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紧固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987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紧固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以空气压力、燃料气体等作为驱动源的紧固件打入工具的连接紧固件。
背景技术
将钉或打入螺钉等紧固件打入的打钉机等打入工具,为了连续进行打入动作,将连接多个紧固件而成的连接紧固件收纳于钉仓中,依次将前头的紧固件提供给上述打入工具的机头部并打入。
这些紧固件,除了用于将木材与木材固定的用途之外,还用于将混凝土模板或木材紧固于混凝土,或将薄钢板固定于工字梁,或将螺柱固定于denz玻璃(denz glass)(类似石骨板的材料)。
但是,作为连接紧固件中的紧固件的连接方式公知的是下述方式在合成树脂制的直线形连接带上一体接合连接多个紧固件而成的棒型连接方式、以平行的两根金属线焊接并连接各紧固件的轴部的金属线连接方式、从合成树脂制的薄板状连接带的上下端以一定间隔使保持片向同一方向弯曲突出并将紧固件插入上下保持片而进行保持的所谓塑料薄板(plastic sheet)连接方式等。例如,专利文献I中示例了合成树脂连接方式的例子, 专利文献2中示例了塑料薄板连接方式的例子。而且,通过合成树脂制的连接薄板连接紧固件的方式也是已知的。这是由贯穿并保持紧固件的轴部的保持部和连接相邻保持部的连接部构成的(参见专利文献3、4)。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昭57-1207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实用新型第2526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90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实开平6-35623号公报
但是,在合成树脂制的直线形连接带上一体接合连接多个紧固件而形成棒状的连接紧固件存在无法以线圈状卷绕的问题。
在金属丝连接方式的连接紧固件中,由于在打入时金属丝飞散,所以存在溅到身体上的危险,而且产生垃圾。而且,虽然紧固件的轴部和金属丝相互焊接,但是淬火钉等的紧固件因对焊接部焊接时的热量导致钉的耐力下降,因而在打入到高强度混凝土中时容易产生压曲或折断。而且,在将以线圈状卷绕的连接紧固件装填到紧固件打入工具的钉仓中时等情况下,若不小心下落到地板或地面上,线圈状的外形会发生变形,如果变形,则难以恢复至原有形状。此外,在运送以线圈状卷绕的连接紧固件时,将手指放入线圈的中心部抬起,在这种情况下,金属丝的前端部有可能伤到手指。
在塑料薄板连接方式的连接紧固件中,由于在打入时将紧固件与连接带分离而打入,所以必须形成用于将残留于紧固件打入工具的机头部的连接带排出的排出孔,机头部的强度降低,连接带产生垃圾而必须废弃。
而且,如专利文献3、4所示,虽然通过合成树脂制的连接薄板连接紧固件的方式的构造简单,但是由于相邻紧固件的连接部形成于连接上述相邻及固件中心的中心线上, 所以在以线圈状卷绕连接紧固件时,在最初的卷绕部分、即卷绕直径最小的部分,为了减小卷绕直径,必须使连接部以急剧角度弯曲。但是,如果急剧弯曲,则会对连接部施加较大在和,强度降低而发生白化,由此引起打入时的振动或因冲击而断裂等,导致输送不良。虽然如果使连接部具有足够的长度,能够以小直径弯曲,但是由于紧固件之间的间距变长,所以存在紧固件的连接个数变少的问题。而且,若连接部位于连接带的中心线上,则由于在将紧固件装填入打入工具的钉仓中时,用于向机头部一侧输送连接紧固件的进给爪的前端无法受连接部妨碍而无法与保持部的中心扣合,因而有可能产生输送不良。