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8147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带有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的在较低待传递扭矩范围内弹性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带有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的在较高待传递扭矩范围内弹性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第一减振区域包括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其弹性地作用直至与第二减振级相比较低的扭矩,扭转减振器组件还包括至少当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绕旋转轴线旋转且当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绕旋转轴线旋转时始终产生摩擦力的摩擦构造部。
【专利说明】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包括在较低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在较高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具有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围绕一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一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所述第二减振区域具有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二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
【背景技术】
[0002]例如,这种类型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应用在离合器盘中,该离合器盘应用在用于在驱动设备(例如内燃机)和变速器(例如手动变速器或自动变速器)之间传递扭矩的机动车摩擦离合器中。利用其两个原则上在扭矩流中彼此串联布置的减振区域,可使这种类型的扭转减振器组件与不同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相协调。第一减振区域通常被称为预减振器或低负载减振器并且当例如在怠速运行状态下或在负载要求很小的情况下待传递的扭矩相对较小时弹性地起作用。第二减振区域通常被称为主减振器或负载减振器并且当通过相应的负载要求应例如使车俩加速或在较高的速度下运动时弹性地起作用。在此,完全可能的是,这两个扭矩范围(减振区域分别在这两个扭矩范围内起作用)彼此重叠,从而可实现从第一减振区域的作用范围到第二减振区域的作用范围的无级的或柔和的过渡。
[0003]为了特别地使第一减振区域能够区别地与不同的负载要求状态相协调,该第一减振区域构造成多级的,即例如具有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其中,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直至比第二减振级较低的扭矩。这意味着,例如当摩擦离合器虽然已接合但是变速器中没有挂入档位时,或者当离合器脱开、即基本上通过扭转减振器组件不传递负载时,该第一减振级在其弹性的范围内作用。可如此协调该第二减振级,使得当使车俩例如在低速行驶模式(在该模式中负载要求本身非常小并且车辆例如在相对很小的速度下以几乎恒定的速度行驶)中运行时,可利用该减振级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
[0004]就此而言应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思想中,减振级或减振区域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为这样的范围,即,在该范围中待传递的扭矩足够高以使相应的输入区域克服相应的减振元件组件、即例如多个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的减振弹簧的回位作用相对于相关联的输出区域旋转,然而该扭矩不应高得使对输入区域相对于输出区域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的旋转角度限制部起作用。这种类型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特别是在以预紧的方式安装的减振元件组件中可向下被限制,从而需要一定的最小扭矩以使得在预紧的情况下安装的减振元件组件继续变形、即可进入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为,提出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利用该扭转减振器组件可实现改进的减振特性。[0006]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实现,其包括在较低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在较高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具有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围绕一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一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所述第二减振区域具有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二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包括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直至与第二减振级相比较低的扭矩,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包括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其输入区域旋转的输出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减振级包括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其输入区域旋转的输出区域,此外,该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摩擦构造部(Reibformation),用于至少当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当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时始终产生摩擦力。
[0007]由于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确保,特别是在第一减振级的整个作用范围内、即在待传递的扭矩较小时,当在至少一个所述减振级中出现相对旋转时,始终伴随有摩擦力的产生,不存在无效行程或不可提供引起能量消耗的摩擦力的相对旋转角度范围。这意味着,即使在相应的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最小的相对偏转也通过在摩擦构造部中产生的摩擦功而导致能量耗散。
[0008]为了可实现在两个减振区域之间的扭转传递连接,可规定,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优选地基本上与第二输出区域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
