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742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换向阀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多位多通换向阀结构。
背景技术
活塞缸在高速或高压力工作时,活塞杆和活塞的运动速度很快,这样,当活塞快速运动到缸体前端和后端的两个极限位置时,活塞和缸体的端盖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不仅能产生很大的碰撞噪音,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对活塞和缸体端盖产生较严重的磨损。的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活塞和缸体端盖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坏;压力越高,速度越快,该活塞缸的使用寿命越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使活塞做变速运动的换向阀结构。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换向阀结构,包括有由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第一阀腔和设置在第一阀腔内的第一阀杆构成的操纵换向阀,所述阀体上设有供压力介质排出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供压力介质进入的进口,以及通过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进口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还设有第二阀腔,第二阀腔内设有将第二阀腔分隔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第二阀杆;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一分腔的第一阻尼孔、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分腔的第二阻尼孔,所述阀体上还设有使所述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分腔流向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的第一溢流阀、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分腔流向所述第二循环通道的第二溢流阀;当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二阀杆动作,所述进口内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 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连通一循环通道的一端,另一循环通道另一端再连通第二阀腔的另一分腔,经另一个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大流量工作;当另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二阀杆反向动作,进口的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需经过与该分腔向对应的溢流阀连通一循环通道的一端,另一循环通道另一端需通过第二阀腔的另一分腔上的阻尼孔,经另一个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小流量工作。换句话说,所述第二阀腔内设有在外力驱动下能使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直接连通所述第二阀腔或者隔断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与第二阀腔的直接连接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第二循环通道分别经由第一阻尼孔、第二阻尼孔流向第二阀腔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二阀腔经由第一溢流阀或第二溢流阀进入各自对应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的第二阀杆;
所述阀体上设有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所述第一溢流阀和所述第二溢流阀的第一锥形阀芯和第二锥形阀芯分别容置在所述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内,并且第一锥形阀芯和第二锥形阀芯与各自对应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沟槽,该间隙或者沟槽构成所述的第一阻尼孔和第二阻尼孔;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一锥形阀腔、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二锥形阀腔的第一侧流孔和第二侧流孔。对应于所述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进口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阀腔的内周壁密封接触的第一凸楞、第二凸楞、第三凸楞和第四凸楞;这四个凸楞随所述第一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一阀腔内周壁的接触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进口之间的连通关系;所述第二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四个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密封连接的凸缘,这四个凸缘随所述第二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二阀腔的连接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循环通道、第二循环通道、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并且四个凸缘中间位置的两个凸缘与所述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处于常闭状态以使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始终相隔离。所述的第一溢流阀包括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连通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一侧流孔的第一溢流孔、设置在第一溢流孔上的第一压片和控制所述第一压片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溢流孔的弹性件以及所述的第一锥形阀芯,弹性件支撑在第一压片和第一锥形阀芯之间;所述第二溢流阀包括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连通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侧流孔的第二溢流孔、设置在第二溢流孔上的第二压片和控制所述第二压片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溢流孔的弹性件以及所述的第二锥形阀芯,弹性件支撑在第二压片和第二锥形阀芯之间。