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4768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合成树脂管,其包括在两管端部分的用于连接该合成树脂管 到另一合成树脂管的接头。
背景技术
常规的公知的管结构是一个分开生产的接头和一个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结合成一体。例如,带有接头件的一种合成树脂管能以下列方式生产。首先,在一个合成树脂管 的管端部的外圆周表面上安置一个柱形接头件的一半。该接头件具有形状与合成树脂管端 部外圆周表面一致的内圆周表面。管端部和接头件由可以在室温下快速聚合并硬化的粘结剂或液态单体连接在一 起。粘结剂被放入接头件和管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且硬化,从而将接头件和管端部连接在 一起,形成带有成一体形成的接头件的合成树脂管。

实用新型内容然而,上述常规的将一个分开生产的接头件连接到一个合成树脂管端部的方法是 有问题和困难的。此外,合成树脂管管端部的外周圆表面不总是与接头件的内圆周表面一致。在许 多情况下,在内、外圆周表面之间存在模制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以保持水密状态的方 式将两表面连接在一起。考虑到常规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的前述的和其他的问题、缺点和缺陷,提出 本实用新型,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了在前述常规的带有接头的合成 树脂管中发现的缺陷的结构。为了达到上述和其他目的,提供了一种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其接头部分在合 成树脂管模制的同时和合成树脂管成一体地形成,因此消除了在合成树脂管模制后将一分 开形成的接头连接到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的需要。此外,当连接这种类型的两合成树脂管 时,另一合成树脂管可简单地插入一合成树脂管内,即.它们的相互连接能以很简单地单 一接触操作完成。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具有如下结构, 即,要被连接的合成树脂管体的一侧管端部分包括开口导向柱体;大直径柱形部分,在与 该开口导向柱体延续的深部分形成,比管轴方向的前后壁的直径更大;朝外的突起,形成于 该大直径柱形部分的一部分,另外形成的啮合环包括斜导向表面,从侧面看略呈C字形的 非环形,宽度方向的一侧端面侧的内径为大直径,深侧为小直径;固定台肩部分,形成在该 深侧,要被连接的另一侧管端部分包括斜柱体,深侧的直径比端面直径更大;固定台肩部 分,形成在所述斜柱体后表面,所述啮合环在所述一侧管端部分的大直径柱形部分的内部, 以使所述斜导向表面的大直径侧端面位于管端部分的入口侧的方式被插入。[0010]在所述合成树脂管中,优选地,所述啮合环还包括多个切开部分,切开所述斜导 向表面,从外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突起,所述另一侧管端的所述斜柱体具有,在后面与所述 环的切开部分相对应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上形成的多个突部,所述环的突起与大直径柱形部 分的向外突起的内表面凹槽部分相嵌合。根据相关构成,能够解除连接管体的连接。在提供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管端部分1 可以包括防水环25,其位于所 述固定台肩部分的形成部分的深侧,其紧紧地接触形成在管端部1 内的开口导向柱体11 的内圆周表面。也可以是,设置突起部分23的另一管端部分1 的深侧柱形部分的外圆周表面的 直径,与设置在管端部1 的开口导向柱体11的内圆周表面的基本直径相等,环形凹槽26 可以形成在该深侧柱形部分的外圆周表面,以用于安装防水环25。环R的切开部分33和另一管端部分1 的突起部分23之一或两者可以包括用于 在圆周方向上升起的倾斜表面23a、33a。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可以具有一个平滑的外形或不平的波纹外 形。当合成树脂管具有一个不平的波纹外形时,该波纹形状可以是螺旋形的或环形的。此 外,关于该不平的波纹形合成树脂管的波纹形状,升起和凹陷部分两者可以是圆的,或者, 升起部分可以是成角度的而凹陷部分可以是圆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带有接头的合成 树脂管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记载的管体,还可以是,接头,转接管(adapter)、承口管 (bellmouth)等合成树脂管。在连接各个管端部时(如,两个这种类型的合成树脂管),一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 分1 可以沿管的轴线方向简单地插入另一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1 中。在该插入操作中,另一管端部分1 通过形成在导引端部的斜柱体21而与环R的 斜导向表面31接触。当在环R的周向方向螺旋斜导向表面31时,另一管端部分1 移入管 端部分1 的深部。当另一管端部分1 的固定台肩部分22通过斜导向部分31时,在周向方向的螺旋 力由于卡紧被止住,因而环R返回到它的原始状态并且利用卡紧声音发出插入操作结束信号。这样,另一管端部分1 的固定台肩部分22和形成在环R的斜导向表面31的深侧 上的固定台肩部分32啮合在一起。这阻止了另一管端部分1 反向移动和脱开。在这一点,另一管端部分1 的若干突起部分23安置入环R的若干切开部分33内, 因而阻止了另一管端部分1 在圆周方向的移动。这样,为了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两合成树脂管的各个管端部连接在一起,一个合 成树脂管可以沿管的轴线方向简单地插入另一合成树脂管中。也就是说,两合成树脂管之 间的相互连接能以很简单地单一接触操作完成。为了脱开两合成树脂管之间的相互连接,如果另一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分1 相 对于一合成树脂管管端部分1 周向旋转,安装到环R的切开部分33的另一管端部分1 的 突起部分23被旋转,因而在周向产生一个旋转力。结果,另一管端部分1 从环R的切开部 分33脱开到斜导向表面31上,此时增加了环R的直径。增加的环的直径移动环R的固定 台肩32超出在斜柱体21的后表面上的固定台肩部分22的直径,因而移开固定台肩部分32 和固定台肩部分22之间的相互啮合。这样,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另一管端部分1 被从一管
