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972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ー种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指一种设于可携式装置的上盖与底座间用以启闭的枢纽器。
背景技术
现今的可携式装置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使用型态上已有所变化,近来平板电脑逐渐成为可携式装置中的主流,在考虑收纳体积最小化的前提下,将平板电脑作为可折叠式亦为开发重点。美国第20080307608号公开案,以及美国第7140074号专利案均使用了ー种具有齿轮的现有技术枢纽器,该等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利用了ニ个齿轮使得盖体可以相对于本体做翻转;此类现有技术的枢纽器的缺点在于在现今要求平板电脑的下,若使用该类现有技术的枢纽器时,由于该现有技术的枢纽器是位在上盖与底座接合的中央部位,则遮蔽了 部分萤幕可设置的位置,将使得上盖相对于底座开启后,无法达到上盖及底座所设置的萤幕相接而呈现ー完整的萤幕效果,则无法使用于平板电脑上。此外,前述两习知前案的共同问题在于当上盖盖合于底座时,该现有技术枢纽器分别与上盖以及底座呈90度的夹角(如美国第20080307608号公开案的


图11所示),此时,分别连接上盖以及底座的ニ个齿轮的直径以及齿数是相同的,而ニ个齿轮的直径相同代表着“所分别要连接的上盖以及底座的厚度也必须约略相同”。倘若上盖的厚度远薄于底座的厚度时,可能连接于上盖的齿轮会突出于上盖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通常会是上表面),这将使得可携式装置表面不平整而不美观。在另ー个情况中,请參阅
图10所示,倘若当上盖70与底座80盖合时,现有技术的枢纽器与上盖70和底座80的夹角不等于90度吋,习知的ニ个直径相同的齿轮91、92则无法被应用在这上面;举例而言,如果枢纽器与底座的夹角是等于50度吋,则枢纽器与上盖的夹角就会是130度,由于ニ个齿轮91、92为相同齿轮,所以齿数比是I : I,因此,打开上盖70时,齿轮91转90度时,而齿轮92也会转90度,而变成
图11所示,这样ー来,上盖70的表面和底座80的表面就无法对接则不会平整成为180度,而是形成两个有断差的平面,则同样使得该现有技术的枢纽器无法运用于平板电脑中。而为了解决这个“枢纽器与上盖和底座的夹角不是等于90度”的状況,则齿轮被迫改变为ー个是大齿轮,一个是小齿轮,才能維持一定的转差比例,并且ニ个齿轮的直径会变成有极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大齿轮会连接到较厚的上盖(或底座),而小齿轮会被连接到较薄的底座(或上盖),以符合实际的美观诉求。然而,如此设计下,恰好又无法被应用在于上盖与底座是约略相同的厚度上的情況。因此,现有技术中具有齿轮的枢纽器无法适切的运用于不同规格下的平板电脑。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加以改良,以使得无论在上盖与底座厚度是否相同的情况下,均能使上盖和底座开启后对接形成一完整的平面,以便于运用在可携式装置中。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ー种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中包括一连接架体,其中空且具有ー齿轮室;—上转轴组件,其与连接架体相接且包含有一上枢轴、一上旋转承架及一上主动齿轮,上枢轴可转动地贯穿连接架体的齿轮室,上旋转承架套设并固定于上枢轴的一端,上主动齿轮套设并固定于上枢轴; 一下转轴组件,其与连接架体相接且包含有一下枢轴、一下旋转承架及一下主动齿轮,下枢轴可转动地贯穿连接架体的齿轮室,下旋转承架套设并固定于下枢轴的一端,下主动齿轮套设并固定于下枢轴;一用以调整上下主动齿轮的转速比的变速齿轮组件,其设于连接架体的齿轮适中,其连接于上下主动齿轮之间;其中,上旋转承架与连接架体的夹角大小为D1、下旋转承架与连接架体的夹角大小为D2、上主动齿轮与下主动齿轮的转速比为X,又两夹角大小的比值ロェ+ら=R,X趋近于或等于R,且D1デD2O较佳者,R和X差值的绝对值小于I。又较佳者,R和X差值的绝对值小于0. 5。再较佳者,R和X差值的绝对值小于0. 05。再者,本实用新型亦设计了一种可携式装置,其中包括ー上盖、一底座及两个前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该两个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分别设于上盖与底座之间的两侧,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的上旋转承架与上盖相贴靠固定,各下旋转承架与底座相贴靠固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变速齿轮组件的作用,来调整上主动齿轮与下主动齿轮之间的转速比,则无论上下主动齿轮的齿数是否相同、旋转承架与连接架体间的夹角是否相同,均可通过变速齿轮组件的调整后,达到开启时呈无水平落差的状态,以便运用于所需的可携式装置中。进ー步而言,上主动齿轮的齿数为W1、下主动齿轮的齿数为W2,变速齿轮组件的上从动齿轮单元提供第一转速变化值Y,下从动齿轮单元提供第二转速变化值Z,前述各数
I I I ^
值满足以下数学式:ーブデ〒
o再进ー步而言,上从动齿轮单元包含有一大齿轮及一小齿轮,大小齿轮同轴,上从动齿轮単元的小齿轮与上主动齿轮相啮合,下从动齿轮单元包含有一大齿轮及一小齿轮,大小齿轮同轴,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小齿轮与上从动齿轮单元的大齿轮相啮合,下从动齿轮単元的大齿轮与下主动齿轮相啮合,上从动齿轮单元的大齿轮的齿数为Y1、上从动齿轮单元的小齿轮的齿数为Y2、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大齿轮的齿数为Z1、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小齿轮的齿数为Z2,上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大小齿轮的齿数与其所提供的转速变化值关系满足下列数学式
权利要求1.ー种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连接架体,其具有一齿轮室; 一上转轴组件,其与连接架体相接且包含有一上枢轴、一上旋转承架及一上主动齿轮,上枢轴可转动地贯穿连接架体的齿轮室,上旋转承架固定于上枢轴的一端,上主动齿轮套设并固定于上枢轴; 一下转轴组件,其与连接架体相接且包含有一下枢轴、一下旋转承架及一下主动齿轮,下枢轴可转动地贯穿连接架体的齿轮室,下旋转承架固定于下枢轴的一端,下主动齿轮套设并固定于下枢轴; 一用以调整上下主动齿轮的转速比的变速齿轮组件,其设于连接架体的齿轮室中,其连接于上下主动齿轮之间; 其中,上旋转承架与连接架体之夹角大小为D1、下旋转承架与连接架体之夹角大小为D2、上主动齿轮与下主动齿轮的转速比为X,又两夹角大小的比值认+ら=R,X趋近于或等于R,且D1关D20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干,R和X差值的绝对值小于I。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干,R和X差值的绝对值小于O. 5。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干,R和X差值的绝对值小于O. 