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60957发布日期:2022-08-09 19:3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风道组件及塔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塔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塔扇的风轮为圆柱形的贯流风轮,该贯流风轮轴向尺寸远大于直径,风道出风部为细长形状,风轮竖直可转动安装在塔式塔扇外壳内部;该风轮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从而产生风,风轮在旋转时,在风轮与外壳内壁之间产生旋转式的气流或蜗旋式的气流且在气流经过出风口时由出风口吹出,但高速旋转的风轮表面附近易产生负压,从而使气流还未来得及经出风口吹出就被带入外壳内,因此该风轮经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力较小,导致吹风范围相对较小,用户体验感较差;且高速旋转的风轮其表面的气流在经过出风口吹出时,因气流交错及蜗旋气流的影响而在风轮表面产生紊流,发出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轮出风时产生的紊流,噪音大,且吹出的风的风力不够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及塔扇。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安装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安装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导风装置设有过风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过风腔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连通;风轮装置,所述风轮装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风轮装置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所述风轮装置与所述导风装置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过风道,所述过风道与所述过风腔连通,所述过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过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过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出风口相对应,所述过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壳体组件的进风口相对应。
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一种风道组件在壳体组件内设置有导风装置和风轮装置,该导风装置与风轮装置之间形成有过风道,且在壳体组件的出口处对应设置有导风装置,该导风装置可将过风道吹出的风导流至壳体组件上出风口处;该塔扇的导风装置的设置使风轮装置产生的气流能快速经壳体组件上出风口吹出,避免气流在壳体组件上出风口处的风轮表面产生紊流,降低了风轮运转的噪音,而且可防止气流从过风道的出风口流窜到壳体组件内,使从壳体组件上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力较大,吹风范围较广,这样设置也便于壳体组件上进风口处的空气快速进入过风道,提高出风效率。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导风装置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导风装置的另一个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导风装置通过所述定位部和所述限位部配合限位在所述壳体组件上。通过设置了限位部和定位部,可以对导风装置在壳体组件上的安装进行更好的限位,可以更好的保证导风装置在壳体组件装配后不容易晃动,增强导风装置在壳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导风装置在壳体组件采用限位配
合的安装方式,装配简便,提高塔扇的生产效率。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装置包括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之间形成过风腔,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与所述风轮装置分别间隔设置的间距形成所述过风道。该风道组件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设置使风轮装置产生的气流能快速经出风口吹出,避免气流在壳体组件上出风口处的风轮装置表面产生紊流,降低了风轮装置运转的噪音,而且可防止气流从过风道的出风口流窜入壳体组件内,使从壳体组件上的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力较大,吹风范围较广。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件主体和多个第一安装件,所述多个第一安装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主体上,所述第一导风件主体一端与所述壳体组件靠近所述出风口处的边缘相抵接,所述第一导风件主体另一端沿所述风轮装置的外围延伸至所述进风口处,所述多个第一安装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壳体组件上设置有限位部。通过设置了限位部和定位部,可以对第一安装件在壳体组件上的安装进行更好的限位,可以更好的保证第一导风件主体在壳体组件装配后不容易晃动,增强第一导风件主体在壳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第一导风件主体在壳体组件采用限位配合的安装方式,装配简便,提高塔扇的生产效率。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件主体和多个第二安装件,所述多个第二安装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主体上,所述第二导风件主体一端与所述壳体组件靠近所述出风口处的边缘相抵接,所述第二导风件主体另一端沿所述风轮装置的外围延伸至所述进风口处,所述多个第二安装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壳体组件上设置有限位部。通过设置了限位部和定位部,可以对第二安装件在壳体组件上的安装进行更好的限位,可以更好的保证第二导风件主体在壳体组件装配后不容易晃动,增强第二导风件主体在壳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第二导风件主体在壳体组件采用限位配合的安装方式,装配简便,提高塔扇的生产效率。
10.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为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限位部为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定位凸起与所述多个第一限位孔相适配。相邻两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的接触面相互贴紧,定位凸起与第一限位孔可进行适配安装,从而对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进行定位安装,进而实现相邻两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之间的拼接,降低了拼接工序繁琐、拼接机构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零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11.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螺纹孔,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限位部为第二限位孔,所述多个定位孔与所述多个第二限位孔对应设置,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孔后与所述定位孔螺纹连接。相邻两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的接触面相互贴紧,连接螺栓插入定位孔与第二限位孔内进行螺纹连接,可对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进行定位安装,进而实现相邻两导风装置与壳体组件之间的拼接,降低了拼接工序繁琐、拼接机构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零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内表面与所述风轮装置外表面间隔设置设有间距,所述间距为3~6mm。通过限定第一导风件和风轮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在风轮装置
