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40805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特别涉及一种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
【背景技术】
[0002]液压传动是以液体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一种传动方式,具有很多其他传动方式所没有的独特优点。近年来,液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液压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液压元件已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选择。
[0003]液压马达作为液压执行元件,能将液压能转换为旋转运动机械能,在各种机械设备中得到广泛运用。
[0004]根据使用工况的不同,液压马达会在一段时间空载工作,液压马达空载工作时,液压系统压力会很低,容易造成液压马达转速不稳定,转速忽高忽低。
[0005]天津捷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某车载液压动力系统,采用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液压系统。负载中其中一个是小型直流发电机组。当发电机组空载运行时,附图1中LS 口 P3压力接近于零。这时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出口压力Pl在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LS阀作用下,约为2-3Mpa。因为泵出口压力低,进口压力补偿器10不能正常工作;伺服压力减压阀9出口压力设定为3.5Mpa,当其进口压力低于出口压力设定值时,主换向阀伺服压力不稳定,液压马达空载工作时转速不稳定。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其可有效控制空载时液压马达转速的变化量,使液压马达空载工作时,转速更加稳定。
[000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包括:油箱、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液压马达、回油滤油器、蓄能器和单向阀,油箱与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的吸油口连接,油箱与回油滤油器出口相连,而回油滤油器入口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T 口连接,单向阀的下端,即单向阀导通端与伺服压力减压阀的出口相连,该单向阀的上端,即截止端分别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LS 口及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的LS 口连接,蓄能器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伺服压力减压阀出口相连,此外,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由主溢流阀、比例减压阀、液压比例换向阀、伺服压力减压阀、进口压力补偿器和梭阀组成,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压力油口 P 口,与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压力油口连接,该压力油口在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内部与主溢流阀进口、进口压力补偿器的进口及伺服压力减压阀的进口连接,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T 口在其内部与主溢流阀回油口、液压比例换向阀回油口、比例减压阀的泄油口连接,比例减压阀入口与伺服压力减压阀出口相连,液压比例换向阀压力油口与进口压力补偿器出口连接,梭阀与液压比例换向阀相连。
[000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可有效控制空载时液压马达转速的变化量,使液压马达空载工作时,转速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1]图1为本发明的液压工作原理图。
[0012]图中标号说明:
[0013]I油箱,2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含3变量柱塞泵),7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含4主溢流阀,5比例减压阀,6液压比例换向阀,9伺服压力减压阀,10进口压力补偿器,11梭阀),8液压马达,12回油滤油器,13蓄能器,14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发明实施例结合图1详细说明如下:
[0015]如图1所示,一种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包括:油箱1、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液压马达8、回油滤油器12、蓄能器13和单向阀14,油箱I与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吸油口连接,油箱I与回油滤油器12出口相连,而回油滤油器12入口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T 口连接,单向阀14的下端,即单向阀导通端与伺服压力减压阀9的出口相连,该单向阀14的上端,即截止端分别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LS 口及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LS 口连接,蓄能器13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伺服压力减压阀9出口相连,此外,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由主溢流阀4、比例减压阀5、液压比例换向阀6、伺服压力减压阀9、进口压力补偿器10和梭阀11组成,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压力油口 P 口,与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压力油口连接,该压力油口在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内部与主溢流阀4进口、进口压力补偿器10的进口及伺服压力减压阀9的进口连接,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T 口在其内部与主溢流阀4回油口、液压比例换向阀6回油口、比例减压阀5的泄油口连接,比例减压阀5入口与伺服压力减压阀9出口相连,液压比例换向阀6压力油口与进口压力补偿器10出口连接,梭阀11与液压比例换向阀6相连。
