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组件以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04482发布日期:2022-11-09 04:0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组件以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组件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如分体机、窗机的正常使用场景是静止固定的某个安装位来工作,例如空调器安装于建筑物的墙壁上,如此振动激励源就仅需考虑空调器本身内部的压缩机和/或风机振动。但是如果将空调器安装在如货车、房车等车辆上使用,就需要考虑车辆行驶过程中路面颠簸、加减速等对空调器的振动激励,而这种振动激励的强度往往会比空调器自身内部压缩机及风机激励强度高得多,会引起排气管和/或回气管等大幅度摆动,因此,需要减少排气管和/或回气管的振动。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排气管和/或回气管的振动的压缩机组件以及空调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
5.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6.储液罐,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7.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8.回气管,与所述储液罐连通;
9.减振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储液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所述减振件,所述减振件包括固定部、柔性连接部和束管部,所述柔性连接部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束管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储液罐中的一个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回气管和所述排气管中的一个与所述束管部连接。
1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束管部均为柔性结构。
1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减振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束管部形成有穿管孔,所述回气管和所述排气管中的一个穿设于所述穿管孔中。
1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束管部形成有与所述穿管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沿所述穿管孔的径向贯穿所述束管部的周向壁,所述回气管和所述排气管中的一个能够可恢复地撑开所述安装口,以进入所述穿管孔中。
1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束紧带,所述减振件包括两个紧固片,所述紧固片从所述安装口处朝所述穿管孔的径向外侧延伸,两个所述紧固片沿所述束管部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安装口连通,所述第一束紧带束紧两个所述紧固片。
1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紧固片形成有穿带孔,所述穿带孔沿所述束管部的周向贯穿所述紧固片,所述第一束紧带能够穿过两个所述紧固片的穿带孔,以束紧两个所述紧固
片。
1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部形成有固定孔,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储液罐中的一个穿设于所述固定孔中。
1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装配口,所述装配口沿所述固定孔的径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周向壁,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储液罐中的一个能够可恢复地撑开所述装配口,以进入所述固定孔中。
1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二束紧带,所述减振件包括两个束带块,所述束带块从所述装配口处朝所述固定孔的径向外侧延伸,两个所述束带块沿所述固定部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形成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与所述装配口连通,所述第二束紧带束紧两个所述束带块。
19.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束带块形成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沿所述固定部的周向贯穿所述束带块,所述第二束紧带能够穿过两个所述束带块的贯穿孔,以束紧两个所述束带块。
2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连接管,所述储液罐形成有连通口,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吸气口和所述连通口,所述压缩机设置有所述减振件,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上的减振件为第一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的固定部与所述连接管的上表面抵接。
2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形成有所述连通口,所述吸气口形成于所述压缩机的下部位,所述储液罐设置有所述减振件,设置于所述储液罐上的减振件为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包括设置于其所述固定部下方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连接管的上表面抵接。
