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调节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207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角度调节配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可躺座椅(例如座椅)等中的角度调节配件和使用该角度调节配
件的可躺座椅。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调节例如座椅或车辆座席等可躺座椅中的背框架的倾倒角度的角度调节配件,已知有例如特开平9-19339号公报或特许第3766669号公报中记载的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或2)。 前者的公报(特开平9-19339号文献)的角度调节配件(关节配件)具备第1配件、可转动地枢轴安装于该第1配件上的第2配件、和承接凸轮部件,在形成于第2配件上的凸曲面和形成于承接凸轮部件上的凹曲面之间,形成向上方侧宽度逐渐扩大的楔状的间隙,并且在该楔状间隙内,滚动自如地夹插有滚子,构成为,伴随第2配件的规定方向的转动动作,滚子向楔状间隙的窄侧滚动移动,由此,滚子被强有力地夹持于凸曲面和凹曲面之间,而阻止第2配件的展开方向转动。根据该角度调节配件,具有可无级地调节角度的优点。 后者的公报(特许第3766669号公报)的角度调节配件(角度调整配件)具备具有壳体部的第1配件(第1臂)、与可转动地枢轴安装于第1臂的壳体部上的第2配件(第2臂)、和浮动楔部件,在设置于第1配件的壳体部上的楔形窗部内,可移动地配置有浮动楔部件,构成为,楔部件的齿部与第2配件的齿轮部啮合,并且楔部件的背面与楔形窗部的楔面抵接,由此,楔部件被强有力地夹持于齿轮部和楔形窗部的楔面之间,阻止第2配件的展开方向转动。根据该角度调节配件,由于可减小齿轮的齿,所以可增加齿轮部的齿数,由此,具有可进一步增加角度的调节级数的优点。
专利文献1 :特开平9-193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 :特许第3766669号公报 但是,在前者的公报的角度调节配件中,由于通过将滚子夹持于凸曲面和凹曲面之间,阻止第2配件的转动,所以在第2配件的转动阻止时,对凹曲面施加非常大的载荷。由此,为了能耐受该载荷,需要较厚地设定具有凹曲面的承接凸轮部件的壁厚,结果有角度调节配件的大小增大的缺点。 另外,在后者的公报的角度调节配件中,第1配件的壳体部具有相互对置状地离开间隔而配置的一对壁部(参照该公报的特别是第
段和图[图2、图3]),在该两壁部中,分别穿设有楔形窗部(参照该公报的特别是第
段),形成跨过由该两个楔形窗部的缘面形成的楔面的形态,楔部件配置于两楔形窗部内。由此,在两个楔形窗部的相互位置错开的情况下,楔部件在两楔形窗部内产生晃动,结果有下述问题在两楔形窗部内的楔部件的移动无法顺利地进行,或者进而,楔部件从两楔形窗孔中的任意一个脱落,无法可靠地阻止第2配件的转动。特别是,一般,配置两楔形窗部的第1配件的两壁部在形成第1配件的平板状的金属板的成为该两壁部的部位,分别预先穿设楔形窗孔,按照对置状地配置该两壁部的方式,弯曲金属板而被形成,因此,两楔形窗部的相互位置非常容易错位。由此,容易产生上述问题。 进而,在楔部件的背面所抵接的各楔形窗部的楔面上,在第2配件的转动阻止时,施加非常大的载荷,所以,为了能够耐受该载荷,优选地使各楔面的宽度尽可能地大。但是,由于各楔面的宽度对应于第1配件的各壁部的壁厚尺寸,所以为了增加各楔面的宽度,需要增加第1配件的各壁部的壁厚,结果也产生角度调节配件的大小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可靠地阻止可相互相对
地转动地连结的两个配件中的另一个配件相对于一个配件的规定方向的转动、并且能实现小型化的角度调节配件和使用该角度调节配件的可躺座椅。 根据以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和优点是明显的。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1] —种角度调节配件,具备
第1配件,具有承接部件; 第2配件,经由转动轴,可相对上述承接部件相对地沿正反两方向转动地与上述第1配件连结,并且在周缘部,形成有齿轮部;
楔部件; 上述承接部件由截面-字状的金属板的弯曲成形品构成,所述弯曲成形品具有相对上述齿轮部对置状地配置的承接板部、和从其宽度方向两侧缘弯曲形成的一对对置状的两侧板部; 在位于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之间的,并且上述承接板部和上述齿轮部之间的楔状间隙内,上述楔部件可沿该楔状间隙的长度方向移动地并且以通过上述两侧板部限制了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状态配置,进而,使在朝向上述齿轮部侧的上述楔部件的腹面上形成的齿部与齿轮部啮合,并且使朝向上述承接板部侧的上述楔部件的背面与上述承接板部的板面抵接而被承接,由此,阻止上述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 [2]根据前项1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将上述楔部件保持在其齿部不与上述齿轮部啮合的状态的保持凹部形成于保持板的缘部,所述保持板与侧板部大致平行地配置于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之间的上述楔状间隙的宽侧。 [3]根据前项2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上述保持板与上述承接部件分体地形成;
设置于上述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卡合凹部,与设置于上述保持板上的卡合凹部相互嵌合,由此,上述保持板不能沿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移动地卡合于上述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 [4]根据前项2或3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上述楔部件通过施力弹簧,朝向上述齿轮部而被施力, 在上述施力弹簧中,在该施力弹簧的两端部跨过上述保持板的状态下,施力弹簧的中间部卡止保持于设置于上述保持板上的卡止部上; 上述施力弹簧的两端部通过在施力弹簧中产生的恢复力,压接于上述楔部件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由此,上述楔部件被施力。
