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枢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7973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中空枢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包括有一个轴件及一个第一枢转片,第一枢转片包括有一个连接部及一个枢接部,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枢设于轴件,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一端,第一枢转片于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延伸段,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由连接部沿往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段设有一个第一环绕部,第一环绕部环设于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一弯折部,因第一枢转片具有第一延伸段且第一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第一弯折部,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枢转片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枢转片因受力过大而变形。
【专利说明】中空枢轴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揭示一种枢轴,尤指一种中空枢轴。
【背景技术】
[0002]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第M450767号的《枢纽器》专利案,其为一种枢纽器,其主要包括有一个枢轴及一个轴套,轴套具有弹性且环设于枢轴外,轴套能够产生适当的束紧力,而使枢轴与轴套之间产生扭力,须以适当力道同时扳转两者,才能使两者相对彼此转动。
[0003]然而,采用上述结构的枢纽器因轴套只利用弹力束紧枢轴,当使用者施力不正确时,将导致轴套无法准确地绕枢轴的轴心转动,而产生歪斜的情形,轻者则使枢纽器无法平顺地转动,严重则可能导致枢纽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有一个轴件及一个第一枢转片的枢轴,轴件沿轴向穿设有一个通孔,通孔贯穿轴件的两端,轴件包括有一个第一枢转段,第一枢转片呈一体成形,第一枢转片包括有一个连接部及一个枢接部,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位于第一枢转片靠近轴件的一侧,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枢设于轴件的第一枢转段,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一端,第一枢转片于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延伸段,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由连接部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段靠近第一枢转片枢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环绕部,第一环绕部环设于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形连接第一延伸段及连接部,因第一枢转片具有第一延伸段且第一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第一弯折部,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枢转片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枢转片因受力过大而变形。
[0005]优选的是,该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二端,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第一枢转片于第二端形成有一个第二延伸段,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二延伸段由连接部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二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段靠近该第一枢转片枢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环绕部,该第二环绕部环设于该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二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二弯折部,该第二弯折部一体成形连接该第二延伸段及该连接部。
[0006]优选的是,该第一延伸段与该连接部之间形成直角,该第二延伸段与该连接部之间形成直角。
[0007]优选的是,该第一环绕部及该第二环绕部皆完全环绕该轴件。
[0008]优选的是,该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二端,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第一枢转片于第二端形成有一个第二延伸段,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二延伸段由连接部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二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段靠近该第一枢转片枢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环绕部,该第二环绕部环设于该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该第二环绕部设有一个补强片,该第二环绕部补强片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延伸段,该第一枢转片的包覆片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外并与该第二延伸段之间形成一个开口。
[0009]优选的是,该第一环绕部与该枢接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一间隙,该第二环绕部与该枢接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二间隙。
