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447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ー种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包括一支持元件及ー盖体, 该支持元件能与该盖体组装成一体,且能产生形变,以便使用者由调整该支持元件的形变曲率,以实现悬挂、支撑或握持盖体及盖体上固定的电子装置的目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微电脑及材料技术的日益精进,使得业者纷纷以轻、薄、短、小为目标,对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进行研发设计,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改变了原先的阅读习惯,逐渐以电子书阅读器(E-book Reader)或数字相框(Digital Frame)等装置做为主要的信息读取媒介,取代了传统的纸本书籍或相框。除了上述电子书阅读器外,随着行动宽频上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可携式电子装置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亦越来越高,诸如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平板计算机(TabletPC)等,均已是许多人在工作、社交及学习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为了携帯上的方便及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所述电子装置多被设计成平板状,惟,业者为追求所述电子装置外型的轻薄与简洁流畅,多未于所述电子装置设有支撑或固定的配件,故使用者在观看各该电子装置时,均必需以手直接抓握各该电子装置,且据以调整各该电子装置至适当的视角,实不甚理想,尤其是对于平板计算机等装置的输入作业,更是不便;另ー方面,虽然尚有部份前述电子装置附有各式支撑元件,但各该支撑元件也仅适用于各该电子装置被摆放在静态观赏的情形下,惟,若使用者欲拿取各该电子装置,以观赏画面或输入资料,则仍存在灵活度不足及操作不便的问题。为克服前述缺点,乃有业者配合所述电子装置,开发出类似现有看书架的发明,以供使用者放置所述电子装置,惟,正如数字相框的支撑元件仅适用于静态使用,所述发明仍有灵活度不足及操作不便的问题,尤其是当使用者欲于通勤中使用各该电子装置,必须依靠ー只手用力紧握电子装置的本体,以防电子装置于使用过程中不慎掉落,除了造成生理上的负担外,一只手僵硬地握持电子装置,亦对另ー只手的操作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为提升使用者在操作电子装置时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乃有业者开发出ー种用以承载输入装置的座体,请參阅图I所示,是美国第6,726,070号专利案,该座体的主体是由ー底板I及设置于该底板I正面周边的各支持部2、3所组成,使ー输入装置17能容置于各该支持部2、3之间,该底板I的背面设有一握把5、两护腕6及一带状连接部7,该握把5是供使用者握持,该两护腕6间以该带状连接部7连接,如此,当使用者将非惯用的手置于该两护腕6间,并以该带状连接部7连接该两护腕6,并以非惯用的手抓握该握把5,该座体便能稳固的结合于使用者非惯用的手上,此时,使用者便能以惯用的手对承载于该座体上的该输入装置17进行操作。惟,此一座体仍存在诸多缺点,首先,该座体结构过于复杂,此ー缺点,不但反映于生产、运送以及仓储成本上,亦造成使用者收纳、携帯的不便,再者,无论使用者是将该座体应用在该输入装置,抑或前述各该电子装置,长时间使用后势必造成使用者非惯用的手的负担,虽然该座体具操作灵活的优点,惟,若使用者欲将该输入装置放置于ー固定物体上
3使用,该座体不但无法提供帮助,反而造成妨碍,以致使用者须将所述输入装置自该座体取下使用,反复的拆装着实繁琐与不便。综上所述,虽然使用者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各该电子装置,但目前尚无一个简便且实用的方案能同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使用者必须依不同的需求使用相对应的不同装置,造成使用者经济上的负担及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如何利用一个简单且实用的装置,让使用者能于各种场合方便地使用各该电子装置,即成为本发明在此欲探讨的一
