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体容积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403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双腔体容积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腔体容积泵,包括泵壳、位于泵壳内的副转子、第一主转子和第二主转子,副转子安装在泵壳的中部,副转子将泵壳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主转子安装在第一腔体中,第二腔体安装在第二腔体中;泵壳的外壁上依次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位于第一主转子的两侧并且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分别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位于第二主转子的两侧并且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第二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体容积泵,副转子旋转一周,该双腔体容积泵共向外出液四次,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增大一倍、效率提高一倍。
【专利说明】
双腔体容积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积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腔体容积栗。
【背景技术】
[0002]容积栗是指利用栗缸内容积的变化来输送液体的栗,如往复栗、转子栗等。
[0003]往复栗:
[0004]往复栗是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来输送液体的栗,靠活塞的往复运动将能量直接以静压能的形式传送液体。由于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所以在活塞压送液体时,可以使液体承受很高的压强,从而获得很高的扬程。
[0005]转子栗:
[0006]转子栗由静止的栗壳和旋转的转子组成,靠栗体内的转子与液体接触的一侧将能量以静压力形式直接作用于液体,并借旋转转子的挤压作用排出液体,同时在另一侧留出空间,形成低压,使液体连续吸入。转子栗的压头较高,流量通常较小,排液均匀,适用于输送粘度高,具有润滑性,但不含固体颗粒的液体。转子栗的类型有齿轮栗、螺杆栗、滑片栗,挠性叶轮栗、罗茨栗、旋转活塞栗等,其中,齿轮栗和螺杆栗是最常见的转子栗。
[0007]但是,传统的容积栗包括栗壳,栗壳内设有一个主转子和一个副转子,栗壳上设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主转子和副转子将栗壳分割成一个进液腔和一个出液腔,主转子旋转一周,栗向外出液两次,在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流量小、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腔体容积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容积栗流量小,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腔体容积栗,所述双腔体容积栗包括栗壳、位于所述栗壳内的副转子、第一主转子和第二主转子,
[0010]所述副转子安装在所述栗壳的中部,所述副转子将所述栗壳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主转子安装在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第二腔体安装在所述第二腔体中,所述副转子、所述第一主转子和所述第二主转子在旋转的过程中均始终与所述栗壳的内壁接触;
[0011]所述栗壳的外壁上依次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 ;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一主转子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二主转子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栗壳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第三腔体,所述副转子安装在所述第三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关于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对称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均为圆形,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腔体的直径。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关于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对称;并且所述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关于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对称。
[0015]进一步地,所述双腔体容积栗还包括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电动机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外嗤合,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副转子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主转子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主转子同轴固定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为相同规格的齿轮。
[0017]进一步地,所述副转子包括副传动轴以及关于该副传动轴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凹槽,所述副传动轴的轴线为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
[0018]所述第一主转子包括第一主传动轴以及关于该第一主传动轴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主传动轴的轴线为所述第一主转子的转动轴线;
[0019]所述第二主转子包括第二主传动轴以及关于该第二主传动轴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主传动轴的轴线为所述第二主转子的转动轴线;
[0020]所述主动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副传动轴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主传动轴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主传动轴上。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传动轴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沿所述第一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凸起上均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卡入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凸起还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主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垂直;
