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751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行星齿轮机构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行驶性能和运转性能,机动车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档的多档化正在发展。自动变速器一般具备行星齿轮机构、离合器、制动器之类的卡合机构,通过卡合机构切换动力传递路径来实现各变速档。因此,通过增加行星齿轮机构和卡合机构的数量,能够增加变速档的档数。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借助三个行星齿轮机构和六个卡合机构而具有前进八档的变速档的自动变速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73768号公报卡合机构存在着例如像湿式离合器那样在解除(分离)状态的情况下产生由所谓的拖曳造成的摩擦损失的情况。当为了变速档的多档化而增加卡合机构时,在各变速档中处于解除状态的卡合机构的数量也增多。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各变速档中使两个卡合机构处于卡合状态,而余下四个卡合机构处于解除状态。处于解除状态的卡合机构的数量多的话,相应地存在摩擦损失增大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各变速档中处于解除状态的卡合机构的数量更少来降低摩擦损失。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借助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而旋转的输入轴;和输出部件,所述输入轴的旋转被变速而传递至该输出部件,该自动变速器具备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太阳齿轮、齿圈以及支承行星齿轮的行星架作为旋转元件;以及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旋转元件之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旋转元件之间、或者所述旋转元件与壳体部件之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输入轴连接,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输出部件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经由所述第一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经由所述第二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经由第一连接部件而彼此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经由第二连接部件而彼此连接,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经由第三连接部件而彼此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件与所述壳体部件经由所述第三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壳体部件经由所述第四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壳体部件经由所述第五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经由所述第六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在各变速档,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中的三个卡合机构处于卡合状态。在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各变速档,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中的三个卡合机构处于卡合状态。由此,在各变速档,与以往那样使两个卡合机构处于卡合状态的结构相比,处于解除状态的卡合机构减少(为三个),能够降低摩擦损失。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以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一体地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轴向的长度的缩短化。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输出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按照此顺序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配置,在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五和第六卡合机构,所述第五卡合机构以与所述第六卡合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六卡合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一卡合机构,所述第三卡合机构以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所述第四卡合机构以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轴向的长度的缩短化。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和第四卡合机构中的至少任一方是啮合式的卡合机构。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摩擦损失。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和第四卡合机构中的至少任一方是双向离合器。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摩擦损失。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和第四卡合机构是啮合式的卡合机构,并且该自动变速器具备第七卡合机构,该第七卡合机构将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与所述壳体部件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降低因采用啮合式的卡合机构造成的变速冲击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摩擦损失。此外,在本发明中,该自动变速器也可以具备设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驱动源之间的离合器式的起步设备。此外,在本发明中,该自动变速器也可以具备设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驱动源之间的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设备。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太阳齿轮对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行星架对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齿圈对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齿圈对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太阳齿轮对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行星架对应;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行星架对应,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齿圈对应,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太阳齿轮对应,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齿圈对应,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行星架对应,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在实施例中与太阳齿轮对应。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各变速档处于解除状态的卡合机构的数量更少以降低摩擦损失。


