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1110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电动机作为动力源、并将电动机的输出减速而向车轮传递的电动机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电动机动车及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中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目前已知有例如像日本特开2006-2观7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具备电动机、以高减速比将电动机的输出减速的第一减速部、以低减速比将电动机的输出减速的第二减速部、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第二减速部而选择性地断开上述第一、第二减速部的第一、第二切断连接机构。该电动机驱动装置中设有传递电动机的输出转矩的第一轴及与第一轴平行配置的第二轴,第一减速部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一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轴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及配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二轴相对旋转的第二齿轮。另外,第二减速部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一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轴相对旋转的第三齿轮及配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且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二轴一体旋转的第四齿轮。并且,第一切断连接机构是断开或连接第二轴及第二齿轮之间的双向超越离合器,第二切断连接机构是断开或连接第一轴与第三齿轮之间的多板摩擦离合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_2观79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现有那样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中,会产生以下所说明的问题。即,受车辆的空间限制,难以将两个独立的离合器分别设置在第二轴及第一轴上。并且,存在电动机驱动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实际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满足车辆的空间限制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以具备如下构件为前提驱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旋转的电动机;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减速部;切断或连接减速部的旋转传递的切断连接部。并且,减速部具有输入轴,其从电动机输入旋转;输出轴,其向车轮侧输出旋转;双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一方同轴配置,且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相反侧轴,其与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另一方驱动结合;第一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在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第二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在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另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与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进而,切断连接部具有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断开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内侧旋转轴与输入轴或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断开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外侧旋转轴与输出轴或输入轴的旋转传递。根据上述本发明,由于减速部的输入轴侧的轴或输出轴侧的轴是包括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的双轴结构,因此能够在该双轴上配置切断连接部的两个离合器,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是有利的。从而,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小型化。作为一实施方式,减速部的输入轴与双轴同轴配置,相反侧轴与双轴平行地延伸, 减速部的输出轴与相反侧轴结合,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双轴的内侧旋转轴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双轴的外侧旋转轴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减速部的输入轴与双轴同轴配置,因此能够将切断连接部的两个离合器与减速部的输入轴同轴配置。从而,能够从电动机的输出轴至双轴为止同轴地配置, 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小型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一实施方式,电动机、切断连接部及减速部可以按任意的顺序沿双轴的轴向配置。例如,可以按切断连接部、电动机、减速部的顺序配置,也可以按切断连接部、减速部、电动机的顺序配置。优选的是,沿双轴的轴向按电动机、切断连接部、减速部的顺序配置。根据该实施方式,配置布局按电动机、切断连接部、减速部的顺序排列,因此能够与现有的发动机、转矩变换器、自动变速器的顺序的排列相同。从而,能够将电动机驱动装置容易地搭载在现有的车辆空间中。在此优选的是,减速部还具有第三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在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与第一减速比及第二减速比不同的第三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第三减速部。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具备减速比互不相同的第一至第三减速部,因此能够分别对应低速行驶时、中速行驶时、高速行驶时,使电动机以运转效率良好的转速进行运转,能量效率越加提高。优选的是,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与内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的第一轴侧摩擦要件;将第一轴侧摩擦要件及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的第一压力构件,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与外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的第二轴侧摩擦要件;将第二轴侧摩擦要件及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的第二压力构件。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摩擦要件的替换操作切换从电动机经由内侧旋转轴或外侧旋转轴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能够消除能够消除像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驱动装置那样使用双向离合器的情况下,随着第一及第二减速部间的切换而产生的冲击。优选的是,跨双轴及相反侧轴设置的减速部之中靠双轴侧部分的外径尺寸比与双轴同轴设置的切断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小。并且,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第一压力构件及第二压力构件动作的致动器,该致动器以双轴为中心而配置成比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靠外径侧。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以双轴为中心的径向尺寸大的切断连接部与比较小径的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之间的径向高低差区域配置致动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致动器的配置布局成为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车辆安装。优选的是,第一压力构件及第二压力构件为共用的压力盘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 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及第一轴侧摩擦要件配置在压力盘的一表面侧,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及第二轴侧摩擦要件配置在压力盘的另一表面侧,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压力盘向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移动的致动器。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在压力盘的一表面侧配置第一离合器,在压力盘的另一表面侧配置第二离合器,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使共用的压力盘移动而在第一及第二减速部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越加有利。优选的是,跨双轴及相反侧轴设置的减速部之中靠双轴侧部分的外径尺寸比与双轴同轴设置的切断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小。并且,致动器以双轴为中心而配置成比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靠外径侧,且与减速部在轴线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相邻配置。根据该实施方式, 能够将致动器的配置布局整齐地统一,电动机驱动装置进一步小型化。从而,更加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车辆安装。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一实施方式,内侧旋转轴为管状,输入轴从电动机向轴向一侧突出而插通在内侧旋转轴中,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内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外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根据该实施方式,减速部的输入轴从电动机向轴向一侧突出而插通到内侧旋转轴及外侧旋转轴中,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内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也设置在外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由此,能够将第一减速部设置在内侧旋转轴的接近电动机的端部,将第二减速部也设置在外侧旋转轴的接近电动机的端部。从而,能够在电动机的轴向上将电动机、减速部、切断连接部按序配置而将减速部配置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中央部。从而,能够将差速齿轮装置配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车辆的重量平衡得以提高,所述差速齿轮装置将减速部的输出分配到左右轮。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减速部的输出轴与双轴同轴配置,相反侧轴与双轴平行地延伸,输入轴在一端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结合且在另一端与相反侧轴结合,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内侧旋转轴与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外侧旋转轴与输出轴的旋转传递。