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自吸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96853发布日期:2024-01-23 12:19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自吸泵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自吸泵的,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自吸泵。


背景技术:

1、自吸泵是在启动阶段靠自身的作用把水吸上来并投入正常运转的一种泵。通过自吸泵的特殊结构,可以实现除了在第一次启动时需要灌水外,以后启动都不需预先灌水。从广义上讲,自吸泵的种类很多,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自吸离心泵、自吸混流泵、自吸旋涡泵等。从狭义上说,当人们提到自吸泵时,一般都指自吸离心泵。自吸离心泵按作用原理分为气液混合式、水环轮式、射流式以及其它型式。

2、传统的自吸离心泵多为卧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离心泵己经大量用于排灌、石油、化工、食品、环保处理等工程。然而卧式自吸泵结构相对复杂,特别对于介质含固体颗粒等介质工况较为恶劣的情况,普通卧式自吸泵难以适应,并且效率低下。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针对上述特殊的应用需求开发出一种立式自吸泵,其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吸水叶轮、泵体、泵轴等部件构成。泵用联轴器与电动机相联,轴向力由立式电动机的径向推力轴承来承受。目前,这类立式自吸泵产品大多被称为“立式自控自吸泵”等,己经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石化、环保等行业,可取代各种长轴液下泵、潜水泵和潜污泵等。

3、但是,相关技术中立式自吸泵的进水口通常通过管道直接接入泵体,由于泵体的大小有限,因此直接接入泵体的管道尺寸亦有限,每次通入泵体的水量便有限,自吸泵的吸水效率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自吸泵的吸水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自吸泵。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效自吸泵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高效自吸泵,包括泵身、泵体、电动机、联轴器、泵轴和吸水叶轮;

4、所述电动机设置于泵身的顶部,所述电动机的转动轴通过联轴器与泵轴连接,所述泵轴穿入泵身内并与吸水叶轮连接,所述吸水叶轮设置于泵体内;

5、所述泵身的侧面上安装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的顶部连通有水泵进管,所述泵体的一侧连通有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所述泵体的另一侧连通有叶轮出管;

6、所述上叶轮进管远离泵体的一端与蓄水箱的侧面的顶部连通且密封连接,所述下叶轮进管远离泵体的一端与蓄水箱的侧面的底部连通且密封连接,所述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分别位于泵体的上下两侧;

7、所述叶轮出管远离本体的一端穿出泵身且连通有水泵出管。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水泵进管的尺寸大小,由于水泵进管和泵体之间是通过蓄水箱连接的,因此可将水泵进管的尺寸设置得较大,而不必顾虑泵体的尺寸。此外,蓄水箱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将一定量的水流存于蓄水箱内,再通过吸水叶轮从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吸入泵体中,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为两根管道,上下同时吸入,亦能提高吸水效率。即使水泵进管内的流量突然减小,蓄水箱也能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使得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均为满吸,吸入水量稳定,不易减小,亦能提高吸水效率。

9、可选的,所述泵体远离水泵出管的一侧的内部腔室沿靠近蓄水箱的方向呈减扩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泵体内水流的吸入量,起到更好的涡流作用,增强吸水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叶轮出管和水泵出管通过法兰盘可拆卸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轮出管和泵身之间能够独立运输,现场再组装,运输、组装方便。

13、可选的,所述蓄水箱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左箱体和右箱体,所述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与右箱体的侧面连通,所述水泵进管与左箱体的顶部连通;

14、所述蓄水箱内可拆卸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将蓄水箱的内部分为左右两个腔室。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将蓄水箱的内部分为左右两个腔室,使得水流进入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之前能够被过滤,从而减少杂物进入泵体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防止泵体内部结构发生故障。由于左箱体和右箱体是可拆卸连接的,以及过滤网是可拆卸设置于蓄水箱内的,因此可定期打开蓄水箱,清理蓄水箱内部以及过滤网。

16、可选的,所述左箱体靠近右箱体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左侧安装框,所述左侧安装框与左箱体的开口同轴设置;所述右箱体靠近左箱体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右侧安装框,所述右侧安装框与右箱体的开口同轴设置;

17、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的一侧相互铰接,所述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之间设置有密封框,所述密封框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蓄水箱上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固定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并将密封框压紧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过滤网时,先转动打开左箱体和右箱体,然后将过滤网安装于蓄水箱内部,同时将密封框安装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之间,而后将左箱体和右箱体转动至闭合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从而将密封框压紧于左箱体和右箱体之间,密封框能够提高左箱体和右箱体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起到防止漏水作用。

19、可选的,所述过滤网包括框体和固定连接于框体内的网纱,所述密封框竖直的两个内侧壁上各开设有一个安装侧槽,所述安装侧槽贯穿密封框的顶面;所述密封框内侧的底壁上开设有安装底槽,所述安装底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安装侧槽连通,所述框体的两侧分别穿设于两个安装侧槽内,所述框体的底部穿设于安装底槽内;

20、所述密封框竖直的两个外侧壁上各开设有一个密封侧槽,所述密封侧槽贯穿密封框的顶面,所述密封侧槽与安装侧槽在密封框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密封框的底壁上开设有密封底槽,所述密封底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密封底槽连通;

21、所述左侧安装框竖直的两个内侧壁上开设有配合侧槽,所述配合侧槽贯穿左侧安装框的顶面,所述左侧安装框内侧的底壁上开设有配合底槽,所述配合底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配合侧槽连通;

