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0389发布日期:2023-03-31 23:31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回转油缸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


背景技术:

2.数控车床一般会配设有动力卡盘和中实回转油缸;中实回转油缸一般通过液压站提供推动力,利用液压油泵持续向中实回转油缸供液增压,液压站的油压使中实回转油缸完成活塞杆伸缩运动;泄压时,电磁阀关掉油泵,控制回油路,中实回转油缸的液压油逐渐地回到液压油箱,活塞杆伴随着中实回转油缸里的液压油减少而滑移,进而控制动力卡盘的夹紧和松开。
3.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中实回转油缸工作时通过液压站提供推动力,因而中实回转油缸上需要连接三根油管,分别用于进油、回油和泄油,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耗费较多的液压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由于中实回转油缸通过液压站控制从而产生的费油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包括阀芯杆和缸体,所述阀芯杆与缸体连接,所述缸体上滑移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包括滑移块和滑移杆,所述缸体内设有用于供滑移块滑移的空腔,所述滑移块的外侧壁与空腔的内壁贴合,所述滑移杆的一端与滑移块连接,所述滑移杆的另一端贯穿缸体,所述阀芯杆上开设有入油孔和入气孔,所述缸体上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一入腔孔和第二入腔孔,所述第一入腔孔和第二入腔孔分别位于滑移块的两侧,所述第一入腔孔与入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入腔孔与入气孔连通,所述入油孔与增压缸连通,所述入气孔与气源连通管。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定第一入腔孔与空腔的连通处位于滑移块远离阀芯杆的一端,第二入腔孔与空腔的连通处位于滑移块靠近阀芯杆的一端;启动增压缸,液压油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通过入油孔和第一入腔孔进入空腔内,滑移块在液压油的作用下朝向阀芯杆滑移;启动气源,气体在气源的作用下依次通过入气孔和第二入腔孔进入空腔内,滑移块在气体的作用下朝向远离阀芯杆的方向滑移,位于空腔内的液压油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入腔孔和入油孔返回增压缸内,从而控制动力卡盘的夹紧和松开;通过增压缸和气源对中实回转油缸内提供推动力,从而控制活塞在中实回转油缸内的滑移,进而控制动力卡盘的夹紧与松开,在此过程中消耗的液压油和能源均相较于中实回转油缸通过液压站控制要小,且液压油的温升速度也相较于中实回转油缸通过液压站提供推动力要慢。
7.优选的,所述缸体远离滑移杆的一端呈开口状设置,所述缸体上连接有用于封闭缸体开口的阀芯片,所述阀芯杆与阀芯片连接,所述第二入腔孔位于阀芯片上,所述阀芯片上还开设有过渡孔,所述缸体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一端与第一入腔孔连通,所述
连接孔的另一端延伸至缸体外,所述阀芯片与缸体连接时过渡孔与连接孔连通,所述过渡孔远离连接孔的一端与入油孔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通过增压缸带动滑移块朝向阀芯杆滑移时,位于入油孔内的液压油先依次流入过渡孔和连接孔后,再流入第一入腔孔,并通过第一入腔孔进入空腔;缸体远离滑移杆的一端呈开口状设置,通过阀芯片封闭空腔,将阀芯片移除后,便于对缸体内的空腔进行清洗,若位于空腔内的活塞有损坏,亦可单独更换,从而便于对位于空腔内的活塞进行检修维护。
9.优选的,所述阀芯杆上连接有阀体,所述阀体远离缸体的一端连接有阀盖,所述阀芯杆远离缸体的一端贯穿阀体并延伸至阀盖内,所述阀盖上开设有与入油孔连通的进油口,所述增压缸与阀盖连接并与进油口连通,所述阀体上开设有与入气孔连通的进气口,所述气源与阀体连接并与进气口连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阀体和阀盖对阀芯杆提供了保护,阀芯杆不易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损坏,且阀盖和阀体相较于阀芯杆表面积较大,有较多的面积用于供油管与气管连接,提升了油管和气管与中实回转油缸之间的连接强度。
11.优选的,所述阀芯杆与阀芯片转动连接,所述阀芯杆转动后使得入油孔与过渡孔连通、入气孔与第二入腔孔连通或入油孔与第二入腔孔连通、入气孔与过渡孔连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阀芯杆转动至入油孔与过渡孔连通、入气孔与第二入腔孔连通时,液压油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油管、进油口、入油孔、过渡孔、连接孔和第一入腔孔进入空腔内,并推动滑移块朝向阀芯杆滑移,气体在气源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气管、进气口、入气孔和第二入腔孔进入空腔内,并推动滑移块朝向远离阀芯杆的方向滑移;将阀芯杆转动至入油孔与第二入腔孔连通、入气孔与过渡孔连通时,液压油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油管、进油口、入油孔和第二入腔孔进入空腔内,并推动滑移块朝向远离阀芯杆的方向滑移,气体在气源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气管、进气口、入气孔、过渡孔、连接孔和第一入腔孔进入空腔内,并推动滑移块朝向阀芯杆滑移;由于有的动力卡盘在活塞朝向阀芯杆滑移时是夹紧状态,有的动力卡盘在活塞朝向远离阀芯杆的方向滑移时是夹紧状态,通过阀芯杆与阀芯片为转动连接的设置,可通过阀芯杆的转动使中实回转油缸适配不同的动力卡盘,扩大了中实回转油缸的适用范围。
