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尘器电机风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37716发布日期:2022-08-16 19:2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尘器电机风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电机风罩。


背景技术:

2.吸尘器电机是吸尘器的核心功能部件,吸尘器电机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吸尘器的品质优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于吸尘器电机的核心性能主要在于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尽可能地降低噪音。从结构方面来说,吸尘器电机主要包括动力装置和吸气装置,其中,动力装置包括机壳和置于机壳内的电机,吸气装置包括带有进风口的风罩、设置在风罩内的离心风叶以及与离心风叶同轴设置的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内设有与机壳连通的风道。工作时,在电机的驱动下离心风叶转动,空气从风罩的进风口处被吸入,经过离心风叶加压后经风罩导向进入到导风圈的风道内,再由机壳上的开孔排出。由于离心风叶的出风口与导风圈的进风口是垂直设置的,现有的风罩导向部位多是平行设置在出风口的外侧并延伸至导风圈的进风口处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本技术人发现在离心风叶吸入的空气中,除了大部分流进导风圈的进风口,还会产生部分空气流往导风圈进风口的相反方向,从而回流至离心风叶的前端及离心风叶吸风口的外侧,导致风力折损,进而造成吸风效率的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吸尘器电机风罩,该风罩在挡回流风部的顶端面上设环形密封筋,利用环形密封筋阻挡空气回流至离心风叶的前端及离心风叶吸风口的外侧,提高离心风叶的前端的真空度,减少风力折损,提高吸尘器电机的吸风效率。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吸尘器电机风罩,包括与离心风叶的吸风口插接导风的罩体,所述罩体包括一体成型、自下而上设置的进风部、挡回流风部、导向部,所述进风部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部沿着进风孔的周围向内翻折延伸形成环状进风环,所述进风环与离心风叶的吸风口密闭插接,所述挡回流风部的顶端面上设有环形密封筋,所述环形密封筋的上端面与所述离心风叶的下端面之间形成小间隙,所述小间隙的宽度为0.1-0.15mm,所述挡回流风部的上端周向呈曲面扩张式与所述导向部的下端连接,所述导向部围设在离心风叶的出风口外侧。
6.所述环形密封筋的上端面与离心风叶的底端面相互平行。
7.所述环形密封筋的的断面呈方形。
8.所述进风部包括进风外侧板、进风前端板,所述进风外侧板呈环状,所述进风外侧板的下端周向与所述导内前端板的外侧弯折连接,所述进风孔设在所述进风前端板的中间;所述进风外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进风环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环形凹槽,离心风叶的吸风口下端插进所述环形凹槽。
9.还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高度低于所述进风环的高度,所述密封环过盈装配
在所述环形凹槽内,离心风叶的吸风口下端抵接在所述密封环上。
10.所述密封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11.所述进风外侧板的上端周向呈曲面扩张式与所述挡回流风部连接。
12.所述罩体还包括连接部,所述导向部的顶端设有用于支撑导风圈的支撑面,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周向与所述支撑面的外侧连接,所述连接部围设在导风圈的外侧。
13.所述连接部的上端向上延伸,并过盈周向贴合在电机机壳的外侧面上。
14.需要说明的是:
1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6.前述“内”所指示的方向是指朝向电机旋转中轴线的方向。
17.前述“外”所指示的方向是指远离电机旋转中轴线的方向。
18.前述“前”所指示的方向为附图所示往“下”的方向。
19.前述“小间隙的宽度”是指环形密封筋的上端面与离心风叶的下端面之间的间隙距离。
20.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2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尘器电机风罩,其包括与离心风叶的吸风口插接导风的罩体,所述罩体包括一体成型、自下而上设置的进风部、挡回流风部、导向部,在挡回流风部的顶端面上设环形密封筋,环形密封筋的上端面与离心风叶的下端面之间只留有尽量窄的小间隙,以提高离心风叶前端的真空度,利用环形密封筋阻挡空气回流至离心风叶的前端及离心风叶吸风口的外侧,减少风力折损,提高吸尘器电机的吸风效率;小间隙的设置,是为了避免离心风叶旋转时,离心风叶的前端面与风罩挡回流风部的磨擦,该小间隙的宽度为0.1-0.15mm,尽量窄的小间隙可提高阻挡空气回流的效率。
22.2、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密封筋的上端面与离心风叶的底端面相互平行,避免离心风叶的前端面与风罩挡回流风部的磨擦,优选的,环形密封筋的的断面呈方形,提高了环形密封筋顶端面的小间隙长度,提高阻挡空气回流的效率。
