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浆用输送砂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78717发布日期:2023-01-12 19:47阅读:3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砂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泥浆用输送砂泵。


背景技术:

2.砂泵主要用于输送含有砂粒、矿渣等的悬浮液;可作为除砂器、除泥器、射流混浆装置提供动力的理想配套设备,或用于泥浆泵辅助灌浆的灌注泵和井口的补给泵。
3.公开号为cn202082141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砂泵,该专利采用了机械密封件和填料密封件组成的二级密封件作为泵体中轴的密封件,增加了泵的工作可靠性,但是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泥浆用输送砂泵较为笨重,移动时需要将整个装置进行移动,搬运时十分不便,其次,在连接衔接管的时候,往往通过法兰盘和螺丝拧固,这样使得组装和后期的拆卸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螺丝易生锈,从而导致很难对其拆卸,导致费时费力的情况,此外,在砂泵抽取泥沙时,未设置过滤装置,容易抽入石块等杂质进入砂泵内,导致杂物进入砂泵内部时,对砂泵内部的部件造成损坏,影响整个砂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泥浆用输送砂泵,解决了在砂泵抽取泥沙时,未设置过滤装置,容易抽入石块等杂质进入砂泵内,导致杂物进入砂泵内部时,对内部的叶片造成损坏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泥浆用输送砂泵,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端连接有联轴器,所述联轴器一侧设置有泵体,所述泵体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端设置有驱动轮,所述底座下端对称设置有四个活动室,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两个转杆,每个所述转杆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两个活动室和底座固定连接有从动轮,所述驱动轮与两个从动轮通过皮带连接,每个所述活动室内的转杆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相反的螺纹,每个所述螺纹外侧套设有移动块,每个所述移动块上转动连接有两个上支撑杆和两个下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转动连接有上支撑壳,下支撑杆转动连接有下支撑壳,所述下支撑壳下端设有滚轮,便于移动整个输送砂泵,同时,在不需要使用滚轮时,能将滚轮收回到底座内部,使用方便快捷。
8.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泵体上设置有进料管和出料管,所述进料管和出料管上均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进料管和出料管均活动连接有衔接管,便于快速卡接衔接管。
9.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连接在进料管和出料管上的卡臂,所述卡臂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另一端分别与进料管和出料管通过第一弹簧连接,便于卡块移动。
10.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每个所述卡块上均抽插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一端固定连
接有拉手,另一端穿过卡块抽插套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衔接管固定连接,便于固定固定块。
11.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插杆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卡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插杆外侧,使得固定固定块时更加便捷。
12.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衔接管上设置有与卡块相配合的卡槽,便于卡住衔接管。
13.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料管和出料管均固定设置有伸入管,每个所述伸入管上均设置有密封圈,便于衔接管与进料管和出料管卡接处密封。
14.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伸入管内部一侧设置有过滤板,便于过滤出石块。
15.(三)有益效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泥浆用输送砂泵,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电机、驱动轮、转杆、从动轮、皮带、螺纹、移动块、上支撑杆、下支撑杆、上支撑壳、下支撑壳和滚轮相配合,能在输送砂泵需要移动时,通过露出滚轮进行移动,当不需要滚轮时也能将滚轮收回底座中,使得整个输送砂泵便于移动,搬运时十分方便。
18.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卡臂、卡块、第一弹簧、插杆、拉手、固定块、限位板、第二弹簧、卡槽、伸入管和密封圈相配合,使衔接管拆卸十分便捷,节省了拆卸安装的时间,省时省力,更有实用性。
