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流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39578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控流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控流器。技术背景流体控制和/或处理系统,如水处理系统,在对流体进行处理时,往往需要控制流体流向以实现流体处理目的。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使用单功能阀门和/或多功能阀门来实现对整个工业系统中流体流动的控制。单功能阀门一般仅能实现流体单向控制,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流体处理设备也越来越精密和复杂,当人们使用单功能阀门用于整个系统时,数目庞大的阀门加大了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难度和给工业生产控制带来诸多不便。能够实现控制一种流体的多向流动或多种流体的多向流动的多功能阀门已在申请号为CN200420078956.5的中国专利中被描述或提出。该专利教导了一种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多功能单体阀门,其中该阀门包括阀体、阀芯和一个射流器,阀体上设有多个开口以供水流流入或流出,阀芯用于控制水流的流动方向和射流器用于使盐液从水处理机的盐液容器流入水处理机软化罐和对水处理机中的树脂等软化材料进行洗脱和允许来自阀体的进水口的水流进入盐液容器,以补充盐液容器中的水。但是,该发明具有多种不足。首先,当通过该阀门的阀芯控制水流的流动以对该水处理机进行水补充时,该阀门的阀芯的盲孔与射流器相连通,从而使得补充水流流向该盐液容器时,该水流会通过该射流器流向盲孔和从排污口流出,从降低补水效率甚至是导致补水失败。其次,该阀门各个水流通道的排布不合理,其排污通道位于阀芯的中心位置并自上而下延伸,从而导致该阀门的阀室下部空间被占用,从而降低了该阀门的下部空间中水流通道的直径,影响了阀室下部空间中水流通道中水流的流动和增大了该阀门本身的体积。再次,该阀门缺少相应的停止状态位。也即是说,该阀门缺少使流经该阀门不同通道的所有水流均停止流动的功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最后,该阀门的各个水流通道的直径并不相同,而水流的流速由最小直径水流通道所决定,从而使得该水流流经该阀门的水流通道时的稳定性降低和限制了单位时间内流经该阀门水流通道的水流量。在水处理应用中,经常要用到多功能控制阀,特别是在软化水领域中,常用多功能软水阀来实现五种功能:软化、反冲洗、吸盐逆流再生或吸盐顺流再生、原水补水或软水补水、正洗等功能。由于平面密封多路阀结构简洁,可靠性高,近年来日渐成为多功能控制阀领域的主要阀种之一。首先,由于平面阀的结构限制的原因,吸盐逆流再生软水补水平面阀和吸盐顺流再生软水补水平面阀较难设计;其次,平面阀的等分数越大,阀体内部流道越小,水流受阻,影响平面阀的供水量;第三,现有软水补水两片阀,难以实现在动阀片转动一圈之中按次序实现软化、反冲洗、顺流或逆流吸盐再生、正洗、软水补水的五大功能,如果不能按次序实现,就导致软水阀为了实现一个再生流程动阀片要来回转动数次,影响软水阀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用于控制流体多向流动的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于控制多种水流互不干扰地向不同方向流动。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控制流体多向流动的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和该第二控流元件均设有多个水流通道且当该第二控制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发生转动时,该第一控流元件的水流通道和第二控流元件的水流通道相连通,从而控制流动在该第一控流元件和第二控流元件的水流多向流动。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控制流体多向流动的控流器,其中本发明控流器的可使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工作位向停止工作位、再生工作位等常用状态位的切换在动作上想连续,从而使使用者可在旋转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较短路径的情况下实现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常用功能状态的切换,从而减少第二控流元件相对第一控流本体的转动路径,以减小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和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摩擦和延长该安装有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控制流体多向流动的控流器,其适用于水处理设备,如水处理机,使用者可通过本发明控流器使水处理机的可选择地使用待处理水或处理后的水对该水处理机的配液箱补充水分。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控制流体多向流动的控流器,其适用于水处理设备,如水处理机,其中安装有本发明的水处理机可在向其配液箱补充处理后水分的同时向使用者提供处理后的水。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其中该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依本发明,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发明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一控流本体具有一个顶端部,其中该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其中该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该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该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第一控流面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面相接触,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第一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与该第一边缘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第二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和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和一个第十一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该第四通道和该第五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该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九通道、该第十通道和该第十一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本体,其中该第一通道自该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自该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自该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自该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自该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向该第二边缘部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该第十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该第十一通道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软水阀,以克服现有逆流软水阀中平面等分数较大导致流量较小、软水补水软水阀中五大功能次序不理想造成的阀体寿命较短以及在不需要排污的工位上排污的缺陷。(二)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控制所述动阀片(20a)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软水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滤芯第一接口(38a)、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吸盐口(36a),在软水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37a)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所述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出水口(32a)相连通;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a)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邻,所述第五通孔(5a)与所述第六通孔(6a)相邻,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邻;所述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所述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定阀片(10a)与所述动阀片(20a)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二通孔(2a)和第三通孔(3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一通孔(1a)和第二通孔(2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a),所述驱动装置为阀杆(61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所述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所述排污口(33a)。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231a),所述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盲孔(231a)通过所述第七通孔(7a)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控制所述动阀片(20a)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软水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滤芯第一接口(38a)、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吸盐口(36a),在软水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37a)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所述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出水口(32a)相连通;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a)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邻,所述第五通孔(5a)与所述第六通孔(6a)相邻,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邻;所述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所述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定阀片(10a)与所述动阀片(20a)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二通孔(2a)和第三通孔(3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三通孔(3a)和第五通孔(5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a),所述驱动装置为阀杆(61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所述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所述排污口(33a)。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231a),所述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盲孔(231a)通过所述第七通孔(7a)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控制所述动阀片(20a)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软水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滤芯第一接口(38a)、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吸盐口(36a),在软水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所述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出水口(32a)相连通;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a)与所述第六通孔(6a)相邻,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邻,所述第五通孔(5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邻;所述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所述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定阀片(10a)与所述动阀片(20a)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一通孔(1a)和第三通孔(3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六通孔(6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a),所述驱动装置为阀杆(61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所述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所述排污口(33a)。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231a),所述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盲孔(231a)通过所述第七通孔(7a)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控制所述动阀片(20a)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软水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滤芯第一接口(38a)、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吸盐口(36a),在软水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所述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出水口(32a)相连通;所述第一通孔(1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a)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a)与所述第六通孔(6a)相邻,所述第六通孔(6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邻,所述第五通孔(5a)与所述第三通孔(3a)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邻;所述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所述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定阀片(10a)与所述动阀片(20a)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四通孔(4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一通孔(1a)和第三通孔(3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三通孔(3a)和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六通孔(6a)相连通;或所述进水通道(21a)与所述第一通孔(1a)相连通,所述导通盲孔(22a)与所述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二通孔(2a)相连通。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a),所述驱动装置为阀杆(61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所述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所述排污口(33a)。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231a),所述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所述排污口(33a)设置在所述阀体(30a)上,所述排污盲孔(231a)通过所述第七通孔(7a)与所述排污口(33a)相连通。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b)、盖子(60b)、射流器(37b)、置于阀体(30b)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b)和动阀片(20b),动阀片(20b)和阀杆(61b)相连接,所述的软水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b)、出水口(32b)、排污口(33b)、滤芯外侧接口(38b)、滤芯内侧接口(39b)和吸盐口(36b),在软水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37b)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34b)和射流器入口(35b)流道,其特征在于:定阀片(10b)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1b)、第二通孔(2b)、第三通孔(3b)、第四通孔(4b)和第五通孔(5b),所述定阀片(10b)上的五个通孔通过内部流道分别与出水口(32b)、射流器出口(34b)、射流器入口(35b)、滤芯外侧接口(38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述动阀片(20b)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b)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b),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b)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口(33b)相连通。进一步,在软水阀内,所述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二通孔(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四通孔(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进一步,在软水阀内,所述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二通孔(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3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四通孔(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b),所述排污口(33b)设置在阀体(30b)上,所述排污通孔(23b)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连通到排污口(33b)。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b),所述排污口(33b)设置在盖子(60b)上,所述排污通孔(23b)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连通到排污口(33b)。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223b),所述定阀片(10b)上还设置有第六通孔(6b),所述排污口(33b)设置在阀体(30b)上,所述排污盲孔(223b)通过所述第六通孔(6b)与排污口(33b)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定阀片(10b)上的第六通孔(6b)位于定阀片(10b)的中心,所述动阀片(20b)上的排污盲孔(223b)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b)的中心;所述第一通孔(1b)与所述第四通孔(4b)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b)与所述第二通孔(2b)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b)与所述第三通孔(3b)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b)与所述第五通孔(5b)相邻。进一步,所述第三通孔(3b)为径向设置的通孔,第三通孔(3b)的一端设置在定阀片(10b)的中心;所述导通盲孔(22b)为径向设置的导通盲孔(22b),导通盲孔(22b)的一端设置在动阀片(20b)的中心;所述第一通孔(1b)与所述第五通孔(5b)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b)与所述第三通孔(3b)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b)与所述第四通孔(4b)相邻。进一步,所述第三通孔(3b)为径向设置的通孔,第三通孔(3b)的一端设置在定阀片(10b)的中心;所述导通盲孔(22b)为径向设置的导通盲孔(22b),导通盲孔(22b)的一端设置在动阀片(20b)的中心;所述第一通孔(1b)与所述第五通孔(5b)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b)与所述第三通孔(3b)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b)与所述第四通孔(4b)相邻。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1b)与所述第四通孔(4b)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b)与所述第二通孔(2b)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b)与所述第三通孔(3b)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b)与所述第五通孔(5b)相邻。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1b)与所述第四通孔(4b)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b)与所述第二通孔(2b)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b)与所述第三通孔(3b)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b)与所述第五通孔(5b)相邻。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c)、盖子(60c)、射流器(37c)、置于阀体(30c)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c)和动阀片(20c),动阀片(20c)和阀杆(61c)相连接,所述的软水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c)、出水口(32c)、排污口(33c)、滤芯外侧接口(38c)、滤芯内侧接口(39c)和吸盐口(36c),在软水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37c)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34c)和射流器入口(35c)流道,其特征在于:定阀片(10c)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c)、第二通孔(2c)、第三通孔(3c)、第四通孔(4c)、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c)和第二通孔(2c)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第三通孔(3c)与滤芯内侧接口(39c)相连通,第四通孔(4c)与出水口(32c)相连通,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c)相连通,第六通孔(6c)与射流器入口(35c)相连通;所述动阀片(20c)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c)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c),动阀片(20c)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c)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口(33c)相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1c)与所述第三通孔(3c)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c)与所述第四通孔(4c)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c)与所述第五通孔(5c)相邻,所述第五通孔(5c)与所述第二通孔(2c)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c)与所述第六通孔(6c)相邻,所述第六通孔(6c)与所述第一通孔(1c)相邻。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c),所述排污口(33c)设置在盖子(60c)上,所述排污通孔(23c)依次通过阀杆(61c)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c)和盖子(60c)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c)连通到排污口(33c)。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c),所述排污口(33c)设置在阀体(30c)上,所述排污通孔(23c)依次通过阀杆(61c)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c)和盖子(60c)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c)连通到排污口(33c)。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323c),所述定阀片(10c)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c),所述排污口(33c)设置在阀体(30c)上,所述排污盲孔(323c)通过所述第七通孔(7c)与排污口(33c)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定阀片(10c)上的第七通孔(7c)位于定阀片(10c)的中心,所述动阀片(20c)上的排污盲孔(323c)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c)的中心。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d)、盖子(60d)、射流器(37d)、置于阀体(30d)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61d)相连接,所述的软水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d)、出水口(32d)、排污口(33d)、滤芯外侧接口(38d)、滤芯内侧接口(39d)和吸盐口(36d),在软水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37d)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34d)和射流器入口(35d)流道,其特征在于:定阀片上设置有七个通孔:第一通孔(1d)、第二通孔(2d)、第三通孔(3d)、第四通孔(4d)、第五通孔(5d)、第六通孔(6d)和第七通孔(7d),通过内部流道,所述七个通孔中的每一个通孔分别和出水口(32d)、射流器出口(34d)、射流器入口(35d)、滤芯外侧接口(38d)、滤芯内侧接口(39d)中的一个口相连通;所述动阀片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d)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d),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d)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口(33d)相连通。进一步,所述第六通孔(6d)与所述第二通孔(2d)相邻,所述第二通孔(2d)与所述第一通孔(1d)相邻,所述第一通孔(1d)与所述第四通孔(4d)相邻,所述第四通孔(4d)与所述第五通孔(5d)相邻,所述第五通孔(5d)与所述第三通孔(3d)相邻,所述第三通孔(3d)与所述第七通孔(7d)相邻。进一步,所述定阀片上的七个通孔呈环状分布。进一步,所述定阀片上的七个通孔分布在内外两个圆环上。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1d)、第二通孔(2d)、第三通孔(3d)、第四通孔(4d)、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设置在内圆环上,第七通孔(7d)设置在外圆环上。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1d)设置在内外圆环上,第二通孔(2d)设置在外圆环上,第三通孔(3d)、第四通孔(4d)、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设置在内圆环上,第七通孔(7d)设置在外圆环上。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d),所述排污口(33d)设置在盖子(60d)上,所述排污通孔(23d)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23d)和盖子(60d)上的第二排污通孔(23d)连通到排污口(33d)。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23d),所述排污口(33d)设置在阀体(30d)上,所述排污通孔(23d)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23d)和盖子(60d)上的第二排污通孔(23d)连通到排污口(33d)。进一步,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所述排污口(33d)设置在阀体(30d)上,所述定阀片的中心上还设置有第八通孔(8d),排污盲孔通过第八通孔(8d)与排污口(33d)相连通。进一步,在阀体(30d)内,所述定阀片上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进一步,在阀体(30d)内,所述定阀片上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进一步,在阀体(30d)内,所述定阀片上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进一步,在阀体(30d)内,所述定阀片上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进一步,在阀体(30d)内,所述定阀片上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进一步,在阀体(30d)内,所述定阀片上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三)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首先,在八等分平面软水阀中,实现了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具有三个等分的进水口,相比九等分软水阀,八等分平面阀的流量较大,而且相比顺流再生,吸盐逆流再生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树脂的再生效率,降低了盐耗;其次,在九等分平面软水阀中,实现了逆流再生软水补水功能和顺流再生软水补水功能,软水制成的再生盐水不但能使再生效率提高,而且不会在盐箱中留下残余硬度和污迹;第三,在八等分平面软水阀中,实现了吸盐顺流再生功能,相比吸盐逆流再生,吸盐顺流再生可以有效防止再生时的树脂乱层;第四,实现了在动阀片转动一圈之中按次序实现软化阀的五大功能,减少了由于动阀片来回转动造成的动、定阀片间的过度摩擦,有效地保证了软水阀的寿命;第五,做到了在五个有效工位上,不需要排污时不无效排水,不需要补水时不过度补水,有利于节约用水;在定阀片上使用了五个通孔实现了吸盐逆流再生等功能,使得阀体内部流道变得更为简洁,实用,流量大;宽度一致的流道使得阀体中的水流更加流畅,环保;由于采用了新型流道结构,实现了盐箱软水补水、盐箱软水补水的同时提供软水、逆流吸盐再生等功能,使用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的阀体30a俯视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一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一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一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一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14是实施例二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实施例二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16是实施例二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18是实施例三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实施例三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20是实施例三在软化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21是实施例三在反冲洗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22是实施例三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23是实施例三在正洗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24是实施例三在盐箱软水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4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26是实施例四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是实施例四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28是实施例四在反冲洗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29是实施例五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0是实施例五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31是实施例五在软化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32是实施例五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3是图32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34是实施例五在吸盐顺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34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36是实施例五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7是图36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38是实施例五在正洗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39是实施例六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0是实施例六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41是实施例六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2是图41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43是实施例七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4是实施例七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45是实施例七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6是图45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47是实施例七在反冲洗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48是实施例七在吸盐顺流再生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49是实施例七在盐箱软水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0是图49中的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51是实施例七在正洗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52是实施例八的定阀片10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3是实施例八的动阀片20a的俯视示意图;图54是实施例八在反冲洗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a相对于定阀片10a的位置示意图;图55是实施例九、十、十一、十二的阀体30b俯视示意图;图56是实施例九、十的定阀片10b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7是实施例九、十的动阀片20b的俯视示意图;图58是实施例九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9是实施例九、十在软化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60是实施例九在停床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1是实施例九、十在停床或落床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62是实施例九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3是实施例九、十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64是实施例九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5是实施例九、十在吸盐逆流再生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66是实施例九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7是实施例九、十在正洗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68是实施例九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9是实施例九、十在盐箱补水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70是实施例十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1是实施例十一、十二的定阀片10b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2是实施例十一、十二的动阀片20b的俯视示意图;图73是实施例十一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4是实施例十一、十二在软化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75是实施例十一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6是实施例十一、十二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77是实施例十一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8是实施例十一、十二在吸盐逆流再生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79是实施例十一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0是实施例十一、十二在正洗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81是实施例十一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2是实施例十一、十二在盐箱补水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83是实施例十二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4是实施例十三在采用从盖子直接排水技术时的排水结构示意图;图85是实施例十四、十五的阀体30b俯视示意图;图86是实施例十四、十五的定阀片10b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7是实施例十四、十五的动阀片20b的俯视示意图;图88是实施例十四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9是实施例十四、十五在软化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90是实施例十四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1是实施例十四、十五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92是实施例十四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3是实施例十四、十五在吸盐逆流再生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94是实施例十四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5是实施例十四、十五在正洗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96是实施例十四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7是实施例十四、十五在盐箱补水状态下动阀片20b、定阀片10b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98是实施例十四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9是实施例十六的阀体30c俯视示意图;图100是实施例十六的定阀片10c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1是实施例十六的动阀片20c的俯视示意图;图102是实施例十六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3是图102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04是实施例十六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5是图104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06是实施例十六在吸盐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7是图106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08是实施例十六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9是图108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10是实施例十六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1是图110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12是实施例十七在采用从阀杆61c到盖子60c再到阀体30c的排污技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3是实施例十八的阀体30c俯视示意图;图114是实施例十八的定阀片10c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15是实施例十八的动阀片20c的俯视示意图;图116是实施例十八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7是图116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18是实施例十八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9是图118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20是实施例十八在吸盐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21是图120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22是实施例十八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23是图122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24是实施例十八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25是图124中的动阀片20c相对于定阀片10c的位置示意图;图126是实施例十九至实施例二十八的阀体30d俯视示意图;图127是实施例十九、二十的定阀片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8是实施例十九、二十的动阀片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29是实施例十九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0是实施例十九、二十在软化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0d、定阀片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1是实施例十九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2是实施例十九、二十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20d、定阀片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3是实施例十九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4是实施例十九、二十在吸盐逆流再生状态下动阀片20d、定阀片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5是实施例十九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6是实施例十九、二十在正洗状态下动阀片20d、定阀片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7是实施例十九在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8是实施例十九、二十在盐箱软水补水状态下动阀片20d、定阀片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39是实施例二十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0是实施例二十一的定阀片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41是实施例二十一的动阀片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42是实施例二十一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3是实施例二十一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20d、定阀片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44是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的定阀片2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45是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的动阀片2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46是实施例二十二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7是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在软化运行状态下动阀片220d、定阀片2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48是实施例二十二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9是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220d、定阀片2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50是实施例二十二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51是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在吸盐逆流再生状态下动阀片220d、定阀片2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52是实施例二十二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53是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在正洗状态下动阀片220d、定阀片2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54是实施例二十二在盐箱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55是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在盐箱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状态下动阀片220d、定阀片2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56是实施例二十三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57是实施例二十四的定阀片2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8是实施例二十四的动阀片2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59是实施例二十四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60是实施例二十四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220d、定阀片2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61是实施例二十五的定阀片第八通孔排污时的定阀片2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62是实施例二十五的定阀片第八通孔排污时的动阀片2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63是实施例二十五的盖子直接排污时的定阀片2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64是实施例二十五的盖子直接排污时的动阀片2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65是实施例二十六的定阀片4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66是实施例二十六的动阀片4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67是实施例二十六在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68是实施例二十六在软化运行状态下动阀片420d、定阀片4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69是实施例二十六在落床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0是实施例二十六在落床运行状态下动阀片420d、定阀片4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71是实施例二十六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2是实施例二十六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420d、定阀片4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73是实施例二十六在吸盐逆流再生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4是实施例二十六在吸盐逆流再生状态下动阀片420d、定阀片4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75是实施例二十六在正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6是实施例二十六在正洗状态下动阀片420d、定阀片4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77是实施例二十六在盐箱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8是实施例二十六在盐箱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状态下动阀片420d、定阀片4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79是实施例二十七的定阀片410d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80是实施例二十七的动阀片420d的俯视示意图;图181是实施例二十七在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82是实施例二十七在反冲洗状态下动阀片420d、定阀片410d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83是实施例二十八的排污结构示意图。图184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185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186A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86B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86C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187A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87B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87C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87D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87E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87F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88为使用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189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190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191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1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1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1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191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1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1G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192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2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2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2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2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2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2G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2H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3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194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195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196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6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6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196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6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196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197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7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7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7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7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198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199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00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01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1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1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01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1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1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02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2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2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2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2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3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204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05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06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6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6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06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6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06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07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7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7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7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7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7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08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209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10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11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1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1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11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1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1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12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2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2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2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2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3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214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15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16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6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6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16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6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16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17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7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7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7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7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7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18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219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20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20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221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1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1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21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1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1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22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2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2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2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2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3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224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25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25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俯视示意图。图226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6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6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26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6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26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27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7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7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7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7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28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229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30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30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俯视示意图。图231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1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1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31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1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1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32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2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2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2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2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2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3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图234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正视示意图。图235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35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俯视示意图。图236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6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6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图236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6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的点划线表示该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不同部分。图236F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37A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7B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7C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7D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7E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图,该图所阐明的是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第二控流元件位置示意图。图238为使用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剖面示意图,该图所示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机对水进行处理。具体实施方式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发明。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中,如图4所示,在使用本发明时,将软水阀安装到水处理罐40a上,滤芯44a设置在水处理罐40a中,或者在水处理罐40a中直接填充过滤材料构成滤芯44a,阀体30a的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和滤芯44a的外侧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39a通过中心管42a和下集伞43a与滤芯44a相连通。将进水口31a连接到水源,将排污口33a连接到排水处,将吸盐口36a通过软管50a和盐箱51a中的盐阀52a相连通。如将本发明作为过滤阀使用时,只需把吸盐口36a封闭。通过电动或手动来旋转阀杆61a,即可转动动阀片20a来切换和定阀片10a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功能。下面通过使用树脂滤料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驱动装置可以是阀杆或者齿轮,本发明所有实施例均选用阀杆作为驱动装置。实施例一:八等分逆流再生软水阀,采用从阀杆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1-4所示,在实施例一中,使用图2和图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30a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孔23a,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这样的阀片结构设计有以下优点:首先,在八等分平面阀片上实现了吸盐逆流再生功能,与吸盐顺流再生相比可以节约用盐量,提高树脂再生效率;其次,第一通孔1a占了定阀片10a的八分之三面积,进水口特别大,有利于增加进水通量;第三,使得软水阀的五种功能是按次序的,也就是说只需动阀片20a顺着转一圈,五种功能就能按次序实现;第四,做到了在五个工位上,不需要排污时不无效排水,有利于节约水源。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重叠方式而产生有序的五种功能。软化功能:如图4、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通过动阀片20a的导通盲孔22a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六通孔6a,由于第六通孔6a和出水口32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a。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四通孔4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6、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中,因为第五通孔5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的作用。