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具备其的减速机构、及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8010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轴承装置、具备其的减速机构、及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例如具有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的轴承装置、具备该轴承装置的减速机构、以及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该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及减速传递机构、且搭载于汽车(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 - 218407号公报)。所述电动马达产生马达旋转力。所述减速传递机构在对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后向差速机构传递该驱动力。电动马达具有利用车载电池的电力而进行旋转的马达轴,并配置于减速传递机构的轴线上。在马达轴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偏心部,该偏心部以相对于该马达轴的轴线按照规定的偏心量进行偏心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线。减速传递机构在其轴线的周围具有一对减速传递部、以及收纳一对减速传递部的壳体,并夹装配置于电动马达与差动机构之间,且与马达轴以及差动机构(差速器壳体)连结。一方的减速传递部与马达轴连结,并且另一方的减速传递部与差速器壳体连结。根据以上的结构,电动马达的马达轴利用车载电池的电力而进行旋转,伴随于此,马达旋转力从电动马达经由减速传递机构传递到差动机构,利用该差动机构分配到左右的车轮。这种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部具有圆板状的一对公转部件、多个外销以及多个内销。上述一对公转部件利用电动马达的马达轴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上述多个外销向这些公转部件赋予自转力。上述多个内销在上述外销的内侧将公转部件的自转力作为驱动力(旋转力)而向差动机构输出。一对输入部件具有中心孔以及多个销插通孔,经由轴承(凸轮侧的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轴的偏心部。上述中心孔的中心轴线设为马达轴的偏心部的轴线。上述销插通孔绕该中心孔的中心轴线以等间隔排列。多个外销绕马达轴的轴线以等间隔配置,并且安装于减速传递机构的壳体。多个内销插通公转部件中的多个销插通孔,绕马达轴的轴线以等间隔配置,并且安装于差速器壳体。在多个内销安装有用于减少一对输入部件中的与多个销插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轴承(销侧的轴承)。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07 — 218407号公报所示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借助伴随于公转部件的公转运动而产生的离心力,润滑油偏向马达轴的径向外侧。结果,存在如下问题马达轴附近的润滑油量减少,从而无法充分地向马达轴的径向内侧的轴承供给润滑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轴承装置、具备该轴承装置的减速机构、以及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在该轴承装置中,能够增大对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供给的润滑油量,从而能够充分地向旋转轴线附近的轴承供给润滑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轴承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具有至少两个偏心部,所述至少两个偏心部在旋转轴线的周围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以从所述旋转轴线朝放射方向隔开相等间隔分离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线;以及至少两个滚动轴承,所述至少两个滚动轴承分别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至少两个偏心部的外周周围,具有多个滚动体,所述多个滚动体在内外两个滚道部之间滚动;以及保持架,该保持架保持所述多个滚动体,使所述多个滚动体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围能够隔开相等间隔滚动,所述至少两个滚动轴承的所述保持架分别具有圆环状的基部,该圆环状的基部夹装在所述内外两个滚道部之间;以及多个间隔壁部,所述多个间隔壁部用于与所述基部一起形成兜孔,在一方的滚动轴承中,所述基部由油承接部形成,所述油承接部使所述基部的一部分突出至相比所述内外两个滚道部中的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所述油承接部在另一方的滚动轴承的轴线方向外侧、且是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围从所述另一方的滚动轴承侧承接润滑油。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能够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前述的和其它的特征和优点。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图1是为了说明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概要而示出的俯视图。图2是为了说明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而示出的剖视图。图3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主要部分而示意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4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轴承部而示出的剖视图。图5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轴承部的变形例(I)而示出的剖视图。图6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轴承部的变形例(2)而示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示出四轮驱动车的概要。如图1所示,四轮驱动车101使用将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具备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发动机102、变速驱动桥103、一对前轮104以及一对后轮105。