4端部分1 拉出,则两管端部分1 和1 被脱开。因此,为了脱开两合成树脂管,一个管可以相对另一管沿周向旋转一次,接着,一 个管可以沿管的轴向从另一管抽出。也就是说,两合成树脂管之间的相互连接通过一个简 单的两步操作被脱开。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好的理解前述和其它 目的、方面和优点。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的主要部分的透视 图;图2是表示非连接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合成树脂管的主要部分的局 部纵向侧视图;图3是表示连接状态的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合成树脂管的主要部 分的局部纵向侧视图;图4是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合成树脂管的主要部分的端面形状前视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的主要部分的透视 图;图6是表示连接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合成树脂管的主要部分的局部 纵向侧视图。图7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其他例的承口管的立体图。图8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其他例的承口管的剖面图。图9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其他例的接头的立体凰。图10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其他例的转接管的主视图。图11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其他例的转接管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下面将参照表示合成树脂管端部结构的图1至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特别地,图1是要被连接到一起的两个合成树脂管的各自管端部分Pa,Pb和要插 入一个管端部分的环R的透视图。图2表示两个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分和环的局部纵向侧 视图。图3是两个合成树脂管的局部纵向侧视图,显示了它们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图4 是两个合成树脂管和环的端面形状视图。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合成树脂管是一个管壁1具有沿管的轴线方向交替排列 的一组大直径部分2和一组小直径部分3的管,每个大直径部分2具有带有圆角的正方形 截面,每个小直径部分3具有圆形截面。一个典型的合成树脂管包括都由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类似材料的聚 稀烃系树脂整体形成的主体和管端部分。虽然管材不限定为特殊的材料,较佳地,管将由在 各种气候条件下都非常耐久的材料形成。另外,水密环的构成材料,适合使用橡胶、热可塑性弹性材料等的弹性体或者吸水 膨胀性无纺布等。在要连接在一起的两合成树脂管之一的管端部1 ,在开口端,形成一具有朝外开口的锥形的开口导向柱体11。在管端部1 的深部分,和开口导向柱体11 一起,继续形成 一个有八角形截面的大直径的柱形部分12,它具有比分别沿管的轴向延伸的前壁1 和后 壁12b的直径大的直径。此外,如图1所示,在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右下侧的大直径柱形 部分12的一部分上有一突起14,其向外突出且在其内表面包含一个凹槽部分。在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内侧部分13内插入一单独生产的啮合环R。该环R当从 侧面看时基本是C形的(即因为它部分被打断而不是完整的圆形)。而且,该环R包括一在 宽度方向上延伸到环的中间部分的斜导向表面31。该环R还包括一位于斜导向表面31的 深侧的非斜的大直径柱形部分,和一个形成在斜导向表面31的深侧上的固定台肩部分32。构成的斜导向表面31使端面31a的内径是大直径,而在较深侧有较小的直径。而 且,在斜表面31被分成的四部分内,在周边方向形成有切开部分33。在环R的外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上有一个突起34,其安置在一个管端部分1 上设置 的突起14的内表面侧的凹槽部分内。此外,如图4所示,每一个切口部分33包括两个分别 形成在环R的周边方向的两侧的斜面33a。当另一个管端部分1 相对于一管端部份1 在 周向方向旋转时,两个斜面33a使得形成在另一管端部份1 上的突起部分23易于移到斜 导向表面31上。突起34也可以安置在图1所示的突起34所在的右下位置的对面的左下位置处。 