[0009]为了也可实现在第一减振区域的两个减振级之间的扭矩传递连接,提出,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优选地基本上与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在此,可通过以下方式达到避免任意无效行程,即,中间元件提供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
[0010]为了可实现两个减振区域或同样两个减振级在待传递的扭矩方面分级地起作用(Wirksamkeit),提出,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可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在第一自由角度范围内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第二输出区域可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在第二自由角度范围内旋转并且第二自由角度范围大于第一自由角度范围。
[0011]在第一减振区域的一个结构上可非常简单实现的、然而尽管如此可靠地作用的设计方案中提出,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提供用于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并且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提供用于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其中,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彼此沿径向分等级地(gestaffelt)布置。
[0012]由于通常当仅仅非常小的扭矩应被传递或出现在第一减振元件单元处时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的径向分等级不会导致该减振级的减振元件的过强的不均匀的负载。特别是在这种类型的设计方案中可规定,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在其径向外部的区域中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处,并且在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处。
[0013]在第一减振区域的在稍微较大的扭矩时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级中,为了避免该减振级的减振元件的不均匀的负载,可规定,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并且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其中,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和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彼此沿轴向分等级。在此特别有利的是,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在其轴向中间的区域中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或输出区域的、优选地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处,并且沿轴向在轴向中间区域的两侧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或输入区域的、优选地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处。
[0014]为了获得结构上紧凑的设计方案提出,第一减振级径向地布置在第二减振级内侧或/和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基本上布置在相同的轴向区域中。此外,第一减振区域可布置在第二输出区域的一轴向侧上。
[0015]在第二减振区域的特别是也适合用于传递较大扭矩且可稳定实现的设计方案中可规定,第二输入区域包括两个彼此轴向成间距地布置的且相互固定连接的盖盘元件,并且第二输出区域包括沿轴向接合到盖盘元件之间的中央盘元件。对于第一减振区域的第二减振级也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供相似的结构,即,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包括两个轴向并排的、至少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的且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的罩壳元件,并且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包括轴向地接合到罩壳元件之间的且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的中间元件。通过该提供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的罩壳元件,不仅可确保周向支撑而且可在两个轴向区域中确保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轴向支撑或固定。
[0016]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可包括轮毂,其例如可构造成用于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联接到带有内啮合部的轴上。
[0017]第一减振区域的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可如此设计,使得其在待传递扭矩的不完全彼此重叠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这意味着,一方面存在一个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在该范围内仅仅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然而第二减振级例如由于该减振级的减振元件预紧的安装不再弹性地起作用,而另一方面存在一个较高的扭矩范围,在该扭矩范围内第一减振级由于旋转角度限制的生效不再可弹性地起作用,因为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不再可相对于彼此继续旋转并且在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变形的情况下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可相对于彼此旋转,即,第二减振级可弹性地起作用。
[0018]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组件中在每个相对旋转运动状态下可靠地确保摩擦作用,提出,摩擦构造部包括在第二输入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之间作用的第一摩擦区域,该第一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由于完全与哪个减振级或哪个减振区域弹性地起作用无关地基本上始终在第二输入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之间出现相对旋转运动,确保的是,当待传递的扭矩或旋转不均匀性强迫做相对旋转运动时,也必须始终提供摩擦功,特别是在第一减振级的作用范围内也始终提供摩擦功。
[0019]摩擦构造部还可包括在第二输入区域和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之间起作用第二摩擦区域,该第二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特别是,当第一减振区域的第二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时,即,在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出现相对旋转时,或当第二减振区域起作用时,该第二摩擦区域起作用。
