹风舒适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根据不同使用场景灵活切换出风口数量及出风方向的出风设备。
[0007]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出风设备,其包括:贯流风轮、风轮驱动装置、导风结构和进出风阵列机构;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包括:多层上下叠置的风道层结构;所述贯流风轮竖立设置,且与所述风轮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导风结构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外侧,用于在贯流风轮外侧导风;所述导风结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罩设于所述导风结构的外侧;所述风道层结构能绕所述导风结构水平转动;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蜗壳风道壁和蜗舌风道壁,所述蜗壳风道壁和所述蜗舌风道壁在对应位置的风道层结构处形成所述导风结
构。
[0009]
更优的,所述风道层结构呈环形,其为单层导风格栅板或多层导风格栅板上下叠置形成的层状结构;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结构呈管状罩设于所述导风结构的外侧。
[0010]
更优的,所述导风格栅板包括环形板及设置于所述环形板的内环区域的蜗壳风道壁和蜗舌风道壁;所述蜗壳风道壁;所述蜗壳风道壁的出风段设有所述进风口,进风端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蜗壳风道壁的出风端与所述蜗舌风道壁分别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罩设于所述贯流风轮外侧时,所述蜗壳风道壁和所述蜗舌风道壁在对应位置的风道层结构处形成所述导风结构。
[0011]
更优的,所述蜗壳风道壁设有导风弧面;所述导风弧面贴近所述贯流风轮的部分圆柱面设置;所述导风弧面的两端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导风弧面与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的距离,从所述进风侧向所述出风侧逐渐增大;所述蜗舌风道壁呈板状,其一端贴近所述贯流风轮,其另一端背离所述贯流风轮圆柱面向外伸出;所述蜗舌风道壁与所述蜗壳风道壁的出风端在所述出风口两侧正对设置,且位于所述贯流风轮的同一侧。
[0012]
更优的,所述蜗壳风道壁的出风侧设置有导风区域,所述蜗舌风道壁与所述导风区域相对形成出风通道,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沿背离所述贯流风轮的方向增大;所述蜗舌风道壁贴近所述贯流风轮的一侧边,沿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延伸出圆弧板,所述圆弧板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设置,且圆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之间设有导风间隙。
[0013]
更优的,所述环形板设有的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将所述环形板的内环区域与所述环形板的外环外侧的区域的从相对的两个方向连通。
[0014]
更优的,所述环形板的内环边呈圆形,其外环边呈椭圆形。
[0015]
更优的,所述环形板的上表面垂直向上延伸出风道板,多块所述风道板间隔分布与所述环形板的上表面。
[0016]
更优的,所述环形板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绳索依次穿过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的所述连接通孔。
[0017]
更优的,所述环形板设有连接通孔,所述柔性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的所述连接通孔。
[0018]
更优的,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层结构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单元驱动装置和与所述单元驱动装置传动配合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置于对应位置的所述风道层结构;且所述单元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对应位置的所述风道层结构相对于所述导风结构水平转动。
[0019]
更优的,所述单元驱动装置设有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设有主动齿轮;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的所述驱动部为环形齿条结构,所述环形齿条结构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0020]
更优的,所述主动齿轮为柱形齿轮;所述风道层结构呈环形;所述主动齿轮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环形齿条结构沿所述风道层结构的内环设置。
[0021]
更优的,所述风道层结构分为主动层和联动层,所述主动层位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的顶部和底部;所述主动层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风道层结构两两之间均通过所述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对应位置的所述主动层水平转动时,所述联动层跟随所述主动层水平转动。
[0022]
更优的,相邻的所述风道层结构两两之间设有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所述柔性连接件将所述风道层结构串联连接。
[0023]
更优的,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设有弹性安装座,所述弹性安装座内设有弹簧组件;所述柔性连接件至少一端绕设于所述弹簧组件,在所述弹簧组件的恢复弹力和外力作用下,所述柔性连接件的长度实现变化。
[0024]
更优的,所述柔性连接件为弹性材料制成。
[0025]
更优的,所述出风设备还包括固定支架、底部安装座和顶部安装座;底部安装座和顶部安装座分别位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的底部和顶部;所述固定支架位于所述贯流风轮和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之间,所述固定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安装座和底部安装座连接;所述单元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