[0010]优选的是,该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包括有两个包覆片,该第一枢转片的包覆片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枢转片的连接部,该第一枢转片的包覆片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外并与该第一枢转片的连接部之间形成一个开口,所述第一枢转片的两个包覆片沿不同方向绕过该轴件,使所述第一枢转片的两个开口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远离彼此的两面。
[0011]优选的是,该轴件包括有一个第二枢转段,该第一枢转段及该第二枢转段分别位于该轴件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轴件于第一枢转段与第二枢转段之间形成有一个阻挡部,该轴件阻挡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枢转段及该第二枢转段的直径,该枢轴还包括有一个第二枢转片,该第二枢转片包括有一个连接部及一个枢接部,该第二枢转片的枢接部位于该第二枢转片靠近该轴件的一侧,该第二枢转片的枢接部枢设于该轴件的第二枢转段,该第二枢转片的枢接部包括有两个包覆片,该第二枢转片的包覆片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枢转片的连接部,该第二枢转片的包覆片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外并与该第二枢转片的连接部之间形成一个开口,所述第二枢转片的两个包覆片沿不同方向绕过该轴件,使所述第二枢转片的两个开口分别位于该第二枢转片远离彼此的两面。
[0012]优选的是,该第一枢转片及该第二枢转片皆以冲压方式呈一体成形。
[0013]优选的是,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端靠近并抵靠于该轴件的阻挡部。
[0014]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枢转片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枢转片因受力过大而变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枢转片俯视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沿图3中4-4线所取的剖面结构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1]其中:
[0022]10枢轴20轴件21第一枢转段
[0023]22第二枢转段23通孔24阻挡部
[0024]30第一枢转片31连接部32枢接部
[0025]321包覆片322开口33第一端
[0026]34第二端35第一延伸段351第一环绕部
[0027]352第一间隙36第一弯折部37第二延伸段
[0028]371第二环绕部372第二间隙38第二弯折部
[0029]40第二枢转片41连接部42枢接部
[0030]421包覆片422开口30a第一枢转片[0031]31a连接部32a枢接部321a包覆片
[0032]322a 开口33a 第一端34a 第二端
[0033]35a第一延伸段351a第一环绕部36a第一弯折部
[0034]37a第二延伸段371a第二环绕部373a补强片
[0035]374a 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6]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及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枢轴10包括有一个轴件20、一个第一枢转片30及一个第二枢转片40 ;其中:
[0037]该轴件20呈圆管状,该轴件20包括有一个第一枢转段21及一个第二枢转段22,该第一枢转段21及该第二枢转段23分别位于该轴件20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轴件20沿轴向穿设有一个通孔23,该通孔23贯穿该轴件20的两端,该通孔23呈圆孔状。该轴件20于第一枢转段21与第二枢转段22之间形成有一个阻挡部24,该轴件20阻挡部24的直径大于该第一枢转段21及该第二枢转段22的直径。
[0038]请继续参照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枢转片俯视图及剖面结构图。 该第一枢转片30以冲压方式呈一体成形,该第一枢转片30包括有一个连接部31及一个枢接部32,该第一枢转片30的枢接部32位于该第一枢转片30靠近该轴件20的一侧,该第一枢转片30的枢接部32枢设于该轴件20的第一枢转段21,该第一枢转片30的枢接部32包括有两个包覆片321,该第一枢转片30的包覆片321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枢转片30的连接部31,该第一枢转片30的包覆片321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20外并与该第一枢转片30的连接部31之间形成一个开口 322,所述第一枢转片30的两个包覆片321沿不同方向绕过该轴件20,使所述第一枢转片30的两个开口 322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30远离彼此的两面。
[0039]该第一枢转片30沿枢转轴轴向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端33及一个第二端34,该第一枢转片30的第一端33及第二端34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30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第一枢转片30的第一端33靠近并抵靠于该轴件20的阻挡部24,该第一枢转片30于第一端33形成有一个第一延伸段35,该第一枢转片30的第一延伸段35由连接部31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一端33的方向延伸,该第一延伸段35靠近该第一枢转片30枢接部32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环绕部351,该第一环绕部351环设于该轴件20的第一枢转段21外,该第一环绕部351完全环绕该轴件20,该第一环绕部351与该枢接部32之间形成一个第一间隙352。
[0040]该第一枢转片30的第一延伸段35与连接部31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一弯折部36,该第一弯折部36 —体成形连接该第一延伸段35及该连接部31,该第一弯折部36由冲压方式形成,该第一延伸段35与该连接部31之间形成直角。
[0041]该第一枢转片30的第二端34远离该轴件20的阻挡部24,该第一枢转片30于第二端34形成有一个第二延伸段37,该第一枢转片30的第二延伸段37由连接部31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二端34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段37靠近该第一枢转片30枢接部32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环绕部371,该第二环绕部371环设于该轴件20的第一枢转段21外,该第二环绕部371完全环绕该轴件20,该第二环绕部371与该枢接部32之间形成一个第二间隙372。