[0020]用于产生期望的摩擦作用的另一方面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S卩,摩擦构造部包括在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或/和第二输出区域与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或/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之间起作用的第三摩擦区域,该第三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或/和第二输出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或/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
[0021]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离合器盘、例如用于在机动车中的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其包括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0022]在这种类型的离合器盘中,离合器摩擦衬片可设置在第二输入区域处,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可包括离合器轮毂,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与进一步的轴、例如变速器输入轴的不可相对旋转的联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
[0024]图1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纵向剖视图,其沿着图3中的线1-1剖开;
[0025]图2示出了相应于图1的纵向剖视图,其沿着图3中的线I1-1I剖开;
[0026]图3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部分剖开地示出的轴向视图;
[0027]图4示出了图1和图2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第一减振区域的重要部件的分解图;
[0028]图5示出了已接合在一起的图4的部件的轴向视图;
[0029]图6示出了已接合在一起的图4的部件的横向剖视图;
[0030]图7以立体图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从动轮毂;
[0031]图8以立体图示出了图1和图2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第一减振区域的中间元件;
[0032]图9以立体图示出了第一减振区域的罩壳元件;
[0033]图10示出了一种变换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的纵向剖视图;
[0034]图11示出了一特性曲线,其示出了第一减振区域的随旋转角度变化的扭矩;
[0035]图12示出了第一减振区域的两种变换设计方案的相应于图11的图;
[0036]图13示出了具有如在图12中示出的特征曲线走向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连接图;
[0037]图14示出了第一减振区域的另一相应于图11的特征曲线图;
[0038]图15示出了具有根据图14的特征曲线走向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图1至图9以不同的图示出了总体以10表示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例如可被集成到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中。该扭转减振器组件10在仅仅示意性示出的摩擦衬片12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的扭矩传递路径中包括作为低负载减振器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16和作为主负载减振器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18。在牵引状态下、即在从驱动设备向变速器的方向传递扭矩时,第二减振区域18在扭矩流中位于第一减振区域16之前。
[0040]第一减振区域16包括两个减振级20、22。在此,如此设计第一减振区域16的两个减振级中的第一减振级20,使得当基本上不需传递或仅需传递非常小的扭矩时该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如此设计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使得当车辆处于低速行驶时、即例如以恒定的很低的速度行驶时(这同样只需要传递相对很小的扭矩),该第二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在这些第一减振区域16弹性地、即减振地或吸收振动地起作用的状态下,第二减振区域18基本上没有弹性地起作用,S卩,可将其视为刚性的组件。如果需通过扭转减振器组件10传递较大的扭矩,则第二减振区域18弹性地或吸收振动地起作用,而第一减振区域16此时可基本上视为刚性的组件。
[0041]第一减振区域16具有总体上用24表示的第一输入区域。第一减振区域16的该第一输入区域24基本上也提供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已经提及的离合器轮毂14提供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输出区域28并且同时也提供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
[0042]以下还要详细描述的中间元件32特别是以其径向外部区域提供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并且同样特别是以其径向内部区域提供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
[0043]第一减振区域16还包括总体上用38表示的减振元件组件。该减振元件组件以被分配给第一减振级20的方式包括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并且以被分配给第二减振级22的方式包括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该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又包括多个在周向上相继布置的、例如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的减振元件44。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例如同样包括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的、在周向上相继布置的减振元件46。在此应指出的是,减振元件44或46也可包括多个彼此插入的具有不同长度或/和不同刚度的弹簧。此外替代地或附加地,也可应用其它弹性体元件、例如橡胶块等作为减振元件。原则上,这种类型的减振元件也可包括可压缩的或可通过节流部被挤压的流体。
[0044]第二减振区域18包括第二输入区域48,其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包括在旋转轴线A的方向上彼此成间距的且例如通过铆接等相互固定连接的两个盖盘元件50、52。在附图中,仅仅盖盘元件50在结构上详细示出。盖盘元件52在图1中通过虚线表示。具有扭转减振器组件10的离合器盘的摩擦衬片12例如可被支撑在盖盘元件52上。
