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493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快速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体连接件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能够与管体快速、紧密而牢固连接的快速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 高,家庭或者工厂中往往需要通过管道输送各种各样的气体、液体。为了能够适应各式各样的安装环境,管道通常包括管体、连接接头和阀门,连接接头用于将两个相邻的管体进行连接,从而满足管道的安装要求。为了能够将两个管体进行连接,连接头和管体通常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内螺纹和外螺纹,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旋紧或者拧松螺纹,实现接头与管体之间的连接和拆卸。采用该结构的连接头往往需要将连接头与管体之间进行相对转动来实现安装和拆卸。当管体较长时,则容易导致安装过程中的不便;其次,由于需要对连接头和管体进行一圈一圈进行旋转,导致管体的安装效率低下,浪费大量的安装时间。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旋转拧紧,并且能够快速、紧密与管体连接的快速接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快速接头,用于与管体快速连接,包括内下筒、内上筒、若干瓣状体和外筒;所述内下筒内部具有一顶面缺失的内下筒空腔;所述内上筒底部插入所述内下筒空腔之中,在所述内上筒和该所述内下筒之间沿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体;所述瓣状体呈条状,底部通过一可开合结构与所述内下筒连接,其顶部内侧还具有-卡合部,并且顶部从所述内上筒顶面伸出;所述外筒为一上下贯穿的筒状体,包围于所述瓣状体的外侧。具体的,所述可开合结构包括一环形的软弹簧、瓣状体第一凹槽和瓣状体第二凹槽,以及内下筒外凸缘和内下筒外凹槽;所述瓣状体第一凹槽设于所述瓣状体底部的内壁,所述瓣状体第二凹槽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下方,并且位于所述瓣状体的外壁;所述内下筒外凸缘呈环状沿径向凸出于所述内下筒顶部的外壁上,并且嵌入所述瓣状体第一凹槽之中;所述内下筒外凹槽设于所述内下筒外凸缘的下方、呈环状设于所述内下筒的外壁上,所述瓣状体底部嵌入所述内下筒外凹槽之中;所述软弹簧设于所述瓣状体第二凹槽内,将该瓣状体固定于所述内下筒之上。具体的,所述卡合部包括若干与连接的管体外侧螺纹对应的螺纹段。优选的,所述瓣状体数量为六个,沿圆周方向呈360°包围于所述内上筒的外侧。具体的,所述第一弹性体包括一第一弹簧,所述内上筒上部设有一弹簧座,所述第一弹性体沿轴向方向设于所述弹簧座与所述内下筒顶面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体还包括一第二弹簧,所述内下筒空腔底部设有一沿径向方向伸出的内下筒台阶,所述内上筒底部设有一底面缺失的内上筒空腔,所述内上筒空腔顶部设有一内上筒台阶,所述第二弹簧设于所述内上筒台阶和内下筒台阶之间。进一步,还包括一环形的弹性垫,所述弹性垫设于所述内上筒的顶面。进一步,所述外筒内壁上还设有一沿径向凸出的外筒凸缘,该外筒凸缘抵触于所述瓣状体的底部。进一步,还包括一外弹簧和卡夹,所述内下筒底部设有一环形的卡夹槽,所述卡夹嵌入所述卡夹槽之中,所述外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卡夹和所述外筒凸缘接触。优选的,所述内下筒底部还设有一与所述内下筒空腔连通的螺纹孔。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接头具有的优点如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快速接头在连接过程中,将连接件与管体对齐后推动内下筒,即可通过瓣状体和外圈与管体卡合固定,并且通过第一弹性体将内上筒与管体的连接端抵触,实现与管体连接时不需要进行旋拧即可与管体连接,并且连接牢固、紧密,从而大大提高了连接件使用的便利性和连接速度。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内下筒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内上筒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瓣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外筒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下结构示意图(无外圈)。图中I-内下筒;11_内下筒空腔;12_内下筒外凸缘;13_内下筒外凹槽;14_卡夹槽;15-螺纹孔;16-内下筒台阶;2-内上筒;21_内上筒空腔;22_内上筒台阶;3_瓣状体;31-瓣状体第一凹槽;32_瓣状体第二凹槽;33_卡合部;4_外筒;41_外筒凸缘;5_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至图7所示,一种快速接头,用于与管体5快速连接,包括内下筒I、内上筒