[0042]该第一枢转片30的第二延伸段37与连接部31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二弯折部38,该第二弯折部38 —体成形连接该第二延伸段37及该连接部31,该第二弯折部38由冲压方式形成,该第二延伸段37与该连接部31之间形成直角。
[0043]该第二枢转片40以冲压方式呈一体成形,该第二枢转片40包括有一个连接部41及一个枢接部42,该第二枢转片40的枢接部42位于该第二枢转片40靠近该轴件20的一侦牝该第二枢转片40的枢接部42枢设于该轴件20的第二枢转段22,该第二枢转片40的枢接部42包括有两个包覆片421,该第二枢转片40的包覆片421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枢转片40的连接部41,该第二枢转片40的包覆片421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20外并与该第二枢转片40的连接部41之间形成一个开口 422,所述第二枢转片40的两个包覆片421沿不同方向绕过该轴件20,使所述第二枢转片40的两个开口 422分别位于该第二枢转片40远离彼此的两面。
[0044]该枢轴10能够装设于电子产品中,该第一枢转片30与该第二枢转片40能够分别连接于电子产品中的两个组件,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的屏幕及键盘,使笔记型计算机的屏幕能够相对键盘枢转。
[0045]因该轴件20中穿设有该通孔23,能够有效减轻该枢轴10的重量,而达到使笔记型计算机轻量化而方便携带的目的。因该第一枢转片30具有该第一延伸段35且该第一延伸段35与连接部31之间还形成该第一弯折部36,能够有效提高该第一枢转片30的结构强度,避免该第一枢转片30因受力过大而变形,同时还因该第一环绕部351与该枢接部32之间形成该第一间隙352而该第二环绕部371与该枢接部32之间形成该第二间隙372,有效增加该第一枢转片30包覆于该轴件20的长度,增加该第一枢转片30转动时的稳定性,减少使用者翻转屏幕时所产生的晃动。又因该第一枢转片30能够以冲压方式一体成形,有效的简化作业流程并降低加工的成本。
[0046]请参照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第二个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及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二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枢转片30a的形状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
[0047]第二个实施例中的该第一枢转片30a以冲压方式呈一体成形,该第一枢转片30a包括有一个连接部31a及一个枢接部32a,该第一枢转片30a的枢接部32a位于该第一枢转片30a靠近该轴件20的一侧,该第一枢转片30a的枢接部32a枢设于该轴件20的第一枢转段21,该第一枢转片30a的枢接部32a包括有两个包覆片321a,该第一枢转片30a的包覆片321a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枢转片30a的连接部31a,该第一枢转片30a的包覆片321a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20外并与该第一枢转片30a的连接部31a之间形成一个开口 322a,所述第一枢转片30a的两个包覆片321a沿不同方向绕过该轴件20,使所述第一枢转片30a的两个开口 322a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30a远离彼此的两面。
[0048]该第一枢转片30a沿枢转轴轴向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端33a及一个第二端34a,该第一枢转片30a的第一端33a及第二端34a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30a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第一枢转片30a的第一端33a靠近该轴件20的阻挡部24,该第一枢转片30a于第一端33a形成有一个第一延伸段35a,该第一枢转片30a的第一延伸段35a由连接部31a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一端33a的方向延伸,该第一延伸段35a靠近该第一枢转片30a枢接部32a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环绕部351a,该第一环绕部351a环设于该轴件20的第一枢转段21外,该第一环绕部351a完全环绕该轴件20。
[0049]该第一枢转片30a的第一延伸段35a与连接部31a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一弯折部36a,该第一弯折部36a —体成形连接该第一延伸段35a及该连接部31a,该第一弯折部36a由冲压方式形成。
[0050]该第一枢转片30a的第二端34a远离该轴件20的阻挡部24,该第一枢转片30a于第二端34a形成有一个第二延伸段37a,该第一枢转片30a的第二延伸段37a由连接部31a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二端34a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段37a靠近该第一枢转片30a枢接部32a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环绕部371a,该第二环绕部371a环设于该轴件20的第一枢转段21夕卜,该第二环绕部371a设有一个补强片373a,该第二环绕部371a补强片373a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延伸段37a,该第一枢转片30a的补强片373a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20外并与该第二延伸段37a之间形成一个缺口 374a。
[0051]因该第一枢转片30a利用补强片373a绕过该轴件20即能够增加该第一枢转片30a包覆于该轴件20的长度,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加工,有效简化加工的作业,并且因该第二延伸段37a具有该缺口 374a,而使该补强片373a具有弹性,确保该第一枢转片30a能够相对该轴件20转动顺畅。