22.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组件。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组件,利用减振件将回气管和/或排气管约束至压缩机和/或储液罐上,从而避免回气管和/或排气管产生大幅度的摆动,又由于固定部和束管部之间通过柔性连接部连接,柔性连接部能够发生形变,这样允许回气管和/或排气管存在小幅度的振动,通过排气管和/或回气管的小幅度振动来消耗释放压缩机或其他振动激励源传递的振动,在压缩机运行中能通过排气管和/或回气管的小幅度振动实现振动能量耗散效果,减振件能有效减小行车过程中路面颠簸、加减速对回气管和/或排气管所带来大幅摆动及管路应力,使得回气管和/或排气管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所示压缩机组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所示压缩机组件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减振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4所示第一减振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减振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图6所示第二减振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压缩机1;排气口1a;吸气口1b;
33.储液罐2;连通口2a;
34.排气管3;
35.回气管4;
36.减振件5;第一减振件5’;第二减振件5”;固定部51;固定孔51a;装配口51b;柔性连接部52;束管部53;穿管孔53a;安装口53b;紧固片54;安装槽54a;穿带孔54b;束带块55;装配槽55a;贯穿孔55b;限位部56;
37.连接管6;
具体实施方式
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压缩机正常使用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例如,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0.相关技术中,针对回气管和排气管的减振方法,一些情况下,通过硬质结构件将回气管和排气管固定至空调器的底盘上,这种方式会将回气管和排气管完全限制死。硬质结构件是指难以发生形变的结构,例如金属材质构成的硬质结构件。空调器工作过程中,运行中的压缩机会产生振动,而振动会传递到与之相连的排气管和回气管上,由于排气管和回气管通常较长且均大致呈u形管,利用较长的排气管和回气管的振动来耗散管路振动能量,通过硬质结构件固定排气管和回气管,不仅会增加回气管和排气管的局部应力,还会导致排气管和回气管的减振效果极大减弱。另一方面,在空调生产装配过程中,需要将具有一定刚度且容易变形的铜管准确固定在硬质结构件的安装位上,这会给生产工艺带来较大的困难并且会影响生产效率。另一些情况下,通过胶管来替代排气管和回气管的部分铜管,这种方式虽然能改善行车过程及空调工作状态下的振动应力,但受限于胶管与铜管连接密封工艺及胶管材料性能,胶管在耐压性、抗腐蚀性、抗渗透性、密封性上不如铜管,导致回气管和排气管的有效寿命会减少且仅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冷媒,使得在适用的冷媒种类、制冷系统设计上受限,从而最终会影响空调器产品的能力能效,产品竞争力。
41.请参阅图1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1、储液罐2、排气管3、回气管4和减振件5,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a和吸气口1b,储液罐2与吸气口1b连通,排气管3与排气口1a连通,回气管4与储液罐2连通。冷媒通过回气管4进入储液罐2,储液罐2中的冷媒通过吸气口1b进入压缩机1中,压缩机1用于将冷媒压缩变为高压高温的气体,压缩机1中的冷媒通过排气口1a进入排气管3中。
42.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减振件5。也就是说,减振件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减振件5为一个,可以仅压缩机1设置有减振件5,或者仅储液罐2设置有减振件5。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减振件5为多个,可以是压缩机1和储液罐2均设置有减振件5。
43.请参阅图1、图4和图6,减振件5包括固定部51、柔性连接部52和束管部53,柔性连
接部52连接固定部51和束管部53,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与固定部51连接,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与束管部53连接。示例性的,单个减振件5可以连接压缩机1和排气管3;或者,单个减振件5可以连接储液罐2和回气管4;或者,单个减振件5可以连接储液罐2和排气管3等等。
44.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和图4,设置于压缩机1上的减振件5为第一减振件5’,第一减振件5’的固定部51与压缩机1连接,第一减振件5’的束管部53与排气管3连接。请参阅图1和图6,设置于储液罐2上的减振件5为第二减振件5”,第二减振件5”的固定部51与储液罐2连接,第二减振件5”的束管部53与回气管4连接。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组件,利用减振件5将回气管4和/或排气管3约束至压缩机1和/或储液罐2上,从而避免回气管4和/或排气管3产生大幅度的摆动,又由于固定部51和束管部53之间通过柔性连接部52连接,柔性连接部52能够发生形变,这样允许回气管4和/或排气管3存在小幅度的振动,通过排气管3和/或回气管4的小幅度振动来消耗释放压缩机1或其他振动激励源传递的振动,在压缩机1运行中能通过排气管3和/或回气管4的小幅度振动实现振动能量耗散效果,减振件5能有效减小行车过程中路面颠簸、加减速对回气管4和/或排气管3所带来大幅摆动及管路应力,使得回气管4和/或排气管3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46.柔性连接部52是指柔性材料构成的结构。柔性材料易于发生形变,例如,橡胶、硅胶、柔性塑料和/或树脂等柔性材料构成的结构。