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8、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和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四通孔4a中,因为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a,通过射流器37a射流,在射流器37a的吸盐口36a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a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a和软管50a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a,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三通孔3a,通过导通盲孔22a导流流到第二通孔2a,因为第二通孔2a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a,通过下集伞43a流到滤芯44a,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盐箱补水功能:如图10、1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三通孔3a中,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a,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a、软管50a、盐阀52a进入盐箱51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四通孔4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而且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以射流器出口34a处无水流。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虽然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正洗功能:如图12、1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也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a的作用。实施例二:八等分逆流再生软水阀,采用了通过定阀片的第七通孔再到阀体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14-16所示,在实施例二中,使用图14和图15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30a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第七通孔7a设置在定阀片10a的中心;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盲孔231a,排污盲孔231a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a的中心,排污盲孔231a通过定阀片10a第七通孔7a与排污口33a相连通。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的定阀片10a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动阀片20a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1a;而实施例一的定阀片上没有第七通孔,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二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20a的排污盲孔231a导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七通孔7a,再流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排水;实施例一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排污口排水。所以在这里仅举一例对反冲洗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不再赘述。反冲洗功能:如图16、1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1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七通孔7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中,因为第五通孔5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盲孔231a导流流到第七通孔7a,由于第七通孔7a和排污口33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的作用。实施例三:九等分逆流再生、软水补水软水阀,采用从阀杆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18-19、图4所示,在实施例三中,使用图18和图19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30a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孔23a,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这样的阀片结构设计有以下优点:首先,实现了软水补水功能,使得进入盐箱的是经过软化后的软水,与注入到盐箱中的未经软化的原水相比,软水制成的再生盐水不但能使再生效率提高,而且不会在盐箱中留下残余硬度和污迹;其次,使得软水阀的五种功能是按次序的,也就是说只需动阀片顺着转一圈,五种功能就能按次序实现;第三,实现了吸盐逆流再生功能,与吸盐顺流再生相比可以节约用盐量,提高树脂再生效率;第四,第一通孔1a占了定阀片10a的九分之三面积,进水口大,有利于增加进水通量;第五,做到了在五个工位上,不需要排污时不无效排水,有利于节约水源。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重叠方式而产生有序的五种功能。软化功能:如图4、2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通过动阀片20a的导通盲孔22a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六通孔6a,由于第六通孔6a和出水口32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a。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四通孔4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6、2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也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中,因为第五通孔5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a的作用。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8、22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和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四通孔4a中,因为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a,通过射流器37a射流,在射流器37a的吸盐口36a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a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a和软管50a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a,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三通孔3a,通过导通盲孔22a导流流到第二通孔2a,因为第二通孔2a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a,通过下集伞43a流到滤芯44a,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12、2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三通孔3a的作用。软水补水功能:如图24、2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第三通孔3a和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被定阀片10a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被树脂软化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五通孔5a,通过导通盲孔22a导流流到第三通孔3a,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a,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a、软管50a和盐阀52a进入盐箱51a。在此过程中,第二通孔2a、第四通孔4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实施例四:九等分逆流再生、软水补水软水阀,采用了通过定阀片的第七通孔再到阀体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26-27、图16所示,在实施例四中,使用图26和图27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第七通孔7a设置在定阀片10a的中心;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盲孔232a,排污盲孔232a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a的中心,排污盲孔232a通过定阀片10a第七通孔7a与排污口33a相连通。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三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四的定阀片10a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动阀片20a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2a;而实施例三的定阀片上没有第七通孔,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四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20a的排污盲孔232a导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七通孔7a,再流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排水;实施例三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排污口排水。所以在这里仅举一例对反冲洗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不再赘述。反冲洗功能:如图16、2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七通孔7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中,因为第五通孔5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盲孔232a导流流到第七通孔7a,由于第七通孔7a和排污口33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a的作用。实施例五:八等分顺流再生软水阀,采用从阀杆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4、图29-30所示,在实施例五中,使用图29和图30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30a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孔23a,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这样的阀片结构设计有以下优点:首先,在八等分平面阀片上实现了吸盐顺流再生功能,顺流再生可以有效防止再生时的树脂乱层;其次,第一通孔1a占了定阀片10a的八分之三面积,进水口特别大,有利于增加进水通量;第三,使得软水阀的五种功能是按次序的,也就是说只需动阀片20a顺着转一圈,五种功能就能按次序实现;第四,做到了在五个工位上,不需要排污时不无效排水,不需要补水时不过度补水,有利于节约水源。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重叠方式而产生有序的五种功能。软化功能:如图4、3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通过动阀片20a的导通盲孔22a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六通孔6a,由于第六通孔6a和出水口32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a。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四通孔4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32、3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中,因为第二通孔2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的作用。吸盐顺流再生功能:如图34、3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四通孔4a中,因为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a,通过射流器37a射流,在射流器37a的吸盐口36a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a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a和软管50a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a,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三通孔3a,通过导通盲孔22a导流流到第一通孔1a,因为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然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入滤芯44a内,混合盐水在滤芯44a内顺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下集伞43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到滤芯第二接口39a,因为第五通孔5a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五通孔5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盐箱补水功能:如图36、3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三通孔3a中,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a,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a、软管50a、盐阀52a进入盐箱51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四通孔4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而且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以射流器出口34a处无水流。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a的作用。正洗功能:如图12、3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也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a的作用。实施例六:八等分顺流再生软水阀,采用了通过定阀片的第七通孔再到阀体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39-41所示,在实施例六中,使用图39和图40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30a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第七通孔7a设置在定阀片10a的中心;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盲孔233a,排污盲孔233a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a的中心,排污盲孔233a通过定阀片10a第七通孔7a与排污口33a相连通。实施例六和实施例五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六的定阀片10a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动阀片20a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3a;而实施例五的定阀片上没有第七通孔,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六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20a的排污盲孔233a导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七通孔7a,再流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排水;实施例五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排污口排水。所以在这里仅举一例对反冲洗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不再赘述。反冲洗功能:如图41、42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3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七通孔7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中,因为第二通孔2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盲孔233a导流流到第七通孔7a,由于第七通孔7a和排污口33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的作用。实施例七:九等分顺流再生、软水补水软水阀,采用从阀杆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43-45所示,在实施例七中,使用图43和图44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30a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孔23a,排污通孔23a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连通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这样的阀片结构设计有以下优点:首先,实现了软水补水功能,使得进入盐箱的是经过软化后的软水,与注入到盐箱中的未经软化的原水相比,软水制成的再生盐水不但能使再生效率提高,而且不会在盐箱中留下残余硬度和污迹;其次,使得软水阀的五种功能是按次序的,也就是说只需动阀片顺着转一圈,五种功能就能按次序实现;第三,实现了吸盐顺流再生功能,顺流再生可以有效防止再生时的树脂乱层;第四,第一通孔1a占了定阀片10a的九分之三面积,进水口大,有利于增加进水通量;第五,做到了在五个工位上,不需要排污时不无效排水,不需要补水时不过度补水,有利于节约水源。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重叠方式而产生有序的五种功能。软化功能:如图45、4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被定阀片10a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通过动阀片20a的导通盲孔22a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六通孔6a,由于第六通孔6a和出水口32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a。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排污通孔23a被定阀片10a封闭遮盖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6、4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中,因为第五通孔5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二通孔2a的作用。吸盐顺流再生功能:如图34、4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四通孔4a中,因为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a,通过射流器37a射流,在射流器37a的吸盐口36a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a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a和软管50a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a,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三通孔3a,通过导通盲孔22a导流流到第一通孔1a,因为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然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入滤芯44a内,混合盐水在滤芯44a内顺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下集伞43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到滤芯第二接口39a,因为第五通孔5a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五通孔5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软水补水功能:如图49、5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第三通孔3a和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与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被树脂软化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五通孔5a,通过导通盲孔22a导流流到第三通孔3a,因为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a,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a、软管50a和盐阀52a进入盐箱51a。在此过程中,第二通孔2a和第四通孔4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排污通孔23a与第六通孔6a重叠连通但无水流。正洗功能:如图12、5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一通孔1a中,因为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a,通过上集伞41a,流入到滤芯44a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a,通过滤芯内侧45a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a,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a和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二通孔2a,通过排污通孔23a,再依次通过阀杆61a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a和盖子60a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a后通过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五通孔5a的作用。实施例八:九等分顺流再生、软水补水软水阀,采用了通过定阀片的第七通孔再到阀体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52-53、图16所示,在实施例八中,使用图52和图5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a、盖子60a、射流器37a、置于阀体30a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a和动阀片20a,动阀片20a和阀杆61a相连接,阀体30a上设置有进水口31a、出水口32a、排污口33a、射流器出口34a、射流器入口35a、滤芯第一接口38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射流器37a通过射流器出口34a和射流器入口35a与阀体30a相连通,在射流器37a上设置有吸盐口36a;定阀片10a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第五通孔5a和第六通孔6a,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a与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第二通孔2a和第五通孔5a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射流器入口35a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射流器出口34a相连通,第六通孔6a与出水口32a相连通;第一通孔1a与第四通孔4a相邻,第四通孔4a与第二通孔2a相邻,第二通孔2a与第六通孔6a相邻,第六通孔6a与第五通孔5a相邻,第五通孔5a与第三通孔3a相邻,第三通孔3a与第一通孔1a相邻;定阀片10a上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第七通孔7a设置在定阀片10a的中心;动阀片20a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a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a,动阀片20a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a和排污盲孔234a,排污盲孔234a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a的中心,排污盲孔234a通过定阀片10a第七通孔7a与排污口33a相连通。实施例八和实施例七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八的定阀片10a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a,动阀片20a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4a;而实施例七的定阀片上没有第七通孔,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八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20a的排污盲孔234a导流流到定阀片10a的第七通孔7a,再流到阀体30a上的排污口33a排水;实施例七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排污口排水。所以在这里仅举一例对反冲洗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不再赘述。反冲洗功能:如图16、54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a,将动阀片20a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a上的第五通孔5a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二通孔2a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4a与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七通孔7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a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a的进水通道21a流入到定阀片10a的第五通孔5a中,因为第五通孔5a和滤芯第二接口39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a,流经滤芯内侧45a,流经下集伞43a,反向冲洗滤芯44a后,流经上集伞41a,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a,因为定阀片10a上的第一通孔1a和滤芯第一接口38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a,通过排污盲孔234a导流流到第七通孔7a,由于第七通孔7a和排污口33a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a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a的第三通孔3a、第四通孔4a和第六通孔6a被动阀片20a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a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二通孔2a的作用。在实施例九至实施例十五中,如图58所示,在使用时,将软水阀安装到水处理罐40b上,滤芯44b设置在水处理罐40b中,或者在水处理罐40b中直接填充过滤材料构成滤芯44b,阀体30b的滤芯外侧接口38b通过上集伞41b和滤芯44b的外侧相连通,滤芯内侧接口39b通过中心管42b和下集伞43b与滤芯44b相连通。将进水口31b连接到水源,将排污口33b连接到排水处,将吸盐口36b通过软管50b和盐箱51b中的盐阀52b相连通。如将本发明作为过滤阀使用时,只需把吸盐口36b封闭。通过电动或手动来旋转阀杆61b末端的拨动齿轮62b,即可转动动阀片20b来切换和定阀片10b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功能。下面通过使用树脂滤料为例具体说明。实施例九:应用于逆流再生的固定床系统。如图55-59所示,使用图56和图57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b、盖子60b、射流器37b、置于阀体30b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b和动阀片20b,动阀片20b和阀杆61b相连接,阀体30b上设置有进水口31b、出水口32b、射流器出口34b、射流器入口35b、滤芯外侧接口38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射流器37b通过射流器出口34b和射流器入口35b与阀体30b相连通,在射流器37b上设置有吸盐口36b,在阀体30b上设置有排污口33b,定阀片10b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1b、第二通孔2b、第三通孔3b、第四通孔4b和第五通孔5b,第三通孔3b为径向设置的通孔,第三通孔3b的一端设置在定阀片10b的中心,其中第一通孔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二通孔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四通孔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第一通孔1b与第五通孔5b相邻,第二通孔2b与第三通孔3b相邻,第三通孔3b与第四通孔4b相邻;动阀片20b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b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b,动阀片20b上还有径向设置的导通盲孔22b,导通盲孔22b的一端设置在动阀片20b的中心,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排污通孔23b,排污通孔23b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连通到排污口33b。通过转动动阀片20b,使得动阀片20b和定阀片10b的不同重叠方式产生不同的水流通路。软化功能:如图58、5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2b和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b中,因为第一通孔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b,通过上集伞41b,流入到滤芯44b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b,通过滤芯内侧45b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3b,通过动阀片20b的导通盲孔22b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2b,由于第二通孔2b和出水口32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b。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五通孔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停床功能:如图60、6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b上的平面区域重叠,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平面区域重叠,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b、第二通孔2b、第四通孔4b和第五通孔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由于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被定阀片10b上的平面区域封闭遮盖,所以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不进入滤芯,所以出水口32b和排污口33b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62、6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3b的一端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3b中,因为第三通孔3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b,流经滤芯内侧45b,流经下集伞43b,反向冲洗滤芯44b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因为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b,通过排污通孔23b,再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后通过排污口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2b、第四通孔4b和第五通孔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由于导通盲孔22b只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3b的一端重叠连通,所以导通盲孔22b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64、6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5b和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四通孔4b中,因为第四通孔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b,通过射流器37b射流,在射流器37b的吸盐口36b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b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b和软管50b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b,因为第五通孔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五通孔5b,通过导通盲孔22b导流流到第三通孔3b,因为第三通孔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b,通过下集伞43b流到滤芯44b,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因为第一通孔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b,通过排污通孔23b,再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后通过排污口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2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66、6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3b的一端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b中,因为第一通孔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b,通过上集伞41b,流入到滤芯44b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b,通过滤芯内侧45b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3b,通过排污通孔23b,再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后通过排污口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2b、第四通孔4b和第五通孔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由于导通盲孔22b只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3b的一端重叠连通,所以导通盲孔22b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盐箱补水功能:如图68、6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5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和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2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五通孔5b中,因为第五通孔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b,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b、软管50b、盐阀52b进入盐箱51b补水。因为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4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而且第四通孔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所以射流器出口34b处无水流。在此过程中,虽然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2b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所以没有水流从排污口33b排出,虽然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和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实施例十:应用于逆流再生的浮动床系统。如图55-57、图70所示,使用图56和图57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b、盖子60b、射流器37b、置于阀体30b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b和动阀片20b,动阀片20b和阀杆61b相连接,阀体30b上设置有进水口31b、出水口32b、射流器出口34b、射流器入口35b、滤芯外侧接口38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射流器37b通过射流器出口34b和射流器入口35b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b上设置有吸盐口36b,在阀体30b上设置有排污口33b;定阀片10b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1b、第二通孔2b、第三通孔3b、第四通孔4b和第五通孔5b,第三通孔3b为径向设置的通孔,第三通孔3b的一端设置在定阀片10b的中心,其中第一通孔1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二通孔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3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四通孔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第一通孔1b与第五通孔5b相邻,第二通孔2b与第三通孔3b相邻,第三通孔3b与第四通孔4b相邻;动阀片20b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b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b,动阀片20b上还有径向设置的导通盲孔22b,导通盲孔22b的一端设置在动阀片20b的中心,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排污通孔23b,排污通孔23b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连通到排污口33b。通过转动动阀片20b,使得动阀片20b和定阀片10b的不同重叠方式产生不同的水流通路。实施例十和实施例九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十的第一通孔1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三通孔3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而实施例九的第一通孔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三通孔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这个区别就使得在定、动阀片的相同对应位置下水处理罐40b内的水流正好相反。所以这里仅对软化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五个功能就不再赘述。软化功能:如图59、图7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2b和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b中,因为第一通孔1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b,流经滤芯内侧45b,流经下集伞43b,经过树脂软化过滤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3b,通过动阀片20b的导通盲孔22b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2b,由于第二通孔2b和出水口32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b。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五通孔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实施例十一:应用于逆流再生的固定床系统。如图55、图71-74所示,使用图71和图72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b、盖子60b、射流器37b、置于阀体30b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b和动阀片20b,动阀片20b和阀杆61b相连接,阀体30b上设置有进水口31b、出水口32b、射流器出口34b、射流器入口35b、滤芯外侧接口38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射流器37b通过射流器出口34b和射流器入口35b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b上设置有吸盐口36b,在阀体30b上设置有排污口33b;定阀片10b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101b、第二通孔102b、第三通孔103b、第四通孔104b和第五通孔105b,其中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二通孔10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第一通孔101b与第四通孔104b相邻,第四通孔104b与第二通孔102b相邻,第二通孔102b与第三通孔103b相邻,第三通孔103b与第五通孔105b相邻;动阀片20b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b相连通的进水通道121b,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122b,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排污通孔123b,排污通孔123b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连通到排污口33b。通过转动动阀片20b,使得动阀片20b和定阀片10b的不同重叠方式产生不同的水流通路。软化功能:如图73、图74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01b中,因为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b,通过上集伞41b,流入到滤芯44b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b,通过滤芯内侧45b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通过动阀片20b的导通盲孔122b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由于第二通孔102b和出水口32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b。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四通孔104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75、图7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中,因为第三通孔103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b,流经滤芯内侧45b,流经下集伞43b,反向冲洗滤芯44b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因为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01b,通过排污通孔123b,再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后通过排污口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第四通孔104b和第五通孔10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由于导通盲孔122b只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的一端重叠连通,所以导通盲孔122b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77、图7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104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和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四通孔104b中,因为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b,通过射流器37b射流,在射流器37b的吸盐口36b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b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b和软管50b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b,因为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五通孔105b,通过导通盲孔122b导流流到第三通孔103b,因为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b,通过下集伞43b流到滤芯44b,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因为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01b,通过排污通孔123b,再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后通过排污口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79、图8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四通孔104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01b中,因为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b,通过上集伞41b,流入到滤芯44b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b,通过滤芯内侧45b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通过排污通孔123b,再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后通过排污口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由于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四通孔104b和重叠连通,所以导通盲孔122b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盐箱补水功能:如图81、图82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五通孔105b中,因为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b,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b、软管50b、盐阀52b进入盐箱51b补水。因为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103b和第四通孔104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而且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所以射流器出口34b处无水流。在此过程中,虽然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所以没有水流从排污口33b排出,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实施例十二:应用于逆流再生的浮动床系统。如图55、图71-72、图74、图83所示,使用图71和图72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b、盖子60b、射流器37b、置于阀体30b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b和动阀片20b,动阀片20b和阀杆61b相连接,阀体30b上设置有进水口31b、出水口32b、射流器出口34b、射流器入口35b、滤芯外侧接口38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射流器37b通过射流器出口34b和射流器入口35b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b上设置有吸盐口36b,在阀体30b上设置有排污口33b;定阀片10b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101b、第二通孔102b、第三通孔103b、第四通孔104b和第五通孔105b,其中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二通孔10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第一通孔101b与第四通孔104b相邻,第四通孔104b与第二通孔102b相邻,第二通孔102b与第三通孔103b相邻,第三通孔103b与第五通孔105b相邻;动阀片20b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b相连通的进水通道121b,动阀片20b上还有设置有导通盲孔122b,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排污通孔123b,排污通孔123b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连通到排污口33b。通过转动动阀片20b,使得动阀片20b和定阀片10b的不同重叠方式产生不同的水流通路。实施例十二和实施例十一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十二的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而实施例十一的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这个区别就使得在定、动阀片的相同对应位置下水处理罐40b内的水流正好相反。所以这里仅对软化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就不再赘述。软化功能:如图74、图8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01b中,因为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b,流经滤芯内侧45b,流经下集伞43b,经过树脂软化过滤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通过动阀片20b的导通盲孔122b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由于第二通孔102b和出水口32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b。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四通孔104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1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实施例十三:采用了从盖子直接排污的技术。如图84所示,盖子60b上设置有排污口333b,动阀片20b上的排污通孔23b依次通过阀杆61b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b和盖子60b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b连通到盖子60b上的排污口333b。实施例十三与实施例九、十、十一、十二中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九、十、十一、十二的排污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的通道为:通过排污通孔后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口。其他说明都相似,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十四:应用于逆流再生的固定床系统。采用从定阀片第六通孔排污的技术。如图85-89所示,使用图86和图87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b、盖子60b、射流器37b、置于阀体30b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b和动阀片20b,动阀片20b和阀杆61b相连接,阀体30b上设置有进水口31b、出水口32b、排污口233b、射流器出口34b、射流器入口35b、滤芯外侧接口38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射流器37b通过射流器出口34b和射流器入口35b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b上设置有吸盐口36b;定阀片10b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101b、第二通孔102b、第三通孔103b、第四通孔104b和第五通孔105b,其中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二通孔10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定阀片10b的中心还设置有第六通孔6b;第一通孔101b与第四通孔104b相邻,第四通孔104b与第二通孔102b相邻,第二通孔102b与第三通孔103b相邻,第三通孔103b与第五通孔105b相邻;动阀片20b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b相连通的进水通道121b,动阀片20b上还有设置有导通盲孔122b,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排污盲孔223b,排污盲孔223b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b的中心,排污盲孔223b通过定阀片10b的第六通孔6b与排污口233b相连通。通过转动动阀片20b,使得动阀片20b和定阀片10b的不同重叠方式产生不同的水流通路。软化功能:如图88、图8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01b中,因为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b,通过上集伞41b,流入到滤芯44b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b,通过滤芯内侧45b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通过动阀片20b的导通盲孔122b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由于第二通孔102b和出水口32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b。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四通孔104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排污盲孔2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90、图9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中,因为第三通孔103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b,流经滤芯内侧45b,流经下集伞43b,反向冲洗滤芯44b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因为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01b,通过排污盲孔223b导流流到第六通孔6b,由于第六通孔6b和排污口23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2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第四通孔104b和第五通孔10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由于导通盲孔122b只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的一端重叠连通,所以导通盲孔122b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92、图9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四通孔104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和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四通孔104b中,因为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b,通过射流器37b射流,在射流器37b的吸盐口36b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b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b和软管50b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b,因为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五通孔105b,通过导通盲孔122b导流流到第三通孔103b,因为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b,通过下集伞43b流到滤芯44b,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因为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01b,通过排污盲孔223b导流流到第六通孔6b,由于第六通孔6b和排污口23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2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94、图9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四通孔104b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103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01b中,因为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b,通过上集伞41b,流入到滤芯44b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b,通过滤芯内侧45b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b,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通过排污盲孔223b导流流到第六通孔6b,由于第六通孔6b和排污口23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233b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由于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四通孔104b和重叠连通,所以导通盲孔122b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盐箱补水功能:如图96、图9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五通孔105b中,因为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b,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b、软管50b、盐阀52b进入盐箱51b补水。因为定阀片10b上的第三通孔103b和第四通孔104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而且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所以射流器出口34b处无水流。在此过程中,虽然排污盲孔2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所以没有水流从排污口233b排出,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实施例十五:应用于逆流再生的浮动床系统。如图85-88、图89、图90所示,使用图86和图87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b、盖子60b、射流器37b、置于阀体30b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b和动阀片20b,动阀片20b和阀杆61b相连接,阀体30b上设置有进水口31b、出水口32b、排污口233b、射流器出口34b、射流器入口35b、滤芯外侧接口38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射流器37b通过射流器出口34b和射流器入口35b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b上设置有吸盐口36b;定阀片10b上设置有五个通孔:第一通孔101b、第二通孔102b、第三通孔103b、第四通孔104b和第五通孔105b,其中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二通孔102b与出水口32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四通孔104b与射流器出口34b相连通,第五通孔105b与射流器入口35b相连通,定阀片10b的中心还设置有第六通孔6b;第一通孔101b与第四通孔104b相邻,第四通孔104b与第二通孔102b相邻,第二通孔102b与第三通孔103b相邻,第三通孔103b与第五通孔105b相邻;动阀片20b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b相连通的进水通道121b,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122b,动阀片20b上还设置有排污盲孔223b,排污盲孔223b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b的中心,排污盲孔223b通过定阀片10b的第六通孔6b与排污口233b相连通。通过转动动阀片20b,使得动阀片20b和定阀片10b的不同重叠方式产生不同的水流通路。实施例十五和实施例十四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十五的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而实施例十四的第一通孔101b与滤芯外侧接口38b相连通,第三通孔103b与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这个区别就使得在定、动阀片的相同对应位置下水处理罐40b内的水流正好相反。所以这里仅对软化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就不再赘述。软化功能:如图89、图9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b,将动阀片20b上的进水通道121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一通孔10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122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二通孔102b和第三通孔103b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b与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b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b的进水通道121b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一通孔101b中,因为第一通孔101b和滤芯内侧接口39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b,流经滤芯内侧45b,流经下集伞43b,经过树脂软化过滤后,流经上集伞41b,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b,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b和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b的第三通孔103b,通过动阀片20b的导通盲孔122b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b的第二通孔102b,由于第二通孔102b和出水口32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b。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b的第四通孔104b被动阀片20b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盲孔223b和定阀片10b上的第五通孔105b和第六通孔6b重叠连通,但没有水流。在实施例十六至实施例十八中,如图122所示,在使用时,将软水阀安装到水处理罐40c上,滤芯44c设置在水处理罐40c中,或者在水处理罐40c中直接填充过滤材料构成滤芯44c,阀体30c的滤芯外侧接口38c通过上集伞41c和滤芯44c的外侧相连通,滤芯内侧接口39c通过中心管42c和下集伞43c与滤芯44c相连通。将进水口31c连接到水源,将排污口33c连接到排水处,将吸盐口36c通过软管50c和盐箱51c中的盐阀52c相连通。如将本发明作为过滤阀使用时,只需把吸盐口36c封闭。通过电动或手动来旋转阀杆61c末端的拨动齿轮62c,即可转动动阀片20c来切换和定阀片10c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功能。下面通过使用树脂滤料为例具体说明明。实施例十六:采用经过阀杆从盖子直接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99-123所示,在实施例十六中,使用图100和图101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c、盖子60c、射流器37c、置于阀体30c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c和动阀片20c,动阀片20c和阀杆61c相连接,阀体30c上设置有进水口31c、出水口32c、射流器出口34c、射流器入口35c、滤芯外侧接口38c和滤芯内侧接口39c,射流器37c通过射流器出口34c和射流器入口35c与阀体30c相连通,在射流器37c上设置有吸盐口36c,排污口33c设置在盖子60c上,定阀片10c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c、第二通孔2c、第三通孔3c、第四通孔4c、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c和第二通孔2c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第三通孔3c与滤芯内侧接口39c相连通,第四通孔4c与出水口32c相连通,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c相连通,第六通孔6c与射流器入口35c相连通;第一通孔1c与第三通孔3c相邻,第三通孔3c与第四通孔4c相邻,第四通孔4c与第五通孔5c相邻,第五通孔5c与第二通孔2c相邻,第二通孔2c与第六通孔6c相邻,第六通孔6c与第一通孔1c相邻;所述动阀片20c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c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c,动阀片20c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c和排污通孔23c,所述排污通孔23c依次通过阀杆61c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c和盖子60c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c连通到排污口33c。这样的阀片结构,使得第一通孔1c、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的流道宽度较大而且宽度一致,第一通孔1c、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是提供软化水时使用的通孔流道。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重叠方式而产生的功能。软化功能:如图102、10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一通孔1c中,因为第一通孔1c和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c,通过上集伞41c,流入到滤芯44c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c,通过滤芯内侧45c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c,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c和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通过动阀片20c的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四通孔4c,由于第四通孔4c和出水口3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c。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和第六通孔6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104、10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中,因为第三通孔3c和滤芯内侧接口39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c,流经滤芯内侧45c,流经下集伞43c,反向冲洗滤芯44c后,流经上集伞41c,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c,因为定阀片10c上的第二通孔2c和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通过排污通孔23c,再依次通过阀杆61c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c和盖子60c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c后通过排污口33c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一通孔1c、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c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四通孔4c的作用。吸盐再生功能:如图106、10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和第六通孔6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五通孔5c中,因为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c,通过射流器37c射流,在射流器37c的吸盐口36c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c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c和软管50c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c,因为第六通孔6c与射流器入口35c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六通孔6c,通过导通盲孔22c导流流到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c,然后流经上集伞41c,流入滤芯44c内,混合盐水在滤芯44c内再生树脂后流经下集伞43c,流经滤芯内侧45c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c,因为第三通孔3c与滤芯内侧接口39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c,通过排污通孔23c,再依次通过阀杆61c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c和盖子60c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c后通过排污口33c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和第四通孔4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108、10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中,因为第二通孔2c和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c,通过上集伞41c,流入到滤芯44c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c,通过滤芯内侧45c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c,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c和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通过排污通孔23c,再依次通过阀杆61c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c和盖子60c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c后通过排污口33c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四通孔4c、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c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c的作用。