[0052]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53]本实用新型中空枢轴,其中包括有一个轴件及一个第一枢转片,轴件沿轴向穿设有一个通孔,通孔贯穿轴件的两端,轴件包括有一个第一枢转段,第一枢转片呈一体成形,第一枢转片包括有一个连接部及一个枢接部,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位于第一枢转片靠近轴件的一侧,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枢设于轴件的第一枢转段,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一端,第一枢转片于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延伸段,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由连接部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段靠近第一枢转片枢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环绕部,第一环绕部环设于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形连接第一延伸段及连接部,因第一枢转片具有第一延伸段且第一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第一弯折部,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枢转片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枢转片因受力过大而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个轴件,该轴件沿轴向穿设有一个通孔,该通孔贯穿该轴件的两端,该轴件包括有一个第一枢转段;一个第一枢转片,该第一枢转片呈一体成形,该第一枢转片包括有一个连接部及一个枢接部,该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位于该第一枢转片靠近该轴件的一侧,该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枢设于该轴件的第一枢转段,该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一端,该第一枢转片于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延伸段,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由连接部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一延伸段靠近该第一枢转片枢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环绕部,该第一环绕部环设于该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一弯折部,该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形连接该第一延伸段及该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二端,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第一枢转片于第二端形成有一个第二延伸段,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二延伸段由连接部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二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段靠近该第一枢转片枢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环绕部,该第二环绕部环设于该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二延伸段与连接部之间还形成有一个第二弯折部,该第二弯折部一体成形连接该第二延伸段及该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段与该连接部之间形成直角,该第二延伸段与该连接部之间形成直角。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绕部及该第二环绕部皆完全环绕该轴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转片沿枢转轴轴向形成一个第二端,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第一枢转片于第二端形成有一个第二延伸段,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二延伸段由连接部沿枢转轴轴向往第二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段靠近该第一枢转片枢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环绕部,该第二环绕部环设于该轴件的第一枢转段外,该第二环绕部设有一个补强片,该第二环绕部补强片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延伸段,该第一枢转片的包覆片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外并与该第二延伸段之间形成一个开口。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环绕部与该枢接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一间隙,该第二环绕部与该枢接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二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转片的枢接部包括有两个包覆片,该第一枢转片的包覆片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枢转片的连接部,该第一枢转片的包覆片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外并与该第一枢转片的连接部之间形成一个开口,所述第一枢转片的两个包覆片沿不同方向绕过该轴件,使所述第一枢转片的两个开口分别位于该第一枢转片远离彼此的两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轴件包括有一个第二枢转段,该第一枢转段及该第二枢转段分别位于该轴件上远离彼此的一端,该轴件于第一枢转段与第二枢转段之间形成有一个阻挡部,该轴件阻挡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枢转段及该第二枢转段的直径,该枢轴还包括有一个第二枢转片,该第二枢转片包括有一个连接部及一个枢接部,该第二枢转片的枢接部位于该第二枢转片靠近该轴件的一侧,该第二枢转片的枢接部枢设于该轴件的第二枢转段,该第二枢转片的枢接部包括有两个包覆片,该第二枢转片的包覆片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枢转片的连接部,该第二枢转片的包覆片的另一端绕过该轴件外并与该第二枢转片的连接部之间形成一个开口,所述第二枢转片的两个包覆片沿不同方向绕过该轴件,使所述第二枢转片的两个开口分别位于该第二枢转片远离彼此的两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转片及该第二枢转片皆以冲压方式呈一体成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空枢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转片的第一端靠近并抵靠于该轴件的阻挡 部。
【文档编号】F16C11/04GK203548550SQ201320715439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4日
【发明者】林朝吉 申请人:陆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