图I(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图I(B)是共同旋转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A)是表示卡合机构的卡合表的例子的图,图2(B)是示出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比的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图4是示出卡合机构的卡合表的另一例子的图。图5 (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图5(B)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图6(A)是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图6(B)是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图7是采用图4的卡合表的情况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标号说明Pl P4 行星齿轮机构;Ql Q7 卡合机构JMl JM3 连接部件;1 5 自动变速器;10 输入轴;11 输出部件;12 壳体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I(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1的概要图。自动变速器1具备输入轴10,其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体部件12内,该壳体部件12构成自动变速器1 的变速器壳;以及输出部件11,其以可与输入轴10同轴地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 12a,该支承部件支承于壳体部件12。来自内燃机和电动机之类的驱动源(未图示)的动力输入至输入轴10,输入轴10 借助于该动力而旋转。在输入轴10与驱动源之间可以设置起步设备。通过设置起步设备, 能够实现变速冲击的缓和等。作为起步设备,能够列举出离合器式的起步设备(单板离合器和多板离合器等)、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离合器(变矩器等)。输出部件11具备与输入轴10同心的输出齿轮,输入轴10的旋转通过下述的变速机构变速而传递至输出部件11。输出部件11的旋转例如经由未图示的差动齿轮装置而传递至驱动轮。自动变速器1作为变速机构具备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l P4、以及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Ql Q6。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l P4具备太阳齿轮Sl S4、齿圈 Rl R4、支承行星齿轮pgl pg4的行星架Cl C4作为旋转元件,并且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l P4与输入轴10同轴地配设。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l P4均为单行星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以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在输入轴10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配置在输入轴10的径向外侧。该结构实现了自动变速器1的轴向(输入轴10方向)的长度的缩短,在例如将自动变速器1横向搭载于车辆中时,容易确保搭载空间。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的齿圈Rl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的太阳齿轮S2 —体地形成。例如,将第二连接部件JM2的一部分形成为环状的部件,在该环状的部件的内周面形成相当于齿圈Rl的齿轮,在该环状的部件的外周面形成相当于太阳齿轮S2的齿轮。由此,也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的径向的大小的缩小。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Ql Q6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行星齿轮机构Pl P4 的预定的旋转元件之间、输入轴10与预定的旋转元件之间、或者预定的旋转元件与壳体部件1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合机构Q1、Q2和Q6是离合器,卡合机构Q3 Q5是制动器。通过将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Ql Q6在卡合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切换从输入轴10到输出部件11的动力传递路径,实现多个变速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假定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Ql Q6均为摩擦式的卡合机构。作为摩擦式的卡合机构可以列举出干式或湿式的单板离合器、干式或湿式的多板离合器等,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假定为湿式的多板离合器。湿式的离合器虽然容易取得大容量,但是存在着在解除状态的情况下产生由所谓的拖曳造成的摩擦损失的情况。接着,参考图KA)和图I(B)说明各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图I(B)是共同旋转的结构的说明图,是示出自动变速器1的结构中不经由卡合机构而彼此连接并始终共同与输入轴10同轴地旋转的结构的组合Gl G8的图。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的太阳齿轮Sl与输入轴10连接,它们构成组合Gl。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的齿圈R2与输出部件11连接,它们构成组合G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的行星架Cl、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的齿圈R3和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的行星架C4经由第一连接部件JMl而彼此连接,它们构成组合G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的行星架C2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的行星架C3经由第三连接部件JM3而彼此连接,它们构成组合G4。部件M2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的太阳齿轮S3连接,它们构成组合G5。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的齿圈Rl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的太阳齿轮S2经由第二连接部件JM2彼此连接,它们构成组合G6。部件M3与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的齿圈R4连接,它们构成组合 G7。部件Ml与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的太阳齿轮S4连接,它们构成组合G8。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的行星架C3经由第一卡合机构Ql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与输入轴10连接。由此,当第一卡合机构Ql处于卡合状态时,组合Gl与组合G4均处于旋转的状态。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的齿圈R4(部件似)经由第二卡合机构Q2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与输入轴10连接。由此,当第二卡合机构Q2处于卡合状态时,组合Gl与组合G7 均处于旋转的状态。第三连接部件JM3与壳体部件12经由第三卡合机构Q3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由此,当第三卡合机构Q3处于卡合状态时,组合G4固定在壳体部件12而处于停止状态。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的太阳齿轮S3 (部件M2)与壳体部件12经由第四卡合机构Q4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由此,当第四卡合机构Q4处于卡合状态时,组合G5固定在壳体部件12而处于停止状态。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的太阳齿轮S4(部件Ml)与壳体部件12经由第五卡合机构 Q5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由此,当第五卡合机构Q5处于卡合状态时,组合G8固定在壳体部件12而处于停止状态。第二连接部件JM2与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的太阳齿轮S4(部件Ml)经由第六卡合机构Q6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由此,当第六卡合机构Q6处于卡合状态时,组合G6 与组合G8均处于旋转的状态。图2㈧是表示卡合机构Ql Q6的卡合表的例子的图。