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09576发布日期:2022-08-20 03:1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


背景技术:

2.隧道风机顾名思义是指的隧道中用的风机,隧道风机又叫射流风机。因为隧道和地下铁道处于地表面下数十米,隧道和地下铁道站光靠进出口的自然风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安装隧道风机输送和调节空气或排除烟尘(隧道内通行汽车的排烟),以供工作人员和旅客之需。
3.现有的隧道风机由于结构上的缺陷,其仅仅将消音结构设置在前壳体和后壳体上,气流经过时,仅仅靠外侧的气流与消音网板接触,而中部的气流直接进入扇叶内,在工作时气流与消音网板的接触面积有限,致使消音效果差,噪音偏大,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此,研究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设备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有效的解决了现有隧道风机噪音偏大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包括主壳体、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主壳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主壳体的内部中心固定有电机,电机的转轴上传动连接有扇叶;所述前壳体内固定有柱状的前导流消音筒,在前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喇叭状的进风管,在进风管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所述前导流消音罩延伸至防护罩的后侧;所述后壳体内固定有后锥形引流筒,所述后锥形引流筒呈前端大,后端小的结构。
6.进一步的,所述前导流消音筒和后锥形引流筒均包括消音网板、消音棉和内芯筒;所述内芯筒外侧设置有消音棉,消音棉的外侧设置有消音网板。
7.进一步的,所述前导流消音筒和后锥形引流筒均通过固定肋分别固定在前壳体和后壳体的内壁上。
8.进一步的,所述电机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座,所述主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座,安装座与固定座之间通过调节杆连接,所述调节杆包括中心套筒、上螺杆和下螺杆,所述上螺杆和下螺杆中部固定调节螺母,中心套筒的上端通过上螺杆与安装座连接,其下端通过下螺杆与固定座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上螺杆和下螺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防松螺母。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隧道风机噪音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前壳体内设置有前导流消音筒,气流经过喇叭状的进风管进入前壳体内,并在进入扇叶时经过前导气消音筒和前壳体内壁的消音结构,现有的结构中前壳体和后壳体均设置有消音结构,而本实用新型在前壳体的中部增设了前导气消音筒,前导气消音筒延伸至进风
管的防护罩处,使气流在进入扇叶的过程中需要与前导气消音筒外壁和前壳体内壁的消音结构直接接触,在设置时前导气消音筒与扇叶的中部对应,进而能将气流经过消音后引导至扇叶的叶片处。
11.同时在后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后锥形引流筒,并在气体排出时同样经过后壳体内壁与后锥形引流筒外壁的消音结构,从而从进气和排气两个方面对气体进行消音,达到降噪的目的。
12.同时,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电机调节杆,该结构能够单杆长度调节,不仅适配于不同的口径,且方便拆卸,安装方便,无须在安装时施加焊接,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13.由此,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在进气和排气结构中,均在中区区域和外侧区域设置了消音结构,大大的降低了噪音,且同时为电机的固定提供了可调节的固定杆,便于电机的定心安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电机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17.图中的标号为:1为主壳体,2为前壳体,3为后壳体,4为电机,5为扇叶,6为进风管,7为防护罩,8为前导流消音筒,81为弧形端头,82为后端座,9为固定肋,10为消音网板,11为消音棉,12为内芯筒,13为调节杆,131为中心套筒,132为安装座,133为固定座,134为下螺杆,135为上螺杆,136为调节螺母,137为防松螺母,14为后锥形引流筒。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9.实施例1:本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主要用于隧道风机,针对现有的结构中前壳体和后壳体均设置有消音结构,使隧道风机噪音偏大的问题,基于此,本实施例在前壳体2的中部增设了前导气消音筒8,并将后壳体3内的消音筒改为锥形结构,实现降噪的目的。
20.如图1中展示,一种超静音型安全节能的隧道风机,包括主壳体1、前壳体2和后壳体3;主壳体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壳体2和后壳体3;两壳体的内壁上均设有消音结构,且两者与主壳体能装配组合在一起,其中主壳体1的内部中心固定有电机4,电机4的转轴上传动连接有扇叶5;此处为现有结构不详述。
21.本实施例为了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在前壳体2内固定有柱状的前导流消音筒8,该柱状结构与前壳体的中心同心,其外壁与前壳体2内壁之间的间隙相等,在前壳体2的前端设置有喇叭状的进风管6,在进风管6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7,所述前导流消音罩8延伸至防护罩7的后侧,从而本实施例从进风管6处进风,防护罩7具有防护作用,避免杂物进入风道,
22.后壳体2内固定有后锥形引流筒14,后锥形引流筒14呈前端大,后端小的结构,该结构中在消音的同时还能够扩大排放间隙,提高风输送效率。
23.本实施例中消音结构中,前导流消音筒和后锥形引流筒均包括消音网板10、消音
棉11和内芯筒13;内芯筒外侧设置有消音棉,消音棉的外侧设置有消音网板。
24.本实施例在工作时,气流经喇叭状的进风管1进入前壳体内,首先经过前导流消音筒前端的弧形端头导流81,将气流引导至前导流消音筒与前壳体之间的消音间隙中,并沿消音间隙向前行进至扇叶5,本实施例中消音间隙包括了前壳体内壁的消音结构和前导流消音筒外壁的消音结构,进而使气流能够从内外两侧进行消音,大大的提高了消音效果,而经过扇叶的增速后,使气流进入后壳体内,并在壳体内设置了后锥形引流筒,该结构不仅能够具有消音,还扩大了送风效率,在进气和排气结构中设置了消音结构,大大的降低了噪音。
25.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对前导流消音筒和后锥形引流筒的固定方式进一步说明。
26.本实施例中前导流消音筒8和后锥形引流筒14均通过固定肋9分别固定在前壳体2和后壳体3的内壁上。
27.对于柱状的前导流消音筒在其前侧设置了弧形导流端头81,其后侧设置了与扇叶对应的后端座82,后端座82上连接有固定肋9,后端座82与扇叶5的中部转轴对应,而对于锥形的引流筒,其外壁为斜面,将固定肋的内端斜切,并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28.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对电机的固定方式进一步说明。
29.本实施例中在电机4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座133,主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座132,安装座132与固定座133之间通过调节杆13连接,调节杆13包括中心套筒131、上螺杆135和下螺杆134,上螺杆135和下螺杆134中部固定调节螺母136,中心套筒131的上端通过上螺杆135与安装座132连接,其下端通过下螺杆134与固定座133连接,上螺杆135和下螺杆134的两端均设置有防松螺母137。
30.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33外端、安装座132外端和中心套筒131两端均设置有螺孔,上螺杆135和下螺杆134螺纹为同向螺杆且能够连接在螺孔中,并在使用时,在中心套筒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插孔,用插杆插入其中来操作中心套筒,首先将下螺杆134旋进固定座133内,将中心套筒131旋入下螺杆134上,使中心套筒131与安装座132的间距基本略大于上螺杆135,将上螺杆135旋入安装座132内,然后回旋中心套筒131,使上螺杆135旋入中心套筒131,下螺杆134旋出中心套筒内,实现上螺杆和下螺杆的连接,并在连接完毕后通过防松螺母137进行紧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