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主动散热功能的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49285发布日期:2024-03-18 18:27阅读:14来源:国知局
带有主动散热功能的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泵,具体涉及一种带有主动散热功能的泵装置。


背景技术:

1、离心泵是利用叶轮旋转而使水发生离心运动来工作的。水泵在启动前,必须使泵壳和吸水管内充满水,然后启动电机,使泵轴带动叶轮和水做高速旋转运动,水发生离心运动,被甩向叶轮外缘,经蜗形泵壳的流道流入水泵的压水管路。

2、现有的离心泵在工作时,通常采用电机内部内置风扇的形式,进行散热降温,保证离心泵的工作效率。但是,现有风扇降温的形式,风冷的散热效率低下并且产生的噪声较大,很难保证离心泵能够长时间高效工作。

3、于是,发明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带有主动散热功能的泵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主动散热功能的泵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一种带有主动散热功能的泵装置,包括:

4、内部设有叶轮的泵体;所述泵体上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

5、用于驱动所述泵体的叶轮旋转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在其转子外围绕设有水冷流道;

6、设置于所述泵体和所述驱动电机之间内部用于储存冷却液的水冷组件;

7、所述水冷组件内设有用于冷却液抽放输送的输送单元;所述水冷流道的出水端与所述水冷组件连通;所述输送单元设有缓冲腔以及在所述缓冲腔内可被驱动往复移动的活塞板;所述活塞板通过往复移动将缓冲腔内的冷却液输出;

8、所述泵装置设有可控顺序切换并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其中,第一流动路径连通所述缓冲腔、所述水冷组件以及所述水冷流道形成对驱动电机进行散热的循环冷却流道;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在所述循环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将所述出水端与所述缓冲腔、所述水冷组件以及所述水冷流道连通以向外排液。

9、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泵装置被配置为循环切换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

10、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泵装置还具有用于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旋转过程蓄能的蓄能机构;所述泵装置还设有连通所述出水端、所述缓冲腔、所述水冷组件以及所述水冷流道连通的自释放路径;所述自释放路径通过蓄能机构释放蓄能驱动所述活塞板,进而将冷却液排放至所述出水端。

11、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泵装置还设有可执行于所述自释放路径之后的将所述进水端与所述缓冲腔、所述水冷组件、所述水冷流道连通的补水路径;所述补水路径借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活塞板以向所述水冷组件补入冷却液。

12、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输送单元连通有与所述泵体的出水端相连通的第一管体、与所述水冷流道的进水端相连通的第二管体、与所述水冷组件内部连通的第三管体、与所述泵体的进水端相连通的第四管体;所述输送单元上设有可操纵地控制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一以及所述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之一与所述缓冲腔单向连通的路径切换机构;

13、其中,所述路径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下控制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所述路径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下控制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所述路径切换机构在所述自释放路径下控制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所述路径切换机构在所述补水路径下控制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

14、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输送单元设有可转动的输送轴,所述输送轴上设有往复螺纹,所述活塞板设有与往复螺纹相匹配连接的输送孔;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穿过所述水冷组件,并在所述水冷组件内固定有驱动齿轮;所述输送轴在所述缓冲腔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连接的同步齿轮。

15、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路径切换机构设有通入所述缓冲腔的第一单向进水孔、第一单向排水孔、第二单向进水孔、第二单向排水孔;所述第一单向进水孔、第一单向排水孔、第二单向进水孔和第二单向排水孔内均设有用于冷却水单向输送的单向阀;

16、所述路径切换机构还设有第一滑动长孔、第二滑动长孔、可控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长孔内的第一控制板、可控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长孔的第二控制板;所述第四管体与第二单向进水孔、第三管体与第一单向进水孔相对齐,并借由第二滑动长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单向排水孔与第一管体、第一单向排水孔与第二管体相对齐,并借由第一滑动长孔相连通;