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中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且被支承于四轮驱动车101的车体(未图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构成为能够将基于电动马达4 (后述)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传递到一对后轮105。由此,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以及后差速器3 (一并后述)而向后驱动轴(rear axle shaft) 106输出,从而驱动一对后轮105。对于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等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发动机102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中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由此,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经由变速驱动桥103向前驱动轴107输出,从而驱动一对前轮104。图2示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如图2所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大致构成为包括壳体2、后差速器3、电动马达4以及减速传递机构5。上述壳体2将后驱动轴106 (在图1中示出)的轴线作为旋转轴线O。上述后差速器3是将基于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分配到后轮105 (在图1中示出)的驱动力传递对象。上述电动马达4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3工作的马达旋转力。上述减速传递机构5对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后差速器3。壳体2除了具有后述的自转力赋予部件52之外,还具有第一壳体元件20、第二壳体元件21以及第三壳体元件22,并配置于车体。上述第一壳体元件20收纳后差速器3。上述第二壳体元件21收纳电动马达4。上述第三壳体元件22闭塞第二壳体元件21的单侧开口部(与第一壳体元件20侧的开口部相反侧的开口部)。第一壳体元件20配置于壳体2的一方侧(图2的左侧),整体由在第二壳体元件21侧开口的阶梯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一壳体元件20的底部设置有供后驱动轴106(在图1中示出)插通的轴插通孔20a。在第一壳体元件20的开口端面一体地设置有朝第二壳体元件21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部23。凸部23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一壳体元件20的最大外径小的外径,并且由以旋转轴线0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在第一壳体元件20的内周面与后驱动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有对轴插通孔20a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24。第二壳体元件21配置于壳体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整体由在旋转轴线0的两个方向开口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二壳体元件21的单侧开口部(第一壳体元件20侧的开口部)一体地设置有夹装于电动马达4与减速传递机构5之间的阶梯状的内凸缘21a。在内凸缘21a的内周面经由圆环状的间隔件26安装有滚道(race)安装用的圆环部件25。在第二壳体元件21的单侧开口端面(第一壳体元件20侧的开口端面)一体地设置有朝第一壳体元件20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部27。凸部27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二壳体元件21的最大外径小、且与凸部2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并由以旋转轴线0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第三壳体兀件22配置于壳体2的另一方侧(图2的右侧),整体由在第二壳体兀件21侧开口的阶梯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三壳体元件22的底部设置有供后驱动轴106插通的轴插通孔22a。在轴插通孔22a的内侧开口周缘一体地设置有朝电动马达4侧突出的定子安装用的圆筒部22b。在第三壳体元件22的内周面与后驱动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有对轴插通孔22a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28。后差速器3由具有差速器壳体30、小齿轮轴31、一对小齿轮32以及一对侧齿轮33的锥齿轮式的差动机构构成。后差速器3配置于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的一方侧。由此,差速器壳体30的旋转力从小齿轮轴31经由小齿轮32分配到侧齿轮33,进而从侧齿轮33经由后驱动轴106 (在图1中示出)传递到左右的后轮105 (在图1中示出)。另一方面,当在左右的后轮105之间产生驱动阻力差时,差速器壳体30的旋转力利用小齿轮32的自转而差动分配到左右的后轮105。差速器壳体30配置于旋转轴线0上,并且经由球轴承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元件20,并经由球轴承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轴(旋转轴)42。此外,差速器壳体30构成为,从减速传递机构5接受基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而绕旋转轴线O进行旋转。在差速器壳体30设置有收纳空间30a以及一对轴插通孔30b。上述收纳空间30a收纳差动机构部(小齿轮轴31、小齿轮32以及侧齿轮33)。上述一对轴插通孔30b与收纳空间30a连通而分别供左右的后驱动轴106插通。另外,在差速器壳体30 —体地设置有与减速传递机构5对置的圆环状的凸缘30c。在凸缘30c设置有绕旋转轴线0隔开相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安装孔 300c。小齿轮轴31在差速器壳体30的收纳空间30a内配置于与旋转轴线0正交的轴线L上,并且利用销36来限制绕轴线L的旋转以及沿轴线L方向的移动。—对小齿轮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小齿轮轴31,并且收纳于差速器壳体30的收纳空间30a。