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73846发布日期:2021-06-08 16: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家电,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无叶风扇具有安全可靠、吹风柔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例如中国专利号为201821091531.6号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日为2019年7月2日,公开了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出风组件的装配结构,出风组件包括外壳部件和内壳部件,彼此之间形成环形的导风腔;外壳部件一侧面边缘上设有若干带插孔的凸柱;内壳部件一侧面边缘上设有若干与凸柱对应的插脚;外壳部件与内壳部件组装时,插脚紧固式插入凸柱上的插孔,使外壳部件一侧面边缘与内壳部件一侧面边缘实现定位稳固连接,同时,使外壳部件一侧面边缘与内壳部件一侧面边缘之间有间距、形成连通导风腔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凸柱与插脚的紧固插接,使外壳部件与内壳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稳定可靠,进而能有效保证出风口宽度的均匀性,使其出风效果均匀,提高舒适性,及提升用户的使用体现。但上述方案中,只能吹出冷风,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出风结构、功能多样的无叶风扇。
4.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包括一基座和一与所述基座相连接的环形出风结构,所述基座中设置有风扇组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进风孔,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相互独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壳体上成形有第一出风缝和第二出风缝,所述第一出风缝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缝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上设置有第一风道接口,所述第二风道上设置有第二风道接口,所述风扇组件上设置有风道接管,所述风扇组件通过一旋转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中,所述旋转机构驱动所述风扇组件转动一定角度,所述风道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接口或所述第二风道接口相对接。
5.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6.进一步包括,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扇组件外壁上的弧形导条、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弧形导板和驱动结构,所述弧形导条上成形有弧形导槽,所述弧形导板卡入所述弧形导槽中,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弧形导条运动。
7.进一步包括,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电机和由所述电机带动的齿轮,所述弧形导条上成形有弧形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8.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风道接口和第二风道接口的端面为弧形结构,所述风道接管的端面也为弧形结构。
9.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出风缝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二出风缝位于所述壳体的后侧。
10.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中设置有加热组件。
11.进一步包括,还包括一过渡进风管,所述出风结构与所述风扇组件通过所述过渡进风管相连接。
12.进一步包括,所述过渡进风管包括两个支管和与所述支管相连接的主管,两个所述支管分别与所述出风结构的两侧相连接,所述主管与所述风扇组件相连接,两个所述支管形成均风尖角。
13.进一步包括,所述风扇组件为鼓风机。
14.进一步包括,所述风道接管包括与所述风扇组件相连接的下段管和与所述下段管相连接的上段管,所述上段管的顶部设置有软胶结构,所述软胶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接口或所述第二风道接口相对接。
15.进一步包括,所述下段管和所述上段管通过弹性件连接在一起,所述上段管上设置有滚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导轨,所述滚轮沿着所述导轨运行并向下压缩所述上段管。
16.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个风道和两个出风缝,能够分别吹出冷风和暖风,功能更加丰富。其次,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转动风扇组件对接不同的风道,使得风扇组件更好的与风道相连接,气流更加顺畅,不会造成气流损失。再次,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渡进风管整体为y型,风扇组件吹出的气流会顺畅直接进入到出风结构中,减少了进风损耗,提高了出风量。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风扇组件的立体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下面给出优选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应用或用途。应当理解的是,在全部的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