[0026]
更优的,所述出风设备还包括底部安装座和顶部安装座,底部安装座和顶部安装座分别位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的底部和顶部;所述底部安装座设有驱动座,所述顶部安装座设有转动凸台;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的顶部的所述主动层转动套设于所述转动凸台的外部;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的顶部的所述主动层转动套设于所述驱动座的外部;所述风轮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驱动座内。
[0027]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出风设备,出风设备包括:贯流风轮、风轮驱动装置、导风结构和进出风阵列机构;其设有的贯流风轮和导风结构组成所述出风设备的导风出风结构;进出风阵列机构包括:多层风道层结构;导风结构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外侧,进出风阵列机构罩设于导风结构的外侧;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蜗壳风道壁和蜗舌风道壁。每层风道层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水平转动,所述风道层结构在转动过程中可调整所述出风设备的出风方向、风量或紊流度;使得所述出风设备能根据使用环境及用户情况,实时调整出风工作状态,所述出风设备使用状态更加多样化,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是图1所示出风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是图2虚线圆圈圈出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是图1所示出风设备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3]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格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格栅板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
图8是图6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格栅板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个所述弹性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其中:贯流风轮100,底部安装座110,驱动座111,顶部安装座120,转动凸台121,风轮驱动装置130,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固定架150,蜗壳风道壁210,导风弧面211,导风区域212,蜗舌风道壁220,圆弧板221,进风口 231,出风口232,导风格栅板300,环形板310,连接通孔311,风道结构320,风道板321,主动齿轮410,环形齿条420,单元驱动装置430,绳索
511,弹性安装座520,外壳521,转轴部522,抵挡部523,复位扭簧524。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40]
如图1-10所示,一种出风设备,其包括:贯流风轮100、风轮驱动装置130、导风结构和进出风阵列机构140;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包括:多层上下叠置的风道层结构;所述贯流风轮100竖立设置,且与所述风轮驱动装置130传动连接;所述导风结构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100外侧,用于在贯流风轮100外侧导风;所述导风结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231和出风口232;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罩设于所述导风结构的外侧;所述风道层结构能绕所述导风结构水平转动;相邻的所述风道层结构两两之间设有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所述柔性连接件将所述风道层结构串联连接。所述贯流风轮100可采用贯流贯流风轮100,所述风轮驱动装置130和单元驱动装置430为电机。所述出风设备只需要设置用于组驱动和导风组件,再配合调整方向更灵活的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可以实现对出风设备周边全面出风的目的。
[0041]
所述风道层结构呈环形,其为单层导风格栅板300或多层导风格栅板300 上下叠置形成的层状结构;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结构呈管状罩设于所述导风结构的外侧。
[0042]
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整体呈管状,其一方面将所述出风设备内部的贯流风轮100、导风结构等内部结构罩起,起到保护出风设备内部结构的作用,也可以避免用户将肢体伸入出风设备造成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包括多层可以单独水平转动的风道层结构,这样可以使得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不仅能实现水平出风方向的调整,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实现不同出风高度的调节。
[0043]
