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转移方法_3

文档序号:8220487阅读:来源:国知局
渡,喙201d与杆201e的连接处均采用圆角过渡。
[0033]参照图13,阀芯202具有和所述主体I的阀腔102对应的轮廓,阀芯202的中部设置有汇流腔202c,沿阀芯202径向均布有八个圆柱状通道,将其中的四个圆柱状通道作为第一通道202a,将剩下的四个圆柱状通道作为第二通道202b,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的直径一致,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交替布置。第一通道202a的末端和第二通道202b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202c连通,第一通道202a的首端和第二通道202b的首端被设置成沿阀芯202的径向延伸到阀芯202的外周面,阀芯202中部的汇流腔202c只能通过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与外界连通。阀芯202还设置有四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用于紧固摆臂201的固定端201b。阀芯202还设置有贯穿阀芯202的通风孔105,所述通风孔105位于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之间,所述通风孔105不与第一通道202a或者第二通道202b相通。
[0034]如图3所示,所述触发单元3包括触发轮305、第四带轮302、第四支撑板303、第五带轮304。
[0035]触发轮305通过轴键配合与第四带轮302实现同步转动,第四带轮302通过皮带与第五带轮304实现传动,传动比为2,第五带轮304通过键联接与曲轴403实现同步转动。触发轮305与第四带轮302的传动轴贯穿第四支撑板303,且可在第四支撑板303的对应孔内自由转动,第四支撑板303通过两组螺钉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支撑板502上。
[0036]如图15至17所示,触发轮305包括两个圆盘状的固定片306、两个圆弧状的触发块301及四个铆钉。两个触发块301沿固定片306的径向均布且对称设置,弧状开口相对设置。两个触发块301被两个固定片306夹持,每个触发块301的首尾两端通过铆钉与两个固定片306紧固。每个固定片306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与转轴及键配合的通孔。
[0037]如图4至9示出了活塞401位于不同位置时切换单元2的转动位置,以及触发端201a与触发轮305的配合情况,同时也示出了收纳腔101、第一通道202a、第二通道202b、输入通道103及输出通道104的连通情况。
[0038]所述活塞单元4包括设置有活塞环的活塞401、连杆402、曲轴403及无底无盖的缸套404,缸套404包裹所述主体I的收纳腔101,曲轴403的转动带动活塞401在收纳腔101内作往复运动,曲轴403通过带轮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第四带轮302联动。
[0039]参照图4,活塞401位于提拉的极限位置,即上止点位置。触发端201a的中部设置的通孔被拉伸弹簧203联接,拉伸弹簧203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主体I上的第一支撑柱509联接,由于拉伸弹簧203的弹力作用,使得触发端201a逆时针转动,直到触发端201a的喙状细杆201c碰到左侧的第一支撑柱509,此时,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位于触发轮305的两个触发块301的中部,且与触发块301具有一定的距离。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b与主体I的输出通道104连通,阀芯202的第一通道202a与主体I的收纳腔101连通。
[0040]参照图7,活塞401下压的过程中,触发轮305顺时针转动,触发轮305转动一定角度后,活塞401靠近到收纳腔101的收口处,触发块301碰到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之后,活塞401继续下压,同时触发块301推送触发端201a转动,阀芯202也随着转动,第二通道202b与输出通道104渐渐错开,直到活塞401下压到极限位置,即下止点位置,第二通道202b与输出通道104完全不连通,如图8所示。
[0041]活塞401在曲轴403的带动下从下止点往上止点移动的同时,触发轮305继续顺时针转动,触发块301也继续带动阀芯202转动,第二通道202b渐渐切入输入通道103,直到第二通道202b与输入通道103完全连通,此时,活塞401位于图9中的虚线位置,触发块301位于图9中的虚线位置。
[0042]活塞401继续提拉,触发轮305继续顺时针转动,由于触发块301的圆弧面与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相切,所以,转动中的触发块301的圆弧面不会继续推送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转动,即阀芯202停止转动,保持第二通道202b与输入通道103的连通状态。
[0043]参照图9,活塞401继续提拉,触发轮305继续顺时针转动,当活塞401提拉到上止点位置时,触发轮305的触发块301与触发端201a脱离,由于拉伸弹簧203的作用,使阀芯202顺时针回转,直到触发端201a的喙状细杆201c碰到左侧的第一支撑柱509,即第二通道202b由输入通道103切换到输出通道104,并保持在输出通道104。至此,一个运动周期完成。
[0044]一个运动周期中,第二通道202b由输出通道104切换到输入通道103,再由输入通道103切换到输出通道104,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b借助触发端201a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配合以及拉伸弹簧203实现以择一的方式与主体I的输入通道103或者输出通道104连通。在阀芯202的转动过程中,第一通道202a始终与收纳腔101连通。这样的效果可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实现:第二通道202b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I的输出通道104的末端与输入通道103的末端间的最小边距。第一通道202a的首端随阀芯202转动形成的摆动范围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I的收纳腔101的末端的收口宽度。
[0045]本发明公开的流体转移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外界的动力源通过皮带带动第一带轮506转动,第一带轮506通过第一齿轮504与第二齿轮505的啮合带动第二带轮507转动,第二带轮507通过皮带带动第三带轮508转动,第三带轮508通过键联接带动曲轴403转动,曲轴403通过连杆402带动活塞401往复运动的同时,曲轴403也通过键联接带动第五带轮304转动,第五带轮304通过皮带带动第四带轮302转动,第四带轮302通过键联接带动触发块301绕第四带轮302的轴线转动;触发块301碰到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并推送触发端201a转动,即摆臂201带动阀芯202转动,阀芯202转动过程中将第二通道202b从主体I的输出通道104切换到输入通道103并保持在输入通道103,而第一通道202a始终与收纳腔101连通,活塞401做提拉动作使流体依次通过输入通道103、第二通道202b、汇流腔202c、第一通道202a、收纳腔101。触发块301继续转动,当触发块301脱离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时,摆臂201在拉伸弹簧203的作用下,摆臂201复位到初始位置,同时带动阀芯202转回原来位置,即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b从主体I的输入通道103切换回输出通道104并保持在输出通道104,而第一通道202a始终与收纳腔101连通,活塞401做下压动作将流体压出收纳腔101,流体依次通过第一通道202a、汇流腔202c、第二通道202b、输出通道104。
[0046]以下介绍本发明公开的流体转移装置的具体应用。
[0047]1.将本装置的入口 6通过水管联接水井,出口 7通过水管联接蓄水塔。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101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可将与入口 6联接的水管内的空气通过输入通道103进入第二通道202b,再经过汇流腔202c进入第一通道202a,最终空气被压入收纳腔101。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101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道202a压入汇流腔2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