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卸压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73424发布日期:2021-11-06 03:0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卸压阀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液压元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卸压阀。


背景技术:

2.卸压阀是高压油泵中常用的一种元件,具有保压、卸压等作用。现有的一种卸压阀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阀体1、柱塞4、弹簧3和阀芯2,阀体1的连接端设置有进油孔102,同时连接端的侧壁设置与进油孔102连通的卸压油孔101,柱塞4安装在进油孔102内,弹簧3和阀芯2都安装在阀体1内,并且柱塞4、阀芯2和弹簧3之间依次相互配合。
3.当进油孔102的油压小于等于弹簧3的弹力时,柱塞4在阀芯2的作用下将卸压油孔101堵塞密封,从而实现保压功能。当进油孔102的油压大于弹簧3的弹力时,油压推动柱塞4进行移动,使得柱塞4上的卸油槽401与卸压油孔101连通,从而实现卸压功能。
4.现有的卸压阀要想很好的实现上述功能,柱塞和进油孔的加工精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很难达到理想的配合尺寸,从而导致使用过程中压力不稳定,进而增加了装配的调试工作量;并且随着柱塞的长时间往复运动,也容易造成磨损,从而导致卸压阀的使用寿命降低;同时由于弹簧的制造精度,弹簧的力值分散较大,进而造成保压范围变化大。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卸压阀进行设计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卸压阀,能够有效的提高减震器的可靠性。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卸压阀,包括阀体、阀芯和弹簧,所述阀体的端部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轴向设置有相连通的进油孔和滑孔,所述滑孔与所述阀体内部连通,所述进油孔和所述滑孔的连接位置为锥形,所述滑孔靠近所述进油孔位置的侧壁沿径向设有卸压油孔,所述滑孔内安装有球形的堵块,所述阀芯通过所述弹簧弹性滑动安装在所述阀体内并与所述滑孔配合,所述堵块在所述阀芯的作用下与所述进油孔紧密配合,通过球形的所述堵块与所述进油孔的锥形端面配合来代替原有的柱塞结构,降低加工难度的同时提高调试效率。
7.优选的,所述阀体包括相互密封连接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分为连接段和密封段,所述密封段与所述滑孔连通,所述阀芯滑动安装在所述密封段内,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阀芯配合,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阀体底端配合。
8.优选的,所述阀芯包括阀座和阀杆,所述阀座与所述密封段滑动连接,所述阀杆固定安装在所述阀座的一端,所述阀杆沿所述滑孔与所述堵块配合,所述阀座的另一端与所述弹簧相抵。
9.优选的,所述阀座与所述密封段的端部之间还安装有密封圈,通过所述密封圈提高所述阀座与所述密封段的密封性。
10.优选的,所述阀座的与所述弹簧连接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弹簧的内壁配合,从而保证所述弹簧在使用时,不发生偏移,进而降低所述弹簧的力值分
散性。
11.优选的,所述阀体内还安装有套筒形的调压套,所述调压套分别与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弹簧的端部与所述调压套内端相抵,所述调压套的转动,适于调节卸压阀的使用油压。
12.优选的,所述弹簧的端部与所述调压套内端之间安装有耐磨圈,从而避免所述调压套与所述弹簧之间的磨损。
13.优选的,所述弹簧为矩形方钢弹簧。
14.优选的,所述连接端轴向还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一端与所述卸压油孔端部连通,所述连通孔另一端与所述阀体内部连通,从而当卸压阀进行卸压时,可以提高卸压效率。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通过球形的堵块与进油孔的锥形端面进行配合,来代替原有的柱塞密封结构,在大为降低加工难度的同时提高加工和装配调试效率。
17.(2)通过用矩形方钢弹簧来代替原有的传动圆柱弹簧,并且矩形方钢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定位杆和调节套的内壁进行配合,使得阀座上受到的力值分散性较小,有效的改善了保压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现有技术卸压阀的内部剖视图;