一对侧齿轮33具有利用花键嵌合与后驱动轴106 (在图1中示出)连结的轴连结孔33a。一对侧齿轮33收纳于差速器壳体30的收纳空间30a。并且,一对侧齿轮33构成为,其齿轮轴与一对小齿轮32的齿轮轴正交,且侧齿轮33与一对小齿轮32啮合。电动马达4具有定子40、转子41以及马达轴42,在旋转轴线0上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而与差速器3连结。定子40与EQKElectronic Control Unit,未图示)连接。并且,电动马达4构成为,定子40从E⑶输入控制信号而在定子40与转子41之间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3工作的马达旋转力,从而使转子41与马达轴42 —并旋转。定子40配置于电动马达4的外周侧,并且利用安装螺栓43安装于第二壳体元件21中的内凸缘21a。转子41配置于电动马达4的内周侧,并且安装于马达轴42的外周面。马达轴42配置于旋转轴线0上。马达轴42的一方侧端部经由球轴承44以及套筒4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圆环部件25的内周面,并且马达轴42的另一方侧端部经由球轴承4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三壳体元件22的内周面。马达轴42的整体由供后驱动轴106 (在图1中示出)插通的圆筒状(中空)的轴部件形成。在马达轴42的一侧端部一体设置有以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平面圆形状的偏心部42a,该轴线O1相对于马达轴42的轴线(旋转轴线0)以偏心量S :偏心;和以轴线O2为中心轴线的平面圆形状的偏心部42b,该轴线O2相对于旋转轴线0以偏心量S2(S1= S2=6 )偏心。进而,一方的偏心部42a与另一方的偏心部42b配置于绕旋转轴线0隔开相等间隔(180° )排列的位置。即,一方的偏心部42a与另一方的偏心部42b以下述方式配置在马达轴42的外周周围从轴线O1到旋转轴线0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0的距离相等(轴线OpO2从旋转轴线0沿其放射方向隔开相等间隔与旋转轴线0分离),并且轴线O1与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0的距离相等。并且,偏心部42a与偏心部42b配置于沿旋转轴线0的方向排列的位置。在马达轴42的另一方侧端部配置有夹装于该马达轴42的外周面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之间的作为旋转角度检测器的分解器47。分解器47具有定子470以及转子471,并收纳于第三壳体元件22内。定子470安装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转子471安装于马达轴42的外周面。在马达轴42的内周面设置有能够利用该马达轴42的旋转从分解器47侧开口部(图2的右侧)向后差速器3侧开口部(图2的左侧)供给润滑油的螺旋状的凹槽42c。图3示出减速传递机构。图4示出油供给路的一部分。如图2及3所示,减速传递机构5具有减速部A、润滑油供给部B以及轴承部(轴承装置)C,夹装配置于后差速器3与电动马达4之间。减速部A具有一对输入部件 50、51、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以及输出部件53。减速部A构成为对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向后差速器3传递驱动力。一方的输入部件(第二输入部件)50包括具有以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0a的外齿齿轮。一方的输入部件50配置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第一输入部件)51的后差速器3侧。并且,一方的输入部件50在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之间夹装有球轴承(另一方的滚动轴承)54、且由马达轴42支承为能够旋转。进而,一方的输入部件50构成为从电动马达4接受马达旋转力而以偏心量8进行沿箭头m1、m2S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0的公转运动)。在一方的输入部件50设置有绕轴线O1隔开相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插通孔(贯通孔)50b。销插通孔50b的孔径设定为比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滚针轴承55的外径所得的尺寸大的尺寸。在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外周面、且在以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部位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50c。外齿50c的齿数Z1例如设定为Z1 =195。滚针轴承55的外径设定为小于球轴承54的外径的尺寸。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包括具有以轴线O2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1a的外齿齿轮。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配置于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电动马达4侧。并且,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在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b之间夹装有球轴承(一方的滚动轴承)56、且由马达轴42支承为能够旋转。进而,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构成为从电动马达4接受马达旋转力而以偏心量8进行沿箭头%、!112方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0的公转运动)。在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设置有绕轴线O2隔开相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插通孔(贯通孔)51b。销插通孔50b的孔径设定为比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滚针轴承57的外径所得的尺寸大的尺寸。在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外周面、且在以轴线O2为中心轴线的部位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51c。外齿51c的齿数Z2 (Z2 = Z1)例如设定为Z2 = 195。滚针轴承57的外径设定为小于球轴承56的外径的尺寸。自转力赋予部件52包括以旋转轴线0为中心轴线的内齿齿轮。自转力赋予部件52夹装配置于第一壳体元件20与第二壳体元件21之间。