[0022]所述第二主传动轴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所述第二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凸起上均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卡入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凸起还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主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垂直。
[0023]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圆弧形凸起,所述圆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圆弧形凸起的曲率半径相等;
[0024]或者
[0025]所述凹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T形凸起。
[0026]进一步地,所述栗壳上还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0027]和/或
[0028]所述栗壳上还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体容积栗包括副转子、第一主转子和第二主转子共三个转子,所述副转子将所述栗壳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主转子和第二主转子同步转动,第一主转子与副转子配合形成一个容积栗,第二主转子与副转子配合又形成一个容积栗,副转子旋转一周,第一腔体两次吸入液体,并两次排出液体,同时第二腔体两次吸入液体,并两次排出液体,也就是说,该双腔体容积栗共向外出液四次,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增大一倍、效率提高一倍;因而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栗的输出流量和栗的工作效率。
[0030]此外,第一主转子和第二主转子共用一个副转子,部件利用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腔体容积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中的双腔体容积栗拆除进液管和出液管后的立体图;
[0034]图3为图2中的双腔体容积栗的分解图;
[00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腔体容积栗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图4中的双腔体容积栗的栗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主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
[0039]1-栗壳;2-副转子;
[0040]3-第一主转子;4_第二主转子;
[0041]5-三通阀;6-安装壳;
[0042]61-U形外壳;62-端盖;
[0043]7-轴承;8-螺栓;
[0044]9-进液管;10-出液管;
[0045]Ia-第一腔体;Ib-第二腔体;
[0046]lc-第三腔体;
[0047]11-第一进液口;12-第一出液口;
[0048]13-第二进液口;14-第二出液口;
[0049]15-栗壳主体;16-栗壳端盖;
[0050]21-副传动轴;22-凹槽;
[0051 ]23-主动齿轮;31-第一主传动轴;
[0052]32-第一凸起;33-第一从动齿轮;
[0053]41-第二主传动轴;42-第二凸起;
[0054]43-第二从动齿轮;321-T形凸起;
[0055]322-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5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5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双腔体容积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双腔体容积栗拆除进液管9和出液管10后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的双腔体容积栗的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腔体容积栗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双腔体容积栗的栗壳I的结构示意图。
[0060]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腔体容积栗,包括栗壳1、位于所述栗壳I内的副转子2、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所述副转子2安装在所述栗壳I的中部,所述副转子2将所述栗壳I分割成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lb,其中,所述第一主转子3安装在所述第一腔体Ia中,所述第二腔体Ib安装在所述第二腔体Ib中,所述副转子2、所述第一主转子3和所述第二主转子4在旋转的过程中均始终与所述栗壳I的内壁接触;所述栗壳I的外壁上依次设有第一进液口 11、第一出液口 12、第二进液口 13和第二出液口 14;所述第一进液口 11和第一出液口 12位于所述第一主转子3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进液口 11和第一出液口 12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Ia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 13和第二出液口 14位于所述第二主转子4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二进液口 13和第二出液口 14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Ib连通。
[0061]具体地,栗壳I包括栗壳主体15和栗壳端盖16,栗壳主体15和栗壳端盖16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栓8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主转子均安装在栗壳I内。第一进液口 11、第一出液口 12、第二进液口 13和第二出液口 14可以设置在栗壳主体15上。
[00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体容积栗包括副转子2、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共三个转子,所述副转子2将所述栗壳I分割成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lb,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同步转动,第一主转子3与副转子2配合形成一个容积栗,第二主转子4与副转子2配合又形成一个容积栗,副转子2旋转一周,第一腔体Ia两次吸入液体,并两次排出液体,同时第二腔体Ib两次吸入液体,并两次排出液体,也就是说,该双腔体容积栗共向外出液四次,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增大一倍、效率提高一倍;因而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栗的输出流量和栗的工作效率。
[0063]此外,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共用一个副转子2,部件利用率高,成本低。
[006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体容积栗可用作消防栗、高压喷射栗等使用。
[0065]具体地,副转子2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转动,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同向转动,副转子2与第一主转子3反向转动。
[0066]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栗壳I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Ia和所述第二腔体Ib之间的第三腔体lc,所述副转子2安装在所述第三腔体Ic中,副转子2能够与第三腔体Ic的内壁密封接触,从而将栗壳I隔成两个互不连通的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lb。