[0045]此外,第二减振区域18包括第二输出区域54。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该第二输出区域54包括中央盘元件56,其轴向地布置在两个盖盘元件50、52之间。如以下还将解释的那样,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该第二输出区域54或中央盘元件56相联接。
[0046]第二减振区域18的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包括多个、在所示出的示例中为四个的、在周向上相继的减振元件60,其例如同样可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并且可包括多个彼此插入的或也在周向上相继的弹簧。在该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中,减振元件60也可如同之前参照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说明的那样实施。
[0047]为了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输出区域54之间传递扭矩,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的减振元件60 —方面支撑在分别在第二输入区域48的盖盘元件50、52上形成的周向支撑区域62、64上,并且支撑在与其相对应地在第二输出区域54或中央盘元件56上形成的周向支撑区域66上。例如,在盖盘元件50、52中或在中央盘元件56中的相应弹簧窗的周向端部区域上提供这些周向支撑区域62、64、66。
[0048]第二输入区域48、特别是该第二输入区域48的盖盘元件50在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成型为锥形并且通过相应地锥形成型的轴承环68以可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通过一方面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且另一方面相对于盖盘元件52支撑的、在图1中仅仅象征性示出的预紧元件70、例如碟形弹簧或波形弹簧等,第一输入区域48在轴向上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预紧,从而盖盘元件50在其沿径向位于内部的、锥形成型的区域中被保持为以限定的方式贴靠在轴承环68上。
[0049]下面特别参考图3至图9详细解释第一减振区域16的设计结构。
[0050]基本上提供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或者还提供第一输出区域28的离合器轮毂14具有沿径向向外伸出的径向突出部72,这些径向突出部在两个彼此沿直径相对的周向位置上具有凹口 74,这些凹口分别用于容纳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
[0051]凹口 74在周向上通过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限定,减振元件44可支撑或也可在预紧的情况下贴靠在周向支撑区域76、78上。
[0052]还提供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中间元件32与凹口 74相对应地具有凹口80,减振元件44以其径向向外伸出超过径向突出部72的、即径向外部的区域接合到该凹口80中。径向向内敞开的凹口 80在周向上通过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限定,周向支撑区域82、84的周向距离例如可相应于在离合器轮毂14处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的周向距离。减振元件44也可沿周向支撑在周向支撑区域82、84上,从而其径向内部的区域支撑在离合器轮毂14的以及同时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上,而其径向外部的区域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上。通过这种方式,离合器轮毂14和中间元件32可克服减振元件44的回位作用围绕在图1中也可见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旋转。
[0053]为了限制该相对旋转运动,在位于离合器轮毂14上的径向突出部72之间、相对于凹口 74错开90°角度地、彼此沿直径相对地构造有另外的凹口 86。中间元件32的向径向内部伸出的径向突出部88以周向运动间隙接合到该凹口 86中,从而通过该周向运动间隙预先规定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和输出区域30能仅仅有限地在第一自由角度W1的范围内相对于彼此旋转。在此,布置方案可以使得从基本相对旋转位置起在两个相对旋转方向上可以实现相同的运动范围,但是,原则上也可规定对于推动状态和牵拉状态有所区别,使得例如在推动状态中可实现1°至4°的最大相对旋转角度,而在牵拉状态中可实现4°至8°的最大相对旋转角度。
[0054]该中间元件32在其径向外部的区域中提供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为此,例如设置相对于彼此间隔90°角的朝向径向外部敞开的凹口 90。这些凹口 90容纳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在其周向端部区域中凹口 90由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限定,减振元件46可支撑在或在预紧的情况下支撑在周向支撑区域92、94上。为了特别是实现减振元件46的径向固定,在周向支撑区域92、94上沿周向构造有接合到减振元件46的端部区域中的保持突出部96。
[0055]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通过两个沿轴向并排的或在局部区域也彼此贴靠的罩壳元件98、100提供。在图1和图2中也可看出的直接位于中央盘元件56旁边的罩壳元件100具有轴向突出部102,其基本上无运动间隙地接合到相对应的中央盘元件56的凹口中并且由此实现罩壳元件100与第二输出区域的不可相对旋转的联接。例如如可在图4和9中看出的那样,近似正方形地、环形地构造的罩壳元件100在其四个纵向侧上分别在中间具有一个这种类型的轴向突出部102。在与轴向突出部102错开约45°的角部区域中,罩壳元件100具有凹口 104,另一罩壳元件98的各轴向突出部106分别基本上无旋转运动间隙地接合到凹口 104中。通过这种方式,两个否则彼此基本上互补地或相对于其分界面镜像对称地构造的罩壳元件98、100不可相对旋转地相互联接。
[0056]如在图4和图9中示出的罩壳元件100中图解的那样,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相对应地,两个罩壳元件98、100具有相应地在其造型上例如与减振元件46的周向轮廓成壳形匹配的凹口 108、110,减振元件46被容纳在这些凹口中。凹口 108和110在周向上通过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109或111限定,减振元件46轴向地在周向支撑区域92,94两侧支撑或可支撑在中间元件32上。
[0057]在第一减振级20中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和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彼此径向地分等级地布置,而在第二减振级22中输入区域26的周向支撑区域109、111和输出区域34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彼此轴向地错开,其中,由于在第二减振级22中的设计方案,减振元件46不仅由输入区域26、而且由输出区域34对称地操控,而在第一减振级20中通过径向的分级实现不对称的操控。由于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具有与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相比相对较小的刚度并且因此只在相对较小的扭矩时被加载到压缩,在第一减振级20中不对称的操控是没有问题的。在第二减振级22(其由于该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的相对较高的刚度即使在稍许较高的扭矩中也弹性地起作用)中,通过对称的操控避免减振元件46的偏移或倾翻运动。