所述出风设备采用的是贯流风轮100,所述贯流风轮100转动时能将自身一侧的气流吸入再从另一侧流出,从而形成固定的气流方向;所述导风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很多样,所述导风结构可以是与所述风道层结构完分离且自身是整体独立设置的,如: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蜗壳导板和辅助导板;所述蜗壳导板呈条状,其设有导风弧面;所述导风弧面贴近所述贯流风轮的部分圆柱面设置;所述导风弧面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导风弧面与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的距离,从所述进风侧向所述出风侧逐渐增大;所述辅助导板呈板状,且一侧边贴近所述贯流风轮,另一侧背离所述贯流风轮圆柱面向外伸出,且所述辅助导板和所述蜗壳导板的出风侧所在区域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贯流风轮的同一侧。更具体的,所述蜗壳导板的出风侧设置有导风区域,所述辅助导板与所述导风区域相对形成出风通道,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沿背离所述贯流风轮的方向增大;所述辅助导板贴近所述贯流风轮的的一侧边沿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延伸出圆弧板,所述圆弧板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设置,且圆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贯流风轮的圆柱面之间设有导风间隙。
[0044]
如图5-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结构根据各层所述风道层结构的具体设置位置对应设置在所述风道层结构上,并随所述风道层结构一起水平转动,即将上述的蜗壳导板和所述辅助导板按照各层所述风道层结构的需要分割成各个小段,所述蜗壳导板和所述辅助导板的在各层所述风道层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可以保持不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0045]
所述导风格栅板300包括环形板310;所述环形板310的内环区域设有蜗壳风道壁
210和蜗舌风道壁220;所述蜗壳风道壁210;所述蜗壳风道壁210的出风段设有所述进风口231,进风端设有所述出风口232;所述蜗壳风道壁210的出风端与所述蜗舌风道壁220分别设置于所述出风口232的两侧;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罩设于所述贯流风轮100外侧时,所述蜗壳风道壁210和所述蜗舌风道壁220在对应位置的风道层结构处形成所述导风结构。
[0046]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设备的导风结构设置于所述风道层结构上,随着所述风道层结构一起转动,所述风道层结构上与所述进风口231和所述出风口232 对接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该实施方案一方面可简化所述出风设备的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可以随着所述导风格栅板300一起批量生产,提高生产和组装效率,同时由于所述导风结构是与所述风道层结构相对固定的,各层所述风道的导风结构是固定,导风结构更加稳定,出风参数能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
[0047]
所述蜗壳风道壁210设有导风弧面211;所述导风弧面211贴近所述贯流风轮100的部分圆柱面设置;所述导风弧面211的两端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导风弧面211与所述贯流风轮100的圆柱面的距离,从所述进风侧向所述出风侧逐渐增大;所述蜗舌风道壁220呈板状,且其一端贴近所述贯流风轮100,另其一端背离所述贯流风轮100圆柱面向外伸出;所述蜗舌风道壁220与所述蜗壳风道壁210的出风端在所述出风口232两侧正对设置,且位于所述贯流风轮100的同一侧。
[0048]
所述贯流风轮100绕自身转轴向特定方向转动时,会带动空气经过所述环形板310进入所述蜗壳风道壁210的内侧,空气会继续沿着所述导风弧面211 流动最终从所述贯流风轮100另一侧的出口流出,所述导风弧面211与贯流风轮100之间的距离设置一方面可以降低噪音,同时也可以让出风量和出风速度进一步提高;从而让所述贯流风轮100转动时,能带动空气沿着特定方向从贯流风轮100一侧进入再从另一侧流出。相对于现有出风设备而言,所述出风设备设置的导风结构是与所述风道层结构一体化设计的,结构更加简化,可精准与各层所述风道层结构匹配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安装成本和难度,而且可以完全不需要设备外壳521包裹设置导风结构,因此所述导风结构的特殊设计,可以去除设备外壳521,在保证了出风设备的稳定进出风路径外,还能使得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在水平方向内的进出方向选择范围更大,也可以提高导风和出风的控制精度,使得所述出风设备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出风效果进一步提高。
[0049]
所述蜗壳风道壁210的出风侧设置有导风区域212,所述蜗舌风道壁220与所述导风区域212相对形成出风通道,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沿背离所述贯流风轮100的方向增大;所述蜗舌风道壁220贴近所述贯流风轮100 的的一侧边,沿所述贯流风轮100的圆柱面延伸出圆弧板221,所述圆弧板221 靠近所述贯流风轮100的圆柱面设置,且圆弧板221的内侧面与所述贯流风轮 100的圆柱面之间设有导风间隙。
[0050]
所述贯流风轮100绕自身转轴向特定方向转动时,会带动空气进入所述蜗壳风道壁210内侧,空气会继续沿着所述导风弧面211流动最终从所述贯流风轮100另一侧的出口流出,所述导风弧面211与贯流风轮100之间的距离设置一方面可以降低噪音,同时也可以让出风量和出风速度进一步提高;从而让所述贯流风轮100转动时,能带动空气沿着特定方向从贯流风轮100一侧进入再从另一侧流出。相对于现有出风设备而言,所述出风设备设置的导风结构更加简化,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安装成本和难度,而且可以完全不需要设备外壳521 包裹设置导风结构,因此所述导风结构的特殊设计,可以去除设备外壳521,在保证了
出风设备的稳定进出风路径外,还能使得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在水平方向内的进出方向选择范围更大,使得所述出风设备对更大范围内的用户实现吹风效果。
[0051]
所述出风通道两侧均是导风区域212,可以使得高速进入所述出风通道的气流更加顺利流出,此外所述出风通道从贯流风轮100向外逐渐扩张,可以进一步扩大出风区域的面积,而且在贯流风轮100高速转动时,气流从所述出风通道外端流出时不会产生过大的噪音。
[0052]
因为所述贯流风轮100在工作过程中转动方向是固定的,是先经过所述蜗壳风道壁210再经过蜗舌风道壁220的,所述贯流风轮100经过所述蜗舌风道壁220时,仍然会带动部分气流,所以这部分气流会与所述蜗舌风道壁220上贴近贯流风轮100的一侧边碰撞产生噪音;在所述蜗舌风道壁220该侧边对应位置沿着所述贯流风轮100继续转动的方向延伸设置圆弧板221,可以对气流起到顺导作用,从而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所述贯流风轮100转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0053]