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整体朝旋转轴线0的两个方向开口且由构成壳体2的一部分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并且,自转力赋予部件52与一对输入部件50、51啮合。自转力赋予部件52构成为向接受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公转的一方的输入部件50赋予箭头Ill方向的自转力、并且向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赋予箭头I1方向的自转力。在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周面,沿旋转轴线0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有第一嵌合部52a以及第二嵌合部52b。上述第一嵌合部52a与凸部23的外周面嵌合。上述第二嵌合部52b与凸部27的外周面嵌合。另外,在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周面设置有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外齿50c以及渐开线齿形的内齿52c。上述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外齿50c夹装于第一嵌合部52a与第二嵌合部52b之间。上述渐开线齿形的内齿52c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外齿51c啮合。内齿52c的齿数Z3被设定为例如Z3 = 208。由此,减速传递机构5的减速比a根据a = Z2/ (Z3 — Z2)而算出。输出部件53包括在一方侧端部具有螺纹部53a、并且在另一方侧端部具有头部53b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螺栓。输出部件53的螺纹部53a插通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以及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而安装于差速器壳体30的销安装孔300c。另外,输出部件53插通夹装在头部53b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之间的圆环状的间隔件58配置。并且,输出部件53构成为从一对输入部件50、51接受由自转力赋予部件52赋予的自转力并作为差速器壳体30的旋转力向差速器壳体30输出。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在夹装于螺纹部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分别安装有滚针轴承55、滚针轴承57。所述滚针轴承55使与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减少。所述滚针轴承57使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减少。滚针轴承55具有滚道550、以及滚针551。所述滚道550能够与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多个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所述滚针551在所述滚道550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滚针轴承57具有滚道570以及滚针571。所述滚道570能够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多个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所述滚针571在所述滚道570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润滑油供给部B具有油箱(未图示)、油导出路61、62、油导入路63以及油供给路64。进而,润滑油供给部B构成为借助伴随于马达轴42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经由油供给路64向球轴承54、56等供给润滑油。油导出路61、62在壳体2内外开口、且经由管部件(未图示)与油箱连通。油导出路61、62绕旋转轴线0隔开相等间隔设置于第一壳体单元20。进而,油导出路61、62构成为将壳体2内的润滑油向壳体2外导出,并且使用例如泵等使该润滑油向油箱流动。油导入路63作为从油箱到油供给路64的油路而发挥功能,以一部分在壳体2外露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壳体元件22。进而,油导入路63构成为使油箱的润滑油流动并向油供给路64导入。油供给路64具有第一油供给路640、第二油供给路641以及第三油供给路642,设置于马达轴42以及输入部件50。第一油供给路640与马达轴42的凹槽42c连通、且作为从油导入路63到第三油供给路642的油路而发挥功能,并设置于马达轴42。第二油供给路641例如具有油流路641a (第一油路)以及油流路(第二油流路)641b,并设置于偏心部42b以及一方的输入部件50。进而,第二油供给路641构成为借助伴随于马达轴42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从球轴承54侧向球轴承56供给润滑油。油流路641a以在球轴承54的内圈540与外圈541之间开口的方式设置于偏心部42b,另外,油流路641b以在球轴承56的内圈560与外圈561之间开口的方式设置于一方的输入部件50。第三油供给路642作为从第一油供给路640到球轴承54与球轴承35之间的空间G的油路而发挥功能,以在马达轴42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于马达轴42。进而,第三油供给路642构成为借助伴随于马达轴42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从第一油供给路640向空间G供给润滑油。轴承部C具有球轴承54、56,配置于马达轴42的外周。轴承部C构成为在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之间夹装有球轴承54,从而利用马达轴42将一方的输入部件50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轴承部C构成为在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之间夹装有球轴承56,从而利用马达轴42将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支承为能够旋转。球轴承54具有内圈540、外圈541、多个滚动体542、保持架543。球轴承54例如由深沟球轴承构成。所述多个滚动体542在内圈540的第一滚道(内侧的滚道)与外圈541的第二滚道(外侧的滚道)之间滚动。所述保 持架543保持多个滚动体542,使多个滚动体542在中心轴线O1 (图2所示)的周围能够隔开相等间隔滚动。如图4所示,保持架543具有圆环状的基部543a、以及多个间隔壁部543b。所述基部543a夹装于内圈540与外圈541之间。