[0058]为了还设置用于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的相对旋转运动限制部并且由此避免例如由于螺旋压力弹簧被压缩成块(Aufblocksetzen)而引起减振元件46过载,在离合器轮毂14上沿轴向与径向突出部72邻接地构造带有朝向径向外部突出的齿114的啮合部112。在此,一部分的齿114构造成直接过渡到径向突出部72中,而另一部分的齿114可在周向上定位在这样的部位处,即,在该部位处在两个径向突出部7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减振元件44的凹口 74。通过这种方式,也可形成用于这些减振元件44的轴向支撑。
[0059]与在离合器轮毂14上的啮合部112相对应地,在中央盘元件56、即第二输出区域54的径向内部的区域处构造有可在图3中看出的带有向径向内部接合的齿118的啮合部116。齿118以周向运动间隙接合到啮合齿部112的各两个齿114之间的周向凹口中,从而在这两个啮合部112、116之间形成第二自由角度W2。在此,布置方案也可为,与在盖盘元件56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的相对旋转方向无关地,实现相同程度的相对旋转运动,即对于牵拉状态和推动状态存在对称的设计方案,但是或者在最大相对旋转角度方面在牵拉状态和推动状态之间实行差别化。
[0060]然而重要的是,第二自由角度评2、即在第二输出区域54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实现的相对旋转大于第一自由角度W1、即在中间元件32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实现的相对旋转。这具有的结果为,在第一减振级20的角度范围内啮合部112、116不彼此贴靠,即阻止中央盘元件56继续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即使在中央元件32的接合到凹口 86中的突出部88以防止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继续旋转的方式作用的状态下,啮合部112、116也还尚未处于阻止旋转运动的接合。在第二减振级22的与中央盘元件56不可相对旋转地相联接的输入区域26相对于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继续相对旋转时,齿114和118才在周向上彼此接近,直至达到碰撞状态并且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26也不再可能相对于输出区域34继续相对旋转。
[0061]第一减振区域16利用其也以分级的方式作用的减振级20、22弹性地起作用直至达到该状态。从达到啮合部112、116彼此碰撞的状态起,第一减振区域16被克服并且不再弹性地起作用。那么,仅仅在第二减振区域18的弹性有效的范围内、即在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的减振元件60压缩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的继续相对旋转。
[0062]在以上详细描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10中,为了在出现旋转振动或旋转不均匀性时导出振动能,设置总体上以120表示的摩擦构造部。该摩擦构造部包括第一摩擦区域122,其包括在盖盘元件50的锥形成型部上的以及因而在第二输入区域48上的摩擦面124和在轴承环68上的互补的摩擦面126。为了能够提供在这两个摩擦面124、126之间限定的摩擦,轴承环68以不可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的方式保持。为此,离合器轮毂14具有可在图7中看出的、在周向上受到限制的径向突出部128,其均匀地在于径向突出部72之间形成凹口 86的部位处被中断。轴承环68的旋转联接突出部130可优选地没有旋转运动间隙地接合到这些中断部中。
[0063]那么,当第二输入区域48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且因此相对于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时,第一摩擦区域22始终起作用。即,原则上,当在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减振级20中出现相对旋转时,当在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中出现相对旋转时,以及当在第二减振区域18中出现相对旋转时,第一摩擦区域122始终起作用。不存在通过无效行程等实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在任一减振级或任一减振区域的任一组件做相对运动时都不会产生摩擦力。
[0064]摩擦构造部120的第二摩擦区域132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26之间起作用。该第二摩擦区域132包括在盖盘元件50上的摩擦面134和在输入区域26、特别是该输入区域26的罩壳元件98上的支撑该摩擦面134的摩擦面136。原则上,当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之间出现相对旋转运动时,该第二摩擦区域132始终起作用。当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输出区域54之间出现相对旋转、因此即第二减振区域18弹性地起作用时,由于输入区域26与第二输出区域54不可相对旋转的联接始终出现这种类型的相对旋转运动。
[0065]摩擦构造部120的第三摩擦区域138 —方面包括在罩壳元件98上或中间盘元件56上的摩擦面140、142并且另一方面包括在例如与中间元件32 —起旋转的预紧元件148、例如碟形弹簧或波形弹簧等上的摩擦面146以及在中间元件32上的摩擦面150。通过预紧元件148的作用,使中间元件32以其摩擦面150压靠在中央盘元件56的摩擦面142上,其中,例如与中间元件32共同运动的预紧元件148摩擦地支撑在罩壳元件98上。那么,当在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以及因此也在第二输出区域54和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之间出现相对旋转运动时,第三摩擦区域138始终起作用。当在已经克服了第一减振级2的情况下在第二减振级22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内其输入区域26在周向上相对于其输出区域34运动时,为这种情况。[0066]从以上阐述中可看出的是,为扭转减振器组件10的整个弹性作用区域确保产生摩擦作用,其中,对于不同的负载状态,可使不同的摩擦区域或部分地使附加的摩擦区域作用。由此确保,与扭转减振器组件10或配备有该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离合器盘在哪个负载状态下运行无关地,通过旋转不均匀性或旋转振动引入的能量可至少部分地通过在摩擦构造部120中产生的摩擦功被消耗。不存在通过无效行程或旋转运动间隙在两个部件相对旋转运动时不能提供摩擦功的状态。