4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是指数量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48.压缩机组件可以用于空调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本技术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压缩机组件。
4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压缩机组件的回气管4和/或排气管3的可靠性高,压缩机组件能够用于实现空气调节功能。
50.一实施例中,空调器为车用空调器。由于减振件5能有效减小行车过程中路面颠簸、加减速对回气管4和/或排气管3所带来大幅摆动及管路应力,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器适用于车辆。
51.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装置、压缩机组件和换向阀通过管路连接,以共同构成热泵系统,换向阀用于改变冷媒的流动方向。换向阀改变冷媒的流动方向,使得第一换热器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切换。示例性的,空调器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工作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为冷凝器,冷媒可以在冷凝器中由气态放热转变为液态,在蒸发器中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冷媒通过蒸发器热交换后被压缩机1压缩变为高压高温的气体,高压高温的气体通过管道运送到冷凝器放热变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再通过管道将中温高压的液体送到节流装置,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减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再次进入蒸发器热交换。这样不断的循环热交换,从而实现室内气流的升温或降温。
52.示例性的,一些实施例中,节流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节流膨胀阀。换向阀包括但不限于四通阀。
5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固定部51和束管部53均为柔性结构。也就是说,固
定部51和束管部53均由柔性材料构成。例如,固定部51和束管部53均由橡胶、硅胶、柔性塑料和/或树脂等柔性材料构成的结构。这样,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两者与固定部51实现软接触,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两者与束管部53实现软接触,削减来自压缩机1和储液罐2的振动传递,进一步提升减振效果。
54.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减振件5为一体成型结构。一方面,减振件5的整体结构强度较好,以保证减振效果;另一方面,减少固定部51、柔性连接部52和束管部53之间的连接装配步骤,提升生产效率。
5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和图6,柔性连接部52呈长条形结构。柔性连接部52结构简单,制造简单。示例性的,可以通过调节柔性连接部52的长度、束管段的阻尼和刚度,得到对排气管3和回气管4最合适的约束状态。
5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压缩机组件包括连接管6,储液罐2形成有连通口2a,连接管6连通吸气口1b和连通口2a,压缩机1设置有减振件5,设置于压缩机1上的减振件5为第一减振件5’,第一减振件5’的固定部51与连接管6的上表面抵接。储液罐2中的冷媒通过连接管6进入压缩机1中。示例性的,第一减振件5’的固定部51与压缩机1连接,第一减振件5’的束管部53与排气管3连接。排气管3与压缩机1之间的距离较近且无其他结构件阻碍,能够避免其他结构干涉第一减振件5’的安装。将第一减振件5’的固定部51与连接管6的上表面抵接,一方面,利用连接管6为第一减振件5’的安装提供定位作用,以便作业人员定位装配第一减振件5’,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另一方面,连接管6还能为第一减振件5’提供支撑力。
5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7,储液罐2的底部形成有连通口2a,吸气口1b形成于压缩机1的下部位,储液罐2设置有减振件5,设置于储液罐2上的减振件5为第二减振件5”,第二减振件5”包括设置于其固定部51下方的限位部56,限位部56与连接管6的上表面抵接。示例性的,第二减振件5”的固定部51与储液罐2连接,第二减振件5”的束管部53与回气管4连接。回气管4与储液罐2之间的距离较近且无其他结构件阻碍,能够避免其他结构干涉第二减振件5”的安装。由于储液罐2的底部高于压缩机1的底部,在将第二减振件5”的固定部51连接至储液罐2的情况下,第二减振件5”的固定部51与连接管6之间的间距较大,因此,第二减振件5”通过限位部56与连接管6的上表面抵接,一方面,利用连接管6为第二减振件5”的安装提供定位作用,以便作业人员定位装配第二减振件5”,满足一致性要求;另一方面,连接管6还能为第二减振件5”提供支撑力;又一方面,限位部56还能够增强第二减振件5”的结构强度。
5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7,限位部5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圆弧,限位部56朝向储液罐2的表面与储液罐2的周向面贴合。这样更加便于第二减振件5”的固定部51装配至储液罐2上。
5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束管部53形成有穿管孔53a,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穿设于穿管孔53a中。利用穿管孔53a的孔壁面限制回气管4和排气管3,避免回气管4和排气管3脱离束管部53,实现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两者与束管部53之间的连接。
60.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穿设于穿管孔53a中是指:单个束管部53的穿管孔53a用于套装回气管4或排气管3。示例性的,第一减振件5’的穿管孔53a可以用于套装排气管3。第二减振件5”的穿管孔53a可以用于套装回气管4。