所述多个间隔壁部543b用于与基部543a —起形成3 孔(pocket)部。基部543a由第二油承接部形成,该第二油承接部使基部543a的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突出至相比内圈540的端面(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内圈540以及外圈541的外侧)的位置,且从第三油供给路642承接润滑油。基部543a配置于保持架543的一侧(图4的左侧),并且,多个间隔壁部543b绕基部543a的圆周方向隔开相等间隔排列配置于保持架543的另一侧(图4的右侧)。并且,保持架543设定成从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趋向另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而内径除了兜孔之外逐渐增大的尺寸。作为保持架543例如使用冠形保持架。球轴承56具有内圈560、外圈561、多个滚动体562、保持架563。球轴承56例如由深沟球轴承构成。所述多个滚动体562在内圈560的第一滚道(内侧的滚道)与外圈561的第二滚道(外侧的滚道)之间滚动。所述保持架563保持多个滚动体562,使多个滚动体562在中心轴线O1 (图2所示)的周围能够隔开相等间隔滚动。保持架563具有圆环状的基部563a、以及多个间隔壁部563b。所述基部563a夹装于内圈560与外圈561之间。所述多个间隔壁部563b用于与基部563a—起形成兜孔部。基部563a由第一油承接部形成,该第一油承接部使基部的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突出至相比内圈560的端面(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内圈560以及外圈561的外侧)的位置,且从球轴承54侧承接润滑油。基部563a配置于保持架563的一侧(图4的左侧),另外,多个间隔壁部563b绕基部563a的圆周方向隔开相等间隔排列配置于保持架563的另一侧(图4的右侧)。并且,保持架563设定成从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趋向另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而内径除了兜孔之外逐渐增大的尺寸。作为保持架563例如使用冠形保持架。接着,使用图1 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中,当向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的电动马达4供给电力而驱动电动马达4时,该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经由马达轴42向减速传递机构5赋予,减速传递机构5进行工作。因此,在减速传递机构5中,输入部件50、51朝例如图3所示的箭头Hi1方向带有偏心量S地进行圆周运动。伴随于此,输入部件50 —边使外齿50c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齿52c B齿合一边绕轴线O1 (沿图3所示的箭头II1方向)自转、并且输入部件51 —边使外齿51c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齿52c啮合一边绕轴线O2 (沿图3所示的箭头I1方向)自转。在该情况下,通过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与滚针轴承55的滚道550抵接、并且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与滚针轴承57的滚道570抵接。因此,不向输出部件53传递输入部件50、51的公转运动,仅向输出部件53传递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运动,将通过该自转运动产生的自转力作为差速器壳体30的旋转力从输出部件53向差速器壳体30输出。由此,差速器3进行工作,基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分配到图1中的后驱动轴106,并传递到左右的后轮105。此处,在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中,当电动马达4的马达轴42旋转时,伴随着马达轴42的旋转而形成从第一油供给路640的油导入路63侧朝向第三油供给路642侧的润滑油的流动,并且在第一油供给路640内的润滑油作用有离心力。因此,在从油导入路63导入到第一油供给路640的润滑油在第一油供给路640流动以后,如图4所示,该润滑油在第三油供给路642流动而被供给至球轴承54与球轴承35之间的空间G。在该情况下,在球轴承54中,保持架543的基部543a承接被供给至空间G的润滑油。由此,润滑油从保持架543的基部543a流入内圈540与外圈541之间,在内圈540与外圈541之间流动进而流出至球轴承54外部。进而,流出至球轴承54外部后的润滑油流入第二油供给路641 (油流路641a、641b),而后在油流路641a、641b流动而被供给至球轴承56。在该情况下,在球轴承56中,保持架563的基部563a承接润滑油。由此,润滑油从保持架643的基部563a流入内圈560与外圈561之间,在内圈560与外圈561之间流动而流出至球轴承56外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润滑油供给部B向球轴承54、56供给润滑油,能够对球轴承54、56进行润滑。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输入部件50、51沿箭头Hi1方向圆周运动而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便使输入部件50、51沿箭头m2方向进行圆周运动,也能够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工作。在该情况下,输入部件50的自转运动沿箭头112方向进行,并且,输入部件51的自转运动沿箭头I2方向进行。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所示的效果。能够增大对旋转轴线0的径向内侧(球轴承54、56)供给的润滑油量,能够充分地对球轴承54、56供给润滑油。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轴承装置、具备该轴承装置的减速机构、以及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利用马达轴42 (偏心部42a、42b)对输入部件50、51进行支承而使输入部件50、51能够旋转的轴承使用了两个球轴承54、5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当然能够根据输入部件的个数来决定轴承的个数。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球轴承54使用具有由冠形保持架构成的保持架543、且作为球轴承56使用具有由冠形保持架构成的保持架563的深槽球轴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用由角接触球轴承构成的球轴承65、66。在图5中,球轴承65具有内圈650、外圈651、多个滚动体652、以及由笼形保持架构成的保持架653,该保持架653对多个滚动体652进行保持而使多个滚动体65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滚动。