根据该另一实施方式,由于减速部的输出轴与双轴同轴配置,因此能够将切断连接部的两个离合器与减速部的输出轴同轴配置。从而,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小型化。并且,由于具有以第一减速比将相反侧轴的旋转减速而向外侧旋转轴传递的第一减速部、以与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将相反侧轴的旋转减速而向内侧旋转轴传递的第二减速部,因此能够使双轴的转速比电动机转速小。从而,能够减少施加在分别设置于双轴结构的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上的油封件上的负载。进而,由于双轴的转速比电动机的转速小,因此能够减少轴承损失、齿轮损失及油封件接触损失,从而防止齿轮的啮合振动。并且,由于切断连接部的转速比电动机转速小,因此无需增大切断连接部的离心强度,在设计上是有利的,能够避免切断连接部的不平衡振动。电动机的输出轴与减速部的输入轴的位置关系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是,减速部的输入轴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结合。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在电动机的轴向上将电动机、减速部、切断连接部按序配置,因此能够将减速部及切断连接部统一在电动机的轴线方向一侧。从而,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是有利的,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小型化。进而,由于能够将电动机与减速部相邻配置,因此通过将通过减速部内部的润滑油向电动机内部引导而能够利用油冷对电动机内部进行冷却。优选的是,双轴的一端部与相反侧轴配置在轴向相同的位置,双轴的另一端部向离开电动机的方向延伸,第一减速部及第二减速部配置在双轴的一端部,切断连接部配置在双轴的另一端部,双轴的内侧旋转轴形成为管状,输出轴插通在管状的内侧旋转轴中而从内侧旋转轴的一端突出为好。由此,能够使输出轴从双轴的一端突出而以贯通第一减速部及第二减速部的方式延伸,将所述减速部输出轴的前端配置在电动机与切断连接部之间。由此,能够在电动机的轴向上将电动机、减速部、切断连接部按序配置,从而能够将从减速部输出的减速旋转在电动机与减速部之间取出而向车轮侧传递。从而,与各车轮分别驱动结合并分别向这些车轮分配减速旋转的驱动轴的配置平衡得以提高。另外也可以是,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与外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的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与相反侧轴一体旋转的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将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的第一压力构件,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与内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的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与相反侧轴一体旋转的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将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的第二压力构件。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摩擦要件的替换操作切换从电动机经由内侧旋转轴或外侧旋转轴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能够消除像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驱动装置那样使用双向离合器的情况下,随着第一及第二减速部间的切换而产生的冲击。优选的是,第一压力构件及第二压力构件为共用的压力盘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 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配置在压力盘的一表面侧,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配置在压力盘的另一表面侧,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压力盘向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移动的致动器。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使共用的压力盘移动而在第一及第二减速部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越加有利。优选的是,致动器配置在切断连接部的轴线方向两侧部之中远离减速部的一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一端部配置致动器,从而提高电动机驱动装置的组装效率。或者,致动器配置在切断连接部与减速部之间。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中间内置致动器,从而满足车辆的空间限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为共用的中心板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一压力构件配置在中心板的一表面侧,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二压力构件配置在中心板的另一表面侧。由此,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越加有利。优选的是,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第一压力构件动作的第一致动器、使第二压力构件动作的第二致动器,所述第一致动器及第二致动器配置在切断连接部与减速部之间。由此,能够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中间内置致动器,从而满足车辆的空间限制。发明效果这样,本发明中,由于减速部的输出轴侧的轴或者输入轴侧的轴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因此能够在输出轴侧的轴上或者输入轴侧的轴上统一配置第一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从而,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小型化,并且实现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有利的电动机驱动装置。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七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中,在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减速部中,输入轴侧的轴为双轴。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输出轴侧的轴为双轴。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1具备电动机11、切断连接部21、减速部31。电动机11 是径向间隙电动机,具备固定在电动机壳体12上的定子13、与定子13的内侧经由在径向上扩开的间隙而配置在对置的位置的转子14、与转子14的内侧固定连结而与转子14 一体旋转的电动机输出轴15。电动机输出轴15作为电动机的旋转轴将旋转向减速部31输出。电动机壳体12在电动机11的轴向一端侧与壳体32结合。电动机输出轴15在两端分别被电动机壳体12支承且支承为旋转自如,电动机输出轴15的一端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一端结合。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从电动机壳体12突出,与切断连接部21的中心板23连结。中心板23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同轴设置,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 —体旋转。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从电动机11输入旋转,因此相当于减速部31的输入轴。从电动机11突出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与第一轴33的一端同轴对接地配置。第一轴33是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33ο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33ο中的内侧旋转轴 33i ο切断连接部21具备配置在壳体32的内部的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中心板23形成为在两面具备摩擦件的圆盘形状,具有中心孔。在中心板23的一表面侧依次配置具备摩擦件的第一离合器盘25、第一压力盘27。第一离合器盘25安装在内侧旋转轴 33 的一端,第一离合器盘25与内侧旋转轴33i —体旋转。上述中心板23、第一离合器盘 25及第一压力盘27作为第一离合器Cl而发挥作用。中心板23的一表面侧相当于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第一离合器盘25相当于第一轴侧摩擦要件。第一压力盘27相当于第一压力构件。在中心板23的另一表面侧依次配置具备摩擦件的第二离合器盘M、第二压力盘 26。第二离合器盘M安装在外侧旋转轴33ο的一端,与外侧旋转轴33ο —体旋转。上述中心板23、第二离合器盘M及第二压力盘沈作为第二离合器C2而发挥作用。中心板23的另一表面侧相当于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第二离合器盘M相当于第二轴侧摩擦要件。第二压力盘沈相当于第二压力构件。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与第一轴33的一端之间同轴地插入配置的切断连接部21如后述那样放开或接合上述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从而切断或连接减速部31的旋转传递。减速部31具备配置在壳体32的内部的第一减速部Gl及第二减速部G2。第一减速部Gl以规定的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减速而向未图示的车轮侧传递。第二减速部G2以减速的程度比第一减速比小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转速相同的情况下,被第二减速部G2 减速后的转速比被第一减速部Gl减速后的转速大。为此,减速部31具有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同轴延伸出的第一轴33、与该第一轴 33平行延伸出的第二轴34。第一轴33的内侧旋转轴33i的两端从外侧旋转轴33ο的两端分别突出,内侧旋转轴33i的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2被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内侧旋转轴33i的另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3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 外侧旋转轴33ο的一端在中心板23的中心孔经由滚动轴承64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外侧旋转轴33ο的另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5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在内侧旋转轴33i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驱动齿轮41。在外侧旋转轴33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驱动齿轮42。在第二轴34中轴向上远离切断连接部21的部位固定有第一从动齿轮71及第二从动齿轮72。上述齿轮41、42、71、72的半径中,第一驱动齿轮41的半径最小,第二驱动齿轮42的半径、第二从动齿轮72的半径、第一从动齿轮71的半径依次变大。 第一驱动齿轮41与第一从动齿轮71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1、71作为第一减速部Gl而发挥作用。第二驱动齿轮42与第二从动齿轮72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2、72作为第二减速部G2 而发挥作用。从而,第一减速部Gl是包括多个齿轮的齿轮组,第二减速部G2也是齿轮组。