盐箱补水功能:如图110、11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六通孔6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和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六通孔6c中,因为第六通孔6c与射流器入口35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c,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c、软管50c、盐阀52c进入盐箱51c。因为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而且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c相连通,所以射流器出口34c处无水流。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也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所以没有水流从排污口33c排出。虽然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和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实施例十七:采用了经过阀杆到盖子再到阀体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112所示,动阀片20c上设置有排污通孔23c,排污口233c设置在阀体30c上,排污通孔23c依次通过阀杆61c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c和盖子60c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c连通到阀体30c上的排污口233c。实施例十七与实施例十六中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十六的排污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的通道为:通过排污通孔后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口。其他说明都相似,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十八:采用了通过定阀片的第七通孔再到阀体排污的技术方案。如图113-116所示,在实施例十八中,使用图114和图115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c、盖子60c、射流器37c、置于阀体30c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c和动阀片20c,动阀片20c和阀杆61c相连接,阀体30c上设置有进水口31c、出水口32c、射流器出口34c、射流器入口35c、滤芯外侧接口38c和滤芯内侧接口39c,射流器37c通过射流器出口34c和射流器入口35c与阀体30c相连通,在射流器37c上设置有吸盐口36c,排污口33c3设置在阀体30c上,定阀片10c上设置有六个通孔:第一通孔1c、第二通孔2c、第三通孔3c、第四通孔4c、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在软水阀内,第一通孔1c和第二通孔2c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第三通孔3c与滤芯内侧接口39c相连通,第四通孔4c与出水口32c相连通,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c相连通,第六通孔6c与射流器入口35c相连通;第一通孔1c与第三通孔3c相邻,第三通孔3c与第四通孔4c相邻,第四通孔4c与第五通孔5c相邻,第五通孔5c与第二通孔2c相邻,第二通孔2c与第六通孔6c相邻,第六通孔6c与第一通孔1c相邻;定阀片10c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七通孔7c;所述动阀片20c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c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c,动阀片20c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c和排污盲孔323c,排污盲孔323c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c的中心,所述排污盲孔323c通过定阀片10c第七通孔7c与排污口333c相连通。这样的阀片结构,使得第一通孔1c、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的流道宽度较大而且宽度一致,第一通孔1c、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是提供软化水时使用的通孔流道。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重叠方式而产生的功能。软化功能:如图116、11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323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和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一通孔1c中,因为第一通孔1c和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c,通过上集伞41c,流入到滤芯44c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c,通过滤芯内侧45c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c,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c和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通过动阀片20c的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四通孔4c,由于第四通孔4c和出水口3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c。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和第六通孔6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盲孔323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和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118、11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323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二通孔2c和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中,因为第三通孔3c和滤芯内侧接口39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c,流经滤芯内侧45c,流经下集伞43c,反向冲洗滤芯44c后,流经上集伞41c,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c,因为定阀片10c上的第二通孔2c和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通过排污盲孔323c导流到定阀片10c上的第七通孔7c,再流到排污口333c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一通孔1c、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c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四通孔4c的作用。吸盐再生功能:如图120、12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和第六通孔6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323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和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五通孔5c中,因为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c,通过射流器37c射流,在射流器37c的吸盐口36c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c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c和软管50c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c,因为第六通孔6c与射流器入口35c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六通孔6c,通过导通盲孔22c导流流到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c,然后流经上集伞41c,流入滤芯44c内,混合盐水在滤芯44c内再生树脂后流经下集伞43c,流经滤芯内侧45c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c,因为第三通孔3c与滤芯内侧接口39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c,通过排污盲孔323c导流到定阀片10c上的第七通孔7c,再流到排污口333c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和第四通孔4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122、12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323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三通孔3c和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中,因为第二通孔2c和滤芯外侧接口38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c,通过上集伞41c,流入到滤芯44c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c,通过滤芯内侧45c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c,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c和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定阀片10c的第三通孔3c,通过排污盲孔323c导流到定阀片10c上的第七通孔7c,再流到排污口333c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四通孔4c、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c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c的作用。盐箱补水功能:如图124、12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c,将动阀片20c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c上的第六通孔6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和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323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四通孔4c和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c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c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c的第六通孔6c中,因为第六通孔6c与射流器入口35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c,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c、软管50c、盐阀52c进入盐箱51c。因为定阀片10c上的第五通孔5c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而且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c相连通,所以射流器出口34c处无水流。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c的第二通孔2c也被动阀片20c封闭遮盖不通水。排污盲孔323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四通孔4c和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所以没有水流从排污口33c排出。虽然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c上的第一通孔1c和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在实施例十九至实施例二十八中,如图129所示,在使用时,将软水阀安装到水处理罐40d上,滤芯44d设置在水处理罐40d中,或者在水处理罐40d中直接填充过滤材料构成滤芯44d,阀体30d的滤芯外侧接口38d通过上集伞41d和滤芯44d的外侧相连通,滤芯内侧接口39d通过中心管42d和下集伞43d与滤芯44d相连通。将进水口31d连接到水源,将排污口33d连接到排水处,将吸盐口36d通过软管50d和盐箱51d中的盐阀52d相连通。如将本发明作为过滤阀使用时,只需把吸盐口36d封闭。通过电动或手动来旋转阀杆61d末端的拨动齿轮62d,即可转动动阀片20d来切换和定阀片10d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功能。下面通过使用树脂滤料为例具体说明。实施例十九:应用于固定床系统。采用从盖子直接排污技术。如图126-129所示,使用图127和图128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d、盖子60d、射流器37d、置于阀体30d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d和动阀片20d,动阀片20d和阀杆61d相连接,阀体30d上设置有进水口31d、出水口32d、射流器出口34d、射流器入口35d、滤芯外侧接口38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盖子上设置有排污口33d,射流器37d通过射流器出口34d和射流器入口35d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d上设置有吸盐口36d;定阀片10d上设置有呈环状分布的七个通孔:第一通孔1d、第二通孔2d、第三通孔3d、第四通孔4d、第五通孔5d、第六通孔6d和第七通孔7d,在阀体30d内,第一通孔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5d和第六通孔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第六通孔6d与第二通孔2d相邻,第二通孔2d与第一通孔1d相邻,第一通孔1d与第四通孔4d相邻,第四通孔4d与第五通孔5d相邻,第五通孔5d与第三通孔3d相邻,第三通孔3d与第七通孔7d相邻;动阀片20d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d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d,动阀片20d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d和排污通孔23d,排污通孔23d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口33d。软化功能:如图129、13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0d上的进水通道21d和定阀片10d上的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d与第三通孔3d和第七通孔7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d和第六通孔6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d的进水通道21d流入到定阀片10d的第一通孔1d中,因为第一通孔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d,通过上集伞41d,流入到滤芯44d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d,通过滤芯内侧45d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d和第三通孔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d,通过动阀片20d的导通盲孔22d导流流入到第七通孔7d,由于第七通孔7d和出水口3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d。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d的第二通孔2d、第四通孔4d和第五通孔5d被动阀片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d和第六通孔6d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131、132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0d上的进水通道21d和定阀片10d上的第三通孔3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d与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d和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d的进水通道21d流入到定阀片10d的第三通孔3d中,因为第三通孔3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反向冲洗滤芯44d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因为定阀片10d上的第一通孔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d,通过排污通孔23d,再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d的第二通孔2d、第四通孔4d、第五通孔5d、第六通孔6d和第七通孔7d被动阀片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d与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133、134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0d上的进水通道21d和定阀片10d上的第四通孔4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d与第二通孔2d和第六通孔6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d和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d的进水通道21d流入到定阀片10d的第四通孔4d中,因为第四通孔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d,通过射流器37d射流,在射流器37d的吸盐口36d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d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d和软管50d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d,因为第六通孔6d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六通孔6d,通过导通盲孔22d导流流到第二通孔2d,因为第二通孔2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d,通过下集伞43d流到滤芯44d,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因为第一通孔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d,通过排污通孔23d,再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d的第三通孔3d、第五通孔5d和第七通孔7d被动阀片20d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135、13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0d上的进水通道21d和定阀片10d上的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d与第六通孔6d和第七通孔7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d和第二通孔2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d的进水通道21d流入到定阀片10d的第一通孔1d中,因为第一通孔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d,通过上集伞41d,流入到滤芯44d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d,通过滤芯内侧45d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d和定阀片10d的第二通孔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d,通过排污通孔23d,再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d的第三通孔3d、第四通孔4d和第五通孔5d被动阀片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导通盲孔22d与第六通孔6d和第七通孔7d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盐箱软水补水功能:如图137、13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0d上的进水通道21d和定阀片10d上的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d与第三通孔3d和第五通孔5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d和第七通孔7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d的进水通道21d流入到定阀片10d的第一通孔1d中,因为第一通孔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d,通过上集伞41d,流入到滤芯44d的外侧,被树脂软化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d,通过滤芯内侧45d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d和定阀片10d的第三通孔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d,通过导通盲孔22d导流流到第五通孔5d,因为第五通孔5d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d,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d、软管50d和盐阀52d进入盐箱51d。在此过程中,第二通孔2d、第四通孔4d和第六通孔6d被动阀片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d和第七通孔7d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实施例二十:应用于浮动床系统。采用从盖子直接排污技术。实施例二十和实施例十九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二十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实施例十九的第一通孔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二通孔2d和第三通孔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内侧接口39d;这个区别就使得在定、动阀片的相同对应位置下水处理罐40d内的水流正好相反。这里仅对软化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就不再赘述。软化功能:如图130、图13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0d上的进水通道21d和定阀片10d上的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d与第三通孔3d和第七通孔7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d和第六通孔6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d的进水通道21d流入到定阀片10d的第一通孔1d中,因为第一通孔1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经过树脂软化过滤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d和定阀片10d的第三通孔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d,通过动阀片20d的导通盲孔22d导流流入到第七通孔7d,由于第七通孔7d和出水口3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d。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d的第二通孔2d、第四通孔4d和第五通孔5d被动阀片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d和第六通孔6d重叠连通着,但没有水流。实施例二十一:采用从定阀片的第八通孔排污的技术。如图126、图140-143所示,使用图140和图141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实施例二十一和实施例十九、二十的阀片结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二十一的定阀片10d的中心还设置有第八通孔8d,动阀片20d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1d;而实施例十九、二十的定阀片上没有第八通孔,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二十一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盲孔导流流到定阀片的第八通孔,再流到阀体上的排污口排水;实施例十九、二十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盖子上的排污口排水。所以在这里仅举一例对反冲洗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不再赘述。反冲洗功能:如图142、14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0d上的进水通道21d和定阀片10d上的第三通孔3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d与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1d与第一通孔1d和第八通孔8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d的进水通道21d流入到定阀片10d的第三通孔3d中,因为第三通孔3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反向冲洗滤芯44d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因为定阀片10d上的第一通孔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d,通过排污盲孔231d导流流到第八通孔8d,由于第八通孔8d和排污口3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10d的第二通孔2d、第四通孔4d、第五通孔5d、第六通孔6d和第七通孔7d被动阀片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d与第一通孔1d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实施例二十二:应用于持续供水的固定床系统。采用从定阀片的第八通孔排污的技术。如图126、图144-146所示,使用图144和图145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d、盖子60d、射流器37d、置于阀体30d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210d和动阀片220d,动阀片220d和阀杆61d相连接,阀体30d上设置有进水口31d、出水口32d、排污口33d、射流器出口34d、射流器入口35d、滤芯外侧接口38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射流器37d通过射流器出口34d和射流器入口35d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d上设置有吸盐口36d;定阀片210d上设置有七个通孔:第一通孔201d、第二通孔202d、第三通孔203d、第四通孔204d、第五通孔205d和第六通孔206d设置在内圆环上,第七通孔207d设置在外圆环上;在阀体30d内,第一通孔20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二通孔202d和第三通孔20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四通孔20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205d和第六通孔20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20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定阀片210d的中心还设置有第八通孔208d;第六通孔206d与第二通孔202d相邻,第二通孔202d与第一通孔201d相邻,第一通孔201d与第四通孔204d相邻,第四通孔204d与第五通孔205d相邻,第五通孔205d与第三通孔203d相邻,第三通孔203d与第七通孔207d相邻;动阀片220d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d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21d,进水通道221d被设置在内圆环上,动阀片220d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2d,导通盲孔222d被设置在内圆环和外圆环上,动阀片220d上还设置有排污盲孔2231d,排污盲孔2231d为一径向盲孔,一端位于动阀片220d的中心,另一端位于内圆环上,排污盲孔2231d通过定阀片210d的第八通孔208d与排污口33d相连通;在动阀片220d的旋转过程中,只有导通盲孔222d覆盖住定阀片210d的第七通孔207d,动阀片220d的其他部分都覆盖不住第七通孔207d。软化功能:如图146、14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20d上的进水通道221d和定阀片210d上的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2d与第三通孔203d和第七通孔207d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1d与第六通孔206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20d的进水通道221d流入到定阀片210d的第一通孔201d中,因为第一通孔20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d,通过上集伞41d,流入到滤芯44d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d,通过滤芯内侧45d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d和第三通孔20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203d,通过动阀片220d的导通盲孔222d导流流入到第七通孔207d,由于第七通孔207d和出水口3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d。在此过程中,定阀片210d的第二通孔202d、第四通孔204d和第五通孔205d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盲孔2231d与第六通孔206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但没有水流。反冲洗功能:如图148、14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20d上的进水通道221d和定阀片210d上的第三通孔203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2d与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1d和第一通孔201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20d的进水通道221d流入到定阀片210d的第三通孔203d中,因为第三通孔203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反向冲洗滤芯44d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因为定阀片210d上的第一通孔20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201d,通过排污盲孔2231d导流流到第八通孔208d,由于第八通孔208d和排污口3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210d的第二通孔202d、第四通孔204d、第五通孔205d和第六通孔206d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2d与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由于第七通孔207d没有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所以进水口31d进入的原水直接通过第七通孔207d流到出水口32d供水。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150、15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20d上的进水通道221d和定阀片210d上的第四通孔204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2d与第二通孔202d和第六通孔206d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1d与第一通孔201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20d的进水通道221d流入到定阀片210d的第四通孔204d中,因为第四通孔20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d,通过射流器37d射流,在射流器37d的吸盐口36d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d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d和软管50d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d,因为第六通孔206d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六通孔206d,通过导通盲孔222d导流流到第二通孔202d,因为第二通孔202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d,通过下集伞43d流到滤芯44d,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因为第一通孔20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201d,通过排污盲孔2231d导流流到第八通孔208d,由于第八通孔208d和排污口3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210d的第三通孔203d和第五通孔205d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不通水。由于第七通孔207d没有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所以进水口31d进入的原水直接通过第七通孔207d流到出水口32d供水。正洗功能:如图152、15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20d上的进水通道221d和定阀片210d上的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2d与第六通孔206d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1d与第二通孔202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20d的进水通道221d流入到定阀片210d的第一通孔201d中,因为第一通孔20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d,通过上集伞41d,流入到滤芯44d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43d,通过滤芯内侧45d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d和定阀片210d的第二通孔20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02d,通过排污盲孔2231d导流流到第八通孔208d,由于第八通孔208d和排污口3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210d的第三通孔203d、第四通孔204d和第五通孔205d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2d与第六通孔206d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由于第七通孔207d没有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所以进水口31d进入的原水直接通过第七通孔207d流到出水口32d供水。盐箱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功能:如图154、15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20d上的进水通道221d和定阀片210d上的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2d与第三通孔203d、第五通孔205d、第七通孔207d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1d与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20d的进水通道221d流入到定阀片210d的第一通孔201d中,因为第一通孔20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外侧接口38d,通过上集伞41d,流入到滤芯44d的外侧,被树脂软化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d,通过滤芯内侧45d流入到滤芯内侧接口39d,由于滤芯内侧接口39d和定阀片210d的第三通孔20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203d,通过导通盲孔222d导流流到第五通孔205d和第七通孔207d,因为第五通孔205d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d,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d、软管50d和盐阀52d进入盐箱51d,同时由于第七通孔207d和出水口32d相连通,所以流到第七通孔207d的软化水继续流到出水口32d供水。在此过程中,第二通孔202d、第四通孔204d和第六通孔206d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盲孔2231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但是没有水流。实施例二十三:应用于持续供水的浮动床系统。实施例二十三和实施例二十二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二十三的第一通孔201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二通孔202d和第三通孔20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实施例二十二的第一通孔201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二通孔202d和第三通孔20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内侧接口39d;这个区别就使得在定动阀片的相同对应位置下水处理罐40d内的水流正好相反。这里仅对软化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就不再赘述。软化功能:如图147、15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20d上的进水通道221d和定阀片210d上的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2d与第三通孔203d和第七通孔207d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231d与第六通孔206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20d的进水通道221d流入到定阀片210d的第一通孔201d中,因为第一通孔201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经过树脂软化过滤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d和定阀片210d的第三通孔20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203d,通过动阀片220d的导通盲孔222d导流流入到第七通孔207d,由于第七通孔207d和出水口3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d。在此过程中,定阀片210d的第二通孔202d、第四通孔204d和第五通孔205d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盲孔2231d与第六通孔206d和第八通孔208d重叠连通,但没有水流。实施例二十四:采用从盖子直接排污的技术。如图1、图157-160所示,使用图157和图158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实施例二十四和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的阀片结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的定阀片210d的中心还设置有第八通孔208d,动阀片220d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231d;而实施例二十四的定阀片210d上没有第八通孔,动阀片220d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223d。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盲孔导流流到定阀片的第八通孔,再流到阀体上的排污口排水;实施例二十四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盖子上的排污口排水。所以在这里仅举一例对反冲洗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四个功能不再赘述。反冲洗功能:如图159、16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220d上的进水通道221d和定阀片210d上的第三通孔203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2d与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23d和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20d的进水通道221d流入到定阀片210d的第三通孔203d中,因为第三通孔203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反向冲洗滤芯44d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因为定阀片210d上的第一通孔201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201d,通过排污通孔223d,再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210d的第二通孔202d、第四通孔204d、第五通孔205d和第六通孔206d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导通盲孔222d与第一通孔201d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由于第七通孔207d没有被动阀片220d封闭遮盖,所以进水口31d进入的原水直接通过第七通孔207d流到出水口32d供水。实施例二十五:应用于不持续供水系统。如图161-164所示,图161-162是采用从定阀片第八通孔208d排污技术的定动阀片组合,图38-39是采用从盖子直接排污技术的定动阀片组合。实施例二十五和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二十五的动阀片320在旋转过程中都能覆盖住定阀片210d的第七通孔207d;而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的动阀片在旋转过程中,只有导通盲孔覆盖住定阀片的第七通孔,动阀片的其他部分都覆盖不住第七通孔,也就是说除了在软化和补水位置能够覆盖住定阀片的第七通孔外,而在其他位置都没有覆盖住定阀片的第七通孔。这样就使得实施例二十五在反冲洗、吸盐、正洗时是不供水的,而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在反冲洗、吸盐、正洗时是供应原水的。由于其他说明和实施例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相似,在这里就不在赘述。实施例二十六:应用于具有落床功能的浮动床系统。采用从盖子直接排污技术。如图126、图165-168所示,使用图165和图166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包括阀体30d、盖子60d、射流器37d、置于阀体30d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410d和动阀片420d,动阀片420d和阀杆61d相连接,阀体30d上设置有进水口31d、出水口32d、射流器出口34d、射流器入口35d、滤芯外侧接口38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盖子上设置有排污口33d,射流器37d通过射流器出口34d和射流器入口35d与阀体相连通,在射流器37d上设置有吸盐口36d;定阀片410d上设置有七个通孔:第一通孔401d设置在内外圆环上,第二通孔402d设置在外圆环上,第三通孔403d、第四通孔404d、第五通孔405d和第六通孔406d设置在内圆环上,第七通孔407d设置在外圆环上;在阀体30d内,第一通孔401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第二通孔402d和第三通孔403d互相连通并且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第四通孔40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第五通孔405d和第六通孔406d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第七通孔407d与出水口32d相连通;第六通孔406d与第二通孔402d相邻,第二通孔402d与第一通孔401d相邻,第一通孔401d与第四通孔404d相邻,第四通孔404d与第五通孔405d相邻,第五通孔405d与第三通孔403d相邻,第三通孔403d与第七通孔407d相邻;动阀片420d上设置有与进水口31d相连通的进水通道421d,进水通道421d设置在内圆环上,动阀片420d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422d和排污通孔423d,导通盲孔422d设置在内外圆环上,排污通孔423d设置在外圆环上,排污通孔423d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口33d。软化功能:如图167、图16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422d与第三通孔403d和第七通孔407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423d被定阀片410d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420d的进水通道421d流入到定阀片410d的第一通孔401d中,因为第一通孔401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经过树脂软化过滤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d和定阀片410d的第三通孔40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403d,通过动阀片420d的导通盲孔422d的导流,流入到第七通孔407d,由于第七通孔407d和出水口3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d。在此过程中,定阀片410d的第二通孔402d、第四通孔404d、第五通孔405d和第六通孔406d被动阀片420d封闭遮盖不通水;排污通孔423d被定阀片410d封闭遮盖不通水。落床功能:如图169、图17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和定阀片410d上的平面区域封闭遮盖,导通盲孔422d与定阀片410d上的第四通孔404d和第五通孔405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423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七通孔407d重叠连通,定阀片410d的第一通孔401d、第二通孔402d、第三通孔403d和第六通孔406d被动阀片4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由于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被定阀片410d上的平面区域封闭遮盖,所以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不进入滤芯,出水口32d和排污口33d没有水流。树脂层在重力下逐层降落到树脂罐40d的底部。反冲洗功能:如图171、图172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三通孔403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422d和排污通孔423d与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420d的进水通道421d流入到定阀片410d的第三通孔403d中,因为第三通孔403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外侧接口38d,流经上集伞41d,反向冲洗树脂后,流经下集伞43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d,因为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401d,通过排污通孔423d,再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410d的第二通孔402d、第四通孔404d、第五通孔405d、第六通孔406d和第七通孔407d被动阀片4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吸盐逆流再生功能:如图173、图174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四通孔404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422d与定阀片410d上的第二通孔402d和第六通孔406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423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420d的进水通道421d流入到定阀片410d的第四通孔404d中,因为第四通孔404d与射流器出口34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d,通过射流器37d射流,在射流器37d的吸盐口36d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d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d和软管50d吸入,原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d,因为第六通孔406d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第六通孔406d,通过导通盲孔422d导流流到第二通孔402d,因为第二通孔402d与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混合盐水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流经上集伞41d流到滤芯44d,从树脂层的上部向下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通过下集伞43d,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d,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d,因为第一通孔401d与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401d,通过排污通孔423d,再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410d的第三通孔403d、第五通孔405d和第七通孔407d被动阀片420d封闭遮盖不通水。正洗功能:如图175、图17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422d与定阀片410d上的第六通孔406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423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二通孔402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420d的进水通道421d流入到定阀片410d的第一通孔401d中,因为第一通孔401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经上集伞41d,流入到滤芯外侧接口38d,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d和定阀片410d的第二通孔402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402d,通过排污通孔423d,再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410d的第三通孔403d、第四通孔404d、第五通孔405d和第七通孔407d被动阀片420d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导通盲孔422d与定阀片410d上的第六通孔406d重叠连通,正好起到封闭遮盖作用。盐箱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功能:如图177、图17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422d与定阀片410d上的第三通孔403d、第五通孔405d和第七通孔407d重叠连通,排污通孔423d被定阀片410d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420d的进水通道421d流入到定阀片410d的第一通孔401d中,因为第一通孔401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内侧接口39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经下集伞43d,由树脂的下部向上流动,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上集伞41d,流到滤芯外侧接口38d,由于滤芯外侧接口38d和定阀片410d的第三通孔40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403d,通过导通盲孔422d导流流到第五通孔405d和第七通孔407d,因为第五通孔405d与射流器入口35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d,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d、软管50d和盐阀52d进入盐箱51d补水,同时由于第七通孔407d和出水口32d相连通,所以流到第七通孔407d的软化水继续流到出水口32d供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410d的第二通孔402d、第四通孔404d和第六通孔406d被动阀片420d封闭遮盖不通水。排污通孔423d被定阀片410d封闭遮盖不通水。实施例二十七:应用于具有落床功能的浮动床系统。采用从定阀片的第八通孔排污的技术。如图126、图179-182所示,使用图179和图180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实施例二十七和实施例二十六的阀片结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二十七的定阀片410d的中心设置有第八通孔408d,动阀片420d上设置有排污盲孔4231d;而实施例二十六的定阀片410d上没有第八通孔,动阀片420d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423d。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二十七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420d的排污盲孔4231d导流流到定阀片410d的第八通孔408d,再流到阀体上的排污口33d排水;实施例二十六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420d的排污通孔423d,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通过盖子上的排污口33d排水。所以在这里仅对反冲洗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功能不再赘述。反冲洗功能:如图181、图182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d,将动阀片420d上的进水通道421d和定阀片410d上的第三通孔403d重叠连通,导通盲孔422d和排污盲孔4231d与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d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420d的进水通道421d流入到定阀片410d的第三通孔403d中,因为第三通孔403d和滤芯外侧接口38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外侧接口38d,流经上集伞41d,反向冲洗树脂后,流经下集伞43d,流经滤芯内侧45d,流到滤芯内侧接口39d,因为定阀片410d上的第一通孔401d和滤芯内侧接口39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401d,通过排污盲孔4231d导流流到第八通孔408d,由于第八通孔408d和排污口33d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口33d排水。在此过程中,定阀片410d的第二通孔402d、第四通孔404d、第五通孔405d、第六通孔406d和第七通孔407d被动阀片420d封闭遮盖不通水。实施例二十八:采用了从排污通孔通过阀杆和盖子再到阀体的排污技术。如图183所示,阀体30d上设置有排污口331d,动阀片20d上的排污通孔23d依次通过阀杆61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和盖子60d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d后再连通到阀体30d上的排污口331d。实施例二十八与实施例二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六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十九、二十、二十四、二十六中的排污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的通道为:通过排污通孔后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再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口。其他说明都相似,这里不再赘述。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184至图188所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二控流元件20,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该第一控流本体11包括一个顶端部111,其中该顶端部111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该第二控流元件20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该第二控流本体21具有一个底端部211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该底端部211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该第二控流面200相接触。如附图之图186A至图187F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顶端部111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底端部211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和第二边缘部2112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其中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一个第一通道101、一个第二通道102、一个第三通道103、一个第四通道104和一个第五通道105,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一个第九通道109,一个第十通道1010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间部2113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第十通道1010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该第十一通道1011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控流面200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的第九开口1091可保持该第九通道109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第五通道105、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的顶端部111的第一中间部1113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该第二通道102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的顶端部111的第一中心部111延伸至该顶端部111的第一边缘部1112。如附图之图187A至图187F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一通道101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与第二通道102和第三通道103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二通道102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一通道101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四通道104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与第五通道105和第二通道102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一通道101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五通道105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一通道101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四通道104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与第二通道102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与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三通道103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与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被第二控流元件20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被第二控流元件20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被第二控流元件20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被第二控流元件20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被第二控流元件20封闭。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第九通道109、该第十通道1010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进一步地,该控流器还具有一个停止工作位,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均不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与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被第一控流元件10封闭。如附图之图186A至18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第五通道105、第四通道104、第二通道102和第三通道103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第十一通道1011和第十通道1010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第五通道105、第四通道104、第二通道102和第三通道103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同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第十一通道1011和第十通道1010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如附图186A至图18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顶端部111的第一中心部1111,且该第一控流面100的中心部分10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一个第二部分1002,一个第三部分1003、一个第四部分1004,一个第五部分1005,一个第六部分1006,一个第七部分1007、一个第八部分1008;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的中心区域20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一个第二区域2002,一个第三区域2003、一个第四区域2004,一个第五区域2005,一个第六区域2006,一个第七区域2007、一个第八区域2008;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自第一控流面100的第一部分1001和第二部分1002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的第三部分1003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第五部分1005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中心部分1000和第六部分1006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自该第一控流面100的第七部分1007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自该第二控流面200的第一区域201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自该第二控流面200的第五区域2005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自该第二控流面200的第七区域2007和中心区域2000向上延伸至高端部212。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和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且第九通道109和第十通道1010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面200。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七通道107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185所示,依本发明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其中该外壳30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该外壳本体31具有一个内侧壁311和一个外侧壁312,并围设成一个内室300,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适于第一控流面100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适于第二控流面200朝下地设于该内室300,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低端部112与该外壳30的外壳本体31的内侧壁311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且该外壳30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一个第二开口302,一个第三开口303,一个第四开口304,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分别与第一开口301和第九通道109的第九开口1091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与该第五通道105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低端部112与该外壳30的外壳本体31的内侧壁311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18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其中该隔流元件40与该外壳30的内侧壁311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与该外壳30的外壳本体31的内侧壁311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与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且该隔流元件40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如附图之图18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其中该导流元件50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其中该导流本体51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其中该导流元件50的该导流本体51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的第一导流通道510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85至图186C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与第二控流元件20之间的耐磨元件60,其中该耐磨元件60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其中该耐磨本体61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第二控流面200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其中该耐磨表面610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面100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的耐磨本体61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一个第二接口602、一个第三接口603、一个第四接口604和一个第五接口605,其中该第一接口601、第二接口602、第三接口603、第四接口604和第五接口605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相对应。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60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之间时,该耐磨元件60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转动。优选地,该耐磨元件60的该耐磨表面610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如附图之图18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的外壳本体31的外侧壁312的射流器70,其中该射流器70分别与该外壳30的第三开口303和第四开口304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8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其中该辅助单元80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其中该驱动元件81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其中该固定元件82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的驱动元件81与该导流元件50的导流本体51一体成型。参考附图之图188,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装置,如水处理装置90,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一个集液单元92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具有一个水处理室900和一个上端开口910,该集液单元92包括一个中心管921,该水处理单元93适于容纳在该水处理室900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向下延伸进入该水处理室900,并和该上端开口910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其中该中心管921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其中水处理容器91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的中心管921的低端开口9212流入该中心管921和自该中心管921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中的水处理单元93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软化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软化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或第二通道102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的集液单元92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或第二通道102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的集液单元92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的集液单元92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8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该射流器70适于与该配液箱84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的第四开口304。