[0067]所述第一腔体Ia和所述第二腔体Ib关于所述副转子2的转动轴线对称设置。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也关于副转子2的转动轴线对称设置。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对称设置,则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的形成相等,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的容积相等,这样在副转子2、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旋转的过程中,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每次向外输出的流量相等,保证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同步稳定工作。
[0068]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la、所述第二腔体Ib和所述第三腔体Ic均为圆形,所述第一腔体Ia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腔体Ic的直径,以增大该双腔体容积栗的输出流量。也就是说,第一腔体Ia的容积和第二腔体Ib的容积均大于第三腔体Ic的容积,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均向外输出流量,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越大则该双腔体容积栗的输出流量越大,效率越高;而第三腔体Ic的容积越小,则越能节省该双腔体容积栗的空间,在相同尺寸的容积栗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双腔体容积栗流量最大,成本最低。
[0069]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口11和第二进液口 13关于所述副转子2的转动轴线对称;并且所述第一出液口 12和第二出液口 14关于所述副转子2的转动轴线对称。这样保证,在第一进液口 11吸入液体的同时,第二进液口 13也吸入液体;当第一出液口 12向外排出液体的同时,第二出液口 14也向外排出液体,使得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同步稳定工作,副转子2受力均匀,转动稳定,有利于延长该双腔体容积栗的使用寿命。
[00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口11和所述第二进液口 13通过进液管9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 12和所述第二出液口 14通过出液管10连通;所述进液管9和所述出液管10上分别设有三通阀5。其中,进液管9上的三通阀5的两个接口与进液管9连通,进液管9上的三通阀5的另一个接口与水池等供液设备连通。出液管10上的三通阀5的两个接口与出液管10连通,出液管10上的三通阀5的另一个接口向外输出液体。本实施例通过进液管9将第一进液口 11和第二进液口 13合并起来,实现一个进液管9同时为两个进液口供液;本实施例还通过出液管10将第一出液口 12和第二出液口 14合并起来,两个出液口输出的液体汇总在出液管10中汇总后共同向外输出。本实施例能够简化栗的结构,方便操作。
[0071]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双腔体容积栗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出液口 12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二出液口 14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用于使液体只能从所述栗壳I的内部流至该栗壳I的外部。
[007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双腔体容积栗还包括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与所述第一进液口 11连通,所述第四单向阀与所述第二进液口 13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用于使液体只能从所述栗壳I外流入该栗壳I内。
[007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腔体容积栗还包括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所述主动齿轮23与电动机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23外啮合,所述主动齿轮23与所述副转子2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3与所述第一主转子3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3与所述第二主转子4同轴固定连接。
[0074]工作时,电动机带动主动齿轮23旋转,主动齿轮23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旋转,其中,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同步旋转,从而使得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同步旋转,主动齿轮23与第一从动齿轮33反向旋转,使得副转子2与第一主转子3反向旋转。本实施例只需采用电动机等驱动装置带动主动齿轮23旋转即可实现副转子2、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的正常旋转,驱动方便。
[0075]此外,为了很好地保护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防止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受到污染和损害。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栗壳I外固定连接有安装壳6,所述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均安装在所述安装壳6内。
[0076]具体地,安装壳6包括U型外壳以及与该U型外壳连接的端盖62,所述端盖62,U型外壳与端盖62优选为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通过螺栓8连接。
[0077]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部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处可以采用螺栓8等紧固件固定连接,转动处可采用轴承7来减小摩擦力。例如副传动轴21、第一主传动轴31和第二主传动轴41的两端均套设有轴承7,以减小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0078]为了密封栗壳I,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双腔体容积栗中,栗壳I与各个轴承7之间均设有油封,油封分别套设在主传动轴、第一副传动轴21和第二副传动轴21上。油封设置在栗壳I的外表面与轴承7的靠近栗壳I的一侧之间,油封能够很好地密封栗壳I,保证栗壳I不泄露,使该双腔体容积栗很好地运转。
[0079]优选地,所述主动齿轮23、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3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3为相同规格的齿轮。也就是说,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3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3的形状、结构以及齿轮均相同。此时,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3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3的转动角速度、线速度以及转动方向均相等,第一从动齿轮33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3完全同步旋转,从而保证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完全同步旋转。主动齿轮23与第一从动齿轮33 (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3)的转动角速度和线速度均相等,只是转动方向与第一从动齿轮33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保证副转子2与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以相等的转动角速度和线速度反向旋转。
