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62951发布日期:2022-01-12 07:29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电动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充气泵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电动充气泵。


背景技术:

2.电动充气泵是一种常用的产品,由于电动充气泵技术成熟,所以电动充气泵的结构已经较为稳定,再进一步改进较为困难,本技术人在该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3.目前有一种电动充气泵,它包括风室和电动马达,该风室的顶部设有进气口,即充气泵的顶部设有进气口,风室的周向设有出气口,风室内设有风轮,风轮的上侧中部设置吸气口,风轮的周向为排气口,电动马达的输出端与风轮连接,电动马达带动风轮旋转,风轮的吸气口从进气口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被风轮的叶片推动从排气口排出,排出的空气在风室内周壁的引导下从出气口排出。由上述可知,需要设置一风室,风室内还需要装入风轮,因此风室一般设置有打开部分以供风轮装入,目前一般有两种结构:
4.1)比如cn212296963u-具有照明功能的易携带充气泵,其壳体包括上盖1、外壳主体2以及下盖3,上盖1与下盖3分别连接外壳主体2的两端,pcb板8设置在下盖3的顶部上,pcb板8的顶部分别连接电机6和电池7,扇叶5与电机6同轴连接,扇叶5的直径与外壳主体2的直径相匹配。所述上盖1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外壳主体2靠近上盖1的一端侧面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能够连接待充气装置;所述照明装置设置在pcb板8的底部,下盖3的底部设置有按钮4,按钮4连接pcb板8。优选地,所述外壳主体2为管状结构,上盖1与下盖3均为圆盘结构,上盖1、外壳主体2以及下盖3的直径相同。该易携带充气泵的风室主要设置在外壳主体2上,盖上上盖1之后形成风室,并且外壳主体2靠近上盖1的一端侧面设置有出风口,因此,上盖1并不参与构成风室的内周壁以及出风口,这就导致,风室的形状比较局限,无法有更多的变化。
5.2)又比如cn202020315421-一种气泵,其风室的壳体包括上盖11和下盖12,且上盖11和下盖12均设置有内腔壁14,且上盖11与下盖12的内腔壁14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密封槽111和密封凸起121,该结构有利于提高风腔的密封性,且便于上盖11与下盖12的快速定位,也方便风叶4的组装,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上盖11上设置有密封槽111,下盖12上设置有与密封槽111配合的密封凸起121,且密封凸起121上设置有焊接凸起45,上盖11与下盖12通过超声波焊接相对固定,该结构便于提高风腔的密封性。虽然相对于1)这种情况,上盖11和下盖12均参与构成风室的内周壁以及出风口,但是结构相对复杂,需要独立制作上盖11和下盖12,还需要额外设置连接结构已将下盖12与马达盒2连接。
6.本技术经过研究,提出一种更加新的方案,区别于上述1)和2)两种情况,一方面上盖与主体共同参与构成风室的内周壁以及出风口,另一方面结构还相对简单。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电动充气泵,一方面上盖与主体共同参与构成风室的内周壁以及出风口,另一方面结构还相对简单。
8.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充气泵,包括电动马达和风轮,电动马达用于带动风轮旋转,风轮设于风室中,风轮包括位于上侧的吸气端、位于周向的排气端,风室由壳体围成,该壳体包括顶部、周向部和底部,壳体的顶部设有进气口,壳体的周向部设有出气口,还包括主体和底盖,主体与底盖之间安装电动马达,所述的周向部被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上部分和下部分,该上部分与顶部一体形成上盖,该下部分与底部一体形成主体的上端,所述的风室由上盖和主体的上端上下拼接形成,所述的出气口由上盖和主体的上端上下拼接形成的出气管提供,上盖、主体、底盖沿上下方向连接构成电动充气泵的外壳。
9.作为改进,顶部的内表面对应风轮设有两个区域,分别为周边区域和中部区域,周边区域高于中部区域,周边区域位于风轮的周向,周边区域与底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风室的周向扩大部分,风室的被周向扩大部分围绕的部分为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沿风轮轴向窄于周向扩大部分。