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紧固件,其可以在以线圈状卷绕时使卷绕起始部的直径较小,还可以确保连接强度,而且还可以连接足够数量的紧固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一种连接紧固件,具有多个紧固件;嵌插所述各紧固件的轴部的保持部;连接相邻的所述保持部的连接部;以及保持所述多个紧固件的轴部的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带;在所述连接体上连续地设置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连接部,使所述连接部相对于连接相邻保持部的中心的中心线发生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所述连接部向以线圈状卷绕所述连接带时的外周侧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观点,所述连接部以能够使紧固件打入工具的进给爪与所述保持部扣合的方式构成,以便能够进行输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观点,所述连接部的两端位于所述保持部的中心线上,所述连接部的中央部弯曲或屈曲而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观点,所述连接部以与所述中心线交叉的方式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观点,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位于其中一个保持部的中心线上,另一端偏移至远离另一个保持部的中心线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观点,所述紧固件的头部和保持部形成相同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观点,所述保持部形成管状,且连接部的高度形成得与保持部的高度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观点,在所述保持部上通过翻边加工连续地形成与所述紧固件的轴部嵌合的筒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观点,在所述连接部上形成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观点,在所述连接部的所述中心线侧形成切口。
根据上述第一观点,由于使连接紧固件连续地形成嵌插各紧固件的轴部的保持部和连接相邻保持部的连接部,并且使上述连接部相对连接相邻保持部的中心的中心线偏移,所以与在中心线上设置连接部时相比,即使保持部之间的间隔相同,连接部的长度也会变长。由于长度变长也可以应对急剧角度的弯曲,所以在以线圈状卷绕时可以使中心侧的卷绕起始部的直径较小,也可以确保弯曲状态的强度。而且,由于不必加大保持部之间的间隔,所以整体可以连接足够数量的紧固件。此外,由于保持部也随紧固件一起被打入,所以可以避免打入时发生飞散或产生垃圾。
而且,由于由多个连接带保持紧固件时,可以隔开间隔进行保持,也可以叠合保持以提高连接强度。而且,若使连接部相对于上述中心线向相反侧偏移而进行配置,则从俯视看由于形成了在中心线的左右设置连接部的结构,所以要使连接紧固件向右或向左弯曲时,相反侧的连接部会绷紧,所以难以弯曲。因此,也可能形成棒状的连接紧固件。如上所述,可以进行多种组合。
根据上述第二观点,由于连接部向以线圈状卷绕上述连接带时的外周侧偏移,所以与连接部向相反侧偏移的情况相比,以小直径卷绕时的连接部的弯曲较小即可,因而即使以小直径卷绕,也足以应对。
根据上述第三观点,由于连接部如下构成,使得紧固件打入工具的进给爪能够与上述保持部扣合,以便能够进行输送,所以进给爪能够可靠地与紧固件的轴部的进给侧的相反侧(正后方)扣合,因而能够可靠得向进给方向送出。
根据上述第四观点,由于连接部的中央部弯曲或屈曲而偏移,所以即使连接部的两端位于保持部的中心线上,也可以获得上述第一至第三观点所示的效果。
根据上述第五观点或第六观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连接部与上述偏移时相同地变长,所以可以使卷绕起始部的直径变小,并且由于连接部的其中一端处于远离进给爪的位置上,因而可以向进给方向可靠地送出。
根据上述第七观点,由于紧固件的头部和保持部形成相同大小,所以可以在输送至紧固件打入工具的机头部的状态下,以头部和保持部沿着打入方向引导紧固件的轴部的姿势,因而始终可以向准确的方式打入。而且,虽然在打入紧固件时保持部也被一同打入, 但是由于保持部与紧固件的头部的背面侧重叠,而不会露出到外部,所以打入后的外观良好。
而且,在以线圈状卷绕连接紧固件时,若外侧与内侧的紧固件的头部相互接触而进行卷绕,则由于紧固件的密度变低,所以外侧的紧固件的头部略微凹入内侧紧固件的头部下方地进行卷绕。因此,虽然中心侧高,外侧变低,但是由于外侧的紧固件的头部略微凹入内侧的紧固件的头部下方,所以连接带也是外侧的紧固件的保持部略微凹入重叠于内侧的紧固件的保持部下方。因此,在将整体放置于地板面等上时,虽然中心侧的部分自地板面等浮起,但是由于连接带的保持部之间重叠,所以中心侧的部分不会落下。因此,在手持连接紧固件时,线圈形状不会破坏。