在该图中,记号“〇”表示处于卡合状态,无记号表示处于解除状态。此外,“传动比”表示输入轴10与输出部件11 之间的传动比。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中,在各变速档中,通过使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 Ql Q6中的三个处于卡合状态,从而实现前进八档、后退一档(RVQ的变速档。由此,在各变速档中,与以往那样使两个卡合机构处于卡合状态的结构相比,处于解除状态的卡合机构减少(为三个),能够降低摩擦损失。另外,一速档的第五卡合机构Q5的卡合状态以及五速档的第二卡合机构Q2的卡合状态并不对输入轴10与输出部件11之间的动力传递作出贡献。不过,由于在二速档中第五卡合机构Q5处于卡合状态,因此预先在一速档使第五卡合机构Q5处于卡合状态的话, 有利于升档的时间缩短等。此外,由于在四速档和六速档中第二卡合机构Q2处于卡合状态,因此预先在五速档使第二卡合机构Q2处于卡合状态的话,有利于升档、降档的时间缩观寸。图2(B)是示出行星齿轮机构Pl P4的传动比(太阳齿轮-齿圈)的图,图3是自动变速器1的速度线图。图3的速度线图表示各组合Gl G8相对于输入轴10的输入的、在各变速档的旋转速度比。纵轴表示速度比,“1”表示与输入轴10(组合Gl)的转速相同,“0”表示处于停止状态。横轴基于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l P4的旋转元件之间的传动比。例如在一速档的情况下,由于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处于卡合状态 (图2 (A)),因此组合G4、G5均成为停止状态,其结果是,组合G3也成为停止状态。因而,对输入轴10的输入经由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使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的太阳齿轮S2(组合 G6)旋转,并使齿圈R2 (组合G》旋转(行星架C2 (组合G4)处于停止状态)。并且,此时,由于第五卡合机构Q5也处于卡合状态(图2(A)),因此除了组合G3 夕卜,组合G8也成为停止状态,其结果是,组合G7成为停止状态。在图3的速度线图中,由 “1st”表示的一速档的各速度线在组合G3 G5以及G7为0。并且,组合G6旋转(反转), 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使组合G2旋转而输出。接着,也可以不采用图2 (A)的卡合表而采用图4所示的卡合表。在该图的例子中, 与图2(A)的卡合表比较,在一速档和五速档处于卡合状态的卡合机构不同。具体来说,对于一速档,在图2(A)的例子中,第五卡合机构Q5处于卡合状态,而在图4的例子中,第五卡合机构Q5处于解除状态而第六卡合机构Q6处于卡合状态。此外,对于五速档,在图2(A) 的例子中,第二卡合机构Q2处于卡合状态,而在图4的例子中,第二卡合机构Q2处于解除状态而第六卡合机构Q6处于卡合状态。在图4的例子中,一速档的第六卡合机构Q6的卡合状态以及五速档的第六卡合机构Q6的卡合状态并不对输入轴10与输出部件11之间的动力传递作出贡献。不过,由于在二速档中第六卡合机构Q6处于卡合状态,因此预先在一速档使第六卡合机构Q6处于卡合状态的话,有利于升档的时间缩短等。此外,由于在四速档和六速档中,第六卡合机构Q6处于卡合状态,因此预先在五速档使第六卡合机构Q6处于卡合状态的话,有利于升档、降档的时间缩短等。另外,图7是采用图4的卡合表的情况下的速度线图。与图3的速度线图相比,对于行星齿轮机构P4,仅一速档(1st)的速度线以及五速档(5th)的速度线不同。<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假定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Ql Q6均为摩擦式的卡合机构,然而也可以采用以牙嵌式离合器/制动器为代表的啮合式的卡合机构。在此,在啮合式的卡合机构中,与摩擦式的卡合机构相比,在解除状态下实际上不存在由拖曳造成的摩擦损失,而且能够进行大容量的转矩传递,但另一方面,存在着变速冲击变大的倾向。为了减小变速冲击,存在着从解除状态到卡合状态的切换耗费时间、或者控制变得复杂的情况。因此,优选的是,根据部位不同而同时使用摩擦式的卡合机构和啮合式的卡合机构。图5(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2的概要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不同点仅为以是牙嵌式制动器的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取代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相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中,第三卡合机构Q3在后退档和一速档的情况下处于卡合状态,而在其他变速档的情况下处于解除状态(图2(A)和图4)。因此,在车辆行驶中的大部分情况下,第三卡合机构Q3处于解除状态,其摩擦损失的影响较大。此外,在后退档和一速档的情况下,卡合机构需要大容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解除状态下由拖曳造成的摩擦损失实际上不存在的牙嵌式制动器(第三卡合机构Q3')。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中,第四卡合机构Q4在车辆行驶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速档至五速档处于卡合状态(图2(A)和图4),而在其处于解除状态的后退档和六速档至八速档,作为该第四卡合机构Q4的卡合对象的组合G5的旋转速度较快(图3),其摩擦损失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解除状态下由拖曳造成的摩擦损失实际上不存在的牙嵌式制动器(第四卡合机构Q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牙嵌式离合器/制动器,然而也可以采用双向离合器/制动器,例如也可以采用双向制动器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在该情况下,同样地,也具有降低摩擦损失的效果。<第三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为牙嵌式制动器的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因此在从空档切换至一速档的情况下,存在着挂档冲击较大的情况。即,在采用变矩器等作为起步设备的情况下,空档时输入轴10也旋转,其结果是,第三卡合机构 Q3'、第四卡合机构Q4'的卡合对象即图I(B)所示的组合G4、G5也旋转。因此,为了按照图2(A)或图4的卡合表从空档切换至一速档而使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成为卡合状态时,存在无法顺畅地进行卡合,挂档冲击较大的情况。因此,为了改善该情况, 也可以增设卡合机构。图5(B)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3的概要图。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2 (图5 (A))的不同点仅为增设了第七卡合机构Q7,其余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2相同。第七卡合机构Q7是将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的行星架C4(组合与壳体部件12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的卡合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其为摩擦式的卡合机构。在从空档切换至一速档的情况下,在使第三卡合机构Q3'、第四卡合机构Q4'成为卡合状态之前,预先使第七卡合机构Q7成为卡合状态以使组合G3的旋转减速或者停止。 由此,组合G4和G5的旋转减速或者停止,因而,此后使第三卡合机构Q3'、第四卡合机构 Q4'成为卡合状态,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卡合并降低挂档冲击。这样,第七卡合机构Q7的目的在于通过组合G3至G5的减速或停止来降低挂档冲击,因此容量比较小也可以。〈第四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2以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 在输入轴10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配置于输入轴10的径向外侧, 从而实现了自动变速器1的轴向的长度的缩短,但是还能够进一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轴向的长度的缩短。图6(A)是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4的概要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不同仅为构成元件的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4中,将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输出部件11、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I、P2、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按照此顺序沿输入轴10的轴向配置。