[5]根据前项4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在在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中的上述保持板侧的部位之间,配置有上述保持板中的上述承接板部侧的部位的状态下,这些部位经由连结轴而相互连结; 上述施力弹簧由扭转螺旋弹簧形成,所述扭转螺旋弹簧具有在该施力弹簧的中间部分为两个的线圈部; 在上述施力弹簧的两个线圈部跨过上述保持板的状态下,该两线圈部外插于上述连结轴上,并且将上述两线圈部彼此连结的连结弹簧线部卡止保持于上述保持板的卡止部上; 上述施力弹簧的两线圈部的两端部通过在各线圈部中产生的扭转恢复力,压接于上述楔部件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由此,上述楔部件被施力。 [6]根据前项2-5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在在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中的上述保持板侧的部位之间,配置上述保持板中的上述承接板部侧的部位的状态下,这些部位经由连结轴而相互连结; 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中的上述转动轴侧的部位与上述保持板中的上述转动轴侧的部位被上述转动轴枢轴支承。 [7]根据前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在上述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中的与上述楔部件的背面抵接的部位,形成有第1凸缘部,所述第1凸缘部向上述齿轮部侧弯曲,并且沿承接板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8]根据前项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在上述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中的不与上述楔部件的背面抵接的部位,形成有第2凸缘部,所述第2凸缘部沿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延伸。 [9] —种可躺座椅,在前项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的第1配件上,连结座框架,并且在角度调节配件的第2配件上连结背框架。
本发明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1]的发明中,由于第1配件的承接部件由具有承接板部和两侧板部的截面-字状的金属板的弯曲成形品形成,所以可容易地制作承接部件。 进而,楔部件的腹面的齿部与齿轮部啮合,并且楔部件的背面与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的板面抵接而被承接,由此,阻止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所以,在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阻止时,从楔部件对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施加较大的载荷。而且,该承接板部通过从其宽度方向两侧缘弯曲形成一对对置状的两侧板部而被加强。因此,即使不一定使承接板部的厚度变厚,仍可通过承接板部,结实地承受该载荷。由此,可实现角度调节配件的小型化,可可靠地阻止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 而且,楔部件的背面不如上述以往的后者的角度调节配件那样,由相互离开间隔而配置的两个楔形窗部的缘面形成的楔面承接,而由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的板面承接,由此,可以稳定良好地承接楔部件的背面,进而,由于通过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限制楔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移动,所以在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阻止时,不产生楔部件从楔状间隙沿宽度方向脱落的问题,由此,可更可靠地阻止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 在[2]的发明中,在允许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的情况下,使楔部件向楔状间隙的宽侧移动,使其配置于保持凹部内,由此,在楔部件的齿部不与齿轮部啮合的状态下,保持楔部件。由此,可允许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进而,在该状态,由于楔部件的齿部不与齿 轮部啮合,所以不对保持板施加较大的载荷。由此,即使不一定使保持板的壁厚变厚,仍可 保持楔部件,即,可尽可能薄地设定保持板的壁厚,因而,可实现角度调节配件的进一步的 小型化。 在[3]的发明中,由于保持板与承接部件分体地形成,所以可容易地制作保持板。
进而,由于保持板不能沿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移动地卡合于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 的宽度方向中间部,所以可防止保持板沿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移动的不良情况,因而,可可 靠地保持楔部件。 在[4]的发明中,由于通过施力弹簧,使楔部件朝向齿轮部被施力,所以可可靠将 楔部件的齿部与齿轮部啮合。 进而,在施力弹簧中,在该施力弹簧的两端部跨过保持板的状态下,将施力板的中 间部卡止保持于保持板的卡止部,由此,可可靠地保持施力弹簧。 而且,由于通过将施力弹簧的两端部压接于楔部件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使 楔部件被施力,所以可使楔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平衡良好地朝向齿轮部施力,由此,可更 可靠地将楔部件的齿部与齿轮部啮合。 在[5]的发明中,在在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的保持板侧的部位之间,配置保持板 的承接板部侧的部位的状态下,这些部位经由连结轴而相互连结,所以可可靠地在承接部 件的两侧板部之间配置保持板,可经由连结轴将承接部件和保持板一体地连结,因而,可容 易地组装制作角度调节配件。 进而,在施力弹簧的两个线圈部跨过保持板的状态下,该两线圈部外插于连结轴 上,并且将两线圈部彼此连结的连结弹簧线部卡止保持于保持板的卡止部上,由此,可更可 靠地保持施力弹簧,可简化保持施力弹簧的结构。 另外,由于通过在各线圈部产生的扭转恢复力,将施力弹簧的两线圈部的两端部 压接于楔部件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使楔部件被施力,所以可将楔部件在其宽度方向, 平衡良好地朝向齿轮部施力,由此,可更进一步可靠地将楔部件的齿部与齿轮部啮合。
