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170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
技术背景[0002]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地增多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整车的设计成本预算要求也 越来越低,可是人们对整车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低成本高性能轿车的发展成 为一种必然的趋势。[0003]为了达到良好的NVH值(即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发动机悬置件的布置往往采用的是四点式布置,即采用前悬置件、后悬置件、左 悬置件及右悬置件,这样其制造成本较高。发明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成本较低且具有良好NVH值的汽车发动机后 悬置件。[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 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橡胶衬套及小橡胶衬套,大橡胶衬套与小橡胶衬套之间通过焊 接支架相连,其中[0006]大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外管,在金属外管内设有减振橡胶,金属内管设于减振橡 胶的中部;[0007]小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内管,在金属内管外套有减振橡胶;[0008]焊接支架包括大焊接外管及小焊接外管,大焊接外管及小焊接外管分别套在金 属外管及减振橡胶外,在大焊接外管与小焊接外管之间通过连接支架相连。[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能够实现原四点式布置中前悬置件及后 悬置件的功能,即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悬置件后,发动机悬置件的布置可以采用三 点式布置,从而在节省前悬置件的同时,又不影响NVH值。[001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降低了整车的设计成本;2、模拟了人体四肢关节的 柔性转向和双向转向功能,提高整车舒适性;3、方向盘及座椅各项振动加速度值小于 0.3G,减少了动力总成的振动向车厢内传递;4、产品的径向、轴向、扭转方向上的动、 静刚度值都在设计标准内。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0013]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包括大橡胶衬套 及小橡胶衬套,大橡胶衬套与小橡胶衬套之间通过焊接支架相连,其中[0014]大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外管6,在金属外管6内设有减振橡胶7,金属内管8设于 减振橡胶7的中部;金属外管6、减振橡胶7及金属内管8经过注橡机的硫化作用使之连接在一起。[0015]小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内管1,在金属内管1外套有减振橡胶2 ;金属内管1及减 振橡胶2经过注橡机的硫化作用使之连接在一起。[0016]焊接支架包括大焊接外管5及小焊接外管3,大焊接外管5及小焊接外管3分别 套在金属外管6及减振橡胶2外,在大焊接外管5与小焊接外管3之间通过连接支架4相 连。大焊接外管5、小焊接外管3及连接支架4之间相互焊接。[001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经过组装将大橡胶衬套压装 在焊接支架中,这个过程是靠大橡胶衬套的金属外管6与焊接支架的大焊接外管5之间的 过盈配合安装在一起、之后再将小橡胶衬套也压装在焊接支架中,这个过程是由小橡胶 衬套的减振橡胶2与小焊接外管3过盈配合安装在一起、两个橡胶衬套支架看焊接支架 中的连接支架4连接在一起。组装合格的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安装在车身和动力总成之 间,小橡胶衬套的金属内管1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大橡胶衬套的金属内管8与汽车动力总 成连接。在汽车启动或是颠簸路况时,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靠大橡胶衬套中的减振橡胶 7扭转作用与小橡胶衬套中的减振橡胶2扭转作用,很好地减轻由汽车动力总成所产生的 振动,该振动会传递到汽车车身内。
权利要求1.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橡胶衬套及小橡胶衬套,大橡胶 衬套与小橡胶衬套之间通过焊接支架相连,其中大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外管(6),在金属外管(6)内设有减振橡胶(7),金属内 管(8)设于减振橡胶(7)的中部;小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内管(1),在金属内管(1)外套有减振橡胶(2); 焊接支架包括大焊接外管(5)及小焊接外管(3),大焊接外管(5)及小焊接外 管(3)分别套在金属外管(6)及减振橡胶(2)外,在大焊接外管(5)与小焊接外 管(3)之间通过连接支架(4)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悬置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橡胶衬套及小橡胶衬套,大橡胶衬套与小橡胶衬套之间通过焊接支架相连,其中大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外管,在金属外管内设有减振橡胶,金属内管设于减振橡胶的中部;小橡胶衬套包括金属内管,在金属内管外套有减振橡胶;焊接支架包括大焊接外管及小焊接外管,大焊接外管及小焊接外管分别套在金属外管及减振橡胶外,在大焊接外管与小焊接外管之间通过连接支架相连。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降低了整车的设计成本;2、提高整车舒适性;3、方向盘及座椅各项振动加速度值小于0.3G,减少了动力总成的振动向车厢内传递;4、产品的径向、轴向、扭转方向上的动、静刚度值都在设计标准内。
文档编号F16F15/08GK201810718SQ20102056892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0日
发明者叶身鸿 申请人:上海众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