22、所述密封框从上至下插入左侧安装框中,并通过所述密封侧槽、配合侧槽、密封底槽、配合底槽实现插接密封。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过滤网时,先在蓄水箱外将框体插入密封框中,使过滤网和密封框形成为一整体,而后将过滤网和密封框从上至下插入左侧安装框上的配合侧槽和配合底槽中,最后将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转动至合拢,将密封框压紧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之间,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即可。

24、由于框体是硬的,因此先将过滤网插入密封框形成为一整体后,便于将密封框插入左侧安装框中,同时还实现了过滤网的安装,亦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各部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各部分结构在加工时开槽即可,加工也方便;且密封框也能够被配合侧槽和配合底槽限位,而不会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之间掉落,安装稳定。

25、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底部固定结构、侧部固定杆、顶部固定杆和顶部固定螺栓;

26、所述底部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底部;所述侧部固定杆设置于蓄水箱相对的两侧,两侧所述侧部固定杆相互靠近的一面上均开设有侧部限位槽,所述侧部限位槽贯穿侧部固定杆的两端,所述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侧边同时嵌设于侧部限位槽内;

27、所述顶部固定杆的底面上开设有顶部限位槽,所述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顶部嵌设于顶部限位槽内,所述顶部固定螺栓同时穿过顶部固定杆、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用于实现所述顶部固定杆、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三者相对的固定。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底部能够通过底部固定结构进行固定,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侧边则能够通过侧部固定杆进行固定,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顶部则能够通过顶部固定螺栓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四侧的固定,进而提高密封框的密封性。

29、可选的,所述侧部限位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燕尾条,所述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相互远离的一面的侧边处开设有供第一燕尾条穿设的第一燕尾槽;所述顶部限位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燕尾条,所述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相互远离的一面的顶部开设有供第二燕尾条穿设的第二燕尾槽。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进行固定时,先通过固定组件对底部进行初步固定,然后将侧部固定杆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侧边处由上至下穿下,同时也使第一燕尾条对准第一燕尾槽,使得侧部固定杆在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宽度方向上不易发生位移,提高侧部固定杆固定的稳定性;而后再将顶部固定杆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顶部插入,并使第二燕尾条对准第二燕尾槽,使得顶部固定杆在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长度方向上不易发生位移,提高顶部固定杆固定的稳定性。

31、可选的,所述第一燕尾槽的底部封闭设置,所述第二燕尾槽的其中一端封闭设置,所述顶部固定螺栓的数量为一根,且所述顶部固定螺栓穿过顶部固定杆远离第二燕尾槽封闭端的一端;所述顶部固定杆的底面与侧部固定杆的顶端抵接。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蓄水箱内的水流一直是被吸取的,因此蓄水箱容易产生细微振动。第一燕尾槽的底部封闭设置,顶部固定杆的底面与侧部固定杆的顶端抵接,则能够使侧部固定杆的顶部和底部被限位,配合第一燕尾条的设置,使得侧部固定杆的四侧均限位,即使蓄水箱产生振动,仍能够对左箱体和右箱体进行良好的固定。且只需将侧部固定杆和顶部固定杆插入对应位置,最后通过一根顶部固定螺栓进行锁定即可,固定范围广,且操作简单、稳定性高。

33、可选的,所述底部固定结构包括转动电机、驱动齿轮和底部固定杆;所述底部固定杆的顶面上开设有底部限位槽,所述底部限位槽贯穿底部固定杆的两端,所述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底部同时嵌设于底部限位槽内;

34、所述左箱体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转动电机固定连接于安装架上且位于左箱体的一侧,所述驱动齿轮与转动电机的转轴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固定杆的底面上设置有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齿条,底部固定杆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燕尾状的限位杆,左箱体的底面上开设有供限位杆滑动的燕尾状的限制槽,所述底部固定杆可滑动至同时固定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底部,所述底部固定杆亦可滑动至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脱离。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底部所处的位置较低,因此通过人工插入底部固定杆不便,本技术通过转动电机、驱动齿轮和齿条,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的底部采用机械自动的方式进行固定,提高操作便捷性。

3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7、1.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水泵进管的尺寸大小,由于水泵进管和泵体之间是通过蓄水箱连接的,因此可将水泵进管的尺寸设置得较大,而不必顾虑泵体的尺寸;此外,蓄水箱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将一定量的水流存于蓄水箱内,再通过吸水叶轮从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吸入泵体中,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为两根管道,上下同时吸入,亦能提高吸水效率。即使水泵进管内的流量突然减小,蓄水箱也能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使得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均为满吸,吸入水量稳定,不易减小,亦能提高吸水效率;

38、2.过滤网将蓄水箱的内部分为左右两个腔室,使得水流进入上叶轮进管和下叶轮进管之前能够被过滤,从而减少杂物进入泵体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防止泵体内部结构发生故障;由于左箱体和右箱体是可拆卸连接的,以及过滤网是可拆卸设置于蓄水箱内的,因此可定期打开蓄水箱,清理蓄水箱内部以及过滤网;

39、3.安装过滤网时,先在蓄水箱外将框体插入密封框中,使过滤网和密封框形成为一整体,而后将过滤网和密封框从上至下插入左侧安装框上的配合侧槽和配合底槽中,最后将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转动至合拢,将密封框压紧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之间,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即可。

40、由于框体是硬的,因此先将过滤网插入密封框形成为一整体后,便于将密封框插入左侧安装框中,同时还实现了过滤网的安装,亦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各部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各部分结构在加工时开槽即可,加工也方便;且密封框也能够被配合侧槽和配合底槽限位,而不会从左侧安装框和右侧安装框之间掉落,安装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