在[6]的发明中,由于在在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的保持板侧的部位之间,配置保 持板中的承接板部侧的部位的状态下,这些部位经由连结轴而相互连结,所以可在承接部 件的两侧板部之间可靠地配置保持板,可将保持板和承接部件经由连结轴一体地连结,因 而,可容易地组装制作角度调节配件。 进而,由于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中的转动轴侧的部位,与保持板中的转动轴侧的 部位被转动轴枢轴支承,所以可将承接部件、保持板和第2配件,经由转动轴一体地连结, 因而,可更容易地组装制作角度调节配件。 在[7]的发明中,通过在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上,形成第1凸缘部,可通过第1凸 缘部,加强承接板部。由此,即使不一定使承接板部的厚度变厚,仍可通过承接板部,可靠且 结实地承受来自楔部件的载荷。 进而,由于该第1凸缘部在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中的与楔部件的背面抵接的部 位,向齿轮部侧弯曲,并且沿承接板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所以对于承接板部和齿轮部 之间的间隙尺寸,即楔状间隙的尺寸,可容易地进行微调节,使得在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 阻止时,楔部件的齿部可靠地与齿轮部啮合。
在[8]的发明中,可通过在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上形成第2凸缘部,借助第2凸缘 部,加强承接板部。由此,即使不一定使承接板部的厚度变厚,仍可通过承接板部,可靠且结 实地承受来自楔部件的载荷。 进而,由于第2凸缘部形成于承接板部中的不与楔部件的背面抵接的部位,所以 可防止因第2凸缘部,阻碍楔状间隙内的楔部件的移动的情况。 在[9]的发明中,在可躺座椅的角度调节配件中,起到与上述发明的效果相同的 效果。


图1是表示作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角度调节配件的可躺座椅的座椅的 立体图。 图2是该角度调节配件的立体图。 图3是该角度调节配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Z-Z线剖视图。 图5A是该角度调节配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B是该角度调节配件的承接部件的剖视图。 图5C是该角度调节配件的楔部件的立体图。 图6A是该角度调节配件的组装途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B是该角度调节配件的一部分切缺的立体图。 图7A是在该角度调节配件中,阻止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7B是从图7A所示的状态,沿正向使第2配件转动的途中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7C是从图7B所示的状态,阻止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8A是在该角度调节配件中,针对沿正向转动到最大程度的第2配件,阻止反向 的转动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8B是在从图8A所示的状态,通过第2配件的推压突部,将楔部件向楔状间隙的 宽侧推压的途中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8C是从图8B所示的状态,通过第2配件的推压突部,将楔部件压入而保持在保 持凹部内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8D是从图8C所示的状态,使第2配件沿反向转动的途中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9A是在该角度调节配件中,通过第2配件的推压突部,将保持于保持凹部内的 楔部件从保持凹部内推出的途中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9B是从图9A所示的状态,将楔部件从保持凹部内推出,阻止2配件的反向的转 动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着,在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角度调整配件10如图1所示,在作为可躺座椅例如座椅20中使用。 座椅20具备作为一个部件的座框架21、作为另一部件的背框架22。座框架21及背框架22 分别由以大致U字状弯曲的金属制圆管形成。另外,座框架21的左右两侧框部21a、21a的
