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49399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压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车用双缸空气压缩机安装在发动机上,空气压缩机通过活塞运动压缩空气做功,摩擦运动产生的热量通过发动机冷却水带走,空气压缩机通过一根水管从机油冷却器取水冷却。如图1、图2所示,现有方案中,冷却水从机油冷却器I经取水口 2流入进水管3,经空压机进水口 4进入空压机6进行换热,之后通过空压机出水口 7流出,沿出水管8汇入发动机出水总管9,机油冷却器与进水管之间、进水管与空压机之间、空压机与出水管之间、出水管与发动机出水总管之间通过四颗过水螺栓5连接。
[0003]但双缸空压机将产生更多的热量,双缸空压机要求进出水温差小于7°C,而继续沿用单缸空压机过水螺栓和水管,如图5所示,尤其是该过水螺栓5的螺纹为M14X 1.5,过水孔直径Φ9_,只有2个,中心通孔直径只有Φ8_,使得过水螺栓处的冷却水流经阻力过大,进出水温差达12°C,存在空压机出水水温偏高的隐患,水温偏高将导致空压机缸盖由于冷却不足而开裂。
[000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该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通过减小空压机过水螺栓处的冷却水流经阻力;并将双缸空压机的进、出水口调换,使出水口高于进水口,便于除气;而且增大取水口、进水口、出水口、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流通面积,从而增大冷却水流量,能够满足双缸空压机冷却要求、降低排温、提高了空压机的可靠性,避免了水温偏高导致空压机缸盖由于冷却不足而开裂的技术缺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包括:空压机,其开设有空压机进水口和空压机出水口,所述空压机出水口高于空压机进水口 ;空压机进水管,其一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取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压机进水口连接;以及空压机出水管,其一端与所述空压机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发动机出水总管连接。
[000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油冷却器与空压机进水管之间、空压机进水管与空压机之间、空压机与空压机出水管之间、空压机出水管与发动机出水总管之间均通过过水螺栓连接。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水螺栓开设有中心通孔和与该中心通孔连通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为至少三个。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水孔为四个。
[0010]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水孔沿周向均布在所述过水螺栓的外周。
[0011]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水螺栓的螺纹为M18 X 1.5,所述过水孔的直径为8mm,中所述心通孔的直径为12mm。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通过减小空压机过水螺栓处的冷却水流经阻力;并将双缸空压机的进、出水口调换,使出水口高于进水口,便于除气;而且增大取水口、进水口、出水口、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流通面积,从而增大冷却水流量,能够满足双缸空压机冷却要求、降低排温、提高了空压机的可靠性,避免了水温偏高导致空压机缸盖由于冷却不足而开裂的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现有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现有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现有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过水螺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过水螺栓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0]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21]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具体包括:空压机15、空压机进水管12、空压机进水口 16、空压机出水口 13和空压机出水管17,其中,冷却水从机油冷却器经机油冷却器的取水口流入空压机进水管12,经空压机进水口 16进入空压机进行换热,之后通过空压机出水口 13流出,沿空压机出水管17汇入发动机出水总管,机油冷却器与空压机进水管之间、空压机进水管与空压机之间、空压机与空压机出水管之间、空压机出水管与发动机出水总管之间均通过过水螺栓14连接。
[0022]如图1、图2所示,现有技术方案中,冷却水从机油冷却器I经取水口 2流入进水管3,经空压机进水口 4进入空压机6进行换热,之后通过空压机出水口 7流出,沿出水管8汇入发动机出水总管9,此时,空压机进水口 4高于空压机出水口 7,使得冷却水循环过程中,不便于冷却水除气。而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空压机进水管12接空压机右侧的空压机进水口 16(现有技术方案中的空压机出水口7),空压机出水管17接空压机上方的空压机出水口 13 (现有技术方案中的空压机进水口4),空压机出水口 13高于空压机进水口 16,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将现有技术方案中双缸空压机的进、出水口调换,使得冷却水循环的出水位置高于进水位置,便于冷却水除气;同时将进水管、出水管内径由原来的Φ8ι?πι增加到从而增加冷却水流量。冷却水从机油冷却器10经取水口 11流入空压机进水管12,经空压机进水口 16进入空压机15进行换热,之后通过空压机出水口 13流出,沿空压机出水管17汇入发动机出水总管18。
[0023]另外,如图5所示,原过水螺栓螺纹为M14X 1.5,过水孔直径Φ9πιπι,只有两个,中心通孔直径只有Φ8_,使得过水螺栓处的冷却水流经阻力过大。而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的过水螺栓14的螺纹为Μ18Χ1.5,并开设有中心通孔19和与该中心通孔19连通的过水孔20,冷却水经该中心通孔19和过水孔20进行循环,其中过水孔20的直径为Φ8mm,过水孔20为至少三个,沿周向均布在过水螺栓14的外周,优选地,过水孔20为四个;中心通孔19的直径为Φ12_。孔数和直径增加,从而降低冷却水流经过水螺栓的阻力。
[0024]新设计的双缸空压机冷却水结构,经试验验证,空压机进出水温差降低到6°C,满足设计要求的7 V ο本空压机冷却结构能够满足双缸空压机冷却要求,降低双缸空压机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
[0025]综上,该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通过减小空压机过水螺栓处的冷却水流经阻力;并将双缸空压机的进、出水口调换,使出水口高于进水口,便于除气;而且增大取水口、进水口、出水口、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流通面积,从而增大冷却水流量,能够满足双缸空压机冷却要求、降低排温、提高了空压机的可靠性,避免了水温偏高导致空压机缸盖由于冷却不足而开裂的技术缺陷。
[0026]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压机,其开设有空压机进水口和空压机出水口,所述空压机出水口高于空压机进水P ; 空压机进水管,其一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取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压机进水口连接;以及 空压机出水管,其一端与所述空压机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发动机出水总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冷却器与空压机进水管之间、空压机进水管与空压机之间、空压机与空压机出水管之间、空压机出水管与发动机出水总管之间均通过过水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螺栓开设有中心通孔和与该中心通孔连通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为至少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孔为四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孔沿周向均布在所述过水螺栓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螺栓的螺纹为M18X 1.5,所述过水孔的直径为8mm,中所述心通孔的直径为12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空压机,其开设有空压机进水口和空压机出水口,所述空压机出水口高于空压机进水口;空压机进水管,其一端与机油冷却器的取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压机进水口连接;以及空压机出水管,其一端与所述空压机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发动机出水总管连接。该双缸空压机的冷却系统通过减小空压机过水螺栓处的冷却水流经阻力;并将双缸空压机的进、出水口调换,使出水口高于进水口,便于除气;而且增大取水口、进水口、出水口、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流通面积,从而增大冷却水流量,能够满足双缸空压机冷却要求、降低排温、提高了空压机的可靠性。
【IPC分类】F04B39-06
【公开号】CN204458263
【申请号】CN201520103411
【发明人】曾丽丽, 沈琼, 李湘华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