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转动的双轴转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49004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稳定转动的双轴转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定转动的双轴转轴,尤指使用于双页式电子产品,进而顺利的带动电子产品的上盖朝向下盖翻转的双轴转轴。

背景技术:
现今双页式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由下盖以及上盖所组成,且部分双页式电子产品的上盖可翻掀至下盖底面,让双页式电子产品可做为平板电脑使用,一般而言,此种可做为平板电脑使用的双页式电子产品,是利用双轴的转轴装置来达成其翻掀动作,如中国台湾TWM460957、中国CN102261371A等专利,前述专利主要是利用一连杆偏心枢接二转轴,其中一转轴转动时,强制带动另一转轴转动,迫使二转轴同时转动,让电子产品的上盖可翻掀至下盖底面,但此种作法经申请人不断的研究与试作后发现,利用连杆强制使二转轴同时产生转动,二转轴上的枢接柱会承受非常大的应力,导致枢接柱断裂,此种情形在转轴启始转动时更加严重,且现今电子产品不断地朝向轻薄短小发展,转轴装置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体积,枢接柱发生断裂的情形也更加地容易发生;再者由于二转轴是同时转动,由于转动角度的偏差,常常会发生卡死的情形,造成转轴装置无法使用。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利用连动件让双轴转轴反复产生第一转轴转动与轴筒绕行第二转轴转动,以避免双轴转轴发生断裂或卡死等情形而无法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稳定转动的双轴转轴,其特征在于:至少设置有轴筒、转轴组、传动装置以及连动件,其中:该轴筒具有基部,基部上方端一侧朝向另一侧弯折延伸有第一抵压部,使第一抵压部与基部之间形成有第一转轴空间,且第一抵压部末端与基部之间形成有第一缺口,而基部下方端一侧朝向另一侧弯折延伸有第二抵压部,使第二抵压部与基部之间形成有第二转轴空间,且第二抵压部末端与基部之间形成有第二缺口,而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位于基部的不同侧方;该转轴组具有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第一转轴设置有第一轴部,第一轴部位于轴筒的第一转轴空间内,且第一轴部末端延伸有第一定位部,而第二转轴设置有第二轴部,第二轴部位于轴筒的第二转轴空间内,且第二轴部末端延伸有第二定位部;该传动装置具有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第一传动件表面中央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固定连接于转轴组的第一定位部,且第一传动件表面于第一连接孔一侧凸设有第一限位柱,而第二传动件表面中央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于转轴组的第二定位部,且第二传动件表面在第二连接孔一侧凸设有第二限位柱;该连动件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传动装置的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内,而第一限位孔靠近第二限位孔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抵持端,远离第二限位孔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抵持端,且第一抵持端与第二抵持端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柱的外径。其中:该轴筒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且第二定位件位于轴筒与传动装置之间,而第一定位件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件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定位孔与第四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与第三定位孔枢接于转轴组的第一轴部二端,第二定位孔与第四定位孔枢接于转轴组的第二轴部二端。其中:该轴筒在远离传动装置的侧方设置有第一定位件,第一定位件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转轴组的第一轴部与第二轴部一端分别枢接于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且第一定位件表面在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之间凸设有止挡部,止挡部在靠近第一定位孔的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止挡面与第二止挡面,止挡部在靠近第二定位孔的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止挡面与第四止挡面,而第一轴部在靠近第一定位件的侧方凸设有第一限位凸部,且第一限位凸部受第一止挡面与第二止挡面的止挡,限制第一轴部转动范围,而第二轴部在靠近第二定位件的侧方凸设有第二限位凸部,且第二限位凸部受第三止挡面与第四止挡面的止挡,限制第二轴部转动范围。其中:该连动件的第二限位孔靠近第一限位孔的端部形成有第三抵持端,远离第一限位孔的端部形成有第四抵持端,且第三抵持端与第四抵持端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柱的外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限位柱可在第一限位孔内位移,让双轴转轴分别产生不同动的第一转轴转动以及轴筒绕行第二转轴动作,进而不会发生应力过大产生断裂,或是卡死无法转动的情形。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一)。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二)。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后视图。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A-A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一)的前视图。