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该换向阀结构,包括有由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第一阀腔和设置在第一阀腔内的第一阀杆构成的操纵换向阀, 所述阀体上设有供压力介质排出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供压力介质进入的进口,以及通过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进口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还设有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腔包括两个相互隔离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其中,第一分腔连通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分腔连通所述的第二回流通道;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一分腔的第一阻尼孔、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分腔的第二阻尼孔,所述第二阀腔内对向设有由外力驱动的第三阀杆和第四阀杆;当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三阀杆动作,所述进口内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 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连通一个循环通道的一端;另一个循环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二阀腔的另一分腔,并经另一个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大流量工作;当另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三阀杆或第四阀杆反向动作,进口的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连通一个循环通道的一端;而另一个循环通道内的压力介质则依次通过另一分腔上的阻尼孔、另一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小流量工作。
换句话说,所述第二阀腔内设有在外力驱动下能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直接流向所述第一分腔或者隔断这种连通关系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一循环通道经所述的第一阻尼孔进入所述第一分腔的第三阀杆,和在外力驱动下能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循环通道直接进入所述第二分腔或者隔断这种连通关系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循环通道经第二阻尼孔进入第二分腔的第四阀杆。在第二阀腔内设置两根阀杆,便于操作控制,并进一步保证了换向阀的运行稳定性。所述第三阀杆和所述第四阀杆之间设有能推动上述两根阀杆背向运动的弹性件。所述阀体上设有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分别容置在所述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内,并且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与各自对应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沟槽,该间隙或者沟槽构成所述的第一阻尼孔和第二阻尼孔;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一锥形阀腔、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二锥形阀腔的第一侧流孔和第二侧流孔。对应于所述的第一、第二和进口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阀腔的内周壁密封接触的第一凸楞、第二凸楞、第三凸楞和第四凸楞;这四个凸楞随所述第一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一阀腔内周壁的接触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 第二回流通道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进口之间的连通关系;所述第三阀杆和第四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四个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密封连接的凸缘,这四个凸缘随所述第三或第四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二阀腔的连接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循环通道、第二循环通道、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并且四个凸缘中间位置的两个凸缘与所述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处于常闭状态以使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始终相隔离。为了使该换向阀能够适用不同的活塞缸以及能够根据需要选择缓冲速率的大小, 较好的,作为上述各方案的改进,所述的第一阀芯和所述的第二阀芯螺纹连接在所述的阀体上。转动两个锥形阀芯即可调节锥形阀芯和锥形阀腔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改变缓速运动的速率。考虑到加工和装配的便易,可以将阀体设计为分体结构,即所述的阀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的第一阀腔设置在第一阀体内,所述的第二阀腔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阀体内。两个可以根据安装空间和设计的具体要求选择并排设计,也可以叠合设计,或者采用其它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式。所述的外力驱动采用电磁阀或者气动阀或者液压阀或者手动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第二阀杆和两个溢流阀的设计,在活塞运动到快要接触到活塞缸的端部时,减小压力介质的回流量,增加活塞运动的阻力,从而减缓活塞的运动速率,使活塞缓慢碰触到活塞缸的端部,避免了活塞急速运动时对活塞的碰撞磨损,有效延长了活塞缸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活塞缸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构合理实用。