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607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能量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能量转换装置,其领域可应用于高架桥、立交桥桥柱的保护和汽车工业,应用于运输危险品的特种车辆上。

背景技术
当前对高架桥、立交桥桥柱没有采取防撞击措施,因此无此背景技术。在车辆上,都有保险钢保护,当发生严重撞击时,几乎没什么作用,也有些车辆加装圆钢作为保险钢,当发生严重撞击时,因是硬碰硬,效果也并不理想。总之在当前没有一种装置,能在车辆发生严重撞击时,将其巨大的撞击能量在瞬间进行轴向转换,以达到衰减能量保护对象的目的。


发明内容
是要在桥柱及车辆上加装能量转换装置,将巨大的撞击能量,转化到一定面积上,形成压强能,并在瞬间转换成动压头,及时泄压,使其缓慢移动,将撞击能量进行衰减,以达到保护所需对象之目的。



图1是能量转换装置结构剖面图①——十字销子其作用主要是防止活塞在缸内向后位移和防止活塞连轴左右位移之力。②——十字销子受力断开处,其力只要大于活塞和活塞的整个连轴部分即可。③——密封罩连杆。④——弹簧。⑤——垫圈。⑥——垫料。⑦——活塞。⑧——加油孔。⑨——放气孔。⑩——缸体。(11)——密封件,其为塑料受压即破。(12)——泄压孔道。图2是能量转换装置结构剖面立体示意图。图3是泄压孔道的另一种方式,目的是减压排出动压头。①—泄压孔道。②——减压孔道。图4是能量转换装置装安位置示意图,其中有两个能量转换装置的为车前,一个的为车后,车前装安两个能量转换装置,其目的是考虑能量转换效果会更好。

具体实施例方式 1)对重要的又有可能受到撞击的高架桥或立交桥桥柱,采取安装此装置,45°角,安装两个。2)对车辆来说美观很重要,但对运输危险品的特种车辆来说,安全应该更重要,车头安装两个,车尾安装一个。
能量理论分析以图1为尺寸,以水为介质,计算动压头。根据能量守恒,∑撞=∑转,∑撞——撞击后转换在一定面积上的压强能单位kg/cm2,∑转——(阻力损失+动压头)单位为kg/cm2,不考虑阻力损失,既∑撞=∑动,∑动——为动压头,根据流体稳定流动中的能量守恒——柏努利方程,单位质量流体的动能是∑动=u2/2(N·m/kg),动压头∑动=u2·ρ/2(N/m2)。[u=4Vs/πd22,Vs是m3/s单位时间内的体积流量,d2是泄压孔道直径,d2=0.005m,设以5秒钟完成衰减,Vs=πd12·L/20,d1是缸体直径,d1=0.2m,L是缸体容积长度,L=0.15m,Vs=3.14×0.22×0.15/20=0.00094m3/s,u=4×0.00094/(3.14×0.0052)=48m/s,ρ=1000kg/m3],∑动=482·1000/2=1.152Mpa,缸体内形成1.152Mpa时,在泄压孔道内会形成48m/s的流速,S活=0.0314m2,那么在面积为0.0314m2的活塞上受到多大的力,才会在缸体内形成1.152Mpa,换算[设力为F,F=(∑动/9.8)×S活单位kgf,F=(1.152×106/9.8)×0.0314=3691kgf]得要有3691kgf的力转到面积为0.0314m2的活塞上才会在缸体内形成1.152Mpa的压力,3691kgf的力只是1秒所完成的衰减,5秒完成衰减的力,F总=3691×5=18455kgf当总力18455kgf的力撞击后,如在缸体内形成1.152Mpa的压力,5秒即可完成衰减,这只是理论分析,对撞击后的变形速度是否小于衰减的行程速度,以及能否有效转换,还需实验分析,个人条件有限,只能进行理论分析。’
权利要求
能量转换装置其原理是将巨大的撞击能量,转化到一定面积上,形成压强能,并转换成动压头,使撞击物体缓慢移动,并及时泄压,将撞击能量进行衰减,以达到保护所需对象之目的。
1可应用于车辆上,在车辆上用其原理保护车辆。
2可应用于高架桥和立交桥下的桥柱上,用其原理保护桥柱。
全文摘要
物体在不可知情况下,受到猛烈撞击,都会不同程度的变形或损坏,本发明的能量转换装置主要保护所需对象在不可知情况下,受到横向的猛烈撞击后,其能量在瞬间有横向向纵向进行转换。其领域可应用于高架道路交通和汽车工业,高架道路交通主要应用在立交桥及高架桥下通车旁的桥柱上以保护桥柱,桥柱一旦受到猛烈撞击后不会损坏。汽车工业主要应用在,特种车辆上,如汽油槽车、乙醇槽车、可燃气体槽车等运输危险品的车辆上。当车辆受到猛烈撞击后,在破坏车辆前将撞击能量在瞬间进行转换,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车辆,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其原理是将巨大的撞击能量,转化到一定面积上,形成压强能,并在瞬间转换成,动压头,使撞击物体缓慢移动,并及时泄压,将撞击能量进行衰减,以达到保护所需对象之目的。
文档编号F16F9/32GK101307809SQ20061011747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9日
发明者杨征西 申请人:杨征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