旋转作用下,空气在第一导风件和风轮装置之间的空间内被迅速升压,再由壳体组件上的出风口吹出时空气压力高,显著提升出风量和风速,这样的间距,使风轮装置与第一导风件之间的空间大小更适合于提升空气压力。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件内表面与所述风轮装置外表面间隔设置的所述间距为4mm。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件内表面与所述风轮装置外表面间隔设置设有间距,所述间距为5~8mm。通过限定第二导风件和风轮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在风轮装置旋转作用下,空气在第二导风件和风轮装置之间的空间内被迅速升压,再由壳体组件上的出风口吹出时空气压力高,显著提升出风量和风速,这样的间距,使风轮装置与第二导风件之间的空间大小更适合于提升空气压力。
15.优选的,所述第二导风件内表面与所述风轮装置外表面间隔设置的间距为6.2mm。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风道沿所述导风装置的中心到所述过风道的出风口的横截面依次减小。过风道自导风装置的中心到过风道的出风口到其横截面依次减小,即入口大而出口小,使塔扇内部的空气压力被尽可能地提高,这样设置使风轮装置产生的气流在过风道内进行压缩,压缩的气流在经壳体组件上出风口吹出时风力更强,风吹出的范围更广。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宽度是30~60mm,所述第二导风件的宽度是80~100mm。减少出风阻力,使得出风更顺畅,出风量和风速更大,噪音更小,能节省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18.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宽度是40mm。
19.优选的,所述第二导风件的宽度是92mm。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角度为70
°
~85
°
。在风轮装置的扰动下,空气在风轮装置、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之间的空间内被压缩,气压升高,再由壳体组件上的出风口排出,该角度的设计,可以更好的使得塔扇的壳体组件上的进风口处的负压与出风口处的高压相差比例更大,减少出风阻力,使得出风更顺畅,出风量和风速更大,噪音更小,能节省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21.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之间的角度为82
°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的宽度方向呈弧形设置。第一导风件与第二导风件的宽度方向为弧形设置,更有利于风轮装置产生的气流快速经出风口吹出,进一步提高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力及吹风范围。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分别沿所述风轮装置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使得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与风轮装置更好的相配合,能起到进一步提升塔扇内部空气压力和效果。
24.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塔扇,包括:上述的一种风道组件;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风轮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风轮装置运行。
25.本实用新型方案公开了一种塔扇,包括上述的风道组件和控制装置,设置了控制装置,提高了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使用感,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26.可选的,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按键与所述控制装置
电连接,所述按键包括风量按键和/或摇头按键和/或定时按键和/或电源开关,所述按键可以是触摸式,按键式。
附图说明
27.图1为塔扇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塔扇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29.图3为第二导风件示意图;
30.图4为第一导风件示意图。
31.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2.1壳体组件;
33.2第一导风装置,21第一导风件,22第二导风件,211第一导风主体,212第一安装件,221第二导风主体,222第二安装件;
34.3风轮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9.下面参照附图1~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说明一种风道组件及塔扇。
40.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方案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内设有安装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安装腔分别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导风装置2,导风装置2设置在安装腔内,导风装置2设有过风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过风腔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连通;风轮装置3,风轮装置3至少部分位于过风腔内,风轮装置3用于驱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向出风口,风轮装置3与导风装置2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过风道,过风道与过风腔连通,过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开口连通,过风道的出风口与第二开口连通,过风道的出风口与壳体组件1的出风口相对应,过风道的进风口与壳体组件1的进风口相对应。
4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一种风道组件在壳体组件1内设置有导风装置2和风轮装置3,该导风装置2与风轮装置3之间形成有过风道,且在壳体组件1的出口处对应
设置有导风装置2,该导风装置2可将过风道吹出的风导流至壳体组件1上出风口处;该塔扇的导风装置2的设置使风轮装置3产生的气流能快速经壳体组件1上出风口吹出,避免气流在壳体组件1上出风口处的风轮表面产生紊流,降低了风轮运转的噪音,而且可防止气流从过风道的出风口流窜到壳体组件1内,使从壳体组件1上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力较大,吹风范围较广,这样设置也便于壳体组件1上进风口处的空气快速进入过风道,提高出风效率。
42.如图1~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与导风装置2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定位部,壳体组件1与导风装置2的另一个上设置有限位部,导风装置2通过定位部和限位部配合限位在壳体组件1上。通过设置了限位部和定位部,可以对导风装置3在壳体组件1上的安装进行更好的限位,可以更好的保证导风装置3在壳体组件1装配后不容易晃动,增强导风装置3在壳体组件1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导风装置3在壳体组件1采用限位配合的安装方式,装配简便,提高塔扇的生产效率。