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快速运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减速运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7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快速运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减速运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中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叠合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换向阀包括考虑到加工和装配的便易,本实施例将阀体设计为分体结构,包括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采用螺钉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是叠加连接,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还可以根据装配的空间情况选择并排连接,如图5所示。并且两者的连接通道之间设有密封圈。上述第一阀体1内设有横向贯通的容置第一阀杆3的第一阀腔11,第一阀体的外侧壁上从左至右间隔设有纵向的第一出口 12、进口 14和第二出口 13,第一出口 12、进口 14 和第二出口 13均连通第一阀腔11。第一阀腔11的内周壁上和第一阀杆3的周壁上相对于第一出口 12、进口 14和第二出口 13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相对应的且密封连接的第一阀腔凸楞111和第一凸楞31、第二阀腔凸楞112和第二凸楞32、第三阀腔凸楞113和第三凸楞 33、第四阀腔凸楞114和第四凸楞34,阀杆的凸楞上设置密封圈。第一控制阀81驱动连接第一阀杆3。第一阀杆3在第一控制阀的驱动下在第一阀腔11内横向移动,从而改变各凸楞与阀腔凸楞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改变第一出口 12、进口 14和第二出口 13与下述第一回流通道观和第二回流通道四之间的连通关系。本实施例中与阀杆相连接的控制阀可以选用电磁阀,也可以选用气控阀、油压阀、 手动阀,或者其它控制阀。第二阀体2内设有横向贯通的容置第三阀杆41和第四阀杆42的第二阀腔21,第三阀杆41和第四阀杆42上的凸缘将第二阀腔分隔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第二阀体的外侧壁上间隔设有与第一分腔相对应的第一循环通道22和与第二分腔相对应的第二循环通道23,第一循环通道22和第二循环通道23组成循环通道,在第二阀体2的外侧壁上位于第一循环通道22和第二循环通道23之间间隔设有与第二阀腔21的第一分腔相连通的第一锥形阀腔对、和第二分腔相连通的第二锥形阀腔25,第一锥形阀芯61和第二锥形阀芯71通过螺纹连接在第二阀体上并分别容置在第一锥形阀腔M和第二锥形阀腔25 内。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锥形阀芯的纵截面为台阶结构,并且第一锥形阀芯61和第二锥形阀芯71的端部为锥形结构,并且第一锥形阀芯61和第二锥形阀芯71的端部与第一锥形阀腔 24和第二锥形阀腔25之间具有供压力介质通过的配合间隙或者沟槽,两个配合间隙或者沟槽分别构成第一阻尼孔和第二阻尼孔;配合间隙或者沟槽的大小可以根据所需压力介质的流量来确定,转动锥形阀芯即可改变两个锥形阀芯与两个锥形阀腔之间的配合间隙或者沟槽的大小。在第二阀体2内还横向设有第一侧流孔沈和第二侧流孔27,第一侧流孔沈连通第一锥形阀腔M和第一循环通道22,第二侧流孔27连通第二锥形阀腔25和第二循环通道23。
上述第一回流通道观和第二回流通道四间隔设置在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相对接的部分上,以连通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21,并且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在对应于第一回流通道观和第二回流通道四设有防止压力介质外逸的密封圈。第三阀杆41和第四阀杆42相邻的两端部均设有弹簧槽,弹簧44的两端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弹簧槽内。弹簧44的作用主要是和回程压力介质通道45内的压力介质一起为第三阀杆41和第四阀杆42提供回程推力。第二阀腔的内周壁上和第三阀杆41的周壁上相对于第一循环通道、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一锥形阀腔的位置处间隔设有对向凸出且能密封连接的第一阀腔凸缘211和第一凸缘411、第二阀腔凸缘212和第二凸缘412 ;第二阀腔21的内周壁上和第四阀杆42的周壁上相对于第二循环通道23、第二回流通道四和第二锥形阀腔25的位置处间隔设有对向凸出且能密封连接的第三阀腔凸缘213和第三凸缘421、第四阀腔凸缘214和第四凸缘422,阀杆上的凸缘设置有密封圈。其中第二阀腔凸缘212和第二凸缘412、第三阀腔凸缘213和第三凸缘421始终处于密封接触状态,以隔断第一回流通道观、第二回流通道四和工作腔45之间的连通。工作腔45内容置有推动阀杆工作用的压力介质。第三阀杆41和第四阀杆42分别连接第二控制阀82和第三控制阀83。第三阀杆 41和第四阀杆42依靠各自控制阀的驱动在第二阀腔21内横向移动来改变四个凸缘与四个阀腔凸缘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改变第一循环通道22、第二循环通道23、第一锥形阀腔24、 第二锥形阀腔25与第二阀腔21的第一分腔、第二分腔之间的连通关系。将本实施例中的换向阀应用于活塞缸来说明其工作过程。将该换向阀的第一循环通道22和第二循环通道23分别连接活塞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去程工作状态第一控制阀驱动第一阀杆运动,使第一凸楞和第一阀腔凸楞接触、第三凸楞和第三阀腔凸楞接触,此时,第二出口通过第一阀腔连通第二回流通道,进口通过第一阀腔连通第一回流通道。第三阀杆和第四阀杆仅有处于常闭状态下的第二凸缘和第二阀腔凸缘接触相密封连接、第三凸缘和第三阀腔凸缘接触相密封连接,此时第一循环通道通过第一分腔连通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循环通道通过第二分腔连通第二回流通道。压力介质从进口依次经过第一阀腔、第一回流通道、第一循环通道进入活塞缸的有杆腔内;无杆腔内的压力介质依次经由第二循环通道、第二分腔、第二回流通道进入第一阀腔,最后从第二出口流出。由于这个几个通道的口径都较大,流量相对大,因此压力介质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到有杆腔,活塞快速运动,如图1所示。当活塞运动到图2所示位置即接近活塞缸的顶端时,此时第二控制阀驱动第三阀杆运动使第四凸缘和第四阀腔凸缘密封连接,此时第二循环通道内的压力介质经由第二侧流孔进入第二阻尼孔,然后依次经过第二回流通道、第一阀腔、第二出口排出。由于第二阻尼孔的开口较小,流量相对小,因此压力介质的排出流速非常缓慢,增加了活塞的运动阻力,从而减缓活塞的运动速率,使活塞缓慢地碰触到活塞缸的顶端盖,避免了活塞急速运动时对活塞的碰撞磨损,有效延长了活塞缸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活塞缸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回程工作状态
第一控制阀驱动第一阀杆运动,使第二凸楞和第二阀腔凸楞接触、第四凸楞和第四阀腔凸楞密封接触,此时,第二出口关闭,进口通过第一阀腔连通第二回流通道,第一出口通过第一阀腔连通第一回流通道。第三阀杆和第四阀杆仅有处于常闭状态下的第二凸缘和第二阀腔凸缘相连接、第三凸缘和第三阀腔凸缘相连接。压力介质从进口依次经过第一阀腔、第二回流通道、第二循环通道进入活塞缸的无杆腔内,活塞缸有杆腔内排出的压力介质通过第一循环通道、第一分腔进入第一回流通道,然后经过第一阀腔从第一出口排出。由于这个几个通道的口径都较大,此时活塞全速回程。当活塞运动到快要接近活塞缸的顶端盖时,此时第三控制阀驱动第三阀杆运动使第一凸缘和第一阀腔凸缘密封连接,关闭第一循环通道与第一分腔的直接连接;此时第一循环通道内的压力介质经由第一侧流孔进入第一阻尼孔,进而进入第一回流通道、第一阀腔,最后从第一出口排出。同样,由于第一阻尼孔开口较小,因此压力介质的排出流速非常缓慢,增加了活塞的回程阻力,减缓活塞的运动速率,使活塞缓慢地碰触到活塞缸的尾端