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传统上应用于各式电子装置的辅助支撑、握持装置存在诸多缺点,且不利于各种场合相互通用,难免让使用者感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憾,发明人经过长久的观察与研究,终于自尺蠖蛾幼虫的型体及其运动方式当中得到灵感,进而发明了此一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以期能让使用者通过此一简便的装置,于各种场合当中轻松地使用各式电子装置。本发明是在提供一种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支持元件及一盖体(如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背盖,或用以保护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背盖的一保护盖);该支持元件是由可桡性材质(如橡胶)制成的一呈长条状的板体,该板体的一侧面上设有至少二扣合部,各该扣合部是设置于邻近该板体端部的位置,且包括一基部及一扣合帽,该基部的一端是与该板体相连接,其另一端则是与该扣合帽相连接;该盖体上则开设有一第一组装孔及一轨道槽,其中该第一组装孔是与该轨道槽相连通,该第一组装孔的形状及大小能允许该扣合帽通过,该轨道槽的形状及大小虽不允许该扣合帽通过,但却与该基部的断面相匹配,以在所述扣合帽依序自该第一组装孔穿过该盖体后,该扣合部即能由该基部与该轨道槽的相互匹配,而沿着该轨道槽移动,且在该扣合部沿该轨道槽而移动至远离该第一组装孔的状态下,所述扣合帽便能分别卡置于该盖体的二不同位置,而使该支持元件与该盖体相扣合组装成一体。如此,当使用者将该支持元件与该盖体相组装成一体 后,便能通过该板体悬挂、握持或支撑该盖体,且能轻易自该盖体上拆卸该支持元件、并予以收纳。此外,当设置于该支持元件不同位置的各该扣合部于该轨道槽上移动时,各该扣合部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将使该板体产生相对应的形变,使用者便可据此调整该板体的形变曲率,并于悬挂、支撑或握持该盖体及该盖体上固定的一电子装置时,实现对其悬挂的角度、握持的紧密度及支撑的高度等进行调整的目的。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该装置中,该轨道槽是呈波浪状形状,该波浪状形状除了能增加该轨道槽与该基部间相互紧配的磨擦力外,亦能避免因使用者于使用过程中对该板体的施力及其本身的回复弹力的交互作用,而推动各该扣合部导致其偏离使用者原设定的位置。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另一种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该另一种装置包括一支持元件及一盖体,其中该支持元件是由可桡性材质制成的一呈长条状的板体,该板体上设有至少二扣合部,各该扣合部是设置于该板体邻近端部的位置,且包括一基部、一定位部及一扣合帽,该基部的一端是与该板体相连接,该基部的另一端是与该定位部的一端相连接,该定位部的另一端则是与该扣合帽的一端相连接;该盖体上开设有一第一组装孔、多个定位孔及多个条轨道槽,其中相邻的各该定位孔及该第一组装孔间是分别由各该轨道槽相连通,该第一组装孔的形状及大小能允许该扣合帽通过,该轨道槽的形状及大小虽不允许该扣合帽及定位部通过,但却与该基部的断面相匹配,该定位部的形状及大小是与该定位孔相匹配。如此,在该扣合帽依序自该第一组装孔穿过该盖体后,所述扣合部能由该基部与该轨道槽的相互匹配,而沿着该轨道槽移动,且在该扣合部沿着该轨道槽移动而远离该第一组装孔的状态下,所述定位部能分别嵌卡固定于对应的该定位孔,以使各该扣合部能分别嵌卡固定于该盖体上的ニ不同位置,而使该支持元件与该盖体相扣合组装成一体。本发明的又另ー目的,是在前述两种装置中,该板体上设置有至少ー沟槽,该沟槽是较各该扣合部远离该板体的端部,以便由该沟槽使该板体更易于弯曲。综上所述,当使用者将该支持元件通过所述扣合部与该背板相扣合组装成一体时,不但能通过对该支持元件的调整,以不同的角度悬挂或摆放该平板式电子装置,亦可将该平板式电子装置握持于手臂上灵活使用,而毋需更换任何辅助装置,此外,使用者亦可轻易地拆卸该支持元件,且所卸下的该支持元件亦十分便于收纳、携带;另,业者亦可针对各式电子装置生产相对应的保护盖,并将该槽道开设于所述保护盖上,当使用者将所述保护盖组装至所述电子装置时,便能依前述方式对所述电子装置进行操作。由此可知,本发明除了可广泛运用于不同的装置及不同的场合外,尚具备了结构简洁的优点。


为便于审查员能对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歩的认识与了解,以下列举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其中图I是是先前技术的ー输入装置座体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顺序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支持元件端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一支持元件端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及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是ー种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主要是应用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8 (如平板计算机),作为ー辅助用具,如图2及图3所示,其是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装置是包括一支持元件21及ー盖体22 ;支持元件21是由可挠性材质(如橡胶,娃胶等)制成,且其是呈长条状的一板体211。在第一实施例中,板体211的形状是ー长条状的圆角矩形,惟,其形状不以此为限,板体211亦可为等腰三角型、椭圆形或蝙蝠、秋刀鱼等各种图形的平面或立体形状,可依实际外观造型设计需求对板体211的形状做设计。