[0016]本发明工作原理,结合图1说明如下:
[0017]当液压系统工作,液压马达带动发电机组开始发电。液压马达8的转速取决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液压比例换向阀6的阀芯位移量,液压比例换向阀6的阀芯位移量取决于比例减压阀5输出口压力,比例减压阀5输出口压力取决于输入电信号大小;即控制输入电信号大小,即可控制液压马达8转速。
[0018]进口压力补偿器10的作用是使液压马达8转速不受发电机组负载大小影响。伺服压力减压阀9的作用是为液压比例换向阀6的换向提供先导压力油。梭阀11的作用是选择高压工作压力P3反馈给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LS 口,在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LS阀的作用下,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高压输出口压力Pl大小比P3高2.4Mpa?蓄能器13的作用是保持伺服压力减压阀9出口压力稳定,防止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4的LS 口压力波动影响伺服压力高低变化。回油滤油器12的作用是过滤油液中的杂质,保持油液清洁度符合液压系统正常工作要求。
[0019]如果发电机组空载,发电机输出电路电流很小,液压马达8工作压力很低并接近于零;如果以此压力反馈给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4的LS 口,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高压输出口压力P约为2.4Mpa,该压力不能满足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4中压力补偿器和伺服压力减压阀正常工作条件,液压马达5的转速将会发生较大波动。
[0020]这时,因为图1中增加了单向阀14和蓄能器13,使得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4的LS 口反馈压力等于伺服减压阀出口压力,约为3.5Mpa,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高压输出口压力P约为5.9Mpa,达到了进口压力补偿器10和伺服压力减压阀9正常工作条件,即可以有效减小液压马达空载转速波动范围。随着液压发电机组负载增大,当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4的LS 口反馈压力高于3.5Mpa时,单向阀14关闭,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高压输出口压力P只比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4的LS 口反馈压力高2.4Mpa,负载敏感系统的节能特性没有改变。
[002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0022]综上所述,本发明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发明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主权项】
1.一种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包括:油箱(I)、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包含变量柱塞泵(3)、LS阀〉、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包含主溢流阀(4)、比例减压阀(5)、液压比例换向阀(6)、伺服压力减压阀(9)、进口压力补偿器(10)、梭阀(11)>、液压马达(8)、回油滤油器(12)、蓄能器(13)和单向阀(14),油箱(I)与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⑵的吸油口连接,油箱⑴与回油滤油器(12)出口相连,而回油滤油器(12)入口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T 口连接,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压力油口 P 口,与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压力油口连接,该压力油口在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内部与主溢流阀(4)进口、进口压力补偿器(10)的进口及伺服压力减压阀(9)的进口连接,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 T 口在其内部与主溢流阀⑷回油口、液压比例换向阀(6)回油口、比例减压阀(5)的泄油口连接,比例减压阀(5)入口与伺服压力减压阀(9)出口相连,液压比例换向阀(6)压力油口与进口压力补偿器(10)出口连接,梭阀(11)与液压比例换向阀(6)相连。其特征在于,单向阀(14)的下端,即单向阀导通端与伺服压力减压阀(9)的出口相连,该单向阀(14)的上端,即截止端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LS 口及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2)的LS 口连接,蓄能器(13)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7)的伺服压力减压阀(9)出口相连。
【专利摘要】一种负载敏感变量泵控制液压马达空载转速稳定的液压回路,包括:油箱、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液压马达、回油滤油器、蓄能器和单向阀,油箱与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的吸油口连接,油箱与回油滤油器出口相连,而回油滤油器入口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T口连接,单向阀的下端,即单向阀导通端与伺服压力减压阀的出口相连,该单向阀的上端,即截止端分别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LS口及负载敏感变量液压泵的LS口连接,蓄能器与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换向阀的伺服压力减压阀出口相连。其可有效控制空载时液压马达转速的变化量,使液压马达空载工作时,转速更加稳定。
【IPC分类】F15B11-02, F15B11-08, F15B13-06
【公开号】CN104863911
【申请号】CN201510276090
【发明人】邹炳燕, 王元为, 叶凌
【申请人】天津捷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