ΓΤΠ ο根据活塞缸以及不同的运动速度的具体要求,旋转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即可改变两个溢流阀端部与两个锥形阀腔之间的配合间隙,即可改变对活塞的阻力,从而改变活塞的缓速运动速率。使用非常方便。实施例2如图3、图4和图6所示,该换向阀结构的第二阀腔内设有第二阀杆9代替第二、第三阀杆,第四控制阀84驱动连接第二阀杆9。第二阀体2内还设有连通第二阀腔21和第一侧流孔沈的第一溢流孔101、连通所述第二阀腔21和所述第二侧流孔27的第二溢流孔 102 ;第一压片62和第二压片72分别遮挡在第一溢流孔101和第二溢流孔102上;第一弹簧63和第二弹簧64分别环套在第一锥形阀芯61和第二锥形阀芯71上;第一弹簧63和第二弹簧64的两端分别抵触在第一压片62、第二压片72和第一锥形阀芯61、第二锥形阀芯 71的台阶之间。第一压片62、第二压片72依靠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弹力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将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分别遮挡住第一溢流孔101和第二溢流孔102。其余部分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该换向阀工作原理为去程工作状态快速运动的各部件的动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当缓速运动时,第二阀杆9在第四控制阀84的驱动下移动,此时第一阀腔凸缘211 和第一凸缘91、第二阀腔凸缘212和第二凸缘92、第三阀腔凸缘213和第三凸缘93、第四阀腔凸缘214和第四凸缘94全都密封接触。这时,第一回流通道的压力介质作用在第一压片62上,抵消施加在第一压片62上的弹力,第一弹簧被压缩,第一压片62离开第一溢流孔 101,压力介质从第一溢流孔101内进入,经由第一侧流孔进入第一循环通道22,而第二循环通道23上的介质通过第二侧流孔27、第二阻尼孔进入到第二分腔,其余部分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回程工作状态快速运动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当缓速运动时,第二阀杆9在第四控制阀84的驱动下移动,使第一阀腔凸缘211和第一凸缘91、第二阀腔凸缘212和第二凸缘92、第三阀腔凸缘213和第三凸缘93、第四阀腔凸缘214和第四凸缘94全都密封接触。这时,第二回流通道的压力介质作用在第二压片72上,抵消施加在第二压片72上的弹力,第二弹簧被压缩,第二压片72离开第二溢流孔102,压力介质从第二溢流孔102内进入,经由第二侧流孔进入第二循环通道,而第一循环通道22上的介质通过第一侧流孔沈、第一阻尼孔进入到第一分腔,其余内容与实施例1的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换向阀结构,包括有由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第一阀腔和设置在第一阀腔内的第一阀杆构成的操纵换向阀,所述阀体上设有供压力介质排出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供压力介质进入的进口,以及通过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进口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还设有第二阀腔,第二阀腔内设有将第二阀腔分隔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第二阀杆;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一分腔的第一阻尼孔、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分腔的第二阻尼孔,所述阀体上还设有使所述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分腔流向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的第一溢流阀、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分腔流向所述第二循环通道的第二溢流阀;当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二阀杆动作,所述进口内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连通一循环通道的一端,另一循环通道的另一端再连通第二阀腔的另一分腔,经另一个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大流量工作;当另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二阀杆反向动作,进口的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需经过与该分腔向对应的溢流阀连通一循环通道的一端,另一循环通道的另一端需通过第二阀腔的另一分腔上的阻尼孔,经另一个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小流量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设有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所述第一溢流阀和所述第二溢流阀的第一锥形阀芯和第二锥形阀芯分别容置在所述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内,并且第一锥形阀芯和第二锥形阀芯与各自对应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沟槽,该间隙或者沟槽构成所述的第一阻尼孔和第二阻尼孔;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一锥形阀腔、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二锥形阀腔的第一侧流孔和第二侧流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进口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阀腔的内周壁密封接触的第一凸楞、 第二凸楞、第三凸楞和第四凸楞;这四个凸楞随所述第一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一阀腔内周壁的接触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进口之间的连通关系;所述第二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四个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密封连接的凸缘,这四个凸缘随所述第二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二阀腔的连接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循环通道、第二循环通道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并且四个凸缘中间位置的两个凸缘与所述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处于常闭状态以使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始终相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向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溢流阀包括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连通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一侧流孔的第一溢流孔、设置在第一溢流孔上的第一压片和控制所述第一压片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溢流孔的弹性件以及所述的第一锥形阀芯, 