所述环形板310设有的风道结构320;所述风道结构320将所述环形板310 的内环区域与所述环形板310的外环外侧的区域的从相对的两个方向连通。所述贯流风轮100和导风结构安装在所述环形板310内环区域内,所述贯流风轮100转动时,气流会沿着所述风道结构320从所述环形板310的内环区域向所述出风设备周边流出;在所述环形板310上设置所述风道结构320可以限定气流从所述内环区域想周边辐射流出的方向,同时所述风道结构320随着所述环形板310转动,可以实现气流方向的快速便捷调整。
[0054]
所述环形板310的内环边呈圆形,其外环边呈椭圆形。所述风道结构320 是设置在环形板310上的,因此不同位置的风道结构320长度是根据所述环形板310对应位置的宽度来设置;将所述环形板310设置成各个位置宽度不一致的椭圆环状,可以让所述风道结构320长度不是不一致,而当贯流风轮100转速固定时,每个所述风道结构320流出气流的紊流度是和风道结构320的长度相关的,因此将所述环形板310设置成椭圆环或者其他宽度不一的形状,可以使得所述出风设备出风紊流度更加多样,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调整或组合。
[0055]
具体的,所述环形板310的上表面垂直向上延伸出风道板321,多块所述风道板321间隔分布与所述环形板310的上表面。
[0056]
所述环形板310设有连接通孔311,所述绳索511依次穿过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的所述连接通孔311。
[0057]
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层结构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单元驱动装置430和与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传动配合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置于对应位置的所述风道层结构;且所述单元驱动装置 430用于驱动对应位置的所述风道层结构相对于所述导风结构水平转动。在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中增设所述驱动机构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能实现自动化驱动控制。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中相邻的风道层结构之间已经通过所述限位柱和所述限位部卡合连接,因此所述驱动机构驱动任何一层所述风道层结构转动时,其他所述风道层结构均可跟随其实现联动;根据上述内容出风设备中设置单个或少量的驱动机构即可实现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整体转动,结构更加简单,生产和使用成本更低。
[0058]
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设有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设有主动齿轮410;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的所述驱动部为环形齿条420结构,所述环形齿条420结构与所述主动齿轮410
啮合。所述主动齿轮410为柱形齿轮;所述风道层结构呈环形;所述主动齿轮410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环形齿条420结构沿所述风道层结构的内环设置。所述驱动机构是主要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的,所述环形齿条 420结构可直接设置于所述环形板310的内环边上,组装简单方便,结构紧凑,可以使得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在竖直方向安装结构更加精密。
[0059]
所述风道层结构分为主动层和联动层,所述主动层位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顶部和底部;所述主动层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风道层结构两两之间均通过所述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对应位置的所述主动层水平转动时,所述联动层跟随所述主动层水平转动。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顶部和底部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顶部和底部的主动层相对于联动层转动,从而可实现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转动,此外又由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之间采用柔性连接件连接的,因此所述联动层在顶部和底部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下可实现多种螺旋状的摆动形态。
[0060]
所述柔性连接件的具体实施方式多样,所述联动层之间连接后可以形成固定的一体结构,也可以形成内部可以相对转动的整体结构。
[0061]
优选的方案,其既能将所述联动层之间连接,又能让所述联动层之间在可发生相对转动,即所述联动层组成的联动段内部还可以发生相对转动,能实现更多的摆动形态,让所述出风设备的出风效果更多样化,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比如当所述主动层向单一方向转动时,所述联动段形成方向固定的螺旋形态或管状形态,当所述主动层来回摆动或者间断摆动时,所述联动段可形成方向变化的螺旋形态。
[0062]
为了实现该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连接件具体为绳索511511,所述绳索511511的两端固定安装,具体可以安装固定在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机中位于两端的两块所述风道层结构上,所述绳索511511将各层所述联动层沿竖直方向串联连接。具体的可以是,所述导风格栅板300的环形板310上设有连接通孔311311,所述绳索511511沿竖直方向依次穿过每层所述风道层结构设有的所述连接通孔311311;从而将每块所述风道层结构串联连接在一起。
[0063]