[0080]进一步地,所述副转子2包括副传动轴21以及关于该副传动轴21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凹槽22,所述副传动轴21的轴线为所述副转子2的转动轴线;所述第一主转子3包括第一主传动轴31以及关于该第一主传动轴31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凸起32,所述第一主传动轴31的轴线为所述第一主转子3的转动轴线;所述第二主转子4包括第二主传动轴41以及关于该第二主传动轴41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凸起42,所述第二主传动轴41的轴线为所述第二主转子4的转动轴线;所述主动齿轮23固定套设在所述副传动轴21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3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主传动轴31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3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主传动轴41上。
[0081 ]优选地,副传动轴21、第一主传动轴31和第二主传动轴41为相同直径的轴,以保证整个栗的受力均匀。
[008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传动轴31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沿所述第一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凸起32上均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卡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凸起32还通过第一螺栓8与所述第一主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栓8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垂直。其中,第一定位槽对第一凸起32进行定位,防止第一凸起32沿该第一定位槽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一螺栓8对第一凸起32进行固定,防止第一凸起32沿第一定位槽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对第一凸起32进行双重固定,连接牢固,保证第一主传动轴31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凸起32始终与第一主传动轴31相对固定。此外,第一凸起32与第一主传动轴31是可拆卸地连接的,因此,当第一凸起32磨损时,可将第一凸起32拆卸下来,方便更换。
[008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传动轴41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所述第二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凸起42上均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卡入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凸起42还通过第二螺栓8与所述第二主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栓8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垂直。其中,第二定位槽对第二凸起42进行定位,防止第二凸起42沿该第二定位槽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二螺栓8对第二凸起42进行固定,防止第二凸起42沿第二定位槽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对第二凸起42进行双重固定,连接牢固,保证第二主传动轴41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二凸起42始终与第二主传动轴41相对固定。此外,第二凸起42与第二主传动轴41是可拆卸地连接的,因此,当第二凸起42磨损时,可将第二凸起42拆卸下来,方便更换。
[0084]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凹槽22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32和所述第二凸起42均为圆弧形凸起,所述圆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圆弧形凸起的曲率半径相等。本实施例不仅方便加工副转子2、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而且圆弧形凸起与圆弧形凹槽之间能够顺畅配合,以使副转子2、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均顺畅转动。
[008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主转子3的结构示意图。第二主转子4的结构可以与图6中的第一主转子3的结构相同。
[0086]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凹槽22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32和所述第二凸起42均为T形凸起321。本实施例中的T形凸起321与上一实施例圆弧形凸起相比,T形凸起32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设置有缺口 322。设置缺口 322不仅能够减轻第一主转子3和第二主转子4的重量,同时还能增加第一腔体Ia和第二腔体Ib的容积,从而可以吸入和排出更多的流体,提高栗的输出流量。
[0087]此外,优选地,所述副转子2和/或所述第一主转子3和/或所述第二主转子4上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减重孔,以减小该双腔体容积栗的重量。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3和第二从动齿轮43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减重孔,以进一步减小该双腔体容积栗的重量,减重孔可以是圆孔、方孔。优选减重孔为通孔。当减重孔为多个时,多个减重孔均匀分布。例如多个减重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0088]进一步地,所述栗壳I上还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腔体Ia连通,以在液体进入所述栗壳I内的同时吸入气体。所述第一进气口可以靠近所述第一进液口11设置。
[0089]进一步地,所述栗壳I上还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腔体Ib连通,以在液体进入所述栗壳I内的同时吸入气体。所述第二进气口可以靠近所述第二进液口13设置。
[0090]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吸入的气体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其他不与吸入的液体反应的气体(例如氮气)。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设置在栗壳I外壁上,分别靠近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