弹性件支撑在第一压片和第一锥形阀芯之间;所述第二溢流阀包括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连通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侧流孔的第二溢流孔、设置在第二溢流孔上的第二压片和控制所述第二压片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溢流孔的弹性件以及所述的第二锥形阀芯,弹性件支撑在第二压片和第二锥形阀芯之间。
5.一种换向阀结构,包括有由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内的第一阀腔和设置在第一阀腔内的第一阀杆构成的操纵换向阀,所述阀体上设有供压力介质排出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供压力介质进入的进口,以及通过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进口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还设有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腔包括两个相互隔离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其中,第一分腔连通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分腔连通所述的第二回流通道;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腔和外界设备的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第一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一分腔的第一阻尼孔、使压力介质由所述的第二循环通道流向所述第二分腔的第二阻尼孔,所述第二阀腔内对向设有由外力驱动的第三阀杆和第四阀杆;当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三阀杆动作,所述进口内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连通一循环通道;另一个循环通道连通第二阀腔的另一分腔,并经另一个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大流量工作;当另一个状态下,外力驱动第三阀杆或第四阀杆反向动作,进口的压力介质经过操纵换向阀后,通过一个回流通道、第二阀腔的一个分腔连通一个循环通道;而另一个循环通道内的压力介质则依次通过另一分腔上的阻尼孔、另一回流通道、操纵换向阀和一个出口连通,以相对小流量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向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杆和所述第四阀杆之间设有能推动上述两根阀杆背向运动的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向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设有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第一锥形阀芯和第二锥形阀芯分别容置在所述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内,并且第一锥形阀芯和第二锥形阀芯与各自对应的第一锥形阀腔和第二锥形阀腔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沟槽,该间隙或者沟槽构成所述的第一阻尼孔和第二阻尼孔;所述阀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一锥形阀腔、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二锥形阀腔的第一侧流孔和第二侧流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向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进口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阀腔的内周壁密封接触的第一凸楞、 第二凸楞、第三凸楞和第四凸楞;这四个凸楞随所述第一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一阀腔内周壁的接触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进口之间的连通关系;所述第三阀杆和第四阀杆的周壁上间隔设有四个与所述的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密封连接的凸缘,这四个凸缘随所述第三或第四阀杆的运动而改变各自与所述第二阀腔的连接位置从而改变所述的第一循环通道、第二循环通道、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并且四个凸缘中间位置的两个凸缘与所述第二阀腔的内周壁处于常闭状态以使所述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始终相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2、3、4、6、7或8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阀芯和所述的第二阀芯螺纹连接在所述的阀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的第一阀腔设置在第一阀体内,所述的第二阀腔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阀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力驱动采用电磁阀或者气动阀或者液压阀或者手动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换向阀结构,该换向阀包括操纵换向阀和动作换向阀,通过两组的配合来实现压力介质的变流速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第二阀杆和两个溢流阀的设计,在活塞运动到快要接触到活塞缸的端部时,减小压力介质的回流量,增加活塞运动的阻力,从而减缓活塞的运动速率,使活塞缓慢碰触到活塞缸的端部,避免了活塞急速运动时对活塞与活塞缸端部的碰撞磨损,有效延长了活塞缸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活塞缸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文档编号F16K11/10GK102359620SQ20111034040
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8日
发明者皇甫岳伟 申请人:皇甫岳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