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发动机容室的底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680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发动机容室的底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容 室的底盖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车辆发动机容室的底部可以装有底盖。当不采用底盖时,诸如 路面噪音等的噪声通过发动机容室以及仪表盘传递到乘坐室,从而使 驾驶条件变差。再者,由于外来污物的污染,发动机容室的部件使用 寿命会縮短,或者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会恶化。
当采用底盖时,发动机的热量不能充分从发动机容室中散发出来, 或者热量会传递到乘坐室,从而使行驶条件变差。由此原因,尽管采 用底盖,通常不会完全地覆盖发动机容室的底部,并且它仅仅覆盖发 出主要噪音的部分。
因此,如果开发一种底盖系统,该系统能使发动机容室中具有充 分的空气流动,并且发动机容室与下部噪音充分地隔离,则可以改善 行驶条件以及车辆的性能。
在本申请背景技术中的上述公开的信息只是为了加强对本发明的
背景的了解,因此,它可能包含有这样的信息该信息并不构成已为 本国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底盖系统,其能够使得发动机容室中空气 流动充分并隔离下部的噪音。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底盖系统,其用于在发动 机容室底部隔离发动机容室。该实施例包括位于发动机容室下方的第 一主体,其中第一主体包括将发动机容室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入至少一
个引入部分。
至少一个引入部分可以以在第一主体的宽度方向对称分布的多个 引入部分的形式形成。
第一主体可以包括在与发动机容室组合时,向道路倾斜的倾斜
面,并且引入部分可以形成于该倾斜面。
引入部分可以包括向发动机容室开放的引入开口;和引导空气 朝向引入开口方向的导向部分。
导向部分可以为三角形,其顶点位于朝向车辆前方的位置。
例示性的底盖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第一主体后部与第一主体相 连的第二主体,其中第二主体包括将发动机容室的空气向外排放的排 放部分。
排油孔可以形成于第二主体。
排放部分可以包括向发动机容室升起的排放导向板。 第二主体和第一主体可以是整体形成的。
例示性的底盖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第二主体后部与第二主体相 连的第三主体,其中第三主体包括将发动机容室的空气向外排放的排 放部分。
第三主体和第二主体可以是整体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性车辆发动机容室底盖系统可以实现发动机容 室中空气的高效流动和底部噪音的充分隔绝。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辆发动机容室的 底盖系统的下侧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辆发动机容室的 底盖系统的上侧立体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辆发动机容 室的底盖系统的引入部分、排放部分、排油孔的剖面图。图4显示当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辆发动 机容室的底盖系统的车辆在行驶时,空气流进和流出发动机容室的情 况。
<附图中代表主要部件的附图标记的描述〉
500:底盖系统100:第一主体
200:第二主体300:第三主体
110:引入部分115:倾斜表面
117:导向部分118:引入开口
120、130:排放部分
125:排放导向板140:排油孔
400:发动机容室405:保险杠
410:散热器420:发动机
430:排放系统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辆发动机容室
400的底盖系统的下侧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 案用于车辆发动机容室400的底盖系统的上侧立体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辆发动机容 室400的底盖系统的引入部分、排放部分、排油孔的剖面图。在图3 中,图3(a)是沿着图1中A-A线的剖面图,图3(b)是沿着图1中B-B 线的剖面图,图3(c)是沿着图1中C-C线的剖面图。
为了使发动机容室400与车辆下侧隔离,在发动机容室400的底 部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车辆发动机容室400的底 盖系统500。底盖系统500包括位于发动机容室400底部的第一主体 100。第一主体100包括将发动机容室400下方的气流引入的至少一个 引入部分110。
所述至少一个引入部分110形成于第一主体100的在宽度方向(即 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排布的多个引入部分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 性实施方案,示出了所涉及的一对引入部分110,然而,应当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当与发动机容
室400组装时,第一主体100包括向道路390倾斜的倾斜表面115。引 入部分U0形成于倾斜表面115。因此,当车辆行驶时,在发动机容室 400与道路390之间流动的空气可以容易地导入到发动机容室400内。 为了加强空气导入发动机容室400的效果,引入部分110包括向 发动机容室开放的引入开口 118和将空气导向引入开口 118的导向部 分117。