第一轴33的一端依次贯通上述第二压力盘沈、第二离合器盘24、中心板23、第一离合器盘25及第一压力盘27而达到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相对于此,第二轴34的一端不贯通切断连接部21而与切断连接部21相邻,经由滚动轴承66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 位于远离切断连接部21的一侧的第二轴34的另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7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滚动轴承67与滚动轴承63在轴向上的位置相同。另外,第一轴33与第二轴34间的距离和切断连接部21的半径尺寸大致相等。由此,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减速部31的布局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车辆安装。S卩,切断连接部21具有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内侧旋转轴33i连接的第一离合器Cl、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外侧旋转轴33ο连接的第二离合器C2。并且,两个离合器C1、C2配置在第一轴33上。在第二轴34的远离切断连接部21的部位配置第二从动齿轮72,在更远离的部位配置第一从动齿轮71。另外,在第二轴34的接近切断连接部21的部位形成比第二从动齿轮 72小径的小齿轮35。小齿轮35与安装在差速齿轮箱52上的环状齿轮53始终啮合。第二轴34的另一端部将减速旋转向车轮侧输出,因此相当于减速部31的输出轴。另外,第二轴 34的一端部经由第一减速部Gl及第二减速部G2被传递减速旋转,因此相当于相反侧轴。另外,切断连接部21的径向尺寸与电动机11大致相等。由此,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切断连接部21的布局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车辆安装。在壳体32上附设有差速齿轮装置51。对差速齿轮装置51进行说明,将小齿轮配合轴M与环状齿轮53的旋转面平行地配置而贯通设置在差速齿轮箱52内,且将一对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在该轴M上支承为旋转自如而设置在差速齿轮箱52内。在差速齿轮箱52内,还在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之间将与该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啮合的一对侧齿轮 57、58配置为旋转自如。一方的侧齿轮57的中心孔与未图示的一方的驱动轴齿形嵌合。另一方的侧齿轮58的中心孔与未图示的另一方的驱动轴齿形嵌合。为此,壳体32及差速齿轮箱52分别在一侧及另一侧具有用于供驱动轴贯通的孔32h、52h。此外,一方及另一方的驱动轴分别与未图示的左右轮驱动结合。在壳体32上与切断连接部21及减速部31相邻而安装有致动器单元28。致动器单元28具备两个致动器^aJ8b。一方的致动器28a经由连杆构件29a与第一压力盘27 连结。另一方的致动器28b经由连杆构件29b与第二压力盘沈连结。致动器单元28配置在以第一轴33为中心的径向尺寸大的切断连接部21与比较小径的收容齿轮41、42的减速部31的第一轴33侧之间的径向高低差区域。由此,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致动器单元观的布局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车辆安装。对上述结构的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电动机11通电而驱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旋转时,中心板23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 —起一体旋转。差速齿轮装置51 的转速在规定的低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单元观接合第一离合器Cl并且放开第二离合器 C2,从而将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由第一减速部Gl减速而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由此, 即使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低速区域,也能够使电动机11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的高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单元28放开第一离合器Cl且接合第二离合器C2,从而将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由第二减速部G2减速而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由此,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高速区域时,能够使电动机11 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具体而言,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小于规定转速的低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 28a使第一压力盘27沿轴向移动,而第一压力盘27将第一离合器盘25向中心板23按压。 由此,第一离合器盘25及中心板23 —起旋转而第一离合器Cl传递旋转转矩。并且,内侧旋转轴33i与第一离合器盘25 —体旋转,且第一驱动齿轮41旋转。第一轴33的转速被第一从动齿轮71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 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外侧旋转轴33ο被第二从动齿轮72带动旋转, 但第二压力盘沈位于离开中心板23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二离合器盘24。虽然第二离合器盘M与外侧旋转轴33ο —起旋转,但第二离合器盘M与中心板23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二离合器C2不传递旋转转矩。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转速以上的高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 28b使第二压力盘沈向轴向移动,而第二压力盘沈将第二离合器盘M向中心板23按压。 由此,第二离合器盘M及中心板23 —起旋转而第二离合器C2传递旋转转矩。并且,外侧旋转轴33ο与第二离合器盘M—体旋转,且第二驱动齿轮42旋转。第一轴33的转速被第二从动齿轮72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 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内侧旋转轴33i被第一从动齿轮71带动旋转,但第一压力盘27位于离开中心板23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5。虽然第一离合器盘25与内侧旋转轴33i —起旋转,但第一离合器盘25与中心板23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一离合器Cl不传递旋转转矩。由于两个离合器Cl、C2是具有摩擦件的摩擦离合器,因此通过离合器Cl、C2的替换操作能够在低速区域与高速区域之间顺畅地切换。从而,能够消除像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驱动装置那样使用双向离合器的情况下,与第一及第二减速部之间的切换相伴而产生的冲击。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该第二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同一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不同点,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2还具有以第三减速比将第一轴33的旋转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的第三减速部G3,所述第三减速比与第一减速部Gl的减速比及第二减速部G2的减速比不同。进而,第二实施例的减速部31除第一减速部G1、第二减速部G2及第三减速部G3之外,还具有第四减速部G4、第五减速部 G5、第六减速部G6及反转减速部R。如图2所示,在内侧旋转轴33i的另一端,除第一驱动齿轮41之外还形成有第三驱动齿轮43及第五驱动齿轮45。第三驱动齿轮43配置在比第一驱动齿轮41更接近切断连接部21的位置,第五驱动齿轮45配置在比第三驱动齿轮43更接近切断连接部21的位置。在外侧旋转轴33ο的另一端,除第二驱动齿轮42之外,还形成有第四驱动齿轮44、 第六驱动齿轮46及第七驱动齿轮47。第四驱动齿轮44配置在比第二驱动齿轮42更接近切断连接部21的位置,第六驱动齿轮46配置在比第四驱动齿轮44更接近切断连接部21 的位置,第七驱动齿轮47配置在比第六驱动齿轮46更接近切断连接部21的位置。在第二轴34中轴向上远离切断连接部21的部位同轴地安装有第一从动齿轮71, 除第一从动齿轮71外,第三从动齿轮73、第五从动齿轮75、第二从动齿轮72、第四从动齿轮 74、第六从动齿轮76及第七从动齿轮77依次接近切断连接部21而同轴地安装。上述齿轮41、42、43、44、45、46、47、71、72、73、74、75、76、77 的半径中,第一驱动齿轮41的半径最小,第七驱动齿轮47的直径、第二驱动齿轮42的直径、第三驱动齿轮43的直径、第四驱动齿轮44的直径、第五驱动齿轮45的直径、第六驱动齿轮46的直径、第六从动齿轮76的直径、第五从动齿轮75的直径、第四从动齿轮74的直径、第七从动齿轮77的直径、第三从动齿轮73的直径、第二从动齿轮72的直径、第一从动齿轮71的直径依次变大。第一驱动齿轮41与第一从动齿轮71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1、71作为第一减速部 Gl而发挥作用。第二驱动齿轮42与第二从动齿轮72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2、72作为第二减速部G2而发挥作用。第三驱动齿轮43与第三从动齿轮73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3、73作为第三减速部G3而发挥作用。第四驱动齿轮44与第四从动齿轮74始终啮合,上述齿轮 44,74作为第四减速部G4而发挥作用。第五驱动齿轮45与第五从动齿轮75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5、75作为第五减速部G5而发挥作用。第六驱动齿轮46与第六从动齿轮76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6、76作为第六减速部G6而发挥作用。第七驱动齿轮47经由未图示的空转齿轮与第七从动齿轮77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7,77及空转齿轮作为反转减速部R而发挥作用。在第一从动齿轮71与第三从动齿轮73之间与第二轴34同轴地安装有同步啮合机构81。与第二轴34 —体旋转的同步啮合机构81沿轴向进退运动而选择性地与第一从动齿轮71或第三从动齿轮73卡合,使齿轮71、73中的任意一方能够与第二轴34 —体旋转。 或者,同步啮合机构81位于轴向中立位置而不与齿轮71、73中的任一个卡合,将第一从动齿轮71及第三从动齿轮73双方从第二轴34分离。在第三从动齿轮73与第五从动齿轮75之间与第二轴34同轴地安装有同步啮合机构82。与第二轴34 —体旋转的同步啮合机构82沿轴向进退运动而选择性地与第三从动齿轮73或第五从动齿轮75卡合,使齿轮73、75中的任意一方能够与第二轴34 —体旋转。 或者,同步啮合机构82位于轴向中立位置而不与齿轮73、75中的任一个卡合,将第三从动齿轮73及第五从动齿轮75双方从第二轴34分离。在第二从动齿轮72与第四从动齿轮74之间与第二轴34同轴地安装有同步啮合机构83。与第二轴34 —体旋转的同步啮合机构83沿轴向进退运动而选择性地与第二从动齿轮72或第四从动齿轮74卡合,使齿轮72、74中的任意一方能够与第二轴34 —体旋转。 或者,同步啮合机构83位于轴向中立位置而不与齿轮72,74中的任一个卡合,将第二从动齿轮72及第四从动齿轮74的双方从第二轴34分离。在第六从动齿轮76与第七从动齿轮77之间与第二轴34同轴地安装有同步啮合机构84。与第二轴34 —体旋转的同步啮合机构84沿轴向进退运动而选择性地与第六从动齿轮76或第七从动齿轮77卡合,使齿轮76、77中的任意一方能够与第二轴34 —体旋转。 或者,同步啮合机构84位于轴向中立位置而不与齿轮76,77中的任一个卡合,将第六从动齿轮76及第七从动齿轮77的双方从第二轴34分离。根据第二实施例,由于具备减速比互不相同的第一减速部Gl 第六减速部G6,因此分别对应从低速旋转时至高速旋转时的六个区段,从而能够以运转效率的良好的转速驱动电动机11。或者,除第一及第二实施例外,还可以任意设定减速部的个数。例如,通过具备减速比互不相同的三个减速部,由此分别对应低速旋转时、中速旋转时和高速旋转时,从而能够以运转效率良好的转速驱动电动机11。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该第三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同一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不同点,第三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3将切断连接部21的压力盘统一成一个。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从电动机壳体12突出,与切断连接部21的第一板 231及第二板232连结。