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和该水处理装置90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和第二导流室402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第一导流室401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第二导流室402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并经第二导流室402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的中心管921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当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第二导流室402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第一导流室401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并经第二导流室402和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的水处理容器91。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第一导流室401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第二导流室402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当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第二导流室402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第一导流室401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优选地,该配液箱84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的水处理单元93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和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的水处理单元93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第二导流室402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的中心管921的高端开口9211与该第一导流室401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流动时,该液体自下向上流流过水处理单元93,从而使得水处理单元93是被液体所托起,此时要切换工位时,为了避免水处理单元93的树脂发生乱层,该水处理单元93的树脂层需要自然下落,这时该控流器的停止工作位必须与其第一工作位相邻,以避免当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不相邻时,从第一工作位向停止工作位切换时经过其它工作位所导致的水流干扰。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的水处理容器91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四通道104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与第五通道105和第二通道102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的水处理容器91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与第一通道1011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与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的水处理容器91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第一通道101、第二通道102、第三通道103、第四通道104和第五通道105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并自该导流元件50第一导流通道510排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软化;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中的溶液通过中心管921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中补充水;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可使该水处理机停止工作并处于待机状态。另外,本发明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相邻,当使用者想将水处理机从水软化状态调整至待机状态或关机状态时,使用者只需要将该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位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20转动一个最短距离,即可实现水处理机工作状态的切换。换句话说,由于该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的实现在动作上的连续性,从而使得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不同工作状态的切换方式更符合普通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减少水处理机在不同功能状态间切换时,该第二控流本体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的转动路径,从而减小该第一控流元件10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之间的磨损和延长该水处理机的使用寿命。如附图之图188所示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187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和第一通道101,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和第三通道103,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的第二开口302流出;如附图之图187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和第二通道102,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流到第一通道101,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和第一导流通道510流出;如附图之图187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和第四通道104,再从第三开口303流入到射流器70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再流经第五通道105流入第二通道102,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流到第一通道101,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和第一导流通道510流出;如附图之图187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和第五通道105,流经第四开口304流入到射流器70,向配液箱84补水。如附图之图187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和第一通道101,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和第一导流通道510流出;如附图之图187F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流入,但水流不进入第一控流元件10。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八等分控流器,等分数目较少,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停止-》反洗-》逆流吸盐-》补水-》正洗,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阀门寿命;在水处理工作位(第一工作位)的后面一个工作位就是停止工作位,由于该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的实现在动作上的连续性,从而使得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不同工作状态的切换方式更符合普通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减少水处理机在不同功能状态间切换时,该第二控流本体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转动路径,从而减小该第一控流元件与该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磨损和延长该水处理机的使用寿命,特别的,在工业上,在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单元有时采用的是漂浮在水处理室内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装填较多的过滤材料,在进入再生前,水处理单元需要自然下落,停止工作位可以使得树脂自然下落,特别地,为了避免水处理单元在下落时的乱层,停止位必须设置在第一工作位的相邻工作位上以避免在切换经过其他工作位时引起水流的不稳定,本实施例很好地实现了这个功能;第一控流元件的中心部位是液体的主通道,减少了由于液体在控流器内部转弯而使得液体在控流器内部流得更加流畅,从而增大了流量。参考本发明附图189至图191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A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二控流元件20A,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A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A,该第一控流本体11A包括一个顶端部111A,其中该顶端部111A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A;该第二控流元件20A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A,该第二控流本体21A具有一个底端部211A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A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A,该底端部211A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A;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该第二控流面200A相接触。如附图之图191A、图191B、图191D、图192A、图192B、图192C、图192D、图192E、图192F、图192H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A的顶端部111A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A、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A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A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A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A,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底端部211A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A、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A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A和第二边缘部2112A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A,其中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的一个第一通道101A、一个第二通道102A、一个第三通道103A、一个第四通道104A和一个第五通道105A,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底端部211A的一个第九通道109A,一个第十通道1010A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A,其中该第一通道101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的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A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底端部211A的第二控流面200A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底端部211A的第二中间部2113A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A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A;第十通道1010A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底端部211A的第二控流面200A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A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底端部211A的第二中心部2111A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A;该第十一通道1011A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底端部211A的第二控流面200A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A的第九开口1091A可保持该第九通道109A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A的顶端部111A的第一中间部1113A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A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A;该第十一通道1011A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底端部211A的第二边缘部2112A向上延伸。如附图之图192A至图192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A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A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A分别与第二通道102A和第三通道103A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四通道104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A与第五通道105A和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五通道105A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五通道105A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三通道103A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A与第三通道103A和第四通道104A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A被第二控流元件20A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被第二控流元件20A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A被第二控流元件20A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A和第四通道104A被第二控流元件20A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A被第二控流元件20A封闭。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A;该第九通道109A、该第十通道1010A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A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如附图之图192F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还具有一个停止工作位,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均不相连通。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和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面200A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和第九通道109A、第十通道1010A和第十一通道1011A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面200A。如附图191A至图19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第五通道105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和第四通道104A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第十一通道1011A和第十通道1010A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A、第五通道105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和第四通道104A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第十一通道1011A和第十通道1010A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如附图191A至图19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A,且该第一控流面100A的中心部分1000A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A,一个第二部分1002A,一个第三部分1003A、一个第四部分1004A,一个第五部分1005A,一个第六部分1006A,一个第七部分1007A、一个第八部分1008A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A;和该第二控流面200A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A,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A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A的中心区域2000A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A,一个第二区域2002A,一个第三区域2003A、一个第四区域2004A,一个第五区域2005A,一个第六区域2006A,一个第七区域2007A、一个第八区域2008A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A;其中该第一通道101A自第一控流面100A的第一部分1001A、第二部分1002A和第三部分1003A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的第五部分1005A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A自该第一控流面100A的第六部分1006A和第七部分1007A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A自该第一控流面100A的第八部分1008A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A自该第一控流面100A的第九部分1009A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A自该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一区域2001A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A自该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四区域2004A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A自该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六区域2006A和第七区域2007A向上延伸。如附图之图190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A,其中该外壳30A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A,该外壳本体31A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A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A和一个外侧壁312A,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A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A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A,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A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A,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的低端部112A与该外壳30A的外壳本体31A的内侧壁311A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A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A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A,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A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A,其中该外壳30A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A、一个第二开口302A,一个第三开口303A,一个第四开口304A,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A分别与第一开口301A和第九通道109A的第九开口1091A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A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A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A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A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A与该第五通道105A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A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A和第九通道109A的第九开口1091A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A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A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A,其中该隔流元件40A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A,且该隔流元件40A与该外壳30A的外壳本体31A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A与该外壳30A的外壳本体31A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A,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A,其中该导流元件50A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A,其中该导流本体51A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A,其中该导流元件50A的该导流本体51A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A的第一导流通道510A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0、图191A和图191G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A与第二控流元件20A之间的耐磨元件60A,其中该耐磨元件60A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A,其中该耐磨本体61A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A的第二控流面200A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A,其中该耐磨表面610A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A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A的耐磨本体61A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A、一个第二接口602A、一个第三接口603A、一个第四接口604A和一个第五接口605A,其中该第一接口601A、第二接口602A、第三接口603A、第四接口604A和第五接口605A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相对应。优选地,该耐磨元件60A的该耐磨表面610A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如图191G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的顶端部111A的第一中心部1111A的第十二通道1012A时,该耐磨元件60A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A。如附图之图19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A的外壳本体31A的外侧壁312A的射流器70A,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A的第三开口303A和第四开口304A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A,其中该辅助单元80A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A,其中该驱动元件81A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A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A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A,其中该固定元件82A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A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A的驱动元件81A与该导流元件50A的导流本体51A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191E、图191F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的顶端部111A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A、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A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A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A的第一中间部1113A,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A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A,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的第二控流面200A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A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中心部2111A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A。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A的该中心部分1000A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的顶端部111A的第一中心部1111A,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A自该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四区域2004A和该中心区域2000A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三通道103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A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面100A向下和向外延伸。参考附图之图193,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装置,如水处理装置90A,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A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A、一个集液单元92A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A,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A具有一个水处理室900A和一个上端开口910A,该集液单元92A包括一个中心管921A,该水处理单元93A适于容纳在该水处理室900A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A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A向下延伸进入该水处理室900A,并和该上端开口910A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A,其中该中心管921A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A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A,其中水处理容器91A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A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A的中心管921A的低端开口9212A流入该中心管921A和自该中心管921A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A中的水处理单元93A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或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A的集液单元92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或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A的集液单元92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A的集液单元92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A,该射流器70A适于与该配液箱84A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A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A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A的第四开口304A。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A和该水处理装置90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A和第二导流室402A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A与该第一导流室401A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与该第二导流室402A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A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A并经第二导流室402A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A的中心管921A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A。当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A与该第二导流室402A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与该第一导流室401A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A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A并经第二导流室402A和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A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A的水处理容器91A。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A与该第一导流室401A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与该第二导流室402A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A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A;当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A与该第二导流室402A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A的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与该第一导流室401A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A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A。优选地,该配液箱84A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A的水处理单元93A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A的外侧开口9101A和中心管921A的高端开口9211A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A的水处理单元93A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A的再生洗脱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A的水处理容器91A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A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四通道104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A与第五通道105A和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A的水处理容器91A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A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与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与第二通道102A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A的水处理容器91A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A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A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A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A的第一控流本体11A的第一通道101A、第二通道102A、第三通道103A、第四通道104A和第五通道105A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A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A的第二控流本体21A,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A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A,并自该导流元件50A第一导流通道510A排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A;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A中的溶液通过中心管921A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A;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A中补充水分;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A;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可使该水处理机停止工作并处于待机状态。可选地,依附图之图191C、图192G和图192H所示的是依本发明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控流元件20A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A1的第九通道109A1自该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一区域2001A和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九区域2009A向上延伸,且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1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A和第四通道104A同时相连通从而使得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对配液箱84进行水分补充时,该水处理机可提供来自控流器的第一开口301A的水;且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A相连通,由于该第九通道109A1设于该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一区域2001A和第二控流面200A的第九区域2009A,从而使得该第九通道109A1与该第一通道101A的重合度变大,从而使得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可提供更大的水处理水水流。如附图之图193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192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A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和第一通道101A,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A,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A,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A和第三通道103A,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A的第二开口302A流出;如附图之图192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A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和第二通道102A,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A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A,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A流到第一通道101A,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A和第一导流通道510A流出;如附图之图192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A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和第四通道104A,再从第三开口303A流入到射流器70A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A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A,再流经第五通道105A流入第二通道102A,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A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A,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A流到第一通道101A,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A和第一导流通道510A流出;如附图之图192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A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和第五通道105A,流经第四开口304A流入到射流器70A,向配液箱84A补水。如附图之图192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A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A和第一通道101A,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A,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A,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A,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A和第一导流通道510A流出;如附图之图192F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A流入,但水流不进入第一控流元件10A。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通道占了九分之三的流道面积,增大了在水处理工作位的进水通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九通道可以设计为占有二等分的流道面积,这在现有控流器中是很特别的,极大的增加了进水通量,而且这种设计在补水的同时还可以向用户提供原水。参考本发明附图194至图196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m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二控流元件20m,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m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m,该第一控流本体11m包括一个顶端部111m,其中该顶端部111m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m;该第二控流元件20m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m,该第二控流本体21m具有一个底端部211m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m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m,该底端部211m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m;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该第二控流面200m相接触。如附图之图196A至图196C和图197A至图197E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m的顶端部111m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m、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m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m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m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m,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底端部211m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m、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m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m和第二边缘部2112m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m,其中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的一个第一通道101m、一个第二通道102m、一个第三通道103m、一个第四通道104m、一个第五通道105m和一个第六通道106m,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底端部211m的一个第九通道109m,一个第十通道1010m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m,其中该第一通道101m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的第一控流面100m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m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m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m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第一控流面100m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m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m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m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底端部211m的第二控流面200m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底端部211m的第二中间部2113m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m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m;第十通道1010m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底端部211m的第二控流面200m向上延伸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底端部211m的第二中间部2113m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m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m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底端部211m的第二控流面200m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m的第九开口1091m可保持该第九通道109m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m、该第二通道102m、第三通道103m、该第四通道104m、第五通道分别105m和第六通道108m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m的顶端部111m的第一中间部113m;该第十通道1010m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底端部211m的第二中间部2113m延伸至该底端部211m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m;该第十一通道1011m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该底端部211m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m向上延伸。如附图之图197A至图197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m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m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一通道101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m分别与第二通道102m和第三通道103m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四通道104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m与第五通道105m和第一通道101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五通道105m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四通道104m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m与第三通道103m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m与第一通道101m和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三通道103m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m与第一通道101m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m和第六通道106m被第二控流元件20m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第四通道104m和第五通道105m被第二控流元件20m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m和第六通道106m被第二控流元件20m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m和第六通道106m被第二控流元件20m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m、第四通道104m和第五通道105m被第二控流元件20m封闭。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第二通道102m、第三通道103m、第四通道104m、第五通道105m和第六通道106m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m;该第九通道109m、该第十通道1010m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m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和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面200m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m、第二通道102m、第三通道103m、第四通道104m、第五通道105m和第六通道106m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和第九通道109m、第十通道1010m和第十一通道1011m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面200m。如附图之图196A至图196C和图197A至图197E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第五通道105m、第六通道106m、第四通道104m、第三通道103m和第二通道102m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第十一通道1011m和第十通道1010m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m、第五通道105m、第六通道106m、第四通道104m、第三通道103m和第二通道102m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第十一通道1011m和第十通道1010m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如附图196A至图196C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m,且该第一控流面100m的中心部分1000m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m,一个第二部分1002m,一个第三部分1003m、一个第四部分1004m,一个第五部分1005m,一个第六部分1006m,一个第七部分1007m、一个第八部分1008m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m;和该第二控流面200m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m,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m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m的中心区域2000m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m,一个第二区域2002m,一个第三区域2003m、一个第四区域2004m,一个第五区域2005m,一个第六区域2006m,一个第七区域2007m、一个第八区域2008m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m;其中该第一通道101m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的第一部分1001m和第二部分1002m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m自该第一控流面100m的第三部分1003m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m自该第一控流面100m的第四部分1004m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m自该第一控流面100m的第五部分1005m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m自该第一控流面100m的第六部分1006m和第七部分1007m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m自该第一控流面100m的第八部分1008m和第九部分1009m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m自该第二控流面200m的第一区域2001m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m自该第二控流面200m的第五区域2005m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m自该第二控流面200m的第七区域2007m和第八区域2008m向上延伸。如附图之图195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m,其中该外壳30m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m,该外壳本体31m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m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m和一个外侧壁312m,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m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m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m,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m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m,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的低端部112m与该外壳30m的外壳本体31m的内侧壁311m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m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m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m,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m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m,其中该外壳30m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m、一个第二开口302m,一个第三开口303m,一个第四开口304m,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m分别与第一开口301m和第九通道109m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m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m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m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m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m与该第五通道105m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m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m和第九通道109m的第九开口1091m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m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m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m,其中该隔流元件40m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m,且该隔流元件40m与该外壳30m的外壳本体31m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m与该外壳30m的外壳本体31m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m,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m与第一通道101m和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m,其中该导流元件50m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m,其中该导流本体51m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m,其中该导流元件50m的该导流本体51m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m的第一导流通道510m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5、图196C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m与第二控流元件20m之间的耐磨元件60m,其中该耐磨元件60m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m,其中该耐磨本体61m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m的第二控流面200m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m,其中该耐磨表面610m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m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面100m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m的耐磨本体61m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m、一个第二接口602m、一个第三接口603m、一个第四接口604m、一个第五接口605m和一个第六接口606m,其中该第一接口601m、第二接口602m、第三接口603m、第四接口604m、第五接口605m和第六接口606m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第二通道102m、第三通道103m、第四通道104m、第五通道105m和第六通道106m相对应。如附图之图196F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的顶端部111m的第一中心部1111m的第十二通道1012m时,该耐磨元件60m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m。如附图之图19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m的外壳本体31m的外侧壁312m的射流器70m,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m的第三开口303m和第四开口304m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m,其中该辅助单元80m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m,其中该驱动元件81m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m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m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m,其中该固定元件82m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m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m的驱动元件81m与该导流元件50m的导流本体51m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196D至图196E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的顶端部111m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m、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m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m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m的第一中间部1113m,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m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m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m,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的第二控流面200m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m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中心部2111m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m。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m的该中心部分1000m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的顶端部111m的第一中心部1111m,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m自该第二控流面200m的第五区域2005m和该中心区域2000m向上延伸。参考附图之图198,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m,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m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m、一个集液单元92m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m,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m具有一个处理室900m和一个上端开口910m,该集液单元92m包括一个中心管921m,该水处理单元93m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m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m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m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m,并和该上端开口910m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m,其中该中心管921m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m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m,其中水处理容器91m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m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m的中心管921m的低端开口9212m流入该中心管921m和自该中心管921m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m中的水处理单元93m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和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m的集液单元92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和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和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m的集液单元92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m的集液单元92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和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如附图之图19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m,该射流器70m适于与该配液箱84m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m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m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m的第四开口304m。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和该水处理装置90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m和第二导流室402m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与该第一导流室401m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第二导流室402m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m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一通道101m并经第一导流室401m和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m的水处理容器91m。当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与该第二导流室402m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第一导流室401m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m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一通道101m并经第一导流室401m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m的中心管921m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m。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与该第一导流室401m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第二导流室402m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m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m;当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与该第二导流室402m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第一导流室401m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m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m。优选地,该配液箱84m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m的水处理单元93m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和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m的水处理单元93m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m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与该第二导流室402m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m的中心管921m的高端开口9211m与该第一导流室401m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m流动时,该液体自下而上流过水处理单元93m。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m的水处理容器91m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m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四通道104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m与第五通道105m和第一通道101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m的水处理容器91m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m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与第六通道106m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与第二通道102m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m的水处理容器91m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m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m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m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m、第二通道102m、第三通道103m、第四通道104m、第五通道105m和第六通道106m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m的第一控流本体11m的第一通道101m、第二通道102m、第三通道103m、第四通道104m、第五通道105m和第六通道106m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m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m的第二控流本体21m,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m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m,并自该导流元件50m第一导流通道510m排出。