43.如图1~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风装置2包括第一导风件21和第二导风件22,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相对设置,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之间形成过风腔,第一导风件21和第二导风件22与风轮装置3分别间隔设置的间距形成过风道。该风道组件的第一导风件21和第二导风件22的设置使风轮装置3产生的气流能快速经出风口吹出,避免气流在壳体组件1上出风口处的风轮装置3表面产生紊流,降低了风轮装置3运转的噪音,而且可防止气流从过风道的出风口流窜入壳体组件1内,使从壳体组件1上的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力较大,吹风范围较广。
44.如图1~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风件21包括第一导风件主体211和多个第一安装件212,多个第一安装件212设置在第一导风主体211上,第一导风件主体211一端与壳体组件1靠近出风口处的边缘相抵接,第一导风件主体211另一端沿风轮装置3的外围延伸至进风口处,多个第一安装件212间隔设置,第一安装件212上设置有定位部,壳体组件1上设置有限位部。通过设置了限位部和定位部,可以对第一安装件212在壳体组件1上的安装进行更好的限位,可以更好的保证第一导风件主体211在壳体组件1装配后不容易晃动,增强第一导风件主体211在壳体组件1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第一导风件主体211在壳体组件1采用限位配合的安装方式,装配简便,提高塔扇的生产效率。
45.如图1~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导风件22包括第二导风件主体221和多个第二安装件222,多个第二安装件222设置在第二导风主体221上,第二导风件主体221一端与壳体组件1靠近出风口处的边缘相抵接,第二导风件主体221另一端沿风轮装置3的外围延伸至进风口处,多个第二安装件222间隔设置,第二安装件222上设置有定位部,壳体组件1上设置有限位部。通过设置了限位部和定位部,可以对第二安装件222在壳体组件1上的安装进行更好的限位,可以更好的保证第二导风件主体221在壳体组件1装配后不容易晃动,增强第二导风件主体221在壳体组件1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第二导风件主体221在壳体组件1采用限位配合的安装方式,装配简便,提高塔扇的生产效率。
46.可选的,定位部为定位凸起,定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限位部为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凸起与多个第一限位孔相适配。相邻两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的接触面相互贴紧,定位凸起与第一限位孔可进行适配安装,从而对导风装置3与壳体
组件1进行定位安装,进而实现相邻两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之间的拼接,降低了拼接工序繁琐、拼接机构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零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47.可选的,定位部为定位孔,定位孔为螺纹孔,定位孔的数量为多个,限位部为第二限位孔,多个定位孔与多个第二限位孔对应设置,还包括连接螺栓,连接螺栓的数量为多个,连接螺栓穿过第二限位孔后与定位孔螺纹连接。相邻两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的接触面相互贴紧,连接螺栓插入定位孔与第二限位孔内进行螺纹连接,可对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进行定位安装,进而实现相邻两导风装置3与壳体组件1之间的拼接,降低了拼接工序繁琐、拼接机构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零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48.如图1~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风件21内表面与风轮装置3外表面间隔设置设有间距,间距为3~6mm。通过限定第一导风件21和风轮装置3之间的位置关系,在风轮装置3旋转作用下,空气在第一导风件21和风轮装置3之间的空间内被迅速升压,再由壳体组件1上的出风口吹出时空气压力高,显著提升出风量和风速,这样的间距,使风轮装置3与第一导风件21之间的空间大小更适合于提升空气压力。
49.优选的,第一导风件21内表面与风轮装置3外表面间隔设置的间距为4mm。
50.如图1~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导风件22内表面与风轮装置3外表面间隔设置设有间距,间距为5~8mm。通过限定第二导风件22和风轮装置3之间的位置关系,在风轮装置3旋转作用下,空气在第二导风件22和风轮装置3之间的空间内被迅速升压,再由壳体组件1上的出风口吹出时空气压力高,显著提升出风量和风速,这样的间距,使风轮装置3与第二导风件22之间的空间大小更适合于提升空气压力。
51.优选的,第二导风件22内表面与风轮装置3外表面间隔设置的间距为6.2mm。
52.如图1~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过风道沿导风装置2的中心到过风道的出风口的横截面依次减小。过风道自导风装置2的中心到过风道的出风口到其横截面依次减小,即入口大而出口小,使塔扇内部的空气压力被尽可能地提高,这样设置使风轮装置3产生的气流在过风道内进行压缩,压缩的气流在经壳体组件1上出风口吹出时风力更强,风吹出的范围更广。
53.如图1~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风件21的宽度是30~60mm,第二导风件22的宽度是80~100mm。减少出风阻力,使得出风更顺畅,出风量和风速更大,噪音更小,能节省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54.优选的,第一导风件21的宽度是40mm。
55.优选的,第二导风件22的宽度是92mm。
56.如图1~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之间呈角度设置,角度为70
°
~85
°
。在风轮装置3的扰动下,空气在风轮装置3、第一导风件21和第二导风件22之间的空间内被压缩,气压升高,再由壳体组件1上的出风口排出,该角度的设计,可以更好的使得塔扇的壳体组件1上的进风口处的负压与出风口处的高压相差比例更大,减少出风阻力,使得出风更顺畅,出风量和风速更大,噪音更小,能节省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57.优选的,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之间的角度为82
°

58.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的宽度方向呈弧形设置。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的宽度方向为弧形设
置,更有利于风轮装置3产生的气流快速经出风口吹出,进一步提高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力及吹风范围。
59.如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分别沿风轮装置3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使得第一导风件21和第二导风件22与风轮装置3更好的相配合,能起到进一步提升塔扇内部空气压力和效果。
60.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塔扇,包括:上述的一种风道组件;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控制装置与风轮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风轮装置运行。
61.本实用新型方案公开了一种塔扇包括上述的风道组件和控制装置,设置了控制装置,提高了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使用感,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62.可选的,还包括按键,按键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按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按键包括风量按键和/或摇头按键和/或定时按键和/或电源开关,按键可以是触摸式,按键式。
6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