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包括:多层上下叠置的风道层结构;所述风道层结构分为主动层和联动层,如图所示所述主动层位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 的顶部和底部;所述主动层设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风道层结构两两之间均设有所述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使得所述风道层结构之间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对应位置的所述风道层结构水平转动时,所述联动层跟随所述主动层水平转动。
[0064]
为了实现相邻的所述风道层结构可以相对转动,具体实施方案有两个,如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设有弹性安装座520520,所述弹性安装座520520内设有弹簧组件,所述弹性安装座520可设置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所述主动层上;所述绳索511511至少一端绕设于所述弹性安装座520520内,在所述弹簧组件的恢复弹力和外力作用下,所述绳索511511的长度实现变化,随着所述绳索511511的拉长,所述联动层之间就会发生相对转动,产生不同的形态。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弹性安装座520520包括外壳521521、转轴部522522、抵挡部523523和复位扭簧524524;所述转轴部522522转动设置于所述外壳 521521内,所述绳索511511的一端绕设固定在所述转轴部522522上;所述复位扭簧52452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轴部522522,另一端抵触于所述抵挡部 523523一侧;使得所述转轴部522522在所述复位扭簧524524的恢复弹力作用下将所述绳索511511向内部卷起;当外力大于该恢
复弹力时,所述绳索511511 会被拉出至所述弹性安装座520520的外部。或者如,所述绳索511511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绳索511具备弹性后,有助于实现所述风道层结构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所述弹性材料是指可在外力作用下拉伸又可依靠自身韧性回缩的材料,具体可以是橡皮筋或弹性塑料。
[0065]
所述出风设备还包括固定支架、底部安装座110和顶部安装座120;底部安装座110和顶部安装座120分别位于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底部和顶部;所述固定支架位于所述贯流风轮100和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之间,所述固定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安装座120和底部安装座110连接;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底部安装座110设有驱动座111,所述顶部安装座120设有转动凸台121;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顶部的所述主动层转动套设于所述转动凸台121的外部;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的顶部的所述主动层转动套设于所述驱动座111的外部;所述风轮驱动装置130设置于所述驱动座111内。如图2和3所示,所述出风设备设有顶部安装座120和底部安装座110,所述贯流风轮1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安装座120和所述底部安装座110固定,当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位于所述出风罩阵列机构的底端时,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设置于所述底部安装座110上,从而在所述单元驱动装置 430的驱动下,对应位置的所述风道层结构可以相对于所述底部安装座110水平转动;当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位于所述出风罩阵列机构的顶端时,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设置于所述顶部安装座120上,从而在所述单元驱动装置430的驱动下,对应位置的所述风道层结构可以相对于所述顶部安装水平转动;由于有所述驱动座111和所述转动凸台121的限位作用,所述主动层分别相对于所述顶部安装座120和底部安装座110的固定轴线转动,从而能进一步使得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中所述风道层结构水平转动时,转动轴心更加固定,结构更加稳定;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所述出风设备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进一步保证所述出风设备中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不与所述贯流风轮100接触,在所述贯流风轮100和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之间增设固定架150,所述固定架150与所述顶部安装座120和所述底部安装组装形成所述出风设备的支撑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加结构稳定性,也可将所述进出风阵列机构140进一步限位。
[0066]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出风设备,出风设备包括:贯流风轮、风轮驱动装置、导风结构和进出风阵列机构;其设有的贯流风轮和导风结构组成所述出风设备的导风出风结构;进出风阵列机构包括:多层风道层结构;导风结构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外侧,进出风阵列机构罩设于导风结构的外侧,所述风道之间通过所述柔性连接件串联连接。每层风道层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实现整体联动或彼此之间的相对转动,所述风道层结构在转动过程中可调整所述出风设备的出风方向、风量或紊流度;使得所述出风设备能根据使用环境及用户情况,实时调整出风工作状态,所述出风设备使用状态更加多样化,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006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68]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69]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