如附图之图198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197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m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和第一通道101m,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m,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m,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m和第三通道103m,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m的第二开口302m流出;如附图之图197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m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和第二通道102m,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m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m,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m流到第六通道106m,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m和第一导流通道510m流出;如附图之图197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顺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m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和第四通道104m,再从第三开口303m流入到射流器70m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m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m,再流经第五通道105m流入第一通道101m,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m,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m,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m,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m和第一导流通道510m流出;如附图之图197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m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和第五通道105m,流经第四开口304m流入到射流器70m,向配液箱84m补水;如附图之图197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m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m和第六通道106m,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m,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m,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m,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m和第一导流通道510m流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m;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m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m的外侧开口9101m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m;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m中补充水分;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m。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分别占有二等分的流道面积,这在现有控流器中是很特别的,实现了在第一工作位时,主通道的流道面积的均一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的进水压力下,流量的大小受到最小流道的限制,所以流道面积的均一是很有意义的;采用的是顺流再生技术,由于工业大型软水机中树脂量很大,逆流吸盐容易乱层,所以一般采用顺流再生的方式,这种技术可以使得再生时树脂保持稳定,不乱层,从而保证工作时的水质稳定性;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反洗-》顺流吸盐-》正洗-》补水,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参考本发明附图199至图201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n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二控流元件20n,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n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n,该第一控流本体11n包括一个顶端部111n,其中该顶端部111n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n;该第二控流元件20n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n,该第二控流本体21n具有一个底端部211n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n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n,该底端部211n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n;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该第二控流面200n相接触。如附图之图201A至图201C和图202A至图202E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n的顶端部111n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n、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n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n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n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n,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底端部211n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n、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n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n和第二边缘部2112n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n,其中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的一个第一通道101n、一个第二通道102n、一个第三通道103n、一个第四通道104n、一个第五通道105n和一个第七通道107n,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n的底端部211n的一个第九通道109n,一个第十通道1010n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n,其中该第一通道101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的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n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n的底端部211n的第二控流面200n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n的底端部211n的第二中间部2113n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n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n;第十通道1010n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n的底端部211n的第二控流面200n向上延伸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n的底端部211n的第二中间部2113n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n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n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n的底端部211n的第二控流面200n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n的第九开口1091n可保持该第九通道109n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2A至图202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n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n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n分别与第二通道102n和第三通道103n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二通道102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四通道104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n与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五通道105n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二通道102n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五通道105n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n与第四通道104n和第五通道105n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n与第一通道101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n和第七通道107n被第二控流元件20n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n和第七通道107n被第二控流元件20n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n和第三通道103n被第二控流元件20n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n、第三通道103n和第四通道104n被第二控流元件20n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n、第四通道104n、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被第二控流元件20n封闭。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n、第二通道102n、第三通道103n、第四通道104n、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n;该第九通道109n、该第十通道1010n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n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和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面200n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n、第二通道102n、第三通道103n、第四通道104n、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和第九通道109n、第十通道1010n和第十一通道1011n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面200n。如附图之图201A、图201B所示,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n、第七通道107n、第五通道105n、第四通道104n、第二通道102n和第三通道103n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第十一通道1011n和第十通道1010n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n、第七通道107n、第五通道105n、第四通道104n、第二通道102n和第三通道103n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第十一通道1011n和第十通道1010n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如附图201A、图20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n,且该第一控流面100n的中心部分1000n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n,一个第二部分1002n,一个第三部分1003n、一个第四部分1004n,一个第五部分1005n,一个第六部分1006n,一个第七部分1007n和一个第八部分1008n;和该第二控流面200n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n,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n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n的中心区域2000n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n,一个第二区域2002n,一个第三区域2003n、一个第四区域2004n,一个第五区域2005n,一个第六区域2006n,一个第七区域2007n和一个第八区域2008n;其中该第一通道101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的第一部分1001n、第二部分1002n和第三部分1003n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n自该第一控流面100n的第四部分1004n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n自该第一控流面100n的第五部分1005n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n自该第一控流面100n的第六部分1006n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n自该第一控流面100n的第七部分1007n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n自该第一控流面100n的第八部分1008n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n自该第二控流面200n的第一区域2001n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n自该第二控流面200n的第五区域2005n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n自该第二控流面200n的第七区域2007n和第八区域2008n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三通道103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n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00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n,其中该外壳30n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n,该外壳本体31n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n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n和一个外侧壁312n,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n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n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n,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n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n,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的低端部112n与该外壳30n的外壳本体31n的内侧壁311n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n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n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n,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n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n,其中该外壳30n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n、一个第二开口302n,一个第三开口303n,一个第四开口304n,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n分别与第一开口301n和第九通道109n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n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n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n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n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n与该第五通道105n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n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n和第九通道109n的第九开口1091n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n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n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n,其中该隔流元件40n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n,且该隔流元件40n与该外壳30n的外壳本体31n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n与该外壳30n的外壳本体31n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n,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n,其中该导流元件50n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n,其中该导流本体51n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n,其中该导流元件50n的该导流本体51n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n的第一导流通道510n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1A至图201C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n与第二控流元件20n之间的耐磨元件60n,其中该耐磨元件60n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n,其中该耐磨本体61n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n的第二控流面200n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n,其中该耐磨表面610n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n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面100n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n的耐磨本体61n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n、一个第二接口602n、一个第三接口603n、一个第四接口604n、一个第五接口605n和一个第七接口607n,其中该第一接口601n、第二接口602n、第三接口603n、第四接口604n、第五接口605n和第七接口607n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n、第二通道102n、第三通道103n、第四通道104n、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01F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的顶端部111n的第一中心部1111n的第十二通道1012n时,该耐磨元件60n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n。如附图之图20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n的外壳本体31n的外侧壁312n的射流器70n,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n的第三开口303n和第四开口304n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n,其中该辅助单元80n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n,其中该驱动元件81n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n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n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n,其中该固定元件82n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n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n的驱动元件81n与该导流元件50n的导流本体51n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01D、图201E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的顶端部111n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n、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n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n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n的第一中间部1113n,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n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n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n,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的第二控流面200n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n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中心部2111n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n。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n的该中心部分1000n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的顶端部111n的第一中心部1111n,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n自该第二控流面200n的第五区域2005n和该中心区域2000n向上延伸。参考附图之图203,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n,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n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n、一个集液单元92n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n,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n具有一个处理室900n和一个上端开口910n,该集液单元92n包括一个中心管921n,该水处理单元93n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n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n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n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n,并和该上端开口910n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n,其中该中心管921n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n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n,其中水处理容器91n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n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n的中心管921n的低端开口9212n流入该中心管921n和自该中心管921n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n中的水处理单元93n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n的集液单元92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n的集液单元92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n的集液单元92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n,该射流器70n适于与该配液箱84n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n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n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n的第四开口304n。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和该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n和第二导流室402n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与该第一导流室401n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第二导流室402n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n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n并经第二导流室402n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n。当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与该第二导流室402n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第一导流室401n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n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n并经第二导流室402n和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n的水处理容器91n。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与该第一导流室401n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第二导流室402n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n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n;当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与该第二导流室402n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第一导流室401n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n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n。优选地,该配液箱84n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n的水处理单元93n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和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n的水处理单元93n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n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n的外侧开口9101n与该第二导流室402n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与该第一导流室401n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n流动时,该液体自下而上流过水处理单元93n。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二通道102n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n的水处理容器91n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n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四通道104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n与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n的水处理容器91n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n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与第一通道101n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与第二通道102n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n的水处理容器91n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n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n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n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n、第二通道102n、第三通道103n、第四通道104n、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n的第一控流本体11n的第一通道101n、第二通道102n、第三通道103n、第四通道104n、第五通道105n和第七通道107n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n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n的第二控流本体21n,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n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n,并自该导流元件50n第一导流通道510n排出。如附图之图203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02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n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和第一通道101n,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n,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n,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n和第三通道103n,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n的第二开口302n流出;如附图之图202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n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和第二通道102n,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n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n,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n流到第一通道101n,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n和第一导流通道510n流出;如附图之图202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n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和第四通道104n,再从第三开口303n流入到射流器70n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n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n,再流经第五通道105n流入第七通道107n,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n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n,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n流到第一通道101n,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n和第一导流通道510n流出;如附图之图202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n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和第五通道105n,流经第四开口304n流入到射流器70n,向配液箱84n补水。如附图之图202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n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n和第一通道101n,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n,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n,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n,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n和第一导流通道510n流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n;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n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n的中心管921n的高端开口9211n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n;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n中补充水分;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n。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八等分控流器,等分数目较少,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反洗-》逆流吸盐-》补水-》正洗,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参考本发明附图204至图206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p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二控流元件20p,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p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p,该第一控流本体11p包括一个顶端部111p,其中该顶端部111p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p;该第二控流元件20p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p,该第二控流本体21p具有一个底端部211p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p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p,该底端部211p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p;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该第二控流面200p相接触。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p的第九开口1091p可保持该第九通道109p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6A至图206C和图207A至图207F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p的顶端部111p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p、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p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p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p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p,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底端部211p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p、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p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p和第二边缘部2112p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p,其中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的一个第一通道101p、一个第二通道102p、一个第三通道103p、一个第四通道104p、一个第五通道105p和一个第七通道107p,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p的底端部211p的一个第九通道109p,一个第十通道1010p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p,其中该第一通道101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的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p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p的底端部211p的第二控流面200p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p的底端部211p的第二中间部2113p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p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p;第十通道1010p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p的底端部211p的第二控流面200p向上延伸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p的底端部211p的第二中间部2113p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p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p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p的底端部211p的第二控流面200p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如附图之图207A至图207F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p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p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和一个第六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p分别与第二通道102p和第三通道103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二通道102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四通道104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p与第五通道105p和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p与第二通道102p和第五通道105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五通道105p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五通道105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被第一控流元件10p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p与第五通道105p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p与第一通道101p和第四通道104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三通道103p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p和第七通道107p被第二控流元件20p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p、第四通道104p、第五通道105p和第七通道107p被第二控流元件20p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p和第三通道103p被第二控流元件20p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p、第四通道104p和第七通道107p被第二控流元件20p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和第四通道104p被第二控流元件20p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第二通道102p和第七通道107p被第二控流元件20p封闭。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p、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第四通道104p、第五通道105p和第七通道107p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p;该第九通道109p、该第十通道1010p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p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和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面200p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p、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第四通道104p和第七通道107p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和第九通道109p、第十通道1010p和第十一通道1011p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面200p。如附图之图206A、图206B所示,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p、第七通道107p、第五通道105p、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和第四通道104p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第十一通道1011p和第十通道1010p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p、第七通道107p、第五通道105p、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和第四通道104p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第十一通道1011p和第十通道1010p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如附图206A、图20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p,且该第一控流面100p的中心部分1000p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p,一个第二部分1002p,一个第三部分1003p、一个第四部分1004p,一个第五部分1005p,一个第六部分1006p,一个第七部分1007p、一个第八部分1008p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p;和该第二控流面200p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p,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p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p的中心区域2000p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p,一个第二区域2002p,一个第三区域2003p、一个第四区域2004p,一个第五区域2005p,一个第六区域2006p,一个第七区域2007p、一个第八区域2008p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p;其中该第一通道101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的第一部分1001p、第二部分1002p和第三部分1003p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p自该第一控流面100p的第四部分1004p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p自该第一控流面100p的第五部分1005p和第六部分1006p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p自该第一控流面100p的第七部分1007p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p自该第一控流面100p的第八部分1008p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p自该第一控流面100p的第九部分1009p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p自该第二控流面200p的第一区域2001p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p自该第二控流面200p的第四区域2004p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p自该第二控流面200p的第五区域2005p和第六区域2006p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三通道103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p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05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p,其中该外壳30p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p,该外壳本体31p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p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p和一个外侧壁312p,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p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p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p,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p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p,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的低端部112p与该外壳30p的外壳本体31p的内侧壁311p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p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p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p,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p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p,其中该外壳30p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p、一个第二开口302p,一个第三开口303p,一个第四开口304p,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p分别与第一开口301p和第九通道109p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p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p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p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p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p与该第五通道105p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p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p和第九通道109p的第九开口1091p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p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p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p,其中该隔流元件40p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p和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p,且该隔流元件40p与该外壳30p的外壳本体31p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p与该外壳30p的外壳本体31p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p,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p,其中该导流元件50p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p,其中该导流本体51p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p,其中该导流元件50p的该导流本体51p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p的第一导流通道510p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6A至图206C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p与第二控流元件20p之间的耐磨元件60p,其中该耐磨元件60p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p,其中该耐磨本体61p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p的第二控流面200p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p,其中该耐磨表面610p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p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面100p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p的耐磨本体61p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p、一个第二接口602p、一个第三接口603p、一个第四接口604p、一个第五接口605p和一个第七接口607p,其中该第一接口601p、第二接口602p、第三接口603p、第四接口604p、第五接口605p和第七接口607p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p、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第四通道104p、第五通道105p和第七通道107p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06F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的顶端部111p的第一中心部1111p的第十二通道1012p时,该耐磨元件60p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p。如附图之图20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p的外壳本体31p的外侧壁312p的射流器70p,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p的第三开口303p和第四开口304p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p,其中该辅助单元80p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p,其中该驱动元件81p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p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p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p,其中该固定元件82p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p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p的驱动元件81p与该导流元件50p的导流本体51p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06D、图206E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的顶端部111p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p、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p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p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p的第一中间部1113p,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p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p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p,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的第二控流面200p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p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中心部2111p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p。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p的该中心部分1000p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的顶端部111p的第一中心部1111p,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p自该第二控流面200p的第四区域2004p和该中心区域2000p向上延伸。参考附图之图208,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p,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p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p、一个集液单元92p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p,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p具有一个处理室900p和一个上端开口910p,该集液单元92p包括一个中心管921p,该水处理单元93p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p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p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p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p,并和该上端开口910p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p,其中该中心管921p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p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p,其中水处理容器91p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p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p的中心管921p的低端开口9212p流入该中心管921p和自该中心管921p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p中的水处理单元93p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p和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p的集液单元92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p和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p的集液单元92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p和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p和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p的集液单元92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0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p,该射流器70p适于与该配液箱84p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p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p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p的第四开口304p。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和该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p和第二导流室402p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与该第一导流室401p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第二导流室402p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p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p并经第二导流室402p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p。当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与该第二导流室402p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第一导流室401p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p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p并经第二导流室402p和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p的水处理容器91p。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与该第一导流室401p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第二导流室402p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p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p;当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与该第二导流室402p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第一导流室401p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p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p。优选地,该配液箱84p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p的水处理单元93p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和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p的水处理单元93p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p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p的外侧开口9101p与该第二导流室402p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与该第一导流室401p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p流动时,该液体自下而上流过水处理单元93p。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二通道102p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p的水处理容器91p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p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四通道104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p与第五通道105p和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p的水处理容器91p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p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与第一通道101p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与第七通道107p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p的水处理容器91p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p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p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p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p、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第四通道104p、第五通道105p和第七通道107p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p的第一控流本体11p的第一通道101p、第二通道102p、第三通道103p、第四通道104p、第五通道105p和第七通道107p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p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p的第二控流本体21p,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p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p,并自该导流元件50p第一导流通道510p排出。如附图之图208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07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p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和第一通道101p,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p,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p,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p和第三通道103p,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p的第二开口302p流出;如附图之图207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p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和第二通道102p,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p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p,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p流到第一通道101p,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p和第一导流通道510p流出;如附图之图207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p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和第四通道104p,再从第三开口303p流入到射流器70p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p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p,再流经第五通道105p流入第七通道107p,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p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p,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p流到第一通道101p,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p和第一导流通道510p流出;如附图之图207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水处理室900p处理过的水补水的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p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和第一通道101p,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p,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p,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p和第五通道105p,流经第四开口304p流入到射流器70p,向配液箱84p补水。如附图之图207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p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和第一通道101p,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p,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p,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p,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p和第一导流通道510p流出;如附图之图207F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第一开口301p流入的水补水的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p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p和第五通道105p,流经第四开口304p流入到射流器70p,向配液箱84p补水。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p;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p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p的中心管921p的高端开口9211p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p;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p中补充处理过的水;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p;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p中补充未经处理的原水。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软水补水和原水补水同时具备,这是本实施例的很重要的特点,这样一种产品即可以对应不同的客户需求,同时,软水补水可以减少盐箱中的盐水的硬度,可以提高再生时的效率,同时减少盐箱中盐桥的发生,有利于盐的溶解;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以软水补水为例:水处理-》反洗-》逆流吸盐-》正洗-》软水补水,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参考本发明附图209至图211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r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二控流元件20r,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r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r,该第一控流本体11r包括一个顶端部111r,其中该顶端部111r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r;该第二控流元件20r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r,该第二控流本体21r具有一个底端部211r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r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r,该底端部211r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r;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该第二控流面200r相接触。如附图之图211A至图211C和图212A至图212E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r的顶端部111r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r、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r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r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r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r,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底端部211r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r、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r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r和第二边缘部2112r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r,其中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的一个第一通道101r、一个第二通道102r、一个第三通道103r、一个第四通道104r、一个第五通道105r和一个第七通道107r,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r的底端部211r的一个第九通道109r,一个第十通道1010r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r,其中该第一通道101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的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r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r的底端部211r的第二控流面200r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r的底端部211r的第二中间部2113r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r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r;第十通道1010r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r的底端部211r的第二控流面200r向上延伸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r的底端部211r的第二中间部2113r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r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r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r的底端部211r的第二控流面200r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r的第九开口1091r可保持该第九通道109r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2A至图212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r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r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r分别与第二通道102r和第三通道103r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四通道104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r与第五通道105r和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二通道102r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五通道105r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五通道105r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r与第四通道104r和第五通道105r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三通道103r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r和第七通道107r被第二控流元件20r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r和第二通道102r被第二控流元件20r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r和第七通道107r被第二控流元件20r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r、第四通道104r和第七通道107r被第二控流元件20r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r、第三通道103r、第四通道104r和第五通道105r被第二控流元件20r封闭。