8后端部和背框架22的左右两侧框部22a、22a的下端部分别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左右一对的 角度调整配件10、 10而连结,由此,背框架22可相对座框架21 ,在从展开状态到立起状态的 角度范围内倾倒。 本实施方式的角度调整配件10如图5A所示,具备第1配件1、第2配件9、楔部件 7、与施力弹簧8等。 第1配件1安装于座框架21上,具备第1配件主体部2、承接楔部件7的承接部 件3、和保持板4。第1配件主体部2、承接部件3与保持板4相互分体地形成,并且承接部 件3和保持板4以固定状态连结于第1配件主体部2上。由此,第1配件1以固定状态具 备承接部件3和保持板4。 第1配件主体部2如图5A、图5B所示,由将钢板等一张金属板弯曲为规定形状而 成形的金属板的弯曲成形品形成,具有以固定状态安装于座框架21的左右各侧架部21a的 后端部的圆筒状的座框架安装部2a ;—体地形成于该座框架安装部2a的后端部的一对对 置状的板状外侧壁部2b、2b ;将该两外侧壁部2b、2b的前侧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板状底壁 部2c ;两外侧壁部2b、2b之间的上方及后方开口。 承接部件3由将钢板等一张金属板弯曲为截面-字状而成形的弯曲成形品形成, 具有承接板部3a ;从该承接板部3a的宽度方向两侧缘弯曲形成的一对对置状的两侧板部 3b、3b。两侧板部3b、3b相互离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该承接部件3配置于第1配件主体 部2的两外侧壁部2b、2b之间,并且在该状态,在第1配件主体部2上,经由后述的连结轴 2f和转动轴9j而成一体连结。
关于保持板4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第2配件9安装于背框架22上,经由转动轴9j,相对第1配件1 (第1金属主体部 2)及承接部件3,可相对地沿正反两方向转动地连结于第1配件1上。该第2配件9由将 钢板等一张金属板弯曲为规定形状而成形的金属板的弯曲成形品形成,具有以固定状态安 装于背框架22的左右各侧架部22a的下端部的圆筒状的背框架安装部9a ;—体形成于该 背框架安装部9a的下端部上的一对对置状的板状棘轮主体部9b、9b。两棘轮主体部9b、9b 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尺寸,相互稍稍离开间隔而配置。 另夕卜,如图2、图3、图6A、图6B所示,第2配件9的两棘轮主体部9b、9b配置于第 1配件1的第1配件主体部2的两外侧壁部2b、2b之间,并且在该状态,在分别设置于第1 金属主体部2的两外侧壁部2b, 2b上的转动轴孔2e和分别设置于第2配件9的两棘轮主 体部9b、9b的中心部的转动轴孔9i中,由铆钉形成的转动轴9j在将这些转动轴孔2e、9i 连通的状态插通,由此,第2配件9枢轴安装于转动轴9j上,以该转动轴9j为中心而相对 第1配件1 (详细而言,是第1配件主体部2和承接部件3),可相对地沿正反两方向S、G转 动地,经由转动轴9j,连结于第1配件1 (详细而言,是第1金属主体部2和承接部件3)。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如图4所示,关于第2配件9相对第1配 件1 (第1配件主体部2)的正反转动方向,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1的打开角度变小的 转动方向,即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1的折叠方向称为"正转动方向S(或简称为"正向 S")",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1的打开角度变大的转动方向,即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 1的展开方向称为"反转动方向G(或简称为"反向G")"。 进而,如图5A所示,在第2配件9的两棘轮主体部9b、9b的前端侧的周缘部,形成以转动轴9j(即转动轴孔9i)为中心的圆弧状,并且在该圆弧状周缘部,形成齿轮部9c。该 齿轮部9c由在圆弧状周缘部,沿周向以规定间距排列的多个齿轮齿部9d构成。齿轮齿部 9d的个数在例如5 25个(详细而言,例如,15 20个)的范围内。但是,在本发明中, 齿轮齿部9d的个数并不限定在上述范围内。 此外,如图3、图6A、图6B所示,承接部件3配置于第1配件主体部2的两外侧壁 部2b、2b之间。进而,该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如图4、图7A所示,相对第2配件9的齿 轮部9c稍稍离开间隔而对置状地配置,由此,在承接板部3a和齿轮部9c之间,形成楔状间 隙5。该楔状间隙5的上侧为窄侧,下侧为宽侧。承接板部3a形成为,沿该承接板部3a的 长度方向不以圆弧状弯曲而成为笔直,进而,配置为不与齿轮部9c交叉。此外,承接部件3 的两侧板部3b、3b如图6A、图6B所示,配置于第2配件9的两棘轮主体部9b、9b的齿轮部 9c、9c的两外侧,换言之,在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之间,配置第2配件9的两棘轮主 体部9b、9b的齿轮部9c、9c。 楔部件7如图4,图7A所示,在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之间,并且在楔状间 隙5内,配置成可沿该楔状间隙5的长度方向移动(即,可移动到楔状间隙5的窄侧和宽 侧)、而且通过两侧板部3b、3b限制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状态。 楔部件7由钢等金属制成,如图5C所示,楔部件7的朝向齿轮部9c侧的面7a(将 该面称为"腹面7a")形成为与第2配件9中的形成有齿轮部9c的两棘轮主体部9b、9b的 圆弧状周缘部相对应的圆弧面,并且在该腹面7a上形成与齿轮部9c (详细而言,是齿轮部 9c的齿轮齿部9d)啮合的1个或多个齿部7b。齿部7b的个数少于齿轮齿部9d的个数,为 例如1 8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齿部7b的个数为2 6个。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 齿部7b的个数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 楔部件7的朝向承接部件3a侧的面7c(将该面称为"背面7c")形成大致圆弧面, 为沿其宽度方向与承接板部3a的板面3k抵接的面。 楔部件7的宽度尺寸对应于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之间的间隙尺寸而设 定,即,例如,设定为等于该间隙尺寸,或稍小于该间隙尺寸。 该楔部件7如图4、图7A所示,在被移动到楔状间隙5的窄侧的状态下,其齿部7b 与齿轮部9c啮合,并且其背面7c与承接板部3a的板面3k抵接而承接,由此,阻止2配件9 的反向G的转动。另一方面,通过使该楔部件7移动到楔状间隙5的宽侧,其齿部7b不与 齿轮部9c啮合,允许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参照图8D)。 保持板4如图5A所示,与承接部件3分体,由钢板等一张金属板形成,具有将移动 到楔状间隙5的宽侧(即下侧)的楔部件7保持在其齿部7b不与齿轮部9c啮合的状态的 保持凹部4e(参照图8D)。 该保持板4与两侧板部3b、3b平行地配置于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之间的 楔状间隙5的宽侧。另外,在该保持板4中的朝向楔状间隙5侧的缘部(详细而言,是上缘 部),保持凹部4e其开口面对楔状间隙5而被切缺形成。进而,如图4所示,该保持板4抵 接在第1金属主体部2的底壁部2c上而以立起状配置。 如图5A所示,在保持板4中的承接板部3a侧的端缘部(详细而言,上端缘部),切 缺形成有大致朝上开口的卡合凹部4f。另一方面,在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中的保持 板4侧的端缘部(详细而言,下端缘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切缺形成有大致朝下开口的卡