板体211的一侧面上设有ニ扣合部A2,各扣合部A2是分别设置于邻近板体211端部的位置,请參阅图4,各扣合部A2是包括一基部A23及一扣合帽A21,基部A23的一端是与板体211相连接,基部A23的一另端则是与扣合帽A21相连接;在此第一实施例中,复请参阅图2,盖体22是一可携式电子装置8的背盖,其上开设有一第一组装孔B21及二轨道槽B23,其中第一组装孔B21是与各轨道槽B23相连通,以形成一槽道B2,使第一组装孔B21位在远离槽道B2两端的一位置,其中第一组装孔B21的形状及大小能允许扣合帽A21 (如图4所示)通过。请参阅图3及图4,在本说明书所提各实施例的图标中,扣合帽A21为一类似圆形铜板的结构。第一组装孔B21的形状大小是为与扣合帽A21相匹配的圆孔。惟,扣合帽A21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除了扣合帽A21与第一组装孔B21于外型上可直接变化,扣合帽A21与第一组装孔B21的相对关系亦不限于相互匹配,例如设置一近似半圆形的孔洞,使扣合帽A21须倾斜至某个角度以上方能通过。孔洞亦可为第一组装孔B21,凡符合形状及大小能允许扣合帽A21通过的条件,均为本发明所称第一组装孔B21。同理,以下对于各元件的相互关系,使用“是否允许通过”的等效词汇进行描述,亦类推适用前述的诠释,事先说明。各轨道槽B23的形状及大小虽不允许扣合帽A21通过,但却与基部A23的断面相匹配,当各扣合帽A21依序自第一组装孔B21穿过盖体22,并各自沿着各轨道槽B23移动 而远离第一组装孔B21的状态下,各扣合部A2便能分别卡置于盖体22的各轨道槽B23,而使板体211与盖体22相扣合组装成一体,于此一实施例中,轨道槽B23为波浪状的轨道,因此,除了由基部A23与轨道槽B23之间相互紧配所提供的磨擦力外,轨道槽B23的波浪状形状,亦有助于避免使用过程中施加于板体211的外力及板体211本身的回复弹力,推动各扣合部A2使其偏离使用者所设定的位置,惟,轨道槽B23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事先说明。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该装置亦包括一支持元件31及一盖体32。支持元件31是由一长条状的板体311及二扣合部A3所组成,各扣合部A3亦设置于邻近板体311端部的位置,请参阅图7所示,扣合部A3包括一基部A33、一定位部A34及一扣合帽A31,基部A33的一端是与板体311相连接,基部A33的另一端则是与定位部A34的一端相连接,而定位部A34的另一端则是与扣合帽A31相连接;此外,于板体311上较各扣合部A3远离板体311端部的位置,各设有一沟槽312,以使板体311更易于弯曲。在此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复请参阅图5,盖体32是一可携式电子装置9的保护盖,其内部有一容置空间321使可携式电子装置9能容置其中,盖体32上开设有一第一组装孔B31、第二组装孔B32、多个条轨道槽B33及多个定位孔B34,其中相邻的第一组装孔B31、第二组装孔B32及各定位孔B34间是分别藉各轨道槽B33相连通,以形成一槽道B3,第一组装孔B31是位在槽道B3的一端,第二组装孔B32是位在槽道B3的另一端,且第一组装孔B31及第二组装孔B32的形状及大小能允许扣合帽A31 (如图7所示)通过。请参阅图6及图7,各轨道槽B33的形状及大小虽不允许扣合帽A31及定位部A34通过,但却与基部A33的断面相匹配,以在各扣合帽A31分别自第一组装孔B31及第二组装孔B32穿过盖体32后,各扣合部A3即能由基部A33与各轨道槽B33的相互匹配,而沿着各轨道槽B33移动。在各扣合部A3沿各轨道槽B33移动且均远离第一组装孔B31及第二组装孔B32的状态下,各扣合帽A31便能分别卡置于盖体32的不同位置,而使板体311组装于盖体32上,如此便能通过板体311将可携式电子装置9悬挂于墙面的挂钩上;使用者也能以非惯用的手握持板体311,或穿过板体311与盖体32之间,使可携式电子装置9能稳固的于使用者非惯用的手上被使用,并以使用者惯用的手对可携式电子装置9进行操作;再者,请參阅图8,使用者亦可将可携式电子装置9放置于ー固定的平面上,由板体311支撑起盖体32的ー侧,使携帯式电子装置9向使用者倾斜,以便使用者操作;此外,支持元件31 (如图6所示)能轻易自盖体32上拆卸、收纳,甚为便利。 复请參阅图6及图7,当各扣合部A3于槽道B3上移动,且各扣合部A3之间产生相对位置的变化时,将使板体311产生相对应的形变,使用者便可由此调整支持元件31的形变曲率,以符合使用上的需要,例如调整悬挂时携带式电子装置与墙面的夹角、携帯式电子装置结合于使用者非惯用的手上的紧密度,或放置于ー固定平面时携带式电子装置的倾斜角度等;定位部A34的形状及大小虽不允许其通过各轨道槽B33,但却能与各定位孔B34相匹配,而等定位孔B34的形状及大小不允许扣合帽A31通过,使扣合部A3能由定位部A34定位于各定位孔B34,且由各定位部A34与各定位孔B34的相互匹配,以有效增加各扣合部A3的定位能力,避免使用过程中因施加于板体311的外力及板体311本身的回复弹力,而推动各扣合部A3使其偏离使用者原设定的位置。为增加定位部A34扣合于等定位孔B34的稳定性,尚可于定位部A34靠近基部A33的一端设ー凸耳A340,使定位部A34与定位孔B34结合时更不易脱落。