19.图2为图1中局部a处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局部b处放大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局部c处放大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阀芯结构示意图;
24.图中:阀体1、第一阀体11、第二阀体12、连接端13、卸压油孔101、进油孔102、连通孔103、滑孔104、第一内螺纹105、连接段111、密封段112、第二内螺纹121、阀芯2、阀座201、阀杆202、定位杆203、弹簧3、柱塞4、卸油槽401、堵块5、密封圈6、调压套7、外螺纹701、耐磨圈8。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8.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卸压阀,包括阀体1、阀芯2和弹簧3。阀体1的内部为空腔,同时阀体1的左端部设置有连接端13,连接端13沿轴向的中心设置有相连通的进油孔102和滑孔104,进油孔102与连接端13的端部连通,滑孔104与阀体1的内腔连通。同时进油孔102的直径小于滑块104的直径,且进油孔102和滑孔104的连接位置的端部为锥形,滑孔104靠近进油孔102位置的侧壁沿径向设有贯穿连接端13的卸压油孔101。滑孔104内安装有球形的堵块5,阀芯2通过弹簧3弹性滑动安装在阀体1内,同时阀芯2还通过滑孔104与堵块5挤压配合,使得堵块5在阀芯2的作用下与进油孔102的锥形端面紧密配合。通过球形的堵块5与进油孔102的锥形端面配合来代替原有的柱塞4结构,降低加工难度的同时还能提高加工和装配调试效率。
29.具体的,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阀体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阀体11和第二阀体12,为了保证第一阀体11和第二阀体12连接位置的密封性,可以在第一阀体11和第二阀体12连接位置之间安装密封圈6,密封圈6在提高密封性的同时还能降低磨损。而第一阀体11的内壁分为连接段111和密封段112,密封段112靠近左端与滑孔104连通。阀芯2包括阀座201和阀杆202,阀杆202固定安装在阀座201的一端,阀芯2通过阀座201与密封段112滑动连接,同时阀杆202沿滑孔104与堵块5配合,此时弹簧3一端与阀座201的另一端相抵,弹簧3的另一端与第二阀体12的内端相抵。
30.由于阀座201会经常沿密封段112进行滑动,从而造成阀座201与密封段112配合位置磨损。所以如图4所示,在阀座201与密封段112的端部之间还安装有密封圈6,通过密封圈6在提高阀座201与密封段112的密封性的同时,还能防止阀座201直接与密封段112的端面接触。
31.为了使弹簧3在挤压时对阀座201的压力集中,如图3和图6所示。在阀座201的与弹簧3连接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定位杆203,并且定位杆203的直径正好与弹簧3的内径适配。使得弹簧3与阀座201相抵时,弹簧3的内壁与定位杆203配合,从而保证弹簧3在挤压时不发生偏移,进而降低弹簧3对阀座201压力的分散性。
32.如图3和图5所示,阀体1内还安装有套筒形的调压套7,调压套7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701,同时第一阀体11的连接段111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105,第二阀体12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121,调压套7通过外螺纹701分别与第一阀体11以及第二阀体12进行螺纹连接,同时弹簧3靠近第二阀体12端部与调压套7内端相抵。当需要调节卸压阀的使用油压值,只需转动调压套7使得调节套7通过螺纹旋转来调节其位于阀体1内的位置,从而改变弹簧3的压缩量,进而调节阀芯2受到的压力。
33.由于调节套7经常需要旋转,这使得其与弹簧3的接触位置会产生磨损,所以为了降低磨损,如图3所示。在弹簧3端部与调压套7内端之间安装有耐磨圈8,通过耐磨圈8的缓冲来避免调压套7与弹簧3之间的磨损。
34.具体的,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弹簧3对阀座201压力值的分散性,弹簧3最好采用矩形方钢弹簧。
35.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连接端13轴向上还设置有连通孔103,连通孔103的一端与卸压油孔101的端部连通,连通孔103另一端与阀体1内部连通,从而当卸压阀进行卸压时,可以提高卸压效率。
36.具体的工作过程:
37.将卸压阀通过连接端13安装在油压回路上,当油压回路内的油压处于正常的油压值时,即进油孔102内的油压小于等于弹簧3对阀座201弹力,此时堵块5在弹簧3弹力的作用下将进油孔102堵住密封,卸压阀处于保压状态。
38.当油压回路内的油压大于正常的油压值时,即进油孔102内的油压大于弹簧3对阀座201弹力,此时油压会推动球形的堵块5,使得进油孔102与卸压油孔101连通,从而油压回路中的液压油从卸压油孔101流至油箱,卸压阀处于卸压状态。
39.当需要增大正常工作的油压值时,可以通过旋转阀体1内的调节套7,使得调节套7向靠近第一阀体11的位置移动,从而使得弹簧3的压缩量增大,即进油孔102内液压油推动堵块5移动的油压要增加。
40.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