10合凹部3g。如图6A、图6B所示,通过使保持板4的卡合凹部4f和承接板部3a的卡合凹部 3g相互嵌合,保持板4不能沿承接板部3a的宽度方向移动地卡合于承接板部3a的下端缘 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 此外,如图6A、图6B所示,保持板4中的承接板部3a侧的端部4a配置于承接部 件3的两侧板部3b、3b中的保持板4侧的端部3c、3c(即,下端部)之间,并且在第1配件 主体部2的两外侧壁部2b、2b之间,配置有承接部件3。在该状态下,在分别设置于这些端 部4a、3c、3c上的连结轴孔4b、3d、3d和分别设置于第1配件主体部2的两外侧壁部2b、2b 上的连结轴孔2d、2d中,由铆钉形成的连结轴2f在将这些连结轴孔4b、3d、3d、2d、2d连通 的状态插通。由此,保持板4中的承接板部3a侧的端部4a和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 中的保持板4侧的端部3c、3c经由连结轴2f而相互连结,并且,进而这些端部4a、3c、3c经 由连结轴2f,连结于第1配件主体部2的两外侧壁部2b、2b。 进而,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的转动轴9 j侧的端部3c、3c配置于第2配件 9的两棘轮主体部9b、9b的两外侧,并且保持板4中的转动轴9j侧的端部4c配置于两棘轮 主体部9b、9b之间(参照图3、4)。在该状态,如图6A、6B所示,在分别设置于这些端部4c、 3e、3e上的转动轴孔4d、3f、3f中,上述转动轴9j在将这些转动轴孔4d、3f 、3f连通的状态 插通(参照图4),由此,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中的转动轴9j侧的端部3e、3e与保 持板4中的转动轴9j侧的端部4c被上述转动轴9j枢轴支承。 由此,承接部件3和保持板4经由连结轴2f和转动轴9j,以固定状态连结于第1 配件主体部2上。另一方面,第2配件9可相对第1配件主体部2、承接部件3和保持板4 相对地转动地被转动轴9j枢轴支承。 施力弹簧8使配置于楔状间隙5内的楔部件7朝向齿轮部9c而始终施力。该施 力弹簧8如图5A所示,由具有在该施力弹簧8的中间部分成两个的线圈部8a、8a的扭转螺 旋弹簧形成。两线圈部8a、8a彼此经由作为形成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部的连结弹簧线部8b, 相互一体地连结。 如图6A、图6B所示,施力弹簧8的两线圈部8a、8a以跨过保持板4中的承接板部 3a侧的端部4a的状态配置,并且施力弹簧8的连结弹簧线部8b插入作为形成于保持板4 的卡合凹部4f的底部的卡止部的卡止槽部4g中而卡止保持。在该状态下,施力弹簧8的两 线圈部8a、8a外插而保持在连结轴2f上。进而,如图7A所示,施力弹簧8的两线圈部8a、 8a的直线状的两端部8c、8c通过在各线圈部8a中产生的扭转恢复力(详细而言,是扭转弹 性恢复力),均等地压接于楔部件7的背面7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由此,使楔部件7朝向 齿轮部9c而始终被施力。 在这里,由于卡止槽部4g形成于保持板4的卡合凹部4f的底部,所以可通过嵌合 于保持板4的卡合凹部4f中的承接板部3a的卡合凹部3g,防止卡止于该卡止槽部4g的施 力弹簧8的连结弹簧线部8b意外地从卡止槽部4g拔出的情况。 此外,如图5B、图7A所示,在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中的与楔部件7的背面7c 抵接的部位,形成第1凸缘(e —卜"部3h,该第1凸缘部3h向齿轮部9c侧弯曲,并且在 承接板部3a的整个宽度区域,沿承接板部3a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该第1凸缘部3h,加强 承接板部3a,并且对承接板部3a和齿轮部9c之间的间隙尺寸,即楔状间隙5的尺寸进行微 调节。
进而,在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中的不与楔部件7的背面7c抵接的上端侧的 部位,形成第2凸缘部3i,该第2凸缘部3i向齿轮部9c侧弯曲,并且沿承接板部3a的宽度 方向延伸。通过该第2凸缘部3i,进一步对承接板部3a进行加强。 此外,如图8A 图8D所示,在第2配件9的齿轮部9c中的正转动方向S的终端 部,向比齿轮部9c靠外侧突出而一体形成有推压突部9f,该推压突部9f将移动到楔状间隙 5的窄侧的楔部件7向楔状间隙5的宽侧推压,将其压入保持板4的保持凹部4e内。
另一方面,如图9A、图9B所示,在第2配件9的齿轮部9c的反转动方向G的终端 部,向比齿轮部9c靠外侧突出而一体形成有推压突部9e,该推压突部9e将配置于保持板4 的保持凹部4e内的楔部件7从保持凹部4e内,向楔状间隙5推出。 此外,如图7A、图7B所示,在保持板4的保持凹部4e的转动轴9j侧的侧缘部的开 口侧的端部,引导阶差部4h向比齿轮部9c的位置靠外侧突出,并且以下降斜度倾斜的状态 形成,该引导阶差部4h通过第2配件9的正转动动作,克服施力弹簧8的作用力而将齿部 7b与齿轮部9c啮合的楔部件7向承接板部3a侧引导。在第2配件9的正转动动作时,齿 部7b与齿轮部9c啮合的楔部件7通过该引导阶差部4h,被向承接板部3a侧引导而移动, 由此,解除齿部7b和齿轮部9c之间的啮合。 接着,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角度调节配件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A 图7C是对使本实施方式的角度调节配件10的第2配件9沿正向S转动