在第二实施例中,盖体32上虽开设有第一组装孔B31、第二组装孔B32、多个条轨道槽B33及多个定位孔B34,惟,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造厂商于生产盖体32时,亦可改变盖体32的结构,増加或減少其组装孔的数量,例如省略第二实施例中第二组装孔B32,仅保留第一组装孔B31,嗣,各扣合帽A31是依序自第一组装孔B31穿过盖体32,并由基部A33与各轨道槽B33的相互匹配,使各扣合部A3能沿着各轨道槽B33移动;此外,第一组装孔B31及第ニ组装孔B32除了可设置于槽道B3的一端,亦可设置于任二相邻的定位孔B34间,并由各轨道槽B33与定位孔B34相连通;同理,于第一实施例中,亦可改变盖体22的结构,例如将第一组装孔B21设置于槽道B2的一端,或參阅前ー实施例,于盖体22上开设多个组装孔,凡本技术领域的人士所能轻易思及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不脱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事先说明。复请參阅图5,由于许多携帯式电子装置能供使用者以直立或横放的方式进行操作,厂商亦可将槽道B3设置于盖体32相邻两侧边,使槽道B3的整体呈ー L型,如此,使用者便能将支持元件31结合于盖体32的不同侧,以符合实际操作上的需要。此外,复请參阅图2及图5,在前述实施例中,为避免各扣合部A2或A3轻易自槽道B2或B3的第一组装孔B2UB31或第二组装孔B32中脱落,或无法定位在槽道B3或B2中,ニ扣合部A2或A3间的长度是小于槽道B3或B2的长度为最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的部份实施例,惟,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凡任何熟悉本发明相关领域的人士,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结构的修饰,或利用其它结构或装置加以实现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包括 一支持元件,该支持元件由可挠性材质制成,且为长条状的一板体,该板体上设有至少二扣合部,所述扣合部设置于邻近该板体端部的位置,且包括一基部及一扣合帽,该基部的一端与该板体相连接,其另一端则与该扣合帽相连接;及 一盖体,该盖体上开设有一第一组装孔及至少一轨道槽,其中该第一组装孔与该轨道槽相连通,该第一组装孔的形状及大小是允许该扣合帽通过,该轨道槽的形状及大小与该基部的断面相匹配且不使该扣合帽通过,在所述扣合帽依序自该第一组装孔穿过该盖体后,该扣合部即能由该基部与该轨道槽的相互匹配,而沿着该轨道槽移动,且在该扣合部沿该轨道槽而移动至远离该第一组装孔的状态下,所述扣合帽便能分别卡置于该盖体的二不同位置,而使该支持元件与该盖体相扣合组装成一体。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第一组装孔与该轨道槽相连通,以形成一槽道,该第一组装孔位在该槽道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盖体上尚开设有一第二组装孔,该第一组装孔及第二组装孔与该轨道槽相连通,以形成一槽道,该第一组装孔位在该槽道的一端,且该第二组装孔位在该槽道的另一端,各该扣合帽得分别自该第一组装孔及该第二组装孔穿过该盖体。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第一组装孔与所述轨道槽相连通,以形成一槽道,该第一组装孔位在该槽道远离两端的任一位置。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扣合部还包括一定位部,设置于该基部与该扣合帽间,该定位部一端与该基部相连接,另一端与该扣合帽相连接,该盖体还包括与该定位部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及该第一组装孔间分别由各该轨道槽相连通,且该定位部的形状及大小与该定位孔相匹配;如此,在所述扣合帽依序自该第一组装孔穿过该盖体后,所述定位部能嵌卡固定于对应的所述定位孔,以使所述扣合部能嵌卡固定于该盖体上的二不同位置,而使该支持元件与该盖体相扣合组装成一体。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盖体为固接于一电子装置的一背盖。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盖体为可选择性连接于一电子装置的一保护盖。
8.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扣合部间的长度小于该槽道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还包含一凸耳,该凸耳设置于该定位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其中该轨道槽呈波浪状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兼具悬挂、支撑及握持结构的装置,是包括一支持元件及一盖体,其中支持元件为可挠性的板体,其上设有至少二扣合部设置于邻近该板体端部的位置,且包括基部及扣合帽,基部的两端分别与板体及扣合帽相连接;盖体上开设有第一组装孔及至少一轨道槽,其中第一组装孔是与该轨道槽相连通,第一组装孔的形状及大小是允许该扣合帽通过,轨道槽的形状及大小与基部的断面相匹配且不使该扣合帽通过,而使支持元件能由扣合部即与盖体相扣合组装成一体,以便能通过板体,实现悬挂、支撑或握持该盖体及盖体上固定的一电子装置的目的。
文档编号F16M11/04GK102913722SQ20111021988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日
发明者黄文鸿 申请人:瀚斯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