[0067]参照图1至9描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10的结构非常紧凑,也为此有用的是,第一减振区域16布置在关于第二输出区域54、即中央盘元件56的一轴向侧上,其中,此外第一减振区域的两个减振级20、22相对于彼此沿径向分等级并且基本上位于相同的轴向区域中、也就是说彼此基本上沿轴向完全重叠。也对简单且紧凑的结构有用的是,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部分地集成到离合器轮毂14中并且该减振器轮毂基本上直接操控减振元件44,也就是说在周向上支撑减振元件44。此外,离合器轮毂14不仅与中间元件32共同作用地而且与中央盘元件56共同作用地承担旋转行程限制的功能,这有助于简单的结构。由于此外离合器轮毂14与轴承环68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相联接,在摩擦面124、126中实现限定的摩擦相互作用。通过应用预紧元件70产生的预紧作用也为此做出贡献。在此应指出的是,例如可将锥形成型的弹簧环置于在盖盘元件50和轴承环68之间的贴靠区域中,那么,该弹簧环以相对于这些部件中的一个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并且就此而言也承担摩擦面的功能。例如,从文献DE19652104C1中已知这种类型的弹簧环,在此明确地可参考其与此相关的公开内容。由此,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轴承环68之间的贴靠接触部中集成入弹性,该弹性特别是也允许对摆动运动的补偿。
[0068]通过第一减振区域16和第二减振区域18的中央盘元件56轴向并排地定位以及与离合器轮毂14的不同轴向区域共同作用,为此离合器轮毂14也可分别构造成带有啮合部或凹口的合适的几何结构。
[0069]还在环盘形构造的中间元件32中集成了不同的功能性。一方面,中间元件32用于与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相互作用并且支撑该减振元件44防止向径向外部的偏移运动(特别是在第一减振级20中存在对减振元件44的不对称的操控时)。此外,中间元件32在第三摩擦区域138中摩擦地作用并且特别是当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弹性地起作用时产生摩擦作用。在此,中间元件32在轴向方向上几乎与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在轴向方向上的伸展一样宽或长。优选地,中间元件32由塑料材料构成并且因此可在窄的加工公差情况下具有相对小的质量。由于用于容纳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的凹口 90向径向外部敞开、即在此不通过附加的材料区段覆盖,还可确保径向上紧凑的结构形式。此外,通过设置保持突出部96确保,第二减振级22的通过中间元件32操控的减振元件46即使在离心力作用下也不可向径向外部偏移。中间元件32特别是在其与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共同作用的区域中轴向相对宽的设计方案可以实现相应宽的、即向径向内部作用的突出部88的轴向伸展很远的尺寸以及进而与离合器轮毂14的径向突出部72的稳定的碰撞相互作用。中间元件32作为唯一的、集成的部件被提供并且不仅用于第一减振级也用于第二减振级。
[0070]用于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的结构的罩壳元件98、100优选地由塑料材料制成并且通过借助轴向突出部产生的形状配合连接以简单的方式相联接以共同旋转。以相应简单的方式,可通过该轴向突出部102建立与中央盘元件56的限定的且简单的形状配合联接。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可被容纳于且特别是也可向径向外部地被支撑于在罩壳元件98、100中形成的凹口 108、110中。也可在一个或两个轴向侧面上搭接减振元件46,由此也避免了轴向的偏移运动。在其容纳减振元件46的区域中,两个罩壳元件98、100彼此成间距地定位,从而基本上提供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的中间元件32的向径向外部作用的、连接部式的区域可被容纳在该处。
[0071 ] 减振元件46可在预紧的情况下被容纳在凹口 108、110中,从而可以仅需要最小力或最小扭矩用于使第二减振级22在其弹性作用的区域中运行。同样地,罩壳元件98、100通过一方面与盖盘元件50的相互作用并且另一方面与中间元件32或预紧元件148的相互作用用作在摩擦构造部120中的摩擦副。由于此外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轴向地在其相对于中间元件32的支撑部的两侧支撑在两个罩壳元件98、100上,可以实现在每个相对旋转方向上对称地加载减振元件46,从而特别是在轴向方向上避免了偏移运动。
[0072]如以下也参照图10阐述的那样,当然在以上描述的结构上可进行不同的改变。因此,例如图10与图1和图2相比示出的那样,罩壳元件98可以在径向上构造得更短。轴承环68可应用在与离合器轮毂14的摩擦联接中,从而与单位面积负荷相关地也可在轴承环68和其在离合器轮毂14上的轴向支撑部之间产生附加的或替代的摩擦部位。此外,在该径向区域中可如此设计中间元件32,使得中间元件32向径向内部地、特别是在与中央盘元件56轴向地远离的侧面上进一步搭接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以由此在减振元件44向径向外部地超过离合器轮毂14伸出的区域中形成用于减振元件44的罩壳形的包围部。中间元件32的向径向外部作用的连接部形式的区域(其也用于支撑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附加地也可用作摩擦副,例如通过必要时在中间支承有传递摩擦的部件的情况下与罩壳元件98、100中的一个的摩擦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中间元件32应经受更强的摩擦负载时,该中间元件32也可由金属材料构成。有利地,在此可应用烧结的材料。
[0073]为了在减振级20、22中的单个减振级中或其中至少一个减振级中实现作用方式的进一步分级,用于容纳减振元件44的凹口或/和用于容纳减振元件46的凹口在各个减振级中可设计得不同,从而在相应输入区域相对于相应输出区域做相对旋转时首先仅仅一个或一部分的减振元件44或/和46起作用并且在预先规定的旋转行程之后其它减振元件或另一减振元件44或/和46起作用。
[0074]为了可根据相对旋转角度或相对旋转行程改变摩擦作用,摩擦的彼此相互作用的摩擦面可至少部分地构造成坡形的,从而随着相对旋转的增加产生提高的表面压力。在预紧元件所支撑的部位处也可通过这种坡形的设计方案产生随着相对旋转角度增加的压紧力和相应地也提高的摩擦力矩。
[0075]在中间元件32处的保持突出部96可具有总地呈三角形的结构,由此产生用于减振元件46的引入倾斜部,这特别是在减振元件作为螺旋弹簧的设计方案中对于简化装配来说是有利的。这些保持突出部96在中间元件提供周向支撑区域的区域中可在中间元件的整个轴向宽度上构造并且具有这样的最大径向尺寸,使得其还可接合到保持元件的内径中。有利地,突出部高度相应于用于构造减振元件46的金属线的直径的一至三倍。为了能够为减振元件46确保可靠的支撑相互作用,在中间元件32的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和相应的保持突出部96的内棱边之间的角度有利地应在55°和80°之间的范围内。[0076]在第二弹性级22的输入区域26中、即两个罩壳元件98、100中也可实现不同的变型。因此,其中之一或者两者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此,还可以改变相应地共同地形成用于减振元件46的容纳腔的凹口 108、110的周向长度,以便能够容纳不同长度的减振元件或可实现延迟的效果。确保产生用于第二减振级22的摩擦作用的预紧元件可如在图中示出的那样支撑在其中一个罩壳元件上。确保产生用于第一减振级20的预紧力的预紧元件也可如同保证错开的摩擦作用的预紧元件那样支撑在其中一个罩壳元件上。也可设想,离合器轮毂14特别是在啮合部112的区域中如此程度地向径向外部延长,使得可特别是与罩壳元件100实现相对彼此的轴向支撑并且由此实现用于输入区域26的轴向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也可实现在输入区域26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的摩擦相互作用,那么这在第一减振级20的作用范围内起作用。