所述滚动体652在内圈650的第一滚道(内侧的滚道)与外圈651的第一滚道(内侧的滚道)之间滚动。所述保持架653由笼形保持架构成,对多个滚动体652进行保持而使多个滚动体65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滚动。保持架653的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突出之相比内圈650的端面(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设定成从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趋向另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而除了兜孔之外内径逐渐增大的尺寸。同样,球轴承66具有内圈660、外圈661、多个滚动体662、以及由笼形保持架构成的保持架663,该保持架663保持多个滚动体662而使多个滚动体66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滚动。所述多个滚动体662在内圈660的第一滚道(内侧的滚道)与外圈661的第一滚道(外侧的滚道)之间滚动。所述保持架663由笼形保持架构成,该保持架663对多个滚动体662进行保持而使多个滚动体66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滚动。保持架663的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突出至相比内圈660的端面(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设定成从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趋向另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而除了兜孔之外内径逐渐增大的尺寸。并且,本发明中,可以使用滚针轴承、棒状滚子轴承来取代上述球轴承54、56,如图6所示,可以使用圆筒滚子轴承。在图6中,圆筒滚子轴承67具有内圈670、外圈671、多个滚动体672、以及由笼形保持架构成的保持架673,该保持架673对多个滚动体672进行保持而使多个滚动体67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滚动。所述多个滚动体672在内圈670的第一滚道(内侧的滚道)与外圈671的第二滚道(外侧的滚道)之间滚动。所述保持架673由笼形保持架构成,对多个滚动体672进行保持而使多个滚动体67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滚动。保持架673的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突出至相比内圈670的端面(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设定成从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趋向另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而除了兜孔之外内径逐渐增大的尺寸。同样,圆筒滚子轴承68具有内圈680、外圈681、多个滚动体682、以及保持架683。所述多个滚动体682在内圈680的第一滚道(内侧的滚道)与外圈681的第二滚道(外侧的滚道)之间滚动。所述保持架683由笼形保持架构成,该保持架683对多个滚动体682进行保持而使多个滚动体68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滚动。保持架683的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突出至相比内圈680的端面(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设定成从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趋向另一方的轴线方向端部而除了兜孔之外内径逐渐增大的尺寸。(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从中心孔50a的轴线O1到旋转轴线0的距离与从中心孔51a的轴线O2到旋转轴线0的距离相等、且中心孔50a的轴线O1与中心孔51a的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0的距离相等的方式将一方的偏心部42a与另一方的偏心部42b设置于马达旋转轴42的外周面,并且,对在电动马达4的马达轴42以在绕其轴线(旋转轴线0)彼此隔开相等的间隔(180° )分尚的部位与偏心部42a、42b分别对应地配置一对输入部件50,5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输入部件的个数。即,在输入部件为n (n 3 3)个的情况下,在与电动马达(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上,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n偏心部的轴线绕马达轴的轴线沿一方向依次配置,则以使从各偏心部的轴线到马达轴的轴线距离相等、并且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n偏心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偏心部的轴线与马达轴的轴线而得的线段所成的夹角为360° / n的方式,将各偏心部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周围,并且,n个输入部件在马达轴上在绕马达轴的轴线隔开360° / n的间隔分离的部位与各偏心部对应地配置。例如,在输入部件为3个的情况下,在与电动马达(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上,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三偏心部的轴线绕马达轴的轴线沿一方向依次配置,则以使从各偏心部的轴线到马达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三偏心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偏心部的轴线与马达轴的轴线而得的线段所成的夹角为120°的方式,将各偏心部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周围,并且,3个输入部件在马达轴 上在绕马达轴的轴线隔开120°的间隔分尚的部位分别与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三偏心部对应地配置。(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同时米用了发动机102以及电动马达4作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仅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或者二轮驱动车的电动汽车。