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板式吸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411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建筑板式吸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板式吸震系统,包括方形结构的低频吸震装置和四个高频吸震装置,所述四个高频吸震装置分别与低频吸震装置的四个外侧壁固定连接形成十字形结构;所述高频吸震装置包括矩形结构的振动槽、高频振动块以及高频吸震弹簧,所述高频振动块设置于所述振动槽内并可沿振动槽的深度方向往复运动,所述高频吸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振动槽的底部和高频振动块固定连接,且高频吸震弹簧与振动槽连接的一端还通过导向杆进行固定;能够对外界激励使建筑物的震动进行吸收,并且吸收频率范围宽,效率高,有效地防止建筑物振动造成结构性地损坏。
【专利说明】建筑板式吸震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震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板式吸震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建筑物中,尤其是铁路、桥梁或者工业厂房中的吊梁的无砟轨道中,由于在这些建筑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外界条件的激励作用会产生振动,比如车辆在桥梁上或者列车在铁轨上的行驶会产生振动,从而带动桥梁以及铁轨产生振动,吊梁轨道在吊装货物的过程中同样会使吊梁轨道产生震动,从而带动厂房发生振动,这些震动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地减振,那么会对桥梁结构以及吊装轨道的厂房等建筑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0003]现有技术中,对桥梁或者吊装轨道等建筑物进行减振一般采用在无砟轨道的轨道板下安装减振弹簧或者其他阻尼装置,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使沿着减振弹簧的压缩方向或者阻尼装置的运动方向的震动得到一定消除,但是这种减振方式只能使得在一定频率区间的震动得到消除,对于低于或者高于该频率区间的震动的减振效果极为有限,而且外界激励因素复杂,外界产生的震动不仅仅是车辆等产生的,比如地震,其频率、振幅以及震动方向多样且复杂,传统的吸震方式谐振效率非常低,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损坏。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用于建筑物的吸震设施,能够对外界激励使建筑物的震动进行吸收,并且吸收频率范围宽,效率高,有效地防止建筑物振动造成结构性地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物板式吸震系统,能够对外界激励使建筑物的震动进行吸收,并且吸收频率范围宽,效率高,有效地防止建筑物振动造成结构性地损坏。
[0006]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板式吸震系统,包括方形结构的低频吸震装置和四个高频吸震装置,所述四个高频吸震装置分别与低频吸震装置的四个外侧壁固定连接形成十字形结构;
[0007]所述高频吸震装置包括矩形结构的振动槽、高频振动块以及高频吸震弹簧,所述高频振动块设置于所述振动槽内并可沿振动槽的深度方向往复运动,所述高频吸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振动槽的底部和高频振动块固定连接,且高频吸震弹簧与振动槽连接的一端还通过导向杆进行固定;
[0008]设置于低频吸震装置其中一相对的侧壁的两个高频吸震装置以振动槽开口方向朝向同一方向设置,设置于低频吸震装置的另一相对的侧壁的两个高频吸震装置以振动槽开口方向朝向相反的方向设置,且该两个高频吸震装置的振动槽的开口延伸方向垂直于该两个高频吸震装置对应侧壁的相邻侧壁。
[0009]进一步,所述低频吸震装置包括吸震槽和阻尼组件,所述吸震槽的侧壁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形成阻尼槽;
[0010]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筒和阻尼弹簧,所述阻尼筒的开口端嵌入于所述阻尼槽并可在阻尼槽中上下往复运动,所述阻尼弹簧设置于内壁的内侧且阻尼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阻尼筒的底部和吸震槽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振动槽的内侧壁为台阶面结构且台阶面到振动槽底部内侧的距离与导向杆的高度相等。
[0012]进一步,所述阻尼槽中填充油阻尼液,所述阻尼槽的槽口设置有密封圈。
[0013]进一步,所述高频吸震弹簧和阻尼弹簧均为非线性弹簧。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板式吸震系统,通过高频吸震装置和低频吸震装置构成的十字形结构动力吸震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大拓宽所吸收的振动的频率范围,而且能够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振动进行吸收减振,大大提高吸震效率,有效地防止由于外界激烈所导致地建筑物振动而造成建筑物结构性的损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低频吸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吸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低频吸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吸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板式吸震系统,包括方形结构的低频吸震装置I和四个高频吸震装置2,所述四个高频吸震装置2分别与低频吸震装置I的四个外侧壁固定连接形成十字形结构;所述高频吸震装置2包括矩形结构的振动槽21、高频振动块24以及高频吸震弹簧23,所述高频振动块24设置于所述振动槽21