10.作为改进,顶部的内表面包括圆台面,圆台面的顶平面设置为中部区域,位于顶平面周向的外侧部分作为周向扩大部分的组成部分。
11.作为改进,周向部位于顶部一侧的部分设置为弧面,该弧面的上端与圆台面的底边缘连接。
12.作为改进,顶部的上表面对应周边区域和中部区域的部分分别被定义为环形部分和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相对于环形部分凹陷设置,进气管设于中间部分中。
13.作为改进,环形部分和中间部分构成圆台状凹陷。
14.作为改进,进气管在顶部的内表面设有出气端,该出气端用于与风轮的的吸气端转动套接配合。
15.作为改进,出气端设有环形槽,该环形槽与风轮的的吸气端转动套接配合。
16.作为改进,出气端设有凸出于顶部的内表面的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内外套接形成所述的环形槽。
17.作为改进,第二环形部的下端面相比第一环形部的下端面向上缩进。
18.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上盖、主体、底盖沿上下方向连接构成电动充气泵的外壳,并且,所述的周向部被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上部分和下部分,该上部分与顶部一体形成上盖,该下部分与底部一体形成主体的上端,所述的风室由上盖和主体的上端上下拼接形成,所述的出气口由上盖和主体的上端上下拼接形成的出气管提供,因此,一方面上盖与主体共同参与构成风室的内周壁以及出风口,另一方面结构还相对简单。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种电动充气泵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为另一种电动充气泵的立体示意图。
21.图3为图2的装配示意图。
22.图4为图2的俯视图。
23.图5为a-a向剖视图。
24.图6为a放大视图。
25.图7为上盖的立体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电动马达、2-线路板、3-显示器、4-触摸键、5-充电接口、6-可充电电池、7-上盖、8-主体、9-底座、10-进气口、11-导流叶片、12-第一环形部、13-第二环形部、14-风轮、140-吸气端、15-环形槽、16-顶平面、17-侧面、18-底边缘、19-弧面、20-圆台状凹陷、21-进气管、22-开关、23-指示灯、24-散热孔、25-出气管、26-出气口、27-透视窗、28-中间部分、29-周向扩大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28.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9.如图1所示为一种采用机械开关式控制的电动充气泵,其设有机械开关式控制的线路板2,相应的主体8的周壁上设有开关22、指示灯23和电连接接口。区别于图1,图2所示为采用触摸开关式控制的电动充气泵,其设有触摸开关式控制的线路板2,为了显示信息,触摸开关式控制的线路板2设有显示器3,对于图2所示的电动充气泵,主体8的周壁就比较简洁,即主体8的周壁上设有可操作触摸开关22的透视窗27和电连接接口,触摸键4一端与线路板2连接,触摸键4另一端位于透视窗27一侧,用户通过触摸透视窗27外表面来触发触摸键4,触摸原理采用电容式触摸原理,为现有技术。
30.不管是机械开关式,还是触摸开关式,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均是从主体8的下端开口处向上装入,本例中,触摸开关式控制的线路板2、触摸开关式控制的线路板2均沿主体8轴向设置,对于机械开关式,主体8周壁上设置开关22的安装孔、指示灯23的安装孔,对于触摸开关式,主体8周壁上设置一下端开口的安装口,透视窗27自下而上插入安装口中,待底座9安装后,就能够更好地固定透视窗27,装配简单可靠。
31.如图3所示为图2的装配示意图,可见,一个电动充气泵包括电动马达1和风轮14,电动马达1位于风室的下侧,风轮14设于风室中,电动马达1的输出端向上插入风室中,并与风轮14连接。
32.图1、2所示的电动充气泵均包括圆柱形的主体8,该主体8的上端设置风室,该主体8中设置电动马达1和线路板2;图3的线路板2采用触摸开关式控制的线路板2,主体8的周壁上设有可操作触摸开关22的透视窗27和电连接接口;电连接接口采用供电接口,本例中,供电接口采用充电接口5,主体8中还设有可充电电池6,可充电电池6围绕电动马达1的周向分布,可充电电池6的数量为一节或一节以上,本例中为两节,围绕电动马达1的周向均匀分布。
33.不管是图1的电动充气泵还是图2的电动充气泵,均采用了本技术提出的新型风室结构。
34.如图5所示,一种充气泵的风室,由壳体围成,该壳体包括顶部、周向部和底部,壳体的顶部设有进气口10,壳体的周向部设有出气口26,底部设有与风轮14的转轴进行转动配合的配合孔,顶部的内表面对应风轮14设有两个区域,分别为周边区域和中部区域,周边