此外,突起34可以安置在环R周向的任何位置处,并且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突起34。关于要连接的另一管的管端部分1 的结构,在管端形成有一斜柱体21,其深侧的 直径比端面侧的直径大。斜柱体21的后侧形成作为有较小直径的柱形部分M。斜柱体21 的后表面包括能和环R的固定台肩部分32啮合的固定台肩22。在斜柱体21的后部分内布 置的突起部分23位于对应于环R的切开部分33的周向内。此外,小直径柱形部分M的后部包括两个前和后环形肋。在这两个环形肋之间, 形成一环形凹槽26,其内安置一朝着后端增加直径的防水环25。防水环25包括一斜的外 圆周表面,并且防水环25的外圆周直径是这样的使防水环25的外圆周表面能紧紧地抵靠 一管端部分1 的开口导向柱体11的内圆周表面上安置。此外,关于突起部分23的形状,它们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分别形成在斜柱体21周 向两侧上的两个斜表面23a (如图1所示),其类似于形成在环R的切开部分33上的斜表面 33a。象这样的斜表面可以形成在环的切开部分33上或斜柱体21的突起部分23上。 此外,在连接两管端部分1 和1 之前,具有上述结构的啮合环R,如图2箭头a和 假想线所示被插入一个管端部分1 的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内部13中。在该方式中,斜导 向表面31的大直径侧端面31a位于管端部分1 的入口侧,而位于环R的外圆周表面上的 突起34和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向外突起14的内表面凹槽部分安装在一起。因此,由于这两根树脂管在连接操作中被这样配置,如果另一管端部分1 在管的 轴向方向(如图2箭头b所示)被简单地插入一管端部分1 ,则两管端部分1 和1 能防 止脱开及周向移动地连接。为了脱开两管端部分1 和1 ,另一管端部分1 可以相对于管端1 在周向旋转一 次。在旋转另一管端部分1 之后,管端部分1 能沿管的轴向方向从管端部分1 抽出,因 此完成脱开操作。在连接两管端部分1 和1 到一起时,当插入侧管端部分1 的固定台肩22通过环R的斜导向表面31时,环R返回到它的原始状态并且发出一卡紧声音。该卡紧声音发出 插入操作完成并且两管端部分1 和1 被连接的信号。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述结构提供了安全和可靠地获得两合成树脂管连接 的优点。第二实施例图5是根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环R和一个 管端1 的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透视图。在第二实施例中,该管端1 的大径柱形部分12以具有一基本上为方形截面地形 成。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四个角部分作为突起形成,其分别相应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使用 的向外突起14。环R包括突起部分34,其具有基本上与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每个向外突起的角部 分的内表面相同的形状。突起部分34位于大直径柱形部分12的任一个角部分的内侧。由 于这个结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基本为正方形的大径柱形部分12能替代第一实施例的包 含有基本上八角形地向外的突起14的大径柱形部分12。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包括基本上八角形地向外的突起14的大直径柱形部分 12也能作为简单的大径柱形部分形成。第三实施例图6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环R和两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分1 和 此。在第三实施例中,设置突起部分23的管端部分1 的深侧柱形部分的外圆周表面,在直 径上基本上与在管端部分1 上设置的开口导向柱体11的内圆周表面相等。环形的凹槽沈 形成在深侧柱形部分的外圆周表面。防水环25分别安置在环形凹槽沈内。使用这种结 构,两合成树脂管能以水密方式牢固地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上述独特的和非显而易见的特征,可以得出许多构造。例如根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个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在一端侧可以具有一个管端部分1^, 而在另一端侧具有一个管端部分1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一个带有接头的 合成树脂管可以在每一端侧都具有一个管端部分Pa,而另一合成树脂管可以在每一端侧都 具有另一个管端部分H3。虽然已经在此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它们。还 有许多可能的改变和变化满足上面提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要求,获得上面提到的目的和 提供其作用。例如,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斜表面31基本上沿着环R的宽度的一半形成。然而,斜 表面31也能沿着环R的整个宽度朝着深侧端形成,并且深侧端面可以用作固定台肩部分 32。图7、8表示承口管的例子,图7表示承口管和啮合环的立体图,图8的右侧表示将 在开口部41上安装有啮合环R的承口管M配置于混凝土墙上时的状态的剖面图。图7、8中所示的承口管主体M,整体呈圆柱状,作为其中一个开口部的右侧的开口 部46扩大成喇叭状而形成,该喇叭状部分46和与其相连接的柱状部45的长度L以与位于 探孔(hand hole)上的混凝土墙C(参考图8)的厚度相配合的长度形成。作为另一个开口 部的左侧的开口部41的结构是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中的大直径柱形部,与图1的1
