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推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124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磁推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动器动力装置的电磁推动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ZL94201622.X公开了一种“一种电磁铁”的技术方案。该装置轭铁、衔铁、推杆、拉杆、启动线圈、维持线圈、控制电路和端盖组成,其启动线圈与维持线圈并联,启动线圈与维持线圈之一是两个以上绕组并联。该装置在工作时由控制电路先驱动启动线圈在大电流下工作,即推动衔铁产生位移做功,完成解除制动的功效。同时还启动维持线圈,由维持线圈以小电流的工作方式保证衔铁的吸合,即维持解除制动效果的存在。该种技术方案虽然有效地的解决了初始拟定功小、衔铁吸合速度慢及工作频率低等缺陷。但还存在这如下的不足(1)由于电磁铁启动后,仅需要一个线圈接入电源工作。该装置多组线圈的结构,故不仅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能源的耗损,还增加了制造工艺的难度。(2)电磁铁的铁芯上同时绕有两组以上的线圈,存在着变压器的效应。增加了轭铁和衔铁的铁损,电磁铁的热量增加造成热态磁力严重减少,通电持续率降低,热态力矩小。(3)由于维持线圈的匝数是启动线圈匝数的数倍。因此启动时维持线圈产生的瞬时感应电压是电源电压的数倍,极易造成控制电路的损坏,使控制电路的可靠性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造工艺简单、高频高效、可靠性高的电磁推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电磁推动器是由推动器和控制电路组成,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并行连接的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其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的输出分别与电磁推动器的电磁线圈相连。
上述所说的电磁推动器由纵向截面为一山字状结构的轭铁和与轭铁构成一封闭圆型构架的后盖及设于封闭构架内的衔铁、电磁线圈组成,所述轭铁的中部设有一中心通孔,衔铁中间位置设有一推动轴,衔铁装配在构架内对应轭铁中心通孔的位置,其推动轴置于中心通孔内,电磁线圈套装在衔铁和轭铁中间部位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1)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线圈饶组即实现电磁推动器的大电流启动,又完成了维持电磁推动器在小电流下的工作状态。故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能耗,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控制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使得产品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工作稳定,安全可靠,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2)同时一个电磁线圈绕组,还可大大降低轭铁和衔铁的铁损和电磁铁热量的下降,故使得热态磁力增强,通电持续率提高,热态力矩变大。(3)在轭铁中心孔的内口处和对应衔铁滑动面的后盖上分别装配滑动轴承,不仅降低了衔铁的摩擦阻力,还有效地降低了推动衔铁所需的磁力。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方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该电磁推动器是由推动器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其每一部分的结构组成和电路原理以下分别对其进行描述。图1为推动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它由一纵向截面为山字状结构的轭铁1和后盖4构成一封闭圆型电磁推动器构架,在轭铁1的中部设有一中心通孔8,并在中心通孔8的内口处装配有滑动轴承7。衔铁3装配在构架内对应轭铁1中心通孔8的位置,在衔铁3的中间部位设有一推动轴2,其推动轴2置于中心通孔8内,并在衔铁3上开设有一连通衔铁3上下端面的通气槽9。同时为了减小衔铁3在移动过程中阻力,在对应衔铁3滑动面的后盖4上装配有滑动轴承6。电磁线圈5缠绕在绝缘的线圈架上,电磁线圈5并套装在封闭圆型构架内的衔铁3和轭铁1中间部位的外侧。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并行连接的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其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的输出分别与推动器的电磁线圈相连,如图2所示。下面将分别对其电路组成和电原理进行叙述所说的启动控制电路由电阻R5-R9、电熔C2、C3、二极管D3、D5、电磁线圈L和三极管BG、VT2及可控硅KP2组成,如图3所示,电阻R9与相互并联的电阻R8、电熔C3的串联支路构成一延时电路,电阻R9为一可变电阻。二极管D5的正端接于电阻R9与电阻R8、电熔C3的节点处,二极管D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BG的基极,三极管BG的集电极接在电阻R7与电容C2串联的支路上,单结晶体管VT2发射极也接在电阻R7与电容C2组成的串联支路上,单结晶体管VT2第一基极和第二基极与电阻R5、6构成一串联支路,可控硅KP2的触发控制端经二极管D3接在单结晶体管VT2与电阻R6的连接点上,可控硅KP2与电磁推动器的电磁线圈L构成一串联支路。工作时,即电路被加电后,单结晶体管VT2工作,并发出触发脉冲,打开可控硅KP2,电磁线圈L得电工作,衔铁3吸合。与此同时电源经电阻R9对电容C3进行充电,当电熔C3的电量充满后,三极管BG饱和导通,即短接了电容C2,单结晶体管VT2停止工作,电磁推动器的启动过程完成。