[0077]为了可以进一步确保输入区域26和中央盘元件56能够在限定的相对旋转位置处以相对于彼此不可旋转的方式被固定,罩壳兀件100的轴向突出部102可构造成彼此不同,那么其中,在中央盘元件56中相应不同地设计的容纳凹口确保在仅仅一个或多个期望的安装位置中限定的相对定位。此外,当然除了轴向突出部102之外,罩壳元件100也可具有用于与另一罩壳元件98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的轴向突出部。如果罩壳元件不由金属材料制成,有利的是,罩壳元件100、即与中央盘元件56共同作用的罩壳元件由具有高强度的热塑性材料制成。罩壳元件98同样可由具有高耐热性的热塑性材料或热固性材料制成。此外原则上可以的是,两个罩壳元件98、100、即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不是通过轴向突出部102、而是在中间包含另一减振级的情况下被连接到中央盘元件56、即第二输出区域54上。为此,在中央盘元件56的径向内部区域中且在至少一个罩壳元件中设置这种类型的第三级的带有用于减振元件、即例如减振弹簧的周向支撑区域的凹口。
[0078]中央盘元件56在其与离合器轮毂14的相互作用中可如此设计,使得在啮合部112、116的区域中存在的第二自由角度W2相对小,即仅仅稍微大于第一自由角度W1,该第一自由角度通过中间元件32与离合器轮毂14的相互作用规定。通过这种方式可确保,在相对小的扭矩时第二减振级22也已经不再可弹性地起作用,以便能够通过第二减振区域18的减振元件60接收特别是在负载变化状态中出现的振动。
[0079]在第一减振区域16的两个减振级20、22中也可应用在较大的角度范围上伸展的减振元件44或46、即例如螺旋弹簧,其例如可具有超过60°的周向延伸。由此也能够在这些减振级中确保更大的相对旋转角度。如已经阐述的那样,减振元件当然也可由例如呈块状设计的塑料材料构成。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的数量例如可为2个、3个或4个。有利地,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的数量为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的数量的整数倍。相应地也适用于第二减振区域18的减振元件60的数量。
[0080]图11示出了用于第一减振区域16的减振特性曲线K1,即随相对旋转角度变化的为了获得相应的相对旋转角度所需的扭矩。可看出的是,直至特征曲线分支Kla中的极限旋转角度α,在第一减振级20的弹性作用范围内存在相对软的特性。在达到极限旋转角度α时,防止中间元件32继续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并且之后在特征曲线分支Klb中具有更高刚度的第二减振级22起作用。
[0081]图12示出了用于特征曲线K2和K3的另外两个示例。在特征曲线K2的情况中,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或减振元件46中的几个以预紧的方式安装,从而在达到极限角度α时在特征曲线中出现突变式上升以及因而出现为继续旋转所需的扭矩的突变式上升。在特征曲线K3的情况中,第二减振级的减振元件46如此设计或也在预紧的情况下安装,使得可在达到极限角度α之前已经压缩了减振元件46,这首先导致更小的刚度。在达到极限角度α时,随后仅还有具有通过其减振元件46预先规定的刚度的第二减振级起作用。
[0082]图13以连接图的形式示出了这种类型的扭转减振器组件10、确切地说其第一减振区域16的结构,该第一减振区域16基本上在离合器轮毂14和第二减振区域18之间起作用。可看出减振元件单元40、42的减振元件44或46,其中,在152处象征性地表示减振元件46的预紧的安装。在154处象征性地表示通过凹口 86和径向突出部88实现的用于第一减振级20的旋转角度限制。也可看出第一摩擦区域122或第三摩擦区域138。附加地,如在156处示出的,可在离合器轮毂14和第二减振区域18之间设置错开地起作用的摩擦区域、即带有间隙的摩擦。
[0083]图14示出了用于第一减振区域16的另一减振特征曲线K4,其在相应的极限角度a i和α 2处具有两次过渡,这两次过渡随着相对旋转角度的增加分别过渡到提高的刚度。极限角度α !又表示第一减振级20的弹性地起作用的结束和第二减振级22的弹性地起作用的开始。如以上已经阐述的那样,该第二减振级构造成具有其减振元件46的起作用性的分级,从而首先仅仅减振元件46中的一部分、例如四个减振元件46中的两个起作用并且在达到第二极限角度α2时剩余的减振元件46'(见图15)也起作用。
[0084]在图15中示出这种类型设计方案的以连接图示出的结构。在第二减振级22中可看出例如在预紧的情况下安装的且在达到第一极限角度Q1时起作用的减振元件46,并且可看到沿周向在158处自由放置的减振元件46'。该自由放置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减振元件46'比中间元件32或/和罩壳元件98、100的与这些减振元件46'共同作用的周向支撑区域更短。
[0085]应指出的是,如此分级地起作用当然也可在第一减振级20中或/和第二减振区域18中实现。
[0086]最终应指出的是,当第一减振区域构造成带有多于两个减振级时,当然也可应用本发明的原理。那么也特别有利的是确保,当减振级中的任一个在其弹性范围内工作时,这始终伴随有摩擦力的产生,即,不存在无效行程或不产生摩擦力的相对旋转角度。当然,相应的也适用于第二减振区域。在此,如特别是通过带有其第一摩擦区域的摩擦构造部实现的那样,也确保当第二减振区域在其弹性范围内工作时,始终必须提供用于导出振动能的摩擦功。
【权利要求】
1.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包括: -在较低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16),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具有第一输入区域(24)和能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的作用围绕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第一输入区域(24)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28), -在较高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18),所述第二减振区域具有第二输入区域(48)和能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54), -其中,所述第一减振区域(16)包括第一减振级(20)和第二减振级(22),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20)弹性地起作用直至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相比较低的扭矩, -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20)包括输入区域(36)和能克服所述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的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其输入区域(36)旋转的输出区域(30), -其中,所述第二减振级(22)包括输入区域(26)和能克服所述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的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作用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其输入区域(26)旋转的输出区域(34), -摩擦构造部(120),用于至少当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并且当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时始终产生摩擦力。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与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优选地基本上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优选地基本上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中间元件(32)提供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在第一自由角度范围(W1)内围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在第二自由角度范围(W2)内旋转并且所述第二自由角度范围(W2)大于所述第一自由角度范围(W1)。