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一)的后视图。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二)的前视图。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二)的后视图。图1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三)的前视图。图1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三)的后视图。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四)的前视图。图1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四)的后视图。图1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五)的前视图。图1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五)的后视图。图1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六)的前视图。图1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示意(六)的后视图。图1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前视图。图2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前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轴筒;11-基部;12-第一抵压部;13-第一转轴空间;14-第一缺口;15-第二抵压部;16-第二转轴空间;17-第二缺口;18-第一抵持面;19-第二抵持面;2-转轴组;21-第一转轴;211-第一轴部;212-第一连接部;213-第一限位凸部;214-第一定位部;215-第一定位平面;22-第二转轴;221-第二轴部;222-第二连接部;223-第二限位凸部;224-第二定位部;225-第二定位平面;3-传动装置;31-第一传动件;311-第一连接孔;312-第一限位柱;32-第二传动件;321-第二连接孔;322-第二限位柱;4-连动件;41-第一限位孔;411-第一抵持端;412-第二抵持端;42-第二限位孔;5-定位装置;51-第一定位件;511-第一定位孔;512-第二定位孔;513-止挡部;514-第一止挡面;515-第二止挡面;516-第三止挡面;517-第四止挡面;52-第二定位件;521-第三定位孔;522-第四定位孔;6-连动件;61-第一限位孔;62-第二限位孔;621-第一抵持端;622-第二抵持端;7-连动件;71-第一限位孔;711-第一抵持端;712-第二抵持端;72-第二限位孔;721-第三抵持端;722-第四抵持端;8-上盖;9-下盖。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设置有轴筒1、转轴组2、传动装置3、连动件4与定位装置5,其中:该轴筒1具有基部11,基部11上方端一侧朝向另一侧弯折延伸有第一抵压部12,使第一抵压部12与基部11之间形成有第一转轴空间13,且第一抵压部12末端与基部11之间形成有第一缺口14,而基部11下方端一侧朝向另一侧弯折延伸有第二抵压部15,使第二抵压部15与基部11之间形成有第二转轴空间16,且第二抵压部15末端与基部11之间形成有第二缺口17,而第一缺口14与第二缺口17位于基部11的不同侧方;再者,基部11上方端靠近第一转轴空间13表面,具有平面状的第一抵持面18,基部11下方端靠近第二转轴空间16表面,具有平面状的第二抵持面19。该转轴组2具有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第一转轴21设置有第一轴部211,第一轴部211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2,另一侧末端延伸有第一定位部214,且第一轴部211于靠近第一连接部212的侧方凸设有第一限位凸部213,并于第一轴部211表面剖设有第一定位平面215,而第二转轴22设置有第二轴部221,第二轴部221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22,另一侧末端延伸有第二定位部224,且第二轴部221于靠近第二连接部222的侧方凸设有第二限位凸部223,并于第二轴部221表面剖设有第二定位平面225;再者,第一转轴21的第一轴部211位于轴筒1的第一转轴空间13内,第二转轴22的第二轴部221位于轴筒1的第二转轴空间16内。该传动装置3具有第一传动件31与第二传动件32,第一传动件31表面中央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第一传动件31表面于第一连接孔311一侧凸设有第一限位柱312,而第二传动件32表面中央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21,第二传动件32表面于第二连接孔321一侧凸设有第二限位柱322;再者,第一传动件31的第一连接孔311固定连接于转轴组2的第一定位部214,第二传动件32的第二连接孔321固定连接于转轴组2的第二定位部224。该连动件4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孔41与第二限位孔42,传动装置3的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41与第二限位孔42内,而第一限位孔41靠近第二限位孔42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抵持端411,远离第二限位孔42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抵持端412,且第一抵持端411与第二抵持端412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柱312的外径。该定位装置5设置有第一定位件51与第二定位件52,第一定位件51与第二定位件52位于轴筒1的两侧,且第二定位件52位于轴筒1与传动装置3之间,而第一定位件51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511与第二定位孔512,第二定位件52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定位孔521与第四定位孔522,第一定位孔511与第三定位孔521枢接于转轴组2的第一轴部211二端,第二定位孔512与第四定位孔522枢接于转轴组2的第二轴部221二端,再者,第一定位件51表面于第一定位孔511与第二定位孔512之间凸设有止挡部513,止挡部513于靠近第一定位孔511的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止挡面514与第二止挡面515,止挡部513于靠近第二定位孔512的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止挡面516与第四止挡面517。