13.优选的,所述阀芯片背离缸体的一端连接有嵌合块,所述阀芯杆靠近阀芯片的一端同轴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嵌合块上开设有用于供限位块嵌入的嵌合槽,所述嵌合块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的内壁与嵌合块的外壁贴合,所述锁紧螺母上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位于限位块背离阀芯片的一端,所述锁紧螺母拧紧后挡块与限位块贴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螺母与嵌合块螺纹连接,先将阀芯杆设有限位块的一端穿设过锁紧螺母后,再将限位块与嵌合槽的内壁贴合,此时锁紧螺母上的挡块位于限位块背离阀芯片的一端,拧紧锁紧螺母,使挡块与限位块贴合,从而使阀芯杆不易有相对于阀芯片的滑移与转动,便于通过锁紧螺母锁定阀芯杆转动。
15.优选的,所述阀盖内设有止推套,所述止推套位于进油口与阀芯杆之间,所述止推套上贯穿开设有过油孔,所述过油孔与进油口和入油孔均连通,所述阀盖内设有用于推动止推套与阀芯杆端面抵紧的止推弹性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油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经过油管、进油口、过油孔
和入油孔,止推套在止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阀芯杆抵紧,当液压油从过油孔流向入油孔时,液压油不易从阀芯杆与止推套之间的空隙处流出,节省了控制中实回转油缸工作所耗费的液压油。
17.优选的,所述阀盖内设有用于放置止推套的止推槽,所述阀盖上连接有密封圈,所述止推槽的内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密封槽,所述密封圈与止推槽的外壁贴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封圈的设置,从进油口流向过油孔的液压油不易从止推槽内流出,进一步节省了控制中实回转油缸工作所耗费的液压油。
19.优选的,所述阀芯片上滑移连接有钢珠,所述阀芯杆上开设有用于供钢珠嵌入的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阀芯片上设有用于驱动钢珠朝向阀芯杆滑移的定位弹性件,当所述钢珠位于第一定位槽时入油孔与过渡孔连通,当所述钢珠位于第二定位槽时入油孔与第二入腔孔连通。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将中实回转油缸从入油孔与过渡孔连通切换至入油孔与第二入腔孔连通时,转动阀芯杆,钢珠先从第一定位槽内滑出,当入油孔与第二入腔孔连通时钢珠会在定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嵌入第二定位槽中,钢珠与阀芯杆抵接时发出碰撞声,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判断阀芯杆转动的角度。
21.优选的,所述阀芯杆上对称设有平面,所述平面位于阀体与阀芯片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段平面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通过辅助工具控制阀芯杆转动。
23.优选的,所述阀芯片靠近缸体的一端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导向柱,所述滑移块上贯穿开设有用于供导向柱滑移的导向通孔。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柱的设置,一方面为滑移块在空腔内的滑移提供了导向,另一方面使滑移块不易在空腔内转动,提升了滑移块在空腔内滑移的稳定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增压缸和气源对中实回转油缸内提供推动力,从而控制活塞在中实回转油缸内的滑移,进而控制动力卡盘的夹紧与松开,在此过程中消耗的液压油和能源均相较于中实回转油缸通过液压站控制要小,且液压油的温升速度也相较于中实回转油缸通过液压站提供推动力要慢;2.由于有的动力卡盘在活塞朝向阀芯杆滑移时是夹紧状态,有的动力卡盘在活塞朝向远离阀芯杆的方向滑移时是夹紧状态,通过阀芯杆与阀芯片为转动连接的设置,可通过阀芯杆的转动使中实回转油缸适配不同的动力卡盘,扩大了中实回转油缸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钢珠位于第一定位槽内时结构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钢珠位于第二定位槽内时结构剖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钢珠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阀盖;11、进油口;12、止推槽;13、止推弹簧;14、密封槽;141、密封圈;2、阀体;21、进气口;22、环槽;23、轴承;3、阀芯杆;31、限位块;311、第一定位槽;312、