6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6,束管部5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大致呈圆环形。束管部53的结构简单。
6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束管部53形成有与穿管孔53a连通的安装口53b,安装口53b沿穿管孔53a的径向贯穿束管部53的周向壁,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能够可恢复地撑开安装口53b,以进入穿管孔53a中。在将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装配至穿管孔53a中的过程中,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先撑开安装口53b以便进入穿管孔53a中,在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穿设于穿管孔53a的状态下,安装口53b恢复至初始大小,这样便于将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简便、快捷地装配至穿管孔53a中,降低装配难度。
6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束紧带,减振件5包括两个紧固片54,紧固片54从安装口53b处朝穿管孔53a的径向外侧延伸,两个紧固片54沿束管部53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安装槽54a,安装槽54a与安装口53b连通,第一束紧带束紧两个紧固片54。具体地,回气管4和排气管3中的一个能够可恢复地撑开安装槽54a和安装口53b,以进入穿管孔53a中。安装槽54a能够为回气管4或排气管3进入穿管孔53a提供导向作用。第一束紧带束紧两个紧固片54,以使得两个紧固片54贴合,从而避免回气管4或排气管3脱出安装槽54a,提高装配可靠性。
64.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紧固片54形成有穿带孔54b,穿带孔54b沿束管部53的周向贯穿紧固片54,第一束紧带能够穿过两个紧固片54的穿带孔54b,以束紧两个紧固片54。穿带孔54b的孔壁面能够限制第一束紧带,以避免第一束紧带脱离两个紧固片54,使得第一束紧带能够有效束紧两个紧固片54。
65.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6,固定部51形成有固定孔51a,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穿设于固定孔51a中。利用固定孔51a的孔壁面限制压缩机1和储液罐2,避免压缩机1和储液罐2脱离固定部51,实现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两者与固定部51之间的连接。
66.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穿设于固定孔51a中是指:单个固定部51的固定孔51a用于套装压缩机1或储液罐2。示例性的,第一减振件5’的固定孔51a可以用于套装压缩机1。第二减振件5”的固定孔51a可以用于套装储液罐2。
67.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6,固定部5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大致呈圆环形。固定部51的结构简单。
6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限位部5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圆弧,第二减振件5”的固定部5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圆环,圆弧的圆心和圆环的圆心重合。
6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固定部51形成有与固定孔51a连通的装配口51b,装配口51b沿固定孔51a的径向贯穿固定部51的周向壁,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能够可恢复地撑开装配口51b,以进入固定孔51a中。在将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装配至固定孔51a中的过程中,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先撑开装配口51b以便进入固定孔51a中,在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穿设于固定孔51a的状态下,装配口51b恢复至初始大小,这样便于将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简便、快捷地装配至固定孔51a中,降低装配难度。
7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二束紧带,减振件5包括两个束带块55,束带块55从装配口51b处朝固定孔51a的径向外侧延伸,两个束带块55沿固定部51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形成装配槽55a,装配槽55a与装配口51b连通,第二束紧带束紧两个束带块55。具体地,压缩机1和储液罐2中的一个能够可恢复地撑开装配槽55a和装配口51b,以进
入固定孔51a中。装配槽55a能够为压缩机1或储液罐2进入穿管孔53a提供导向作用。第二束紧带束紧两个束带块55,以使得两个束带块55贴合,从而避免压缩机1或储液罐2脱出装配槽55a,提高装配可靠性。
71.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5和图7,束带块55形成有贯穿孔55b,贯穿孔55b沿固定部51的周向贯穿束带块55,第二束紧带能够穿过两个束带块55的贯穿孔55b,以束紧两个束带块55。贯穿孔55b的孔壁面能够限制第二束紧带,以避免第二束紧带脱离两个束带块55,使得第二束紧带能够有效束紧两个束带块55。
72.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7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