2、若干瓣状体3和外筒4。瓣状体3底部与外筒4连接,顶部与管体5进行卡合连接;内上筒2与内下筒I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体,使内上筒2具有远离内下筒I的推力。在该推力和瓣状体3的卡合作用下,该连接件实现了与管体5的快速、紧密地连接。请参阅图I至图3,内下筒I内部具有一顶面缺失的内下筒空腔11,内上筒2的底部插入该内下筒空腔11之中,并且可以在该内下筒空腔11中沿轴向方向上下移动。在内下筒I的底部还设有一个螺纹孔15,该螺纹孔15与上述内下筒空腔11连通,用于与其他管体连接。为了使内下筒I和内上筒2之间相对移动过程平稳、低噪声,在该内下筒空腔11的内壁还设有一环形的凹槽,在该凹槽中设有一橡皮圈。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该内上筒2为一个上下贯穿的、中空的筒体,其底部插入内下筒空腔11之中。在该内上筒2和内下筒I之间还设有一沿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弹性体,用于推动该内上筒2与内下筒I之间产生相对移动。[0033]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包括一第一弹簧(图中未示)和第二弹簧(图中未示)。在该内上筒2的上部设有一弹簧座,将该第一弹性体设置于该弹簧座和内下筒I的顶面之间。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包括一第一弹簧,包围在内上筒2的底部外围。当内上筒2向下移动后,该第一弹性体被压缩产生将内上筒2推离内下筒I的推力,使内上筒2的顶面抵触在管体5上。为了提高第一弹性体的回复力,该第一弹性体还包括一第二弹簧。在内下筒空腔11的底部设有一沿径向方向伸出的内下筒台阶16,在内上筒2的底部设有一底面缺失的内上筒空腔21,该内上筒空腔21的顶部设有一沿径向方向凸出的内上筒台阶22,所述第二弹簧设于该内上筒空腔21和内下筒空腔11之中,其一端与内上筒台阶22接触,另外一端与内下筒台阶16接触。在该内上筒2的顶面还设有一弹性垫,用于提高内上筒2与管体5之间连接的紧密性。请参阅图5,瓣状体3呈条状,其底部通过一可开合结构与内下筒I连接,顶部从内上筒2的顶面伸出。在瓣状体3的顶部的内侧壁还设有一卡合部33,用于与管体5卡合连接。·[0035]所述可开合结构是指能够使瓣状体3底部与内下筒I连接,并且能够绕其底部具有一定角度的旋转范围。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开合结构包括一首位相接的环形的软弹簧、瓣状体第一凹槽31和瓣状体第二凹槽32,以及内下筒外凸缘12和内下筒外凹槽13。该瓣状体第一凹槽31设于瓣状体3内侧的底部,瓣状体第二凹槽32设于瓣状体3外侧的底部,并且位于上述瓣状体第一凹槽31的下方。内下筒外凸缘12呈圆环状沿径向方向凸出于内下筒I顶部的外壁,并且嵌入该瓣状体第一凹槽31之中;内下筒外凹槽13设于所述内下筒外凸缘12的下方、呈环状设于所述内下筒I的外壁上,所述瓣状体3的底部嵌入所述内下筒外凹槽13之中。该软弹簧设于该瓣状体第二凹槽32内,将瓣状体3捆绑在所述内下筒I上。卡合部33设置于瓣状体3的顶部,并且向内侧凸出于内上筒2顶面的上方。为了能够将瓣状体3与管体5卡合连接,在卡合部33的内侧壁设有若干与管体5外侧螺纹对应的螺纹段,该螺纹段与管体5上的螺纹配合连接,完成卡合部33的卡合功能。本实施例中,瓣状体3数量为6个,沿圆周方向呈360°包围在所述内上筒2的外侧。因此,当各瓣状体3的卡合部33沿圆周方向呈360°与管体5进行卡合,使连接件与管体5的连接更为可靠、牢固。请参阅图6,外筒4为一上下贯穿的筒状体,包围于瓣状体3的外侧。在外筒4内壁上还设有一沿径向方向凸出的外筒凸缘41,该外筒凸缘41抵触于所述瓣状体3的底部。在内下筒I的底部设有一呈环状的卡夹槽14,该卡夹槽14中嵌入一卡夹。在该外筒凸缘41与该卡夹之间设有一外弹簧,用于实现内下筒I与外筒4之间的相对移动。以下通过详细描述该连接件的工作过程,进一步阐述该连接件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请参阅图7,需要将该连接件与管体5连接时,将内上筒2的顶面与管体5对齐,从内下筒I的底部推动连接件向管体5方向运动。内上筒2在管体5的反作用力下向内下筒I移动,压缩第一弹性体,并且使得瓣状体3的前端相对与内上筒2向前伸出。同时,由于内下筒I向管体5的方向运动,导致外筒4向远离管体5的方向运动并且压缩外弹簧。瓣状体3的前部失去外筒4的束缚后,其前端松开并且向外扩张,使瓣状体3顶面的内径大于管体5的外径。在该状态下,瓣状体3的前端位于管体5的外侧,并且卡合部33处于与管体5外侧的螺纹相互卡合的状态。撤销对内下筒I上的推力后,外筒4在外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向管体5的方向运动,压缩瓣状体3,将瓣状体3紧紧压在管体5的外侧与管体5紧密、牢固的连接。