在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4与输出部件11之间配置有第五卡合机构Q5和第六卡合机构Q6,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之间配置有第一卡合机构Ql。并且,第五卡合机构Q5以与第六卡合机构Q6在输入轴10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第六卡合机构Q6配置在输入轴10的径向外侧。此外,第四卡合机构Q4以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在输入轴10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3配置在输入轴10的径向外侧。进而,第三卡合机构Q3以与第一卡合机构Ql在输入轴10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第一卡合机构Ql配置在输入轴10的径向外侧。这些配置实现了自动变速器1的轴向的长度的缩短,在例如将自动变速器横向搭载于车辆中时,容易确保搭载空间。<第五实施方式>图6(B)是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5的概要图。自动变速器5示出了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组合起来的例子。即,自动变速器5构成为,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4中,将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替换为作为牙嵌式制动器的第三卡合机构Q3'和第四卡合机构Q4'。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同时具有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各优点的自动变速器ο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具备输入轴,该输入轴借助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而旋转;和输出部件,所述输入轴的旋转被变速而传递至该输出部件,该自动变速器的特征在于,该自动变速器具备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太阳齿轮、齿圈以及支承行星齿轮的行星架作为旋转元件;以及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旋转元件之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旋转元件之间、或者所述旋转元件与壳体部件之间,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输入轴连接,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输出部件连接, 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经由所述第一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经由所述第二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经由第一连接部件而彼此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经由第二连接部件而彼此连接,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经由第三连接部件而彼此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件与所述壳体部件经由所述第三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壳体部件经由所述第四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壳体部件经由所述第五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经由所述第六卡合机构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在各变速档,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中的三个卡合机构处于卡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以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输出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按照此顺序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配置,在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与所述输出部件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五和第六卡合机构, 所述第五卡合机构以与所述第六卡合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六卡合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一卡合机构, 所述第三卡合机构以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所述第四卡合机构以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机构和所述第四卡合机构中的至少任一方是啮合式的卡合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机构和所述第四卡合机构中的至少任一方是双向离合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机构和所述第四卡合机构是啮合式的卡合机构,该自动变速器具备第七卡合机构,该第七卡合机构将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与所述壳体部件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变速器具备离合器式的起步设备,所述离合器式的起步设备设置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驱动源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变速器具备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设备,所述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设备设置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驱动源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是太阳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是齿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是齿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是太阳齿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是齿圈,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是太阳齿轮,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是齿圈,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是太阳齿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使各变速档中处于解除状态的卡合机构的数量更少以降低摩擦损失。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借助来自驱动源的动力旋转的输入轴;和输出部件,所述输入轴的旋转被变速而传递至该输出部件,该自动变速器具备具备太阳齿轮、齿圈和支承行星齿轮的行星架作为旋转元件的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以及以能够解除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旋转元件之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旋转元件之间、或者所述旋转元件与壳体部件之间的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在各变速档中,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机构中的三个卡合机构为卡合状态。
文档编号F16H3/66GK102466005SQ20111034371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4日
发明者杉野聪一, 河野敏和, 町田昭二, 米尔科·里瑟, 约尔格·穆勒, 芝村真璃子, 里科·雷斯奇, 饭塚晃平, 齐藤宪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