7相同。开口部(大直径柱形部)41内部安装的另外形成的啮合环R也与图1所示的啮合环 R相同。图10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其他例的接头的主视图,就图10(a) 所示的接头60而言,左侧端62是具有能与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连接的结构的雄连接 结构,另一个端部64是能与其他合成树脂管连接的雌连接结构(大直径柱形部)。图10(b) 所示的接头70和两个端部72、73都是具有能与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连接的结构的雄 连接结构。图11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的其他例的转接管的主视图。就接头 管80而言,其一端是能与本实用新型的合成树脂管连接的雌连接部82,另一端是由能与螺 旋管连接的螺旋管连接部84构成。雌连接部(大直径柱形部)82的结构与图7、8所示的 连接部41的结构相同。转接管80的螺旋管连接部84的内部形成有与外形同样的螺旋状 的沟,以将同样形状的螺旋管拧进去从而可实现连接的方式构成。优选地,在接头管80的 螺旋管连接部84的内面事先粘贴密封材料。正如从上面的描述很清楚地看到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上述结构的一带有接 头的合成树脂管,通过简单地操作,用已经在一个简单的操作中插入一个管端部分的大径 柱形部分的一个环R将这种类型的两合成树脂管连接在一起。另一个管可在管的轴线方向 简单地插入该管,从而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单一接触操作完成两管的连接。另外,根据权利要求2的结构,能够解除连接管体的连接,为了脱开两管,另一管 的管端部分可以相对于该管的管端部分在周向旋转一次,接着,另一管可沿管的轴线方向 从该管抽出。这样,在一个简单的两步骤操作(即旋转管和抽出)中完成两管的脱开操作。 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许多超出常规结构的优点。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不需要连接一个分开生产的接 头到模制生产的合成树脂管的管端部分。利用合成树脂管的模制,接头同时地与合成树脂 管成一体地形成,因此免除了安装接头到合成树脂管上。这样,合成树脂管的水密情况不会 由于任何接头安装部分而产生危险。这样,本实用新型保持了两管的牢固的水密连接部分。尽管根据几个较佳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 实用新型可在附加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概念内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其特征在于,要被连接的合成树脂管体的一侧管端部分包括开口导向柱体;大直径柱形部分,在 与该开口导向柱体延续的深部分形成,比管轴方向的前后壁的直径更大;朝外的突起,形成 于该大直径柱形部分的一部分,另外形成的啮合环包括斜导向表面,从侧面看呈C字形的非环形,宽度方向的一侧端 面侧的内径为大直径,深侧为小直径;固定台肩部分,形成在该深侧,要被连接的另一侧管端部分包括斜柱体,深侧的直径比端面直径更大;固定台肩部 分,形成在所述斜柱体后表面,所述啮合环在所述一侧管端部分的大直径柱形部分的内部,以使所述斜导向表面的大 直径侧端面位于入口侧的方式被插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环还包括多个 切开部分,切开所述斜导向表面;从外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突起,所述另一侧管端的所述斜 柱体具有,在后面与所述环的切开部分相对应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上形成的多个突部,所述环的突起与大直径柱形部分的向外突起的内表面凹槽部分相嵌合。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侧管端, 在所述固定台肩部分的形成部分的深侧具有,紧贴位于所述一侧管端的开口导向柱体的内 圆周表面的防水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环的所述切开 部分和另一侧管端的所述突起的其中一方或者两者具有,用于在圆周方向上升起的倾斜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环的所述切开 部分和另一侧管端的所述突起的其中一方或者两者具有,用于在圆周方向上升起的倾斜表 专利摘要一种带有接头的合成树脂管,合成树脂管体的一侧管端部分包括开口导向柱体;大直径柱形部分,在与该开口导向柱体延续的深部分形成,比管轴方向的前后壁的直径更大;朝外的突起,形成于该大直径柱形部分的一部分,另外形成的啮合环包括斜导向表面,从侧面看略呈C字形的非环形,宽度方向的一侧端面侧的内径为大直径,深侧为小直径;固定台肩部分,形成在该深侧,另一侧管端部分包括斜柱体,深侧的直径比端面直径更大;固定台肩部分,形成在所述斜柱体后表面。啮合环在一侧管端部分的大直径柱形部分的内部,以使所述斜导向表面的大直径侧端面位于管端部分的入口侧的方式被插入,而该环的突起与大直径柱形部分的向外突起的内表面凹槽部分嵌合。
文档编号F16L47/12GK201875343SQ201020256038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5日
发明者藤井晓宏 申请人:东拓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