05。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动齿轮的齿数为W1、下主动齿轮的齿数为W2,变速齿轮组件的上从动齿轮单元提供第一转速变化值Y,下从动齿轮单元提供第二转速变化值Z,前述各数值满足以下数学式 丄X丄x」~ = ;r。1 Y Z W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干,所述上从动齿轮单元包含有一大齿轮及一小齿轮,大小齿轮同轴,上从动齿轮单元的小齿轮与上主动齿轮相啮合,下从动齿轮单元包含有一大齿轮及一小齿轮,大小齿轮同轴,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小齿轮与上从动齿轮单元的大齿轮相啮合,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大齿轮与下主动齿轮相啮合,上从动齿轮单元的大齿轮的齿数为Y1、上从动齿轮单元的小齿轮的齿数为Y2、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大齿轮的齿数为Z1、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小齿轮的齿数为Z2,上下从动齿轮单元的大小 Y Z齿轮的齿数与其所提供的转速变化值关系满足下列数学式f 寸 Y= Z= L\。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干,所述上从动齿轮单元包含有一上从动齿轮,下从动齿轮单元包含有一下从动齿轮,上从动齿轮与上主动齿轮相啮合,下从动齿轮分别与下主动齿轮及上从动齿轮相啮合,且上从动齿轮的齿数等于上从动齿轮单元的第一转速变化值,下从动齿轮的齿数等于下从动齿轮単元的第二转速变化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干,所述上齿轮与下齿轮的齿数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2。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干,所述上齿轮与下齿轮的齿数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上扭カ产生组件,上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上枢轴外且与上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下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下扭カ产生组件,下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下枢轴外且与下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上扭カ产生组件,上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上枢轴外且与上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下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下扭カ产生组件,下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下枢轴外且与下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上扭カ产生组件,上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上枢轴外且与上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下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下扭カ产生组件,下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下枢轴外且与下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上扭カ产生组件,上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上枢轴外且与上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下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下扭カ产生组件,下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下枢轴外且与下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上扭カ产生组件,上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上枢轴外且与上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下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下扭カ产生组件,下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下枢轴外且与下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上扭カ产生组件,上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上枢轴外且与上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下转轴组件包含有一下扭カ产生组件,下扭カ产生组件套设于下枢轴外且与下旋转承架位于相异端。
16.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体包含有一前板体及一后板体,连接架体的齿轮室成形于前板体与后板体之间。
28.ー种具有两个根据权利要求I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的可携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上盖及ー底座,该两个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分别设于上盖与底座之间的两侧,各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的上旋转承架与上盖相贴靠固定,各下旋转承架与底座相贴靠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轴式无水平落差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该枢纽器装设于可携式装置之上盖与底座间,其具有上下旋转承架及上下主动齿轮,位于上下主动齿轮间设有变速齿轮组件,上下旋转承架间设有连接架体,通过变速齿轮组件来调整上下主动齿轮之间的转速比,则无论在上下主动齿轮是否大小相同、或上下旋转承架与连接架体之夹角是否相同的情况下,均可使得在开启时呈水平无落差的状态,如此便可运用于所需的可携式装置中。
文档编号F16C11/04GK202402462SQ20112057887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庄志光 申请人: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