的操作进行说明的图。 在图7A所示的角度调节配件10中,通过施力弹簧8的作用力,将楔部件7的齿部 7b与第2配件9的齿轮部9c (详细而言,是齿轮部9c的齿轮齿部9d)啮合,并且在该啮合 状态,楔部件7移动到楔状间隙5的窄侧,由此,该楔部件7的背面7c与承接部件3的承接 板部3a的板面3k抵接而被承接,由此,阻止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1 (详细而言,第1配 件主体部2、承接部件3和保持板4),相对地反向G的转动。在该状态,第2配件9相对第1 配件l,按照最大打开角度约180°配置,S卩,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l,配置为展开状态。
进而,在该状态,设置于第2配件9的后壁部的下端缘部的被止动部9g与设置于 第1配件1 (详细而言,第1配件1的保持板4的后缘部)上的止动部4i对接,由此,即使 在假设反转动方向G的过载荷施加于第2配件9上的情况下,因第2配件9的被止动部9g 与第1配件1的止动部4i对接,进一步牢固地阻止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
如果从图7A所示的状态,使第2配件9沿正向S转动,则如图7B所示,伴随该第 2配件9的正转动动作,楔部件7向楔状间隙5的宽侧移动,并且该楔部件7与引导阶差部 4h抵接,由此,克服施力弹簧8的作用力,将楔部件7向承接板部3a侧引导,结果解除楔部 件7的齿部7b和齿轮部9c之间的啮合。 进而,通过沿正向S使第2配件9转动,如图7C所示,通过施力弹簧8的作用力, 楔部件7的齿部7b产生"喀嚓"的声音而与齿轮部9c的下一级的齿轮齿部9d啮合。如果 在该啮合状态的基础上,第2配件9沿反向G转动,则伴随该反转动动作,楔部件7稍稍向 楔状间隙5的窄侧移动,该楔部件7的背面7c与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的板面3k抵接 而被承接。由此,阻止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 如这样,伴随使第2配件9沿正向S转动,楔部件7的齿部7b逐个地与齿轮部9c 的齿轮齿部9d啮合。
图8A 图8D是对使本实施方式的角度调节配件10的第2配件9沿反向G转动 的操作进行说明的图。 在图8A所示的角度调节配件10中,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l,沿正向S转动到 最大程度,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1的打开角度约为95。。在该状态下,通过施力弹簧8 的作用力,将楔部件7的齿部7b与第2配件9的齿轮部9c啮合,并且在该啮合状态下,楔 部件7移动到楔状间隙5的窄侧,由此,该楔部件7的背面7c与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 的板面3k抵接而被承接,由此,阻止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 如果从图8A所示的状态,沿正向S使第2配件9转动,则如图8B所示,伴随该第2 配件9的正转动动作,通过推压突部9f,将楔部件7向楔状间隙5的宽侧推压,楔部件7朝 向保持板4的保持凹部4e移动,并且在其途中,该楔部件7与引导阶差部4h抵接,由此,克 服施力弹簧8的作用力,将楔部件7向承接板部3a侧引导,结果将楔部件7的齿部7b和齿 轮部9c之间的啮合解除。进而,通过沿正向S使第2配件9转动,如图8C所示,借助推压 突部9f ,将楔部件7压入而配置于保持凹部4e内,因而,楔部件7克服施力弹簧8的作用 力,保持在其齿部7b不与齿轮部9c啮合的状态,允许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此外, 由推压突部9f推压的楔部件7与保持凹部4e的底部抵接,由此,阻止第2配件9的正向S 的进一步转动。 进而,在该状态,设置于第2配件9的前壁部的前端缘部的被止动部9h与设置于 第1配件1 (详细而言,是第1配件1的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的上端缘部)上的止动 部3j对接,由此,即使在假设正转动方向S的过载荷施加于第2配件9上的情况下,由于第 2配件9的被止动部9h与第1配件1的止动部3j对接,所以更牢固地阻止第2配件9的正 向S的转动。 在图8C所示的状态,由于如上述那样,允许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所以如图 8D所示,可沿反向G使第2配件9转动。 图9A、图9B是说明为了阻止本实施方式的角度调节配件10的第2配件9的反向 G的转动,将保持凹部4e内的楔部件7从保持凹部4e内推出的操作的图。
在图9所示的角度调节配件10中,楔部件7配置保持于保持凹部4e内,其齿部7b 不与齿轮部9c啮合,因而,第2配件9成为允许反向G的转动的状态。通过从该状态,使相 对第1配件1配置为大致展开状态的第2配件9沿反向G强有力地转动,借助推出突部9e, 将楔部件7从保持凹部4e内,向楔状间隙5侧推出。于是,如图9B所示,在楔部件7中,通 过施力弹簧8的作用力,其齿部7b与齿轮部9c啮合,并且伴随第2配件9的反转动动作, 楔部件7向楔状间隙5的窄侧稍稍移动,该楔部件7的背面7c与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 的板面3k抵接而被承接。由此,阻止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角度调节配件10具有下述的优点。 根据该角度调节配件10,对于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不是仅通过楔部件7的 齿部7b与第2配件9的齿轮部9c啮合而阻止的,进而,是通过在齿部7b与齿轮部9c啮合 的状态下,使楔部件7的背面7c与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的板面3k抵接而被承接,而 阻止的,所以在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阻止时,可减少施加在齿轮部9c的齿轮齿部9d 上的载荷。由此,可使齿轮部9c的齿轮齿部9d变小,因而,可增大齿轮齿部9d的个数。由 此,可进一步增加角度的调节级数。
13