第二定位槽;32、入油孔;33、入气孔;34、平面;4、阀芯片;41、嵌合块;411、嵌合槽;42、导向柱;43、第二入腔孔;44、过渡孔;45、钢珠;451、滑移槽;452、定位弹簧;5、缸体;51、空腔;52、螺栓;53、连接孔;54、第一入腔孔;6、活塞;61、滑移块;611、导向通孔;62、滑移杆;7、锁紧螺母;71、挡块;8、止推套;81、过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参照图1、图2和图3,包括阀盖1、阀体2、阀芯杆3、阀芯片4和缸体5;缸体5呈圆柱状,缸体5上滑移连接有活塞6,缸体5上同轴开设有用于供活塞6滑移的空腔51,空腔51的一端位于缸体5内,空腔51的另一端延伸至缸体5外,阀芯片4用于封闭空腔51,阀芯片4与缸体5通过螺栓52固定,阀芯片4的外径与缸体5的外径相同;阀体2呈中空圆柱体状,阀盖1与阀体2的一端同轴固定,阀芯杆3的一端与阀芯片4背离缸体5的一端同轴固定,阀芯杆3的另一端贯穿阀体2并延伸至阀盖1内,阀芯杆3的外壁与阀体2的内壁贴合,阀芯杆3与阀体2为同轴设置。
34.参照图2和图3,活塞6包括滑移块61和滑移杆62,滑移块61的外径与空腔51的内径相同,且滑移块61的外侧壁与空腔51的内壁贴合,滑移杆62沿缸体5的轴向设置,滑移杆62的一端与滑移块61同轴固定,滑移杆62的另一端贯穿缸体5;阀芯片4上固定连接有两根导向柱42,导向柱42位于空腔51内,导向柱42沿缸体5的轴向设置,两根导向柱42沿阀芯片4的径向排列且分别位于滑移杆62的两侧,滑移块61上贯穿开设有用于供导向柱42滑移的导向通孔611,导向柱42远离阀芯片4的一端与空腔5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滑移块61的厚度;通过导向柱42的设置,为滑移块61在空腔51内的滑移提供了导向,提升了滑移块61在空腔51内滑移的稳定性。
35.参照图2和图4,缸体5上开设有连接孔53和第一入腔孔54,第一入腔孔54与空腔51连通,第一入腔孔54与空腔51的连通处位于滑移块61背离阀芯片4的一端,连接孔53沿缸体5的轴向设置,连接孔53的一端与第一入腔孔54连通,连接孔53的另一端延伸至缸体5外,阀芯片4上开设有第二入腔孔43和过渡孔44,当阀芯片4与壳体固定时第二入腔孔43与空腔51连通,过渡孔44与连接孔53连通。
36.参照图2、图3和图4,阀芯杆3与阀芯片4为转动连接,阀芯片4背离缸体5的一端同轴固定有嵌合块41,嵌合块41沿缸体5的轴向设置;阀芯杆3靠近阀芯片4的一端同轴固定有限位块31,限位块31的外径大于阀芯杆3的外径,嵌合块41上同轴开设有用于供限位块31嵌入的嵌合槽411,嵌合槽411的内径与限位块31的外径相同;嵌合块41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7,锁紧螺母7的内壁与嵌合块41的外壁贴合,锁紧螺母7远离阀芯片4的一端同轴固定有挡块71,挡块71呈环形设置,挡块71的内径大于阀芯杆3的外径小于限位块31的外径,锁紧螺母7拧紧后,挡块71位于限位块31背离阀芯片4的一端,限位块31的两端分别与挡块71和嵌合槽411的内壁贴合,在嵌合块41与锁紧螺母7的配合下,使阀芯杆3与阀芯片4固定且锁定阀芯杆3相对于阀芯片4的转动。
37.参照图2和图4,阀芯杆3上开设有入油孔32与入气孔33,阀芯杆3转动后使得入油孔32与过渡孔44连通、入气孔33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或入油孔32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入气孔33与过渡孔44连通;阀盖1上开设有与入油孔32连通的进油口11,进油口11沿阀芯杆3
的轴向开设,阀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入气孔33连通的进气口21,进气口21沿阀体2的径向开设;实际使用时,阀盖1上固定连接有油管,油管的一端与进油口11连通,油管的另一端与增压缸连接且连通,阀体2上固定连接有气管,气管的一端与进气口21连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气源连接且连通;通过阀芯杆3与阀芯片4为转动连接的设置,可通过阀芯杆3的转动使中实回转油缸适配不同的动力卡盘,扩大了中实回转油缸的适用范围。
38.参照图2和图4,为了使阀芯杆3的转动不易影响气管和油管的正常使用,阀芯杆3与阀体2也为转动连接,阀芯杆3转动时,阀盖1、阀体2、阀芯片4与缸体5之间相对静止;阀体2的内壁上同轴开设有环槽22,进气口21和入气孔33均与环槽22连通,从而使阀芯杆3的转动不易影响进气口21与入气孔33之间的连通。
39.当阀芯杆3转动至入油孔32与过渡孔44连通、入气孔33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时,液压油能够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油管、进油口11、入油孔32、过渡孔44、连接孔53和第一入腔孔54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阀芯杆3滑移;气体能够在气源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气管、进气口21、入气孔33和第二入腔孔43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远离阀芯杆3的方向滑移,从而控制动力卡盘的夹紧和松开。