上述板231、232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体旋转。上述板231、 232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同轴地配置,分别形成为在一表面具备摩擦件的圆盘形状,且具有中心孔。在第一板231的一表面侧同轴地对置配置第一离合器盘25。与第一板231的一表面相面对的第一离合器盘25的表面具备摩擦件。在隔着第一离合器盘25与第一板231 相反的一侧同轴地配置一片压力盘20。在隔着压力盘20与第一离合器盘25相反的一侧同轴地配置第二离合器盘24。在隔着第二离合器盘M与压力盘20相反的一侧配置第二板232。与第二板232的一表面相面对的第二离合器盘M的表面具备摩擦件。第一板231、第一离合器盘25及压力盘20作为第一离合器Cl而发挥作用。第一板231相当于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第一离合器盘25相当于第一轴侧摩擦要件。与第一离合器盘25相面对的压力盘20的表面相当于第一压力构件。第二板232、第二离合器盘M及压力盘20作为第二离合器C2而发挥作用。第二板232相当于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第二离合器盘M相当于第二轴侧摩擦要件。与第二离合器盘M相面对的压力盘20的表面相当于第二压力构件。在壳体32上,在切断连接部21与减速部31相邻的位置安装有致动器单元28。致动器单元28具备一个致动器^c。致动器28c经由连杆构件^c与压力盘20连结。对上述结构的电动机驱动装置3的作用进行说明。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小于规定转速的低速旋转区域时,仅第一离合器Cl传递旋转转矩。即,致动器28c使压力盘 20向轴向一方移动,而压力盘20的一表面将第一离合器盘25向第一板231按压。由此,第一离合器盘25及第一板231 —起旋转。并且,内侧旋转轴33i与第一离合器盘25 —体旋转,第一驱动齿轮41旋转。第一轴33的转速被第一从动齿轮71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 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外侧旋转轴33ο被第二从动齿轮72带动旋转,但压力盘20位于离开第二离合器盘M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二离合器盘24。虽然第二离合器盘M与外侧旋转轴33ο —起旋转,但第二离合器盘M与第二板232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二离合器C2不传递旋转转矩。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转速以上的高速旋转区域时,仅第二离合器C2传递旋转转矩。即,致动器28c使压力盘20向轴向另一方移动,而压力盘20的另一表面将第二离合器盘M向第二板232按压。由此,第二离合器盘M及第二板232 —起旋转。并且,外侧旋转轴33ο与第二离合器盘M—体旋转,第二驱动齿轮42旋转。第一轴 33的转速被第二从动齿轮72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 向环状齿轮53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内侧旋转轴33i被第一从动齿轮 71带动旋转,但压力盘20位于离开第一离合器盘25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5。 虽然第一离合器盘25与内侧旋转轴33i —起旋转,但第一离合器盘25与第一板231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一离合器Cl不传递旋转转矩。根据第三实施例,由于在压力盘20的一表面侧配置第一离合器盘25且在压力盘 20的另一表面侧配置第二离合器盘24,因此通过一个致动器28c使共用的压力盘20移动而能够在第一减速部Gl与第二减速部G2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另外,由于压力盘20选择性地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5或第二离合器盘24,因此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相比,能够将连杆构件统一成一个连杆构件四(3,在部件件数的削減及成本上是有利的。根据第一 第三实施例,由于第一轴33为包括外侧旋转轴33ο及内侧旋转轴33i 的双轴结构,因此能够在该第一轴33上配置两个离合器Cl、C2,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是有利的。另外,由于电动机驱动装置1 3的配置布局为电动机11、切断连接部21、减速部 31沿第一轴33的轴向按序排列,因此能够与现有的发动机、转矩变换器、自动变速器的按序排列等同。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电动机驱动装置搭载于现有的车辆空间。
另外,电动机驱动装置2的减速部31还具有以与第一减速比及第二减速比不同的第三减速比将第一轴33的旋转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的第三减速部G3,因此分别与低速行驶时、中速行驶时、高速行驶时对应,从而能够使电动机11以运转效率良好的转速运转,
能量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是具备摩擦件的摩擦离合器,因此能够通过第一离合器Cl与第二离合器C2的替换操作顺畅地切换从电动机11经由内侧旋转轴 33 或外侧旋转轴33ο向车轮侧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另外,跨第一轴33及第二轴34设置的减速部31之中的、靠第一轴33侧部分的外径尺寸比与第一轴33同轴设置的切断连接部21的外径尺寸小。并且,致动器^aJSb JSc 以第一轴33中心i而配置得比减速部31的第一轴33侧部分靠外径侧。由此,能够将致动器配置在以第一轴为中心的径向尺寸大的切断连接部与比较小径的减速部的第一轴侧部分之间的径向高低差区域,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致动器的配置布局最佳。另外,由于电动机驱动装置3的切断连接部21具有共用的压力盘20,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28c使共用的压力盘20移动而在第一减速部Gl与第二减速部G2之间切换。 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更为有利。另外,电动机驱动装置3的致动器^c以第一轴为中心配置得比减速部的第一轴侧部分靠外径侧,且与减速部在轴线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上相邻配置。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将致动器的配置布局整齐地统一,电动机驱动装置进一步小型化。从而,向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安装变得更加容易。图4是表示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第四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4具备电动机11、切断连接部21和减速部31。电动机11是径向间隙电动机,具备固定在电动机壳体12上的定子13、与定子13的内侧经由在径向上扩开的间隔而配置在对置的位置的转子14、与转子14的内侧固定连结而与转子14 一体旋转的电动机输出轴15。电动机壳体12在电动机11的轴向端与壳体32结合。电动机输出轴15在两端分别被电动机壳体12支承为旋转自如,电动机输出轴15的一端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结合。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从电动机11向轴向一侧突出。在接近电动机11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根部配置减速部31。在远离电动机11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前端部配置切断连接部21。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前端部经由连杆构件19与切断连接部21 的中心板23连结。中心板23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同轴设置,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 一体旋转。中心板23形成为在两表面具备摩擦件的圆盘形状,且具有中心孔。减速部31以壳体32为箱体,具备配置在壳体32的内部的第一减速部Gl及第二减速部G2。第一减速部Gl以规定的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输出轴15的旋转减速而向未图示的车轮侧传递。第二减速部G2以减速的程度比第一减速比小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输出轴15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为此,减速部31具有供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插通的管状的第一轴33、与该第一轴33平行延伸出的第二轴34。第一轴33是包括供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插通的管状的内侧旋转轴33i和供内侧旋转轴33i插通的管状的外侧旋转轴33ο的双轴。内侧旋转轴33i 的两端分别从外侧旋转轴33ο的两端突出,位于远离电动机11的一侧的内侧旋转轴33i的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2被连杆构件19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位于电动机11侧的内侧旋转轴33i的另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3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位于远离电动机11的一侧的外侧旋转轴33ο的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4被中心板23 的中心孔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位于电动机11侧的外侧旋转轴330的另一端经由滚动轴承65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在位于电动机11侧的内侧旋转轴33i的另一端部形成第一驱动齿轮41。在位于电动机11侧的外侧旋转轴330的另一端形成第二驱动齿轮42。在第二轴34的接近电动机11的轴向部位固定有第二从动齿轮72,在更接近的部位固定有第一从动齿轮71。上述齿轮41、42、71、72的半径中,第一驱动齿轮41的半径最小,第二驱动齿轮42的半径、第二从动齿轮72的半径、第一从动齿轮71的半径依次变大。第一驱动齿轮41与第一从动齿轮 71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1、71作为第一减速部Gl而发挥作用。第二驱动齿轮42与第二从动齿轮72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2、72作为第二减速部G2而发挥作用。第一轴33从减速部31延伸至切断连接部21,相对于此,第二轴34位于电动机11 与切断连接部21之间,仅延伸至减速部31的内部。位于远离电动机11的一侧的第二轴34 的一端在切断连接部21附近经由滚动轴承66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在第二轴34的接近切断连接部21的部位形成比第二从动齿轮72小径的小齿轮35。小齿轮35与安装在差速齿轮箱52中的环状齿轮53始终啮合。位于电动机11侧的第二轴34的另一端在电动机11附近经由滚动轴承67被壳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滚动轴承67与滚动轴承63在轴向上的位置相同。第一轴33及第二轴34的距离与后述的切断连接部21的半径尺寸大致相等。由此,电动机驱动装置4的减速部31的布局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1的车辆安装。切断连接部21以壳体32为箱体,具备配置在壳体32的内部的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在中心板23的一表面侧依次配置具备摩擦件的第一离合器盘25、第一压力盘27。第一离合器盘25安装在内侧旋转轴33i的远离电动机11的端部而与内侧旋转轴 33 一体旋转。上述中心板23、第一离合器盘25及第一压力盘27作为第一离合器Cl而发挥作用。在中心板23的另一表面侧依次配置具备摩擦件的第二离合器盘M、第二压力盘 26。第二离合器盘M安装在外侧旋转轴33ο的远离电动机11的端部而与外侧旋转轴33ο 一体旋转。上述中心板23、第二离合器盘M及第二压力盘沈作为第二离合器C2而发挥作用。切断连接部21如后所述放开或接合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从而切断或连接减速部31的旋转传递。S卩,切断连接部21具有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内侧旋转轴33i连接的第一离合器Cl、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外侧旋转轴33ο连接的第二离合器C2。