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14653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位气缸,具体地指一种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
技术背景 现有的AMT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用三位气缸总成,一般采用如专利公告号ZL200620097228. 8的实用新型专利《电控气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选换挡执行机构总成》或者CN202251917 U实用新型专利《一种AMT用三位气缸总成》中记载的结构。该总成中三位气缸由两个活塞、两个缸体组成,从而把气缸体分为三个工作腔体和一个非工作腔体。而非工作腔体为避免运动负压,有一个安装通气塞的呼吸口与外界空气进行连通。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该腔体体积在不断变化,呼吸口不停的吸入或呼出空气,外界的灰尘及杂质易进入缸内,导致气缸密封圈损坏、总成失效。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控气动的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该气缸总成能完全避免外界灰尘及杂质进入非工作腔体,并降低成本。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包括气缸体,所述气缸体通过腔体隔板分隔成定位腔体和工作腔体,所述定位腔体与工作腔体同轴布置,所述定位腔体内设有定位活塞,所述工作腔体内设有工作活塞,所述定位活塞将定位腔体隔成定位气室和非工作气室,所述工作活塞将工作腔体隔成第一工作气室和第二工作气室,所述定位活塞固定连接有定位活塞轴,所述工作活塞固定连接有工作活塞轴,所述定位活塞轴穿过腔体隔板且能顶住工作活塞,定位活塞的工作面面积大于工作活塞的工作面面积,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隔板上开设有连通非工作气室和第一工作气室的内呼吸孔,所述定位气室上开设有第一通气孔,第一工作气室上开设有第二通气孔,第二工作气室上开设有第三通气孔。上述技术方案中,它还包括定位电磁阀、第一工作电磁阀和第二工作电磁阀,所述定位电磁阀的定位电磁阀进气口连接气源,定位电磁阀的定位电磁阀出气口连接第一通气孔,定位电磁阀的定位电磁阀排气口连接总排气口 ;所述第一工作电磁阀的第一工作电磁阀进气口连接气源,第一工作电磁阀的第一工作电磁阀出气口连接第二通气孔,第一工作电磁阀的第一工作电磁阀排气口连接总排气口 ;所述第二工作电磁阀的第二工作电磁阀进气口连接气源,第二工作电磁阀的第二工作电磁阀出气口连接第三通气孔,第二工作电磁阀的第二工作电磁阀排气口连接总排气口。所述定位电磁阀、第一工作电磁阀和第二工作电磁阀均为两位三通电磁阀。所述定位腔体内设有与定位活塞配合的左极限限位块和右极限限位块,所述工作腔体内设有与工作活塞配合的右极限限位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通非工作气室与第一工作气室的内呼吸孔,使得当非工作气室体积变化时,气体通过第一工作气室、第一工作电磁阀、第一工作电磁阀排气口和总排气口,与大气相通。这样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非工作气室就不存在从外界吸气的工作状态,非工作气室的吸气由气源提供。这样就避免了外界灰尘进入气缸内部,并节省了一个通气塞, 降低了成本。


[0009]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左位示意图;[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右位示意图;[0012]其中,I一气缸体、I. I 一腔体隔板、2—定位活塞、2. I—定位活塞轴、3—工作活塞、3.I一工作活塞轴、4一总排气口、5—内呼吸孔、5. I—第一通气孔、5. 2—第二通气孔、5. 