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r、第五通道105r、第四通道104r、第七通道107r、第三通道103r和第二通道102r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r;该第九通道109r、该第十通道1010r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r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和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面200r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r、第二通道102r、第三通道103r、第四通道104r、第五通道105r和第七通道107r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和第九通道109r、第十通道1010r和第十一通道1011r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面200r。如附图之图211A、图211B所示,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r、第五通道105r、第四通道104r、第七通道107r、第三通道103r和第二通道102r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第十一通道1011r和第十通道1010r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r、第五通道105r、第四通道104r、第七通道107r、第三通道103r和第二通道102r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第十一通道1011r和第十通道1010r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如附图211A、图21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r,且该第一控流面100r的中心部分1000r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r,一个第二部分1002r,一个第三部分1003r、一个第四部分1004r,一个第五部分1005r,一个第六部分1006r,一个第七部分1007r和一个第八部分1008r;和该第二控流面200r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r,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r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r的中心区域2000r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r,一个第二区域2002r,一个第三区域2003r、一个第四区域2004r,一个第五区域2005r,一个第六区域2006r,一个第七区域2007r和一个第八区域2008r;其中该第一通道101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的第一部分1001r、第二部分1002r和第三部分1003r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r自该第一控流面100r的第四部分1004r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r自该第一控流面100r的第五部分1005r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r自该第一控流面100r的第六部分1006r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r自该第一控流面100r的第七部分1007r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r自该第一控流面100r的第八部分1008r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r自该第二控流面200r的第一区域2001r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r自该第二控流面200r的第四区域2004r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r自该第二控流面200r的第七区域2007r和第八区域2008r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三通道103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r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10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r,其中该外壳30r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r,该外壳本体31r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r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r和一个外侧壁312r,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r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r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r,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r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r,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的低端部112r与该外壳30r的外壳本体31r的内侧壁311r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r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r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r,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r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r,其中该外壳30r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r、一个第二开口302r,一个第三开口303r,一个第四开口304r,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r分别与第一开口301r和第九通道109r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r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r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r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r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r与该第五通道105r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r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r和第九通道109r的第九开口1091r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r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r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r,其中该隔流元件40r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r和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r,且该隔流元件40r与该外壳30r的外壳本体31r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r与该外壳30r的外壳本体31r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r,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r,其中该导流元件50r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r,其中该导流本体51r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r,其中该导流元件50r的该导流本体51r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r的第一导流通道510r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1A至图211C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r与第二控流元件20r之间的耐磨元件60r,其中该耐磨元件60r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r,其中该耐磨本体61r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r的第二控流面200r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r,其中该耐磨表面610r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r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面100r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r的耐磨本体61r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r、一个第二接口602r、一个第三接口603r、一个第四接口604r、一个第五接口605r和一个第七接口607r,其中该第一接口601r、第二接口602r、第三接口603r、第四接口604r、第五接口605r和第七接口607r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r、第二通道102r、第三通道103r、第四通道104r、第五通道105r和第七通道107r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11F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的顶端部111r的第一中心部1111r的第十二通道1012r时,该耐磨元件60r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r。如附图之图21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r的外壳本体31r的外侧壁312r的射流器70r,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r的第三开口303r和第四开口304r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0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r,其中该辅助单元80r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r,其中该驱动元件81r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r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r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r,其中该固定元件82r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r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r的驱动元件81r与该导流元件50r的导流本体51r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11D、图211E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的顶端部111r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r、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r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r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r的第一中间部1113r,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r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r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r,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的第二控流面200r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r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中心部2111r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r。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r的该中心部分1000r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的顶端部111r的第一中心部1111r,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r自该第二控流面200r的第四区域2004r和该中心区域2000r向上延伸。参考附图之图213,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r,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r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r、一个集液单元92r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r,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r具有一个处理室900r和一个上端开口910r,该集液单元92r包括一个中心管921r,该水处理单元93r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r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r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r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r,并和该上端开口910r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r,其中该中心管921r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r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r,其中水处理容器91r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r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r的中心管921r的低端开口9212r流入该中心管921r和自该中心管921r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r中的水处理单元93r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r和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r的集液单元92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r和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r的集液单元92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r和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r和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r的集液单元92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r,该射流器70r适于与该配液箱84r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r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r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r的第四开口304r。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和该水处理装置90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r和第二导流室402r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与该第一导流室401r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第二导流室402r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r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一通道101r并经第一导流室401r和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r的水处理容器91r。当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与该第二导流室402r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第一导流室401r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r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一通道101r并经第一导流室401r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r的中心管921r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r。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与该第一导流室401r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第二导流室402r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r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r;当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与该第二导流室402r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第一导流室401r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r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r。优选地,该配液箱84r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r的水处理单元93r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和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r的水处理单元93r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r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与该第二导流室402r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r的中心管921r的高端开口9211r与该第一导流室401r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r流动时,该液体自下而上流过水处理单元93r。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r的水处理容器91r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r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四通道104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r与第五通道105r和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二通道102r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r的水处理容器91r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r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与第一通道101r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与第七通道107r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r的水处理容器91r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r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r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r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r、第二通道102r、第三通道103r、第四通道104r、第五通道105r和第七通道107r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r的第一控流本体11r的第一通道101r、第二通道102r、第三通道103r、第四通道104r、第五通道105r和第七通道107r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r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r的第二控流本体21r,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r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r,并自该导流元件50r第一导流通道510r排出。如附图之图213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12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r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和第一通道101r,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r,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r,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r和第三通道103r,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r的第二开口302r流出;如附图之图212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r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和第七通道107r,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r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r,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r流到第一通道101r,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r和第一导流通道510r流出;如附图之图212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顺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r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和第四通道104r,再从第三开口303r流入到射流器70r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r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r,再流经第五通道105r流入第一通道101r,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r,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r,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r,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r和第一导流通道510r流出;如附图之图212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r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和第五通道105r,流经第四开口304r流入到射流器70r,向配液箱84r补水;如附图之图212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r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r和第一通道101r,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r,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r,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r,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r和第一导流通道510r流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r;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r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r的外侧开口9101r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r;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r中补充水;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r。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八等分控流器,等分数目较少,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的是顺流再生技术,由于工业大型软水机中树脂量很大,逆流吸盐容易乱层,所以一般采用顺流再生的方式,这种技术可以使得再生时树脂保持稳定,不乱层,从而保证工作时的水质稳定性;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反洗-》顺流吸盐-》补水-》正洗,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参考本发明附图214至图216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s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二控流元件20s,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s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s和一个延伸部12s,其中该延伸部12s自所该第一控流本体11s向外地侧向延伸,其中第一控流本体11s具有一个外侧面110s,该延伸部12s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s的外侧面110s向外延伸,其中该第一控流本体11s包括一个顶端部111s,其中该顶端部111s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s;该第二控流元件20s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s,该第二控流本体21s具有一个底端部211s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s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s,该底端部211s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s;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该第二控流面200s相接触。如附图之图216A至图216C和图217A至图217F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s的顶端部111s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s、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s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s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s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s,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底端部211s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s、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s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s和第二边缘部2112s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s,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s、一个第二通道102s、一个第三通道103s、一个第四通道104s、一个第五通道105s、一个第七通道107s,一个第九通道109s,一个第十通道1010s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s,其中该第一通道101s、该第二通道102s、该第三通道103s、该第五通道105s和该第七通道107s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该第四通道104s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延伸部12s;和该第九通道109s,该第十通道1010s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s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其中该第一通道101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s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延伸部12s并具有一个开口向上的第四通道开口1041s;该第五通道105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s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s的底端部211s的第二控流面200s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s的底端部211s的第二中间部2113s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s延伸以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s;第十通道1010s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s的底端部211s的第二控流面200s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s的高端部212s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s的底端部211s的第二中间部2113s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s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s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s的底端部211s的第二控流面200s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s的第九开口1091s可保持该第九通道109s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7A至图217F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s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s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和一个第六工作位,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s分别与第二通道102s和第三通道103s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二通道102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四通道104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s与第五通道105s和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二通道102s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s与第二通道102s和第五通道105s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五通道105s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被第一控流元件10s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s与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三通道103s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s与第二通道102s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s与第三通道103s和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s、第五通道105s和第七通道107s被第二控流元件20s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s、第四通道104s和第五通道105s被第二控流元件20s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s和第七通道107s被第二控流元件20s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s和第七通道107s被第二控流元件20s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s、第四通道104s和第五通道105s被第二控流元件20s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第二通道102s和第四通道104s被第二控流元件20s封闭。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第二通道102s、第三通道103s、第四通道104s、第五通道105s和第七通道107s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s和延伸部12s;该第九通道109s、该第十通道1010s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s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和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面200s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s、第二通道102s、第三通道103s、第五通道105s和第七通道107s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和第九通道109s、第十通道1010s和第十一通道1011s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面200s。如附图之图216A、图216B所示,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s、第七通道107s、第三通道103s、第二通道102s和第五通道105s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第十一通道1011s和第十通道1010s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第七通道107s、第三通道103s、第二通道102s和第五通道105s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第十一通道1011s和第十通道1010s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如附图216A、图21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s,且该第一控流面100s的中心部分1000s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s,一个第二部分1002s,一个第三部分1003s、一个第四部分1004s,一个第五部分1005s,一个第六部分1006s,一个第七部分1007s、一个第八部分1008s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s;和该第二控流面200s具有一个图中虚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s,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s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s的中心区域2000s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虚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s,一个第二区域2002s,一个第三区域2003s、一个第四区域2004s,一个第五区域2005s,一个第六区域2006s,一个第七区域2007s、一个第八区域2008s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s;其中该第一通道101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的第一部分1001s、第二部分1002s和第三部分1003s向下延伸;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延伸部12s自该第一控流面100s的第四部分1004s向外和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s自该第一控流面100s的第五部分1005s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s自该第一控流面100s的第六部分1006s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s自该第一控流面100s的第七部分1007s和第八部分1008s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s自该第一控流面100s的第九部分1009s和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s自该第二控流面200s的第一区域2001s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s自该第二控流面200s的第四区域2004s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s自该第二控流面200s的第六区域2006s和第七区域2007s向上延伸。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七通道107s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15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s,其中该外壳30s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s,该外壳本体31s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s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s和一个外侧壁312s,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s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s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s,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s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s,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的低端部112s与该外壳30s的外壳本体31s的内侧壁311s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s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s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s,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s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s,其中该外壳30s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s、一个第二开口302s,一个第三开口303s,一个第四开口304s,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s分别与第一开口301s和第九通道109s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s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s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s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s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s与该第五通道105s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s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s和第九通道109s的第九开口1091s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s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s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s,其中该隔流元件40s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s和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s,且该隔流元件40s与该外壳30s的外壳本体31s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s与该外壳30s的外壳本体31s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s,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s,其中该导流元件50s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s,其中该导流本体51s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s,其中该导流元件50s的该导流本体51s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s的第一导流通道510s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6A至216C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与第二控流元件20s之间的耐磨元件60s,其中该耐磨元件60s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s,其中该耐磨本体61s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s的第二控流面200s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s,其中该耐磨表面610s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s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面100s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s的耐磨本体61s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s、一个第二接口602s、一个第三接口603s、一个第四接口604s、一个第五接口605s和一个第七接口607s,其中该第一接口601s、第二接口602s、第三接口603s、第四接口604s、第五接口605s和第七接口607s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第二通道102s、第三通道103s、第四通道104s、第五通道105s和第七通道107s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16F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的顶端部111s的第一中心部1111s的第十二通道1012s时,该耐磨元件60s1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s。如附图之图21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s的外壳本体31s的外侧壁312s的射流器70s,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s的第三开口303s和第四开口304s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5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s,其中该辅助单元80s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s,其中该驱动元件81s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s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s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s,其中该固定元件82s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s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s的驱动元件81s与该导流元件50s的导流本体51s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16D和图216E所示,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的顶端部111s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s、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s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s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s的第一中间部1113s,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二通道1012s,该第十二通道1012s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s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s向下延伸,且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的第二控流面200s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s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中心部2111s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s。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s的该中心部分1000s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的顶端部111s的第一中心部1111s,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s自该第二控流面200s的第四区域2004s和该中心区域2000s向上延伸。参考附图之图218,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s,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s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s、一个集液单元92s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s,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s具有一个处理室900s和一个上端开口910s,该集液单元92s包括一个中心管921s,该水处理单元93s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s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s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s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s,并和该上端开口910s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s,其中该中心管921s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s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s,其中水处理容器91s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s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s的中心管921s的低端开口9212s流入该中心管921s和自该中心管921s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s中的水处理单元93s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s和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s的集液单元92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s和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s的集液单元92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s和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s和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s的集液单元92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1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s,该射流器70s适于与该配液箱84s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s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s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s的第四开口304s。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和该水处理装置90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s和第二导流室402s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与该第一导流室401s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第二导流室402s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s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一通道101s并经第一导流室401s和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s的水处理容器91s。当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与该第二导流室402s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第一导流室401s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s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一通道101s并经第一导流室401s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s的中心管921s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s。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与该第一导流室401s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第二导流室402s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s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s;当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与该第二导流室402s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第一导流室401s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s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s。优选地,该配液箱84s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s的水处理单元93s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和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s的水处理单元93s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s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与该第二导流室402s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s的中心管921s的高端开口9211s与该第一导流室401s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s流动时,该液体自下而上流过水处理单元93s。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二通道102s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s的水处理容器91s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s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四通道104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s与第五通道105s和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二通道102s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s的水处理容器91s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s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与第一通道101s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与第七通道107s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s的水处理容器91s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s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s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s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s、第二通道102s、第三通道103s、第四通道104s、第五通道105s和第七通道107s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s的第一控流本体11s的第一通道101s、第二通道102s、第三通道103s、第四通道104s、第五通道105s和第七通道107s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s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s的第二控流本体21s,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s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s,并自该导流元件50s第一导流通道510s排出。如附图之图218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17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s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和第一通道101s,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s,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s,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s和第三通道103s,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s的第二开口302s流出;如附图之图217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s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和第二通道102s,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s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s,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s流到第一通道101s,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s和第一导流通道510s流出;如附图之图217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顺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s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和第四通道104s,再从第三开口303s流入到射流器70s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s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s,再流经第五通道105s流入第一通道101s,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s,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s,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s,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s和第一导流通道510s流出;如附图之图217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水处理室900s处理过的水补水的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s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和第一通道101s,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s,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s,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s和第五通道105s,流经第四开口304s流入到射流器70s,向配液箱84s补水。如附图之图217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s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和第一通道101s,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s,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s,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s,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s和第一导流通道510s流出;如附图之图217F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第一开口301s流入的水补水的补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s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s和第五通道105s,流经第四开口304s流入到射流器70s,向配液箱84s补水。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s;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s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s的外侧开口9101s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s;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s中补充处理过的水;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s;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s中补充未经处理的原水。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的是顺流再生技术,由于工业大型软水机中树脂量很大,逆流吸盐容易乱层,所以一般采用顺流再生的方式,这种技术可以使得再生时树脂保持稳定,不乱层,从而保证工作时的水质稳定性;软水补水和原水补水同时具备,这是本实施例的很重要的特点,这样一种产品即可以对应不同的客户需求,同时,软水补水可以减少盐箱中的盐水的硬度,可以提高再生时的效率,同时减少盐箱中盐桥的发生,有利于盐的溶解;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反洗-》顺流吸盐-》软水补水-》正洗,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参考本发明附图219至图223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t和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上方的第二控流元件20t,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10t适于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t发生转动,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t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t,该第一控流本体11t包括一个顶端部111t,其中该顶端部111t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t;该第二控流元件20t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t,该第二控流本体21t具有一个底端部211t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t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t,该底端部211t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t;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该第二控流面200t相接触。如附图之图221A、22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t的顶端部111t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t、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t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t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t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t,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底端部211t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t、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t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t和第二边缘部2112t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t,其中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一个第一通道101t、一个第二通道102t、一个第三通道103t、一个第四通道104t、一个第五通道105t、一个第七通道107t和一个第八通道108t,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底端部211t的一个第九通道109t,一个第十通道1010t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t,其中该第一通道101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t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底端部211t的第二控流面200t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底端部211t的第二中间部2113t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t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t;第十通道1010t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底端部211t的第二控流面200t向上延伸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底端部211t的第二中间部2113t向该第二边缘部2112t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t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底端部211t的第二控流面200t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t的顶端部111t的第一中间部1113t延伸进入该顶端部111t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t;第一通道101t、该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该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分别105t和第七通道107t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t的顶端部111t的第一中间部113t;该第十通道1010t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底端部211t的第二中间部2113t延伸进入底端部211t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t。如附图之图222A至图222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t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t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t分别与第二通道102t和第三通道103t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二通道102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四通道104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t与第八通道108t和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t与第二通道102t和第五通道105t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八通道108t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三通道103t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t与第三通道103t和第八通道108t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和第七通道107t被第二控流元件20t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七通道107t和第八通道108t被第二控流元件20t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和第五通道105t被第二控流元件20t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t、第七通道107t和第八通道108t被第二控流元件20t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t、第四通道104t和第五通道105t被第二控流元件20t封闭。如附图之图220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t,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t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该第一控流本体11t并延伸在该第五通道105t与该第八通道108t之间以将该第五通道105t和第八通道108t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通道开口10131t,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t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22t,其中该密封元件22t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的第二边缘部2112t向外延伸并适于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21t转动时,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t的该通道开口10131t。更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t与该第一通道101t、该第二通道102t、该第三通道103t、该第四通道104t和该第七通道107t均不直接相连通。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七通道107t和第八通道108t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t;该第九通道109t、该第十通道1010t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t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和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面200t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t、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七通道107t和第八通道108t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和第九通道109t、第十通道1010t和第十一通道1011t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面200t。