并且,两个离合器C1、C2配置在第一轴33上。另外,切断连接部21的径向尺寸与电动机11大致相等。由此,电动机驱动装置1 的切断连接部21的布局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4的车辆安装。在壳体32上附设有差速齿轮装置51。对差速齿轮装置51进行说明,将小齿轮配合轴M与环状齿轮53的旋转面平行地配置而贯通设置在差速齿轮箱52内,且将一对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在该轴M上支承为旋转自如而设置在差速齿轮箱52内。在差速齿轮箱52内,还在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之间将与该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啮合的一对侧齿轮 57,58配置为旋转自如。一方的侧齿轮57的中心孔与一方的驱动轴59的一端齿形嵌合。 另一方的侧齿轮58的中心孔与另一方的驱动轴60的一端齿形嵌合。一方的驱动轴59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左轮驱动结合,另一方的驱动轴60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右轮驱动结合。在壳体32上与切断连接部21相邻而安装有致动器单元28。致动器单元28与减速部31在轴向上的位置相同,且具备两个致动器^aJ8b。一方的致动器28a经由连杆构件29a与第一压力盘27连结。另一方的致动器28b经由连杆构件29b与第二压力盘沈连结。致动器单元观配置在以第一轴33为中心的径向尺寸大的切断连接部21与比较小径的收容齿轮41、42的减速部31的第一轴33侧之间的径向高低差部分。由此,电动机驱动装置4的致动器单元观的布局最佳,容易向电动机驱动装置4的车辆安装。对上述结构的电动机驱动装置4的作用进行说明。电动机11通电而驱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驱动时,中心板23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及连杆构件19 一起一体旋转。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的低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单元观接合第一离合器Cl并且放开第二离合器C2,从而将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由第一减速部Gl减速而向差速齿轮装置51 传递。由此,即使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低速区域,也能够使电动机11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的高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单元28放开第一离合器Cl且接合第二离合器C2,从而将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由第二减速部G2减速而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由此,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高速区域时,能够使电动机11 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具体而言,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小于规定转速的低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 28a使第一压力盘27沿轴向移动,而第一压力盘27将第一离合器盘25向中心板23按压。 由此,第一离合器盘25及中心板23 —起旋转而第一离合器Cl传递旋转转矩。并且,内侧旋转轴33i与第一离合器盘25 —体旋转,第一驱动齿轮41旋转。第一轴33的转速被第一从动齿轮71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 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外侧旋转轴33ο被第二从动齿轮72带动旋转, 但第二压力盘沈位于离开中心板23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二离合器盘24。虽然第二离合器盘M与外侧旋转轴33ο —起旋转,但第二离合器盘M与中心板23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二离合器C2不传递旋转转矩。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转速以上的高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 28b使第二压力盘沈沿轴向移动,而第二压力盘沈将第二离合器盘M向中心板23按压。 由此,第二离合器盘M及中心板23 —起旋转而第二离合器C2传递旋转转矩。并且,外侧旋转轴33ο与第二离合器盘M —体旋转,第二驱动齿轮42旋转。第一轴33的转速被第二从动齿轮72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 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内侧旋转轴33i被第一从动齿轮71带动旋转, 但第一压力盘27位于离开中心板23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5。虽然第一离合器盘25与内侧旋转轴33i —起旋转,但第一离合器盘25与中心板23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一离合器Cl不传递旋转转矩。
由于两个离合器Cl、C2是具有摩擦件的摩擦离合器,因此能够通过离合器Cl、C2 的替换操作顺畅地在低速区域与高速区域之间切换。从而,能够消除像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驱动装置那样使用双向离合器的情况下,随着第一及第二减速部间的切换而产生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减速部31还可以具有以与第一减速部Gl的减速比及第二减速部G2的减速比不同的第三减速比将第一轴33的旋转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的第三减速部。进而,减速部31除第一减速部G1、第二减速部G2及第三减速部外,还可以具有第四减速部、第五减速部等。第三减速部例如由形成在内侧旋转轴33i的一端部的第三驱动齿轮、同轴地安装在第二轴34上而与第三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三从动齿轮构成。第一从动齿轮71及第三从动齿轮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二轴34上。在第一从动齿轮71与第三从动齿轮之间与第二轴34同轴地安装的同步啮合机构沿第二轴34的轴向进退运动而选择性地卡合第一从动齿轮71或第三从动齿轮73,使齿轮71、73中的任意一方与第二轴34 —体旋转。或者, 同步啮合机构位于轴向中立位置而不与齿轮71、73中的任一个卡合,将第一从动齿轮71及第三从动齿轮73双方从第二轴34分离。通过具备减速比互不相同的第一减速部Gl、第二减速部G2及第三减速部,由此对应低速旋转时、中速旋转时、高速旋转时的各转速区段,以运转效率良好的转速驱动电动机 11。或者,通过具备更多的减速部,由此能够对应更多的转速区段,从而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驱动电动机11。图5是表示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由于该第五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相同,因此,对同一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装置4的不同点,第五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5将切断连接部21的压力盘统一成一个。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前端部经由连杆构件19与切断连接部21的第一板231 及第二板232连结。上述板231、232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同轴设置,并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 —体旋转。上述板231、232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同轴配置,分别形成为在一表面具备摩擦件的圆盘形状,且具有中心孔。在中心孔中贯通第一轴33。在第一板231的一表面侧同轴地对置配置第一离合器盘25。与第一板231的一表面相面对的第一离合器盘25的表面具备摩擦件。在隔着第一离合器盘25而与第一板231 相反的一侧同轴地配置一片压力盘20。在隔着压力盘20而与第一离合器盘25相反的一侧同轴地配置第二离合器盘24。在隔着第二离合器盘M而与压力盘20相反的一侧配置第二板232。与第二板232的具备摩擦件的面相面对的第二离合器盘M的表面具备摩擦件。在壳体32上与减速部31的轴向位置相同的位置安装有致动器单元28。致动器单元28与切断连接部21相邻,具备一个致动器^c。致动器28c经由连杆构件29c与压力盘 20连结。对上述结构的电动机驱动装置5的作用进行说明。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小于规定转速的低速旋转区域时,仅第一离合器Cl传递旋转转矩。即,致动器28c使压力盘20向轴向一方移动,而压力盘20的第一离合器盘25侧的表面将第一离合器盘25向第一板231按压。由此,第一离合器盘25及第一板231—起旋转。并且,内侧旋转轴33i与第一离合器盘25 —体旋转,第一驱动齿轮41旋转。第一轴33的转速被第一从动齿轮71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外侧旋转轴33ο被第二从动齿轮72带动旋转,但压力盘20位于离开第二离合器盘M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二离合器盘24。虽然第二离合器盘M与外侧旋转轴33ο —起旋转,但第二离合器盘M与第二板232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二离合器C2 不传递旋转转矩。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转速以上的高速旋转区域时,仅第二离合器C2传递旋转转矩。即,致动器28c使压力盘20向轴向另一方移动,而压力盘20的第二离合器盘M侧的表面将第二离合器盘M向第二板232按压。由此,第二离合器盘M及第二板232 —起旋转。并且,外侧旋转轴33ο与第二离合器盘M —体旋转,第二驱动齿轮 42旋转。第一轴33的转速被第二从动齿轮72减速而向第二轴34传递。第二轴34的旋转转矩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内侧旋转轴33i 被第一从动齿轮71带动旋转,但压力盘20位于离开第一离合器盘25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5。虽然第一离合器盘25与内侧旋转轴33i —起旋转,但第一离合器盘25与第一板231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一离合器Cl不传递旋转转矩。根据第五实施例,由于在压力盘20的一表面侧配置第一离合器盘25,在压力盘20 的另一表面侧配置第二离合器盘24,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28c使共用的压力盘20移动而在第一减速部Gl与第二减速部G2之间切换。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另外,压力盘20选择性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5或第二离合器盘24,因此与第四实施例相比,能够将连杆构件统一成一个连杆构件^c,在部件件数的削減及成本上是有利的。根据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第一轴33是包括外侧旋转轴33ο及内侧旋转轴 33i的双轴结构,因此能够在该第一轴33上配置两个离合器C1、C2,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是有利的。另外,内侧旋转轴33i为管状,从电动机11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 18插通在内侧旋转轴33i中,第一离合器Cl设置在内侧旋转轴33i的远离电动机11的端部,第二离合器C2设置在外侧旋转轴33ο的远离电动机11的端部。由此,能够在电动机11 的轴向一端侧依次配置减速部31、切断连接部21,而将减速部31配置在电动机驱动装置4、 5的中央部。从而,能够将减速部的输出分配到左右轮上的差速齿轮装置51配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车辆的重量平衡得以提高。