23.3、本实用新型的进风部包括进风外侧板、进风前端板,进风外侧板的内侧面与进风环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环形凹槽,离心风叶的吸风口下端插进环形凹槽,提高了离心风叶的吸风口的吸风效率,保证了从进风口流进的空气全部从吸风口吸进离心风叶内。
24.4、另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罩体内还设有密封环,并将密封环过盈装配在环形凹槽内,并通过密封环填充了环形凹槽与离心风叶吸风口下端边缘之间的空隙,避免了从吸风口进入的空气流失到环形凹槽内,另外还能提高离心风叶前端的真空度,减少风力折损;优选的,密封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25.5、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罩体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围设在导风圈的外侧,使得经离心风叶的出风口出来的风均能经过导向部的内壁进入到导风圈中。
26.6、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部的上端向上延伸,并过盈周向贴合在电机机壳的外侧面上,实现了罩体与电机机壳的密闭连接,进而实现了吸尘器电机中动力装置与吸
气装置的紧密连接。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尘器电机风罩的立体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尘器电机风罩的剖视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尘器电机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0、进风部,11、进风孔,12、进风环,13、进风外侧板,14、进风前端板,15、环形凹槽,20、挡回流风部,21、环形密封筋,30、导向部,40、连接部,50、离心风叶,51、吸风口,60、小间隙,70、密封环,80、导风圈,90、电机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3.实施例1:
34.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尘器电机风罩,包括与离心风叶50的吸风口51插接导风的罩体,罩体包括一体成型、自下而上设置的进风部10、挡回流风部20、导向部30,进风部10设有进风孔11,进风部10沿着进风孔11的周围向内翻折延伸形成环状进风环12,进风环12与离心风叶50的吸风口51密闭插接,挡回流风部20的顶端面上设有环形密封筋 21,环形密封筋21的上端面与离心风叶50的下端面之间形成小间隙60,小间隙60的宽度为0.1-0.15mm,挡回流风部20的上端周向呈曲面扩张式与导向部30的下端连接,导向部30围设在离心风叶50的出风口外侧。
35.在挡回流风部20的顶端面上设环形密封筋21,环形密封筋21的上端面与离心风叶50的下端面之间只留有尽量窄的小间隙60,以提高离心风叶50 前端的真空度,利用环形密封筋21阻挡空气回流至离心风叶50的前端及离心风叶50吸风口51的外侧,减少风力折损,提高吸尘器电机的吸风效率;小间隙60的设置,是为了避免离心风叶50旋转时,离心风叶50的前端面与风罩挡回流风部20的磨擦,该小间隙60的宽度为0.1-0.15mm,尽量窄的小间隙60可提高阻挡空气回流的效率。
36.其中,环形密封筋21的上端面与离心风叶50的底端面相互平行。避免离心风叶50的前端面与风罩挡回流风部20的磨擦,优选的,环形密封筋21 的的断面呈方形,提高了环形密封筋21顶端面的小间隙60长度,提高阻挡空气回流的效率。
37.进风部10包括进风外侧板13、进风前端板14,进风外侧板13呈环状,进风外侧板13的下端周向与导内前端板的外侧弯折连接,进风孔11设在进风前端板14的中间;进风外侧板13的内侧面与进风环1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环形凹槽15,离心风叶50的吸风口51下端插进环形凹槽15。提高了离心风叶50的吸风口51的吸风效率,保证了从进风口流进的空气全部从吸风口51 吸进离心风叶50内。
38.进风外侧板13的上端周向呈曲面扩张式与挡回流风部20连接。
39.罩体还包括连接部40,导向部30的顶端设有用于支撑导风圈80的支撑面,连接部40的下端周向与支撑面的外侧连接,连接部40围设在导风圈80的外侧,使得经离心风叶50的出风口出来的风均能经过导向部30的内壁进入到导风圈80中。
40.连接部40的上端向上延伸,并过盈周向贴合在电机机壳90的外侧面上。实现了罩体与电机机壳90的密闭连接,进而实现了吸尘器电机中动力装置与吸气装置的紧密连接。
41.实施例2:
42.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电机风罩还包括密封环70,密封环70的高度低于进风环12的高度,密封环70过盈装配在环形凹槽15内,离心风叶50的吸风口51下端抵接在密封环70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罩体内设密封环70,并将密封环70过盈装配在环形凹槽15内,并通过密封环70填充了环形凹槽15与离心风叶50吸风口51下端边缘之间的空隙,避免了从吸风口51进入的空气流失到环形凹槽15内,另外还能提高离心风叶50前端的真空度,减少风力折损;优选的,密封环7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4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