区域高于中部区域,周边区域位于风轮14的周向,周边区域与底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风室的周向扩大部分29,风室的被周向扩大部分29围绕的部分为中间部分28,中间部分28窄于周向扩大部分29。本例中,底部的内表面采用平面,这样,结构简单。
35.将风室设计成中间部分和扩大部分两部分,因此,一方面,扩大部分有利于风轮14的周向排气口出来的空气流入扩大部分,另外,从风轮14的窄到扩大部分的宽的变化过程中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速,另一方面,中间部分由于窄,所以使得风轮14与中间部分上下表面之间的间隔的间距减小,使得这部分空间不利于风轮的周向排气口出来的空气流入该间隔,另外,也减小了这部分间隔内的空气对风轮14的周向排气口出来的空气的影响,综上所述,上述改进有利于周向排气口出来的空气的流动更为顺畅,也有利于流速的提高,因此,有利于提升排气量。
36.周向部被分为上下两部分,周向部的上部分与顶部一体形成上盖7,周向部的下部分与底部一体形成主体8的上端,另外,壳体的周向部的出气口26由上盖7和主体8的上端上下拼接形成的出气管25提供。
37.本例中,主体8的下端连接有底座9,底座9设有散热孔24。
38.顶部的内表面包括圆台面,圆台面的顶平面16设置为中部区域,位于顶平面16周向的外侧部分作为周向扩大部分29的组成部分。这样,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另外,顶平面16与底部的内表面的平面可构成一平行的中间部分28,有利于设置风轮14,额外的,这样的中间部分28比较规整。
39.如图5、7所示,周向部位于顶部一侧的部分设置为弧面19,该弧面19的上端与圆台面的底边缘18连接,底边缘18与顶平面16之间为圆台面的侧面17。这样,对于空气的引导效果更好。图5中省略了底座9。
40.顶部的上表面对应周边区域和中部区域的部分分别被定义为环形部分和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相对于环形部分凹陷设置,本例中为圆台状凹陷20。
41.由前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顶部大致设置为上表面凹陷、内表面凸出的结构,并且进气管21设于凹陷的中间部分中,这样,有利于降低进气管21相对顶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另外,该顶部用于形成的风室,风室将形成中间部分和扩大部分两部分,一方面,扩大部分有利于风轮14的周向排气口出来的空气流入扩大部分,另外,从风轮14的窄到扩大部分的宽的变化过程中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速,另一方面,中间部分由于窄,所以使得风轮14与中间部分上下表面之间的间隔的间距减小,使得这部分空间不利于风轮14的周向排气口出来的空气流入该间隔,另外,也减小了这部分间隔内的空气对风轮14的周向排气口出来的空气的影响,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利于降低进气管相对顶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同时还考虑了风室的结构设计,即高度降低同时还避免牺牲风室的性能。
42.另外,采用圆台状凹陷20,一方面有利于实现顶部的内表面的圆台面的设计,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材料的使用,同时令顶部壁厚均匀。
43.圆台状凹陷20中设置进气管21。
44.周向扩大部分29的上边缘与出气口26的上边缘持平,或者周向扩大部分29的上边缘高于出气口26的上边缘,本例中采用高于出气口26的上边缘的设置。这样有利于排气量较大。本例中,周向扩大部分29的上边缘即底边缘18。
45.如图5、6所示,进气口10设有凸出于顶部的内表面的第一环形部12和第二环形部
13,第一环形部12和第二环形部13内外套接形成一环形槽15,该环形槽15用于与风轮14的吸气端140转动套接配合。这样,有利于避免中间部分28与进气口10发生串气的情况,从而有利于提升风轮14的工作效率,提升排气量。
46.如图6所示,第二环形部13的下端面相比第一环形部12的下端面向上缩进。这样有利于风轮14的吸气端140插入到环形槽15中,避免风轮14的吸气端140的外周与第二环形部13碰撞干涉,另外,有利于避免第二环形部13的下端面对于风轮14的位于吸气端140周向的曲面设计构成限制。
47.进气口10设有螺旋分布的导流叶片11,即进气管21内设有螺旋分布的导流叶片11。这样能够更好地进气。
48.在理解本实用新型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4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