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叶泵的两侧进出口以及叶片和泵内配合密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28564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容积叶泵的两侧进出口以及叶片和泵内配合密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容积叶栗或马达,主要是对流体的进出口、叶片和转子运行的配合设
i+o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容积叶栗或马达具有单轴运转、波动小和稳定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的叶栗或马达对流体力的利用不合理,流量较小,叶片和转子相对于栗体的密封性能不好,一般采用较大的力增强轴向和径向的密封,栗叶片在受压力特别在大容积受压力时,叶片两侧的压力差使叶片在根部和与转子外径接触处如杠杆一样短距离作用在叶槽上,会使效率损失和叶片磨损加快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要解决技术问题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由叶栗内弧面两侧进出的结构,提高流体力的利用,采用端部叶槽或转动式的叶片增强受力量和改变容积时的耗力,且以较小的力就能使叶片、转子和栗体形成很好的密封效果。
[0004]本发明要解决技术问题是一种流体由叶栗内弧面两侧进出的结构,当叶栗或马达是较大流量的液体流体变量栗时需要栗体加入充泄液装置,,采用端部叶槽或转动式的叶片增强受力量和改变容积时的耗力在叶片的径向端部加入叶端转体与栗内弧面形成配合滑动密封,在叶子、转子加入弹簧以较小的轴向力与轴向固定的端盖内侧配合滑动密封。
[0005]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能合理利用栗或马达的力来提高效率,增加其在较低压大流量的应用,栗内可以以较小的径向和轴向力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增强栗的耐用性和减小功耗。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单作用四叶栗或马达的栗内弧面两侧进出口实施例图。
[0007]图2是栗内弧面两侧进出口的单作用四叶栗或马达的端盖和加入泄压装置实施例图。
[0008]图3是9、10叶栗或马达内弧面两侧进出口的双作用栗或马达截面视图。
[0009]图4是栗或马达的叶子配合滑动密封实施例图。
[0010]图5是栗或马达的转子端面配合滑动密封实施例图。
[0011]图6是增加端面叶片滑槽的实施例图。
[0012]图7是转动式叶片的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例
[0013]实施例1:如图1、2中札是定子或内环最大流量侧的内环(1)弧长,如是定量栗,内弧长的位置正对本身与转子两叶子形成的最大容积时,弧长的角度等于或略大于这时的两叶子与弧形成两密封接触处的角度,如是变量栗,弧长的角度等于或略大于调节到栗的大流量时弧的本身与转子两叶子形成的最大容积时的两叶片与弧形成两密封接触处的角度,内弧长的位置也是正对本身与转子两叶子形成的最大容积时。R2是定子或内环(2)最小流量侧的内弧长,如是定量栗,内弧长的位置正对本身与转子两叶子形成的最小容积时,弧长的角度等于或略大于这时的两叶片与弧形成两密封接触处的角度;如是变量栗,弧长的角度等于或略大于调节到栗的小流量时(即是转子轴心与壳或内环中心的可调节最小距离)弧的本身与转子两叶子形成的最小容积时的两叶片与弧形成两密封接触处的角度,内弧长的位置也是正对本身与转子两叶子形成的最小容积时;如是定量栗,因为容积叶栗旋转时,每两叶与内壳或内环间的容积都是不停地改变,&、1?2的弧长不能大于或小于与对应两叶密封接触处过多,避免两叶与内壳或内环间的容积发生较大的正负压或没有密封强度,转子旋转时两叶在&、R2的弧内转换时是流体高低压的分隔,保证随时有相当于一个叶子与栗内弧面的&、&密封强度;如是变量栗,容积叶栗叶栗旋转时,R η &的弧长角度大部分时候大于对应的两叶角度,两叶与内壳或内环弧间的容积发生的正负压变化,而在&端形成的容积变化比率比&端形成的容积变化比率大较多,根据流体的正负压变化对栗或马达的影响确定是否开泄压孔、是在R2端或在R 1、R2两端内开泄压孔,如影响较大,特别是转子偏心量较大的液体为流体变量栗,可以开泄压孔(3 ),连接储能器或泄压装置。