另外,本发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也能够应用于具有由发动机、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一驱动轴与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二驱动轴的四轮驱动车。(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在夹于螺纹部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安装能够与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针轴承55、以及能够与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针轴承5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采用滚针轴承以外的滚子轴承、球轴承来取代滚针轴承。这样的球轴承、滚子轴承例如能够举出深沟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棒状滚子轴承、圆筒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并且,本发明可以使用滑动轴承来取代滚动轴承。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大针对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供给的润滑油量,从而能够充分地对旋转轴线附近的轴承供给润滑油。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承装置, 该轴承装置具备 旋转轴,该旋转轴具有至少两个偏心部,所述至少两个偏心部在旋转轴线的周围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以从所述旋转轴线朝放射方向隔开相等间隔分离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线;以及 至少两个滚动轴承,所述至少两个滚动轴承分别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至少两个偏心部的外周周围,具有多个滚动体,所述多个滚动体在内外两个滚道部之间滚动;以及保持架,该保持架保持所述多个滚动体,使所述多个滚动体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围能够隔开相等间隔滚动, 所述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滚动轴承的所述保持架分别具有圆环状的基部,该圆环状的基部夹装在所述内外两个滚道部之间;以及多个间隔壁部,所述多个间隔壁部用于与所述基部一起形成兜孔,在一方的滚动轴承中,所述基部由第一油承接部形成,所述第一油承接部使所述基部的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突出至相比所述内外两个滚道部中的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所述第一油承接部在另一方的滚动轴承的轴线方向外侧、且是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围从所述另一方的滚动轴承侧承接润滑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由具有在所述旋转轴的内外周面开口的油供给路的空心的轴部件形成,对于所述至少两个滚动轴承,在所述另一方的滚动轴承中,所述基部由第二油承接部形成,所述第二油承接部使所述基部的轴线方向的一部分突出至相比所述内外两个滚道部中的内侧的滚道部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油承接部从所述油供给路承接润滑油。
3.—种减速机构, 该减速机构具备 减速部,该减速部具有输入部件以及输出部件,对利用所述输入部件输入的旋转力进行减速,并从所述输出部件输出; 轴承部,该轴承部对所述减速部的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支承,使得所述输入部件能够绕其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减速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是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装置, 所述减速部的所述输入部件具有由所述一方的滚动轴承支承的第一输入部件、以及由所述另一方的滚动轴承支承的第二输入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在所述旋转轴具有第一油流路,该第一油流路在所述另一方的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外两个座圈之间开口,所述减速部在所述第二输入部件具有第二油流路,该第二油流路与所述第一油流路连通,且在所述一方的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外两个座圈之间开口。
5.一种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 该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具备 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产生马达旋转力;以及 减速传递机构,该减速传递机构对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至驱动力传递对象, 所述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传递机构是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减速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传递机构将所述驱动力传递到作为所述驱动力传递对象的差动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轴承装置、具备该轴承装置的减速机构、以及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分别配置于马达轴的偏心部的外周周围的球轴承的各自的保持架具有圆环状的基部,该圆环状的基部夹装在内圈与外圈之间;以及多个间隔壁部,多个间隔壁部用于与基部一起形成兜孔,在一方的球轴承中,基部由油承接部形成,油承接部使基部的一部分突出至相比内圈的端面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且油承接部在另一方的球轴承的轴线方向外侧、且是旋转轴线的周围从另一方的球轴承侧承接润滑油。
文档编号F16C33/66GK102996644SQ20121033079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8日
发明者野村启太, 宅野博, 山本健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