如附图之图221A、图221B所示,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第八通道108t和第七通道107t和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第十通道1010t和第十一通道1011t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第八通道108t和第七通道107t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同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第十通道1010t和第十一通道1011t也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如附图之图221A、图22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t,且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中心部分1000t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t,一个第二部分1002t,一个第三部分1003t、一个第四部分1004t,一个第五部分1005t,一个第六部分1006t,一个第七部分1007t、一个第八部分1008t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t;和该第二控流面200t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t,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t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t的中心区域2000t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t,一个第二区域2002t,一个第三区域2003t、一个第四区域2004t,一个第五区域2005t,一个第六区域2006t,一个第七区域2007t、一个第八区域2008t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t;其中该第一通道101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的第一部分1001t、第二部分1002t和第三部分1003t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t自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第四部分1004t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t自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第五部分1005t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t自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第六部分1006t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t自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第七部分1007t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t自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第八部分1008t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t自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第九部分1009t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t自该第二控流面200t的第一区域2001t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t自该第二控流面200t的第五区域2005t和第六区域2006t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t自该第二控流面200t的第七区域2007t向上延伸。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的中心部分1000t之外的部分被逆时针等分和该第二控流面200t的中心区域2000t之外的部分被逆时针等分。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和向外延伸优选地,该第二通道102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和向外延伸优选地,该第三通道103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七通道107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八通道108t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21D、图221E所示,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顶端部111t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t、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t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t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t的第一中间部1113t,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t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t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t,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的第二控流面200t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t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中心部2111t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2112t。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t的该中心部分1000t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顶端部111t的第一中心部1111t,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t自该第二控流面200t的第七区域2007t和该中心区域2000t向上延伸。如附图之图220A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t,其中该外壳30t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t,该外壳本体31t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t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t和一个外侧壁312t,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t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t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t,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t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t,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低端部112t与该外壳30t的外壳本体31t的内侧壁311t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t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t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t,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t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t,其中该外壳30t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t、一个第二开口302t,一个第三开口303t,一个第四开口304t,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t分别与第一开口301t和第九通道109t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t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t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t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t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t与该第五通道105t和第八通道108t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t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t和第九通道109t的第九开口1091t相连通。更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低端部112t与该外壳30t的外壳本体31t的内侧壁311t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20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t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t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t,其中该隔流元件40t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t和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t,且该隔流元件40t与该外壳30t的外壳本体31t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t与该外壳30t的外壳本体31t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t,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0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t,其中该导流元件50t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t,其中该导流本体51t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t,其中该导流元件50t的该导流本体51t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t的第一导流通道510t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1A至图221C和图220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与第二控流元件20t之间的耐磨元件60t,其中该耐磨元件60t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t,其中该耐磨本体61t适于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t的通道开口10131t并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t的第二控流面200t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t,其中该耐磨表面610t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t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面100t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t的耐磨本体61t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t、一个第二接口602t、一个第三接口603t、一个第四接口604t、一个第五接口605t、一个第七接口607t和一个第八接口608t,其中该第一接口601t、第二接口602t、第三接口603t、第四接口604t、第五接口605t、第七接口607t和第八接口608t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七通道107t和第八通道108t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21F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顶端部111t的第一中心部1111t的第十二通道1012t时,该耐磨元件60t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t。如附图之图22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t的外壳本体31t的外侧壁312t的射流器70t,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t的第三开口303t和第四开口304t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0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t,其中该辅助单元80t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t,其中该驱动元件81t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t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t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t,其中该固定元件82t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t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t的驱动元件81t与该导流元件50t的导流本体51t一体成型。参考附图之图223,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t,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t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t、一个集液单元92t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t,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t具有一个处理室900t和一个上端开口910t,该集液单元92t包括一个中心管921t,该水处理单元93t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t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t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t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t,并和该上端开口910t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t,其中该中心管921t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t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t,其中水处理容器91t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t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t的中心管921t的低端开口9212t流入该中心管921t和自该中心管921t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t中的水处理单元93t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t和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t的集液单元92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t和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t的集液单元92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t和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t和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t的集液单元92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t,该射流器70t适于与该配液箱84t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t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t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t的第四开口304t。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和该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t和第二导流室402t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与该第一导流室401t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第二导流室402t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t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t并经第二导流室402t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t。当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与该第二导流室402t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第一导流室401t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t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t并经第二导流室402t和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t的水处理容器91t。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与该第一导流室401t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第二导流室402t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t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t;当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与该第二导流室402t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第一导流室401t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t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t。优选地,该配液箱84t中的液体为适于对该水处理装置90t的水处理单元93t进行再生处理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和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t的水处理单元93t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t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t的外侧开口9101t与该第二导流室402t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与该第一导流室401t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t流动时,该液体自下而上流过水处理单元93t。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二通道102t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t的水处理容器91t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t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四通道104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t与第八通道108t和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t的水处理容器91t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t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与第一通道101t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与第七通道107t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t的水处理容器91t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t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t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t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t、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七通道107t和第八通道108t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t的第一控流本体11t的第一通道101t、第二通道102t、第三通道103t、第四通道104t、第五通道105t、第七通道107t和第八通道108t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t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t的第二控流本体21t,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t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t,并自该导流元件50t第一导流通道510t排出。如附图之图223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22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t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和第一通道101t,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t,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t,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t和第三通道103t,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t的第二开口302t流出;如附图之图222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t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和第二通道102t,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t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t,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t流到第一通道101t,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t和第一导流通道510t流出;如附图之图222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t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和第四通道104t,再从第三开口303t流入到射流器70t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t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t,然后流经第十三通道1013t,再流入第八通道108t,再流入第七通道107t,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t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t,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t流到第一通道101t,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t和第一导流通道510t流出;如附图之图222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水处理室900t处理过的水补水的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t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和第一通道101t,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t,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t,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t和第五通道105t,流经第四开口304t流入到射流器70t,向配液箱84t补水;如附图之图222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t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t和第一通道101t,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t,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t,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t,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t和第一导流通道510t流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待处理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t;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t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t的中心管921t的高端开口9211t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t;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向配液箱84t中补充处理过的水;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t。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采用了软水补水技术,软水补水可以减少盐箱中的盐水的硬度,可以提高再生时的效率,同时减少盐箱中盐桥的发生,有利于盐的溶解;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软水补水-》反洗-》逆流吸盐-》正洗,特别的,其工作顺序为软水补水在水处理工作位后,这样可以在需要再生前补水,在补水后再进入反洗阶段,而不需要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了控流器寿命。参考本发明附图224至图226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u和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上方的第二控流元件20u,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10u适于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u发生转动,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u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u,该第一控流本体11u包括一个顶端部111u,其中该顶端部111u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u;该第二控流元件20u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u,其中该第二控流本体21u具有一个底端部211u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u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u,该底端部211u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u;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该第二控流面200u相接触。如附图之图226A、图226B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u的顶端部111u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u、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u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u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u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u,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u、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u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u和第二边缘部2112u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u,该控流器具有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一个第一通道101u、一个第二通道102u、一个第三通道103u、一个第四通道104u、一个第五通道105u、一个第七通道107u和一个第八通道108u,和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一个第九通道109u,一个第十通道1010u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u,其中该第一通道101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并与第一控流面100u形成一个第三通道开口1031u;该第四通道104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u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第二控流面200u向上和向外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始终与控流器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u;该第十通道1010u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第二控流面200u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u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第二控流面200u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u的顶端部111u的第一中间部1113u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u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u;该第二通道102u,该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u的顶端部111u的第一中间部113u;该第三通道103u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u的顶端部111u的第一边缘部1113u且该第三通道103u设于该第二通道102u的外侧;该第十一通道1011u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该底端部211u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u向上延伸。如附图之图227A至图227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u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u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u分别与第二通道102u和第三通道103u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二通道102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第三通道103u与该控流器上方空间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四通道104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u与第八通道108u和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第三通道103u与控流器上方空间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u与第二通道102u、第三通道103u和第五通道105u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与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第三通道103u与控流器上方空间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与第八通道108u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被第一控流元件10u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u与第八通道108u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和第七通道107u被第二控流元件20u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被第二控流元件20u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u和第五通道105u被第二控流元件20u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被第二控流元件20u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u、第四通道104u和第五通道105u被第二控流元件20u封闭。如附图之图225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u,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u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该第一控流本体11u并延伸在该第五通道105u与该第八通道108u之间以将该第五通道105u和第八通道108u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通道开口10131u,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u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22u,其中该密封元件22u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的第二边缘部2112u向外延伸并适于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21u转动时,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u的该通道开口10131u。更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u与该第一通道101u、该第二通道102u、该第三通道103u、该第四通道104u和该第七通道107u均不直接相连通。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第二通道102u、第三通道103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u;该第九通道109u、该第十通道1010u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u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和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面200u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u、第二通道102u、第三通道103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和第九通道109u、第十通道1010u和第十一通道1011u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面200u。如附图之图226A、图22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二通道102u及第三通道103u、第八通道108u和第七通道107u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并且该第三通道103u位于第二通道102u外侧;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第十通道1010u和第十一通道1011u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八通道108u、和第七通道107u、第一通道101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和第二通道102u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并且第二通道102u与第三通道103u相邻;此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第十通道1010u和第十一通道1011u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如附图之图226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u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部22u,其中该延伸部22u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第二边缘部2112u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u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第二中间部2113u延伸进入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延伸部22u并向上延伸,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通道1010u适于与第三通道103u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十通道1010u延伸在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u的第二中间部2113u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延伸部22u。如附图226A至图22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u,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u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顶端部111u的第一中心部1111u,且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中心部分1000u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u,一个第二部分1002u,一个第三部分1003u、一个第四部分1004u,一个第五部分1005u,一个第六部分1006u,一个第七部分1007u、一个第八部分1008u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u;和该第二控流面200u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u,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u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u的中心区域2000u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u,一个第二区域2002u,一个第三区域2003u、一个第四区域2004u,一个第五区域2005u,一个第六区域2006u,一个第七区域2007u、一个第八区域2008u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u;其中该第一通道101u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的第一部分1001u、第二部分1002u和第三部分1003u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u自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第四部分1004u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u自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第五部分1005u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u自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第六部分1006u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u自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第六部分1006u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u处于该第二通道102u的外侧;该第八通道108u自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第八部分1008u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u自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第九部分1009u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u自该第二控流面200u的第一区域2001u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u自该第二控流面200u的第五区域2005u和第六区域2006u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u自该第二控流面200u的第七区域2007u向上延伸。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第二通道102u、第三通道103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25A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u,其中该外壳30u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u,该外壳本体31u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u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u和一个外侧壁312u,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u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u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u,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u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u,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低端部112u与该外壳30u的外壳本体31u的内侧壁311u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u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u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u,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适于该第二控流面200u朝下地容纳于该第一容纳室3001u,其中该外壳30u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u、一个第二开口302u,一个第三开口303u,一个第四开口304u,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u分别与第一开口301u和第九通道109u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u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u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u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u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u与该第五通道105u和第八通道108u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u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u和第九通道109u的第九开口1091u相连通。更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低端部112u与该外壳30u的外壳本体31u的内侧壁311u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25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u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u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u,其中该隔流元件40u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u和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u,且该隔流元件40u与该外壳30u的外壳本体31u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u与该外壳30u的外壳本体31u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u,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5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u,其中该导流元件50u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u,其中该导流本体51u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u,其中该导流元件50u的该导流本体51u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u的第一导流通道510u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6A至图226C和图225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与第二控流元件20u之间的耐磨元件60u,其中该耐磨元件60u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u,其中该耐磨本体61u适于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u的通道开口10131u并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第二控流面200u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u,其中该耐磨表面610u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u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面100u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u的耐磨本体61u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u、一个第二接口602u、一个第三接口603u、一个第四接口604u、一个第五接口605u、一个第七接口607u和一个第八接口608u,其中该第一接口601u、第二接口602u、第三接口603u、第四接口604u、第五接口605u、第七接口607u和第八接口608u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第二通道102u、第三通道103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26F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顶端部111u的第一中心部1111u的第十二通道1012u时,该耐磨元件60u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u。如附图之图22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u的外壳本体31u的外侧壁312u的射流器70u,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u的第三开口303u和第四开口304u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5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u,其中该辅助单元80u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u,其中该驱动元件81u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u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u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u,其中该固定元件82u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u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u的驱动元件81u与该导流元件50u的导流本体51u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26D至226F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u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u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u,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的第二控流面200u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u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的该底端部211u的第二中心部2111u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u的第二边缘部2112u。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顶端部111u的第一中心部1111u设于该第一控流面100u的该中心部分1000u,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u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第二边缘部2112u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u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u并自该第二控流面200u的第七区域2007u和该中心区域2000u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该高端部212u。优选地,该耐磨元件60u1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u1。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1011u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底端部211u的第二控流面200u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该高端部212u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u的该底端部211u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u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u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u。参考附图之图228,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u,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u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u、一个集液单元92u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u,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u具有一个处理室900u和一个上端开口910u,该集液单元92u包括一个中心管921u,该水处理单元93u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u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u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u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u,并和该上端开口910u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u,其中该中心管921u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u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u,其中水处理容器91u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u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u的中心管921u的低端开口9212u流入该中心管921u和自该中心管921u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u中的水处理单元93u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u和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u的集液单元92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u和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u的集液单元92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u和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u和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u的集液单元92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2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u,该射流器70u适于与该配液箱84u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u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u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u的第四开口304u。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和该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u和第二导流室402u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与该第一导流室401u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第二导流室402u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u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u并经第二导流室402u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u。当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与该第二导流室402u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第一导流室401u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u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u并经第二导流室402u和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u的水处理容器91u。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与该第一导流室401u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第二导流室402u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u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u;当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与该第二导流室402u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第一导流室401u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u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u。优选地,该配液箱84u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u的水处理单元93u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和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u的水处理单元93u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u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u的外侧开口9101u与该第二导流室402u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与该第一导流室401u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u流动时,该液体自下而上流过水处理单元93u。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二通道102u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u的水处理容器91u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u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四通道104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u与第八通道108u和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u的水处理容器91u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u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与第一通道101u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与第七通道107u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u的水处理容器91u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u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u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u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u、第二通道102u、第三通道103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u的第一控流本体11u的第一通道101u、第二通道102u、第三通道103u、第四通道104u、第五通道105u、第七通道107u和第八通道108u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u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u的第二控流本体21u,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u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u,并自该导流元件50u第一导流通道510u排出。如附图之图228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27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和第一通道101u,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u,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u,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u和第三通道103u,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u的第二开口302u流出;如附图之图227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同时供应原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和第二通道102u,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u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u,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u流到第一通道101u,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u和第一导流通道510u流出,在反冲洗的同时,进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的水流流入第一容纳室3001u,然后进入第三通道103u,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u的第二开口302u流出;如附图之图227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同时供应原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和第四通道104u,再从第三开口303u流入到射流器70u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u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u,然后流经第十三通道1013u,再流入第八通道108u,再流入第七通道107u,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u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u,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u流到第一通道101u,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u和第一导流通道510u流出,在逆流吸液的同时,进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的水流流入第一容纳室3001u,然后进入第三通道103u,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u的第二开口302u流出;如附图之图227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水处理室900u处理过的水补水和同时提供处理过的水的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和第一通道101u,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u,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u,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u,然后分别流入第五通道105u和第三通道103u,流入到第五通道105u的水继续流经第四开口304u流入到射流器70u,向配液箱84u补水,同时流入到第三通道103u的水继续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u的第二开口302u流出;如附图之图227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同时供应原水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u和第一通道101u,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u,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u,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u,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u和第一导流通道510u流出,在正向冲洗的同时,进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u的水流流入第一容纳室3001u,然后进入第三通道103u,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u的第二开口302u流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u;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u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u的中心管921u的高端开口9211u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u;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不仅实现向配液箱84u中补充处理过的水,而且同时使得处理过的水流经第三通孔103u和第二开口302u向用户供水,而且第一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是相邻的,从第一工作位切换到第四工作位时不间断供应处理过的水,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补水的时候补水而不会影响用水,这在水处理中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u。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采用了软水补水技术,软水补水可以减少盐箱中的盐水的硬度,可以提高再生时的效率,同时减少盐箱中盐桥的发生,有利于盐的溶解;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控流器,在软水补水的同时供应软水,特别地,在从水处理工作位切换到补水及同时供水的工作位的过程中,是持续供应软水的,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软水补水的时候提前补水(平时在第一工作位时盐液容器是没有液体的),而不影响使用软水,从而使得软水机的盐液容器中不需要持久地盛满再生用的盐液,因为盐液对容器有一定的压力从而简短盐液容器的使用寿命,而且盐在盐液中容易形成结块,影响盐的溶解,这个技术特点在家用及工业使用中的值得推广的;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反洗-》逆流吸盐-》正洗,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还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控流器,在反洗、逆流吸盐、正洗这三个工作位时,是持续供应原水的,再加上在水处理工作位和软水补水及供水工作位供应软水,这就使得使用本控流器的软水机可以做到持续的供水,可以适应客户的多种需求。参考本发明附图229至图231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v和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v上方的第二控流元件20v,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10v适于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v发生转动,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v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v,该第一控流本体11v包括一个顶端部111v,其中该顶端部111v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v;该第二控流元件20v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v,该第二控流本体21v具有一个底端部211v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v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v,该底端部211v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v;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该第二控流面200v相接触。如附图之图231A、图23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v的顶端部111v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v、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v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v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v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v,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底端部211v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v、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v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v和第二边缘部2112v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v,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v、一个第二通道102v、一个第三通道103v、一个第四通道104v、一个第五通道105v、一个第七通道107v、一个第八通道108v、一个第九通道109v、一个第十通道1010v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v,其中该第一通道101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的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v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底端部211v的第二控流面200v向上和向外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始终与控流器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v;该第十通道1010v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底端部211v的第二控流面200v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v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底端部211v的第二控流面200v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v的顶端部111v的第一中间部1113v延伸进入该顶端部111v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v;该第二通道102v,该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分别105v和第八通道108v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v的顶端部111v的第一中间部113v;该第三通道103v和第七通道107v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v的顶端部111v的第一边缘部1113v且该第三通道103v设于该第二通道102v的外侧;该第九通道109v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第二中间部2113v向上延伸从而形成一个设于该第九通道外侧并适于在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面100v封闭该控流器第七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密封肋1114v;该第十通道1010v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底端部211v的第二中间部2113v延伸进入底端部211v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v;该第十一通道1011v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该底端部211v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v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v。