[0014]如栗或马达为单向旋转时,泄压装置由(3)、(03)组成,而(03)是由两个同方向的单向阀组成,两端分别连接高、低压进出口,两个单向阀的中间连接需要泄压的装置,如图2-2中,左边的进出口为高压端,不需要经过(01),当栗叶与&形成高压大于左边高压进出口压力时,流体由泄压孔直接流到(03),再推开(03)的单向阀流向左边高压进出口 ;当栗与&形成低压小于左边低压进出口压力时,流体由低压进出口直接流到(03),再推开(03)的单向阀流向泄压孔(3);如栗或马达为双向旋转时,泄压装置由(01)、(03)、(02)、(3)组成,假如右边的进出口为高压端,经过换向器(01),当栗叶与&形成高压大于左边高压进出口压力时,换向器(01)受到右边进出口流体压力作用关闭(03)流道启开(02),同时流体由泄压孔直接流到(01),再推开(02)的单向阀流向右边高压进出口 ;当栗叶与R2形成低压小于左边低压进出口压力时,流体由低压进出口直接流到(02),再推开(02)的单向阀流向换向器和泄压孔(3);当栗换向为左边高压右边低压时,换向器(01)受到左边进出口流体压力作用关闭(02)流道启开(03)流道,流体的泄压原理与上述一样;Ri端的泄压连接方法和R2—样,但R i端的容积变量比例小较多,可以根据使用确定是否接泄压装置。
[0015]R3是小流量压缩侧的定子或内环进出口与内弧的角度在保证壳或内环的强度时,最好是取小于90。角度,有利于流体流动;R6是内环或壳横向中心线与进出口处的角度,取值0<R6< 90度,即是进出口处在R2的两端,进出口靠近内壳或内环的中心在栗内弧中心&的两侧,有利于流体从栗体进出,如图1-1中的流动箭头,流体从右侧进入,从左侧流出,当是作为栗用时,右侧两个容积腔在容积增大吸收流体的同时,上、右中、下的叶片也拔动流体,使流体带着动力由下向上再向左侧流动;这时左侧的两个容积腔在容积减小排出流体的同时,上、左中、下的叶片也拔动流体,使流体带着动力由上向左下进出口流动;当是作为马达用时,右侧两个容积腔在容积增大吸收流体的同时,流体也喷吹推动右中、上的叶片,使转子得到上下叶片相差的力加上右中和上叶片的喷吹推动力,而且流体在入口、栗体出口流动时是顺着转子旋转方向,使效率得到增加。
[0016]图1的(8)、(9)是栗内与进出口进行流体交换的流道或窗口(个数不限),如栗或马达流量小时,可以如图1-2,在壳或内环的内弧面开槽形成流道,如栗或马达的流量较大,可直接在壳或内环开窗口,使栗内各侧各叶片内的流体与进出口区(4)通过窗口进行交换,槽或窗口形成的流道截面积与栗外壳或固定外壳管道截面积相比,最好使流体在槽或窗口向任何叶片间容积的流动速度小于栗外壳或固定外壳管道中的速度,减小汽蚀或减小在栗内弧面、叶片发生汽蚀,(8)、(9)的中间、两侧是内环或壳体,由于叶片经过这里时已经没有密封需要,为减小不均匀或不必要的磨损,可减小(8)、(9)在轴向的开口,增大叶片在这里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开成斜形,使磨损均匀;在图2-1中的R7是内环或壳内过渡弧面的弧长,是一种(8)、(9)在转向开口较大时可采用的增大叶片与内弧面的滑动距离而减小磨损的方式,即是在如图3-1中一样将(8)、(9)横向或斜向分截,密封弧长不应大于两叶片运动对称时的两叶片间密封弧长,不使栗叶转到(8、9)时与栗内弧面形成密封而产生正负压,流体最好从&端的进出口流到R 2两端的进出口成为总的进出口。
[0017]图1中的(10、11)是变量栗的固定外壳与内活动栗体的接口,(10)是管道可伸缩的接口,( 11)滑动接触的接口,是使变量栗的固定外壳与内活动栗体交换的接口,也可以用如软管等其他方式相接。
[0018]图1、2中的(5)、(1)、(2)、(07)、(08)、(09)是内活动栗体的进出口、栗外壳或内环,可以是一体或分体组合。
[0019](04)是端面调压孔,(05)是转子叶片底部调压槽,(06)是端盖或端面增压片,由于叶片转动在(8、9 )时没有密封流体压力,只有转子对流体动力的压力,叶片的径向运动较容易,如叶片是以流体在底部加压的方式作径向运动,(04)连接高压流体开口在对称R1、R2的位置,使叶片运动到&、&时受到从(04)高压流体推动密封,转动在(8、9)时只受离心力低压滑动;如栗叶片是以弹簧或离心力在底部加压的方式作径向运动,(04)连接有负压流体开口在对称(8)、(9)的位置,使叶片运动到&、&时受到弹簧或离心力推动密封,转动在(8、9)时受低压滑动,没有负压的马达则没有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在叶片底部使其作径向运动,流入(04)的流体压力是使叶片运动到&、R2时受到必要的推动滑动密封,转动在(8、9)时叶片与栗内弧面只受低压滑动又不回缩,也可以在(01)孔的内端侧开小槽(010),避免叶片径向突变冲击,(04、05、06)可以根据不同的栗或马达确定是否装配,一般是在大流量时使用,使(8、9)在轴向或转向较大开口时,减小栗内外压力差又不使叶片受损。
[0020]图3是双作用栗可马达,&是R2两端的进出口在内环或靠近内弧面的壳体角度最好多0度即是使这部分的进出口往栗外的方向向^的中心线倾斜^”“&和上述的单作用栗一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