参见图1,导向部分117可以是三角形,其顶点位于朝向车辆前端 的位置。这种三角形的导向部分117使得向发动机容室400内的空气 流入对发动机容室400之下的空气流动的影响量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车辆发动机容室400的底盖 系统500进一步包括在第一主体100后部与第一主体100相连的第二 主体200。第二主体200包括将发动机容室400中的空气向外排放的排 放部分12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第二主体200可以以不同的 方式与第一主体100相连,诸如铆钉或螺钉固定。供选地,第二主 体200和第一主体100可以整体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排泄机油和从发动机容 室400取出机油过滤器的排油孔140形成于第二主体200。排油孔140 可以形成在对应于发动机容室400中发动机420(如图4所示)油扇(oil fan)(图未示出)的位置。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的排放部分120 包括向上升起到发动机容室400的排放导向板125。通过此导向板125, 在车辆行驶时,发动机容室400中的空气可以自然顺畅地向外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的车辆发动机容室400的底盖 系统500进一步包括在第二主体200的后部与第二主体200相连的第 三主体300。第三主体300包括将发动机容室400的空气向外排出的排 放部分13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第三主体300可以以各种方 式与第二主体200相连,诸如铆钉或螺钉固定。可选地,第三主体300和第二主体200可以整体形成。
图4显示当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辆发动 机容室400的底盖系统的车辆在行驶吋,空气流进和流出发动机容室 400。
如图4所示,当车辆行驶时,空气经过形成于保险杠405上方和 下方的开口流入发动机容室400,从而冷却散热器410,然后再流过发 动机容室400。
同时,发动机容室400下面的气流经过引入部分110局部地流入 发动机容室400,从而在通过发动机容室400的同时流过发动机。
空气经过发动机容室400向发动机容室400的后方流动。空气可 以经过形成于第二主体200的排放部分120排出,并且也可以经过形 成于第三主体300的排放部分130排出。当如此进行时,发动机420 和其排放系统430的热量可以充分地经排放部分120和130排出。
虽然业已通过目前认为可行的例示性实施方案的方式对本发明进 行了描述,然而应当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案,相反, 本发明理应涵盖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祌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设 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底盖系统,其用于在发动机容室底部隔离发动机容室,该系统包括位于发动机容室下方的第一主体,其中第一主体包括将发动机容室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入的至少一个引入部分。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至少一个引入部分以在第一主体的宽度方向对称分布的多个引入部分的形式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第一主体包括在与发动机容室组合时,向道路倾斜的倾斜面,并且引入部分形成于倾斜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引入部分包括 向发动机容室开放的引入开口;和 引导空气朝向引入开口方向的导向部分。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导向部分为三角形,其顶点位于朝向车辆前方的位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盖系统,进一步包括在第一主体后部与第一主体相连的第二主体,其中第二主体包括将发动机容室的空气向 外排放的排放部分。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排油孔形成于第二主体。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排放部分包括向发动机容 室升起的排放导向板。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第二主体和第一主体是整 体形成的。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盖系统,进一步包括在第二主体后部 与第二主体相连的第三主体,其中第三主体包括将发动机容室的空气 向外排放的排放部分。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底盖系统,其中第三主体和第二主体是整体形成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发动机容室的底盖系统,通过采用该底盖系统可以实现发动机容室中空气的高效流动和底部噪音的充分隔绝,该底盖系统用于在发动机容室底部隔离发动机容室,该底盖系统包括位于发动机容室下方的第一主体,其中第一主体包括将发动机容室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入的至少一个引入部分。
文档编号B60R19/54GK101445087SQ200810009219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30日
发明者李成镐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