如附图之图232A至232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v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v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v分别与第二通道102v和第三通道103v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二通道102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四通道104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v与第八通道108v和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v与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和第五通道105v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与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被第一控流元件10v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被第一控流元件10v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v与第八通道108v相连通。更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被第二控流元件20v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被第二控流元件20v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和第五通道105v被第二控流元件20v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被第二控流元件20v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和第五通道105v被第二控流元件20v封闭。如附图之图230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v,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v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该第一控流本体11v并延伸在该第五通道105v与该第八通道108v之间以将该第五通道105v和第八通道108v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通道开口10131v,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v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22v,其中该密封元件22v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的第二边缘部2112v向外延伸并适于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21v转动时,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v的该通道开口10131v。更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v与该第一通道101v、该第二通道102v、该第三通道103v、该第四通道104v和该第七通道107v均不直接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2F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还具有一个停止工作位,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v与第四通道104v和第五通道105v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与第三通道103v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被第二控流元件20v封闭,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均不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1A、图231B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v;该第九通道109v、该第十通道1010v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v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和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面200v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和第九通道109v、第十通道1010v和第十一通道1011v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面200v。如附图之图231A、图23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二通道102v及第三通道、第八通道108v和第七通道107v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且该第三通道103v设于该第二通道102v的外侧;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第十通道1010v和第十一通道1011v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二通道102v及第三通道、第八通道108v和第七通道107v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且该第三通道103v设于该第二通道102v的外侧;同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第十通道1010v和第十一通道1011v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如附图之图231A、图231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v,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v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的顶端部111v的第一中心部1111v,且该第一控流面100v的中心部分1000v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v,一个第二部分1002v,一个第三部分1003v、一个第四部分1004v,一个第五部分1005v,一个第六部分1006v,一个第七部分1007v、一个第八部分1008v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v;和该第二控流面200v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v,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v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v的中心区域2000v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v,一个第二区域2002v,一个第三区域2003v、一个第四区域2004v,一个第五区域2005v,一个第六区域2006v,一个第七区域2007v、一个第八区域2008v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v;其中该第一通道101v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的第一部分1001v、第二部分1002v和第三部分1003v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v自该第一控流面100v的第四部分1004v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v自该第一控流面100v的第五部分1005v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v和该第三通道103v分别自该第一控流面100v的第六部分1006v向下延伸且该第三通道103v处于该第二通道102v的外侧;该第八通道108v自该第一控流面100v的第八部分1008v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v自该第一控流面100v的第九部分1009v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v自该第二控流面200v的第一区域2001v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v自该第二控流面200v的第五区域2005v和第六区域2006v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v自该第二控流面200v的第七区域2007v向上延伸。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分别相隔开地自该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30A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v,其中该外壳30v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v,该外壳本体31v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v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v和一个外侧壁312v,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v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v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v,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v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v,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的低端部112v与该外壳30v的外壳本体31v的内侧壁311v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v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v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v,且该外壳30v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v、一个第二开口302v,一个第三开口303v,一个第四开口304v,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v分别与第一开口301v和第九通道109v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v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v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v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v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v与该第五通道105v和第八通道108v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v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v和第九通道109v的第九开口1091v相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一容纳室3001v分别与第一开口301v和第九通道109v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0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v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v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v,其中该隔流元件40v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v和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v,且该隔流元件40v与该外壳30v的外壳本体31v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v与该外壳30v的外壳本体31v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v,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0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v,其中该导流元件50v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v,其中该导流本体51v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v,其中该导流元件50v的该导流本体51v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v的第一导流通道510v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1A至图231C和图230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v与第二控流元件20v之间的耐磨元件60v,其中该耐磨元件60v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v,其中该耐磨本体61v适于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v的通道开口10131v并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第二控流面200v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v,其中该耐磨表面610v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v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面100v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v的耐磨本体61v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v、一个第二接口602v、一个第三接口603v、一个第四接口604v、一个第五接口605v、一个第七接口607v和一个第八接口608v,其中该第一接口601v、第二接口602v、第三接口603v、第四接口604v、第五接口605v、第七接口607v和第八接口608v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3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v的外壳本体31v的外侧壁312v的射流器70v,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v的第三开口303v和第四开口304v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0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v,其中该辅助单元80v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v,其中该驱动元件81v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v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v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v,其中该固定元件82v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v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v的驱动元件81v与该导流元件50v的导流本体51v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31D至图231F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八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v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v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v,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的第二控流面200v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v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的该底端部211v的第二中心部2111v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v的第二边缘部2112v。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的顶端部111v的第一中心部1111v设于该第一控流面100v的该中心部分1000v,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v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v的底端部211v的第二边缘部2112v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v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v并自该第二控流面200v的第七区域2007v和该中心区域2000v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该高端部212v。优选地,该耐磨元件60v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v。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1011v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21v的底端部211v的第二控流面200v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控流本体21v的所述高端部212v并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20v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21v的所述底端部211v的所述第二边缘部2112v延伸进入所述底端部211v的所述第二中心部2111v。参考附图之图233,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v,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v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v、一个集液单元92v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v,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v具有一个处理室900v和一个上端开口910v,该集液单元92v包括一个中心管921v,该水处理单元93v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v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v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v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v,并和该上端开口910v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v,其中该中心管921v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v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v,其中水处理容器91v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v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v的中心管921v的低端开口9212v流入该中心管921v和自该中心管921v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v中的水处理单元93v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v和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v的集液单元92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v和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v的集液单元92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v和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v和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v的集液单元92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3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v,该射流器70v适于与该配液箱84v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v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v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v的第四开口304v。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和该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v和第二导流室402v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与该第一导流室401v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第二导流室402v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v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v并经第二导流室402v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v。当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与该第二导流室402v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第一导流室401v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v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v并经第二导流室402v和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v的水处理容器91v。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与该第一导流室401v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第二导流室402v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v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v;当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与该第二导流室402v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第一导流室401v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v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v。优选地,该配液箱84v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v的水处理单元93v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和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v的水处理单元93v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v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v的外侧开口9101v与该第二导流室402v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与该第一导流室401v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v流动时,该液体自下向上流流过水处理单元93v,从而使得水处理单元93v是被液体所托起,此时要切换工位时,为了避免水处理单元93v的树脂发生乱层,该水处理单元93v的树脂层需要自然下落,这时该控流器的停止工作位必须与其第一工作位相邻,以避免当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不相邻时,从第一工作位向停止工作位切换时经过其它工作位所导致的水流干扰。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二通道102v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v的水处理容器91v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v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四通道104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v与第八通道108v和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v的水处理容器91v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v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与第一通道101v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与第七通道107v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v的水处理容器91v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v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v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v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的第一通道101v、第二通道102v、第三通道103v、第四通道104v、第五通道105v、第七通道107v和第八通道108v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v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v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v,并自该导流元件50v第一导流通道510v排出。如附图之图233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32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v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和第一通道101v,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v,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v,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v和第三通道103v,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v的第二开口302v流出;如附图之图232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v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和第二通道102v,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v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v,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v流到第一通道101v,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v和第一导流通道510v流出;如附图之图232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v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和第四通道104v,再从第三开口303v流入到射流器70v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v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v,然后流经第十三通道1013v,再流入第八通道108v,再流入第七通道107v,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v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v,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v流到第一通道101v,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v和第一导流通道510v流出;如附图之图232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水处理室900v处理过的水补水的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v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和第一通道101v,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v,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v,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v,然后分别流入第五通道105v和第三通道103v,流入到第五通道105v的水继续流经第四开口304v流入到射流器70v,向配液箱84v补水,同时流入到第三通道103v的水继续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v的第二开口302v流出;如附图之图232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v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v和第一通道101v,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v,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v,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v,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v和第一导流通道510v流出。如附图之图232F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流入,但水流不进入第一控流元件10。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v;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v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v的中心管921v的高端开口9211v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v;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不仅实现向配液箱84v中补充处理过的水,而且同时使得处理过的水流经第三通孔103v和第二开口302v向用户供水,而且第一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是相邻的,从第一工作位切换到第四工作位时不间断供应处理过的水,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补水的时候补水而不会影响用水,这在水处理中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v;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可使该水处理机停止工作并处于待机状态。另外,本发明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相邻,当使用者想将水处理机从水软化状态调整至待机状态或关机状态时,使用者只需要将该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位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20v转动一个最短距离,即可实现水处理机工作状态的切换。换句话说,由于该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的实现在动作上的连续性,从而使得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不同工作状态的切换方式更符合普通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减少水处理机在不同功能状态间切换时,该第二控流本体20v的第二控流本体21v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v的第一控流本体11v的转动路径,从而减小该第一控流元件10v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v之间的磨损和延长该水处理机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具有多项优点,特别的是其具有停止工位,在水处理工作位(第一工作位)的后面一个工作位就是停止工作位,由于该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的实现在动作上的连续性,从而使得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不同工作状态的切换方式更符合普通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减少水处理机在不同功能状态间切换时,该第二控流本体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转动路径,从而减小该第一控流元件与该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磨损和延长该水处理机的使用寿命,特别的,在工业上,在第一工作位时,水处理单元有时采用的是漂浮在水处理室内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装填较多的过滤材料,在进入再生前,水处理单元需要自然下落,停止工作位可以使得树脂自然下落,特别地,为了避免水处理单元在下落时的乱层,停止位必须设置在第一工作位或软水补水同时供水工作位的相邻工作位上以避免在切换经过其他工作位时引起水流的不稳定,本实施例很好地实现了这个功能;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采用了软水补水技术,软水补水可以减少盐箱中的盐水的硬度,可以提高再生时的效率,同时减少盐箱中盐桥的发生,有利于盐的溶解;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控流器,在软水补水的同时供应软水,特别地,在从水处理工作位切换到补水及同时供水的工作位的过程中,是持续供应软水的,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软水补水的时候提前补水(平时在第一工作位时盐液容器是没有液体的),而不影响使用软水,从而使得软水机的盐液容器中不需要持久地盛满再生用的盐液,因为盐液对容器有一定的压力从而简短盐液容器的使用寿命,而且盐在盐液中容易形成结块,影响盐的溶解,这个技术特点在家用及工业使用中的值得推广的;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停止位-》反洗-》逆流吸盐-》正洗,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参考本发明附图234至图236B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流体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x和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x上方的第二控流元件20x,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10x适于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x发生转动,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x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x,该第一控流本体11x包括一个顶端部111x,其中该顶端部111x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x;该第二控流元件20x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x,该第二控流本体21x具有一个底端部211x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x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x,该底端部211x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x;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该第二控流面200x相接触。如附图之图236A、图23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x的顶端部111x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x、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x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x与该第一种边缘部1112x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x,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底端部211x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x、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x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x和第二边缘部2112x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x,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x、一个第二通道102x、一个第三通道103x、一个第四通道104x、一个第五通道105x、一个第七通道107x、一个第八通道108x、一个第九通道109x、一个第十通道1010x和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x,其中该第一通道101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的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其中该第九通道109x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底端部211x的第二控流面200x向上和向外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始终与控流器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九开口1091x;该第十通道1010x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底端部211x的第二控流面200x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x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底端部211x的第二控流面200x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x的顶端部111x的第一中间部1113x延伸至该顶端部111x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x;该第二通道102x,该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分别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x的顶端部111x的第一中间部113x;该第三通道103x设于该第一控流本体11x的顶端部111x的第一边缘部1113x且该第三通道103x设于该第二通道102x的外侧;该第九通道109x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第二中间部2113x向上延伸从而形成一个设于该第九通道外侧并适于在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面100x封闭该第三通道103x的密封肋1114x;该第十通道1010x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底端部211x的第二中间部2113x延伸进入底端部211x的该第二边缘部2112x;该第十一通道1011x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该底端部211x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x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x。如附图之图237A至图237E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x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x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x分别与第二通道102x和第三通道103x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二通道102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四通道104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x与第八通道108x和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x与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和第五通道105x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与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与第八通道108x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x与第八通道108x相连通。更优选地,当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和第七通道107x被第二控流元件20x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被第二控流元件20x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和第五通道105x被第二控流元件20x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被第二控流元件20x封闭,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被第一控流元件10x封闭;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和第五通道105x被第二控流元件20x封闭。如附图之图235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x,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x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该第一控流本体11x并延伸在该第五通道105x与该第八通道108x之间以将该第五通道105x和第八通道108x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通道开口10131x,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x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22x,其中该密封元件22x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的第二边缘部2112x向外延伸并适于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21x转动时,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x的该通道开口10131x。更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三通道1013x与该第一通道101x、该第二通道102x、该第三通道103x、该第四通道104x和该第七通道107x均不直接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6A、图236B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11x;该第九通道109x、该第十通道1010x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x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和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面200x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x、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和第九通道109x、第十通道1010x和第十一通道1011x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面200x。如附图之图236A、图23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二通道102x及第三通道、第八通道108x和第七通道107x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且该第三通道103x设于该第二通道102x的外侧;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第十通道1010x和第十一通道1011x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二通道102x及第三通道、第八通道108x和第七通道107x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且该第三通道103x设于该第二通道102x的外侧;同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第十通道1010x和第十一通道1011x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如附图至图236A、图23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x,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x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的顶端部111x的第一中心部1111x,且该第一控流面100x的中心部分1000x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x,一个第二部分1002x,一个第三部分1003x、一个第四部分1004x,一个第五部分1005x,一个第六部分1006x,一个第七部分1007x、一个第八部分1008x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x;和该第二控流面200x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x,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x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的第二中心部2111,且该第二控流面200x的中心区域2000x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x,一个第二区域2002x,一个第三区域2003x、一个第四区域2004x,一个第五区域2005x,一个第六区域2006x,一个第七区域2007x、一个第八区域2008x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x;其中该第一通道101x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的第一部分1001x、第二部分1002x和第三部分1003x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x自该第一控流面100x的第四部分1004x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x自该第一控流面100x的第五部分1005x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x和该第三通道103x分别自该第一控流面100x的第六部分1006x向下延伸且该第三通道103x处于该第二通道102x的外侧;该第八通道108x自该第一控流面100x的第八部分1008x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x自该第一控流面100x的第九部分1009x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x自该第二控流面200x的第一区域2001x向上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x自该第二控流面200x的第五区域2005x和第六区域2006x向上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x自该第二控流面200x的第七区域2007x向上延伸。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分别相隔开地自该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和向外延伸。如附图之图235A所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x,其中该外壳30x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x,该外壳本体31x围设形成一个内室300x并具有一个内侧壁311x和一个外侧壁312x,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x适于该第一控流面100x朝上地设于该内室300x,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x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x,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的低端部112x与该外壳30x的外壳本体31x的内侧壁311x相连接并将该内室300x相隔开地分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1x和一个第二容纳室3002x,且该外壳30x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x、一个第二开口302x,一个第三开口303x,一个第四开口304x,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1x分别与第一开口301x和第九通道109x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x与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x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x与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x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x与该第五通道105x和第八通道108x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容纳室3001x分别与该第一开口301x和第九通道109x的第九开口1091x相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一容纳室3001x分别与第一开口301x和第九通道109x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5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002x中并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x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40x,其中该隔流元件40x围设成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x和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的第二导流室402x,且该隔流元件40x与该外壳30x的外壳本体31x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40x与该外壳30x的外壳本体31x之间的第一导流室401x,其中该第一导流室401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5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x,其中该导流元件50x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x,其中该导流本体51x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x,其中该导流元件50x的该导流本体51x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x的第一导流通道510x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6A至图236C和图235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x与第二控流元件20x之间的耐磨元件60x,其中该耐磨元件60x具有一个耐磨本体61x,其中该耐磨本体61x适于封闭该第十三通道1013x的通道开口10131x并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第二控流面200x相接触的耐磨表面610x,其中该耐磨表面610x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60x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面100x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60x的耐磨本体61x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601x、一个第二接口602x、一个第三接口603x、一个第四接口604x、一个第五接口605x、一个第七接口607x和一个第八接口608x,其中该第一接口601x、第二接口602x、第三接口603x、第四接口604x、第五接口605x、第七接口607x和第八接口608x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相对应。如附图之图23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流器的外壳30x的外壳本体31x的外侧壁312x的射流器70x,其中该射流器分别与该外壳30x的第三开口303x和第四开口304x相连通。如附图之图所235A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单元80x,其中该辅助单元80x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81x,其中该驱动元件81x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发生转动。该辅助单元80x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驱动元件81x向上延伸的固定元件82x,其中该固定元件82x适用于保持该驱动元件81x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辅助单元80x的驱动元件81x与该导流元件50x的导流本体51x一体成型。如附图之图236D至236F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三十九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中心部1111x并自该第一控流面100x向下延伸的第十二通道1012x,和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的第二控流面200x向上延伸至该高端部212x并延伸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的该底端部211x的第二中间部2113x和该底端部211x的第二中心部2111x。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的顶端部111x的第一中心部1111x设于该第一控流面100x的该中心部分1000x,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x延伸在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底端部211x的第二中间部2113x和该底端部211x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x并自该第二控流面200x的第七区域2007x和该中心区域2000x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的该高端部212x。优选地,该耐磨元件60x1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第十二接口6012x1。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1011x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底端部211x的第二控流面200x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该高端部212x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x的该底端部211x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x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x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x。参考附图之图238,举例说明本发明控流器在流体处理和/或控制系统的应用,如用于水处理机中,其中该水处理机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和至少一个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水处理单元,如水处理装置90x,其中该水处理装置90x包括一个水处理容器91x、一个集液单元92x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3x,其中该水处理容器91x具有一个处理室900x和一个上端开口910x,该集液单元92x包括一个中心管921x,该水处理单元93x适于容纳在该处理室900x之内,其中该中心管921x适于通过该上端开口910x向下延伸进入该处理室900x,并和该上端开口910x形成一个外侧开口9101x,其中该中心管921x具有一个高端开口9211x和一个低端开口9212x,其中水处理容器91x中的液体,如水,适于经该水处理单元93x处理后,从该集液单元92x的中心管921x的低端开口9212x流入该中心管921x和自该中心管921x流出;优选地,该水处理容器91x中的水处理单元93x包括水处理材料,如水处理树脂、活性炭或其它类似水处理材料或其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x和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水处理装置90x的集液单元92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可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或与第二通道102x和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x的集液单元92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x和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当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x和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x的集液单元92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如附图之图23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84x,该射流器70x适于与该配液箱84x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在其第三工作位时,来自该第三开口303x的流体适于流入该射流器并促使该配液箱84x内的液体流向该外壳30x的第四开口304x。优选地,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和该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401x和第二导流室402x相连通,当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与该第一导流室401x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第二导流室402x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x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x并经第二导流室402x和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x。当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与该第二导流室402x相连通时,该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第一导流室401x相连通,在该控流器处在第三工作位时,来自配液箱84x的液体经过射流器后流入第二通道102x并经第二导流室402x和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装置90x的水处理容器91x。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与该第一导流室401x相连通和该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第二导流室402x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x的液体自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单元93x;当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与该第二导流室402x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第一导流室401x相连通时,来自该配液箱84x的液体自上而下流经水处理单元93x。优选地,该配液箱84x中的液体为该水处理装置90x的水处理单元93x的再生液,因此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和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控流器的不同连通方式,来控制来自配液箱84x的水处理单元93x的再生液对水处理单元93x的再生洗脱处理。同样地,当该水处理装置90x的外侧开口9101x与该第二导流室402x相连通,该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与该第一导流室401x相连通时,且该控流器在其第一工作位时,液体由控流器向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容器91x流动时,该液体自下向上流流过水处理单元93x,从而使得水处理单元93x是被液体所托起,此时要切换工位时,为了避免水处理单元93x的树脂发生乱层,该水处理单元93x的树脂层需要自然下落,这时该控流器的停止工作位必须与其第一工作位相邻,以避免当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不相邻时,从第一工作位向停止工作位切换时经过其它工作位所导致的水流干扰。值得注意的是当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二通道102x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x的水处理容器91x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x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四通道104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x与第八通道108x和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x的水处理容器91x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x向上排出;当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与第一通道101x相连通,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与第七通道107x相连通从而使得来自该水处理装置90x的水处理容器91x的污水可以自第十一通道1011x向上排出。此时,由于该水处理机产生的污水自该第十一通道1011x向上排出,从而使得该控流器用于排出污水的第十一通道1011x不会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x、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竞争空间和减小与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的第一通道101x、第二通道102x、第三通道103x、第四通道104x、第五通道105x、第七通道107x和第八通道108x的干扰。换句话说,由于本发明第十一通道1011x向上贯通穿过该第二控流元件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因此使来自该水处理机的污水可以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x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导流元件50x,并自该导流元件50x第一导流通道510x排出。如附图之图238所示,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附图之图237A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待处理的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x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和第一通道101x,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x,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x,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x和第三通道103x,而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x的第二开口302x流出;如附图之图237B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反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x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和第二通道102x,并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x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x,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x流到第一通道101x,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x和第一导流通道510x流出;如附图之图237C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逆流吸液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x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和第四通道104x,再从第三开口303x流入到射流器70x射流,混合来自配液箱84x的液体后流入第四开口304x,然后流经第十三通道1013x,再流入第八通道108x,再流入第七通道107x,然后经该水处理机的中心管的高端开口9211x流入,再从下而上流经水处理室900x,再流经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x流到第一通道101x,最后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x和第一导流通道510x流出;如附图之图237D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使用水处理室900x处理过的水补水和同时提供处理过的水的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x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和第一通道101x,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x,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x,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x,然后分别流入第五通道105x和第三通道103x,流入到第五通道105x的水继续流经第四开口304x流入到射流器70x,向配液箱84x补水,同时流入到第三通道103x的水继续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x的第二开口302x流出;如附图之图237E所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处于正向冲洗状态,原水自该控流器外壳的第一开口301x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x和第一通道101x,并经该水处理机的外侧开口9101x,流入该水处理机的水处理室900x,并通过该水处理机的集液装置的中心管向上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x,再通过第十一通道1011x和第一导流通道510x流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在该控流器处于其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对水的水处理;在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下而上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x;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使配液箱84x中的溶液通过该水处理装置90x的中心管921x的高端开口9211x流入该水处理容器91x;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不仅实现向配液箱84x中补充处理过的水,而且同时使得处理过的水流经第三通孔103x和第二开口302x向用户供水,而且第一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是相邻的,从第一工作位切换到第四工作位时不间断供应处理过的水,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补水的时候补水而不会影响用水,这在水处理中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机可实现自上而下地冲洗该水处理单元93x;当该控流器处于停止工作位时,可使该水处理机停止工作并处于待机状态。另外,本发明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相邻,当使用者想将水处理机从水软化状态调整至待机状态或关机状态时,使用者只需要将该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位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20x转动一个最短距离,即可实现水处理机工作状态的切换。换句话说,由于该控流器的第一工作位和停止工作位的实现在动作上的连续性,从而使得使用本发明控流器的水处理机的不同工作状态的切换方式更符合普通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减少水处理机在不同功能状态间切换时,该第二控流本体20x的第二控流本体21x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x的第一控流本体11x的转动路径,从而减小该第一控流元件10x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x之间的磨损和延长该水处理机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九等分控流器,而且第一控流元件的的第一通道占有三等分的流道面积,这样有利于增加控流器的通水面积,有利于增大通水量;采用了逆流吸盐再生技术,在使用软化树脂为水处理材料、盐液为再生剂的在家用小容量软水机中,逆流吸盐再生的效率比顺流吸盐再生效果好,而且省盐;采用了软水补水技术,软水补水可以减少盐箱中的盐水的硬度,可以提高再生时的效率,同时减少盐箱中盐桥的发生,有利于盐的溶解;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控流器,在软水补水的同时供应软水,特别地,在从水处理工作位切换到补水及同时供水的工作位的过程中,是持续供应软水的,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软水补水的时候提前补水(平时在第一工作位时盐液容器是没有液体的),而不影响使用软水,从而使得软水机的盐液容器中不需要持久地盛满再生用的盐液,因为盐液对容器有一定的压力从而简短盐液容器的使用寿命,而且盐在盐液中容易形成结块,影响盐的溶解,这个技术特点在家用及工业使用中的值得推广的;工作位的顺序非常理想,水处理-》软水补水同时供应软水-》反洗-》逆流吸盐-》正洗,正好一圈就实现了所有工作位,这样减少了第二控流元件的来回转动,延长控流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控流器适用于流体的流动控制,因此本发明可以用于各种流体,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气体和各种液体的流动控制。本文中所提到的水、水流和/或液体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改变定、动阀片上孔的形状、调整动阀片上的进水通道、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的位置,这些简单改变、替换都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