[0091]由于液体是不能压缩而气体可以压缩,因此该双腔体容积栗在通过第一进液口11和第二进液口 13将液体吸入的同时,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吸入,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在栗壳I内的低压区吸入,在栗壳I内的高压区被压缩,压缩出来的“气液”混合喷流,大大提高了做功效率。当该双腔体容积栗作为喷射栗使用时,“气液”混合喷流,能够产生较大的推力,因而提高了栗的射程。此外,加入适量空气后,该双腔体容积栗转动的阻力减小,转速加快,效率提高。
[0092]其中,加入的气体(例如空气)的比例可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加入15% —40 %的空气,可增加20 % -35 %的效率。
[0093]具体地,当该双腔体容积栗的第一进液口11和第二进液口 13与待吸入液体的上表面处于同一高度,或者位于待吸入液体的液面以下时,该双腔体容积栗的自吸力为零,可以加入最多的空气。
[0094]当该双腔体容积栗的第一进液口11和第二进液口 13位于待吸入液体的液面以上时,则该双腔体容积栗的第一进液口 11和第二进液口 13与待吸入液体的液面之间的高度差越大,该双腔体容积栗的进液管9越长,自吸力越大,则可以加入较少的空气;反之,该双腔体容积栗的第一进液口 11和第二进液口 13与待吸入液体的液面之间的高度差越小,进液管9越短,自吸力越小,则可以加入较多的空气。
[0095]此外,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可以连接进气管,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栗壳I的内部连通,进气管的第二端与大气连通。也就是说,进气管将大气与栗壳I的内部连通。
[0096]进一步地,进气管上设有阀门。阀门可以控制气体是否进入栗壳I内,当阀门开启时,进气管将大气与栗壳I的内部连通,空气可以进入栗壳I内部;当阀门关闭时,进气管将大气与栗壳I的内部隔离,空气不可以进入栗壳I内部。阀门可以是各种适合的阀门,例如机械阀、电磁阀;手动阀、自动阀;流量控制阀等。
[0097]加入的空气的比例可以通过改变进气管的横截面积来调节,也可以通过控制阀门来调节。当阀门还用于控制进气管内的气体的流量时,可以是流量控制阀或者其他能够实现流量调节功能的阀门。
[009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包括栗壳、位于所述栗壳内的副转子、第一主转子和第二主转子, 所述副转子安装在所述栗壳的中部,所述副转子将所述栗壳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主转子安装在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第二腔体安装在所述第二腔体中,所述副转子、所述第一主转子和所述第二主转子在旋转的过程中均始终与所述栗壳的内壁接触; 所述栗壳的外壁上依次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 ;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一主转子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二主转子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栗壳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第三腔体,所述副转子安装在所述第三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关于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均为圆形,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腔体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关于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对称;并且所述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关于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电动机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外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副转子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主转子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主转子同轴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为相同规格的齿轮。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转子包括副传动轴以及关于该副传动轴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凹槽,所述副传动轴的轴线为所述副转子的转动轴线; 所述第一主转子包括第一主传动轴以及关于该第一主传动轴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主传动轴的轴线为所述第一主转子的转动轴线; 所述第二主转子包括第二主传动轴以及关于该第二主传动轴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主传动轴的轴线为所述第二主转子的转动轴线; 所述主动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副传动轴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主传动轴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主传动轴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传动轴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沿所述第一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凸起上均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卡入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凸起还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主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主传动轴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所述第二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凸起上均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卡入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凸起还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二主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主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垂直。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圆弧形凸起,所述圆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圆弧形凸起的曲率半径相等; 或者 所述凹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T形凸起。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体容积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栗壳上还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和/或 所述栗壳上还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文档编号】F04C2/12GK205559265SQ201620126239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8日
【发明人】陈洪亮, 查家琪
【申请人】陈洪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