上述所说的维持控制电路由电阻R2-R4、电熔C1、电磁线圈L、单结晶体管VT1、二极管D4和可控硅KP1组成,如图3所示,单结晶体管VT1的发射极接在由电阻R4与电容C1组成的串联支路上,单结晶体管VT1的第一基极和第二基极与电阻R2、3构成一串联支路,可控硅KP1的触发控制端经二极管D4接在单结晶体管VT1与电阻R3的连接点上,可控硅KP1与电磁推动器的电磁线圈L构成一串联支路。工作时,即电路被加电后,单结晶体管VT1工作,并发出触发脉冲。当电磁推动器的启动过程完成后,该脉冲即做为维持可控硅KP1工作的触发脉冲,单结晶体管VT1始终保持对可控硅KP1小电流触发的工作状态。
上述电路的电源是由一半波整流电路或全波整流电路提供,本实施例采用由二极管D1的半波整流电路。其中电阻R1和稳压二极管DW为控制电路电源的降压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本实施例工作时,首先接通电源,单结晶体管VT1、VT2同时工作,即单结晶体管VT2控制可控硅在大电流工作状态下启动电磁线圈L,使衔铁3吸合。与此同时电源通过电阻R9给电熔C3充电,当C3达到一定的电压时,三极管BG饱和导通,短接电容C2,单结晶体管VT2停止工作,大电流的启动回路停止工作。而由单结晶体管VT1对可控硅维持小电流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得电磁线圈L工作在小电流的状态下,使衔铁3继续保持吸合状态。
图4是控制电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由电阻R10-R18、电熔C4-C6、二极管D6-D10、DW1、三极管BG1、可控硅KP、单结晶体管VT3-VT4和电磁线圈L1组成,该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的其不同点是本实施例的控制部件仅用了一只可控硅KP,其它的电路结构和电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不再重述。
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推动器,它由推动器和控制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并行连接的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其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的输出分别与电磁推动器的电磁线圈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推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说启动控制电路由电阻R5-R9、电熔C2、C3、二极管D3、D5、和三极管BG、VT2及可控硅KP2组成,电阻R9与相互并联的电阻R8、电熔C3的串联支路构成一延时电路,二极管D5的正端接于电阻R9与电阻R8、电熔C3的节点处,二极管D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BG的基极,三极管BG的集电极接在电阻R7与电容C2串联的支路上,单结晶体管VT2发射极也接在电阻R7与电容C2串联的支路上,单结晶体管VT2第一基极和第二基极与电阻R5、6构成一串联支路,可控硅KP2的触发控制端经二极管D3接在单结晶体管VT2与电阻R6的连接点上,可控硅KP2与电磁推动器的电磁线圈构成一串联支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推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维持控制电路由电阻R2-R4、电熔C1、单结晶体管VT1、二极管D4和可控硅KP1组成,单结晶体管VT1的发射极接在由电阻R4与电容C1组成的串联支路上,单结晶体管VT1的第一基极和第二基极与电阻R2、3构成一串联支路,可控硅KP1的触发控制端经二极管D4接在单结晶体管VT1与电阻R3的连接点上,可控硅KP1与电磁推动器的电磁线圈构成一串联支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推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说推动器由纵向截面为一山字状结构轭铁和与轭铁构成一封闭圆型构架的后盖及设于封闭构架内的衔铁、电磁线圈组成,所述轭铁的中部设有一中心通孔,衔铁中间位置设有一推动轴,衔铁装配在构架内对应轭铁中心通孔的位置,其推动轴置于中心通孔内,电磁线圈套装在衔铁和轭铁中间部位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推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说衔铁上设有一贯通衔铁的通气孔或通气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推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说轭铁中心孔的内口处和对应衔铁滑动面的后盖上分别装配有滑动轴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动器动力装置的电磁推动器。该电磁推动器是由电磁推动器和控制电路组成,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并行连接的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其启动控制电路和维持控制电路的输出分别与电磁推动器的电磁线圈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线圈绕组即实现电磁铁的大电流启动,又完成了维持电磁铁在小电流下的工作状态。故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能耗,简化了制造工艺,使得产品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同时还可大大降低轭铁和衔铁的铁损和电磁铁的热量的下降,故使得热态磁力增强,通电持续率提高,热态力矩变大,是一种高频高效、使用寿命长的节能电磁推动器。
文档编号F16D65/28GK2657175SQ200320111148
公开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3日
发明者赵秉福 申请人:赵秉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