此外,由于第1配件1的承接部件3由具有承接板部3a和两侧板部3b、3b的、截 面-字状的金属板的弯曲成形品形成,所以可容易制作承接部件3。 进而,楔部件7的腹面7a的齿部7b与齿轮部9c啮合,并且楔部件7的背面7c与 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的板面3k抵接而被承接,由此,阻止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 所以,在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阻止时,从楔部件7对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施加 较大的载荷。而且,该承接板部3a通过从其宽度方向两侧缘,弯曲形成一对对置状的两侧 板部3b、3b而被加强。由此,即使不一定使承接板部3a的壁厚变厚,仍可通过承接板部3a, 结实地承受该载荷。由此,可实现角度调节配件10的小型化(进而,轻量化),可可靠地阻 止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 而且,楔部件7的背面7c不如上述以往的后者的角度调节配件那样,由相互离开 间隔而配置的两个楔形窗部的缘面形成的楔面承接,而由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的板面 3k承接,由此,可以稳定良好地承接楔部件7的背面7c,进而,由于通过承接部件3的两侧 板部3b、3b,限制楔部件7的宽度方向的移动,所以不发生在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阻 止时,楔部件7从楔状间隙5,沿宽度方向脱落的问题,由此,可更可靠地阻止第2配件9的 反向G的转动。 此外,将楔部件7保持在其齿部7b不与齿轮部9c啮合的状态的保持凹部4e形成 于保持板4的缘部,该保持板4与侧板部3b大致平行地配置于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 3b之间的楔状间隙5的宽侧。因而,在允许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的情况下,使楔部 件7向楔状间隙5的宽侧移动,使其配置于保持凹部4e内,由此,在楔部件7的齿部7b不 与齿轮部9c啮合的状态,保持楔部件7。由此,可允许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进而, 在该状态,由于楔部件7的齿部7b不与齿轮部9c啮合,所以在保持板4上不施加较大的载 荷。由此,即使不一定使保持板4的壁厚变厚,仍可保持楔部件7,即能够尽可能薄地设定保 持板4的壁厚,因而,可实现角度调节配件10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此外,保持板4与承接部件3分体地形成,所以可容易地制作保持板4。
进而,由于保持板4不能沿承接板部3a的宽度方向移动地卡合于承接部件3的承 接板部3a的宽度方向中间部,所以可防止保持板4沿承接板部3a的宽度方向移动的不良 情况,因而,可可靠地保持楔部件7。 此外,由于通过施力弹簧8,将楔部件7朝向齿轮部9c始终施力,所以可将楔部件 7的齿部7b可靠地与齿轮部9c啮合。 进而,在在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的保持板4侧的端部3c、3c之间,配置有
保持板4的承接板部3a侧的端部4a的状态下,这些端部4a、3c、3c经由连结轴2f而相互连
结,所以可可靠地使保持板4配置在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之间,可经由连结轴2f,
一体地连结承接部件3和保持板4,因而,可容易地组装制作角度调节配件10。 进而,由于承接部件3和保持板4,以及第1配件主体部2的两外侧壁部2b、2b经
由连结轴2f而相互连结,所以可将承接部件3、保持板4和第1配件主体部2 —体化。 进而,由于承接部件3的两侧板部3b、3b的转动轴9j侧的端部3e、3e与保持板4
的转动轴9j侧的端部4c被转动轴9j枢轴支承,所以可将承接部件3、保持板4和第2配件
9经由转动轴9j,一体地连结,因而,可容易地组装制作角度调节配件10。 此外,在施力弹簧8的两个线圈部8a、8a跨过保持板4的状态下,该两线圈部8a、8a外插于连结轴2f上,并且将两线圈部8a、8a彼此连结的连结弹簧线部8b卡止保持于保持板4的卡止槽部4g(卡止部),由此,可更可靠地保持施力弹簧8,可简化保持施力弹簧8的结构。 而且,施力弹簧8的两线圈部8a、8a的两端部8c、8c通过在各线圈部8a中产生的扭转恢复力,压接于楔部件7的背面7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由此,楔部件7被施力,所以,可将楔部件7在其宽度方向,以良好的平衡性朝向齿轮部9c施力,由此,可将楔部件7的齿部7b更进一步可靠地啮合于齿轮部9c。 此外,通过在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上形成第1凸缘部3h,可通过第1凸缘部3h,加强承接板部3a。由此,即使不一定使承接板部3a的壁厚变厚,仍可通过承接板部3a,可靠且结实地承受来自楔部件7的载荷。 进而,由于该第1凸缘部3h在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中的与楔部件7的背面7c抵接的部位,向齿轮部9c侧弯曲,并且沿承接板部3a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所以对于承接板部3a和齿轮部9c之间的间隙尺寸,即,楔状间隙5的尺寸,能容易地进行微调节,以便在第2配件9的反向G的转动阻止时,楔部件7的齿部7b可靠地啮合于齿轮部9c。
此外,由于在承接部件3的承接板部3a上形成第2凸缘部3i,所以可通过第2凸缘部3i,加强承接板部3a。由此,即使不一定使承接板部3a的壁厚变厚,仍可通过承接板部3a,可靠且结实地承受来自楔部件7的载荷,因而,可实现角度调节配件10的进一步小型化。 进而,由于第2凸缘部3i形成于承接板部3a中的不与楔部件7的背面7c抵接的部位,所以楔状间隙5内的楔部件7的移动不受到第2凸缘部3i阻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20中,在角度调节配件10的第1配件1 (第1配件主体部2)的座框架安装部2a上,座框架21的规定部位以固定状态被安装而连结,并且在第2配件9的背框架安装部9a上,以固定状态安装而连结有背框架22的规定部位。因而,在该座椅20中,在该角度调节配件10中起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形式,可进行各种变更。 此外,本发明的角度调节配件并不限于用于座椅、或车辆座席等可躺座椅,除此之外,也可用于床或椅子的脚垫、头枕、扶手等,也可用于对液晶显示器面板等面板的角度进行调节的配件等,即,可用于按照可任意调节两部件所成的角度的方式将一个部件和另一部件连结的关节配件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角度调节配件10中的第2配件9相对第1配件1的打开角度范围为约95。 