同时,内上筒2在第一弹性体的回复力作用下,形成一远离内下筒I的推力,使内上筒2顶面的弹性垫紧紧压在管体5的顶面,实现了与管体5紧密、牢固连接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快速接头在连接过程中,将连接件与管体对齐后推动内下筒,即可通过瓣状体和外圈与管体卡合连接,并且通过第一弹性体将内上筒与管体的连接端抵触,实现与管体连接时不需要进行旋拧即可与管体连接,并且连接牢固、紧密,从而大大提高了连接件的便利性和连接速度。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 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构思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根据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由本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快速接头,用于与管体快速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下筒、内上筒、若干瓣状体和外筒; 所述内下筒内部具有一顶面缺失的内下筒空腔; 所述内上筒底部插入所述内下筒空腔之中,在所述内上筒和该所述内下筒之间沿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体; 所述瓣状体呈条状,底部通过一可开合结构与所述内下筒连接,其顶部内侧还具有一卡合部,并且顶部从所述内上筒顶面伸出; 所述外筒为一上下贯穿的筒状体,包围于所述瓣状体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开合结构包括一环形的软弹簧、瓣状体第一凹槽和瓣状体第二凹槽,以及内下筒外凸缘和内下筒外凹槽; 所述瓣状体第一凹槽设于所述瓣状体底部的内壁,所述瓣状体第二凹槽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下方,并且位于所述瓣状体的外壁; 所述内下筒外凸缘呈环状沿径向凸出于所述内下筒顶部的外壁上,并且嵌入所述瓣状体第一凹槽之中; 所述内下筒外凹槽设于所述内下筒外凸缘的下方、呈环状设于所述内下筒的外壁上,所述瓣状体底部嵌入所述内下筒外凹槽之中; 所述软弹簧设于所述瓣状体第二凹槽内,将该瓣状体固定于所述内下筒之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若干与连接的管体外侧螺纹对应的螺纹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瓣状体数量为六个,沿圆周方向呈360°包围于所述内上筒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包括一第一弹簧,所述内上筒上部设有一弹簧座,所述第一弹性体沿轴向方向设于所述弹簧座与所述内下筒顶面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体还包括一第二弹簧,所述内下筒空腔底部设有一沿径向方向伸出的内下筒台阶,所述内上筒底部设有一底面缺失的内上筒空腔,所述内上筒空腔顶部设有一内上筒台阶,所述第二弹簧设于所述内上筒台阶和内下筒台阶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环形的弹性垫,所述弹性垫设于所述内上筒的顶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内壁上还设有一沿径向凸出的外筒凸缘,该外筒凸缘抵触于所述瓣状体的底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外弹簧和卡夹,所述内下筒底部设有一环形的卡夹槽,所述卡夹嵌入所述卡夹槽之中,所述外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卡夹和所述外筒凸缘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下筒底部还设有一与所述内下筒空腔连通的螺纹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接头,包括内下筒、内上筒、若干瓣状体和外筒;所述内下筒内部具有一顶面缺失的内下筒空腔;所述内上筒底部插入所述内下筒空腔之中,在所述内上筒和该所述内下筒之间沿轴向方向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体;所述瓣状体呈条状,底部通过一可开合结构与所述内下筒连接,其顶部内侧还具有一卡合部,并且顶部从所述内上筒顶面伸出;所述外筒为一上下贯穿的筒状体,包围于所述瓣状体的外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快速接头结构无需转动管体和接头即可实现与宽体快速连接,从而大大提高了连接件使用的便利性和连接速度。
文档编号F16L37/091GK202691391SQ201220258329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日
发明者王福龙 申请人:王福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