根据上述第八观点,由于保持部形成管状,所以可以牢固地保持紧固件的轴部,并且由于连接部的高度与保持部的高度相同,所以其强度也变得非常大。
根据上述第九观点,由于通过翻边加工在保持部上连续形成与紧固件的轴部嵌合的筒部,所以即使连接带的材料为合成树脂制的薄板材料,也可以使紧固件的轴部与筒部嵌合,从而可以以较大的保持力保持紧固件,并提高打入时的引导性能。
根据上述第十观点,由于在上述连接部上形成脆弱部,所以在以线圈状卷绕连接紧固件的连接带的卷绕起始部,由于连接部自脆弱部发生弯曲,所以易于以急剧角度弯曲。 而且,由于在打入时连接带自脆弱部处断裂,所以断开部位稳定。因此,由于在打入时以相同长度向保持部的两侧突出,所以各紧固件的打入状态均匀,外形良好。
根据上述第十一观点,可以获得与上述第十观点相同的效果。特别是,由于在中心线一侧形成切口,所以可以在连接带的卷绕起始部使连接带自切口以急剧角度弯曲。
其他特征及效果可以从具体实施方式
及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获知。


图I是本发明中的连接紧固件的立体图2 Ca)是上述连接紧固件的连接带的俯视图,图2 (b)是脆弱部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3 (a)、图3 (b)、图3 (C)是比较连接部偏移时和处于中心线上时卷绕起始部的直径的说明图4 Ca)是表示连接部偏移时的连接紧固件和进给爪的进给状态的说明图,图4 (b)是表示连接部处于中心线上时的连接紧固件和进给爪的进给状态的说明图5是表示机头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6是沿直径方向切断以线圈状卷绕的连接紧固件的状态的说明图7 (a)是具有切口时的连接部的断裂状态的剖视图,图7 (b)是具有切口时的紧固件被打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8 (a)及图8 (b)是不具有切口时的连接部的断裂状态的剖视图,图8 (C)是不具有切口时的紧固件被打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a) (e)是表示连接方式的形式的立体图;(a)、图10 (b)及图10 (C)是使连接带交替相反地进行连接的形式的立体(a)及图11 (b)是表示偏移的其他形式的说明图;(a)及图12 (b)是进一步表示偏移的其他形式的说明图;是进一步表示偏移的其他形式的说明图;是表示连接带的其他形式的立体图;是表示连接带的其他形式的立体图。
图9
阅图10图;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I中,标号I表示连接紧固件。该连接扣钉I是通过连接带3连接多个紧固件2 (混凝土销钉)的轴部2a形成的。如图2 (a)所示,连接带3是通过对带状的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制的连接薄板进行冲压成型而成的,连续地形成嵌插各扣钉的轴部2a的保持部4 和连接相邻保持部4的连接部5。
保持部4的外形呈圆形,形成与紧固件的头部相同的大小,并在中心部形成紧固件的轴部2a的嵌合孔6。
连接部5连接相邻的保持部4,并且保持相连保持部4之间的间隔,连接部5设置在相对于连接相邻紧固件(或保持部)的中心的中心线a发生偏移的位置处。
另外,在上述连接部5上形成脆弱部。虽然脆弱部可以形成薄壁或开孔,但是如图 2 (a)所示,优选在连接部5的中心线a—侧形成切口 7。通过在连接部5上设置切口 7,在以线圈状卷绕连接带3时切口 7的部分易于弯曲,而且在拉伸连接部5时应力易于集中。 也可以在中心线a的相反侧形成切口。而且,如图2 (b)所示,脆弱部也可以是在连接部的上表面(下表面也可以)上形成切口 7的结构。
在上述结构的连接带3的各嵌合孔6中嵌合保持紧固件2,从而可以获得图1所示的连接紧固件I。另外,连接带3通常设置在紧固件2的上下。