另外,由于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是具备摩擦件的摩擦离合器,因此能够通过第一离合器Cl与第二离合器C2的替换操作顺畅地切换从电动机11经由内侧旋转轴 33 或外侧旋转轴33ο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另外,电动机驱动装置5的第一压力构件及第二压力构件是共用的压力盘20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成为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的第一板231及成为第一轴侧摩擦要件的第一离合器盘25配置在压力盘20的一表面侧,成为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的第二板232 及成为第二轴侧摩擦要件的第二离合器盘M配置在压力盘20的另一表面侧,切断连接部 21还具有使压力盘20向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移动的致动器^c。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在压力盘20的一表面侧配置第一离合器Cl,且在压力盘20的另一表面侧配置第二离合器 C2,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28c使共用的压力盘20移动而在第一与第二减速部G1、G2之间的切换。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越加有利。图6是表示第六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第六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6具备电动机11、减速部31和切断连接部21。电动机驱动装置6 作为电动机动车的动力源而搭载于车辆。或者,在利用内燃机驱动前后轮中的一方的车辆中,电动机驱动装置6作为驱动前后轮中的另一方的副动力源而搭载。电动机11是径向间隙电动机,具备固定在电动机壳体12上的定子13、与定子13 的内侧经由在径向上扩开的间隙而配置在对置的位置的转子14、与转子14的内侧固定连结而与转子14 一体旋转的电动机输出轴15。电动机壳体12在电动机11的轴线方向一端侧与减速部壳体32a结合。减速部壳体32a在轴线方向上与电动机11相反的一侧形成开口区域,在该开口区域侧覆盖分隔壳体 32b。分隔壳体32b具有划分减速部31与切断连接部21的边界的分隔壁603,在隔着分隔壁603远离电动机11的一侧及接近电动机11的一侧分别形成开口区域。开口区域在分隔壳体32b的接近电动机11的一侧与减速部壳体32a的开口区域连接,由此,减速部壳体32a 及分隔壳体32b划分收容减速部31及差速齿轮装置51的封闭空间。电动机输出轴15在两端被电动机壳体12分别支承为旋转自如,电动机输出轴15 的一端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结合。接近电动机11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经由轴承604被减速部壳体32a支承。远离电动机11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一端经由轴承605被减速部壳体32a支承。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一端部形成第一驱动齿轮41。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中间形成第二驱动齿轮42。减速部31具备减速部壳体32a、分隔壳体32b的减速部侧、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 双轴33、配置在减速部壳体32a及分隔壳体32b的内部的第一减速部Gl及第二减速部G2、 输出轴34。减速部壳体32a在轴线方向另一端与电动机壳体12结合。分隔壳体32b在轴线方向一端与切断连接部壳体22结合。由此,在电动机驱动装置6上沿轴线方向依次配设电动机11、减速部31、切断连接部21。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一端部经由第一减速部Gl及第二减速部G双向双轴33 传递旋转。从而,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一端部相当于与双轴33成对的相反侧轴。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另一端部与电动机输出轴15结合,因此相当于减速部31的输入轴。第一减速部Gl以规定的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减速而向未图示的车轮侧传递。第二减速部G2以减速的程度比第一减速比小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 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为此,减速部31具有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平行延伸出的双轴33。双轴33具有管状的外侧旋转轴33ο、插通在外侧旋转轴33ο中的内侧旋转轴33i。内侧旋转轴33i的两端分别从外侧旋转轴33ο突出,在这两端中接近电动机11的另一端形成第二从动齿轮72。 第二从动齿轮72与前述的第二驱动齿轮42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2、72作为第二减速部G2 而发挥作用。外侧旋转轴33ο的中间外周经由轴承62被划分减速部31与切断连接部21的分隔壳体32b的分隔壁603支承。外侧旋转轴33ο的内周面经由轴向上间隔开配置的针状滚子轴承612、613将内侧旋转轴33i的外周面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在外侧旋转轴33ο的两端中接近电动机11的另一端形成第一从动齿轮71。第一从动齿轮71与前述的第一驱动齿轮41始终啮合,上述齿轮41、71作为第一减速部Gl而发挥作用。 切断连接部21具备切断连接部壳体22、配置在该切断连接部壳体22的内部的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对上述离合器Cl、C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第一离合器盘 201安装在外侧旋转轴33ο的另一端而与外侧旋转轴33ο —体旋转。第二离合器盘202安装在内侧旋转轴33i的另一端而与内侧旋转轴33i —体旋转。在上述第一离合器盘201与第二离合器盘202之间配置压力盘203。另外,第一离合器盘201的与压力盘203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具备摩擦件。该第一离合器盘201的相反面与具备摩擦件的第一离合器板205相面对。上述压力盘203、第一离合器盘201及第一离合器板205作为第一离合器Cl而发挥作用。第一离合器板205相当于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第一离合器盘201相当于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与第一离合器盘201相面对的压力盘203的表面相当于第一压力构件。第二离合器盘202的与压力盘203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具备摩擦件。第二离合器盘 202的相反面与具备摩擦件的第二离合器板206相面对。该第二离合器板206及上述的第一离合器板205安装在减速部31的输出轴34上而与其一体旋转。上述压力盘203、第二离合器盘202及第二离合器板206作为第二离合器C2而发挥作用。第二离合器板206相当于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第二离合器盘202相当于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与第二离合器盘202相面对的压力盘203的表面相当于第二压力构件。离合器Cl、C2可以是干式单板、干式多板、湿式单板、湿式多板中的任一种。并且,切断连接部21中,第一离合器板205配置在最靠电动机11侧,第一离合器板205、第一离合器盘201、压力盘203、第二离合器盘202、第二离合器板206按序离开电动机11而配置,上述离合器均具有供双轴33及输出轴34贯通的中央孔。即,两个离合器Cl、 C2配置在双轴33上。输出轴34插通在形成为管状的内侧旋转轴33i中,其两端分别从内侧旋转轴33i 的两端突出。在输出轴34的外周面与内侧旋转轴33i的内周面之间,针状滚子轴承614, 615夹在轴线方向上的两处。输出轴34的另一端延伸至电动机11附近,经由球轴承66被减速部壳体32a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在输出轴34的另一端部形成小径的小齿轮35。小齿轮35与安装在差速齿轮箱52中的环状齿轮53始终啮合。此外,输出轴34的一端部与前述的第一离合器板205及第二离合器板206连结。切断连接部21如后述那样放开或接合上述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从而切断或连接减速部31的旋转传递。在切断连接部21的轴线方向两侧部中远离减速部31的一侧安装有致动器单元 28。致动器单元28具备一个致动器28c。致动器28c经由连杆构件29c与压力盘203连结。致动器单元28安装在切断连接部壳体22的外表面,位于电动机驱动装置6中在轴线方向上最远离电动机11的位置。在减速部31附设有差速齿轮装置51。差速齿轮装置51位于在轴直角方向上离开双轴33及输出轴34的位置。对差速齿轮装置51进行说明,将小齿轮配合轴54与环状齿轮53的旋转面平行地配置而贯通设置在差速齿轮箱52内,且将一对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 在该轴54上支承为旋转自如而设置在差速齿轮箱52内。在差速齿轮箱52内,还在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之间将与该小齿轮配合齿轮55、56啮合的一对侧齿轮57、58配置为旋转自如。一方的侧齿轮57的中心孔与一方的驱动轴59的一端齿形嵌合。另一方的侧齿轮58 的中心孔与另一方的驱动轴60的一端齿形嵌合。一方的驱动轴59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左轮驱动结合,另一方的驱动轴60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右轮驱动结合。 对上述结构的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作用进行说明。电动机11通电而驱动电动机输出轴15旋转时,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电动机输出轴15 —起一体旋转。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的低速旋转区域时,致动器单元28接合第一离合器Cl并且放开第二离合器C2,从而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驱动由第一减速部Gl减速而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由此,即使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低速区域,也能够使电动机11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具体而言,致动器28c使压力盘203向轴向另一方移动,而压力盘203的第一离合器盘201侧的表面将第一离合器盘201向第一离合器板205按压。由此,第一离合器盘201 及第一离合器板205 —起旋转,向输出轴34传递减速了的旋转。输出轴34的旋转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内侧旋转轴33i被第二减速部G2带动旋转,但压力盘203位于离开第二离合器盘202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二离合器盘202。虽然第二离合器盘202与内侧旋转轴33i —起旋转,但第二离合器盘202与第二离合器板206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二离合器C2不传递旋转转矩。其结果是,电动机转速被第一减速部Gl以规定的第一减速比减速而向外侧旋转轴33ο传递。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转速以上的高速旋转区域时,仅第二离合器C2传递旋转转矩。由此,即使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高速区域,也能够使电动机11 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具体而言,致动器28c使压力盘203向轴向一方移动,而压力盘203的第二离合器盘202侧的表面将第二离合器盘202向第二离合器板206按压。由此,第二离合器盘202 及第二离合器板206 —起旋转,向输出轴34传递减速了的旋转。输出轴34的旋转从小齿轮35向环状齿轮53输入,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此时,虽然外侧旋转轴33ο被第一减速部Gl带动旋转,但压力盘203位于离开第一离合器盘201的位置而没有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01。虽然第一离合器盘201与外侧旋转轴33ο —起旋转,但第一离合器盘201与第一离合器板205间隔开而空转。即,第一离合器Cl不传递旋转转矩。其结果是,电动机转速被第二减速部G2以比第一减速比大的第二减速比减速而向内侧旋转轴33i传递。根据第六实施例,减速部31具有成为从电动机侧输入旋转的输入轴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33ο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33ο中的内侧旋转轴33i的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平行配置的双轴33、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以第一减速比减速而向外侧旋转轴33ο传递的第一减速部G1、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以与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减速而向内侧旋转轴33i传递的第二减速部G2、向车轮侧传递旋转的输出轴34。