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提供用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以及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提供用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彼此沿径向分等级地布置。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在其径向外部的区域中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上,并且在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上。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提供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的周向支撑区域(109、111)以及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提供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其中,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的周向支撑区域(109、111)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彼此沿轴向分等级地布置。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在其轴向中间区域中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或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上、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上,以及沿轴向在轴向中间区域的两侧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或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109、111)上、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的周向支撑区域(109、111)上。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径向地布置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内侧或/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基本上布置在相同的轴向区域中。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区域(16)布置在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的一轴向侧上。
12.按照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包括两个彼此轴向成间距地布置的且相互固定连接的盖盘元件(50、52),以及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包括轴向地接合到所述盖盘元件(50、52)之间的中央盘元件(56)。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包括两个沿轴向并排的、至少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的且为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提供周向支撑区域(109、111)的罩壳元件(98、100),以及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包括沿轴向接合到所述罩壳元件(98、100)之间的且为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提供周向支撑区域(92、94)的中间元件(32)。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包括轮毂(14)。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在待传递扭矩的不完全彼此重叠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
16.按照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构造部(120)包括在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之间起作用的第一摩擦区域(122),所述第一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24)和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26)。
17.按照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构造部(120)包括在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之间起作用的第二摩擦区域(132),所述第二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34)和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36)。
18.按照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构造部(120)包括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或/和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或/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之间起作用的第三摩擦区域(138),所述第三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或/和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40、142)和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或/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46、150)。
19.一种离合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盘包括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10)。
20.按照权利要求19所述的离合器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上设有离合器摩擦衬片(12),并且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包括离合器轮毂(14)。
【文档编号】F16F15/121GK103470685SQ201310159694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5日
【发明者】P·汉德里克, M·布克哈特 申请人: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