如上所述,由于使连接部5相对于连接相邻紧固件2的中心的中心线a发生偏移, 所以与在中心线a上设置连接部5时相比,即使保持部4之间的间隔相同,连接部5的长度也会变长。由于长度越长,越易于应对急剧角度的弯曲,所以按照以线圈状卷绕时中心侧的卷绕起始部的直径变小的方式进行弯曲卷绕,也可以确保弯曲状态的强度。而且,由于不必加大保持部4之间的间隔,所以整体可以连接足够数量的紧固件。而且,由于在打入时连接部5断裂、保持部4随紧固件2 —起被打入(参照图7 (b)),所以不会在打入时飞散或者产生垃圾。而且,由于不必在机头部上开设用于排出连接带的孔,所以无损于机头部的强度。
而且,由于连接部5向以线圈状卷绕上述连接带3时的外周侧偏移,所以与连接部 5向相反侦彳偏移时相比,以小直径卷绕时的连接部5的弯曲较小即可,因而即使在小直径的卷绕起始部也足以应对。
另外,对连接部5偏移时和连接部5配置在中心线a上时进行比较,如图3 (a)所示,偏移的连接带5的外周侧的长度为5. 516毫米、内周侧的长度为3. 804毫米时,当保持部4之间接触而开始卷绕、进而其直径达到20. 455毫米时,若测量连接部5的长度,则其外周侧的长度为5. 704_、内周侧的长度为3. 479毫米。因此,外周侧和内周侧的伸长率如下所示。
外周侧5.516 (毫米)—5. 704 (毫米)...1. 034 倍
内周侧3.804 (毫米)一3.479 (毫米)…O. 915倍
相对于此,如图3 (b)所示,在连接部5处于中心线a上的连接带3中,连接部5 的长度为2. 764毫米时,当保持部4之间接触而开始卷绕、进而其卷绕直径达到20. 455毫米时,若测量连接部5的长度,则其外周侧的长度为3. 285毫米,内周侧的长度为2. 269毫米。因此,外周侧和内周侧的伸长率如下所示。
外周侧2.764 (毫米)—3. 285 (毫米)...1. 19 倍
内周侧2.764 (毫米)一2. 269 (毫米)…O. 82倍
但是为了使连接部5产生20%以上的变形,需要相当大的力,并且必须使开始卷绕的部分在从钉仓出来时恢复至接近原有形状。但是,若产生20%以上的变形,则无法恢复原有形状而保持在伸长状态,所以保持部4之间、即紧固件之间的间隔变得大于预定间隔。因此,由于保持部4无法与进给爪顺利扣合,所以有可能产生输送不良。
因此,如图3 (C)所示,若为了使卷绕起始部的伸长率的比例达到与偏移时同等程度,而如下进行设定
外周侧2.764 (毫米)—3. 086 (毫米)...1. 11 倍
内周侧2.764 (毫米)—2. 527 (毫米)...O. 91 倍,
则卷绕起始部的卷绕直径变成38. 229毫米,卷绕直径变大而在中央产生多余部分。
另外,优选连接部5偏移至紧固件打入工具的进给爪能够与上述保持部4的进给方向的中心部扣合的程度,即,优选上述连接部5如下构成,使得紧固件打入工具的进给爪 8能够与上述保持部4扣合,以便可以进行输送。由此,如图4 (a)所示,由于进给爪8能够可靠地与紧固件2的轴部2a的进给侧及相反侧(正后方)扣合,所以可以可靠地向进给方向送出。另外,如图4 (b)所示,当连接部5配置在中心线a上时,由于进给爪8的前端受连接部5妨碍而无法与保持部4的中心扣合,所以箭头所示的进给爪8的实际进给方向偏离中心线a的方向,有可能发送输送不良。
由于紧固件2的头部2b与保持部4形成相同大小,所以在输送至紧固件打入工具的机头部9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头部2b和保持部4处于与机头部9内嵌合的状态。由此,可以沿着打入方向引导紧固件2的轴部2a的姿势,始终可以沿准确的方向将紧固件打入。
而且,在以线圈状卷绕连接紧固件I时,若使外侧和内侧的紧固件的头部2b相互接触地进行卷绕,则紧固件的密度降低,因而如图6所示,以外侧紧固件的头部2b略微凹入内侧紧固件的头部2b的下方的方式进行卷绕。因此,虽然形成得中心侧高、外侧低,但是由于以外侧紧固件的头部2b略微凹入内侧紧固件的头部2b的下方的方式进行卷绕,所以连接带3也是外侧紧固件的保持部4略微凹入重叠于内侧紧固件的保持部4的下方。因此, 在将整体放置于地板面等上时,虽然中心侧的部分自地板面等浮出,但是由于连接带3的保持部4之间重叠,因而中心侧的部分不会落下。因此,因此,在手持连接紧固件I时,线圈形状不会破坏。而且,由于连接带3由合成树脂制成,所以与金属丝连接件相比,更为安全。
而且,虽然在打入紧固件时保持部4也被一同打入,但是由于保持部4重叠于紧固件的头部2b的背面侧、而不会露出到外部,所以打入后的外观良好。
另外,由于在以线圈状卷绕连接带3时,切口 7的部分易于弯曲,因而在卷绕起始部容易以急剧角度弯曲。而且,在打入时,如图7 (a)所示,由于连接带3的连接部5自切口 7的部分断裂,所以断开部位稳定。由此,如图7 (b)所示,由于被打入时连接部5向保持部4的两侧以相同长度突出,所以自紧固件2的头部2b产生的露出部较小,各紧固件2 的打入状态均匀,外形良好,并且紧固件的输送稳定。