另外,切断连接部21具有切断或连接输出轴34与外侧旋转轴33ο的第一离合器Cl、切断或连接输出轴34与内侧旋转轴33i的第二离合器C2。由此,由于为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33ο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33i的双轴结构,因此能够在该双轴33上配置两个离合器C1、C2,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有利。从而,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6 的小型化。 此外,也考虑有如下方案作为代替例,即,在第六实施例中,与电动机侧旋转构件 18同轴地配置双轴,使该双轴与输出轴34通过第一减速部及第二减速部始终啮合,并且在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双轴之间夹装第一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代替例如第一 第五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那样。在代替例中,双轴结构与电动机输出轴直接连结,因此转速变大,施加在分别设置于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上的油封件上的负载变大。另外,在代替例中,由于减速部始终啮合且双轴的转速大,因此将外侧旋转轴作为动力传递路径的情况下,内侧旋转轴被外侧旋转轴带动始终高速旋转。因此,高速旋转所引起的轴承损失、齿轮损失及油封件接触损失变大,可能会诱发齿轮的啮合振动。另外,在代替例中,切断连接部的转速也变大,因此不得不增大离合器盘及离合器板的离心强度,也存在不平衡振动的可能性。相对于此,在第六实施例中,由于具有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以第一减速比减速而向外侧旋转轴33ο传递的第一减速部G1、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以与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减速而向内侧旋转轴33i传递的第二减速部G2,因此能够使双轴33的转速比电动机11的转速小。从而,能够减少施加在分别设置于双轴结构的外侧旋转轴33ο及内侧旋转轴33i上的油封件上的负载。进而,在第六实施例中,双轴的转速比电动机11的转速小,因此能够减小轴承损失、齿轮损失及油封件接触损失,从而防止齿轮的啮合振动。此外,在第六实施例中,由于切断连接部21的转速比电动机11的转速小,因此无需增大各盘及各板的离心强度,在设计上是有利的。并且,能够避免切断连接部21的不平衡振动。另外,根据第六实施例,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电动机输出轴15的一端结合。由此,能够将电动机输出轴15及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同轴配置而在电动机11的轴线方向一侧统一配置减速部31及切断连接部21,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是有利的。从而,有助于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小型化。另外,根据第六实施例,切断连接部21配置在双轴两端部中成为远离电动机11的一侧的双轴33的一端部,减速部31配置在双轴两端部中成为接近电动机11的一侧的双轴 33的另一端部,双轴33的内侧旋转轴33i形成为管状,输出轴34插通在管状的内侧旋转轴 33i中。由此,能够将双轴33及输出轴34制成三重轴结构,使输出轴34从双轴33的另一端突出而形成小齿轮35,从小齿轮35取出减速旋转。从而,能够将减速旋转的取出位置设置在电动机11与切断连接部21之间、即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轴线方向中央部,从而提高与各车轮分别驱动结合并向这些车轮分别分配减速旋转的驱动轴59、60的配置平衡。进而, 能够将电动机11与减速部31相邻配置,因此通过将通过减速部31内部的润滑油向电动机 11内部引导而能够利用油冷对电动机11内部进行冷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减速部31还可以具备以与第一减速比及第二减速比不同的第三减速比将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旋转减速而向第二轴传递的第三减速部。第三减速部可以设置在外侧旋转轴33ο上。第三减速部能够利用现有技术的同步啮合机构选择性地与轴连结。进而,也可以在内侧旋转轴33i上设置第三减速部,进而也可以设置第四连结部等。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具备减速比互不相同的第一至第三减速部,因此能够分别对应低速行驶时、中速行驶时、高速行驶时,使电动机以运转效率良好的转速运转,能量效率越加提高。
第六实施例的第一离合器Cl具有与外侧旋转轴33ο同轴设置而一体旋转的作为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一离合器盘201、与输出轴34 —体旋转的作为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一离合器板205、将第一离合器盘201向第一离合器板205按压而接合第一离合器盘 201的作为第一压力构件的压力盘203。第二离合器C2具有与内侧旋转轴33i同轴设置而一体旋转的作为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二离合器盘202、与输出轴34 —体旋转的作为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二离合器板206、将第二离合器盘202向第二离合器板206按压而接合第二离合器盘202的作为第二压力构件的压力盘203。由此,能够通过摩擦要件的替换操作来切换从电动机11经由内侧旋转轴33i或外侧旋转轴33ο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能够消除像现有的电动机驱动装置那样使用双向离合器的情况下,随着第一及第二减速部间的切换而产生的冲击。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压力构件及第二压力构件为共用的压力盘203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第一离合器盘201及第一离合器板205配置在压力盘203的一表面侧,第二离合器盘202及第二离合器板206配置在压力盘203的另一表面侧,切断连接部21还具有使压力盘向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移动的致动器单元28。这样,由于在压力盘203的一表面侧配置第一离合器盘201,在压力盘203的另一表面侧配置第二离合器盘202,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致动器28c使共用的压力盘203移动而在第一减速部Gl与第二减速部G2之间切换。 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进一步小型化。另外,压力盘203选择性按压第一离合器盘201或第二离合器盘202,在部件件数的削減及成本上是有利的。第六实施例的致动器28c在切断连接部21的轴线方向两侧部中远离减速部31的一侧配置。由此,在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一端部配置致动器28c,从而能够提高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组装效率。或者,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将致动器28c配置在切断连接部21与减速部31之间。 由此,能够在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中间内置致动器,从而满足车辆的空间限制。在电动机驱动装置6中,双轴33的另一端部与相当于相反侧轴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的一端部配置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另外,双轴的一端部向远离电动机11的方向延伸。并且,输出轴34与双轴33同轴配置。作为其代替例,虽然未图示,输出轴也可以与双轴的另一端同轴地对接配置。根据该代替例,能够沿双轴的轴向依次配置电动机、减速部、 切断连接部,从距电动机最远的切断连接部的一端取出减速旋转。图7是表示第七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展开剖视图。该第七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因此,对同一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装置6的不同点,第七实施例的电动机驱动装置7将切断连接部21的压力构件分割成两个,并将成为从动侧摩擦要件的离合器板统一成一个。根据图7对切断连接部21的离合器Cl、C2进行说明,在成为离合器Cl的驱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一离合器盘201与成为离合器C2的驱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二离合器盘202之 间配置中心板204。成为共用的从动侧摩擦要件的中心板204的两表面具备摩擦件。与中心板204相面对的第一离合器盘201的前表面具备摩擦件。在第一离合器盘201的背面侧配置第一压力盘207。上述中心板204、第一离合器盘201及第一压力盘207作为第一离合器Cl而发挥作用。与中心板204相面对的第二离合器盘202的前表面具备摩擦件。在第二离合器盘 202的背面侧配置第二压力盘208。上述中心板204、第二离合器盘202及第二压力盘208 作为第二离合器C2而发挥作用。并且,切断连接部21中,第一压力盘207配置得最靠电动机11侧,第一离合器盘 201、中心板204、第二离合器盘202、第二压力盘208按序远离电动机11而配置,上述构件均具有供双轴33及输出轴34贯通的中央孔。即,两个离合器C1、C2配置在双轴33上。中心板204经由轴承64将内侧旋转轴33i的另一端部的外周支承为旋转自如。在切断连接部21与减速部31之间配设两个致动器28a、28b。一方的第一致动器 28a经由连杆构件29a与第一压力盘207连结。另一方的第二致动器28b经由连杆构件29b 与第二压力盘208连结。对上述结构的电动机驱动装置7的作用进行说明。电动机11通电而驱动电动机输出轴15旋转时,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与电动机输出轴15 —起一体旋转。差速齿轮装置 51的转速在规定的低速旋转区域时,第一致动器28a接合第一离合器Cl并且第二致动器 28b放开第二离合器C2,从而将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由第一减速部Gl减速而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由此,即使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低速区域,也能够使电动机11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与此相对,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规定的高速旋转区域时,第一致动器28a放开第一离合器Cl且第二致动器28b接合第二离合器C2,从而将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由第二减速部G2减速而向差速齿轮装置51传递。由此,差速齿轮装置51的转速在高速区域时, 能够使电动机11的转速在运转效率高的区域。根据第七实施例,第一离合器Cl的从动侧摩擦要件及第二离合器C2的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为第一离合器Cl及第二离合器C2所共用的中心板204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 成为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一离合器盘201及成为第一压力构件的第一压力盘207配置在中心板204的一表面侧。成为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的第二离合器盘202及成为第二压力构件的第二压力盘208配置在中心板204的另一表面侧。由此,能够实现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在车辆的空间限制上越加有利。另外,根据第七实施例,切断连接部21还具有使第一压力盘207动作的第一致动器28a、使第二压力盘208动作的第二致动器28b,上述第一致动器28a及第二致动器28b 配置在切断连接部21与减速部31之间。由此,能够在电动机驱动装置7的中间内置致动器,从而满足车辆的空间限制。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等同的范围内对图示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修正或变形。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电动机驱动装置能够作为驱动源而有利地用于具备电动机的电动机动车、或具备电动机及内燃机的混合动力车辆中。