17、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控制板上设有第三孔和第四孔;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板在第一滑动长孔具有截断第二单向排水孔与第一管体、连通第一单向排水孔与第二管体的第一位置、以及连通第二单向排水孔与第一管体、截断第一单向排水孔与第二管体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控制板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孔与第二单向排水孔、第一管体相错开,第二孔对齐于第一单向排水孔与第二管体之间;所述第一控制板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孔与第二单向排水孔、第一管体相对齐,第二孔与第一单向排水孔、第二管体错开;

18、第二控制板在第二滑动长孔具有连通第四管体与第二单向进水孔并阻断所述第三管体与第一单向进水孔的补水位置、以及阻断第四管体与第二单向进水孔并连通所述第三管体与第一单向进水孔的工作位置;第二控制板在补水位置时,第三孔与所述第三管体、第一单向进水孔相错开,所述第四孔对齐连通于所述第四管体与第二单向进水孔之间;第二控制板在工作位置时,第三孔对齐连通于所述第三管体、第一单向进水孔之间,所述第四孔与所述第四管体、第二单向进水孔相错开。

19、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滑动长孔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一控制板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滑动长孔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二控制板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自膨胀体、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定位板,所述第一控制板一端设有调节槽,所述定位板滑动连接在调节槽内,所述自膨胀体设置在定位板和调节槽之间,所述第一滑动长孔一侧设有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延伸端与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长孔另一侧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形变所需外力大于第二弹簧形变所需外力,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伸缩管、第二伸缩管、浮体和连接杆,所述输送单元下方设有浮体,所述浮体上设有固定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延伸端滑动且密封连接的穿过第二滑动长孔侧壁与第二控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长孔内设有固定连接的第一伸缩管,所述第二滑动长孔内设有固定连接的第二伸缩管,所述输送单元内设有第一伸缩管和第二伸缩管相连通的连通槽。

20、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蓄能机构包括设置于输送单元的弹性储能件,所述输送单元内还设有固定连接的止回环套,所述止回环套内壁上设有呈环形的止回环空,所述输送轴滑动穿过止回环空,位于止回环空内的所述输送轴上设有固定连接且均匀分布的斜齿,所述止回环空内壁上设有用于可伸缩且用于防止斜齿反转的限制件。

21、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弹性储能件采用带有满链保护的发条机构。

22、作为优选的一个方面,所述止回环空内壁上设有解锁槽,所述限制件与解锁槽滑动连接,限制件外侧设有固定连接的解锁杆,所述解锁杆延伸端滑动且密封连接的依次穿过输送单元和水冷组件侧壁,所述第一滑动长孔内还设有同步槽,所述同步槽内设有可弯曲的同步件,所述同步件一端与第一控制板固定连接,且同步件另一端与解锁杆中部固定连接。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4、本发明的泵装置采用水冷流道、水冷组件和输送单元的设计,能够使冷却液通过水冷流道对驱动电机进行循环冷却,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对诸如离心泵的主动冷却降温效果。如此设计能够实现一旦水冷组件内的冷却液温度高于设定值后,能够自动将较高温度的冷却液通过出水端排出,同时能够将较低温度的冷却液重新抽吸至水冷组件内,实现了冷却液的自动更换,从而能够持续高效的保证了驱动电机的高效运转效率,达到有效提高对驱动电机的降温效果。

25、同时,本发明的泵装置还设有弹性储能件、斜齿、限制件、解锁杆和同步件的设计,能够解决了原有离心泵在启动前需要补充水的弊端,能够通过弹性储能件储存的能量,通过输送单元、第一管体和第三管体,将冷却液自动抽吸至离心泵内,不需要人工再次进行额外的补水,更加的方便快捷。并且,补水后,虽然水冷组件内的冷却液减少,但是能够通过输送单元将离心泵输送过程的水份进行抽吸,从而能够实现了冷却液的自动补充,保证了整体的稳定运行,而且对于驱动电机来说,刚启动的时候,产生的热量少。因此,在离心泵启动前,将冷却液作为离心泵的补充水,不会影响对驱动电机的降温效果。

26、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

27、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28、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