另一方面,在不具有切口 7时,如图8 (a)、图8 (b)所示,由于在打入时被打入的紧固件和下一个紧固件之间的连接部5被拉伸而伸长后断裂,而且断裂部分也不稳定,所以如图8 (C)所示,在打入时,连接部5自保持部4产生的露出部变大。而且,由于露出部的长度也不同,所以各紧固件2的打入状态不稳定,外形也不良。特别是,在denz玻璃施工时不允许部件表面出现像“胡须”一样的外露部,在这种施工中切口 7的效果显著。而且, 由于连接部5伸长而不易断开,紧固件的姿势变得不稳,成为导致输送不良的原因。
而且,虽然上述结构的连接带3通常连接紧固件的上下部,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进行多种组合。例如,图9(a)中以紧固件2的上中下的三个连接带3进行连接,而图9(b) 中分别以两个相互叠合的上部连接带3和下部连接带3对紧固件2的上下部进行连接。图 9 (c)中以由上部连接带3和下部连接带3夹持打入引导用的合成树脂制导管10的方式进行连接,图9 (d)中在使导管10与轴部2a的中央部嵌合的紧固件2的上部和下部隔开间隔地以上部连接带3和下部连接带进行连接。图9 (e)中使导管10与轴部2a的下部嵌合,在其上设置下部连接带3,进而在紧固件2的上部设置上部连接带而进行连接。
如图10 (a)所示,使紧固件2的上部连接带3和下部连接带3的连接部5的位置相反地进行连接,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若要使上下其中一方的连接部5弯曲,则另一方的连接部5会起到阻止上述弯曲变形的作用,所以可以将连接紧固件I以不会向左右弯曲的棒状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0 (b)所示地使上中下三个连接带3交替地上下相反地进行连接,也可以如图10 (c)所示地分别将两个连接带3反向叠合而作为上下连接带3, 以提闻强度。
另外,即使连接部5的两端位于保持部4的中心线a上,连接部5的中央部也可以弯曲或屈曲而偏移。例如,如图11 (a)所示,即使连接部5的两端位于保持部4的中心线a 上,也可以使连接部5的中央部以U字型弯曲或以V字型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b) 所示,优选切除保持部4的连接方向的前后部而在连接部5的中央部形成与进给爪8扣合部分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获得与上述示例相同的效果。
同样,偏移形式也可以是连接部5以与中心线a交叉的方式偏移。例如,可以如图 12 (a)所示地使连接部5形成Z字形,或如图12 (b)所示地使连接部形成斜线形。
根据上述偏移形式,由于连接部5以与中心线a交叉的方式偏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5与上述偏移时相同地变长,可以使卷绕起始部的直径变小。而且,由于连接部 5的一端位于远离进给爪的位置上,所以可以将紧固件可靠地送出。
如图13所示,连接部5的一端5a也可以位于一个保持部4的中心线a上,而另一端5b则自中心线a偏移。根据这种偏移形式,由于连接部5与上述偏移时相同得变长,所以可以使卷绕起始部的卷绕直径变小。而且,由于连接部5的一端位于远离进给爪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紧固件可靠地送出。
上述连接带3也可以使用合成树脂制的板材中较厚的板材并对其进行冲压加工。 若以这种板材形成连接带3,则如图14所示,由于保持部4形成管状,而且连接部5的高度变高,所以可以牢固地保持紧固件的轴部2a。而且,由于连接部5的高度与保持部4的高度相同,所以其强度也变得非常大。
在通过冲压加工制造上述结构的连接带3时,如图15所示,可以在保持部4上通过翻边加工连续形成与紧固件的轴部2a嵌合的筒部11。由此,即使连接带3的材料为合成树脂制的板材,通过将紧固件2的轴部2a嵌合于筒部11中,也可以以较大的保持力保持紧固件2,并且提高打入时的引导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向市场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连接紧固件。
虽然参照特定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及范围的条件下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改是不言而喻的。