请参阅图3以及图6至图18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于使用时,请参阅图7与图8所示,该转轴组2的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分别连接上盖8与下盖9,当上盖8与下盖9成闭合状态时,上盖8平行位于下盖9的上方,而传动装置3的第一限位柱312与连动件4的第二抵持端412间隔出一间距,且第一转轴21的第一限位凸部213抵持于定位装置5的第一止挡面514,第二转轴22的第二限位凸部223抵持于定位装置5的第三止挡面516;请参阅图9与图10所示,当使用者将上盖8朝向下盖9底面翻掀时,由于轴筒1的第一抵压部12的延伸方向相同于上盖8的翻掀方向,轴筒1的第二抵压部15的延伸方向相反于上盖8的翻掀方向,因此,第一抵压部12与第一轴部211所产生的摩擦力会大于第二抵压部15与第二轴部221所产生的摩擦力,而让轴筒1依第二轴部221朝向上盖8翻掀方向转动,使第二限位凸部223离开第三止挡面516朝向第四止挡面517移动,此时第一转轴21是处于未转动的状态,且轴筒1于转动时,传动装置3的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的间距离会渐渐加大,当第一限位柱312抵持于第一限位孔41的第二抵持端412时,因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的间距离无法继续加大,让轴筒1无法继续依第二轴部221转动;请参阅图11与图12所示,当轴筒1无法继续依第二轴部221转动时,第一轴部211即会依上盖8的翻掀方向于第一转轴空间13内朝向上盖8的翻掀方向转动,而于第一轴部211转动时,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的间距离会渐渐缩小,让第一限位柱312朝向第一抵持端411移动,而与第二抵持端412间隔出一间距,同时第一限位凸部213会离开第一止挡面514朝向第二止挡面515移动;请参阅图13与图14所示,当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抵持端412间隔出一间距后,同样的,由于上盖8的翻掀方向使第一抵压部12与第一轴部211所产生的摩擦力,大于第二抵压部15与第二轴部221所产生的摩擦力,因此当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抵持端412间隔出一间距后,轴筒1会再次依第二轴部221朝向上盖8翻掀方向转动,而第一转轴21呈未转动的状态,重复上述动作,即可使上盖8朝向下盖9底面翻掀位移;再者,请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当第一限位凸部213抵持于第二止挡面515时,第一转轴21即无法转动,此时轴筒1会依第二轴部221转动至第二限位凸部223抵持于第四止挡面517为止,让上盖8翻转至下盖底面9呈平行状,因此,凭借定位装置5的第一止挡面514与第二止挡面515限制第一轴部211转动范围,以及第三止挡面516与第四止挡面517限制第二轴部221转动范围,可使上盖8与下盖9在一定的范围内翻掀。请参阅图5与图19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连动件6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孔61与第二限位孔62,传动装置3的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61与第二限位孔62内,而第二限位孔62靠近第一限位孔61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抵持端621,远离第一限位孔61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抵持端622,且第一抵持端621与第二抵持端622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柱322的外径,同样的,由于第二限位柱322与连动件6的第二抵持端622可间隔出一间距,让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的间距可以形成变化,使轴筒1可依第二转轴22转动,第一转轴21可于轴筒1内转动,并让二者交互作动。请参阅图5与图20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连动件7表面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孔71与第二限位孔72,传动装置3的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71与第二限位孔72内,而第一限位孔71靠近第二限位孔72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抵持端711,远离第二限位孔72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抵持端712,且第一抵持端711与第二抵持端712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柱312的外径,而第二限位孔72靠近第一限位孔71的端部形成有第三抵持端721,远离第一限位孔71的端部形成有第四抵持端722,且第三抵持端721与第四抵持端722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柱322的外径,同样的,由于第一限位孔71与第二限位孔72让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的间距可以形成变化,使轴筒1可依第二转轴22转动,第一转轴21可于轴筒1内转动,并让二者交互作动。如此,本发明为可解决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并可增进功效,其关键技术在于,本发明利用连动件4的第一限位孔41与第二限位孔42,让传动装置3的第一限位柱312与第二限位柱322的间距可以形成变化,并利用轴筒1使第一转轴21与第二转轴22形成不同的摩擦力,使轴筒1可依第二转轴22转动,第一转轴21可于轴筒1内转动交互作动,进而不会发生应力过大产生断裂,或是卡死无法转动的情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