25.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风道的无叶风扇,包括一基座1和一与所述基座1相连接的环形出风结构2,所述基座1中设置有风扇组件11,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进风孔12,所述环形出风结构2包括位于两侧的直线段21和位于上部的弧形段22,所述弧形段22连接两个所述直线段21。这种所述出风结构2出风效果更好,也利于气流流动。所述出风结构2包括壳体23、设置在所述壳体23中的相互独立的第一风道24和第二风道25,所述壳体23上成形有第一出风缝26和第二出风缝27,所述第一出风缝26与所述第一风道24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缝27和所述第二风道25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24上设置有第一风道接口241,所述第二风道25上设置有第二风道接口251,所述风扇组件11上设置有风道接管
111,所述风扇组件11通过一旋转机构5安装在所述基座1中,所述旋转机构5驱动所述风扇组件11转动一定角度,所述风道接管111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接口241或所述第二风道接口251相对接。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转动所述风扇组件11对接不同的风道,所述风扇组件11能够完全的与风道连通,不会造成气流损失。现有技术中,通过挡板切换不同的风道,会造成气流的损失,影响功率。本实用新型不会造成功率损失。
26.参见图3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旋转机构5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扇组件11外壁上的弧形导条51、设置在所述基座1上的弧形导板52和驱动结构,所述弧形导条51上成形有弧形导槽53,所述弧形导板52卡入所述弧形导槽53中,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弧形导条51运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所述弧形导条51和弧形导板52配合结构,使得所述风扇组件11能够沿弧形旋转一定角度,从而使所述风道接管对接不同的风道。
27.参见图3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电机56和由所述电机带动的齿轮54,所述弧形导条51上成形有弧形齿条55,所述齿轮54与所述齿条55相啮合。通过齿轮驱动使得所述风扇组件11转动更加平稳,也更为顺畅。
28.参见图3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风道接口241和第二风道接口251的端面为弧形结构,所述风道接管111的端面也为弧形结构。三个弧形结构的弧度一致,使得风道接管111能够完全贴合所述第一风道接口和第二风道接口,提高了密封性。
29.参见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出风缝26位于所述壳体23的前侧,所述第二出风缝27位于所述壳体23的后侧。所述第一风道24或第二风道25中设置有加热组件。本实用新型中前侧为冷风,后侧为暖风,可以实现冷暖双风功能。加热组件可以对气流进行加热,从而吹出暖风。
30.参见图3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风道接管111包括与所述风扇组件11相连接的下段管112和与所述下段管112相连接的上段管113,所述上段管113的顶部设置有软胶结构114,所述软胶结构114与所述第一风道接口241或所述第二风道251接口相对接。所述软胶结构114能够更好的与风道接口贴合并密封,不会造成漏气。所述软胶结构114为弹性塑料或橡胶制成。
31.参见图3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下段管112和所述上段管113通过弹性件115连接在一起,所述上段管113上设置有滚轮116,所述壳体23上设置有导轨117,所述滚轮116沿着所述导轨117运行并向下压缩所述上段管113。本实用新型中上段管113和下段管112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量,所述弹性件115推动所述上段管113向上运动。本实用新型中风扇组件在转动时,带动所述滚轮116沿着所述导轨117的轨迹运行。所述导轨117的中段向下弯折,从而使滚轮116在运行时向下运动,所述滚轮116带动所述上段管113向下压缩,所述软胶结构114与风道接口分离,在旋转过程中软胶结构与风道接口不接触,减少了旋转过程中出现的摩擦,也延长了软胶的寿命。
32.参见图4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还包括一过渡进风管3,所述出风结构2与所述风扇组件11通过所述过渡进风管3相连接。所述过渡进风管3包括两个支管31和与所述支管31相连接的主管32,两个所述支管分别与所述出风结构2的两侧相连接,所述主管32与所述风扇组件11相连接,两个所述支管21形成均风尖角33。本实
用新型中的过渡进风管3整体为y型,所述风扇组件11中的气流经过所述过渡进风管3顺畅进入所述出风结构2中,能够减少损耗,提高出风结构2的出风速度。所述均风尖角33能够将所述主管32的气流分割,分别进入两个支管31中。所述均风尖角33能够减少紊流,使得气流流动更加顺畅。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扇组件11为鼓风机,包括驱动电机、由电机驱动的涡轮风扇和蜗壳,所述涡轮风扇安装在所述蜗壳中。本实用新型采用鼓风机产生的气流更为强劲,结构更为成熟和稳定,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中的基座1为圆柱形,周壁上设置有众多进风孔12,使得进风更加平顺。
33.综上所述,以上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