40.当阀芯杆3转动至入油孔32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入气孔33与过渡孔44连通时,液压油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油管、进油口11、入油孔32和第二入腔孔43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远离阀芯杆3的方向滑移,气体在气源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气管、进气口21、入气孔33、过渡孔44、连接孔53和第一入腔孔54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阀芯杆3滑移,从而控制动力卡盘的夹紧和松开。
41.参照图2和图4,阀体2内同轴固定有两个轴承23,两个轴承23分别位于环槽22的两端阀芯杆3的外壁与轴承23的内壁贴合,通过轴承23的设置,提升了阀芯杆3在阀体2内转动的稳定性;阀盖1内设有止推套8,止推套8位于进油口11与阀芯杆3之间,止推套8上贯穿开设有与进油口11和入油孔32均连通的过油孔81,阀盖1内设有用于放置止推套8的止推槽12,阀盖1内设有用于推动止推套8与阀芯杆3抵紧的止推弹性件,本实施例中,止推弹性件选用止推弹簧13,止推弹簧13的一端与止推槽12的内壁固定,止推弹簧13的另一端与止推套8固定;阀盖1上嵌设有密封圈141,止推槽12的内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141的密封槽14,密封圈141与止推槽12的外壁贴合;通过止推套8和密封圈141的设置,从进油口11流向过油孔81的液压油不易从止推槽12内流出,从过油孔81流向入油孔32的液压油不易从阀芯杆3与止推套8之间的空隙处流出,节省了控制中实回转油缸工作所耗费的液压油。
42.参照图3和图5,阀芯片4上滑移连接有一颗钢珠45,阀芯片4上开设有用于供钢珠45滑移的滑移槽451,滑移槽451与嵌合槽411连通,滑移槽451沿缸体5的轴向设置,限位块31上开设有用于供钢珠45嵌入的第一定位槽311和第二定位槽312;阀芯片4上设有用于驱动钢珠45朝向阀芯杆3滑移的定位弹性件,本实施例中,定位弹性件选用定位弹簧452,定位弹簧452的一端与滑移槽451的内壁固定,定位弹簧452的另一端与钢珠45固定;需要将中实回转油缸从入油孔32与过渡孔44连通切换至入油孔32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时,转动阀芯杆3,钢珠45先从第一定位槽311内滑出,当入油孔32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时钢珠45会在定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嵌入第二定位槽312中,钢珠45与阀芯杆3抵接时发出碰撞声,便于判断阀芯杆3转动的角度。
43.参照图3和图5,阀芯杆3上固定连接有两段平面34,两段平面34均位于阀体2与阀
芯片4之间,两段平面34以阀芯杆3的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通过两段平面34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通过辅助工具控制阀芯杆3转动,本实施例中,操作工具可选用扳手。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增压缸控制的中实回转油缸的实施原理为:当中实回转油缸为入油孔32与过渡孔44连通、入气孔33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的状态时,液压油能够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油管、进油口11、过油孔81、入油孔32、过渡孔44、连接孔53和第一入腔孔54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阀芯杆3滑移;气体能够在气源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气管、进气口21、入气孔33和第二入腔孔43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远离阀芯杆3的方向滑移,从而控制动力卡盘的夹紧和松开。
45.需要将中实回转油缸切换至入油孔32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入气孔33与过渡孔44连通的状态时,先将锁紧螺母7拧松,通过扳手转动阀芯杆3,钢珠45先从第一定位槽311内滑出,当入油孔32与第二入腔孔43连通时钢珠45会在定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嵌入第二定位槽312中,钢珠45与阀芯杆3抵接时发出碰撞声,再拧紧锁紧螺母7,完成切换;此时液压油在增压缸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油管、进油口11、过油孔81、入油孔32和第二入腔孔43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远离阀芯杆3的方向滑移;气体能够在气源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气管、进气口21、入气孔33、过渡孔44、连接孔53和第一入腔孔54进入空腔51内,并推动滑移块61朝向阀芯杆3滑移。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