3— 第三通气孔、6—定位电磁阀、7—第一工作电磁阀、8—第二工作电磁阀、9 一左极限限位块、 10—右极限限位块、11 一定位电磁阀进气口、12—第一工作电磁阀进气口、13—第二工作电磁阀进气口、21—定位电磁阀出气口、22—第一工作电磁阀出气口、23—第二工作电磁阀出气口、31—定位电磁阀排气口、32—第一工作电磁阀排气口、33—第二工作电磁阀排气口、 A—定位腔体、Al—定位气室、A2—非工作气室、B—工作腔体、BI—第一工作气室、B2—第二工作气室、C一气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14]图广3中所示的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包括气缸体1,气缸体I通过腔体隔板I.I分隔成定位腔体A和工作腔体B,定位腔体A与工作腔体B同轴布置,定位腔体A内设有定位活塞2,工作腔体B内设有工作活塞3,定位活塞2将定位腔体A隔成定位气室Al和非工作气室A2,工作活塞3将工作腔体B隔成第一工作气室BI和第二工作气室B2,定位活塞2固定连接有定位活塞轴2. 1,工作活塞3固定连接有工作活塞轴3. 1,定位活塞轴2. I 穿过腔体隔板I. I且能顶住工作活塞3,定位活塞2的工作面面积大于工作活塞3的工作面面积,腔体隔板I. I上开设有连通非工作气室A2和第一工作气室BI的内呼吸孔5,定位气室Al上开设有第一通气孔5. 1,第一工作气室BI上开设有第二通气孔5. 2,第二工作气室 B2上开设有第三通气孔5. 3。上述结构避免了外界灰尘进入气缸内部,并节省了一个通气塞,降低了成本。[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它还包括定位电磁阀6、第一工作电磁阀7和第二工作电磁阀8, 定位电磁阀6的定位电磁阀进气口 11连接气源C,定位电磁阀6的定位电磁阀出气口 21连接第一通气孔5. I,定位电磁阀6的定位电磁阀排气口 31连接总排气口 4 ;第一工作电磁阀 7的第一工作电磁阀进气口 12连接气源C,第一工作电磁阀7的第一工作电磁阀出气口 22 连接第二通气孔5. 2,第一工作电磁阀7的第一工作电磁阀排气口 32连接总排气口 4 ;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进气口 13连接气源C,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出气口 23连接第三通气孔5. 3,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排气口 33连接总排气口 4。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个统一的总排气口进一步避免了外界灰尘进入气缸内部。[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电磁阀6、第一工作电磁阀7和第二工作电磁阀8均为两位三通电磁阀。[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腔体A内设有与定位活塞2配合的左极限限位块9和右极限限位块10,工作腔体B内设有与工作活塞3配合的右极限限位块10。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如图I所示,定位电磁阀6和第二工作电磁阀8通电,压缩气体从气源C,分别经过定位电磁阀6的定位电磁阀进气口 11、定位电磁阀出气口 21和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进气口 13、第二工作电磁阀出气口 23,进入定位气室Al和第二工作气室B2。定位活塞2向右移动到极限位置并被定位腔体A的右极限限位块10限位。而工作活塞3向左移动,直到撞上定位活塞轴2的定位活塞轴2. I上;由于定位活塞2的工作面面积大于工作活塞3的工作面面积,工作活塞3撞上定位活塞2以后就停止了运动。而第一工作电磁阀7此时闲置,非工作气室A2和第一工作气室BI通过内呼吸孔5,经过第二通气孔5. 2、第一工作电磁阀出气口 22、第一工作电 磁阀排气口 32与总排气口 4相连。非工作气室A2和第一工作气室BI中多余的气体通过总排气口 4排到大气中。此时工作活塞3即处于中间位置。如图2所示,第一工作电磁阀7通电,压缩气体从气源C,经过第一工作电磁阀7的第一工作电磁阀进气口 12、第一工作电磁阀出气口 22、第二通气孔5. 2,进入第一工作气室BI,并经过内呼吸孔5进入非工作气室A2,其余两个气室分别通过定位电磁阀6和第二工作电磁阀8与总排气口 4连通,相当于通大气。第一工作气室BI与非工作气室A2内充满压缩空气。定位活塞2向左移动到极限位置并被定位腔体A的左极限限位块9限位,而工作活塞体3向右移动到极限位置并被工作腔体B内的右极限限位块10限位。而定位腔体A和第二工作气室B2中多余的气体通过总排气口 4排到大气中。此时工作活塞轴3即处于最右边位置。