约18(T ,但是在本发明中,该打开角度并不限于上述范围,可对应于使用目的或用途,进行各种变更。 本申请要求于2008年IO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願2008-262121号的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原样地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在这里所使用的用语及表述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并不是为了限定地解释而使用的,也不排除在这里示出并且描述的特征事项的任何的等同物,必须认识到,还允许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在可躺座椅(例如,座椅或车辆座席)等中使用的角度调节配件。
权利要求
一种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配件,具有承接部件;第2配件,经由转动轴,可相对上述承接部件相对地沿正反两方向转动地与上述第1配件连结,并且在周缘部,形成有齿轮部;楔部件;上述承接部件由截面コ字状的金属板的弯曲成形品构成,所述弯曲成形品具有相对上述齿轮部对置状地配置的承接板部、和从其宽度方向两侧缘弯曲形成的一对对置状的两侧板部;在位于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之间的,并且上述承接板部和上述齿轮部之间的楔状间隙内,上述楔部件可沿该楔状间隙的长度方向移动地并且以通过上述两侧板部限制了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状态配置,进而,使在朝向上述齿轮部侧的上述楔部件的腹面上形成的齿部与齿轮部啮合,并且使朝向上述承接板部侧的上述楔部件的背面与上述承接板部的板面抵接而被承接,由此,阻止上述第2配件的反向的转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楔部件保持在其齿部不 与上述齿轮部啮合的状态的保持凹部形成于保持板的缘部,所述保持板与侧板部大致平行 地配置于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之间的上述楔状间隙的宽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板与上述承接部件分 体地形成;设置于上述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卡合凹部,与设置于上述保持板 上的卡合凹部相互嵌合,由此,上述保持板不能沿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移动地卡合于上述 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楔部件通过施力弹簧, 朝向上述齿轮部而被施力,在上述施力弹簧中,在该施力弹簧的两端部跨过上述保持板的状态下,施力弹簧的中 间部卡止保持于设置于上述保持板上的卡止部上;上述施力弹簧的两端部通过在施力弹簧中产生的恢复力,压接于上述楔部件的背面的 宽度方向两端部,由此,上述楔部件被施力。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在在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 中的上述保持板侧的部位之间,配置有上述保持板中的上述承接板部侧的部位的状态下, 这些部位经由连结轴而相互连结;上述施力弹簧由扭转螺旋弹簧形成,所述扭转螺旋弹簧具有在该施力弹簧的中间部分 为两个的线圈部;在上述施力弹簧的两个线圈部跨过上述保持板的状态下,该两线圈部外插于上述连结 轴上,并且将上述两线圈部彼此连结的连结弹簧线部卡止保持于上述保持板的卡止部上;上述施力弹簧的两线圈部的两端部通过在各线圈部中产生的扭转恢复力,压接于上述 楔部件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由此,上述楔部件被施力。
6.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在在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 部中的上述保持板侧的部位之间,配置上述保持板中的上述承接板部侧的部位的状态下, 这些部位经由连结轴而相互连结;上述承接部件的两侧板部中的上述转动轴侧的部位与上述保持板中的上述转动轴侧 的部位被上述转动轴枢轴支承。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中 的与上述楔部件的背面抵接的部位,形成有第1凸缘部,所述第1凸缘部向上述齿轮部侧弯 曲,并且沿承接板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承接部件的承接板部中 的不与上述楔部件的背面抵接的部位,形成有第2凸缘部,所述第2凸缘部沿承接板部的宽 度方向延伸。
9. 一种可躺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节配件的第1配件上,连结 座框架,并且在角度调节配件的第2配件上连结背框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角度调节配件。角度调节配件(10)具备具有承接部件(3)的第1配件(1)、第2配件(9)和楔部件(7)。承接部件(3)由截面コ字状的金属板的弯曲成形品形成,所述弯曲成形品具有相对第2配件(9)的齿轮部(9c)对置状地配置的承接板部(3a)、和从其宽度方向两侧缘弯曲形成的,一对对置状的两侧板部(3b、3b)。在两侧板部(3b、3b)之间的,并且承接板部(3a)和齿轮部(9c)之间的楔状间隙(5)内,楔部件(7)可沿该楔状间隙(5)的长度方向移动地并且以通过两侧板部(3b、3b)限制了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状态配置。进而,楔部件(7)通过其齿部(7b)与齿轮部(9c)啮合,并且其背面(7c)与承接板部(3a)的板面(3k)抵接而被承接,阻止第2配件(9)的反向的转动。
文档编号F16C11/04GK101718296SQ20091021169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8日
发明者桥田成敬, 樱井由 申请人:株式会社比可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