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震双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6650发布日期:2022-01-26 17:1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震双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散热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避震双风扇。


背景技术:

2.服务器内部零件布满,故需要高静压的风扇来对其产生散热效果,以目前的单个风扇无法满足其高静压的需求,故而采用双风扇设计。
3.但是现有设计为了满足生产制程模块化,双风扇架构其中心架构均会相同,弹簧、上下滚珠培林、定位铜环、垫片、扣环
……
,等等零对象其放置位置相同,而因为因前后双风扇使用相同的弹簧架构,会产生共振现象,导致散热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避震双风扇,结构简单,进风扇与出风扇使用不同的弹簧架构,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提高散热效果。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避震双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扇和出风扇,所述进风扇与所述出风扇对称设置,所述进风扇包括第一外框和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外框覆盖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有第一中管,所述第一中管内侧设置有第一铜环,所述第一铜环与所述第一外框之间设置有上置弹簧;所述出风扇包括第二外框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外框覆盖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有第二中管,所述第二中管内侧设置有第二铜环,所述第二铜环与所述第二底座之间设置有下置弹簧。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铜环上靠近所述第一外框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铜环靠近所述第二底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轴承。
7.进一步地,所述上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外框之间,所述下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铜环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
8.进一步地,所述上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外框之间,所述下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
9.进一步地,所述上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铜环之间,所述下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铜环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上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铜环之间,所述下置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框与第二外框上均设置有扇叶,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周侧均设置有保护壳,所述进风扇与出风扇内部均设置有马达组和驱动板。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铜环上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位置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二铜环靠近所述第二外框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轴承。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装置的进风扇采用上置弹簧,设置在第一铜环与所述第一外框之间,出风扇采用下置弹簧,设置在第二铜环与所述第二底座之间,利用不同的弹簧架
构来避免共振现象。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8.图中标号说明:1、进风扇;11、第一外框;12、第一底座;13、第一中管;14、第一铜环;15、上置弹簧;16、第一轴承;17、第三轴承;2、出风扇;21、第二外框;22、第二底座;23、第二中管;24、第二铜环;25、下置弹簧;26、第二轴承;27、第四轴承;3、扇叶;4、保护壳;5、马达组;6、驱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5.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避震双风扇的一实施例,包括进风扇1和出风扇2,进风扇1与出风扇2对称设置,进风扇1包括第一外框11和第一底座12,第一外框11覆盖在第一底座12上,第一底座12上设置有第一中管13,第一中管13内侧设置有第一铜环14,第一铜环14与第一外框11之间设置有上置弹簧15;
26.出风扇2包括第二外框21和第二底座22,第二外框21覆盖在第二底座22上,第二底座22上设置有第二中管23,第二中管23内侧设置有第二铜环24,第二铜环24与第二底座22之间设置有下置弹簧25;
27.第一铜环14上靠近第一外框1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轴承16,第二铜环24靠近第二底座2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轴承26。
28.第一底座12和第二底座22固定连接,第一外框11与第二外框21上均设置有扇叶3,第一底座12和第二底座22周侧均设置有保护壳4,进风扇1与出风扇2内部均设置有马达组5和驱动板6;
29.第一铜环14上靠近第一底座12的位置设置有第三轴承17,第二铜环24靠近第二外框2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轴承26。
30.使用时,外部驱动源通过连接线带动驱动板6运作,驱动板6为马达组5的线圈通电,依据电磁感应,通电之后的马达组5与外侧的磁铁配合开始带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旋转,第一转轴带动第一外框11旋转,第二转轴带动第二外框21旋转,第一外框11与第二外框21旋转带动扇叶3旋转进行散热。
31.实施例一:
32.参考图1所示,上置弹簧15设置在第一轴承16与第一外框11之间,下置弹簧25设置在第二铜环24与第二轴承26之间,进风扇1采用上置架构,出风扇2采用下置架构,保证不会出现共振现象。
33.实施例二:
34.参考图2所示,上置弹簧15设置在第一轴承16与第一外框11之间,下置弹簧25设置在第二底座22与第二轴承26之间,进风扇1采用上置架构,出风扇2采用下置架构,保证不会出现共振现象。
35.实施例三:
36.参考图3所示,上置弹簧15设置在第一轴承16与第一铜环14之间,下置弹簧25设置在第二铜环24与第二轴承26之间,进风扇1采用上置架构,出风扇2采用下置架构,保证不会出现共振现象。
37.实施例四:
38.参考图4所示,上置弹簧15设置在第一轴承16与第一铜环14之间,下置弹簧25设置在第二底座22与第二轴承26之间,进风扇1采用上置架构,出风扇2采用下置架构,保证不会出现共振现象。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