19.3.本实用新型中,在伸入管内设置过滤板,将石块阻拦到砂泵的外面,避免了石块对整个砂泵内部的损坏,延长了砂泵的使用寿命,节约了资源,且卸下衔接管就能对石块进行清理,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泥浆用输送砂泵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衔接管和进料管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底座;2、第一电机;3、联轴器;4、泵体;5、第二电机;6、驱动轮;7、活动室;8、转杆;9、从动轮;10、皮带;11、螺纹;12、移动块;13、上支撑杆;14、下支撑杆;15、上支撑壳;16、下支撑壳;17、滚轮;18、进料管;19、出料管;20、衔接管;21、卡臂;22、卡块;23、第一弹簧;24、插杆;25、拉手;26、固定块;27、限位板;28、第二弹簧;29、卡槽;30、伸入管;31、密封圈;32、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一:
28.请参阅图1-5,一种泥浆用输送砂泵,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驱动端连接有联轴器3,联轴器3一侧设置有泵体4,泵体4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底座1上设置有第二电机5,第二电机5驱动端设置有驱动轮6,底座1下端对称设置有四个活动室7,底座1内设置有两个转杆8,每个转杆8一端与底座1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过两个活动室7和底座1固定连接有从动轮9,驱动轮6与两个从动轮9通过皮带10连接,每个活动室7内的转杆8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相反的螺纹11,每个螺纹11外侧套设有移动块12,每个移动块12上转动连接有两个上支撑杆13和两个下支撑杆14,上支撑杆13转动连接有上支撑壳15,下支撑杆14转动连接有下支撑壳16,下支撑壳16下端设有滚轮17。
29.在本实施例中,泵体4上设置有进料管18和出料管19,进料管18和出料管19上均设置有卡接组件,进料管18和出料管19均活动连接有衔接管20,进料管18和出料管19均通过卡接组件与衔接管20连接。
30.在本实施例中,卡接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连接在进料管18和出料管19上的卡臂21,卡臂21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22,另一端分别与进料管18和出料管19通过第一弹簧23连接,按压靠近第一弹簧23处的卡臂21,第一弹簧23压缩,卡臂21带动卡块22旋转。
3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卡块22上均抽插设置有插杆24,插杆24一端固定连接有拉手25,另一端穿过卡块22抽插套设有固定块26,固定块26与衔接管20固定连接,推拉拉手25,拉手25带动插杆24与固定块26分离或插入固定块26。
32.在本实施例中,插杆24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板27,限位板27与卡块2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8,第二弹簧28套设在插杆24外侧,插杆24与固定块分离时,第二弹簧28压缩,松开拉手25,限位板27在第二弹簧28的作用下带动插杆24和拉手25回到原位。
33.在本实施例中,衔接管20上设置有与卡块22相配合的卡槽29,卡块22卡进卡槽29能固定衔接管20。
34.在本实施例中,进料管18和出料管19均固定设置有伸入管30,每个伸入管30上均设置有密封圈31,伸入管30伸入到衔接管20内部,密封圈31给伸入管30和衔接管20之间密封。
35.在本实施例中,伸入管30内部一侧设置有过滤板32,过滤板32能过滤掉石块。
36.实施例二:
37.综上,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移动整个输送砂泵时,启动第二电机5,第二电机5带动驱动轮6旋转,驱动轮6带动皮带10、两个从动轮9和两个转杆8旋转,使得移动块12沿着转杆8移动,由于每个活动室7内的转杆8上有相反方向的螺纹11,使得转杆8转动时相邻的两个移动块12会靠近,上支撑杆13和下支撑杆14会使上支撑壳15与下支撑壳16往分离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滚轮17从底座1下端露出,这时可移动整个输送砂泵,当不需要使用滚轮17时,相反的,在第二电机5的带动下,使上支撑壳15与下支撑壳16往相邻的方向移动,滚轮17会收回到底座1内部。
38.实施例三:
39.综上,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卡接衔接管20时,用手拉动拉手25,第二弹簧28压缩,拉手25带动插杆24与固定块26分离,按压靠近第一弹簧23处的卡臂21,第一弹簧23压缩,卡臂21带动卡块22旋转,将伸入管30伸入到衔接管20内部,密封圈31给伸入管30和衔接管20
之间密封,松开卡臂21,卡臂21在第一弹簧23的作用下旋转,使得卡块22卡进卡槽29内,松开拉手25,限位板27在第二弹簧28的作用下带动插杆24和拉手25回到原位,使插杆24插进固定块26中。
40.实施例四:
41.综上,在使用过程中,启动第一电机2,使得整个输送砂泵运行,泥浆从衔接管20进入到进料管18,通过过滤板32将石块过滤到泵体4外部,运行一段时间,可通过拆卸进料管18处的衔接管20对石块进行清理。
42.上文中提到的全部方案中,涉及两个部件之间连接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焊接、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连接、螺栓或螺钉连接或者其他公知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一一赘述,上文凡是涉及有写固定连接的,优先考虑焊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