如图3所示,第二工作电磁阀8通电,压缩气体从气源C,经过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进气口 13、第二工作电磁阀出气口 23、第三通气孔5. 3,进入第二工作气室B2,其余三个腔体分别通过定位电磁阀6和第一工作电磁阀7与总排气口 4连通,相当于通大气。此时第二工作气室B2内充满压缩空气。定位活塞2已经位于极限位置,保持不动;工作活塞3向左移动到极限位置并被定位活塞轴2. I限位。而非工作气室A2和第一工作气室BI中多余的气体通过总排气口 4排到大气中。此时工作活塞轴3即处于最左边位置。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1.一种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包括气缸体(1),所述气缸体(I)通过腔体隔板(I. I) 分隔成定位腔体(A)和工作腔体(B),所述定位腔体(A)与工作腔体(B)同轴布置,所述定位腔体(A)内设有定位活塞(2),所述工作腔体(B)内设有工作活塞(3),所述定位活塞(2) 将定位腔体(A)隔成定位气室(Al)和非工作气室(A2),所述工作活塞(3)将工作腔体(B) 隔成第一工作气室(BI)和第二工作气室(B2),所述定位活塞(2)固定连接有定位活塞轴 (2. I ),所述工作活塞(3)固定连接有工作活塞轴(3. I),所述定位活塞轴(2. I)穿过腔体隔板(I. I)且能顶住工作活塞(3),所述定位活塞(2)的工作面面积大于工作活塞(3)的工作面面积,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隔板(I. I)上开设有连通非工作气室(A2)和第一工作气室 (BI)的内呼吸孔(5),所述定位气室(Al)上开设有第一通气孔(5. I ),第一工作气室(BI)上开设有第二通气孔(5. 2),第二工作气室(B2)上开设有第三通气孔(5. 3)。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定位电磁阀(6)、第一工作电磁阀(7)和第二工作电磁阀(8),所述定位电磁阀(6)的定位电磁阀进气口(11)连接气源(C),定位电磁阀(6 )的定位电磁阀出气口( 21)连接第一通气孔(5.1),定位电磁阀(6)的定位电磁阀排气口(31)连接总排气口(4);所述第一工作电磁阀(7)的第一工作电磁阀进气口( 12)连接气源(C),第一工作电磁阀(7)的第一工作电磁阀出气口( 22) 连接第二通气孔(5. 2),第一工作电磁阀(7)的第一工作电磁阀排气口(32)连接总排气口(4);所述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进气口(13)连接气源(C),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出气口(23)连接第三通气孔(5. 3),第二工作电磁阀(8)的第二工作电磁阀排气口(33)连接总排气口(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电磁阀(6)、 第一工作电磁阀(7)和第二工作电磁阀(8)均为两位三通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腔体(A)内设有与定位活塞(2)配合的左极限限位块(9)和右极限限位块(10),所述工作腔体 (B)内设有与工作活塞(3)配合的右极限限位块(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呼吸式三位气缸总成,包括气缸体,气缸体通过腔体隔板分隔成定位腔体和工作腔体,定位腔体与工作腔体同轴布置,定位腔体内设定位活塞,工作腔体内设工作活塞,定位活塞将定位腔体隔成定位气室和非工作气室,工作活塞将工作腔体隔成第一工作气室和第二工作气室,定位活塞固定连接定位活塞轴,工作活塞固定连接工作活塞轴,定位活塞轴穿过腔体隔板且能顶住工作活塞,腔体隔板上开设连通非工作气室和第一工作气室的内呼吸孔,定位气室上开设第一通气孔,第一工作气室上开设第二通气孔,第二工作气室上开设第三通气孔。本实用新型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非工作气室不存在从外界吸气的工作状态,这样避免了外界灰尘进入气缸内部。
文档编号F16H61/30GK202790490SQ2012204296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8日
发明者李朝富, 黄遵国, 张常武, 谢浩, 刘柳, 敬丹青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