符号说明1、2、3、4、5、6、7 电动机驱动装置11 电动机12 电动机壳体13 定子14 转子15 电动机输出轴18 电动机侧旋转构件20 压力盘21切断连接部22切断连接部壳体23 中心板24第二离合器盘25第一离合器盘26 第二压力盘27 第一压力盘28致动器单元31 减速部32 壳体33第一轴(双轴)33 i内侧旋转轴33ο外侧旋转轴34第二轴(输出轴)35 小齿轮51差速齿轮装置231 第一板232 第二板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机驱动装置,其具备电动机;将从所述电动机输出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减速部;切断或连接所述减速部的旋转传递的切断连接部,所述减速部具有输入轴,其从电动机输入旋转;输出轴,其向车轮侧输出旋转;双轴, 其与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一方同轴配置,且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及插通在所述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相反侧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中的任意另一方驱动结合;第一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所述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一方与所述相反侧轴之间以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第二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所述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另一方与所述相反侧轴之间以与所述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所述切断连接部具有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所述内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入轴或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其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所述外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入轴或输出轴的旋转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减速部的输入轴与所述双轴同轴配置,所述相反侧轴与所述双轴平行延伸, 所述减速部的输出轴与所述相反侧轴结合,所述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所述双轴的内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入轴的旋转传递,所述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所述双轴的外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入轴的旋转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电动机、所述切断连接部及所述减速部沿所述双轴的轴向按电动机、切断连接部、 减速部的顺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减速部还具有第三减速部,其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所述外侧旋转轴及内侧旋转轴中的任意一方与所述相反侧轴之间以与所述第一减速比及所述第二减速比不同的第三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输入轴一体旋转; 第一轴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内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第一压力构件,其将所述第一轴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所述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输入轴一体旋转; 第二轴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外侧旋转轴一体旋转;第二压力构件,其将所述第二轴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跨所述双轴及所述相反侧轴设置的所述减速部之中靠双轴侧部分的外径尺寸比与所述双轴同轴设置的所述切断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小,所述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所述第一压力构件及所述第二压力构件动作的致动器,该致动器以双轴为中心而配置成比所述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靠外径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构件及所述第二压力构件为共用的压力盘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 所述第一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一轴侧摩擦要件配置在所述压力盘的一表面侧, 所述第二电动机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二轴侧摩擦要件配置在所述压力盘的另一表面侧,所述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所述压力盘向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移动的致动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跨所述双轴及所述相反侧轴设置的所述减速部之中靠双轴侧部分的外径尺寸比与所述双轴同轴设置的所述切断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小,所述致动器以双轴为中心而配置成比所述减速部的双轴侧部分靠外径侧,且与所述减速部在轴线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相邻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旋转轴为管状,所述输入轴从所述电动机向轴向一侧突出而插通在所述内侧旋转轴中, 所述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所述内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 所述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设置在所述外侧旋转轴的远离电动机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输出轴与所述双轴同轴配置,所述相反侧轴与所述双轴平行延伸,所述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所述内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传递, 所述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切断或连接所述外侧旋转轴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传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减速部的输入轴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双轴的一端部与所述相反侧轴配置在轴向相同的位置,所述双轴的另一端部向离开所述电动机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减速部及所述第二减速部配置在所述双轴的一端部, 所述切断连接部配置在所述双轴的另一端部,所述双轴的内侧旋转轴形成为管状,所述输出轴插通在管状的内侧旋转轴中而从内侧旋转轴的所述一端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外侧旋转轴一体旋转; 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相反侧轴一体旋转;第一压力构件,其将所述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所述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具有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内侧旋转轴一体旋转; 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其与所述相反侧轴一体旋转;第二压力构件,其将所述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方按压而将它们接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构件及所述第二压力构件为共用的压力盘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 所述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配置在所述压力盘的一表面侧, 所述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配置在所述压力盘的另一表面侧,所述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所述压力盘向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移动的致动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致动器配置在所述切断连接部的轴线方向两侧部之中远离所述减速部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致动器配置在所述切断连接部与所述减速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从动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二从动侧摩擦要件为共用的中心板的一表面及另一表面,所述第一驱动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一压力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板的一表面侧, 所述第二驱动侧摩擦要件及所述第二压力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板的另一表面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切断连接部还具有使所述第一压力构件动作的第一致动器、使所述第二压力构件动作的第二致动器,所述第一致动器及第二致动器配置在所述切断连接部与所述减速部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驱动装置(1),其具备电动机(11)、将从电动机(11)输出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减速部(31)、切断或连接减速部的旋转传递的切断连接部(21)。减速部(31)具有从电动机(11)输入旋转的作为输入轴的电动机侧旋转构件(18);向车轮侧输出旋转的输出轴(34);与输入轴同轴配置且包括管状的外侧旋转轴(33o)及插通在外侧旋转轴中的内侧旋转轴(33i)的双轴(33);作为相反侧轴的输出轴(34);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外侧旋转轴(33o)及内侧旋转轴(33i)中的任意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第一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第一减速部(G1);包括多个旋转要件,且在外侧旋转轴(33o)及内侧旋转轴(33i)中的任意另一方与相反侧轴之间以与第一减速比不同的第二减速比将电动机侧的旋转减速而向车轮侧传递的第二减速部(G2)。切断连接部(21)具有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内侧旋转轴(33i)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的、成为内侧旋转轴用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C1);切断或连接相互同轴配置的外侧旋转轴(33o)与输入轴的旋转传递的、成为外侧旋转轴用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C2)。
文档编号F16H3/089GK102171486SQ20098013972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6日
发明者山本宪, 牧野智昭, 矶部史浩 申请人:Ntn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