本申请基于2007年11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7-288920),在此援引其内容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紧固件打入工具中使用的连接紧固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紧固件,具有 多个紧固件; 嵌插各所述紧固件的轴部的保持部; 连接相邻的所述保持部的连接部;以及 保持所述多个紧固件的轴部的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带; 在所述连接带上连续地设置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连接部, 使所述连接部相对于连接相邻保持部的中心的中心线发生偏移, 在所述保持部之间的间隔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偏移了的所述连结部的长度比设置于所述中心线上时的所述连结部的长度长, 所述连结部呈带状的薄板形状, 所述保持部的外形呈圆形, 所述连接部的两端位于所述保持部的中心线上,所述连接部的中央部发生弯曲或屈曲而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紧固件,其中,所述连接部向以线圈状卷绕所述连接带时的外周侧偏移。
3.一种连接紧固件,具有 多个紧固件; 嵌插各所述紧固件的轴部的保持部; 连接相邻的所述保持部的连接部;以及 保持所述多个紧固件的轴部的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带; 在所述连接带上连续地设置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连接部, 使所述连接部相对于连接相邻保持部的中心的中心线发生偏移, 在所述保持部之间的间隔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偏移了的所述连结部的长度比设置于所述中心线上时的所述连结部的长度长, 所述连结部呈带状的薄板形状, 所述保持部的外形呈圆形, 所述连接部以与所述中心线交叉的方式偏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紧固件,其中,所述连接部向以线圈状卷绕所述连接带时的外周侧偏移。
5.—种连接紧固件,具有 多个紧固件; 嵌插各所述紧固件的轴部的保持部; 连接相邻的所述保持部的连接部;以及 保持所述多个紧固件的轴部的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带; 在所述连接带上连续地设置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连接部, 使所述连接部相对于连接相邻保持部的中心的中心线发生偏移, 在所述保持部之间的间隔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偏移了的所述连结部的长度比设置于所述中心线上时的所述连结部的长度长, 所述连结部呈带状的薄板形状,所述保持部的外形呈圆形, 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位于其中一个保持部的中心线上,另一端偏移至离开另一个保持部的中心线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紧固件,其中,所述连接部向以线圈状卷绕所述连接带时的外周侧偏移。
全文摘要
在通过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带(3)连接多个紧固件(2)的轴部(2a)而形成的连接紧固件(1)中,使所述连接紧固件(1)连续地形成嵌插各紧固件的轴部(2a)的保持部(4)和连接相邻的紧固件(2)的连接部(5),并且使所述连接部(5)相对于连接相邻紧固件(2)的中心的中心线(a)发生偏移。
文档编号F16B15/08GK102979794SQ201210434209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6日
发明者中川康, 山本博纪, 星野享道, 竹内一久 申请人:美克司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