内并可沿振动槽21的深度方向往复运动,即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运动,所述高频吸震弹簧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振动槽21的底部和高频振动块24固定连接,且高频吸震弹簧23与振动槽21连接的一端还通过导向杆22进行固定;导向杆22可以防止吸震弹簧在垂直于吸震弹簧轴线方向发生形变,保证吸震效果;设置于低频吸震装置I其中一相对的侧壁的两个高频吸震装置2以振动槽21开口方向朝向同一方向设置,设置于低频吸震装置I的另一相对的侧壁的两个高频吸震装置2以振动槽21开口方向朝向相反的方向设置,且该两个高频吸震装置2的振动槽21的开口延伸方向垂直于该两个高频吸震装置2对应侧壁的相邻侧壁,如图1所示,图中A、C两个高频吸震装置的振动槽的开口方向一致,而B、D两个高频吸震装置的振动槽的开口延伸方向垂直于A和C两个高频吸震装置的振动槽开口延伸方向,即A、C两个高频吸震装置所对应的低频吸震装置的侧壁,并且由于B、D高频吸震装置在吸震使由于振动槽的底部悬置,物任何支撑,可以通过上述结构使B、D高频吸震装置在震动过程中由于弹簧施加的力相互抵消,从而保证吸震系统的结构稳定,通过上述十字形结构的吸震装置,在使用时,只需将本吸震系统设置于轨道板或者工业厂房的楼板等建筑物即可,即以振动槽开口方向朝向一致的两个高频吸震装置的底部与轨道板或工业厂房的楼板固定连接;十字形的结构,一方面可以使得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振动能够得到有效地吸收,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平行于建筑物表面方向的震动得到有效地吸收,从而大大提闻吸震效率。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低频吸震装置I包括吸震槽11和阻尼组件,所述吸震槽11的侧壁包括内壁12和外壁14,所述内壁12和外壁14之间形成阻尼槽13 ;
[0021]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筒15和阻尼弹簧16,所述阻尼筒15的开口端嵌入于所述阻尼槽13并可在阻尼槽13中上下往复运动,这里的上下是指图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所述阻尼弹簧16设置于内壁12的内侧且阻尼弹簧16的两端分别与阻尼筒15的底部和吸震槽11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低频吸震装置的作用,可以吸收频率较低的震动,并且通过低频吸震装置和高频吸震装置的共同作用,大大提高了吸震的频率范围。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槽21的内侧壁为台阶面结构且台阶面到振动槽21底部内侧的距离与导向杆22的高度相等,通过这种结构,可以防止所述高频振动块深度运动,从而保证高频吸震装置在对于高频振动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槽13中填充油阻尼液,所述阻尼槽13的槽口设置有密封圈17,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增强本系统的吸震效果,而且可以防止阻尼液流出阻尼槽。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高频吸震弹簧23和阻尼弹簧16均为非线性弹簧,通过这种结构,进一步拓宽本系统的吸震的频率范围,加强吸震效果。
[002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板式吸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结构的低频吸震装置和四个高频吸震装置,所述四个高频吸震装置分别与低频吸震装置的四个外侧壁固定连接形成十字形结构; 所述高频吸震装置包括矩形结构的振动槽、高频振动块以及高频吸震弹簧,所述高频振动块设置于所述振动槽内并可沿振动槽的深度方向往复运动,所述高频吸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振动槽的底部和高频振动块固定连接,且高频吸震弹簧与振动槽连接的一端还通过导向杆进行固定; 设置于低频吸震装置其中一相对的侧壁的两个高频吸震装置以振动槽开口方向朝向同一方向设置,设置于低频吸震装置的另一相对的侧壁的两个高频吸震装置以振动槽开口方向朝向相反的方向设置,且该两个高频吸震装置的振动槽的开口延伸方向垂直于该两个高频吸震装置对应侧壁的相邻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板式吸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频吸震装置包括吸震槽和阻尼组件,所述吸震槽的侧壁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形成阻尼槽; 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筒和阻尼弹簧,所述阻尼筒的开口端嵌入于所述阻尼槽并可在阻尼槽中上下往复运动,所述阻尼弹簧设置于内壁的内侧且阻尼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阻尼筒的底部和吸震槽的底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建筑板式吸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槽的内侧壁为台阶面结构且台阶面到振动槽底部内侧的距离与导向杆的高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建筑板式吸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槽中填充油阻尼液,所述阻尼槽的槽口设置有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建筑板式吸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吸震弹簧和阻尼弹簧均为非线性弹簧。
【文档编号】F16F13/00GK203770517SQ201420119380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4日
【发明者】郑东昌, 郑清源, 伍云天, 熊子楠, 唐欢, 蔡琪锐 申请人:重庆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